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局部亚低温在重症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

方法80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早期予局部亚低温治疗加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仅予常规治疗。

治疗前后两组均予临床疗效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

结果治疗组第1、2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局部亚低温在重症脑梗死治疗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能显著改善预后。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local mild hypothermia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erebral infraction.Methods 80 cases of severe cerebral infractio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wo groups,treatment group(40 cases)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lus local mild hypothermia at early stage,while control group(40 cases)only accept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stroke scale(NDS)andclinical effect were compared at different tim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Results NDS of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at1,2weeks(P<0.05).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early local mild hypothermia is important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erebral infraction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prognosis of severe cerebral infraction patients.
【Key words】Local mild hypothermia; Severe cerebral infraction; Early
重症脑梗死起病急,临床治疗效果差,致残率及致死率高,而亚低温有保护脑细胞,减轻细胞损伤的作用,目前临床上有较多全身亚低温治疗脑卒中的报道,但该法费用高,不良反应大。

我院自2003年采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梗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2003年以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重症急性脑卒中标准[1],意识障碍分级>2级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1分,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

80例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2~86岁,平均(54±5.8)岁,其中脑干梗死18例,大面积脑梗死15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3~85岁,平均(55±5.7)岁。

其中脑干梗死17例,大面积脑梗死14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疾病程度、病灶部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降颅压、保护脑细胞、抗凝﹑抗血小板及防止并发症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头颅亚低温治疗。

采用亚低温治疗仪,把冰帽固定于患者头部,调节降温仪温度,使患者鼓膜温度保持在
33~35℃,持续3~5 d,期间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体温。

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

1.3 疗效评定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据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2]:①基本治愈,NDS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NDS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NDS减少18%~45%;④无变化,NDS减少17%左右;⑤恶化,NDS增加>18%;⑥死亡。

显效率=(痊愈+显效)÷40×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进步)÷40×100%。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均值差异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NDS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
治疗组4020.18±8.0714.25±7.978.24±7.67
对照组4020.53±8.3116.78±7.0412.35±7.67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显效率总有效率P值
治疗组401214533365%77.5%<0.05
对照组4069856637.5%57.5%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国际上将低温分为4类:①轻度低温(33℃~35℃);②中度低温(28℃~32℃);③
深度低温(17℃~27℃);④超深度低温(<17℃),其中轻~中度低温统称为亚低温[3]。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亚低温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有明显脑保护作用,并且早期 6 h 以内进行亚低温治疗,患者梗死面积、病死率分别小于和低于迟用患者,而且无不良反应。

亚低温脑保护机制可能有:①抑制Ca2+内流,减少神经元坏死。

Ca2+内流在脑细胞坏死中起重要作用,而亚低温可以降低脑代谢率,减少细胞能量代谢,减轻Ca超载,减少细胞坏死[4];②降低颅内温度,保护血脑屏障。

脑梗死导致脑细胞损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导致脑水肿,破坏血脑屏障,而低温可以减少血脑屏障的破坏;③降低自由基水平,抑制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如兴奋性氨基酸、氧自由基、一氧化氮、乙酰胆碱、白三烯B4等,减少对脑细胞的损害;④抑制炎性因子,阻断级联反应。

炎性因子是脑缺血损伤脑细胞的关键环节,尤其在脑缺血再灌注中作用更明显,亚低温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聚集,减轻炎症损伤;⑤抑制神经元的凋亡[5]。

目前国内研究大都采用全身亚低温技术,需要冰毯、肌松剂、冬眠合剂、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方能将中心体温维持在亚低温水平,除费用昂贵以外,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呼吸抑制、泌尿系统感染﹑出血倾向及复温性休克等并发症[6]。

局部亚低温则是在头部或血管附近施以降温手段以达到颅内亚低温的方法,减少了全身降温引起的并发症。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在早期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后明显得到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疗效比较,亚低温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5%和57.5%(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更能促进重症脑梗死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本研究表明,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同时避免了全身亚低温治疗容易发生的循环、呼吸、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并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急性重症脑梗死的辅助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382.
[2]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韩玮,张秋灵,谢康民.中暑的亚低温脑保护治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236.
[4] 周峰,郑丰任.亚低温对颅脑损伤后脑细胞内钙离子及脑水肿的实验研究.创伤外科杂志,2003,5(23):192-193.
[5] 王德生,张守信.亚低温脑保护.科学出版社,2002:84-105.
[6] 曾红莲,张志民.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的临床观察.四川医学,2009,30(2):1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