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全真模拟试题(二)(含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全真模拟试题(二)(含解析)
1.《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
《诗经》的流传
A. 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
B. 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
C. 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 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可知,《诗经》在各诸侯国广泛传播,这种现象有利于增强各诸侯国的文化认同,故答案为B项。
《诗经》的传播主要通过传唱形式,排除A项;《诗经》的传播有助于加强文化认同,但无法看出是否能维持天下共主,排除C项;《诗经》的传播与普及平民教育无关,排除D项。
2.汉初,刘邦本欲定都洛阳,经娄敬与张良力劝,改都长安,得以据秦之关中故地以制山东诸侯。
结合下图可知,这一抉择
A. 有利于承袭秦朝制度
B. 促进了民族关系交融
C. 为解决内乱奠定基础
D. 推动了关中地区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朝定都长安,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地势险要。
从材料中的“得以据秦之关中故地以制山东诸侯”来看,定都长安为后来解决内乱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C项。
定都长安与承袭秦朝制度无关,排除A项;定都长安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图示也不能反映,排除。
3.《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违律为婚,虽有媒聘,而恐吓娶者,加本罪一等:强娶者,又加一等”,对男女双方的婚前欺骗行为,男子处罚要比女子罪加一等。
这反映出当时
A. 法律彰显男女平等
B. 女性法律地位显著提高
C. 婚烟自由成为风尚
D. 妇女权益受到一定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代法律。
材料重点强调《户婚律》对男子的惩罚要远远大于女子,足以体现出法律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故D项正确。
从法律对妇女的保护无法得出女子地位提升的结论,纵观中国传统社会,女子均处于附属地位,B项错误。
A、C从项不符合时代特征,传统社会中无男女平等和婚烟自由一说。
4.宋代对绝大多数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并将盐茶等专卖法收入位列末代法典首位的保卫皇帝和陵庙安全的法律《卫禁》篇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A. 重视国计民生产业的保护
B.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 专卖收入关系政权的稳定
D. 工商业经济发展十分活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将专卖法收入保卫皇帝和陵庙安全的法律《卫禁》篇中等信息来看,说明专卖收入关系政权的稳定,是维护社稷的重要措施,从而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故答案为C 项。
专卖制度不是以国计民生为出发点,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专卖制度对于维护宋
朝统治的重要性,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当时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点睛】专卖制度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项重要基本经济制度,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的推行,标志着专卖制度基本定型。
专卖制度是封建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的表现,也是国家与商人争利的结果,是国家充当大商人的结果。
虽然专卖制度在中国古代曾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但同时它也起过某些积极作用。
5.1912年10月民国政府颁布《服制》,确定西装和百褶裙分别为男女制式礼服,所用材料须为本国丝或毛织品:1929年再次颁布《民国服制条例》,规定男女式礼服如下图所示。
这一变化反映出
男士礼服样式女士礼服样式
A. 民众传统受到政府认同
B. 中西服饰融合成为主流
C.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迁
D.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片信息可知,从1912到1929年,民国时期的礼服从西方服饰转变为中国传统服饰,可知是得到了政府认同,但并不代表是政府主导,故选择A选项,排除C 选项;图中不能看出中西服饰的融合以及男女平等的观念,故排除B、D选项。
6.1928年夏,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大会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现阶段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
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
这次大会
A. 有助于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
B. 克服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C. 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D. 阻滞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共六大对中国革命的性质认识正确,“做艰苦的群众工作”有助于在革命最困难时期积蓄力量,因此这次大会有助于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
故答案为A项。
党内“左”倾错误仍然存在,B项说法绝对,排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于1927年10月,排除C项;中共六大仍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排除D 项。
7.据统计,陕甘宁边区1937—1940年公粮征收情况如下表所示
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及人均负担表
单位:石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公粮征收
A. 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
B. 服务于战时经济的需要
C.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
D. 保障了敌后的粮食供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及人均负担均有大幅增长,说明在抗战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公粮征收是服务于战时经济的需要。
故答案为B项。
这一时期的公粮征收实际上加重了边区人民的负担,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中的“保障”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从数据来看,实征公粮、人均负担、占收获量百分比都有大幅增长。
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粮食征、购,主要是为支援抗战前线,据此确定答案。
8.下图为沈今声等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这一作品
A. 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
B. 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图中画面的对比及文字可知,这个宣传画主要是用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故排除A,选D;宣传画的作用在于对比个人与集体劳动的差异,而不
是强调共同富裕,故B错误;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故C错误。
9.古希腊常在重大场合及庆典活动中举行竞技比赛以展示男性的力量和勇气,优胜者将获得橄榄枝花冠并彰显父辈和城邦的荣耀,他们会获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塑立雕像和唱颂赞歌。
这表明
A. 竞技精神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B. 公共活动能够凝聚城邦力量
C. 英雄人物塑造源于竞技比赛
D. 成年男性公民是民主的基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举行竞技比赛以展示男性的力量和勇气”“他们会获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塑立雕像和唱颂赞歌”等信息来看,这样的公共活动可以提高成年男性的作战能力,团结城邦民众凝聚力量。
故答案为B项。
这种活动与人文主义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优胜者就是英雄人物,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排除D项。
10.17—18世纪,欧洲社会不再颂扬个人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
这反映出欧洲
A. 封建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
B. 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扩大
C. 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
D. 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信息反映的是人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说明欧洲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
故答案为D 项。
材料没有反映封建专制的变化,排除A项;这些变化并非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启蒙运动宣扬民主、科学、自由,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11.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
“城市之肺”的益处。
这一比喻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 城市化问题的严重
C. 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强调的是绿地在净化城市空气过程中的重要性,说明当时英国人的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故答案为C项。
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是对工业革命造成环境破坏的反应,不是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环境问题,不是城市化问题,排除B项;环境问题主要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点睛】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消极影响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消耗了大量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压力,破坏了生态、破坏了环境,给人类带来了空气污染。
12.1955—1959年,苏联与越南签订多项协定,在贸易、航海、贷款方面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苏联向越南提供无偿援助4.4亿美元,无偿转让技术资料、互派专家等。
据此可知,苏联此举意在
A. 与美国争夺中间力量
B.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 推动越南的民族独立
D. 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联与越南签订多项协定,给予越南援助和加强两国合作,是为了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
故答案为D项。
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中间力量,排除A项;这一举措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没有关系,排除B项;越南于1945年独立,排除C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之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操纵在汉萨同盟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手中。
15世纪开始,英国赋税结构中商业税逐步替代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
都铎王朝时期,国家的税
制体系基本完备,赋税征收的力度也逐步加大。
16世纪,英国的关税收入超过王室领地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强大的汉萨同盟被彻底驱逐出英国;日益兴起的海运集团对议会的游说,推动了两项航海条例的通过,规定英国进出口商品须由英国船只运输。
——摘编自柴彬《英国近代早期对外贸易自主权的成长》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开放地增多,转口贸易日渐频繁,大量洋货在中国低成本倾销,免税商品范围不断扩大。
清末,有志之士发出了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吁。
巴黎和会上,北京政府收回国权的要求被无视。
中共成立初期,即将废除不平等条约逐步纳入革命纲领。
1926年,广州十万余人集会要求“早日实现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
1928年起中国逐步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4.7%上升到2008年50%以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相对于英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
【答案】(1)因素: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重商主义的影响;议会政治的发展。
(2)条件:国民革命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二战中中国的贡献;新中国的成立;奉行独立自主外交;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
(3)认识:国家主权独立是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前提;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和近现代中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条件,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因素,根据“15世纪开始,英国赋税结构中商业税逐步替代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分析得出工商业的发展;根据“都铎王朝时期,国家的税制体系基本完备,赋税征收的力度也逐步加大”可以看出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日益兴起的海运集团对议会的游说,推动了两项航海条例的通过”可以分析得出重商主义和议会政治的影响。
(2)近现代中国相对于英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有利条件,根据“1926年,广州十万余人集会要求‘早日实现取销一切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根据“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可以看出二战中中国的贡献;根据“新中国成
立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成立和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4.7%上升到2008年50%以上”可以看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
(3)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家主权独立和贸易自主权的关系、发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是19世紀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选取每一个阶段中的一个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共和、约法、民主成为流行词汇。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科学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
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二: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
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
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
1978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
1992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三: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
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词汇。
“她”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上列宁装流行。
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
【解析】
【详解】从表格的词汇来看,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有涉及政治民主化的,包括民权、革命、共和、人民代表等,据此可以确定“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的论题。
根据表格列举的洋布洋火、实业救国、粮票、专业户乡镇企业等词汇,可以确定“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的论题。
根据表格列举的民主科等词汇,可以确定“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的论题。
任选一个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进行论证阐述。
如确定“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的论题,可以联系所学,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民主政治制度来说明。
对于本题的解答,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可以确定多个论题,考生任意确定其中的一个论题,然后联系所学进行说明论证。
对于此类试题,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初,冗犊泛滥,动辄万言。
朱元璋命中书省制定《案牍减繁式》.颁之全国,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不得繁文。
洪武十五年,发现上京接受考察的官吏大多携带各类已盖公章的空白公文,朱元璋大怒并予以严厉处置。
创立“行移勘合制度”,发文机构均须到内府领取已编号的公文薄册,左半册传发,右半册存根,簿册须加盖骑缝公章,薄册用完需立即送回内府归类入档后才能再领新册。
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清核制度,分别由六科给事中和巡按御史负责考评并要求限期改正。
同时要求县级以上机构均建立“架阁库”以保管公文档案。
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
——摘编自颜广文《朱元璋对公文制度的整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意义。
【答案】(1)特点:删繁就简;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察考核。
(2)意义:有利于政令畅达,令行禁止;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保存了大量文献档案;保障了国家机器的运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不得繁文”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删繁就简;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大怒并予以严厉处置”可以得出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根据材料中的“创立‘行移勘合制度’”可知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清核制度”,可知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察考核。
(2)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和第一小题分析得出的措施和特点,并联系所学从对行政效率、中央集权、文献档案的保存,以及保障国家机器的运转等方面来回答。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前,澳大利亚的外交和防务完全被控制在英国手中。
1940年美澳正式建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澳大利亚对日宣战。
1942年1月日军空袭澳大利亚北海岸,澳政府不再把维护英国在远东的基地作为首要任务,而是把保卫本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1942年3月,罗斯福表示美国将承担太平洋地区的全部作战责任。
1942年3月,菲律宾陷落麦克阿瑟被迫率部南下在澳大利亚登陆。
随后,双方设置美澳联合司令部,大本营设在墨尔本。
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有100多万的美军经过或驻扎在澳大利亚,美军的大部分物资支持由澳提供。
菲律宾被占领后,澳大利亚成为美军太平洋反攻的跳板。
美澳两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战时军事同盟,为战后构建美澳同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摘编自王娟《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构建战后亚太同盟体系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美澳军事同盟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澳军事同盟形成的影响。
【答案】(1)原因:英国自身难保,无暇东顾;太平洋战争爆发,澳大利亚安全受到威胁;澳大利亚外交政策调整;美国建立亚太同盟体系的需要。
(2)影响:保障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为战后美澳同盟奠定基础;弱化了英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对冷战的形成产生影响。
【解析】
【详解】(1)美澳军事同盟形成原因,应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三个国家来分析。
依据材料“日军空袭澳大利亚北海岸”“澳政府不再把维护英国在远东的基地作为首要任务,而是把保卫本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美国将承担太平洋地区的全部作战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时期英国受到德国的攻打,无力帮助澳大利亚,且在澳大利亚受到日本袭击时,美国承担了太平洋地区的作战任务。
(2)依据材料“美军大部分物资支持由澳提供”“为战后构建美澳同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在物资上支援了美国,保障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且为美澳同盟奠定了基础,进而削弱了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孙权统治江南五十多年中,基本上是江南的开发时期。
东汉末年,北方遭受战乱破坏,人民大批南逃避乱。
在东南内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地区居住的越族,山越人口众多,地区广大,不事生产,不服役纳租。
孙权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征讨战争,将降服的山越人中强壮的收编为士兵,贏弱的划归郡县作编户耕田种地,并逐步在征服地区设置郡县。
孙权注意兴修水利和注重屯田,垦辟土地,解决军粮问题;设置专门管理屯田的机构和农官,以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管军屯,以督农校尉、屯田都尉管民屯。
军屯的规模相当大,田地数千顷,有屯田兵数千家,军屯中的佃兵,平时耕田种地,疆场有事则参加战斗民屯人数也不少,小则数千口,多则数万口,屯田者不服兵役。
屯田军民以其辛勤劳动使江南开发面积逐渐增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权开发江南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权开发江南的历史功绩。
【答案】(1)背景:汉末天下大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北方人口的南迁;民族融合;江南相对安定。
(2)功绩: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推动民族交融;经济格局变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孙权开发江南的历史背景和功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孙权开发江南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东汉末年,北方遭受战乱破坏,人民大批南逃避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汉末天下大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北方人口南迁和江南相对安定等方面来回答。
(2)评价孙权开发江南的历史功绩,根据材料中的“贏弱的划归郡县作编户耕田种地,并逐步在征服地区设置郡县”,可以分析得出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中的“军屯中的佃兵,平时耕田种地,疆场有事则参加战斗”可以看出促进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将降服的山越人中强壮的收编为士兵”可以分析得出推动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中的“屯田军民以其辛勤劳动使江南开发面积逐渐增加”并联系所学可知,推动经济格局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