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历史的否定和发展,并不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意识的培养
徐复生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客观的历史意识,是目前全球历史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

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历史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

初中阶段是历史教学发挥历史教育功能的黄金时期,又是青少年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而这“三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取决于学生具有历史意识。

对学生进行历史意识培养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历史教育的落脚点。

这是由历史课程的性质与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历史意识?早在我国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这就是说,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审视现在。

历史教育专家于友西等人认为,“历史意识”的内涵包括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等历史情感。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认清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进程和潮流,认同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美德,继承革命传统,使学生具有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来做贡献的历史责任感,这些都是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

” [1]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在这里我也谈一些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感受。

一、认识本国的国情,是培养历史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无论其历史长短,都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有其特定的生产力水平,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以及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就构成了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都是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都是一定的国情、世情下的产物。

通过具体地了解自己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从而能够较为全面而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国家,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本国的具体国情。

这对于维护本国现行的制度和政策是有利的,是国家的发展所必需的。

也是青少年从小具有公民意识的需要,自觉地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需要。

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时,我把重庆谈判的开始前、解放战争开始、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这三个阶段的国情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

重庆谈判开始前的国情:抗战胜利的意义是巨大的,但是也做出巨大的民族牺牲。

当时全国人民需要的是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经济,建设家园;政治上渴望的是和平、民主,建设新中国。

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以人民为敌,调兵遣将,阴谋发动内战。

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想把要内战,不要和平、不要民主的罪名加到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毛泽东“一身系天下之安危”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情是结合教材中国民党与共产党力量的对比表,来引导学生学习。

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时的国情:从1946年6月到1948年9月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人,国民党由于兵力减少,敌人被迫收缩防御范围,
将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

党中央果断做出与敌人展开决战的部署。

由于学生明白了这三个阶段的当时中国国情,又配以毛泽东为何赴重庆谈判?重庆谈判的意义是什么?敌我力量悬殊,我们会赢得这场战争吗?等问题,供学生探讨。

这样使学生具有讲求从实际出发,以理服人的学习态度,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原则与方法,明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为何能战胜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既而对学生进行了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是做好事情、干好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的哲理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匡扶正义的高尚情操。

纵向、横向的历史思维是历史意识的基础。

从学习某一时期的国情想到现在的国情,或学习现在的国情联系到与之相类似的不同时期的国情。

在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中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子目时,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起义开始时,学着俄国革命的样子,攻打城市,但由于城市敌人的力量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如果在这样打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为何向井冈山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学生从地理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国情进行认识。

学生们说: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教育了我们党,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是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俄国十月革命通过城市起义而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并认识到当时的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这就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这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在中国或世界都是前无古人的,是一个瞻性的,独特的创造。

当学到长征时,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突
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一多半,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路上设下布袋阵。

若按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应怎么办?学生们心急如焚,在积极出主意、想办法。

毛泽东的停止去湘西,改向贵州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

也得到了今天我们学生的称赞。

学生在谈体会时说:停止去湘西,改向贵州,如同当年放弃攻打大城市,改向农村进军,又是中国革命的一大创举。

一切从国情出发,也是我党的法宝。

当学习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课时,学生们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同遵义会议,都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会议,改革开放又是伟大的创举。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险阻,我们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走定了。

这样不仅使学生会将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跨越时空的有机的类比与联系,掌握了历史思维的方法,而且使学生学习了自己的先辈所创建的奉功业绩,从而使学生生成并强化爱国意识,使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得到加强,培养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进而,使学生从中具有了历史意识。

二、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是培养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历史学科在人的教育与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责任。

“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志士仁人不朽功业及其高尚品德崇敬和缅怀,成为做人、处事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动因和指导”。

[2]现在有的初中生,生活优越,不求上进,缺少远大的理想。

结合历史教学,让学生收集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

戚继光自幼好读书,通经史,向往英雄豪杰的
丰功伟绩,在十六岁时,就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誓言。

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为国舍己的品德,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以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世哲学,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这些内容可使学生体会到我国历史上的传统美德,以不断的鞭策自己,提升自己。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历史意识的体现。

在学习民族团结这一课时,正值青藏铁路开通,《天路》歌唱响之时。

学生对这都十分关注。

教材也是以西藏地区的发展为重点来展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学生是现在的人,想现在的事,在学习历史时,很自然的将历史与现在相联系,与国家意志相联系,既而产生认同感与愉悦感。

当他们在课堂上看了青藏铁路开通的情景、听了《天路》歌时,无比的兴奋。

我引导学生认识青藏铁路开通的作用时,引用了胡锦涛主席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藏铁路这条雪域高原上的钢铁大动脉的开通,给西藏的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要牢牢把握、切实用好这一历史性机遇,用全新的思路谋划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青藏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青藏铁路的强大辐射作用,使青藏铁路更好地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造福西藏各族群众服务。

”我还补充了:我们天津成为援藏城市,大港近几年来都有援藏干部与援藏教师。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前天,我在大港电
视台新闻节目里,得知以白玛赤林一行的西藏代表团来大港观访,并走访了援藏干部——张立新家。

”这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表达自己应为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如何去做。

教学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学生关注社会,表达所思所想,这正是历史意识的体验与所在。

三、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是培养历史意识的重要方法。

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很强的记忆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

是非观念比较淡薄。

历史学习中与现实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学生不好理解的问题,甚至是疑惑的问题。

作为历史教师,不应回避,而应积极的疏导、解疑。

如在学习钢铁长城这课时,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它太抽象,学生觉得不好理解。

于是,教师搜集了一组国防预算资料:“中国国防预算总额首度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成为今年年初备受关注的新闻。

在3月间的“两会”上,财政部长金人庆在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预算报告时说,2004年中国拟增加国防支出2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694亿元。

”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学生说:两者密切联系的。

没有国防作后盾,经济建设就没有保障,国防是支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平与安定发展环境的保障;没有经济建设作基础,国防建设就会成水中捞月,经济建设是根基,是现代化建设的物质保证。

以数据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

教师要善于抓全课的落脚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同学们,我们为什么在历史课上学习这些国防知识?这些知识与我
们有何关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建国以来的国防建设,增强国防意识,保卫祖国。

现在台独势力搞分裂祖国的行径,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等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的战争不断,从维护国家、人民利益来说,从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构建和谐世界来说等。

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义务了解国防知识,参加国防建设,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等。

最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出:居安思危,增强国防意识,维护世界和平,人人有责。

使学习达到了锤炼与升华。

在学习三大宗教、尊重民族信仰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宗教与邪教不大区分,宗教尽管不是科学的,为什么还提倡宗教信仰自由?我们的社区内,有时发现“末日说,应该如何如何”的小传单。

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查询资料,教师进行筛选后,组织学生交流,正面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不反社会、不反政府、不迫害人民的。

邪教是反社会、反政府的,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毒瘤。

至于“小传单”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扰乱社会的,涣散人心的,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不相容的。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我们决不会上当受骗的。

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也是正常的。

因为社会就是在问题中向前迈进的;就是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显示出风采的。

“邪不压正”、“先进代替落后”是历史不变的真理与规律。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

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

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

总之,研究历史不是
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就是使学生树立发展的观点、科学的观点,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来更好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

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学习与实践,不断寻找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的途径与方法,发挥好历史的教育功能。

[1] 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8页
[2]刘方义:《教育人民、教育后代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第3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