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

“xx文化搭台,xx经济唱戏”的活动,在我国广泛兴起;“美食新概念”、“购物文化节”、“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与文化的结合举措此起彼伏、铺天盖地。

在传播学已经进入“后传播时代”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挖掘、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不断增值,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光荣、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有的特质,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这是有着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具的优势。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而论,她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最壮观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广西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

馆舍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主楼10层,书库大楼20层,整个建筑由一、二、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凌驾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图书馆”。

到目前为止,拥有、经济、法律、及其他各门类学科图书244万册;中外文期刊两万余种;音、像带及学术期刊光盘两万多件,被誉为“八桂学府,壮乡书城”。

其中,地方文献部藏有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苗族、瑶
1/ 9
族、、、、回族、彝族、、水族、11个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资源。

自治区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对老馆进行改扩建,把该馆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术装备,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

目前新馆已建成,阅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平方米,一楼为入口大厅、检索大厅,二楼、三楼均为阅览室。

新楼入口设计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质的人流分流明确,自然通风采光。

新馆可容藏书400万册,拥有3500个座位,电脑网线达到1000个信息节点。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临海的自治区,具有出海、亚热带双重地理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巨大价值:被称为壮族歌仙的“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的“绿城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民歌节文化”、以壮族为创始民族的“铜鼓文化”、壮族特有的民居“干栏式民居文化”以及现在正在兴办的“东盟博览会文化”等等,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显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价值;而人文价值、价值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在某种条件下,又可转换成经济价值。

就是这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还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缺乏“图书馆作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
2/ 9
部,现在藏有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图书四万余种。

壮族文化资源之丰富,是全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比拟的。

在挖掘、丰富、扩大、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是大有作为的,是独有的优势。

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经初步显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些方面,也极待补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

像“刘三姐文化”所以产生在广西,产生在壮族,绝不是偶然的。

因为自古以来,广西就有“歌海”之称,每年“三月三歌节”,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群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

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经在民间流传。

再如“干栏式民居文化”,在我国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就有“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临水的民居,都是“干栏式建筑”;笔者在泰国的湄南河上,亲眼见过大量的“干栏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质改进为钢筋水泥而已。

壮话属于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壮族与越南、泰国、老挝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语言交流。

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00多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

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不管是壮族、,还是越南的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

再如远播东南亚的“铜鼓文化”,据广西专家考证,是由壮族的先民“濮人”在黄帝时代创始的,几乎和中华文化同样悠长。

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传播,扩大其覆盖面。

还有大量的广西图书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3/ 9
也极待扩大其影响。

像发源于广西金田的“太平天国文化”,这是改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震动中外、在我国革命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百色起义文化”,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的“花山崖画文化”,更是壮族悠久历史极待解读、极待挖掘的文化瑰宝;桂北的“红瑶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观光的眼球……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极待加上“图书馆作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本以无可估量的价值再次增值!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图书馆,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的。

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的“等、靠、要”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

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说“重视”,得市场重视,说“倾斜”,得市场倾斜。

市场需要、用户需要,才是我们的“领导”,才是“倾斜”的所在。

若想让市场“重视”,让市场向你“倾斜”,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兴的传播学,吸引人类的眼球;用传播学的手段,引起市场的“重视”,引导市场向你“倾斜”。

新兴的传播学学科,自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特别是自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界的高度重视。

因为,现代社会已从以纵向结构为核心
4/ 9
的简单社会,转向了以横向结构为中心的复杂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合力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

尤其是诞生以来,线性函数已经无效,只能是非线性函数。

传播学已跨越口传播、印刷物传播而进入第三代的多媒体传播的“后传播时代”。

到20XX年底统计,我国已有互联网用户8000多万,这是个空前巨大的“受众群”。

不可估量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正是通过多媒体传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良机。

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是落伍者,将后悔莫及。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已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缩微拍摄、阅读系统以及音像视听等自动化设备。

目前,图书馆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体系,整个图书馆网已纳入国际互联网中,并且与县级以上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或PPP拨号系统进行联网。

广西图书馆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数目数据和多个全文数据库,其中,已建成书目数据56万多条、连续出版物数据库20XX年0余条、中文古籍数据库*****余条、视听资料数据库*****余条、外文图书数据库20XX 年0余条、科技小报索引数据库、广西文献索引数据库、广西名人文库以及农村适用、太平天国资料、广西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图文等全文数据库。

凭借这一现有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方面,尚须充实、加强、扩建的有:
1.为每一个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立项,建立起专题
5/ 9
传播网络。

这首先就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每个专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筛选、归类、充实,建立起便于检索的数据库,建立起相应的网页。

这一数据库面对的不仅是广西5800万各族
人民,也不仅是我国13亿人民,而是全世界。

这将对旅游观光业、民族制品业、餐饮美食业、医药保健业、服装鞋帽业、娱乐休闲业、体育健身业、珠宝饰品业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学等等,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将打破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落后、封闭,改变一直停留在“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服务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变成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的“上门”的“读者服务”。

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增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生态价值。

是“图书馆作为”浓重辉煌的一笔。

目前,互联网上电子书刊许多都是收费的,而图书馆是全民的福利事业,是免费的。

这种“价格优势”是电子书刊业无法竞争的。

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当在互联网上开动“搜索”引擎搜索时,图书馆几乎是完全缺位的。

最活跃的是销售企业、旅游业,其次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连个人“博客”都不如。

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许多还处于“内部”状态。

这和图书馆“库”的地位很不相称。

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在这场“知识爆炸”中,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加上
“信息库”——图书馆这枚“超级重磅炸弹”。

2.互联网传播的前提
6/ 9
是“愿者上钩”——因为需要。

用户上不上钩,不需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客观条件,关键是“图书馆作为”要做得到位,适应用户需要。

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受“输入困难”的困扰。

许多民族书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输入缓慢。

特别是一些珍本书、善本书,生僻字连篇,输入十分困难。

而且读者借阅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响了这些“宝贝”价值的发挥。

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汉王文本王”之类的具有一键进入word的智能键,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键进入,“输入”一本书,也就是几十分钟,大大加快了输入速度。

新兴的电子书刊业,是没有这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的。

一旦图书馆的珍本书、善本书变成电子版,加上又免费,电子书刊业是无法跟图书馆竞争用户的。

图书馆的专题网页。

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

当用户“搜索”时,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一拥而上”,特别是那些使一般用户头痛的生僻字,用户可以立即复制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时间。

3.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手段,是文、图、声同时传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进性是当前任何一种媒介无法比拟的。

纸传媒,虽然可以文图并举,但无声;就是最先进的电视,虽然有声有图,也是活动的,但它的文却常常缺位;而且,这两种传媒也只能单独、不能同时进行。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申生,根据自己十几年临床诊断积累,个人编排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

用户把这资料库搜索到后,在菜单上点击“二尖瓣
7/ 9
狭窄的听诊练习”,在出现的人体图片心脏部位,再点击一下,耳机里就会出现这位“病人”的心跳声,就像临床医师直接用听诊器听到的一样。

俨然是一部临床诊断学的多媒体教科书。

他这一多媒体资料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许多医院下载后,作为培训进修医师的教材。

国家卫生部还将把它纳人全国医师统考题库。

这个例证说明: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目前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制作这种多媒体资料库,对图书馆“单位”来说,集体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电脑的复制、下载的存储功能,更是其他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

用户需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互联网到手后,可以任意复制、翻录。

电脑对图版的修整功能,还可弥补原件的某些不足。

电脑的编辑功能,又可以把文、图、声任意编排。

就是光盘,也可任意复制。

那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将发挥出无穷的潜值。

数字化传输的访问人数记录与传统的借阅统计,不知要高出几十几百倍,图书馆将“门庭若市”,带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覆盖、大播种、大丰收!
4.利用网络传播快、广的优势,在网上发布征集、呈缴地方文献的通知,不断充实馆藏。

要知道。

有许多地方志、族谱、民族史、个人作品,都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家族、民族、个人的历史。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文字未能正式发表,而流传在民间,这就需要图书馆利用其特有的收藏优势,向各方征集各种文献以便不断地充实和丰富馆藏,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广西图
8/ 9
书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网上发布了地方文献征集的通知,并将征集来的文献迅速做成数据,以供需求者在网上查询,或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文献,发挥地方文献的增值作用。

总之,要建立起“图书馆传播体系”。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升值,有赖于传播的到位;传播到位,吸引眼球,又反过来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响,使其充值升值。

这是一种“正”循环。

是加法;反之,传播不到位,不能吸引眼球,就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大影响,也就不利于其充值升值,则是“负”循环,是减法。

是“正”循环,加法;还是“负”循环,减法,把柄,就掌握在图书馆同行们的手上!
9/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