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鉴别用变态反应原研究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评.
重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鉴别用变态反应原
研究与应用
徐苗王国治
自1890年科赫发明用于结核病免疫治疗的结 核菌素(tuberculin),19〇7年奥地利人V.Pirquet将 结核菌素作为结核病诊断试剂以来[1],产品也从滤 液蛋白粗提物改进为结核分枝杆菌纯蛋白衍生物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在结核菌素用于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 )逾 百年后的今天,该类产品依然在结核病辅助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卡介苗接种阳转考核中发挥着巨 大作用。
随着结核病疫情的变化,早在2002年我国 研究者已经发现“靠单纯D O TS的现代结核病控制 策略,无法解决已经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人群发展为 结核病的潜在威胁,积极发现和治疗结核病与对已 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高危人群实施预防是结核病控 制的根本”[2]。
而我国是结核高感染率与卡介苗高 接种率的国家,T S T对结核病患者、结核感染者及 卡介苗接种者均呈阳性,难以鉴别卡介苗接种与结 核感染,检测结果特异性欠佳。
因此,选择能有效区 分卡介苗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抗原,研制新一代结核 分枝杆菌变态反应原,用于筛查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成为研究热 点。
我国研究者从单一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性靶 抗原6(ESAT-6)起步研究[3],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结核分枝杆菌重组ESAT-6与培养滤液 蛋白10(CFP-10)融合蛋白变态反应原M。
该产品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ID)的开放科
学计划以二维码为入口,提供丰富的线上扩展
功能,包括作者对论文背景的语音介绍、该研究
的附加说明、与读者的交互问答、拓展学术圏等。
读者“扫一扫”此二维码即可获得上述增值服务。
doi:10. 3969/j. issn. 1000-6621. 2020. 08. 003
基金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 务(2019PT310024)
作者单位:100050北京,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 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技术产品检定方法及其标准化重点实验室
通信作者:王国治,E m ail: tbtestlab@ 126. com 2 〇20年由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上市,并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确定中文通用名称为“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简称“EC”),为实现 LTBI人群的筛选与预防提供了技术支撑。
EC-皮肤试验(EC-ST)用于LTB丨检测方法的建立
据W H O估计,目前全世界有1/3人口为LTBI 者。
通常情况下,90%的LT B I者终身保持健康,但 其余10%的L T B I者最终会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5—6]。
因此,L T B I的筛选与预防,是终结结核病 的重点。
W H O对L T B I定义为:“一种由结核分枝 杆菌抗原刺激导致的持续免疫状态,但没有活动性 结核病的证据”,同时认为“检测L T B I没有金标 准”m。
鉴于L T B I无明确的临床证据,W H O推荐 的两种检测方法中,T S T与7-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7 release assays, IGRA)检测结果差异 存在统计学意义;即便是IGRA,不同类型试剂、同一类型不同厂家的试剂检测结果也不完全一致。
因此,对新型E C的诊断效果如何评价,便是一个实际 困难。
研究者充分考虑国内结核感染情况、卡介苗 接种情况及现有的对照试剂,主要基于对EC、与其 有相同用途的IGRA,以及T S T在不同人群中检测 结果的比较,并且对不同方法阳性检出率和结核分 枝杆菌不同感染程度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对E C开展临床评价。
一、E C作为LTBI检测试剂的可行性评估
依据EC、IG R A与T S T检测的基本原理,在临 床评价中提出以下总体评价思路与评价指标:(1)E C为结核特异性抗原,理论上EC-S T对确诊的 结核病患者应呈阳性反应,对卡介苗接种者应呈阴 性反应。
基于该原理,临床研究中如EC-S T在结核 病患者中的阳性反应率、在卡介苗接种者中的阴性 反应率符合理论预期,则提示健康人群中EC-S T皮肤试验阳性者为LTBI者的概率高。
(2)由于EC-ST 与IGRA
检测均利用卡介苗中丢失相关蛋白的原
理,理论上EC -S T 和IG RA 在结核病患者或卡介苗 接种者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应无统计学意义。
(3)由 于EC -S T 与T S T 所用抗原不同,理论上结核病患 者EC -S T 和T S T 应均为阳性,二者阳性率差异应 无统计学意义;而卡介苗接种者中,T S T 应为阳性,
EC -S T 应为阴性,二者阳性率差异应有统计学 意义。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EC - S T 对确诊结核病患者 皮肤试验阳性检出率为90. 64%,对卡介苗接种者 阳性检出率为7.28%,与预期假设相符;在结核病 患者与卡介苗接种者中IG R A 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91. 15%与4. 75%,与E O S T 检测结果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提示EC -S T 临床使用效果与IGRA 一致性较好。
考虑到EC -S T 价格低、操作简便,较
IG RA 更适合用于L T B I 者的筛查。
结核病患者中 丁3丁阳性率为90.90%,与£03丁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但在卡介苗接种者中皮肤试验的阳性率高 达73. 42%,与EC -S 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 示EC -S T 可有效鉴别卡介苗接种与结核感染[8]。
二、不同人群结核感染程度与E C 阳性检出率 的关联性验证
E C 试剂应用的适应证之一为结核感染筛查。
本产品的ni 期临床试验研究中统计出结核病患者、 非结核呼吸道疾病患者、健康人群、卡介苗接种人群 等不同人群的EC -S T 阳性率;并根据免疫学检测阳 性检出率的高低,将受试人群分成高、中、低三种不 同等级[9];通过对不同人群的EC -S T 阳性检出率进 行汇总分析,探讨EC -S T 阳性检出率与受试者结核 感染程度的关联性,相关结果如下。
(一)结核免疫学检测高阳性率人群
此类人群包括病原学检测或临床诊断为结核病 患者,其EC -S T 应有高阳性检出率;在临床上与结 核病有类似症状,不能完全排除结核病的疑似患者, 其EC -S T 阳性率可能低于结核病患者,但高于健康 人群。
1.
菌阳肺结核患者:通过病理学检查或病原
体分离培养确诊的结核病患者,此类人群结核感 染可能性最大,其结核免疫学检测的阳性检出率 应最高。
2.
菌阴肺结核患者:缺少病理学和病原学诊断
依据的肺结核患者,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也可能为非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此类人群结核感染可能性较大, 其结核免疫学阳性检出率较高,但低于菌阳肺结核 患者。
3.非结核呼吸道疾病患者:指临床上有呼吸道 症状,诊断为非结核病,但极易与结核病患者相混 淆;此类人群可能包括结核病未检出,或非结核呼吸 道疾病患者,其结核免疫学阳性检出率应低于菌阴 肺结核患者。
(二) 结核免疫学检测中阳性率人群
此类人群包括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但未发病、 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但未检出、结核病患者的密切 接触者、结核病高发或低发地区的健康人群;此类人 群具有一定程度的结核感染风险,其结核免疫学阳 性检出率理论上应相对低于结核病患者或非结核呼 吸道疾病患者。
(三) 结核免疫学检测低阳性率人群
本项目中将结核感染低风险人群定位为:经结
核感染T 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 -SPOT . TB,IGRA 中的一种技术方法)、TST (m P P D 皮肤试验)、EC-ST 等3种免疫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简称“三阴性人 群”),且接种卡介苗或安慰剂的人群。
理论上,三阴 性人群接种安慰剂后,3种检测方法依然均为阴性; 三阴性人群接种卡介苗后,EC -S T 和T -SPOT . TB 检测结果应为阴性,T S T 作为卡介苗接种后阳转考 核方法,检测结果则为阳性。
上面3种情况是理论分析的预期皮肤试验结 果,在实际临床试验中,不同人群的3种免疫学检测 结果见图1。
EC -S T 与T -SP ( )T . T B 检测阳性率随 结核感染风险提高而增加,T S T 除卡介苗接种者阳 性率高于EC -S T 和T -SPOT . T B 外,其余结果变化 规律与EC -S T 和T -SPOT . T B 结果相似[8]。
上述 结果提示EC -S T 的阳性检出率的确与结核感染程 度密切相关,符合临床研究前对不同人群皮肤试验 反应结果的预期。
肺结核肺结核吸道疾病志愿者安慰剂接种人群
接种人群
图1 EC-ST 、TST 和T-SPOT. TB
在不同人群中的阳性检出率
E C与PPI)诱导的皮肤变态反应异同分析
P P D系由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中提取的蛋 白,可诱导特异性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 TH);该蛋白含有致病性分枝杆 菌、环境中分枝杆菌及卡介菌的共有抗原,故TST 不能明确区分卡介苗免疫、外界分枝杆菌感染和结 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卡介苗接种或者曾经感染但体 内未有存活结核分枝杆菌者依然呈阳性反应,TST 阳性只能代表其曾经感染分枝杆菌,无法真正判断 其是否发病或处于L T B I状态。
因此,寻找能区别 卡介苗接种还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感染者体内是否还存在活菌的诊断制品有着非常重 要的价值。
结核分枝杆菌差异区域1(region of difference-1,RD~1)的蛋白抗原,可诱发结核分枝杆 菌致敏的豚鼠发生D TH,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ESAT-6和CFP-10蛋白。
卡介菌在减毒及传代过 程中丢失了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而且非结核分枝 杆菌中该基因只在少数分枝杆菌如堪萨斯、海、微黄 和苏加等分枝杆菌中存在。
作为皮肤试验变态反应 原,重组E C蛋白检测的特异性较强,且具有较强的 细胞免疫活性。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结核分 枝杆菌死菌、活菌和卡介苗分别致敏豚鼠,用PPD 和重组E C蛋白对致敏豚鼠进行皮肤试验,观察其 局部反应。
结果显示:重组E C蛋白仅与结核分枝 杆菌(活菌)致敏豚鼠呈阳性反应,对卡介苗致敏豚 鼠和灭活结核分枝杆菌致敏豚鼠呈阴性反应;而PPD对上述3种致敏豚鼠均呈阳性反应。
该结果 直观表明重组E C蛋白与卡介苗感染无交叉反应,有可能用于卡介苗接种与结核感染的鉴别[4’w]。
P P D与重组E C蛋白皮肤试验均可诱导D T H,其作用机理类似,即已致敏个体的淋巴细胞与结核 变态反应原(重组E C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引发 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免疫反应,释放趋化因子,使大 量多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渗出;渗出的致敏淋巴细胞 合成并释放游走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I U-2、t干扰素(IFN-7)和肿瘤坏死因子(T N F)等细胞因子,免疫细胞由于游走抑制及其他细胞因子的作用而停 止移动并聚集,发育增殖,形成更多的免疫细胞聚 集,使皮肤反应呈现出迟发变态反应性炎症,注射局 部出现红肿、硬结。
尽管P P D与重组E C蛋白两种 变态反应原的作用机理类似,但二者抗原性与免疫 原性不同,诱导产生的局部皮肤变态反应也不尽相 同;P P D诱导的D T H其硬结的厚度相对较重组EC 蛋白诱导的更厚,而重组E C蛋白诱导的D T H其硬 结虽然小且薄,但其诱导产生炎性红晕反应明显大 于PPD,阳性反应的高峰时间也与P P D不完全一样[10]。
一、EC-S T诱导局部D T H反应的判断标准
虽然EC-S T诱导的D T H反应所产生的红晕或硬结均为特异性反应,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肺结 核患者中以硬结为判断标准时,其阳性率低于以红 晕为判断标准的阳性率;在卡介苗或安慰剂接种者 中,以红晕与硬结两种判断标准的阴性率接近。
据 此可知,以红晕为判断标准可提高敏感度,且不产生 非特异性反应,故可以红晕为EC-S T的判断标准。
同时考虑到肤色较深的人群中可能红晕不易鉴别,且临床研究中发现部分受试者硬结反应大于红晕反 应,因此在EC-S T判断标准界定为“以红晕或硬结 大者为准,其反应平均直径(横径与纵径之和除以
2)不低于5 m m为阳性反应。
”
二、EC-S T和T S T的判读时间
传统T S T诱导的D T H是以皮肤试验后48〜 72 h的硬结平均直径作为判定标准,而EC-S T红晕 或硬结的平均直径均可作为阳性判定标准。
临床研 究结果提示,EC-S T皮肤试验后24〜72 h内均可进 行结果判读,用作结核病辅助诊断或L T B I筛查时,EC-S T的观察时间可提前至皮肤试验后24〜48 h;如果要进行疫苗接种人群筛查,需要与P P D同体双 臂进行皮肤试验,由于目前PPD观察时间为注射后 48〜72h,可取EC-S T与T S T后48 h作为共同观 察时间。
三、EC-S T与T S T对感染早期的应答
不同免疫学诊断方法对感染后免疫反应的应答 时间不同,EC-S T与T S T由于其抗原不同,引起的 免疫学阳性时间也有所不同。
无论是流行病学研究 还是临床辅助诊断,能越早检测出阳性反应的试剂 则性能越优。
研究者以活的结核分枝杆菌致敏豚鼠 模型,评价了 EC-S T与T S T对感染动物的早期免 疫应答[1W2]。
研究结果表明,动物采用活菌感染后 第10天E O S T有1/3动物阳转,第12天阳转率达 100%;而动物感染后第14天T S T仅有1/8动物阳 转,第28天则所有动物都阳转。
该结果提示EC-ST 早期应答能力优于传统T ST,但该结果还需做进一 步人体流行病学研究予以证实。
四、EC-S T与T S T引起的复强反应
结核菌素类皮肤试验制品蛋白相对的免疫原性 较低,P P D与重组E C 蛋白豚鼠致敏效应研究结果
都表明,即使以高浓度样品3次以上致敏动物后,以同品种变态反应原进行皮肤试验,也无法诱导动物 产生DTH。
但在临床实践中,皮肤试验阴性人群在 3个月后再次做皮肤试验,部分人群可能表现为阳 性。
这在结核病聚集性暴发疫情需进行二次皮肤试 验时,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 规范(2017版)》[13]中明确规定:“对密切接触者中 初次筛查T S T非强阳性者,应当在2〜3个月后再 进行T S T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初次筛查时仍处于窗 口期的新近感染者”。
在重组E C蛋白的临床评价 研究中,健康受试者经EC-ST、T-SPOT.TB、TST 等3种方法筛选均为阴性反应者作为结核分枝杆菌 未感染者,对其接种卡介苗或安慰剂,12周后再进 行上述3种方法检测。
发现161例安慰剂接种者接 种后12周再次进行皮肤试验,EC-ST、T-SP(:)T.TB、T S T在该人群的诊断特异度(阴性符合率)分别为 88. 20%、93. 17%、60. 87%[8]。
传统 TST 的复强反 应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重组E C蛋白,该结果提示在 结核病聚集性暴发疫情发生需进行流行病学筛查 时,EC-S T优于传统TST。
E C的使用
E C皮肤试验可单独用于结核病辅助诊断或L T B I的筛查;也可与PPD联合使用,用于结核疫苗 免疫接种人群的筛选与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使用 方式见表1。
一、E C单独使用
(一)用于菌阴肺结核辅助诊断与LT B I高危人 群的筛查
在结核病诊断技术研究中,多数研究者更关注 菌阳结核病患者,更偏重于与病原体相关的核酸检 测技术的研发,忽略了绝大多数菌阴结核病患者核 酸检测依然阴性,核酸检测技术无法明显提高菌阴 结核病患者的检出率。
根据中国2000年和201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2010年全国活 动性、涂阳和菌阳肺结核患病率与2000年相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年递降率为9.0%,菌阳肺结核患病率年递降率为5.8%,但活 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下降率仅为0.2%,年递降率缓 慢;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菌阴肺结核患者的比率则 由2000年的53.64%上升到74.07%。
由此可知,中国结核病患者主要为菌阴患者。
对菌阴患者而 言,E C为临床辅助诊断提供了新的选择。
此外,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活动性肺结 核患者中,未被发现的患者占89.5%,明显高于 2000年时新发现患者所占的比率(68.8% );在未 被发现的患者中无症状者2000年为12. 1%,2010 年则为43.1%,如果不对这些无症状结核病患者或 LTBI者实施主动筛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或预防 措施,终结结核病则难以实现。
考虑到全民筛查不 太现实,应采用合理的筛查方式对结核感染高危人 群实施筛查,可包括:(1)与结核病患者关联的高风 险者,如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医护人员、聚集性 结核病暴发相关人群。
(2)与其他疾病关联的高风 险者,如H 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风湿病,以及接 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透析患者、矽肺患者等。
(3)特 殊人群、特殊环境中的高风险者,如羁押人员、社区 中老年人群、结核病高发区人群、流浪者、药物滥用 者、外来务工群居人员。
(4)国家规定须进行LTBI 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人群,如《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 规范(2017版)》规定,需加强学校L T B I者的筛查 和预防性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 会印发的《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2020 版)》提出,推行L T B I者中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治 疗,特别是H 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病原学阳性 肺结核患者5岁及以下儿童密切接触者,以及其他 LT B I高危人群。
(二)EC-S T与其他诊断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目前,结核病其他免疫学诊断方法主要有IGRA、血清学检测与T ST;IG RA在结核病辅助诊 断与LT B I者筛查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但实验步 骤多,操作相对复杂、难以标准化,不适合作为大规 模人群筛查的工具;且价格昂贵,难以在贫困地区推
表1E C单独或联合P PD进行皮肤试验的用途
制剂______________使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C 单独使用结核病辅助诊断、结核感染流行病学调查、L T B I人群筛选(化学药物预防或免疫预防人群)PPD单独使用卡介苗接种效果考核、单一卡介苗或初免用疫苗接种人群筛选
潜伏性结核感染人群,以分别接种三类不同类型疫苗)
表2各类优点在3种潜伏性结核感染人群筛查方法中的比较
优点TST IGRA EC-ST 已广泛普及的方法+—+操作简便+-+无需抽血+—+阳性检出率相对高+—+价格便宜+—+不需要仪器设备+—+区分疫苗接种与结核感染-++鉴别结核分枝杆菌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特异度高-++适合大规模筛选+-+观察时间(h)48 〜722424 〜48注“+”代表“是”;“一”代表“否”
表3EC-ST与T S T联合使用结果判读与预防措施
EC-ST TST结果判读预防接种疫苗
—-未接种卡介苗或接种后阴转卡介苗或初免疫苗
—+卡介苗接种后,维持阳性加强免疫疫苗
++/_潜伏性结核感染免疫治疗用疫苗
注“ + ”代表阳性反应;代表阴性反应
广应用。
结核血清学检测技术由于可能产生假阳性 与假阴性,W H O在其政策建议中指出,使用目前市 面上商业性血液(血清学)检测手段诊断活动性结核 病,常常导致误诊和不当治疗,进而损害公众健康。
W H O敦促各国采用W H O推荐的准确的微生物或 分子检测方法,禁止使用不准确的和未经批准的血 液检测方法。
T S T是使用历史最悠久的结核病辅 助诊断方法,虽然方法简便,但所用试剂(PPD)无法 区分卡介苗接种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中国15岁以上人口中T S T的阳性率高达44. 5%,以T S T作为结核病辅助诊断方法的假阳性率偏高、特异度 欠佳。
EC-S T采用传统T S T的简便技术,同时兼具 IGRA检测的特异度,主要优点见表2。
二、E C与PPD联合使用
通常传染性疾病的免疫预防主要针对未感染人 群,而结核病疫苗的接种对象存在未接种卡介苗或 卡介苗接种后阴转人群、卡介苗接种后依然维持阳 性人群,以及L T B I三类人群;这三类人群中免疫背 景与感染状态不同,采用的疫苗也将不同。
结核病 免疫预防对象的筛查可采用同体双臂方式以TST 和EC-S T检测结果为免疫标识,区分未接种卡介苗 或卡介苗接种后阴转人群、卡介苗接种后依然维持阳性人群及L T B I三类人群,分别接种不同类型疫 苗(表3)。
T S T与EC-S T检测均阴性者鉴别为未接种卡 介苗或接种后阴转人群,可接种卡介苗或初免用结 核疫苗;T S T阳性和EC-S T阴性者鉴定为接种卡 介苗后维持阳性人群,可接种加强免疫用疫苗;TST 阳性或阴性和EC-S T阳性者鉴定为LT B I人群,可通过免疫治疗方式预防感染人群发展为结核病。
结语
结核分枝杆菌重组变态反应原的研究已有20余年,但目前国内外在研的品种并不多,除了我 国的E C试剂外,国外主要有丹麦血清学研究所(SSI)研发的混合ESAT-6和CFP-10的C-t b试剂,以及俄罗斯研发的ESAT-6和CFP-10融合蛋白的 Diaskintest试剂。
在WH〇[14]《2〇19年全球结核病 报告》中首次介绍了上述2种试剂及重组结核分枝 杆菌变态反应原皮肤试验检测方法.W H O认为:这 种基于皮肤试验对新感染检测方法的出现,可最大 限度地实施检测平台的优势,并有提高对LTBI诊 治水平的潜力,与传统的T S T相比可提高和改善特 异度;该方法与IG RA相比,上述2种检测方法具有 相似的特异度,可为IG R A测试提供准确、可接受
和更便宜的替代方案。
由于不同产品的临床研究方案不同,目前除结 核病患者检测数据外,尚不能将国内的E C试剂与 O t b与Diaskintest试剂的研究数据进行直接比较。
根据C-t b的DI期临床研究[15]与Diaskintest研究者 在2019年最新发表的结核病患者检测数据[16],EC 试剂检测的敏感度大于93%,优于C-t b的72%和Diaskintest的68 %;可能的原因是E C在重组蛋白 构建、人用剂量的选择方面较国外产品更为合理。
但E C尚缺少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如缺少E C皮肤试 验阳性反应与结核病发生发展关联性的研究数据;缺少E C皮肤试验对糖尿病、风湿病患者等特殊人 群的研究数据;缺少3岁以下65岁以上大样本人群 的安全性评价数据;缺少皮肤试验最佳观察时间及 不同肤色对皮肤试验反应结果判读的影响等数据。
这些都需要广大医护工作者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做 出共同努力,以便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娟梅.结核菌素对肺结核与非结核性病灶的鉴别价值.苏州
医学院学报,1996,16(1): 73.
[2]中国网.王国治委员:对《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的思考
[E B/0L]. [2020-05-29], h ttp://w w w.c h in a.c o m.c n/z h u a n-
ti2005/tx t/2002-03/09/content_5116658. htm.
[3]陈保文,徐苗,徐敬华,等.结^分枝杆菌R D1区重组11 kD
蛋白的克隆表达及效力.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19 (5):
468-470. d o i:10. 3969/j. issn. 1004-5503. 2006. 05. 009.
[4]都伟欣,陈保文,沈小兵,等.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
融合蛋白的克隆表达及效价测定.中国防痨杂志,2006, 28
(4):221-224. d oi:10. 3969/j. issn. 1000-6621. 2006. 04. 008.
[5] W orld H ealth O rganization. G 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12.
G eneva:W orld H ealth O rganization, 2012.
匸6] K aufm ann SH. F u tu re vaccination strategies against tu berculosis:thinking outside th e box. Im m unity, 2010, 33(4):567-
577. doi:10. 1016/j. immuni. 2010. 09. 015.
[7] W orld H ealth Organization.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updated and consolidated guidelines for program m atic m anage
m ent. G eneva:W orld H ealth O rganization, 2018.
[8]中国防痨协会,中国防痨协会学校与儿童结核病防治专业分
会,《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
(E C)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中国防痨杂志,2020,42(8):761-
768. doi:10. 3969/j. issn. 1000-6621. 2020. 08. 001.
[9]李强,赵冰,夏辉,等.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TB~SA)抗
体检测试剂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中国防痨杂志,2013, 35(9):693-696.
[10]都伟欣,赵爱华,王国治,等.结核菌素类产品的发展历程概
述.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0): 1080-1083. doi: 10. 3969/j.
issn. 1000-6621. 2019. 10. 003.
[11]黎友伦,王国治,罗永艾.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动物模型及
评价.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8): 552-554. doi: 10.
3760/j: issn: 1001-0939. 2005. 08. 026.
[12]黎友伦,陈保文,徐苗,等.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豚鼠模型
的建立.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9): 684-687. doi:
10. 3760/cm a. j. issn. 1001-0939. 2010. 09. 01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国
卫办疾控发〔2017〕22 号•2017-06-26.
[14] W orld H ealth O rganization.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19.
G eneva:W orld H ealth O rganization, 2019.
[15] A ggerbeck H, Ruhw ald M, H off S T, et al. C-T b skin test to
diagnos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H IV-infected a d u lts:A phase 3 trial. PLoS One» 2018, 13
(9):e0204554. d oi:10. 1371/journal. pone. 0204554.
[16] Nikitina IY, K arpina N L, Kasimceva O V, et al. Com parative
perform ance of Q uantiFER O N-TB Gold versus skin test w ith
tuberculosis recom binant allergen ( D iaskintest ) am ong
patients w ith suspected pulm onary tuberculosis in Russia. Int J
Infect D is, 2019, 86:18-24. d oi:10. 1016/j. ijid. 2019.
06.014.
(收稿日期:2020-06-09)
(本文编辑:薛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