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第十二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合集下载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及答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及答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浏览懂得及答案在(凌乱忙乱)中,一位年青的父亲安插好受伤的老婆,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黉舍.谁人往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英俊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当时马上)觉得面前一片黝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 他猛地想起本身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管产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路!”他果断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xūsū)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jiǎo jué),便疾步走到那边.就在他发掘(juéjuē)的时刻,不竭有孩子的怙恃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事后,便失望地分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愿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zhe zháo)这些恶意人,问道:“谁同意帮忙我?”没人给他肯定的答复,他便专一接着挖.1.我会给文中空白处加标点.(3分)2.我会用“√”选出准确的词语.(2分)3.我会划出文中括号内不准确的读音.(4分)4.我会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快步(疾步)果断(果断)肯定(肯定)5.缩句.(6分)(1)谁人往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英俊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教室楼变成废墟.(2)一位年青的父亲安插好受伤的老婆.父亲安插好老婆.(3)他猛地想起本身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他想起话.6.父亲得知了如许的新闻有什么变更?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如何的父亲?(4分)答:父亲当初看到黉舍成了一片废墟后“马上觉得面前一片黝黑”,他觉得哀痛而失望;想到对儿子说的话后,果断寻子与决不废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持不懈.决不废弃.固守诺言.深爱儿子的父亲.《地震中的父与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尘土,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xuèxié)迹.挖到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知同窗们不要畏惧,说(只要)我爸爸在世(就)必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管产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路!”“你如今怎么样?有几个孩子在世?”“我们这里有14个同窗,都在世,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tàtā)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zázā)着.”父亲大声向周围呼叫招呼:“这里有14个小孩,都在世!快来人!”过路的人抓紧跑过来辅佐.50分钟后,一个安然的出口开拓出来了.父亲声音颤(zhàn chàn)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我的同窗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路,我不怕.不管产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路.”这对了不得的父与子,无比痛苦地紧紧拥抱在一路.1.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准确的读音.(4分)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准确的联系关系词.(1分)3.“不!爸爸.先让我的同窗出去吧!”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儿子具有什么样的品德?答:儿子具有勉励同窗求生,获救时,把安然先给了同窗的崇高品德.(2分)4.用“~~~~”画出总领全文的句子.(2分)5.文中说这是一对“了不得的父与子”,说父亲了不得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决不废弃.固守诺言.有义务感,说儿子了不得是因为他勉励同窗求生;获救时,把安然先给了同窗;信赖父亲.(4分)6.“这对了不得的父与子,无比痛苦地紧紧拥抱在一路.”为什么说他们“无比痛苦”呢?(2分)答:因为这是父子之间的信赖和深深的爱,他们大难不死的重逢而喜悦,所以说他们“无比痛苦”.7.文章重复消失一句话:“不管产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路”,从这句话中你感触感染到了什么?(3分)答:我感触感染到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念的力气源泉,也是父亲保持到底决不废弃的原因.8.文中写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3分)答:如许写更能表示出父亲发掘的艰苦,更能表现出父亲执著的信念和救儿子所战胜的伟大艰苦.9.用横线画出文中描述父亲的表面的句子,文中为什么要如许描述父亲的表面呢?(3分)答:这句描述父亲表面的话,表示了父亲为了救儿子发掘的时光之长和坚持不懈.决不废弃的执著精力.10.你知道有关地震的谚语吗?答:地震的谚语有:“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地震中的父与子(完美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完美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
∣ ∣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 废墟走去。
∣ ∣ ∣
※“谁愿意帮助我?”没人 给他肯定地回答,他便接 着挖。
∣ ∣ ∣ ∣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 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
∣ ∣ ∣
都是血迹。





《奇迹的名字叫父 亲》
※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 的手:“没事儿,只是 摔了一跤。”然后拾起 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 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 拇指揩去刀锋上的血迹。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 炸,请你离开。”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 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 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儿子在等着我。”
“儿子在等着我。”
这位父亲是用工具挖吗?
爆 炸
38个小时里,危险无时不在!
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 时,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 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 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 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 去又爬上去。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 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 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 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 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 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 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 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原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原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原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原文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成千上万的人受到伤害。

地震中的父与子12

地震中的父与子12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简介】课文讲述的是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的自然灾害有哪些?2、播放录像师:这是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无数高楼化成废墟。

3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的儿子所在的学校,当他看到昔日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堆废墟时,父与子又演绎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呢?3、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1、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是吗?今天老师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想),但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猜。

但猜不是胡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问,我该怎样回答。

第二、读书的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们可以放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边划边读,明白了吗?开始吧!(师巡视)2、刚才讨论时,有些同学提的问题已经接近老师要提的问题了,看来,你们的思维即将和老师的思想产生共鸣了。

哦,对了,我有个习惯;谁能猜我要提的问题,将会得到我的奖励,你提的问题沾点边都行。

想知道是什么奖励吗?要不要再讨论讨论。

好了,谁先说说。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儿子还活着,拉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死了?③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师:“了不起”是什么意思?(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原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原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原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原文_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小时,_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_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_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初学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以学习本课的20个生词语为知识点,其中以“清理、伤害、鉴定、无比”等四个词语为重点词语。

在掌握和运用词语用法的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以课文和课时为过程的学习中,理清故事的情节,并能复述大致的故事情节,与此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

并在实际学习中掌握这几种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为终结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话题为圆心,涉及相关话题的陶冶。

人间有许许多多的真情,有师生情、医患情、战友情、父子情等等,相信这些人间真情都会带给我们启示,就让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更让我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真情吧!教学重点:理清文章以时间为记叙的线索,熟悉本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感受这对父子之间的伟大真情。

教学难点:能从课文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这对父子为榜样,并用这种信任和真情感化周围的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震是我们不可避免的灾难,灾难带给我们的创伤是记忆犹新的,同时,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更是深深地震撼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感人的故事中吧!二、整体感知:(整体意识是学习的基调)1.请学生1朗读第(1)自然段;请学生2朗读第第(2-4)自然段;请学生3朗读第(5-10)自然段;请学生3朗读第(11-13)自然段;请学生4朗读第(14-22)自然段;请学生5朗读第(23)自然段;2.检查并改正读音上的错误。

3.目的:检查学生的预习程度及朗读能力,为课文的讲解奠定基础。

三、分层感知:(局部意识是学习的关键)(一)学习第一段(1):预设问题:1.请同学们说一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伤亡程度。

讲解知识点:伤害:(分解法:将合成词分解为单纯词)预设问题:2.这个自然段在说明上有什么特点?讲解知识点:举数字的说明方法,举数字的作用在于:让听者和读者更能准确地体会地震带给人们的程度。

(二)学习第二段(2-4):预设问题:1.请你猜猜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2.这位年轻的父亲要去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讲解知识点: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坚定:主张、立场、意志、思想等不动摇,不改变。

设计练习:请同学们用“废墟、坚定”两个词语造句。

(三)学习第(5-10)自然段:预设问题:1.当父亲在干什么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匆匆赶来?讲解知识点:清理:彻底整理或处理。

讲解的方法:近义词对比法:清理整理设计练习:选词填空。

(1)大火被扑灭之后,消防员开始火灾现场。

(2)老师教育我们要,养成定期书柜的好习惯。

预设问题:2. 当父亲在寻找儿子时,救火队长和警察是怎样劝这位父亲离开的?3.当人们摇头离开时,都认为这位父亲怎么了?讲解知识点:对比三个人物的描写,说说你比较喜欢其中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四)学习(11-13)自然段:设计练习:1.请同学们把下列词语组成词组。

布满满脸浑身到处2.请同学们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破烂不堪.(kān 忍受) 预设问题:读完第12自然段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五)学习第(14-22)自然段:预设问题:1.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能坚持到最后?讲解知识点:无论……总……(无条件的条件关系)预设问题:2.儿子一共救了多少个同学?3.想想儿子为什么会救那么多的同学?(六)学习第(23)自然段;设计练习:1.请同学们通过选词填空来区别“困难、艰难、磨难”这三个词语。

(1)在面前,我们应该迎难而上。

(2)只有经历过,才能变得更加优秀。

(3)父亲的重病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

预设问题:1.这对父子重逢后,什么样的举动让人最感动?讲解知识点:无比:非常(表示没有别的能够相比,多用于好的方面)预设问题:2.看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你有什么感想?四、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第三题。

(课堂练习是学习的检验)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想想这篇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六、课后反思:初学课时备课小结任务方面:语言基础知识必不可少,课文情节必将贯穿其中原则方面:1.整体意识是学习的基调2.局部意识是学习的关键3.课堂练习是学习的检验方法方面:1.先引后讲,以练代讲,以练促讲。

2.以常见题型承载语言知识点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皮靴第三课时深学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初步具有概括能力,体会故事叙述的前因后果。

能抓住关键句,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以课文和课时为载体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与此同时,使学生在情境中得到熏陶,进行反思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人在最危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他,或许这让他终生难忘;同样,如果我们也能雪中送炭,那我们的生活也是值得别人钦佩的,就让我们做一个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人吧。

教学重点:分析并找出艾克拜六次收到汇款单后从“奇怪、疑惑、心神不宁”到收到一封汉文信后“恍然大悟”的原因和过程的细节部分。

教学难点:能够概括段意,准确把握课文的结构,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问的导入法皮靴匠六次收到汇款单的心情变化是个什么样的过程?最后得知前六次汇款单的来历后,艾克拜会内心世界有了怎样的波澜?按照故事发展的情节,这篇课文共分为几个大段?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吧!二、深学课文:(深入板块学习法)(一)深学第一段(1-2):预设问题:1.艾克拜为什么反复念叨“四月二十七日”这个日期?设计练习:请同学们用下列词语说一段话。

艾克拜汇款单疑惑赊账预定怎么预设问题:2.请同学们用“时间、地点、故事的起因”等要素来概括本段的主要意思。

小结本段:连续两年的四月二十七日,皮靴匠艾克拜收到了同样数额的汇款,这真是个让皮靴匠艾克拜感到奇怪和疑惑的日子。

(二)深学第二段(3-4):设计练习:1.请同学们就文中所描写的故事情景、人物神态等提出问题。

例如:艾克拜为什么常常看着街道的拐角?例如:艾克拜为什么小心翼翼地将钱放在一个抽屉里?例如:艾克拜为什么挑选了一张质地最佳的皮革挂在临街的墙壁上?预设问题:2.本段中的成语有哪些?并接合成语说说,艾克拜是个怎样的人?例如:自言自语、小心翼翼、心神不宁等小结本段:之后的两年,仍然收到同样数额的汇款单,对于心神不宁但又充满期待的艾克拜来说,他期待着那个神秘的汇款人到来,并正盼望着显示自己的手艺,甚至连皮靴的款式都设计好了。

(三)深学第三段(5-6):预设问题:1. “连忙”一词说明了艾克拜的什么?2.说说被救的探险队员为什么连续六年要给艾克拜寄钱?3.这封信被安排在结尾部分,有什么妙处?设计练习:仿写一封信的格式。

讲解知识点:信的格式: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小结本段:第六年,艾克拜收到了一封用汉文写的信;买靴者用艾克拜制作的皮靴盛了水,它竟滴水不漏,救了一支探险队队员们的生命;艾克拜这才明白六年来是谁在给他寄钱。

三、重点巩固(重点回放学习法)1.让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对学习这篇散文的感受。

例如:我是多么想再看看您那个皮靴铺呀!2.根据提纲,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1)发生的事情:第一年的四月二十七日——第二年的四月二十七日——第三年的四月二十七日——之后两年的四月二十七日——第六年的四月二十七日(2)艾克拜心情变化的原因:奇怪——疑惑——想要退回——心神不宁——恍然大悟四、课堂练习:(练习升华学习法)1.小练笔:想想恍然大悟的艾克拜会对探险队员说什么呢?2.课后练习第五题。

五、布置作业:1.你能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听吗?2.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六、课后反思:深学课时备课小结任务方面:以段落结构为单位,探究其中的内涵原则方面:1.深入板块要为先,概括总结不可忘2.重点回放不可少,提纲要领要用到3.练习巩固要升华,你多说来我少讲方法方面:一回顾,二复述,三总结,四提高。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课大兵第五课时巩固训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以课文一和课文二为载体,体会文章的感人之处,并从中得到启示,从文章中体会,到生活中应用。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课文的句型、重点内容、中心思想进行巩固训练,在此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写作方法和语言交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间的大爱并不是人人都能付出或得到的,年仅19岁的战士年龄不大,但付出的真爱让我们觉得伟大至极,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教学重、难点:深刻体会“最可爱的人”付出的人间大爱,他们的精神鼓舞着读者,读者又能受到怎样启发呢?教学过程:一、导入:这篇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记忆深刻,但是,我们对文章的重点内容究竟掌握了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本篇课文的重点内容及环节吧!二、巩固内容:(内容巩固图案化、概括化)设计练习:1.请大家根据下面几幅图,说说课文中都讲了哪些感人的事情?图一:司机少女孩子老大爷图二:半瓶酒兵男人大头鞋图三:三、巩固细节:(细节巩固突出化、精确化)1.本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有哪些?想想它们起到什么作用?讲解:环境描写:关于天气的、关于车厢温度等作用:为了衬托客车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2.“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这么做。

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根据,这句话,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由于长期以来,士兵的无私奉献让人们感觉他们理所应当这样做,就连他们自己也这样认为,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他们奉献的他们的责任。

3.请欣赏“在人们的注视下,他走到那位年轻母亲的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说说兵处在怎样环境中?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做?参考: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紫,大兵是在用棉袄来拯救一个孩子的生命。

表面上,兵面临一种艰难的抉择,但是,实际上兵并没有犹豫,而是毫不犹豫地走向了那个孩子,他是在履行士兵的职责。

4.《大功》一文中,为什么说“父子二人一下子成了一个战壕的战友”?参考:父亲为了看儿子一眼,从家里赶到抗洪救灾第一线,但是,儿子却没有时间同父亲说话,父亲只好和儿子一同参加战斗,所以说父子二人成了战友。

5.说说课文一《大兵》和课文二《大功》的题目中为什么都有一个“大”字?参考:“大”字与兵的年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兵的年龄并不大,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穷困乡村的多子女的农家的长子,他付出了和他年龄不相符的人间大爱拯救了整整一客车人的生命,而《大功》中的“大”,同样也是年轻的战士用无私的人间大爱守护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

四、巩固句型:(句型巩固分解化、练习化)1.有一位……还有一个……讲解: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量词必须要和后面所跟名词或代词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