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意象与秦观词心
秦观“词心”析论(一)

秦观“词心”析论(一)【内容提要】在所有对秦观的评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冯煦“词心”之评。
冯煦称其为“古之伤心人”,是因为他不同于同遭党祸的苏轼、黄庭坚,不能像他们那样以庄禅修养化解烦恼,而正是这种不够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之成为“情种”,具备他人所难有的“词心”,他的迁贬之词多系“万不得已”的失意之情的倾诉。
秦观有不少寄迹青楼的“艳迹”。
他的爱情词有不少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二者酝酿交融,感人尤深。
【关键词】秦观词心艳情身世感据《宋史》本传载,秦观“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
举进士,不中。
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读兵家书,与己意合”。
但是,正如传中所言,“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
轼以为有屈、宋之才。
又介其诗于王安石,安石亦谓清新似鲍、谢”。
著名的前辈欣赏的还是他的文学才能。
苏轼赏其赋,王安石赏其诗,而秦观最擅者还是词。
《四库全书总目·淮海词提要》认为:“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以秦词胜于苏词,虽未必皆得人人首肯,但秦本人的词胜于诗文,则并无争议。
秦观的词,颇负时誉。
陈师道《后山诗话》在认为韩愈以文为诗、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的同时,论定“当今词手,惟秦七黄九”。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曾对秦词的“本色”有所阐发,即“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因此能“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三更进而引晁补之语:“鲁直词不是当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
”并为之判断:“二公在当时,品题不同如此。
”而《能改斋漫录》更引晁氏语:“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
”明确分出了秦、黄的高下。
晁与陈师道同出苏门,有词集《晁氏琴趣外篇》,在作词上较陈氏内行,所说也更为“到位”。
所以,秦观的词是真正“当行”“本色”之作。
苏轼尽管以秦观词的气格为病,用“山抹微云秦学士”戏之,但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看,东坡以所作词示晁补之、张耒,曰:“何如少游?”就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中,秦观词的地位究竟如何了。
2023年文学_秦观诗词全集赏析

2023年秦观诗词全集赏析秦观诗词赏析(一)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赏析一鉴赏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
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
“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
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
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
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
“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
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描写秋天的古诗秦观《浣溪沙》赏析

描写秋天的古诗秦观《浣溪沙》赏析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秦观的《浣溪沙》的赏析,供大家阅读。
《浣溪沙》原文:作者: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赏析: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
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
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
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
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
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
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
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
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
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
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
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
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
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
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
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
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
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
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
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下片开始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
秦观的词学思想

论秦观的词学思想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曾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所谓“词心”者,除了认为秦观在词人之词、学人之词和才人之词三者中,乃是一位纯粹的词人外,当还包括词人对词之所以为词的独到的用心和深切的体认。
作为一代词坛大家,秦观没有词论传世,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间接的理论和作品本身来窥探其词学思想,事实上,词人创作的巨大成功,已经有力地验证了其词学思想的客观存在及其价值。
秦观的词学思想更多地体现在词的艺术表现上。
首先,他在创作上的“渐变”,使他有意识地将相思相恋的香艳题材与身世感慨的严肃主题结合起来。
《谈记》中说秦观论赋有:“言语须当用意屈(曲)折”一语,一旦引之于词学,这在北宋词坛还是极为少见的言论。
只有注意到了内容的严肃性,才有可能强调表现手法的含蓄性。
秦观关于作品要含蓄曲折的思想,在词作赋笔的运用上得到了体现。
秦观的赋论与他早年为赋的功力是密切相关的,《单骑见虏赋》、《黄楼赋》等都是他出仕前的代表作。
将抒情小赋的笔法引进词坛,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盖词之表达因其句式的长短不齐,与诗之表达颇有不同,诗一句一意,颇多跳宕,长于比兴,叙述、抒情、议论、描写无不可,词之小令以五、七言为主,故与诗相近,但随着慢词长调的步入词坛,侧重于外在描景状物之铺陈的赋笔已成为作词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者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然而赋笔的运用细细体会,还是有所区别的。
秦观的慢词受柳永的影响很明显,但在赋笔的运用上他更多地继承了温庭筠的外在的客观描写,从而使其作品更显曲折含蓄。
请看其《望海潮》一首词: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秦观《浣溪沙》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秦观《浣溪沙》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秦观《浣溪沙》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导读:这是一首闺怨词,写一个年轻女子在初春时节滋生淡淡愁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忧思。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词语解释】1.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
2.清寒:阴天,有些冷。
3.晓阴:早晨天阴着。
4.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5.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6.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7.幽:意境悠远。
8.自在:自由自在。
9.丝雨:细雨。
10.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
11.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
三十六岁中进士。
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
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
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诗文解释】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
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
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译文】漫漫的春寒弥漫小楼,拂晓阴冷好似深秋,画屏上烟霭淡淡流水悠悠景色清幽。
自由自在的飞絮轻如梦幻,无边无际的细雨似缕缕哀愁,珍珠宝帘悄然挂上小小银钩。
【评点】这是一首闺怨词,写一个年轻女子在初春时节滋生淡淡愁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忧思。
上片写天气与室内环境的凄清,通过写景渲染萧瑟的气氛,不言愁而愁自见。
起首一句“漠漠轻寒上小楼”,笔意轻灵,如微风拂面,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清冷的基调。
随后一句还是写天气,强调“轻寒”。
词心与移情:秦观《浣溪沙》新阐释-最新年精选文档

词心与移情:秦观《浣溪沙》新阐释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之词,历来被评为词之正宗。
他的词,是基于幽微敏感 外在的要眇宜修的词体美, 更有一种内在的深远的境界美。
那么, 词心究竟是指什么?词心,最早是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提出的:“他人之词, 词才也;秦观之词,词心也。
”所谓词心,笔者认为即是词人素 有的贯通外界景物与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敏锐的触觉。
这种触 觉,是在中国传统形象思维的观念下形成的一一常见的如“兴”的运用一一实质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审美移情。
正如 19世纪盛行 于德国乃至欧洲的“移情说”代表人物之一立普斯所言: 美的对象进行审美的观照之中,我感到精力旺盛,活泼,轻松自 由或自豪。
但我感到这些,并不是面对着对象或和对象对立,而 是自己就在对象里面。
”简而言之, 移情即是对外物一种人格化 的观照,作者将自己感情投射到外物上,外物因此充满人情,而 主体是观照中的主体,最终达到主客体的统一。
这首《浣溪沙》 也是如此,它并不过多地涉及个人经历,创作技巧,而只是由于 敏锐地捕捉到外界事物从而于内心生发出的一种个人感触。
的词心, 通过宋词语言构建起了词之正宗的词质,因而不仅具有在对值得提出的是,《浣溪沙》据学者考证,是词人在元 ?年间的作品。
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人士而力斥新党,属于旧党 的苏轼及苏门诸君子纷纷回朝,会师于汴京,诗词酬唱,酒酣耳 热,文坛盛况空前。
而秦观在这种乐观积极的大环境背景中填成浣溪沙》,那一种不可触摸的不可言说的漠漠的哀愁感,实乃 词心所致。
秦观从这种幽微敏感的词心出发构建起其词的特质。
所谓词 质,笔者认为除了包括词作为文体的特质之外, 更重要的是指不 同词人之词相互区别的特质。
词自《花间》的传统以来,乃是由于“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 纤之玉指,拍案香檀。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秦观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作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他写的词有哪些艺术特点?由宋代词人苏轼开创一代豪放词风,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词风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可用"凄婉"概括,其词凄婉风格的成因可从北宋国势的影响,北宋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词人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找寻答案。
一、北宋国势对秦词词风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盛唐及五代十国之后,到了宋代,经济虽有所发展,但难以启及盛唐的国势了。
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国家积弱不振,农民负担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
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显出一种中气不足的景象。
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的雄阔气概,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
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这样在边疆有所建树的人也会写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衰叹;苏轼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可也抵不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称自己为"老夫"的苏轼时年才39岁。
宋词中词风豪迈的、词风婉约的,沉重感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内忧外患、国力不强等因素有关。
在这样的衰微国势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
秦词善于通过"烟霭""微云""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摘要】诗言志,词抒情,在宋代时期,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秦观,字少游,是北宋的文学家、词人,被推为婉约派的巨擘,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秦观少游作的《淮海词》一卷,清丽凄婉,纵观秦观一生,他感情较为细腻,思想较悲观,也曾年少气盛,但在仕途上遇到挫折后,便灰心丧气,因此也造就了他错综复杂的世界观。
秦观词现存八十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以闺思艳情入词,擅于将怀才不遇的苦衷写于艳情词中。
而意象是情思的一个载体,秦观在他的词作中赋予了意象的生命力,更生动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关键词:意象分析;诗风;燕子;花1 燕子意象自古以来,鸟类意象常被用于诗词中,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鸟儿也被人民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秦观词中多用鸟类意象,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而鸟也被少游寄予了丰富的情感。
在大自然中,燕子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总会激起人们想与恋人双宿双飞的情感,却也容易让人忆起离别的故事。
秦观词中大量地用到了燕子这一意象,常用来写美好的春光美景,以衬托自己浓烈的愁绪,也常用来写女子的思念之苦,词句含蓄轻柔,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少游落寞之心的苦涩,可想而知,作者对燕子这一意象是有着独特情感的。
秦观词笑令中的《灼灼》和《盼盼》都用到了燕子的意象。
从两首词的内容上看,都是写爱情中女子的相思之苦,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无尽的思恋,和自己无尽的怨情。
《灼灼》中写美女灼灼和御史裴质的爱情故事,一句“肠断,绣帘卷,妾愿身为梁上燕”,而这一句化用了冯延已《长命女》中的“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长命女以燕子的双飞双栖为寓意,而秦观在这里从灼灼的角度,表达出想像燕子一样,常栖在裴质家的梁上,只求每天能看他一眼,灼灼却未提出愿与裴质永远在一起,从灼灼舞女和裴志御史的身份来说,灼灼在这段爱情里面是卑微的,却也是忠贞的,一句“愿为梁上燕”永远成了灼灼殷切的希望。
《盼盼》中集中写了盼盼在尚书死后独居燕子楼的孤寂生活,有《永遇乐》词咏曰:“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论秦观词的语言意象性

。
,
,
。
西 城 杨 柳 弄 春柔
。
. .
。
动 离忧 泪 难 收
, ,
。
扰 记 多情 曾为 系归
韶 华 不 为 少年
。
,
舟 碧 野 朱桥 当 日 事 人 不 见 水 空 流
,
。
留 恨 悠悠 几 时休 ! 飞 絮 落花 时候 一 登 楼
, , 。
,
,
梦 令》
遥 夜 沉 沉 如 水 风 紧释 亭深 闭
,
:
。
梦破 鼠窥灯 霜送 晓 风俊
。
、 ,
,
被
。
无 寐 无 寐 门 外马 晰人 起
,
、 、 、
,
沉寂的遥 夜 紧逼 的寒风 深 闭 的释亭 残 破的 幽 梦 窥灯 的老 鼠
,
, ,
冰冷 的霜 风 … … 词 人将 羁旅 途中夜宿 释亭捕捉到 的典型 物象集 中
。
携 手 处 今 谁 在? 日 边 清 梦 断 镜 里 朱 颜 改
。
, ,
春去
,
也 飞 红 万 点愁如 海
这是一 首感 事伤 别之 作 凄凉哀 婉 工 丽 自然
词 意 高度浓缩
,
。
意 象 化 的手 法 使
,
零 乱 的花 影 细碎 的莺 声 渐 宽 的 衣 带 作 者 以 纤 柔 敏锐 的 心 性 用意 象 叠加 的手法 写尽 了 面 对 春 色 的无 穷 悲哀
绿 翼朱颜 重 见 两 衰
,
别后 悠 悠 君 莫 问 无 限 事 不 言 中
。
小 楷春 酒 滴 珠
。
。
莫 匆 匆 满 金钟
,
浅析唐五代词中的“帘”意象

湖北师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
因此 , 根据《 庄子 ・ 达 生 》中 这 段 话 的 意 思 以 及
《 说 文 通 训 定 声 》中 对 帘 的 解 释 , 可 以确 定 “ 高 门 县薄” 中的“ 薄” 就 是 现在 的帘 的意 思 。苟 子 文
书中器 物 部 排 在 前 三 位 的分 别 是 漏 刻 、 帷 幕、 屏风, 第 四就是 帘 , 第五是床 , 第 六 是 席 。 由 此 可见 帘 当时在 房 间 布 置 中 已经 占据 了 十分 重 要 的地 位 。 晚 唐 诗 人 杜 牧 还 有 一 首 名 为 《 帘》 的诗 : 徒云逢 剪 削 , 岂谓 见 偏 装 。 凤 节 轻 雕 日 , 鸾
薄 , 无不 走也 。 ” 朱骏声《 说 文通 训 定 声 》 : “ 蔗 ,
唐太 宗文 武皇 帝《 赋 帘 诗 》: 参差 垂 玉牖 , 舒 卷 映兰宫 ; 珠光摇 素 月 , 竹 影 乱 清风 。彩散 银钩 上 , 文斜桂 户 中 ; 唯 当杂罗绮 ,
相 与媚 房栊 。
堂 篇也 。从竹 廉声 , 声类 廉 , 户 蔽 也 。按 : 缕竹 为 之, 施 于堂 户 , 所 以 隔 风 日而 通 明 者 , 亦 日薄 。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4 7 3 3 . 2 0 1 5 . 0 1 . 0 1 2
帘 是 人 们 日常 家 居 生 活 中 必 不 可 少 的 物 品, 且 自古 有 之 。 帘 作 为 遮 风 挡 阳 的 重 要 工 具 ,
宋词中“帘”意象的文学意蕴

宋词中“帘”意象的文学意蕴意象的最初本质往往就是一种物象,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意象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常见的物象,尤其是那些具体可感的意象。
意象的文化内涵与文学意蕴与其物象原型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帘意象从最初作为一种家居用品,到成为一个文学意象,必然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
任何人为存在的事物,无不因为人的思维而存在;而任何民族的思维,必定深受该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因此,探究帘意象的文化内涵,就要对其初始意义进行追溯。
帘意象之所以成为意象,是因为它已经超越了物象本身,它不仅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更附着了很多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志。
文学意象本质上又是审美意象,它既要从物象中脱离出来,又要附着上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要饱含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志,最终向读者传递独特的审美内涵,开拓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一、帘意象的文化内涵帘无论是作为一种实物,还是一种文化符号或者文学意象,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在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中,它被不断地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打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烙印,其文化内涵已经超越了其自然属性与经济价值。
(一)帘与隐私观念帘的本义就是一种遮蔽之物,悬挂帘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1/ 7保护隐私。
因为帘能使处于帘两边的人不能直接相互看到对方,即使能看到,也只是透过帘的缝隙隐隐约约地看到,并不真切。
即使是隔了重重的帘幕,照样也可以听到隐隐约约的笑声和窃窃私语,这无不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心族动摇,好奇心顿起,继而产生种种遐思与猜想。
正如《释名》中所说的:“廉也。
自障蔽为廉耻也。
”可见早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帘有障蔽廉耻的作用。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最普遍的隐私无非就是家丑,正所谓“家丑不能外传”。
而悬挂于门窗等处的帘,正好就能够很好地把家丑遮掩起来,不为外人所知。
从深层次来说,这就是儒家礼乐文化深刻影响下的产物,使得世人极其注重伦理防卫,宁愿自欺欺人,也绝不以丑陋的一面示人。
(二)帘与阶级观念古代的中国阶级壁垒森严,权力牢牢掌握在统治者——皇帝的手中,统治者的皇权意识非常重,总会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中央集权。
柳叶门帘主要内容

柳叶门帘主要内容
《柳叶门帘》是宋朝诗人秦观的一首乐府诗歌,全诗共八节,叙述的是当年秦观自西夏回
宋时,重见故园,不禁激动的心情和思乡之情,以及细看柳叶的繁复结构。
整首诗的主题是思乡,诗人秦观在第一节就描叙了自己离开自己的故乡西夏,面对着思乡伤心、愤怒、痛苦的心情,长时间不能回乡,亲人也不联系。
在第二节,秦观再次重见故乡,用抒情的语言写道:“梅子满地残,杏叶频飘连。
"表达了
他心中的激动与喜悦之情。
在第三节,秦观描述了自己注视柳花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于柳叶这个令人喜悦的自然界的
景物的喜爱之情。
第四节里,诗人细致的描述了柳叶门帘的繁复结构,如密密麻麻的枝叶,几重叠翻的花绿,宛若“织千衫衣绣一襟”。
第五六七节,秦观用朱颜熠熠、鲜嫩动人的诗句来描述柳叶的嫩绿,以及由柳叶牵出的思乡之情,并传神地表现了当时秦观心灵向往家乡的落寞之情,从而抒发出离乡背井、思乡不忘的情怀。
第八节,秦观内心最后崩溃,但他痛苦悲伤地将自己的思乡心情抒发出来,“望长安不见家,泪暗恨多少。
”用出乎意料的结尾来表现出诗人的无奈和痛苦之情,苍凉悲凉绝无尘埃,抒发了思乡的深情襟怀。
《柳叶门帘》是宋朝最著名的诗,主题是思乡之情,对柳叶描写细腻入微,犹如经过珠玉
般的语焉,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让人无垠思乡之情,叹为观止。
帘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义

帘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义“在水一方”的妙用-“帘”与类帘意象的妙用诗词当中的帘幕、帘子的意象以及其他类似帘子的意象,如风帘雨幕、杨柳堆烟的杨柳等等,这些我们笼统地称之为类帘意象。
它们在诗歌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
帘:阻隔与通透之间如果在审美的主体和客体和我们所要观赏的物象之间要做一个隔断的话,像帘,屏风这样的隔断是最适合于诗这种距离的。
像墙这类则不行,墙是阻断。
像窗子这类,固然很美,有的时候在古典诗词当中,窗子的意象仍是可以表达得很美的,但是窗是一个通透的隔断。
唯有帘,纱帘也好,竹帘也好,帘幕也好,它们都是似隔非隔,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介于隔断和通透之间。
用帘来妙设主客观之间的精彩的审美距离是非常适合的。
简单的一层帘幕便可以把帘内有限的个体空间和帘外无限的自然空间相分隔。
最初,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帘仅仅是起到遮蔽门窗的作用,帘幔掩于门窗之上,用以避寒、挡风、遮光。
而后,随着文明历程的演进,帘的朴素意义不断改变。
进入文明社会后,帘又成为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纵观”“帘”这一意象为词作所营造的境界,不得不可谓是重彩纷呈。
宋代大词人秦少游--秦观有一首《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萎萋划尽还生。
念柳外,青骑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枪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鹏又啼数声。
站在高处的亭子上,离恨就像青青河畔草一样,划不尽。
心里面心心念念思念苦恼的是那一场有情人的分别。
秦观研究:秦观词意象五题

秦观研究:秦观词意象五题(3)秦观研究:秦观词意象五题咏游子春愁,为词人被贬州时所作。
词人在美好的春天时光登楼,所见的却是残阳红满、柳丝淡淡、落英缤纷,春光正冉冉而去。
词人不用“落日”、“夕阳”而用隐含血红色调的.“残阳”,带有衰飒、感伤的色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使意象更具情绪色彩,容易产生人生易暮、韶华难留,一切无可挽回的悲感,蕴涵多舛人生的隐喻悲感,是词人生命意识本真的流露。
吐绿的柳枝象征着绵绵不尽的相思,词人心中的怅恨可想而知。
娇艳的桃李不禁料峭的春风,引发片片飞红“无限”,是词人失路之悲的心理投射,也是游子对亲人的牵挂。
远方的的佳人,是否也如眼前的桃李,在凄风苦雨中陨落消瘦?此情此景,直逼出三句沉痛的结尾:“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作为空间意象和具历史积淀意义的“楚天”,在这里出于表达内心感受和感伤情绪需要而出现,体现了鲜明的情感倾向。
游子身置迷离遥远的“楚天”之中,更渲染了悲哀凄楚的情调,不由令人“肠断”!词人用饱情感浓汁的残阳、柳条、桃李、落英与楚天等意象遣词造句,“似直而迂,似达而郁”[4](P7),创造出蕴凄婉哀伤的意境,主体情意浓烈,看似平易,却为用力者所不能到。
《踏莎行》一词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春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同样为词人贬州所时的作品。
在这里,人的思想、意绪和情感融进了楼台、津渡、春馆、杜鹃、斜阳等物象中,流进了江,使它们变成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意象群,象物浑然一体,成为作者情感的外在表现。
迷茫的大雾、朦胧的月光、遥不可及的桃源、春寒夕阳中杜鹃的悲啼的意象,便是词人用以寄托内心悲哀愁苦的比兴之物。
词人将悲苦的心情转移到景物上,以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作品内情外景融成一片,情怀缱绻,伤情无限,创造出凄迷的意境,描绘出经心灵熔铸的世界,倾诉了身处异乡、举目无亲的黯然心情,充满着痛楚不堪的孤独之感。
秦观《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原文译文赏析

秦观《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是宋代文学家秦观的作品,这首词的风格婉媚清新,别具情致,读来别有一番风味,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词吧。
《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原文宋代:秦观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
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香脸含羞因莞尔一笑羞容随着消失,腰肢如柳条般摆动着相偎相挨地走着,春天白日太长倦意浓厚而走下楼台。
她以水面为镜子姑且整鬓梳妆。
想起分别在即而倚着栏杆了无情绪,兜起脱落的绣鞋,眉目传情,懒得归来。
注释⑴浣溪沙:原唐教坊曲舞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沙”又写作“纱”。
又称“小庭花”“满院春”等。
⑵柳腰:形容女子腰身娇柔细软。
⑶兜鞋:鞋后跟脱落,以手拔起。
⑷牵系:牵引。
此指眉目传情。
赏析这首词表现了一个女子同其情人约会的过程。
从赴约之前的略带羞怯,到相会之时的风姿绰约、深情款款,再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脉脉含情,整个过程都显得动感十足。
上片开头“香靥凝羞”四字言简意赅,将这位怀春少女特有的内心活动概括出来,“凝羞”形容其羞容之重,后面的“一笑开”表现出情感的变化,表明她放弃了矜持之心,转向大胆和开放。
接着她走下楼台,“柳腰如醉”,借一“醉”字,既表现了女子腰部曲线的优美动人,又传达出男子的赞美之情。
“日长春困”作为一个方便的借口,很好地掩饰了女子内心情感的丰富多彩,是其羞怯心理的一种体现。
“暖相挨”的大胆动作,刻画浓情却不露香艳之痕,不失词品。
下片具体表现“下楼台”“暖相挨”之后的一系列动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两情缱绻,当然难舍难分。
耳鬓厮磨之后,她以水面为镜整鬓梳妆,显得风情万种;想到即刻就要分手,她又显得情绪低落,兜起脱落的修鞋。
最后一句,将她不愿离去,不肯别离的心理,用“眼边牵系”的动作来表现,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含情脉脉,情丝缭绕,有画龙点睛之妙。
诗词中“帘”的意象

诗词中“帘”的意象诗词中“帘”的意象帘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适用于多种情境,可用于多种情感表达,运用广泛。
“帘”本是中国人生活中寻常的物品。
它灵活,不像门窗那般刻板固定,可随意卷起或放下;它便捷却好用,放下来,帘内帘外便形成一个区隔,收起来,空间顿时开阔。
当古代商业发展起来,“帘”又被用作最初的商店标识,或者说成为最早的广告形式。
无论是家中之帘,还是招徕生意之帘,都属日常习见的事物,帘的种类繁多,从精致到粗朴、从华贵到淡雅,总能显示出其不凡的魅力。
加之帘内帘外令人产生的朦胧与模糊感,这一寻常之物便被诗人们在诗词中大量运用,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意象。
帘作为诗词中的意象,对情感起到一种修饰作用,表达了一种含蓄、委婉的情感。
《声类》中有“帘,户蔽也”。
所谓户蔽,必然是指帘的遮挡的作用。
帘与门窗不同,门内之景是隔绝而不可见的,帘内之景,则是朦胧而绰约的,让人不自主去联想到风吹开珠帘那一霎那的惊艳。
帘的遮挡所带来的朦胧之感,正切合古典诗歌中追求的含蓄美感。
自然而然的,帘字在诗歌中的整体印象是柔美而朦胧的。
于是,帘字似乎更适用于婉约些的作品。
唯有含蓄精巧的作品才会细细把玩这“帘”中的奥妙。
将这一意象体现地淋漓尽致。
比如“帘幕中间燕子飞”或者是“小阁重帘有燕过”,隔着帘幕,又见飞燕,自然而然地给了帘内人春将归去的联想。
帘带来了对美景难再,春之将逝的淡淡闲愁。
因为相隔朦胧,于是淡淡,迷离婉约。
春之将逝,题材本已不再有新意,但换了个视角,收敛了悲凉的情绪,就更显得精巧几番。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景象,虽是有悲,却因“垂帘”、“飞燕”而不显得凉,这便是帘字对于情感的淡化和收拢的作用。
帘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修饰情感的作用,实际上,很多时候,帘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除前面提及的例子外,帘凭借诗人丰富的意境创造力,在诗词中有多种运用,形成了非常广泛的诗境,如“帘幕生凉”的悲凉、“水晶帘动微风起”的灵动轻快、“夜月一帘幽梦”的幽静、“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明朗俏丽……各式各样的情感,因诗人而有了各种变幻,这也恰恰是古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
一重帘外即天涯——“帘”在婉约词中的妙用

一重帘外即天涯——“帘”在婉约词中的妙用
冯俏
【期刊名称】《写作:高级版》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琼瑶有部小说叫《一帘幽梦》。
后来发现这“一帘幽梦”出自秦观词《八六子》,原句是“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再后进一步发现,这“帘”意象在唐宋词中,尤其是在表现闺情的婉约词中,被广泛应用,使用频率之高,令人称奇。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冯俏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用英语系教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
【相关文献】
1.帘式涂布中幕帘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J], 孙军;刘金刚
2.一重帘的世界——浅析《花间集》中的"帘"意象 [J], 袁天芬
3.一重帘外即天涯--帘在婉约词中的妙用 [J], 冯俏
4.一帘幽梦与谁共——李清照词中“帘”的意象及其美感 [J], 王长富
5.玩转前帘与后帘前帘与后帘拍摄技法及实例分析 [J], 张亦弛;花老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原文译文鉴赏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原文|译文|鉴赏《八六子·倚危亭》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此为一首怀人之作,表达词人与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吧。
《八六子·倚危亭》原文宋代:秦观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独自靠在危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刚刚被清理,不知不觉又已长出来。
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
佳人,上天为何赐你如此美丽?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
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远去,绿纱巾上的香味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那悦耳的琴声。
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扬,点点细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雾气一片迷迷蒙蒙。
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一声一声。
注释八六子:杜牧始创此调,又名《感黄鹂》。
恨如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
”刬(chǎn):同“铲”。
青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袂(mèi)红:红袖,指女子,情人。
娉(pīng)婷:美貌,指美人。
“春风”句: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怎奈向:即怎奈、如何。
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
销凝:消魂凝恨。
黄鹂:又名黄莺。
鉴赏这是秦观写于元丰三年(1080)的一首怀人之作,当时秦观三十二岁,孔子有云:“三十而立。
”而他此时还未能登得进士第,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
在这种处境下,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
从艺术上看,整首词缠绵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帘意象与秦观词心
盛 雪 安徽师范大学
摘要:帘、幕、帏、帐等遮挡类意象是宋词作品中的常见意象,而数帘的使用频率最高。
由于帘具有轻柔、朦胧等本质特征,所以它尤为婉约派词人所喜爱。
秦观以凄清婉丽的风格将婉约词发展到极致,其作品中也多用帘这一意象。
帘意象在秦观词中不仅仅是作为一普通物件出现,同时帘意象也映射出秦观作为“古之伤心人”的词心。
关键词:帘意象;秦观;词心
被陈师道称为“今代词手”的秦观在宋代婉约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在词中进行感情宣泄需要“用一些细巧精美的语言意象来表达”。
秦观词约百首,帘意象出现了近二十次,所占比例近百分之二十。
所以关注秦观词中的帘意象,并且探究帘意象与秦观词心的联系是有必要的。
况周颐最早提出词心一说。
在他看来词心是在内心感受的基础上所生发出来的。
词人应立足于自己的切身体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最直接的心灵感受。
所以“词心之成在于蓄极积久、不得不发的真情”。
这类似于叶嘉莹倡导的感发力量。
一、物我感化的真情实意
“秦观最善于表达心灵中一种最为柔婉精微的感受。
”“他不必有寄托,不必有什么理想,就是一种很敏锐的感觉。
”叶嘉莹如是说。
秦观善于将自己最真实的感情与“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浣溪沙》一词叙写轻柔,词人与物融为一体。
这首词着笔淡雅,只是用简单的白描手法便将词人所处之境描绘得凄清绵远,在平淡中带有词人纤细敏锐的心灵感受,一股淡淡的忧伤贯穿在字里行间。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曰:“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帘在这里一方面起到了贯通词人内心和外部世界的作用。
正是有宝帘闲挂,词人才看到帘外的飞花与丝雨,才看到梦与愁的交织。
帘外的种种愁境使得帘内的愁人更加分明。
另一方面,帘给整个环境增加了一种朦胧绵缈的感觉。
不仅是帘外景物,就连词人内心也受到了外界风雨的侵袭。
“骤遇之如在耳目之前”说的便是读者对词人物我感化的真情实意产生共鸣后的艺术效果。
二、帘与隐秘难言的忧愁心绪
诗词中表达感情若过于暴露直率,人们便觉得减少了咀嚼的韵味。
只有含蓄内敛的娓娓道来才更能带给读者以更多的浮想联翩。
秦观凭着手中的工愁善怨之笔,让读者心中激起了深微细腻的感情涟漪。
在描写女性心事、男性情怀时,“帘”意象在这方面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明谢榛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
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
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
”秦观词善于营造朦胧幽约的审美空间,进而反映词人难以言说的愁苦。
这需要读者在阅读时细细把握与感受。
《一丛花》一词通过营造疏帘半卷,微灯隐隐的朦胧意境,写出与汴京名妓李师师幽会的心情。
此时帘便是构成模糊意境的重要意象。
不仅“凸显了他们心心相印的恋情,也加深了他们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遗憾。
”《阮郎归》为秦观坐党被谪之后所作。
词人透过半卷的帘看到春风吹雨,落花乱飞。
“以春花点春景,以春燕触春情,情景逼真。
”“落花归燕,俱是抚景伤情之语。
”词人伤的不仅是春景,更是自己遭贬的悲苦心境。
通过写帘外的伤春景色,间接表达了自己仕宦之路多舛的现实窘境。
三、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对秦观词心有着细致的描述。
“一往而深”说的便是秦观独特个性的难以移易。
《望海潮》这首爱情词凄婉缠绵。
“帘”在词中与残灯相映。
“奴如飞絮,郎如流水,相沾便肯相随”是一种坚决的誓言。
词人并未直接倾吐,而是婉转道来离别的不舍,读起来更能体会到女子那隐秘的心思。
微月下的帘,承载着无尽相思。
明徐渭评点说:“寻常浅语,自是生情。
”龙榆生认为这首词“朴拙”“情深”。
《如梦令》通过描写一系列的帘外境象,缓缓道出帘中人的落寞。
此时帘外正五更风雨。
帘内的人是寂寞的,帘外的风雨是无情的。
词人写风雨是要表现自己愁苦无法排解的忧闷。
南唐后主也曾写过类似的词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世客,一晌贪欢。
”帘外的雨把这位亡国君主历经沧桑变化后无家可归、无国可依的忧伤表达到极致。
有些心事无法明说,只能借意象表达。
此时帘虽然将屋内的人与屋外的风雨隔开,实际上是沟通了风雨与词人的内心。
秦观词之所以显示出无限愁苦,与其选择描写的帘意象紧密相关。
无声的帘传达出了这位词人的心声。
仕途多舛,个性柔弱,使得秦观词喜用闺阁意象,词作偏向清丽绵软。
对于秦观词中的帘意象研究有助于更好把握秦观词心,进一步深入到秦观艺术化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3]张毅.宋代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4]况周颐.蕙风词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5]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繆钺,叶嘉莹.灵谿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徐培均.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繆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姚蓉,王兆鹏.秦观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詹安泰.李璟李煜词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盛雪(1993.7-),女,安徽合肥人,现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