1.1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课件3 :1.1基本计数原理(二)

课件3 :1.1基本计数原理(二)
答:最多可以给1053个程序命名。
中间字符和末位字符各有9种不同的选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最多可以有13×9×9=1053种不同的选法
典型例题
例3.核糖核酸(RNA)分子是在生物细胞中发现的化学成分,一个RNA分子是一个有着数百个甚至数千个位置的长链,长链中每一个位置上都由一种称为碱基的化学成分所占据,总共有4个不同的碱基,分别用A,C,G,U表示,在一个RNA分子中,各种碱基能够以任意次序出现,所以在任意一个位置上的碱基与其他位置上的碱基无关。假设有一类RNA分子由100个碱基组成,那么能有多少种不同的RNA分子?
1.1基本计数原理第二课时
分类计数原理
分步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共有n类办法,关键词“分类”
区别1
完成一件事,共分n个步骤,关键词“分步”
区别2
区别3
每类办法都能独立地完成这件事情,只须一种方法就可完成这件事。
每一步都不能独立完成这件事,缺少任何一步也不能完成这件事,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了,才能完成这件事。
(2)每个项目只有一个冠军,每一名学生都可能获得其中的一项获军,因此每个项目获冠军的可能性有5种故有n=5×5×5×5= 种 .
典型例题
例2.给程序模块命名,需要用3个字符,其中首个字符要求用字母A~G或U~Z,后两个要求用数字1~9,问最多可以给多少个程序命名?
解:首字符共有7+6=13种不同的选法,
……
解:100个碱基组成的长链共有100个位置,在每个位置中,从A、C、G、U中任选一个来填入,每个位置有4种填充方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共有城市家庭汽车拥有量迅速增长,汽车牌照号码需要扩容。交通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种汽车牌照组成办法,每一个汽车牌照都必须有3个不重复的英文字母和3个不重复的阿拉伯数字,并且3个字母必须合成一组出现,3个数字也必须合成一组出现,那么这种办法共能给多少辆汽车上牌照?

新教材数学人教B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1.1.1 第二课时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新教材数学人教B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1.1.1 第二课时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O→A +―O→B )·(―O→A +―O→B -2―O→C )
=―O→A 2+―O→A ·―O→B -2―O→A ·―O→C +―O→B ·―O→A +―O→B 2-2―O→B ·―O→C
=1+12 -2×12 +12 +1-2×12 =1.
[母题探究]
(变条件,变设问)若 H 为 BC 的中点,其他条件不变,求 EH 的长. 解:由题意知―O→H =12 (―O→B +―O→C ),―O→E =12 ―O→A ,
[问题] (1)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是什么? (2)空间向量数量积有哪些运算律?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一样吗?
知识点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1.空间向量的夹角
如果〈a,b〉=π2 ,那么向量 a,b 互相垂直 ,记作 a⊥b;
2.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定义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a,b,则|a||b|cos〈a,b〉叫作 a 与 b 的数量积(也称为 内积),记作 a·b; 3.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1)向量的投影 如图所示, 过 a 的始点和终点分别向 b 所在的直线作垂
1.当两个非零向量同向时,它们的夹角为多少度?反向时,它们的夹角 为多少度? 提示:0° 180°
2.空间向量 a 在向量 b 上的投影是向量吗? 提示:是向量.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a ·b )2=a 2·b 2
B.|a ·b |≤|a ||b |
()
C.(a ·b )·c=a ·(b ·c)
〈a,e〉=2π3 ,则空间向量a在向量e方向上的投影的数量为
()
A.2 [解析]
B.-2
C.-12
由题意,|a|=4,|e|=1,〈a,e〉=2π3 ,
D.12
a ·e 则空间向量 a 在向量 e 方向上的投影数量为

1.1正数和负数(第二课时)

1.1正数和负数(第二课时)

选乙
变形】 【例3变形】用刻度尺分别两处课本的长和宽,并将超出 变形 用刻度尺分别两处课本的长和宽,并将超出20cm 的部分用正数表示,不足 的部分用负数表示. 的部分用正数表示,不足20cm的部分用负数表示 的部分用负数表示
牛牛” 【例4】“牛牛”饮料公司的一种瓶装饮料外包装 】 牛牛 有“500±30(mL)”字样 ± ( ) 字样. 1.请问“500±30(mL)”是什么含义? 请问“ 请问 ± ( ) 是什么含义? 2.质监局对该产品抽查 瓶,容量分别为 质监局对该产品抽查5瓶 容量分别为503 mL,511 mL, 质监局对该产品抽查 , , 489 mL,473 mL,527 mL,问抽查产品的容量是否合格? , , ,问抽查产品的容量是否合格?
变形】 【例4变形】 变形 1.某药品说明书上保存温度是(20±2)℃,由此可知 某药品说明书上保存温度是( ± ) 某药品说明书上保存温度是 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在 18 ℃~ 22 ℃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2.农夫山泉水特征性指标中,PH值(25℃)7.3±0.5中, 农夫山泉水特征性指标中, 值 农夫山泉水特征性指标中 ℃ ± 中 说明水中PH值应在 范围之间. 说明水中 值应在 6.8 ~ 7.8 范围之间 3.一种零件表明的要求是 20 +0..03(单位:mm),表示这种 一种零件表明的要求是 −0 02 单位: ),表示这种 ), 零件的标准尺寸是 20mm ,加工要求直径最大不超过
变形】 【例1变形】月初和月末时,小明、小华和小强的体重分别如下 变形 月初和月末时,小明、
小明 月初 月末 40公斤 公斤 45公斤 公斤 小华 28公斤 公斤 23公斤 公斤 小强 35公斤 公斤 35公斤 公斤
则他们体重的增长值是多少? 则他们体重的增长值是多少?

(新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1 第2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精品教学课件

(新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1 第2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精品教学课件

失电子能 力:
_K_>_N__a_>_M__g
2.钠、镁、钾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1)钠、镁原子具有相同的 电子层数 ,核电荷数关系 为 Mg>Na ;钠、钾原子具有相同的 最外层电子数 ,电 子层数关系为 K>Na 。 (2)根据实验结论可知,若原子的 电子层数 相同,则核电 荷数越大,原子失电子能力 越弱 ,得电子能力 越强 ; 若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则电子层数越多,原 子失电子能力 越强 ,得电子能力 越弱 。
[落实新知能] )若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则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失电
子能力越弱,得电子能力越强。 (2)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电子层数越多,原子
失电子能力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弱。
2.根据相关物质性质 (1)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
(5)PH3 的稳定性比 SiH4 强
()
(6)酸性:HClO4>H2SO4>H3PO4
()
(7)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F 大于 H2S
()
答案:(1)√ (2)× (3)× (4)× (5)√ (6)√ (7)√
2.下列比较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方法或依据正确的是( ) A.根据金属失电子的多少来确定,失电子较多的金属性较 强 B.用 Na 来置换 MgCl2 溶液中的 Mg,来验证 Na 的金属性 强于 Mg C.根据 Mg 不与 NaOH 溶液反应而 Al 能与 NaOH 溶液反 应,说明金属性:Al>Mg D.根据碱性:NaOH>Mg(OH)2>Al(OH)3,可说明钠、镁、 铝金属性依次减弱
①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前,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②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 难易程度: 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③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一般来说,碱性越强,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④比较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 一般来说,最高价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对应金属 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弱。

1.1.1第二课时--集合的表示

1.1.1第二课时--集合的表示
2
(3) 由 1 ~ 20 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 2,4,6,8 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 x 7 3 的解集吗?
D x R | x 10
难以用列 举法表示
2、描述法表示集合
描述法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 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应对代表元进行说明,如{(x,y) |(1,2)}事 实上它应表示 {(x,y) | x=1,y=2}或{(1,2)}
3、集合的分类
⑴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⑵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⑶空 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记作 .
课堂小结
1. 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分类.。
课本P5练习2
作 业
课本P12习题1.1A组 3,4
精讲精练相关部分
1、列举法表示集合
例.写出集合的元素,并用符号表示下列集合:
①方程x2 -9=0的解的集合;
3,3 ②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的集合;
1,3,5,7,9
列举法
像这样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 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 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注意:元素之间要用“,”号隔开!
例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小于 10 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 方程 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A { x R | x 2 0}
2
2 x 方程 2 0 有两个实数根 2 , 2 ,因此,用
列举法表示为 A { 2 , 2 中元素的代表符号,如{x |x>2} 不能写成{x>2},又如集合{(x,y) |y=x+1}与 集合{y |y=x+1}不同,前者为点集,后者为 数集(区别在于代表元不同) 准备说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1《认识厘米和米:认识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精品课堂系列(北京版)

1.1《认识厘米和米:认识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精品课堂系列(北京版)

第一单元 1.1《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认识米》【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理解1米=100厘米。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通过估算,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学期学生认识了1厘米,并建立了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

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比较准确地估计物体的长度,有一定的估算意识。

【核心素养】新课程提出,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探索创造的欲望。

本着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测量大赛”的情景,在比赛中使他们感受到小尺子测较长物体时既慢又不准,要测量较长的物体就需要较长的尺子,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一下子激发了要一把大尺子的欲望。

《米的认识》是北京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和已掌握的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并通过找身体上的1米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计数器、方形模块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选取生活中的素材导入新课,既复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原始认知,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初中数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1.1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第二课时)课件(17张PPT)

初中数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1.1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第二课时)课件(17张PPT)


负分数: (

分数: (

一、根据书本知识完成以下任

1.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是什么? 1.整数 2. 负分数,正分数统称是什么? 2.分数 3. 请用思维导图表示有理数包括 3.
哪些数
二、将下裂各数,填进相应的括号中
+2,—3,0,

3
1,—1.414,—17,1
2
2
负数:

—3,

3
1 2
3 5
正数:2,3,
3 5
,0.65等等
自然数:0,1,2,3,4,5,6,7,8等等
0
正正整数数
请你单独写出两个正整数
正整数
负整数 :—3,—4,—5,—99,—10001等等
请你自主写出一个负整数
以下数字相等吗?
正分数
0.5
互相转化 1 2
小数
分数
正分数
负正分分数数::—0.03.63,66,31—, π631等, —等 π等等 正整数 :3,6,9,965,101等等
有理数的包括什么?
谢 谢 欣赏
负整数 :—3,—965,—101等等
小组合作
一、根据书本知识完成以下任 务 1.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是什么? 2. 负分数,正分数统称是什么? 3. 请用思维导图表示有理数包括
哪些数
二、将下裂各数,填进相应的括号中
+2,—3,0,

3
1,—1.414,—17,1
2
2
负数: (

正整数:(

整数: (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第二课时)
湘教版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课件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 度数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圆相等
0°——90°
0°——180°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 向北,递增至90度。 向西,递增至180°。
相同度数的区分方 南纬(S)、北纬(N) 东经(E)、西经(W) 式
0°的确定
赤道
东经 (E)
0度 3.
西经 (W)
0度经线 以东称东 经,用 “E”表示。
本初子午线所在的位置
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经160度
半球
东半球 西半球
西经20度
分界线—— 20°W~ 160°E
比 较 经 纬 线 的 不 同 特 征
概念
纬线
经线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
地球一周的圆圈
直相交的线
赤道所在的位置
南北半球的划分
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分界线:赤道
经线的了解
经线: 1.形状:半圆。 2.条数:无数条。 3.指示方向:指示南北。 4.长度:所有经线都相等。
180度 经度的了解
0度经线以 西称西经, 用“W”表 示。
经度:
1.范围:0°~ 180°
2.变化规律:以__本__初_子__午__线__0_度____ 为中心,向_东___向_西___,_递_增__至__1_8_0度 ________。
(递增/递减)_递__增__至__9_0_°_____
__。
3. __南_纬_____(S) _北__纬_____(N)
分界线——
赤道0°
90度
另外,纬度的规律是:度数越大,长度越短。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高纬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纬线和经线地球上的五带)课件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纬线和经线地球上的五带)课件中图版

一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地图的判读方法。从题图可知,甲点 的经纬度是20°N,40°E。在地球上,任何相对的一组经线都能组成 一个完整的经线圈,20°W经线所对的经线是160°E经线。东、西半 球的判断方法是西经小于20°,东经小于160°E在东半球,反之位于西 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方法是,南纬位于南半球,北纬位于北半球。 所以位于西半球、南半球的点只有丙。
一二
人们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分 界线。若某地点经度是西经,数值小于20°,或是东经,数值小于160°, 则该地点位于东半球;若某地点经度是西经,数值大于20°,或是东经, 数值大于160°,则该地点位于西半球。
一二
3.经纬网图上东、西经与南、北纬的判读 (1)有0°纬线和0°经线的:以0°纬线为界,上北纬下南纬;以0°经线 为界,左西经右东经。 (2)无0°纬线和0°经线的:对于纬度来说,由南向北增大的是北纬, 反之为南纬;对于经度来说,由西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 (3)有180°经线的:与0°经线正好相反,180°经线以西为东经,以东 为西经。 (4)在极地俯视图上,若是北极,以0°经线为界,逆时针方向度数逐 渐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因是北极,纬度就是北纬。若是南极, 以0°经线为界,顺时针方向度数逐渐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因 是南极,纬度就是南纬。
一二
2.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判断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的经线为起始线,称本初子午线。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为东 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经度共360°,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 东、西经度各为180°,东、西经180°经线为同一条经线,统称180°经 线。
三四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
4.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坚持不懈的品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掌握了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识别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菱形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尚需加强。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对角线相等;
-对边平行且相等;
-邻角互补;
-对角线所分割的角为直角。
3.菱形的判定方法:
-四边形四边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
-有一组邻边相等且夹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有一组对边相等且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菱形的性质或判定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定义,理解菱形的基本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对角线相等、对边平行且相等。
2.培养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求菱形的面积、周长等。
3.使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如四边形四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八年级上:1.1疆域(第二课时)课件(共26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八年级上:1.1疆域(第二课时)课件(共26张PPT)

四川省
海南省
江苏省
看形状
猜一猜:下面轮廓是哪个省?
河南省 陕西省
浙江省
吉林省 贵州省
安徽省
湖北省 江西省
湖南省 河北省 台湾省 广东省
看形状
猜一猜:下面轮廓是哪个省?
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重庆市 天津市
上海市
北京市
巩固知识
①内蒙古自治区简称
学校为了管理方便,要把学生分成各个年级和班 级,然后再分成小组,国家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把 国土分成若干个区域,并设立若干级别,这就是行政
区划。
说出自己的户口所在地
吉林省德惠市xx乡(镇)xx村xx组
我国行政区域的结构
分3级
省级行政区
理区划 记省名 识简称 知省会
现行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乡
A、内蒙古 B、内蒙
C、内
D、蒙古
②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新 B、渝 C、内蒙古 D、京
③同学们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是
A、重庆市 B、丰都县 C、名山镇 D、湖南省
④下面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沿用的是历史名称的是:
A、辽宁 B、山东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湖南
⑤我国有两个简称的省级行政区有: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⑥下列各自治区名称正确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西藏藏族自治区
D、广西自治区
1、我国疆界“四至顶点”所在省区简称,符合最北和最东
端点所在的省区的简称是( C )
A、新
B、琼
C、黑

1.1.1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第二课时课件(人教版)

1.1.1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第二课时课件(人教版)

向量共线的判定及应用
(1)判断或证明两向量a,b(b≠0)共线,就是寻找实数λ,
使a=λb成立,为此常结合题目图形,运用空间向量的
线性运算法则将目标向量化简或用同一组向量表达.
(2)判断或证明空间中的三点(如P,A,B)共线的方法:是否


存在实数λ,使PA
=λPB .
03 共面向量
共面向量
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是共面向量,则空间任意三个向量是否
3
3
3
→ 3→ 1→ 1 →
C.OP= OA+ OB+ OC
4
8
8

→ → →
D.OP=2OA-OB-OC
共面向量
→ 1→

2.已知点 M 在平面 ABC 内,并且对空间任意一点 O,有OM=xOA+ OB+
3
1→
OC,则 x 的值为
3
1
D.
C.3
B.0
A.1
3

解析

→ 1→ 1→
∵OM=xOA+ OB+ OC,
人教A版202X选修第一册
第 1 章空间向
量与立体几何
1.1.1 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学习目标
1.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空间推广的过程,了解空间向量
的概念,发展数学抽象素养;
2.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及其表示;
3.掌握空间向量加法、减法、数乘的运算律;
4.借助向量的线性运算的学习,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OP OA x AB y AC

OP xOA yOB zOC 0( x y z 1)
共面向量
1.(多选)对空间任一点O和不共线的三点A,B,C,能得到

1.1地球仪 第二课时(经线与纬线)七年级地理上册新教材课件(粤人版2024)

1.1地球仪  第二课时(经线与纬线)七年级地理上册新教材课件(粤人版2024)
66.5°S
66.5°N
23.5°N 0°
23.5°S
经纬网定位
任何一组经线和纬线组成的经纬度都可以 在经纬网上找到对应的位置,被广泛应用 于航海、航空、军事、交通、地质、气象 等多个领域。
(2)经纬度判读方法
1.侧视图 ②东经E
①根据纬度增大方向判断南北纬 ②根据经度增大方向判断东西经 ③写经纬度(先纬度,后经度)
2.南极和北极的纬度是多少?
南极为90°S 北极为90°N
判读南纬或北纬,说出理由,并用字母表示
向北增大是北纬
40°N
向南增大是南纬
30°
20°
10°
12°S
14°
向北增大是北纬
65°
60°N
55°
向南增大是南纬 44°
48°S
52°
(4)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规律 东半球:小于20°或小于160°E 东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
判读该经度所在半球
118°W
48°E
西半球 东半球
178°W 西半球
23°E 8°W 东半球 东半球
问题思考
1.为什么不用0°经线和180°经线来划分东西半球?
为了避免0°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到 两个半球上 2.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 东半球
①北纬N ③(20°N,140°E) 读法:北纬20°,东经140°
①根据南、北极点判断南北纬度②根 据极点定方向,画方向标,根据经度 增大的方向定东、西经。
E
N
W
30°

③写①出3经0°纬N度 ②90°E

1.1新生命的诞生(第2课时)(PPT课件(初中科学)20张)

1.1新生命的诞生(第2课时)(PPT课件(初中科学)20张)

胎儿 羊膜囊 子宫
胎盘
子宫颈 阴道
脐带
胚胎与胎盘之间由一条脐带连接着。
羊水
母亲的 毛细血管
胎盘
胎儿
脐带
胚胎的血管
胚胎吸取来自母体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 胚胎排出废物(包括二氧化碳)到母体。
胎儿的血液和母体的血液直接相连通吗? 为什么? 胎儿的血液和母体的血液并不直接连通, 两者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
2、胚胎在子宫内,通过_胎__盘__与母体进行物 质交换,得到__氧__气_和__营__养__物__质___,排出 _二__氧_化__碳__和__其__他__废_物____。
3、谈谈烟草、酒精、某些药物为什么会对胎 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烟草、酒精、某些药物进入母体的血液后, 经血液循环到胎盘,经物质交换进入胎儿 体内,从而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三、受 精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
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四、胚胎的发育 1、胚胎发育的营养
胚胎发育初期营养物质来自——卵黄
2、胚胎发育的结构
第2周 出现羊膜 (包裹胚胎)
充满羊水的 羊膜囊
(胚胎悬浮)
能减少震动 对胚胎发育 的影响。
第3周 出现胎盘 (连接母体和
胚胎)
胎 盘
胎盘是母体与胚胎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A.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是睾丸 B.子宫是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 C.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完成物质交换 D.受精卵是人类个体发育的起点
分娩过程一般需要816小时,母亲常常要 忍受剧烈的阵痛。
2、人工分娩 ——破腹产
剖腹产(又称破宫产)是外科手术的一种。 手术切开母亲的腹部及子宫,用以分娩出 婴儿。通常剖腹生产是避免因阴道生产可 能对婴儿或母亲性命及健康造成损害。

1.1地球仪(第二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1地球仪(第二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特殊的经线
00经线: 本初子午线 1800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200W和1600E: 东、西半球分界线
180°

20°W
180°
20°W 160°E
✓ 小小东半球 ✓ 大大西半球
东经要跟东经160度比 西经要跟西经20度比
160°E
请为下列经线标注东西经符号,并判断其所在半球。
30°E 40°E 50°E A
20°W 0° 20°E B
东半球
70°W 60°W 50°W
C
东半球
160°E 170°E 180°E 170°W
D
西半球
西半球 经线和经度的判读
相邻两条经线,在极点距 离最近(相交),在赤道 距离最远。
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是
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经度之和180°,东 西经符号相反。
请为下列纬线标注南北纬,并判断南北半球。
A 10° N
0° B
10° S
30° N C
20° N
10° N
50° S D
60° S
70° S
A 10°N(北半球) B 10°S(南半球) C 20°N(北半球) D 60°S(南半球)
纬线和纬度的判读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高纬度:
南北纬 60°~ 90°
W
E
东西半球分界线
由于本初子午线的特殊 性,很容易让人误以为 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 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 球的分界线。
由于本初子午线穿过了许 多国家,为避免把这些国 家划在东西两个半球上, 人们决定把东西半球分界 线向西偏移20°。
东西半球分界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来判断解的个数.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3.因为余弦定理给出的是三边与一个角的余弦值之间的关系, 而余弦值的正负可以决定该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因此利用余 弦定理及其推论来判定三角形的形状时,我们一般是通过计 算最大边所对应的最大角的余弦值,即两个小边的平方和与 最大边的平方的差的正负,来判断该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有
解三角形
跟踪训练
3.在△ABC中,acos(B+C)+bcos(A+C)=ccos(A+B),试
判断△ABC的形状. 解:∵A+B+C=π, ∴原式可化为 acos A+bcos B=c· C. cos b2+c2-a2 a2+c2-b2 由余弦定理知 cos A= ,cos B= , 2bc 2ac a2+b2-c2 cos C= . 2ab b2+c2-a2 a2+c2-b2 a2+b2-c2 故有 a· +b· =c· 2bc 2ac 2ab 整理得(a2-b2)2=c4. ∴a2-b2=± 2,即 a2=b2+c2 或 b2=a2+c2, c 根据勾股定理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6+ 2 当 c= 时,由余弦定理得 2 6+ 2 2 2+ -3 b2+c2-a2 2 1 cosA= = = . 2bc 6+ 2 2 2× 2× 2 ∵0° <A<180° ,∴A=60° ,∴C=75° 6- 2 当 c= 时,由余弦定理得 2 6- 2 2 2+ -3 b2+c2-a2 2 1 cos A= = =- . 2 2bc 6- 2 2× 2× 2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名师点评】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揭示的都是三角形的
边角关系,要解三角形,必须已知三角形的一边的长,对于 两个定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2)涉及到有关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常利用连接对角线的方式, 把四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最后借助正、余弦定理求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想一想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是否惟一 确定? 提示:由余弦定理可知三角形的其他元素是惟一确定的.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2.余弦定理的推论
b2+c2-a2 2bc cos A=__________________,
a2+c2-b2 2ac cos B=_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0° <A<180° ,∴A=120° ,C=15° . 6+ 2 6- 2 故 c= ,A=60° ,C=75° c= 或 ,A=120° , 2 2 C=15° . a b asin B 法二:由正弦定理 = 得 sin A= sin A sin B b sin 45° 3 = 3· = . 2 2 又∵a>b,∴A>B,∴A=60° 120° 或 , 当 A=60° 时,得 C=75° , 由余弦定理得 c2=a2+b2-2abcos C 6- 2 =3+2-2× 6× =2+ 3, 4 6+ 2 ∴c= 2+ 3= . 2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 3 3 法二:由 b<c,B=30° ,b>csin 30° =3 3× = 知本题 2 2 有两解. 1 3 3× 2 csin B 3 由正弦定理得 sin C= = = , 3 2 b ∴C=60° 120° 或 , 当 C=60° 时,A=90° , 由勾股定理 a= b2+c2= 32+3 32=6, 当 C=120° 时,A=30° ,△ABC 为等腰三角形, ∴a=3.
解边角关系.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互动探究
4.在题设不变的条件下,求DC的长.
解:由例题可知 BD=16, 在△BCD 中,∠DBC=180° -30° -135° =15° , DC 16 ∴ = , sin15° sin135° 16sin15° ∴DC= =8 3-8. sin135°
栏目 导引
时也会和正弦定理结合同化为边或同化为角观察.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精彩推荐典例展示
规范解答
例4
关于三角形形状的判定
(本题满分 12 分)在△ABC 中, b, 分别表示角 A, a, c
B,C 的对边,如果(a2+b2)· sin(A-B)=(a2-b2)sin(A+B),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
第一章解三角形第源自课时余弦定理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已知三角形的 了解 余弦定理蕴 理解 ― → ― ― → ― 两边和夹角 含的思想
余弦定理 掌握 余弦定 ― → ― 的证明方法 理及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余弦定理的作用及适用范围,会运 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 基本问题. 难点:体会向量在解决三角形的度量问题中的工具性作用 及正、余弦 定理的综合应用.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题型二
已知三边(三边关系)解三角形 在△ABC 中
例2
(1)a=3,b=4,c= 37,求最大角; (2)a∶b∶c=1∶ 3∶2,求 A、B、C.
【解】
(1)由 c>b>a,知 C 最大,
a2+b2-c2 32+42-37 1 ∵cos C= = =- ,∴C=120° . 2 2ab 2×3×4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法二: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b2+c2-a2 62+3+ 32-2 32 2 cos A= = = , 2 2bc 2× 6×3+ 3 ∴A=45° . a b 2 3 6 由正弦定理 = 知 = , sin A sin B sin 45° sin B 6· 45° 1 sin 得 sin B= = . 2 2 3 因 a>b 知 A>B,∴B=30° 故 C=180° -A-B=180° -45° -30° =105° .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c b 或用正弦定理求边 c,由 = 得 sin C sin B 6+ 2 2× 4 6+ 2 bsin C 2· 75° sin c= = = = . sin 45° 2 sin B 2 2 6- 2 当 A=120° 时,得 C=15° ,同理可求 c= , 2 6+ 2 故 A=60° ,C=75° ,c= , 2 6- 2 或 A=120° ,C=15° ,c= . 2
答案: 3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典题例证技法归纳
题型探究
题型一 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
例1
在△ABC 中,已知 a= 3,b= 2,B=45° ,解此
三角形.
【解】 法一:由余弦定理知 b2=a2+c2-2accos B, 2 ∴2=3+c2-2 3· c 2 即 c2- 6c+1=0, 6+ 2 6- 2 解得 c= 或 c= , 2 2
跟踪训练 1.在△ABC 中,若 b=3,c=3 3,B=30° ,求 A,C 和 a.
解:法一:由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 B, 得 32=a2+(3 3)2-2a×3 3×cos 30° , ∴a2-9a+18=0,得 a=3 或 6. 当 a=3 时,A=30° , ∴C=120° , 当 a=6 时,由正弦定理得 1 6× 2 asin B sin A= = =1. 3 b ∴A=90° ,∴C=60° .
已知等式可化为a2[sin(A-B)-sin(A+B)]
=b2[-sin(A+B)-sin(A-B)] ∴2a2cos Asin B=2b2cos Bsin A.3分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由正、余弦定理将角转化为边的关系得 b2+c2-a2 a2+c2-b2 1 a2b· =b2a· , 6分 2bc 2ac ∴a2(b2+c2-a2)=b2(a2+c2-b2), 即(a2-b2)(a2+b2-c2)=0,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题型四 例4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D⊥CD,AD=10,AB=
14,∠BDA=60°,∠BCD=135°,求BC的长.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解】 连接 BD,在△ABD 中,设 BD=x, 则 BA2=BD2+AD2-2BD· cos∠BDA AD· 即 142=x2+102-2· cos60° 10x· . 整理得,x2-10x-96=0, 解得 x1=16,x2=-6(舍去).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 BC BD = 得, sin∠CDB sin∠BCD 16 BC= · sin30° =8 2, sin135° 即 BC 的长为 8 2.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方法感悟
1.余弦定理指出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其中的一个角之间的关
系,每一个等式中都包含四个不同的量,它们分别是三角形
的三边和一个角,知道其中的三个量,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在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时,可先用余弦定理求边, 再继续求解;也可以先用正弦定理求另一边的对角,再继续 求解.而用余弦定理先求第三边的好处是只需保证边长为正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名师点评】 意事项:
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解三角形的方法及注
(1)解三角形时往往同时用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此时要 根据题目条件优先选择使用哪个定理. (2)一般地,使用正、余弦定理求边,使用余弦定理求角. 若使用正弦定理求角,有时要讨论解的个数问题.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a2+b2-c2 2ab cos C=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做一做 在△ABC中,a=1,b=1,C=120°,求c=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