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发表时间:2018-01-29T14:47:28.8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1期作者:岳爱香[导读] 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岳爱香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教育局教研室030100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这样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它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话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科学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原则与模式
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剖析
新课程标准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新课程标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三原则的把握
1.生动有趣,严谨求实原则。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当扎扎实实抓好。
引导学生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来得出物理规律。
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既要生动有趣,又要严谨求实,使学生既能感悟到物理科学的艺术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科的严密性,树立求实的科学观。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
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问题能力。
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2.培养学生思维技巧的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
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
在课堂上,探索型课应注重发现法,验证型课应注重实验观察法,论证型课应注重逻辑推理法等。
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疑,热情鼓励,积极引导,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灵活性。
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
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具体表现为在常规思维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特殊的思维方法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突破旧思维,获取新教学模式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吸取新营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讲授式为开放讨论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方法培养,变重理论计算为重实际应用。
创新教育要落实在创新教学上,教师要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思维方法搞好特色教学。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内容形象、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有利于求新质疑。
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其个性发展。
在课堂上平等地同学生讨论问题,一旦发现特长学生应及时鼓励,对敢于同教师在课堂上争论问题的学生,无论是对是错,都应予以表扬。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或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
问题可以从实验开始,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和实际生活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研究探索。
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
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3.梳理反思,深化问题。
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特征灵活选用,不宜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种教学形式。
一般地说,实现梳理反思和调控有3个途径: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参考文献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远蓉朱霞邓磊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廖伯琴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