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难赎秦少游-浅谈秦观词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作者:刘小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3期摘要: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是文学史上声名显著的诗词家。
他生于宋仁宗元佑元年 (1049),青少年时期,慷慨豪迈,志存高远,有杀敌疆场、建功立业的愿望。
曾游历大江南北,拜谒贤士,结交名流,游览山水,谈古览胜,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阅历。
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经过苏轼的推荐,担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他的诗和文都写极为出色,苏轼曾盛赞说:“少游如美玉无瑕,琢磨之功殆未出其右者。
”王安石也高度他评价的诗:“清新婉丽似鲍谢”。
但是,在秦观众多的作品中,其词屡屡为人所称道,其词风有花间词派的绮丽、有晏殊的婉转天成、有柳永的细密铺排,有苏轼的浓厚大气,他吸取各家之长,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
关键词:秦观;词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174-01一、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自成一格秦观在贬官之后,词的内容和风格都有较大的变化,前期的词主要写给歌妓演唱,内容婉约柔媚,风格旖旎风流,辞藻清新艳丽,情调缠绵悱恻。
贬官之后,其词多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凄婉伤感,哀愁沉重。
将现实的沉重与敏感的心绪结合在一起,如《满庭芳》:“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草,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轿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盏,玉辔红缨渐酒牢金榼,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这首诗一开始就用“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描绘了一个雨过天晴,天淡云高的情景,诗人在这样的天气里,感到心情舒畅,愉悦轻松。
接下来,“古台芳草,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写暮春时节,燕子无意中踏落花瓣,榆钱自开自落,秋千静悬,绿水平波,小桥横跨其上,构成一幅闲适,宁静的画面。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

迹 。 “ 阳外 , 如 斜 寒鸦万点 , 流水绕孤村 。 (满庭芳》 , ”《 )原 句出 自隋炀帝 涛“ 寒鸦千万点 , 流水绕孤村” 。此句经少 游化用后 , 更显精美而本色 , 足见其点金成玉 、 化用无痕
的语 言技巧 。
综合以上分析可 以看 出 , 观词和婉醇正 、 婷袅 秦 婷
一
如《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 , 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 处 水萦 回 , 可惜 一枝如画为谁开 。” 其中蕴含着多重 意 这 味 : 一 , 花高洁 明艳 , 凡花 , 其 桃 不是 却弃植乱 山深处 无
人赏 ; 其二 , 词人从歌妓的命运联想 到了 自己, 自己不也
正是心境高洁 , 屈沉下僚 , 怀才不遇吗?
第一 , 通过寄托手法 , 给读者 留下无穷 的想象空间。
以情韵 著称 , 黄庭 坚 、 与 晁补 之 、 张耒 号称 “ 门四学 苏 士” 。他 的作 品 中, 的艺术成 就最 高 , 黄庭坚并 称 词 与 “ 秦七黄九” 而且人们公认黄不逮秦 。秦观的词清丽婉 ,
约, 含蓄蕴藉 , 和婉醇正 , 如幽花媚春 , 自成馨逸 。 灵心善感 , 寄情深微 秦观与苏轼亦师亦友 , 系密切 , 关 二人 的政治遭 遇
、
第二 ,借景抒情 。秦观词常用细腻轻柔的意象 , 如 落红 、 飞絮 、 水 、 秋 烟霭 、 暮云 、 寒鸦 、 丝雨 、 残月等等 , 构 成一幅幅凄 清幽静 的意境 , 意味深长 , 绵绵不尽 。 第三 , 运用 顿断 、 折 的手法 。前文 提到 的《 层 满庭
也如 出一辙 , 但二人词风却截然不同。这主要是性格的 原 因。苏轼乐观开朗 , 洒脱豁达 , 善于化解人生 的苦难 , 故其 词风豪迈 旷达 ; 观则灵 心善感 , 格纤 弱 , 之 秦 性 加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秦观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作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他写的词有哪些艺术特点?由宋代词人苏轼开创一代豪放词风,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词风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可用"凄婉"概括,其词凄婉风格的成因可从北宋国势的影响,北宋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词人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找寻答案。
一、北宋国势对秦词词风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盛唐及五代十国之后,到了宋代,经济虽有所发展,但难以启及盛唐的国势了。
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国家积弱不振,农民负担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
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显出一种中气不足的景象。
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的雄阔气概,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
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这样在边疆有所建树的人也会写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衰叹;苏轼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可也抵不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称自己为"老夫"的苏轼时年才39岁。
宋词中词风豪迈的、词风婉约的,沉重感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内忧外患、国力不强等因素有关。
在这样的衰微国势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
秦词善于通过"烟霭""微云""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
略论秦观的词

秦观诗词浅谈秦观是宋代非常重要的一位词人,他擅于描摹清幽冷寂的情境,表达凄凉孤寂的情感。
不论是“漠漠清寒上小楼”还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都能体现这个特点。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以下是对其诗词的简析:满庭芳·山抹微云词牌名:满庭芳|朝代:宋朝|作者:秦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山抹微云》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
此词虽写艳情,却能融入仕途不遇,前尘似梦的身世之感。
而且词中写景、抒情汇为一气,错综变化,脍炙人口。
上阕写景,引出别意,妙在“抹”与“连”两个动词表现出风景画中的精神,显出高旷与辽阔中的冷峻与衰飒,与全词凄婉的情调吻合。
接着将“多少蓬莱旧事”消弥在纷纷烟霭之中,概括地表现离别双方内心的伤感与迷茫。
“斜阳外”三句宕开写景,别意深蕴其中,下阕用白描直抒伤心恨事,展示自己落拓江湖不得志的感受。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词牌名:减字木兰花|朝代:宋朝|作者:秦观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此词上片写女子独自凄凉,愁肠欲绝;下片写百无聊赖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楼。
全词通体悲凉,可谓断肠之吟,先着力写内心,再着重写外形,触物兴感,借物喻情,词采清丽,笔法多变,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深重的离愁,抒写出一种深沉的怨愤激楚之情。
词中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致,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满庭芳·碧水惊秋词牌名:满庭芳|朝代:宋朝|作者:秦观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论秦观词之含蓄蕴藉之风 修改篇

《论秦观词之“含蓄蕴藉”之风》摘要:秦观在北宋词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师从苏轼,苏轼是北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而秦观词婉约清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秦观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词人运用各种手法含蓄委婉的道出了自己心中的伤感苦闷。
本文主要从情感方面来分析秦观词中的含蓄蕴藉的风格。
关键词:情感婉约含蓄风格正文: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居士,是扬州高邮(今属江苏省)人。
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初(1086),苏轼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绍圣初(1094)坐元祐党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
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秦观少时豪隽盛气,好大见奇,慷慨溢于文词。
秦观个性敏感多情,一生为情所累,冯煦《蒿庵论词》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1]由此可以看出,秦观是在用自己的一颗最真挚的内心在作词,所以他的词情感丰富细腻。
一、秦词词风的特点秦观一生命运坎坷,仕途不顺,所作之词都是用来宣泄内心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哀婉悲凄是其词情感的基调。
“结合了一种女性化的柔婉精微的特殊美质,足以唤起人们心中某种幽怨深婉的情意,秦观的多愁善感、敏锐细腻更使他深切的体会到并能表达出词的“要眇宜修”的特性,所以历来论词主本色者都对之推崇备至。
”[2]秦观词低回婉转,句句透着伤心,充满着离愁别恨,所以被称作“古之伤心人”。
秦词风格柔婉清丽。
秦观师从苏轼,却工于婉约词,是其代表人物。
秦词没有“大江东去”、“把酒问天”的豪雄放旷气势,但是词的艺术造诣很高,词的风格柔婉清丽。
所谓“柔婉”,就是既含蓄蕴藉,又缠缔悱恻,有别于健爽和幽雅。
浅谈秦观词的婉约之风

浅谈秦观词的婉约之风[摘要]:如果说宋词是一块儿芬芳的园圃,那么秦观词就是其中一枝绚丽花朵。
作为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秦观一生著述丰厚,诗、词、文、赋各体皆工,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秦观以其含蓄哀婉、情韵兼胜、感人至深的创作风格,历来被称之为婉约词的正宗作家。
他善于以融情于景的方法创设凄迷的意境,擅长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语言深婉蕴藉、纤巧雅洁,情感真挚细腻,感伤之情溢于言外。
秦观词远祖花间,近承晏欧,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并直接影响了其后的婉约名家周邦彦和李清照,在我国古典词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字]:秦观婉约词深婉含蓄情韵兼胜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
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东坡赞他‚有屈、宋之才‛,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宋神宗元丰八年中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终年五十一岁。
张耒在悼念他的悼词中说:‚管不过正字,年不登上寿。
间关忧患,横得诟骂,窜身岭海,陨仆荒陋‛。
或许正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才造就了他在词坛上的巨大成就。
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i[①]。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意蕴含蓄,格调和雅,情韵兼胜,雅俗共赏,历来词誉甚高,堪称婉约词宗。
‚婉‛、‚约‚二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情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然两者都有‚美‛、‚曲‛之义,‚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申为精炼,隐约,微妙。
婉约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尔后晋代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繁而去滥‛。
浅谈秦观词

浅谈秦观词作者:高贤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摘要: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更多的是从政治层面的影响来讲的,其文学风格不排除受到同时期苏轼等人的影响,但其本人以其出色的才华又能独具一格。
秦观的词是平常的又是不平常的,平常的是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词为艳科的本身,不平常的是他把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艳科,变得颇为高尚,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本文大体说的便是秦观词的解脱过程。
关键词:秦观;词;救赎作者简介:高贤达(1988-),男,黑龙江庆安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2011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02明人张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然亦存乎其人。
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词,多是豪放。
大约词体以婉约为正。
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如教坊雷大使舞,虽及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诗余图谱·凡例》)“救赎”有犯了错误而改过自新、努力弥补之意,当然错误并不都是秦观犯的,相比之下他改过的成分要多一些。
词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雅”的内涵自不必讲,虽然说文无第一,但总是要比出一个高下来。
词在晚唐五代有了充分的发展,至宋始盛,宋初几十年里,柳永可为一变,至于晏殊、欧阳修、张先、范仲淹等辈则各有千秋,然后出来个大学问家、太个性的苏轼。
秦观大约就是同时期的,当然这里谈得只是词的婉约在纵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结点,只是粗陈略述。
一这里谈得救赎往窄了来讲便是秦观词对婉约词的贡献。
词的婉约是指风格而言的,与此同时又离不开构成词的基本要素,包括题材、语言、结构等诸多方面。
柳永“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陈振孙《直斋书録解题》)从词的艺术性来说,这也就无可挑剔了。
只是柳永“其人则不足道也”(同上),这是一种人性的迷失,一旦沉湎于某种罪恶之中,心理再想不开,就会走上歧途。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
首先,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
代表性作品是他贬谪郴州期间所写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篇词作非常深切地抒写出词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愁绪。
特别是最后两句,因景设问,沉痛地表达出自己远离朝廷、谪放天涯地无奈和悲愤。
秦观病逝之后,苏轼特别将这两句诗书于扇上,并题识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意思是秦少游死了,拿一万个人也无法赎回他的命。
这句话其实是化用了《国风·秦风·黄鸟》里“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句子。
其次,在语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
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
再次,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描绘自然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
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正像赵尊岳在《填词丛话》卷中评析秦观词用字之妙所言:“淮海即好丽字,触目琳琅,如‘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一‘映’,一‘低按’,一‘小’字,已经驱使质实为疏秀,人见其风度矣。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观祠,丽水的秦观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少游

我们讲苏东坡词是诗化的高峰,可是苏东坡的成就没有被当时的人所共同承认。
他的成就很了不起,但当时一般人的议论,一直到南宋李清照都认为他不是词家的正宗。
当时写词,从《花间》以来,一直以柔婉为正宗。
苏东坡的开拓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当时的人没有追随上来。
天才,常常是比一般人走得快一点。
秦少游是他的好朋友,比他还年轻一点,但秦少游的词不是诗人之词,实在是词人之词。
我们现在讲的这些词,主要都是代表每个作者的特色,因为时间来不及做全面介绍,只好选择最具特色的来讲了。
秦少游的特色是什么?我说他是词人之词。
冯煦评论少游词说: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徘不乱,悄悄乎得小雅之遗。
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又说: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词心也。
得之干内,不可以传。
-《蒿庵论词》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少游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什么叫词人之词?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
我们讲《花间集》就讲过了,当我们从《花间》讲下来的时候,我们曾经举温庭筠的一些写儿女之情的小词,讲到了张惠言的屈子《离骚》的联想。
从韦庄的小词,讲到他的故国之思。
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我们讲到他们的性格与怀抱,学识与修养。
现在你看秦少游有一类词,就是专门只表现那柔婉幽微的一种感受。
他不必有寄托,不必有什么理想,就是一种很敏锐的感觉。
这是秦观词的特色。
可是,冯煦《蒿庵论词》也说了,秦少游的词还寄慨身世。
所以,要把秦少游的词分成两类来看: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我们先看第一类的词: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这词真是很妙!里边要说的究竟是什么?找不到什么比喻,找不到什么寄托,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
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的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语码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流露出来像晏殊、欧阳修的怀抱和修养,就是一种敏锐的词人的感觉。
简述秦观词的主要特色

简述秦观词的主要特色这篇词作非常深切地抒写出词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单寂寞、怀乡思念地愁绪。
特别是最后两句,因景设问,尤其沉痛地表达出自己远离朝廷、谪放天涯地无奈和悲愤。
秦观病逝之后,苏轼特别将这两句诗书于扇上,并题识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这首词作几乎所有的感情,都是通过富有特色的景物描摹显现出来,而且在写景之中,运用一系列拙重的字眼,更加深切地表达出词人难以抑止地愁怨。
开头三句中的“失”字、“迷”字表面写景,实质蕴含着作者人生前途的迷茫何怅惘;“望断”二字更显示出急切盼望而终至失落的处境。
“可堪”两句深为王国维所推赏,他认为“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秦观尤其善于因情而设景,借景而抒情。
他将“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这些具有浓郁凄清情味的典型意象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并且用“可堪”、“闭”这类滞塞、拙重地词汇,进一步强化了愁绪的抒发。
下片开头的“砌”字下得极其悲楚,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仿佛成了一块块饱含离别之恨的岩石,层层垒起,压抑在词人心头。
结末两句中的“幸自”、“为谁”虚词连接,倾诉出历经政治打击、饱受人世沧桑后的无限悲凉和绝望。
所以说,秦观总是通过外在清冷凄迷的景物,折射内心哀伤愁苦之情致,从而创造出凄美感人的艺术境界。
正是由于词人的内心积郁着浓烈的悲情别绪,他的词中时常写出“无理而妙”的痴语,更加真切地传达出难以排遣的苦闷。
他有许多写愁抒恨的名句,如“倚危楼,恨如芳草,凄凄尽还生”(《八六子》)、“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等,便与其早期词作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的轻约柔曼迥然相异,融入了深致沉痛的创作力度,生发出令人震撼的表达效果。
其次,在掌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
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
简述秦观词的主要特色

简述秦观词的主要特色简述秦观词的主要特色元丰七年(1084),苏轼将他引荐给王安石,王安石对他大加赞赏。
次年他终于中了进士,得了个蔡州教授的小官。
恰好这年宋神宗死了,哲宗即位,高太后摄政,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驱逐新党,重用旧党。
在政见和思想上附从于旧党的秦观本以为可以得到重用,实际上却从此屡遭打击。
先是于三十九岁那年“为忌者所中”,刚被苏轼等人荐为贤良方正并被召至京师的他“复引疾归汝南”;接着从哲宗元祐五年(1090)起到京师任了大约四年的秘书省校对黄本、正字、国史馆编修之类的馆职,旋又于绍圣元年(1094)“坐党籍改馆阁校勘,出为杭州通判”,“又坐御史刘拯言先生增损《实录》,道贬监处州酒税”。
到绍圣三年(1096),他已经四十八岁了,“坐偈告写佛书,削秩徙郴州”。
此后,他五十岁“奉诏编管横州”,五十一岁自横州徙雷州,五十二岁那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八月遇赦北上途中,死于藤州光化亭上(均据杨世明《淮海词笺注》附录之秦瀛《重编淮海先生年谱》及钱大昕的考证)。
秦观这个人是多才多艺的,但他的一生却是多灾多难的。
所以说他的词中蕴含着怨悱悲慨的身世之感,是十分自然的事。
朱孝臧《彊村丛书》所收《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共计七十十首,其中直接写到“恨”和“愁”的竟多达33首。
难怪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和王国维《人间词话》都说秦观是“古之伤心人”了。
秦观词中写“愁”、“恨”的篇什之多,恐怕在历代词人中无人能比。
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词在内容上的狭隘性。
李清照早就指出了“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的毛病。
苏轼之所以要讥笑秦观“学柳七作词”,也是因为秦观和柳永一样,多写儿女之情,内容贫乏,气格不高,纤巧无力。
尽管秦观词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就其艺术成就来说,却是相当高的。
仅其写“愁”和“恨”的词章,就可以称得上是奇丽婉美、妙中之妙了。
秦观词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清词砌恨”。
浅谈婉约与沉郁——秦观词风格浅论

浅谈婉约与沉郁——秦观词风格浅论秦观是北宋后期的着名词人。
在北宋的中后期词坛,秦氏是一位集婉约词大成的词人。
大体而言,秦观早年的词多写春愁别怨,风格清丽婉约,未尽脱花间影响;他的后期词,多抒身世感慨,词风一变而为凄厉苍凉,沉郁顿挫,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试从婉约的少游、别样的秦观两个方面一睹秦观词婉约、沉郁的风格。
一、婉约的少游清人张德瀛在《词徵》中说:词徵》中说》和《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这一时期的词,主要反映了他应举不中、放浪自娱的生活。
秦观在会稽时,也有过“拥南国之佳人”、“醉西园之清夜”的经历。
他这种经历与科场失意、出入青楼的柳永有相似之处。
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柳永词风的影响。
但是他以超绝的天才,旷达的襟抱摈弃了“浅吟低唱”的词风。
秦观正是唱苏吟柳,既有取于柳,也有取于苏,建立了清丽淡雅、情韵兼胜的独特风格。
例如当时盛传的《满庭芳》词: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这一时期的词,主要反映了他应举不中、放浪自娱的生活。
秦观在会稽时,也有过“拥南国之佳人”、“醉西园之清夜”的经历。
他这种经历与科场失意、出入青楼的柳永有相似之处。
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柳永词风的影响。
但是他以超绝的天才,旷达的襟抱摈弃了“浅吟低唱”的词风。
秦观正是唱苏吟柳,既有取于柳,也有取于苏,建立了清丽淡雅、情韵兼胜的独特风格。
例如当时盛传的《满庭芳》词》极为相似,而且开拓了“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笔法。
深沉忧悒的情怀,含蓄凝练的形式,构成了少游词的婉约风格。
“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而不袭其貌。
词至此乃一变焉。
”这些话深刻地总结了秦观词的开拓性的贡献,也奠定了他婉约精英的地位。
秦观词的浅析小论文

秦观词的浅析汉语言文学班高嘉苑b11090217秦观词的浅析内容提要: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四学士中他最受苏轼爱重。
诗、词、文皆工,而以词著称。
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即负盛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誉之为“当代词手”,叶梦得《避暑录话》则说秦观“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秦观是北宋以后几百年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作家。
他以描写男女恋情和哀叹本人不幸身世为主,感伤色彩较为浓重。
他极善于把男女的思恋怀想、悲欢离合之情,同个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柔婉的乐律、幽冷的场景、鲜明新颖的形象,抒发出来,达到情韵兼胜,回味无穷。
清人周济说秦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词选》),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的。
关键词:伤心人的伤心词;秦观词艺术特色;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情韵皆胜;小令与慢词的融合;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号淮海居士。
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
秦观以词名世,在词史上常与黄庭坚、周邦彦、柳永并提,合称为“秦黄”、“秦周”、“秦柳”。
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一、伤心人的伤心词风格即是人格。
一个作家的创作的艺术风格往往受他的思想、气质、才华、人生遭际以及审美观点、创作个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形成。
秦观的对人生和艺术范型的选择,与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价值观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与他所结交的人也有深刻的联系。
秦观可以说是“古之伤心人”(冯煦《蒿庵论词》)。
他的词渗透出伤心地泪水,充满了浓浓的悲伤惆怅与怨恨之情。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江城子》)秦观的愁恨堪比江海,他的悲伤是他经历坎坷后从心底流露出来的。
一点词心属少游——简论秦观其人其词

《长江丛刊》2019.0115一点词心属少游——简论秦观其人其词■高茜乔/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摘 要:一代词宗秦观,被冯煦誉为具有词心之人。
本文通过对秦观的生平概述、幽微心事及他三个时期词作的简评,以探究其词风的转变、词心及其形成。
他敏感、细腻、诚挚的个性和妙笔生花的才华是他词心的密码,在新旧党争中的宦海沉浮是其词风由清新淡雅演变为沉郁凄厉的基本原因,在他颠沛的贬谪生涯中,无一知己诉离忧的孤独处境是他最终生命衰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秦观 词心 党争一、前言词起初本为歌筵酒席间供士大夫娱乐消遣的歌辞,句式长短不一、便于抒发情感之迂回,故而历来以婉约幽眇为正宗。
北宋中后期,词日益成熟,主要活动于哲宗年间的词人秦观深承词之幽约要旨,诸多名篇流传,雅俗偕赏。
冯煦谓其人“古之伤心人”;王国维亦多以“境胜”、“品格”赞之。
“词心”一词由最早冯煦赋予秦观,“他人之词,才也;少游,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那么,首获此种得之于内不得不发的“词心之称”的秦观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词心又如何形成的?二、生平概述秦观(1049~1100),初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
曾任太学博士(国立大学教授)、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一)少年英豪年少的秦观好读兵书、豪情壮志,一心渴望参与辽、夏之战,建功立业,所作之兵法策论如《将帅》、《奇兵》、《辩士》等均体现出他对北宋军事战局的持续关注,绝不是一个只会写几首情诗的风流浪子。
少年的秦观记忆超群,人称奇才,极为自信,自认求取功名对他并非难事。
(二)游冶浪迹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未足而立之年的秦观或家居,或入幕府供职,或在各地游冶。
与孙觉、参寥子等人结识交游、探访名胜,也和当时大多文人一样频频造访秦楼酒馆,其早年带有风尘艳质的词作就是他寄迹青楼的印记。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事是他与苏轼“访诗题壁”的初次交集,也是他正式进入了北宋旧党的社交圈的节点,为其日后政治生涯奠定了不可逆转的方向。
万人难赎秦少游-浅谈秦观词

万人难赎秦少游-浅谈秦观词秦观又名秦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史馆编修。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万人难赎秦少游——浅谈秦观词一片词心胸中语,精致雅怨别东坡。
曾经豪隽无肠断,词风凄厉碎人肠。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甚好。
民间曾传苏轼嫁苏小妹与秦观的佳话,实为误传。
实则,秦观十九岁娶妻徐文美,且有子女。
范元,范祖之子,秦观之婿也,做人凝重,在歌舞之席可终日不言。
曾有歌妓问之曰“公亦解曲否”,笑答曰“吾乃‘山抹微云’之婿也”。
众人皆惊。
由此,秦观以及秦观之词在北宋流传与受欢迎程度可窥见一斑。
对于秦观及其词以上有粗略的括,以下粗谈秦词的特色。
一、“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冯《蒿庵词话》)。
秦观是“古之伤心人”,其词是内心痛苦忧伤以至绝望的一种外在物化。
我们读词的行为与古人的写词是一个互为逆化的过程。
古人以情感写入词内,我们是通过词甚至可以说是几十个汉字的排列来想像推断作者的思想与情绪,探寻其本意与目的。
单单看词,他它只是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慢慢琢磨细细品味才能看到作者的心绪,古人的侧影。
秦少游的词,便是我们了解他为“古之伤心人”的中间媒介。
首先,从词的文本来看,秦词中“恨”与“愁”的描述,比比皆是。
有如:“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减字木兰花》)“砌成此恨无重数”(《踏莎行》)“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此中有些是自身愁苦的转化,有些是写女性的代言体,在宋朝时,这种将自我抒怀注到词的创作中,早已不是新鲜事,秦观也不例外。
其次,在宋词创作中,写“愁”“恨”的同样不在少数,晏几道与秦观同是‘古之伤心人’,苏轼和黄庭坚同受贬谪之苦,但秦观的'愁是秦观式的,打上秦观烙印的。
如“砌成此恨无重数”仅仅一句,将“恨”的量和态全都写出来。
量是“无重数”态是“砌”,所谓“砌”对象是固态的物质,便将“恨”这一抽象心理情感给物化了。
浅析秦观词作的意境美

浅析秦观词作的意境美写作提纲引论:简介宋代著名婉约派代表作家秦观词创作的基本情况和他主要的代表作品,引出中心论点:他的词作意境孤寂凄凉、虚实相生、委婉婉含蓄、情浓韵远,完全能将读者带入美的享受之中。
本论:分四部分(一)孤寂凄凉之美(二)凄婉含蓄之美(三)虚实相生之美(四)情浓韵远之美结论:秦观词达到了意与境的高度统一,思与境的和谐一致,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意境美,使他的词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浅析秦观词作的意境美写作提纲引论:简介宋代著名婉约派代表作家秦观词创作的基本情况和他主要的代表作品,引出中心论点:他的词作意境孤寂凄凉、虚实相生、委婉婉含蓄、情浓韵远,完全能将读者带入美的享受之中。
本论:分四部分(一)孤寂凄凉之美(二)凄婉含蓄之美(三)虚实相生之美(四)情浓韵远之美结论:秦观词达到了意与境的高度统一,思与境的和谐一致,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意境美,使他的词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浅析秦观词作的意境美内容摘要宋代著名婉约派代表作家秦观的词在内容方面与花间词相比,并无新的突破,所写不外乎“情”、“愁”二字。
但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而纯洁,极少庸俗成分,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意境上表现出孤寂凄凉、虚实相生、委婉含蓄、情浓韵远之美,完全能将读者带入美的享受之中,因此说秦观词作在意境方面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成就。
关键词:秦观词作孤寂凄凉委婉含蓄情浓韵远意境美浅析秦观词作的意境美目录:(一)孤寂凄凉之美 (4)(二)委婉含蓄之美......................................6 . (三)虚实相生之美............................... (9)(四)情浓韵远之美 (10)参考文献目录 (12)浅析秦观词作的意境美宋代著名婉约派代表作家秦观的词在内容方面与花间词相比,并无新的突破,所写不外乎“情”、“愁”二字。
但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而执着,纯洁又极少庸俗成分。
他宦海沉浮,遭打击,身世坎坷,又使他的词常融入迂嫡之愁,失意之痛,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
浅论秦观词的气格

浅论秦观词的气格一、秦观的气格概述大家一说到秦观,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清新脱俗的词人形象吧。
话说秦观的词可真是让人忍不住想多读几遍,品味中带着点温柔,仿佛是一阵轻风拂过心头。
秦观的词风真的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说不尽的柔情,却又不失豪气,既有温文尔雅的气质,又有几分飘逸洒脱的洒脱。
你看他在《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里写的那种意境,既有哀愁,又有自我放达的气度,不禁让人感叹这气格真是独树一帜。
你要说他是柔情似水,也不为过,但你再读下去,你会发现,这柔情背后,其实藏着一种坚定和深沉,没事儿就看看他的词,瞬间感觉自己也能在这个世界上悠然自得。
二、秦观词中的柔情与婉约谈到秦观,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他的“婉约派”风格了。
说到这里,真是忍不住想起了《渔舟唱晚》。
这一首词,听上去是柔的,细腻的,仿佛可以把你带到那种烟波浩渺的江南水乡,看看船儿摇曳,听听渔歌唱晚。
词中的“晚风拂柳笛声残”,啊,这简直是心头的一股清流,让人觉得自己也成了那湖边的一片柳叶,在风中飘荡。
就是这种淡淡的忧愁和美好的向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秦观独特的词境。
你看他在表达伤感时,不是那种大肆渲染的悲凉,而是悄悄地将心中的柔情倾诉出来,让你看了之后,既不觉得沉重,也不会轻飘飘的,刚好合适。
你要是单纯地把秦观当作一个“温柔小生”来看待,那可就错了!你再看看他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简直就是一个词人的豪气放纵呀。
长江水滚滚东流,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透过词句传达出来,不得不说,秦观在豪情中也能显得那么自然,不带一点做作。
他的词不是那种口号式的英雄气概,而是通过一些细腻的笔触,表达出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这种气度,你看了就知道,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写出来的。
三、秦观词中的理性与抒情再说秦观的理性,这点可能大家不太容易注意到。
他的词并不单纯是抒发情感,他也常常通过理性思考来审视人生、历史、甚至是命运。
他的理性并不是那种冷冷的批判,而是带着一种温暖的理解。
历代对秦观词之评论

历代对秦观词之评论宋苏轼戏评秦观、柳永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宋苏轼东坡绝爱其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宋苏轼:“有屈、宋之才。
”宋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宋李清照《词论》:“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
” 《宋词三百首》:“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
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
”“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张炎《词源》:“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孙兢《竹坡老人词序》:“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
” 张耒:“世之文章,多出于穷人,故后之为文者,喜为穷人之辞。
秦子无忧而为忧者之辞,殆出此耶!”金元好问《论诗绝句》评秦观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李调元《雨村词话》:“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清刘熙载《艺概》:“少游词有小宴之研,而幽趣则过之。
”(小晏指晏几道)清周济《介存需论词杂著》曾经引用前人评语评秦词说:“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周济《宋四家词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清真者,辣耳。
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楼敬思:“淮海词风骨自高,如红梅作花,能以韵胜,觉清真亦无此气味也。
”清代词论家冯煦:“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四库全书总目》:“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清王国维评秦观与周邦彦说:“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北宋后期词人

第六讲 北宋后期词人今天我们讲北宋后期词人,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苏门词人,就是跟苏东坡个人有着密切关系的,例如秦观、黄庭坚、晁补之等等。
今天我们重点讲秦观。
另一个部分就讲贺铸和周邦彦。
这两个人和苏东坡本人没有太密切的关系,但是是北宋后期很重要的词人。
今天我们就讲这三位词人的情况。
首先说秦观。
秦观,字少游,江苏高邮人。
现在主要是对秦观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般人的名字就是父母或者老师什么人起的,没有什么特殊的讲究。
秦观的名字倒有几个特殊的说法。
一种说法就是秦观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南方去,看到广陵有一个叫王观的人,才高×学,就给他儿子也起名为“观”,这样秦观的名字就有了;后来等他年纪大一点的时候,听说××有个弟弟叫马少游,风流倜傥,所以就把少游许作自己的字,这样秦少游在某种意义上比秦观的名字还更出名。
前些年我读书突然读到这样的材料,这是南北朝齐梁时期的一个重要诗人沈约,他有一首诗《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这样一首诗里有这样的句子:终南表秦观,少室迩王城。
翠风翔淮海,衿带绕神坰。
秦观、淮海,他的名字和号都有了。
如果单独出现一个好像很一般,他的名字,姓名号都一起出现这就难保秦观起名字的时候参考过这首诗,否则他号淮海,又姓秦名观,竟然暗合这首诗,这个现象很特殊。
这首诗出现在《昭明文选》里,对我国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昭明文选》是常读的书,把他的姓名、字号都嵌进去了,这首诗就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点供同学们参考,这是我94年在吉林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庚辰读书杂记》上提到的一件事。
秦观比苏东坡小十二岁。
他二十九岁的时候专门到徐州去拜访过苏轼,当时苏轼在当徐州知州,在这之前苏东坡对他就有一点了解。
苏东坡在当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的时候,从杭州北上经过扬州,秦观在苏东坡住的那个庙里的墙壁上写了好几首诗,苏东坡看了就觉得不错,但是没有署名。
后来苏东坡的一个朋友就把秦观写得几百首诗都拿去给苏东坡看,苏东坡看了以后说,大概那个庙里墙壁上的诗也是这个人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人难赎秦少游-浅谈秦观词
又名秦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史馆编修。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万人难赎秦少游——浅谈秦观词
一片词心胸中语,精致雅怨别东坡。
曾经豪隽无肠断,词风凄厉碎人肠。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甚好。
民间曾传苏轼嫁苏小妹与秦观的佳话,实为误传。
实则,秦观十九岁娶妻徐文美,且有子女。
范元,范祖之子,秦观之婿也,做人凝重,在歌舞之席可终日不言。
曾有歌妓问之曰“公亦解曲否”,笑答曰“吾乃‘山抹微云’之婿也”。
众人皆惊。
由此,秦观以及秦观之词在北宋流传与受欢迎程度可窥见一斑。
对于秦观及其词以上有粗略的括,以下粗谈秦词的特色。
一、“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冯《蒿庵词话》)。
秦观是“古之伤心人”,其词是内心痛苦忧伤以至绝望的一种外在物化。
我们读词的行为与古人的写词是一个互为逆化的过程。
古人以情感写入词内,我们是通过词甚至可以说是几十个汉字的排列来想像推断作者的思想与情绪,探寻其本意与目的。
单单看词,他它只是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慢慢琢磨细细品味才能看到作者的心绪,古人的侧影。
秦少游的词,便是我们了解他为“古之伤心人”的中间媒介。
首先,从词的文本来看,秦词中“恨”与“愁”的描述,比比皆是。
有如:“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减字木兰花》)“砌成此恨无重数”(《踏莎行》)“无边丝雨细如愁”(《》),此中有些是自身愁苦的转化,有些是写女性的代言体,在宋朝时,这种将自我抒怀注到词的创作中,早已不是新鲜事,秦观也不例外。
其次,在宋词创作中,写“愁”“恨”的同样不在少数,晏几道与秦观同是‘古之伤心人’,苏轼和黄庭坚同受贬谪之苦,但秦观的愁是秦观式的,打上秦观烙印的。
如“砌成此恨无重数”仅仅一句,将“恨”的量和态全都写出来。
量是“无重数”态是“砌”,所谓“砌”对象是固态的物质,便将“恨”这一抽象心理情感给物化了。
可见,这个“恨”之痛楚和折磨是说不出来的,埋在心中的。
只要思维的触角一接触它,便是撕心裂肺的疼痛,想都不敢想的痛。
终其原因,大只能回答,因为他是秦观,不是晏几道,也不是苏黄。
再次,既然是“胸中语”,既然是“词心”便是作者“写心”的过程。
我们后人试图从此中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与真实内涵时,也就是在执行古人写词行为的逆过程时,便会出现理解的多义性与无理之句。
最典型的是《踏莎行》关于“雾失楼台……桃源望断无寻处”是实写还是象喻;“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的行为者与受事者是“我”还是“朋友”;“江幸自绕山”两句的真实意图在哪里?我们所在做的是一个“读心”的过程,这样的情况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正是这些多义无理之句才曾加了词的丰富性,充实了词的厚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彰显其经典的价值。
相对于歌儿舞女的情艳语,温软香艳的情愁之词,自是格高一品。
二、秦少游的“词心”秦少游的一生,其思想与心理承受精神状态可粗划分三个阶段,取其代表性文章为:《单骑见虏赋》——《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
“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辞”“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以为与己意合”(《宋史·秦观传》)为第一阶段,少年慷慨志气,志在安邦定国,言武功,论文治,将纵横之说,各种策论与以及其他题材的创作也是数量可观超出了那豪情壮志与秦词中多愁善感和“女郎诗”。
至第二阶段,考试入仕后,于绍圣三年被控告编修《神宗实录》记述不实而被贬到处州,词中便充斥着难以排解的苦痛哀伤。
如果说秦观之前此中那淡淡的忧伤轻轻的哀怨,是源头于他个人的独特心性,没有一个具体的客观对象的话,那么,此时的词便是身世之感仕途不济与个人心性的融合了。
秦观没有苏轼的超脱豪旷的心态,他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可以说是心理素质不能承受如此的跌起伏。
心性细腻,又太在意,心理能力不强,这三者加在一起是致命的。
少年潇洒意气有报国之志,仕途却一片坎坷,心细敏锐的触觉又对此耽耽不忘无法释怀,心情的重负便会越积越重,擦在心理承受的边缘上。
所以,等到49岁因“谒告佛书”事件而迁到州时,便已是“行人到此无肠断”“砌成此恨无重数”的绝望凄厉了。
三、秦少游词被称为“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炎《词源》)。
秦观词平淡有致,精巧细微,哀婉纤柔,因有“词心”注入其中,无论是早年的纤柔小词,抑或后期凄厉词风,都有其个人敏感心性不能承受之重在词中的反映和折射。
首先,表现在,秦少游对细、乱、杂、碎的偏爱描写。
他是个心细之人,在生活上和作词上可体现为观察之细与感悟之细。
观察之细在于其写景呈片状、碎状、斑点状。
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无边丝雨细如愁”“花影乱,莺声碎”“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花是万点飞红、摇落飘零,雨是细雨、轻却持久,乱影摇曳配以几声凄婉莺啼。
感悟之细在于,它是可以将感情分层的,渐变加重式的`,写仇恨的词人不少,秦少游是可以将恨由轻到重慢慢由小流汇成大海,扑面袭来,撼动你内心的人。
如《江城子》由“动离忧,泪难收”——“人不见,水空流”——“恨悠悠,几时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此恨此泪,由难以隐忍到流动不止再到澎湃成春江之势,情绪层层渐变,由轻至重中间意脉相连,气骨不衰。
即便是最后一句似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仍是个性不同,李后主的亡国之恨中自有一种情感喷薄而出,呈决堤泛滥之势,而秦少游之愁是慢慢渗入的,水滴石穿的以平淡之语造出越品越凄凉的恨意,“故用力者不能到”。
也正是这样,在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将词诗化,给词注入豪旷浩气之时,秦观呈现出不同的作词状态。
苏轼是于词中直吐内心苦闷,秦观是
“将身世之感打入艳词”(《宋四家词选》眉批);苏轼是遭贬时“莫听穿林打叶声”,秦观是“砌成此恨无重数” ;苏轼提高了词的地位,秦观是向词的本质的一步回归。
四、秦观是个很灵性的词人,甚至于他的死都有灵性意味。
秦观曾在处州,梦中做长短句:“山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天桥挂空碧,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
”此词境界空灵犹如神仙境界,似《》“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所以当少游北归至藤州,于光化亭“笑视之而化”时,躯体已殁,这条轻灵山路或许就是他灵魂归入安息的路途。
山间小路、沥沥细雨、落英缤纷、泉水叮咚、鹂声啼鸣,那个在人间颠簸沧桑52年的灵魂,那捧曾经慷慨志气的热血,那份贬谪后凄厉苦楚的断肠,那个为我们带来精致小词,声震北宋词坛的词人,一步一步走向他最后的栖息地,羽化而登仙。
或许正如苏轼痛失秦少游后所言“虽万人何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