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论_经验知识的缺陷_

合集下载

论黑格尔的理性物质主义与思辨辩证法(一)

论黑格尔的理性物质主义与思辨辩证法(一)

第33卷 第4期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 ol.33 No.4 2016年12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Dec.2016[投稿日期]2016-12-01 [作者简介]刘永佶(1951-),男,河北抚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工程大学特聘教授,河北省“三化”及其协同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经济学。

论黑格尔的理性物质主义与思辨辩证法(一)刘永佶1,2(1.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100081;2.河北工程大学 社会科学研究院,河北 邯郸056038)[摘 要]黑格尔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而是一位物质主义者;早期物质主义者坚持物质本体论并形成了经验知性方法论,其缺陷被贝克莱利用并发起质疑和攻击;康德在休谟物质主义基础上否定了本体论并确立其批判知性方法论,但其在主体与客体、知性与理性关系上却是分割的。

黑格尔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从而以自由精神原则论证和构建了理性物质主义的资本主义哲学观和思辨辩证法。

[关键词]黑格尔;理性物质主义;思辨辩证法 doi :10.3969/j .issn .1673-9477.2016.04.001[中图分类号] B51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477(2016)04-001-07作为近代资本主义运动文化前导的启蒙运动,在反封建、反专制的进程中形成了否定上帝主义的哲学观念——物质主义,构成新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核心。

针对早期物质主义哲学家经验知性方法论导致的局限,黑格尔从思辨辩证法进行了批判,进而提出了理性物质主义,克服了康德在回答贝克莱对物质主义质疑时将个体与总体、主体与客体、知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现实与未来相对立的方法论缺陷。

理性物质主义和思辨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的理性资本主义的哲学观念和方法论。

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缺陷与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兼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思考

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缺陷与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兼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思考

2011年第6期山东社会科学No.6总第190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0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缺陷与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兼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思考杨思基梅艳玲(苏州大学哲学系、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黑格尔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实际上是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思辨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而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发现并克服了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及其方法缺陷的基础上,才实现了他们哲学思维方式和整个哲学世界观的伟大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源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而又高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以平实且可实证的逻辑和语言朴素地阐明了现实生活世界的普遍真理,彻底剥去了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神秘主义的外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民大众的哲学或大众化哲学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和话语基础。

[关键词]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法;抽象;具体;哲学大众化[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6-0018-07一、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辩证法及其哲学中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根本转向,开辟了哲学的新天地,其中影响最为重要且深远的是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但要说清楚马克思是怎样进行了哲学变革,我们就必须系统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

这是因为:“黑格尔的体系在德国的富有哲学味道的气氛中曾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

这是一次胜利进军,它延续了几十年,而且决没有随着黑格尔的逝世而停止。

相反,正是在1830年到1840年,‘黑格尔主义’取得了独占的统治,它甚至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自己的敌手;正是在这个时期,黑格尔的观点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大量渗入了各种科学,也渗透了通俗读物和日报……为容纳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留下了广阔场所。

”①但黑格尔的整个学说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他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经过“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的一系列的“对象化”或逻辑演绎,最后又回到“绝对精神”这样一种思辨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

黑格尔说过,所谓常识,它包含着这个时代的全部谬误

黑格尔说过,所谓常识,它包含着这个时代的全部谬误

黑格尔说过,所谓常识,它包含着这个时代的全部谬误记得黑格尔说过,所谓常识,它包含着这个时代的全部谬误!@宋逢明---清华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逢明:黑格尔说过:"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

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

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我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写微博不是为了赶时髦,只希望自己的生活体验能给年轻人一点启示和参考。

今天13:41来自新浪微博@宋逢明:回复@跨界独行:你的这些话说得真好!//@跨界独行:哲理从中年人的嘴里说出来,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正在的思考,和他脚下走的路。

有人说:《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写的就是职场的众生相。

试着归纳一下:唐僧是个好领导,孙悟空的紧箍咒是必须的,猪八戒无大错,沙和尚老实人不吃亏,白龙马的辛劳有回报。

后面有闲时想逐一评述。

唐僧是个好领导:人们指责唐僧昏庸,却没有深入认识他的内心世界。

唐僧有崇高的事业目标,坚定不移的意志,严于律己的作风。

对部下宽严相济,有知人之明。

孙悟空本事很大,但是造反派出身,必须严加管束,才能成功成才。

猪八戒的小毛病无碍大局。

沙僧和白龙马各能发挥所长。

这样的好领导哪里去找?孙悟空的金箍圈:每位有点能力、有点本事的人头上都套着金箍圈,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心、名利欲。

因为要成就事业、获取名利,必须得到领导的支持。

一有桀骜不驯的表现就要挨紧箍咒。

孙悟空修成正果后,脱去了头上的金箍圈。

因为他不再想着在花果山上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号,也不想着去抢玉帝的宝座了。

有点儿替猪八戒抱屈:取经队伍中别人都是单身汉,唯有老猪抛弃了家庭参加革命,老猪还是家庭观念特重的人,多不易啊。

猪八戒的最大优点是没有野心,虽然时不时打点儿小报告,只是讨好领导,不是打击别人。

从来没有觊觎过大师兄的位置。

到头来,只混上个收拾残羹剩饭的净饭使者,老猪可还是长征干部呢!沙和尚闷声不响大发财:沙僧在取经路上只是埋头苦干,完全被边缘化,失去了民主发表意见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三重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三重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三重缺陷众所周知,在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整个近代思辨哲学中,抽象的思维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极致。

费尔巴哈认为,抽象的思维自身是没有生命的,只有通过感性直观确定自身、修正自身的思维,才具有客观性,也只有在思维与直观相结合的地方,才有生活和真理。

因此,他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

从抽象的思维到感性的直观,既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精神历险,又是一次充满希望的哲学转向。

但是,这一颇具“现代”意义的哲学转向并没有给哲学带来新生,因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始终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

揭露、批判感性直观的理论缺陷是马克思哲学无法回避的思想任务,也是马克思批判并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前提。

一、非中介性与自然的非人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P58)正如有的学者所分析的那样,这里所说的对象、现实、感性三个概念,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内在的修饰关系,即现实修饰对象,感性修饰现实。

这是为了强调这里所说的“对象”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思想客体”,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感性客体”[2](P69)。

正是对这一“感性客体”的不同方式的理解,直接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乃至整个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从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总体批判”中,不难发现,马克思并不是全盘否定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感性客体”,他是不满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个“感性客体”。

这就意味着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感性客体”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按照一般通行的理解,这种积极意义主要在于肯定了自然相对于精神的客观性与自在性。

不可否认,就费尔巴哈哲学而言,这种理解基本正确。

黑格尔哲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体系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1.概述1.1黑格尔简介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是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

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位代表,黑格尔不仅从其哲学立场出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而且也被看做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哲学将古典哲学的基本思路发挥到了极致。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

1793年一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一1800年在法兰克福任家庭教师。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

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 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

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

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也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感,他不仅试图通过恢复古代哲学的客观性原则来弥补近代哲学自笛卡尔以来高扬主体性的局限,而且自觉地站在哲学史的高度来看待哲学和自己的思想。

浅论黑格尔的实践观(2)

浅论黑格尔的实践观(2)

浅论⿊格尔的实践观(2)浅论⿊格尔的实践观 第三,他的实践仅是在道德修养⽅⾯,如“意志或理念的实践活动”,其⽬标是“实现善”,⽽没意识到实践还具有世界观意义、价值观意义和认识论意义。

第四,虽然⿊格尔把实践引⼊到认识论,但他的认识过程却是:认识⼀实践—认识,他所说的认识和实践都是建⽴在绝对精神⾃我发展的基础上的,他仅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个必然环节,没看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没看到⼈们是通过实践反映客观物质世界,从⽽获得逻辑范畴的。

他认为,是逻辑范畴通过实践⾃我认识,从⽽使客观与概念相符合。

因此,他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正像列宁所评价的,他的实践检验的是客观世界是否和概念相符合,即检验客观是否符合主观,所以归根结底也是唯⼼主义的。

因此,⿊格尔的实践观在其形式上带有浓重的神秘和唯⼼的⾊彩,这是他的根本缺陷。

⼆、⿊格尔实践观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和作⽤ ⿊格尔的实践观,是在对认识史上的有关实践思想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基础上⽽确⽴的,在其学说中居于显著地位。

同时这⼀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也产⽣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古希腊,实践已成为⼀个哲学范畴。

古希腊先哲们虽然也研究⽣产活动和科学活动,不过他们所讲的实践,都只是⼀种道德上的实践活动。

即把实践理解为伦理活动。

同时,⼜把理论活动看作是优于实践以⾄脱离实践的优秀活动。

亚⾥⼠多德曾为此作过论证:从知识的层次来看,理论知识属于智慧的最⾼层次,因为它掌握了原理和普遍原因,其他学科和技术则低于它。

从知识的⽬的来看,理论知识不以实⽤为⽬的,不为⽣活所必需,也不以⼈世快乐为⽬的,它出于惊异,为求知⽽研究。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亚⾥⼠多德有关实践的思想的两点论述:⼀是“离开了⾏动,真理与谬误和善与恶,就是同类的东西了”,乃含有在实践中才能明辨什么是真理和谬误的问题;⼆是他认为,在实践⽅⾯,不但⼈们理性认识起作⽤,⽽且⾮理性的东西,例如激情,也在起作⽤。

只有热情与理性发⽣了关系,并服从理性,使理性与⾮理性统⼀起来,这样的⾏为才是美德。

黑格尔论道德与伦理——以《伦理体系》的欲望概念为中心

黑格尔论道德与伦理——以《伦理体系》的欲望概念为中心

黑格尔论道德与伦理———以《伦理体系》的欲望概念为中心翁少龙【摘要】本文通过对《伦理体系》中的欲望概念的研究,说明在道德与伦理之间有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欲望,黑格尔据此才能将两者贯通起来。

欲望兼有道德与伦理这两个要素,富有辩证运动的特征,是推动道德进展到伦理的内在动力。

欲望是分析道德何以能够进展到伦理的关键环节,由此才能理顺《伦理体系》在术语转换上的关系,进而说明黑格尔尝试提出自己的伦理观念的思路进程。

在黑格尔那里,欲望有个体可感知的经验属性,是黑格尔试图将当时的实证研究贯彻于批判哲学的理论样态,并以此反对康德与费希特的形式主义德性论。

与此同时,黑格尔也将形式性纳入经验的欲望中,用以弥补霍布斯与洛克在经验主义德性论上的缺陷,使道德升华为具有整体主义的伦理性,而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精神哲学。

【关键词】欲望;道德;伦理;精神中图分类号:B516 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1-0069-08作者简介:翁少龙,福建惠安人,哲学博士,(厦门361005)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黑格尔《伦理体系》翻译与研究”(20YJC720022)在黑格尔的耶拿著作群中,《伦理体系》(SystemderSittlichkeit)是一部相当重要的作品,存在着非常丰富的解读可能和挖掘潜能,比如,卢卡奇(GeorgLukács)、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等黑格尔左派学者大都从社会哲学和实践哲学向度做出分析,强调劳动与交换等经验要素在该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与此相对,西普(LudwigSiep)、哈里斯(H.S.Harris)、里德尔(ManfredRiedel)等学者则大都重视从意识哲学和逻辑学层面做出解读,并不过分强调经验要素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和意义。

长期以来,这两种解读路径都试图为自身的诠释合理性做出辩护,并将其作为《伦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事实上,该文本的有些概念无法完全从其中一个方面加以完整诠释,因而很有必要将以上两种解读路径综合起来。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综述——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综述——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作为对中国现代美学影响深远的美学体系之一,其美学思想在中国学界的接受历程与发展并不是一直顺理成章,而是与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变迁密切联系的。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政治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展开,政治标准制约着文艺领域的研究方向,而以客观唯心主义为核心的黑格尔思想必然受到批判,但对黑格尔的哲学美学研究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如朱光潜于1959年9月在《哲学研究》(21期)发表的《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汝信、杨宇于1962年第5期《哲学研究》发表的《黑格尔的悲剧论》,其研究切入点主要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随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的知识分子也开始进行反思,主要表现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新潮。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美学反思与繁荣阶段,1981年前后朱光潜出版所译黑格尔《美学》一至三卷,1986年朱立元出版《黑格尔美学论稿》,王元化出版《读黑格尔》,薛华出版《黑格尔与艺术难题》等专著,对黑格尔美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时期美学思想迎来了思想转型,美学问题意识由抽象思辨转向生活世界,中国学者对黑格尔美学研究进入低谷时期,但关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经典问题仍引发追问。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并非是“艺术死了吗?”、“艺术解体了吗?”这般简单的提出和回答问题,而是这一话题所存在的巨大“语义场域”所引发的哲学向度的反思。

来自知网的数据库显示:2004年之前,关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研究论文寥寥无几,但也有一些真知灼见的学术成果。

如朱立元具体系统论述黑格尔艺术解体问题,并指出黑格尔对艺术未来持乐观的态度[1]。

陈翔勤澄清黑格尔艺术终结指的是古典艺术的终结[2]。

2004年至2006年,关于黑格尔的研究呈逐渐增长态势。

主要关于艺术会不会死亡这一问题而展开。

2007年至2009年,关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达到顶峰,2009年相关论文就有15篇,较为活跃的学者有刘悦笛、周计武、彭峰、吴子林等,这段时期形成了黑格尔终结论研究之热,学术气氛浓厚。

黑格尔的知识观

黑格尔的知识观

黑格尔的知识观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他的知识观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掌握知识有着重要的启示。

黑格尔认为,知识是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和把握。

在他看来,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和信息的堆砌,而是通过思维的活动和理性的探索来获得的。

黑格尔的知识观强调了理性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类通过思考和思维的活动,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黑格尔的知识观认为,真正的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人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来获得的。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一种主观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根据自己的意识和理性来构建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思维的活动,不断地对世界进行解释和理解,从而逐渐获得真正的知识。

黑格尔的知识观还强调了知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他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知识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不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历程。

因此,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认识。

黑格尔的知识观还强调了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他认为,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领域的知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在黑格尔看来,只有把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系统化,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全貌和本质。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各个领域的交叉学习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

黑格尔的知识观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掌握知识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的知识观强调了理性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人类通过思考和思维的活动来获得的。

同时,他的知识观强调了知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以及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我们应该从这些启示中汲取经验,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及其缺陷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及其缺陷

把 历 史提 升 为哲 学, 从 历 史 事 件 中 把 握 其 发 生 的 原 因 , 并 从 历 史 中把 握 人 的精 神 发 展 的 内在 逻辑 。这个 逻 辑 过 程 显 示 了整 个 人 类 如何 从 原 始走 向现 代文 明、实 现 自 由 的过 程 。人 的 自由实 现 是与 人 对 于 自由的 意 识联 系 在 一 起 的 ,而这 种对 于 自由 的意 识实 际上 就是 人 类精 神 对 于
其 自身 的意 识 。 因此 ,对 于 黑 格 尔来 说 ,历 史 实 际 上就 的欲 望 、兴趣 和活 动 ,便是 世界 精神 ’为 完成 它的 目 是精 神 的 自我 意识 的历 史 ,它是 精 神 外 化和 扬 弃 外化 的 的一 一 使 这个 目的 具有 意识 ,并 实 现这 目的 一一 所 用 的 历史 。对 于 这个 历史 过 程 ,马克 思 指 出:“ 全 部外 化历 史 工具 和 手 段 …… 。然 而 前 面所 述 各个 人 和 各 民族 的 种种 和 外 化 的全 部 消 除,不 过 是抽 象 的 、绝 对 的 思维 的生 产 生活 力 的 表现 ,一方 面 , 固然 是 它们 追 求和 满 足 它 们 自 史 ,即逻 辑 的 思辨 的思 维 的生 产 史 。 ”黑格 尔 的历 史哲 学 己 的 目的 ,同时 又是 一种 更 崇 高 、更 广 大 的 目的 的手段 思 想可 以从 如下 几个方 面来 概括 : 和 工 具,关 于 这一 种 目的 ,各个 人和 各 民族 是无 所知 的, 第 一 ,坚 持 自然 和 历史 之 间 的 区分 。按 照黑 格 尔 的 他 们是无 意 识地 或者不 自觉 地实现 了它 。 ”在 历史 中,各 看 法 , 自然 只 有周 而 复 始 的循 环 ,那 里 不 会 有新 事 物 出 个 民族 或者 个 人为 了 自己的 利益 或者 目的而相 互斗 争 , 现 ,“ 太 阳 下 面没 有 新 的 东 西 ” ;历 史就 不 同 了,它 不 断 并 由此 受 到损 失 , 而理 性 的普遍 东 西 却不 会 受 到损 失 。 有 新 东 西 出现 ,这 种 新 东 西 是 由精 神 创造 的 。或 许 , 黑 理 性就 是 通过 热 情 、利 益等 主 观 的方面 作 为手 段 而达 到 格 尔 这个 思 想 是在 康 德 关于 人 类 社会 和 自然 之 间 的区别 自身 的 目的 ,这 就是 理性 的狡计 。 的 影 响 下形 成 的 。按 照康 德 的说 法 , 自然世 界 遵 循 的是 第 四 ,历 史 都是 精 神 发展 的历 史 ,而 精神 的发 展 有 自然 规律 ,而人 的世 界遵循 的是 自由规律 。 其 内在 的逻 辑 。在这 里 ,历 史 的转 换就 是逻 辑 的转 换被 第二 , 一 切历 史 都是 精神 的历史 。对 黑格 尔 来说 , 自 置 于一 个 时 间 的标 尺 上 ,历史 只不 过是 一 种逻 辑 关 系在 然 界 是 没 有 历 史 的 ,而 在 历 史 中起 决 定 作 用 的是 精 神 。 时 间上 的 展示 。因此 ,历 史上 所 出现 的各 种事 件 不 是偶 “ 精神 在 本性 上 不是 给偶 然事 故任 意 摆布 的,它却 是 然 的,而 是 必 然 的 ,这种 必 然 性 是 由逻 辑 的必 然 性 所决 万物 的绝 对 的 决 定 者 。 ”精 神 的特 性 是 它 依 靠 自我 而 存 定 的。对 于 黑 格 尔来 说 ,在 时 间序 列 中出 现 的历 史 现象 在 ,因而 它 是 自由 的, 它意 识 到 自 己的存 在 ,达 到 自我 是 由逻 辑 的必 然 性所 决 定 的。这 种 决定 论思 想 也被 称为 意识 。精 神 可 以 自己创 造 自 己, 自 己实现 自 己 历 史 的 现 象 和本 质 关 系 的 决定 论 ,黑 格尔 的逻 辑 学通 过 否 定之 过 程就是 精神 的展 开过 程 :“ 世 界历史 可 以说 是 ‘ 精神 ’ 否 定 所 展 示 的正 是 这 样 一 种 抽 象 的 思 辨 的 历 史 。为 此 ,

哲学逻辑10图解黑格尔的《逻辑学》

哲学逻辑10图解黑格尔的《逻辑学》

自我否定的形态变化
观点解说:否定之否定的两种形式
存在环节:自身生长变化
• 一个过程,两次否定 • 存在环节:从形式否定到 属性否定:生死转化。两 个层次是过程和系统、动 态和静态的对立统一。 • 认识环节:从静态逻辑到 动态逻辑,从逻辑模式到 金字塔形式。由此构成真 理的属性和形式之间的矛 盾关系。
灵魂 世界 上帝 抽象形式 认识能力
物自体 为我之物
存在-实践 关系-理性 统一-批判 菱形范 畴表
知性:有限和有条件事物 理性:无限和无条件事物 辩证论 三分法 二律背反 本质矛盾
功绩:知性范畴是有限的,没有达到真理 缺陷:1、物自体停留在彼岸,割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对思维活动只加以历史的叙述,例证法,没有进到本质
第二版序言强调方法、过程、真理
两种真理 过程分析 真理的内容实 质也可说是表现在 两种语言里,一为 感情的、表象的、 理智的,基于有限 范畴和片面抽象思 维的流行语言,另 一为具体概念的语 言。P12
思辨方法
当精神一走上思 想的道路,不陷入虚 浮而能保持着追求真 理的意志和勇气时, 它可以立即发现,只 有〔正确的〕方法才 能够规范思想,指导 思想去把握实质,并 保持于实质中。P5
间接反思:本质 无限性概念
直接反思:种类概念 感觉表象:存在物名称 抽象概念
形而上学-片面性具有的三种表现
独断论 绝对可知
科学理论是 系统矛盾论
片面理论 三种形式
方法环节的对立 绝对性和相对性
黑格尔 逻辑学 的属性
观点环节的对立 可知与不可知
怀疑论 相对性
本质同一 形式对立
不可知论 绝对性
形而上学:哲学理论的分类模式
导言揭示的逻辑关系:目的是规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观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观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法哲学进行批判的重要论文。

这篇论文被认为是黑格尔哲学的开端,也是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通过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提出了“绝对知识”这一哲学基本概念,并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本文将主要介绍黑格尔在这篇论文中的主要观点。

一、康德哲学的局限性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哲学时,主要指出其“自我限定”的局限性。

据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将理性作为一种自我限定的形式,只关注表象而不关注本质,因此其哲学体系存在缺陷。

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将思维的局限性作为经验的局限性,忽视了“绝对的思维”这一概念。

黑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超越经验的局限,才能真正实现思维的发展和进步。

二、“绝对知识”的概念在批判康德哲学的基础上,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知识”的概念。

据黑格尔认为,“绝对知识”是指一种超越经验的知识,只有通过超越经验的局限,才能真正实现思维的发展和进步。

黑格尔认为,“绝对知识”是一种“真正的哲学知识”,也是“绝对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实现。

只有通过对“绝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精神的发展和进步。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建立基于“绝对知识”的概念,黑格尔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据黑格尔认为,“绝对知识”是一种绝对的自我意识,也是一种绝对的自我意识。

只有通过哲学的研究和探索,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精神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知识”被视为一种超越经验的知识,只有通过超越经验的局限,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精神的发展和进步。

基于这一理念,黑格尔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强调人类精神和确信的反思作用。

四、结论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主要观点是批判康德哲学的局限性,提出“绝对知识”这一哲学基本概念,并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建立,为人类精神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黑格尔辩证法的缺点

黑格尔辩证法的缺点

黑格尔辩证法的缺点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

然而,尽管黑格尔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黑格尔辩证法的缺点。

黑格尔辩证法过于抽象和理论化。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一系列哲学概念和范畴上的,这些概念和范畴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是难以理解和运用的。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贴近实际,更易于人们理解和应用。

因此,黑格尔辩证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

黑格尔辩证法过于理想化。

黑格尔认为,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事物可以不断发展和进步。

然而,在实际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这些矛盾往往不能通过简单的对立和统一来解决。

因此,黑格尔辩证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第三,黑格尔辩证法存在着辩证统一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但他并未明确说明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实现这种统一。

这导致黑格尔辩证法在实际应用中缺乏操作性和指导性,使人们难以有效地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四,黑格尔辩证法可能导致主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倾向。

黑格尔强调绝对观念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辩证的方法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然而,这种观念往往容易导致主观主义的倾向,使人们忽视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因此,在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黑格尔辩证法可能无法提供准确和客观的解释。

第五,黑格尔辩证法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

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通过观念和逻辑的推理来进行的,缺乏对实际事物的具体观察和实证研究。

这使得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较为脱离实际,无法很好地解释和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

尽管黑格尔辩证法在某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

它过于抽象和理论化,过于理想化,缺乏操作性和指导性,可能导致主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倾向,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

因此,在运用黑格尔辩证法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其缺点,并结合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的导言部分承载着重要的哲学思想。

本文从作者简介和文献背景入手,介绍了黑格尔这位哲学巨匠及其作品的背景。

在分别对该书的简介、导言内容、主要观点、重要性以及批判与评价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导言的启示、作者对导言的看法以及导言在哲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精髓,以及它在哲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者简介、文献背景、观点、重要性、启示、研究意义、分析、批判、评价1. 引言1.1 作者简介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重要代表。

他曾在图宾根大学和耶拿大学担任教授,后来又在柏林大学任教。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绝对理想主义的创立者”。

黑格尔的思想颇具开创性和系统性,特别是他的“辩证法”,影响深远。

他对历史和社会的哲学思考,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黑格尔的作品主要有《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等,其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更是其重要著作之一。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被后人广泛研究和解读,对后世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既有启示性,也引起了许多争议,但无疑是当代哲学界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1.2 文献背景文献背景是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审读文献时,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创作该作品的背景和动机,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

该作品是黑格尔对法哲学的深度思考和批判,展示了黑格尔对法律、政治和道德的探讨和分析。

在当时的德国,法哲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因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论黑格尔的理性物质主义与思辨辩证法(二)

论黑格尔的理性物质主义与思辨辩证法(二)

[ 文 章编 号 ]1 6 7 3 — 9 4 7 7 ( 2 O 1 7 ) 0 1 . 0 0 1 . 0 6 对 于 认 识 的主 体来 说 ,能够 唯一 直接 确 定 的 就
是我 的存 在 , 而 我 的存在 又如 何确 定 ?笛 卡尔 的 “ 我
四 、黑格尔从主客体统 一确立人的主体性
要 问题 和遗 产 。 客 体 的过 程 中证 明和 发展 主 体 。 而主 体 也并 非 与 客 早 期 经 验 知性 物 质 主 义者 的重 心 ,是 放 在 客体 体 分 隔 的 肉体 的存 在 ,而 是 以肉体 为 基础 的生 命 的 上 ,客 体 是 自然 的 、绝 对 的本 体 ,主体 人 的意 识 是 我 的意 识 ,意识从 感 性开始 就 接触 客体 ,吸纳 客 体 ,
他将 主 体 视 为个 体 与 总 体 的统 一 , 由此 克 服 了主 体 或本 质 规 定 ,也 是 理 性 的对 象和 内容 。到 绝 对 知识 与 客体 、知 性 与 理性 的分 立 ,将 客 体 纳入 主 体 的 意 阶 段 , 自我 意识 概 念 化 ,概 念 的 自我 意 识 获得 了普 一 种本 识 ,强调 意 识 和精 神 的确 定性 ,从 理 性规 定 了主 客 遍 性 的形 式 ,即得 到 了 实现 的观 念 ,这 是 “ 体 统 一 的精 神 ,从 而 确 立 了主 体 论 ,避 免 了先 验 、 质 知识 ,就 是 一种 纯 粹 的 自我 意识 ,而这 一 种 自我 预 设 的本体 论 的缺 陷 。
[ 关键 词] 黑格 尔;理性 物质 主 义 ;思辨 辩证 法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9 4 7 7 . 2 0 1 7 . 0 1 . 0 0 1

黑格尔是怎么看待“知识来源于经验”这个问题的?

黑格尔是怎么看待“知识来源于经验”这个问题的?

黑格尔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对“知识来源于经验”这个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他看来,“知识来源于经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

黑格尔认为,知识不仅仅来源于经验,还来源于理性。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一种独特的能力,能够超越经验,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例如,人类可以通过推理、逻辑等方式来推导出新的结论,这些结论并不是单纯从经验中得出的。

黑格尔强调,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经验,还包括理性。

黑格尔认为,经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包括感觉、感知、认知等多个环节。

在他看来,人类的感官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局限性。

经验并不是一种完全可信的知识来源,需要经过人类的理性思考和判断。

黑格尔还指出,知识的来源还包括社会和历史的背景。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例如,人类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等都会对知识的产生和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黑格尔对“知识来源于经验”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十分复杂和深刻的。

他认为,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经验,还包括理性、社会和历史的背景等多个方面。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探究知识的本质和来源。

黑格尔认为,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经验,还包括理性、社会和历史的背景等多个方面。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探究知识的本质和来源。

试论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

试论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

试论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一、引言-对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进行概述,并引入本文的主题二、认识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分析什么是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说明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的特点和本质三、黑格尔行动的理性的问题-阐述黑格尔行动的理性存在的问题-讲解黑格尔行动的理性的矛盾和局限四、批判论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分析黑格尔行动的理性的局限和验证其是否正确-破除黑格尔行动的理性具有完美性的假设五、黑格尔行动的理性的启示-阐述黑格尔行动的理性为现代社会的启示,分析黑格尔行动的理性的社会价值-指示黑格尔行动的理性所具备的方法和技巧六、结论-总结黑格尔行动的理性的主要论点-提出黑格尔行动的理性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七、参考文献-列出引用过的文献第一章:引言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是其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弥补我们日常行动中的错误和不足有着显著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寻找其固有的局限以及提出其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引言、认识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黑格尔行动的理性的问题、批判论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黑格尔行动的理性的启示、结论和参考文献。

本章节将从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入手,描述其本质特征,并引导本文的主题。

第二章:认识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是指通过个人直觉和判断做出适当的行动,以达成个人目的的行为。

黑格尔认为每个人都会理性地考虑自己的行为方式,调整自己的行动,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种理性表现为人们通过对不同行为选项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最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行动。

但这样的理性不仅存在局限,而且容易导致偏颇的结果。

黑格尔的行动的理性有三个主要特征。

首先,它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自我选择和个体意志的选择。

其次,它是从具体和个人的行动需求和目标出发思考的。

最后,它是以实现固有的求生和个人目的为出发点的。

黑格尔认为,行动的理性是人生的本质活动。

对于个人行动中的错误和不足,人们的主要反应是挑战行动理性的局限,进行改进。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实用版】目录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意义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三、批判的意义及影响正文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意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卡尔·马克思于 1843 年底至 1844 年初所写的一篇论文,载于 1844 年的《德法年鉴》。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也是他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开端。

在此文中,马克思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并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这篇文章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在文章中指出,对于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

他认为,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为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宗教的批判有助于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批判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宗教教义的批判上,而应该深入到对宗教背后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2.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马克思认为,在天国的幻想中,人们试图寻找超人的存在,但最终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当人们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存在。

然而,这种寻找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因为人们只能在自己所创造的虚幻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倒影。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是因为人类在寻找超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理想的自我存在。

然而,这种理想存在只能在虚幻的世界中找到,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只能面对自己的局限和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术 论 坛
2009 NO.02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黑格尔《逻辑学》的“导论”实际上亦为其整个百科全书的导论,内容丰富深刻,包括对哲学对象的分析、对哲学认识方式的论述、对哲学开端及哲学圆圈的阐述等等。

在这里笔者仅就其第7、8、9小节谈谈黑格尔是如何论述经验知识的缺陷的。

在第7小节中,黑格尔首先对经验知识的特征做了详细的描述:“经验原则包含着一个无限重要的规定,那就是为了承认和确信一种内容,人本身必须与这种内容接触,或更确切地说,人应该发现这样的内容与人本身的那种确信是一致的和结合起来的。

人必须亲自接触这种内容,无论是只用他的外部感官也好,还是再用他的深邃的心灵、他的真切的自我意识也好。

”①从这些描述中,黑格尔进而得出一个关于经验知识的原则,这个原则即凡是真的,必定在现实世界中为感官所能感知。

根据这条原则,黑格尔进而为经验知识(经验科学)做了定义:“——正是这条原则,现今被称为信仰、直接知识以及在外部世界、主要是在人自身的内部世界中出现的启示。

那些被称为哲学的科学,我们根据它们所采取的出发点,叫做经验科学。

”②在描述了经验知识的内容、特征等后,在接下来的第8和第9小节,黑格尔则详细阐述了经验知识的缺陷。

在第8小节一开始,黑格尔就明确指出经验知识的缺陷之一,即:经验知识的对象是有限的,它不能把握住关于自由、精神和上帝的知识。

“无论这种知识在其领域里最初多么令人满意,但第一,还有另一个范围的对象,即自由、精神和上帝,它们并未在这种知识中得到把握。

”③可是为什么最初在其领域里那么令人满意的经验知识,就不能把握住关于自由、精神和上帝的知识呢?是因为这些知识它们不属于经验吗?不是的,黑格尔说“它们虽然在感性中不能被经验到,但在一般意识中存在的东西却能被经验到”,④那么究竟是什么使的经验知识不能把握住关于自由、精神和上帝的知识呢?其实,这主要和这些对象它们自身有关,因为这些关于自由、精神和上帝的知识它们的内容是表现为无限的。

所以,有限的经验知识当然也就无法把握无限的知识了。

在接下来的“说明”部分,黑格尔从分析关于思维(即精神)与经验的关系的命题的角度对上面所述的经验知识的缺陷做了说明。

命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是思辨哲学的,它们实质上是针对经验与精神二者究竟谁先于谁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的命题为:“nihilest in intellectu,quod non fuerit in sensu”
⑤,黑格尔针对这个命题进行分析,指出这个命题实际上就是说“在思维中,没有一样不是已经在感性、经验中的。

”⑥即,思维首
先是在感性、经验中的,思维先于思辨,在
时间上承认经验在先。

而哲学的命题则为:
“‘nihil est in sensu,quod non fuerit in
intellectu’〔在感性、经验中,没有一样不是
已经在思维中的〕。

”⑦黑格尔对此命题从广
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广义而
言,这个命题是指〔心灵〕和精神(它有更加
深刻的意义)是世界的原因”;狭义则是指
“法律的、伦理的和宗教的情感是一种具有
这样的内容的情感,这内容仅仅在思维中有
其起源和位置,因而那些情感也是一种具有
这样的内容的经验。

”①也就是说,从狭义来
讲,就是指法律的、伦理的和宗教的情感是
一种仅仅在思维中有其起源和位置的,因而
它们也是一种经验。

实际上,黑格尔对思辨
哲学的命题的分析无论是从广义的角度还
是从狭义的角度,都是在表明这样一种观
点,即思辨哲学认为:不首先在思维中存在
的东西是没有的,任何东西都首先要在思维
中存在,否则就是不存在的,表达的是逻辑
在先。

这个观点则是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
在先形成鲜明对比的。

在第9小节中,黑格尔紧接着第8小节
继续指出经验知识的缺陷之二,即:经验知
识仅仅是关于事物外在的、偶然的知识,
并且作为经验知识基础的都是直接性、现
成材料和假设。

在第9小节一开头,黑格尔
就说“就形式而言,主观理性要求自己的
进一步的满足;这种形式就是一般的必然
性。

”②接下来黑格尔从两方面分析了经验
知识不能满足主观理性要求其形式为必然
性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在经验知识的方
式里面,经验知识多包含的所谓的普遍东
西、种类等等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不确定
的,“……与特殊东西并无联系,反而两者
是相互外在的和偶然的,同样,联结起来的
各个特殊性本身也是彼此外在的和偶然
的。

”③这样,理所当然的,“外在的”和“偶
然的”经验知识当然也就不能满足理性对
事物必然的、本质的、内在的要求了。


了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也使得经验
知识不能满足理性对必然性的要求,这个
原因就是“经验知识的基础到处导师直接
性、现成材料与假设。

”④就是基于以上两
个原因变造成理性必然性的形式在经验哲
学里得不到表达。

实际上,从对经验知识
不能满足理性必然性的形式的原因的分析
里,黑格尔已经向我们明确指出:科学是研
究事物的必然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
研究规律的;而偶然的、现象的、外在的联
系则是经验知识研究的。

所以,黑格尔紧
接着指出“凡是旨在满足这种需要的反思
就是真正哲学的思维,即思辨的思维。

”⑤
也就是说对于必然性的、本质的、普遍的
东西经验知识是无法把握的,对于它们的
把握只能是思辨科学。

在第9小节接下来的“说明”中黑格
尔进一步讲到了思辨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关
系在于:“思辨科学对于其他科学的经验内
容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承认和利用它;思
辨科学同样承认经验科学中的普遍东西,
即规律与种类等等,并把它们用作其自身
的内容;但思辨科学还进一步把其他科学
的范畴引入自己的范畴,使之通行有效。


⑥这实际上就是说,黑格尔认为,思辨科学
是最普遍的范畴,因为思辨科学研究的内
容是所有科学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然而
同时,思辨科学又是最具体的,因为思辨科
学存在于每一科学中。

在第9小节的最后一段黑格尔还指出
要注意区分“思辨意义上的概念”和“通
常所谓的概念”。

因为正是在“通常所谓的
概念”的片面的意义上,那种认为无限不
能由概念加以把握的主张才被提出来,并
且经过千百次的重复,成为一种成见。

虽然这三小节对于经验知识缺陷的阐
述内容很短,并且对缺陷的分析也主要是
在第8小节和第9小节,但是,它们作为整
个百科全书的导论的一部份,对他们的仔
细分析和理解意义非同小可,因为黑格尔
以后的牵涉到经验知识的内容都是以此为
基础或是蓝本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
认真学习和和做好读书笔记。

注释
①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②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③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④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⑤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⑥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⑦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1页。

①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②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③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④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⑤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⑥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
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黑格尔论“经验知识的缺陷”
孙亚娟
(武警成都指挥学院马列教研室 四川成都 610213)
摘 要:黑格尔《逻辑学》的“导论”实际上亦为其整个百科全书的导论,内容丰富深刻,包括对哲学对象的分析、对哲学认识方
式的论述、对哲学开端及哲学圆圈的阐述等等。

在这里笔者仅就其第7、8、9小节谈谈黑格尔是如何论述经验知识的缺陷的。

关键词:黑格尔 经验知识 缺陷 读书笔记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09)01(b)-0203-01
203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