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高一下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泉州市高一下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
选择题有答案含解析
1.如图1是果蝇体细胞示意图,图2、3是果蝇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Ⅱ、Ⅲ、Ⅳ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Y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 D X D,则其余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Y d、BCY d、bcX D X D
C.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中A、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D.图3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
2.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绿色盲基因数目比值为1:1
B.染色单体数目比值为4:1
C.核DNA数目比值为4:1
D.常染色体数目比值为2:1
3.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A.I B.ⅢC.IV D.V
4.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可表示为如图所示的关系,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A.中心体移向两极B.着丝粒分裂
C.细胞板形成D.DNA分子进行复制
5.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得了如图所示结果,有关本实验分析或评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促进插条生根的NAA浓度大小
B.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
C.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c
D.用NAA处理枝条的时间应该相同
6.下图为某学生所绘制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简图,其中不正确的是A.B.C.D.
7.科学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工作换来的,下面关于科学发现中,正确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观察到的原核细胞不具有细胞核结构
B.沃森、克里克和富兰克林共同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C.恩格尔曼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光合作用
D.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结构中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8.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疾病的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B.系统性红斑狼疮C.艾滋病D.乙肝
9.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浆细胞分裂并产生抗体
C.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10.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
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有淀粉产生
C.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同时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
D.恩格尔曼的实验利用水绵和好氧菌证明了叶绿体在光的照射下能产生氧气
1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工作是测定基因组的整体序列,其序列是指()
A.DNA的碱基排列顺序B.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C.tRNA的碱基排列顺序D.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2.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

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13.四分体时期常会发生交叉互换,下列哪个图可正确表示交叉互换
A.B.
C.D.
14.Y(黄色)和y(白色)是位于某种蝴蝶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雄性有黄色和白色,雌性只有白色。

下列杂交组合中,可以从其子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的是
A.♀Yy×♂yy B.♀yy×♂yy
C.♀yy×♂YY D.♀Yy×♂Yy
15.下图所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是()
A.缺失B.重复C.倒位D.易位
16.下列有关生物育种实例与原理相符的是()
A.无子西瓜的培育—基因重组B.高产青霉菌株—基因突变
C.“黑农五号”大豆—基因重组D.培育生产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染色体变异
17.通过不同方法可分别将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的后代转变为以下基因型:
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

则①②③④所用方法正确的排序是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诱变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18.下列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定律的是
A.大肠杆菌拟核上的基因B.T2噬菌体DNA上的基因
C.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因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19.(6分)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遗传信息蕴藏在基因中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B.遗传信息可通过基因传递
C.遗传信息即生物表现出来的性状
D.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DNA分子上
20.(6分)有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
A.1条B.2条C.3条D.4条
21.(6分)若N个双链DNA分子在第i轮复制结束后,某一复制产物分子一条链上的某个C突变为T,这样在随后的各轮复制结束时,突变位点为A-T碱基对的双链DNA分子数与总DNA分子数的比例始终为A.1/(N⨯2i-1) B.1/(N⨯2i)
C.1/(N⨯2i+1) D.1/(N⨯2i+2)
22.(8分)下列关于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1所示过程相当于图3的⑥过程,可以发生于细胞核中
B.若图1的①中A占23%、U占25%,则DNA片段中A占24%
C.图2所示过程相当于图3的⑨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
D.正常情况下,图3中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⑥⑦⑧过程
23.(8分)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将一株高秆抗病的植株(甲)与另一株高秆易感病的植株(乙)杂交,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只研究茎秆高度的遗传,则图中表现型为高秆的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2
B.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中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C.对甲植株进行测交,可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个体
D.乙植株自交后代中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占1/4
24.(10分)1条染色单体含有1个双链DNA分子,那么,四分体时期的2对染色体含有
A.8个双链DNA分子B.4个双链DNA分子
C.4个单链DNA分子D.2个双链DNA分子
25.(10分)根据细胞代谢活动的规律推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丙酮酸由细胞质基质向线粒体移动
B.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膜移动
C.[H]由线粒体内膜向线粒体基质移动
D.磷酸由内质网向线粒体移动
26.(12分)鼠的黄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研究发现,让多对黄鼠交配,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黑鼠,其余均为黄鼠。

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鼠的黑色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B.黄鼠后代出现黑鼠是基因异常所致
C.子代黄鼠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D.黄鼠与黑鼠交配,每一代中黄鼠都占约1/2
27.(12分)现有小麦种质资源包括:①高产、感病;②低产、抗病;③高产、晚熟等品种。

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

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
A.利用品种①、③进行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利用品种①、②和③进行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c
28.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肌肉逐渐失去功能,一般20岁之前死亡。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个患病的儿子,再生一个女儿患此病的概率是
A.0 B.1.5% C.25% D.50%
29.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

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30.某种植物的两个开白花的品系AAbb和aaBB杂交,F1自交得F2中有紫花和白花,且比例为9∶7。

则F1的表现型为
A.全部为紫花B.全部为白花
C.紫花与白花之比为3∶1 D.紫花与白花之比为1∶1
参考答案
选择题有答案含解析
1.D
【解析】图1中Ⅱ、Ⅲ、Ⅳ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或Y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A项错误;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 D X D,则其余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Y d、BCY d、bc,B项错误;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中A、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但A、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不属于同源染色体,C项错误;由图1可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BbCcX D Y d,所以图3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D项正确。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减数分裂、生物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组、细胞分裂、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和基因突变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抓住选项中的关键信息,诸如“图1果蝇的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等等,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①对同源染色体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误认为由同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经过分裂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也是同源染色体。

②没有掌握根据亲代基因型判定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方法:如果亲代基因型为AA或aa,则引起A与a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如果亲代基因型为Aa,则引起A与a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2.D
【解析】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基因型为X b X b YY, 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基因型为X b X b或X B X B,所以红绿色盲基因数目比值为1∶1或2:0,A 错误;有丝分裂后期无染色单体,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数为0,B错误;有丝分裂后期核DNA数目为92,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核DNA数目为46,所以核DNA数目比值为2∶1,C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常染色体数为88,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常染色体数为44,所以常染色体数目比值为2∶1,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分裂
【名师点睛】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 b Y,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平均分向细胞两极;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型为X B X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而且染色体数目减半。

3.A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增长曲线有两种:(1)“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往往连续增长,如图中的曲线V.
(2)“S”型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存在对环境和食物等的竞争,这会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底,死亡率高,从而是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植(以K表示),种群数量将会停止增长.假设种群达到K值以后保持稳定,将种群的增长方式用坐标表示出来就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如图中的曲线I,Ⅲ.
解:由题干可知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若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同一环境条件所允许羊的最大值(以K表示)大于牛的K值,原因是牛个体比羊大,需要能量多,消耗有机物较多,则同样数量生产者可以养活更多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应是曲线Ⅰ.
故选A.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4.A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比例是1:2:2,说明细胞处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

【详解】
A、中心粒移向两极是有丝分裂前期的特点,正确;
B、着丝点分裂是后期的特点,不可能有染色单体存在,错误;
C、细胞板形成,发生在细胞分裂末期,不可能有染色单体存在,错误;
D、DNA分子进行复制是在间期,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将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以数量图形表示出来;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由着丝点连接着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比例是1:2:2,直到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体一分为二,染色单体消失,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比例是1:0:1。

5.C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图分析解答.
解: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则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NAA的浓度,因变量是银杏插条生根的情况,A正确;
B、因为银杏插条上侧芽能产生生长素,所以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C、由于图中NAA浓度大于c时插条平均生根数目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C错误;
D、本实验可通过插条的生根数目或生根的平均长度来判断,无关变量有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NAA处理插条的时间等,所以用NAA处理枝条的时间应该相同,D正确.
故选C.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6.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展成细胞壁,将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A正确;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染色体,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且向两极移动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在前(朝向两极),B错误;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染色质缩短、变粗逐渐形成染色体,核膜逐渐解体,核仁消失,C正确;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
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

故选B。

7.C
【解析】
【分析】
1、施莱登和施旺直接或间接观察到植物和动物体由大量的细胞构成,进而提出了细胞学说。

2、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富兰克林等科学家的一些实验结论并最终共同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恩格尔曼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是叶绿体。

4、由桑格和尼克森共同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结构中磷脂都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详解】
A、施莱登和施旺观察到植物和动物细胞,没有观察到原核细胞,A错误;
B、沃森、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B错误;
C、恩格尔曼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是叶绿体,C正确;
D、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结构中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
注意:施莱登和施旺时代没有电子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原核细胞。

8.D
【解析】免疫系统疾病包括免疫能力过强的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还有免疫能力丧失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过敏反应,A错误。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B错误。

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综合征,C错误。

乙肝是由病毒引发的疾病,D正确。

点睛:三种免疫失调疾病的概念与发病机理及相关问题:
9.B
【解析】
【分析】
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首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其扩散。

体液免疫的过程是:大多数病毒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将该病毒的抗原暴露出来,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详解】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A正确;
B.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分裂,B错误;
C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 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并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详解】
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不知道更新空气的成分是什么,A正确;
B、萨克斯的实验中曝光叶片遇碘变蓝色,证明了光合作用有淀粉产生,B正确;
C、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C错误;
D、恩格尔曼的实验利用水绵和好氧菌进行实验,发现好氧菌集中在被光照射到的部位,证明了叶绿体在光的照射下能产生氧气,D正确。

故选C。

11.A
【解析】
【分析】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指人类基因的测序并了解其组成、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英文简称HGP。

【详解】
根据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定义可知,基因测序工作是指测定基因中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故选A。

12.B
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

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详解】
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

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分离比的应用,测交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能检验待测个体的基因组成,因此可用测交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3.B
【解析】
【详解】
图中只有一条染色体,是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A错误;图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叉互换,B正确;图中有两条大小不一的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所以它们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图中是两条没有复制的染色体之间的交换,D错误。

14.C
【解析】
【分析】
黄色的基因型为YY、Yy,白色的基因型为yy。

根据题意可知,雌性无论什么基因型均为白色。

【详解】
由于yy在雌雄中均表现为白色,Y_在雌性中表现为白色,雄性中表现为黄色。

要根据后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应该选择的杂交后代应该全部是Y_。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
【详解】
由图可知,一条染色体中部分片段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上,所以是易位.故选:D。

16.B
【解析】
【分析】
常见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比较如下:
【详解】
无子西瓜的培育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高产青霉菌株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黑农五号”大豆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C错误;培育生产胰岛素的大肠杆菌的方法是转基因技术,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的过程,识记不同的育种方法所遵循的原理,进而结合题干实例进行分析。

17.B
【解析】
【分析】
常用的育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和多倍体育种,比较原品种和新品种的基因型,可确定所采用的育种方法。

【详解】
将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转变为AABB,可以通过自交的方法,这是杂交育种的一个步骤;转变为aB,可以通过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AaBBC比原品种多了一个C基因,应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变为AAaaBBBB,
可以通过多倍体育种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故选B。

【点睛】
根据育种目标选择育种方案
18.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真核细胞细胞核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真核细胞细胞核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由此可见,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

【详解】
A、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其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A错误;
B、噬菌体属于病毒,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其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B错误;
C、细胞质遗传,其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其遗传符合孟德尔定律,D正确。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