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八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业水平过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松嫩平原黑土土壤肥沃,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水稻土,不如黑土生产力高
B.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大,粮食的商品率高
C.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水田耕作,粮食商品率高于松嫩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面积广,水产业比松嫩平原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多地少,粮食商品率低于松嫩平原,故选C。
答案:B
23.该市20xx年人地关系特征可概括为( )
A.低水平协调B.初显不协调
C.严重不协调D.高水平协调
解析:读图可知,20xx年该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于60%,工业比重过高形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因此人地关系呈现严重不协调。
答案:C
一般说来,区域的发展要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地理要素的影响。区域自身的发展一般包括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据此完成24~25题。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解析: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增加,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答案:B
10.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7.能反映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8.形成④中“山南”“山北”农业生产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B.气候
C.光照D.地形
解析:第7题,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②为华北平原,③为西北地区,④为秦岭。第8题,“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说明该地为秦岭,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丰富,为水田农业,秦岭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为旱作农业。
A.A—B—CB.B—C—A
C.C—A—BD.B—A—C
解析: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
答案:C
11.适于中部地带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
B.重点开发长江上游地区的能源和矿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D.小兴安岭的木材加工业与森林资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石油化学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天津的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有关,故选A。
答案:A
诗词、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如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②“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③“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④“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7~8题。
24.当区域发展处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初期阶段时( )
A.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
B.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C.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
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
25.当区域经济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之后,成为区域发展主导力量的是( )
A.先进的科技B.发达的交通
C.丰富的资源D.充足的劳动力
13.成都和拉萨纬度相近,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地形
C.水源D.土壤
14.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当地为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完善水利设施B.发展立体农业
C.调整作物品种D.扩大播种面积
15.最能体现拉萨地域文化特色的是( )
A.青稞B.窑洞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植被生长茂盛
解析:第16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属于均质区;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选D。第17题,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光照、热量都比较充足;乙区域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量少,季节变化也小;丙区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河流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生长茂盛。
答案:B
3.下图中可以表达出区域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层次性D.过渡性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特性,即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据图可知,可以按降水量的多少,把中国的部分区域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各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差异较大。
答案:B
4.下列关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条件的比较,叙述错误的是( )
答案:C
5.如图所示,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四区域的农业生产不同。四地的农业生产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
A.①——绿洲农业 ②——河谷农业 ③——灌溉农业 ④——水田农业
B.①——河谷农业 ②——绿洲农业 ③——水田农业 ④——灌溉农业
C.①——绿洲农业 ②——河谷农业 ③——水田农业 ④——旱作农业
D.①——灌溉农业 ②——旱作农业 ③——河谷农业 ④——水田农业
答案:C
2.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区域划分依据相同的是( )
A.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干旱地区
B.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华北平原
D.非洲、××市、湿润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划分指标和方法。其中A选项的划分指标有河流特征和降水量;B选项的三个区域的划分指标为地形;C选项的划分指标有纬度和地形;D选项的划分指标有人为指标和降水量,故选B。
C.布达拉宫D.孔雀舞
解析:第12题,××区是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四川盆地是地形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没有明确的边界;行政区和地形区划分指标不相同,等级无法比较,两区域都是地表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占有一定空间。第13题,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两地区地形不同导致自然环境差异很大。第14题,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为保障农业高产稳产必须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旱灾害。第15题,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藏传佛教主要盛行于我国西藏及南亚地区,因此最能体现拉萨地域文化特色的是布达拉宫。青稞是青藏高原的作物,窑洞是黄土高原的建筑,孔雀舞体现了云南的风土人情。
C.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农牧渔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D.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业
解析:发挥中部地区能源和资源丰富的优势。
答案:C
读“中国××区和四川盆地示意图”,完成12~15题。
12.两区域的共同特点是( )
A.等级相同B.划分指标单一
C.有明确界线D.占有一定空间
答案:7.C8.B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9~11题。
9.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C.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开放的
D.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区域是相对封闭的
解析:区域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总体上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早期粗放型开发模式,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答案:AB
列入世界环保史册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目前已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桑基、蔗基鱼塘大量减少,果基鱼塘基本稳定,而花基鱼塘面积明显增加,并且随着盆花的大量外销,花基鱼塘已需要向其他鱼塘取泥。据此完成27~28题。
答案:19.C20.A21.A
下图为江苏某市1994—20xx年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该市( )
A.第一产业产值持续减小
B.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
D.第一、二产业比重差距不断扩大
解析:读图可知,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在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在降低,但如果GDP总量在不断增大,第一产业产值并不一定会减小;第三产业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略有起伏;第一、二产业比重差距的变化较为复杂,并不是同一种趋势。
答案:16.D17.D
18.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民居差异与其原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墙体比南方厚实——夏季北方比南方热
B.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光照比南方少
C.从北向南,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从北向南,光照逐渐增强
D.建同样高度的楼房,北方南北向的楼距比南方要宽——北方白昼时间比南方短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八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业水平过关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八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学业水平过关(八)
一、单项选择题Ⅰ
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A.温带草原带B.热带
C.广东省D.湿润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划分指标和方法 其中ABD都是自然划分指标,界线有过渡地带,不明确,只有C选项的行政区是人为划分指标,有明确边界。
解析:农业生产受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是水田农业,北方地区为旱作农业,西北地区主要为绿洲农业,青藏地区是河谷农业。
答案:C
6.生产布局与自然资源不匹配的是( )
A.天津的石油化学工业与淡水资源
B.海南岛的橡胶种植与气候资源
C.江南的茶园与土壤资源
答案:12.D13.B14.A15.C
二、单项选择题Ⅱ
(20xx·江门学考模拟)读某区域示意图(下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有明确的边界
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D.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17.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三、双项选择题
26.(20x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
B.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解析:第24题,初期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比重小,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第25题,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不是走向衰退,而是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答案:24.C25.A
B.河流流量大,结冰期长
C.典型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土壤肥沃,以旱地为主
21.与其他三个区相比较,②区最具优势的新能源是( )
A.太阳能B.潮汐能
C.水能D.核能
解析:第19题,①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③区为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以森林为主,影响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水分,降水从东向西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森林—草原—荒漠,选择C。第20题,④区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A对;河流流量大,没有结冰期,B错;典型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C错;土壤为酸性土壤,原生土壤肥力不高,以水田为主,D错。第21题,②区位于青藏高寒地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与其他三个区相比较,②区最具优势的新能源是太阳能。
27.导致该地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B.农产品市场条件的变化
C.当地进行农业的结构调整
D.技术条件提高
28.在稳定的果基鱼塘系统中,果树对鱼塘的环境价值主要体现在( )
A.果树美观,吸引游客
B.冬季防寒,夏季减弱台风的袭击
C.防止基泥崩塌
D.塘泥使香蕉等果树生长茂盛
解析:第27题,市场因素会影响农业的类型和规模。第28题,果树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也可降低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
解析: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北方光照比南方少,因此北方居民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答案:B
下图为“我国自然地理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9~21题。
19.①区自然景观与③区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热量
C.水分D.光照
20.④区主要地理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B.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大,粮食的商品率高
C.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水田耕作,粮食商品率高于松嫩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面积广,水产业比松嫩平原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多地少,粮食商品率低于松嫩平原,故选C。
答案:B
23.该市20xx年人地关系特征可概括为( )
A.低水平协调B.初显不协调
C.严重不协调D.高水平协调
解析:读图可知,20xx年该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于60%,工业比重过高形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因此人地关系呈现严重不协调。
答案:C
一般说来,区域的发展要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地理要素的影响。区域自身的发展一般包括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据此完成24~25题。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解析: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增加,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答案:B
10.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7.能反映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8.形成④中“山南”“山北”农业生产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B.气候
C.光照D.地形
解析:第7题,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②为华北平原,③为西北地区,④为秦岭。第8题,“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说明该地为秦岭,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丰富,为水田农业,秦岭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为旱作农业。
A.A—B—CB.B—C—A
C.C—A—BD.B—A—C
解析: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
答案:C
11.适于中部地带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
B.重点开发长江上游地区的能源和矿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D.小兴安岭的木材加工业与森林资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石油化学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天津的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有关,故选A。
答案:A
诗词、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如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②“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③“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④“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7~8题。
24.当区域发展处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初期阶段时( )
A.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
B.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C.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
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
25.当区域经济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之后,成为区域发展主导力量的是( )
A.先进的科技B.发达的交通
C.丰富的资源D.充足的劳动力
13.成都和拉萨纬度相近,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地形
C.水源D.土壤
14.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当地为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完善水利设施B.发展立体农业
C.调整作物品种D.扩大播种面积
15.最能体现拉萨地域文化特色的是( )
A.青稞B.窑洞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植被生长茂盛
解析:第16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属于均质区;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选D。第17题,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光照、热量都比较充足;乙区域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量少,季节变化也小;丙区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河流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生长茂盛。
答案:B
3.下图中可以表达出区域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层次性D.过渡性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特性,即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据图可知,可以按降水量的多少,把中国的部分区域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各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差异较大。
答案:B
4.下列关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条件的比较,叙述错误的是( )
答案:C
5.如图所示,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四区域的农业生产不同。四地的农业生产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
A.①——绿洲农业 ②——河谷农业 ③——灌溉农业 ④——水田农业
B.①——河谷农业 ②——绿洲农业 ③——水田农业 ④——灌溉农业
C.①——绿洲农业 ②——河谷农业 ③——水田农业 ④——旱作农业
D.①——灌溉农业 ②——旱作农业 ③——河谷农业 ④——水田农业
答案:C
2.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区域划分依据相同的是( )
A.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干旱地区
B.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华北平原
D.非洲、××市、湿润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划分指标和方法。其中A选项的划分指标有河流特征和降水量;B选项的三个区域的划分指标为地形;C选项的划分指标有纬度和地形;D选项的划分指标有人为指标和降水量,故选B。
C.布达拉宫D.孔雀舞
解析:第12题,××区是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四川盆地是地形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没有明确的边界;行政区和地形区划分指标不相同,等级无法比较,两区域都是地表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占有一定空间。第13题,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两地区地形不同导致自然环境差异很大。第14题,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为保障农业高产稳产必须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旱灾害。第15题,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藏传佛教主要盛行于我国西藏及南亚地区,因此最能体现拉萨地域文化特色的是布达拉宫。青稞是青藏高原的作物,窑洞是黄土高原的建筑,孔雀舞体现了云南的风土人情。
C.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农牧渔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D.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业
解析:发挥中部地区能源和资源丰富的优势。
答案:C
读“中国××区和四川盆地示意图”,完成12~15题。
12.两区域的共同特点是( )
A.等级相同B.划分指标单一
C.有明确界线D.占有一定空间
答案:7.C8.B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9~11题。
9.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C.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开放的
D.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区域是相对封闭的
解析:区域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总体上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早期粗放型开发模式,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答案:AB
列入世界环保史册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目前已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桑基、蔗基鱼塘大量减少,果基鱼塘基本稳定,而花基鱼塘面积明显增加,并且随着盆花的大量外销,花基鱼塘已需要向其他鱼塘取泥。据此完成27~28题。
答案:19.C20.A21.A
下图为江苏某市1994—20xx年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该市( )
A.第一产业产值持续减小
B.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
D.第一、二产业比重差距不断扩大
解析:读图可知,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在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在降低,但如果GDP总量在不断增大,第一产业产值并不一定会减小;第三产业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略有起伏;第一、二产业比重差距的变化较为复杂,并不是同一种趋势。
答案:16.D17.D
18.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民居差异与其原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墙体比南方厚实——夏季北方比南方热
B.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光照比南方少
C.从北向南,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从北向南,光照逐渐增强
D.建同样高度的楼房,北方南北向的楼距比南方要宽——北方白昼时间比南方短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八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业水平过关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八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学业水平过关(八)
一、单项选择题Ⅰ
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A.温带草原带B.热带
C.广东省D.湿润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划分指标和方法 其中ABD都是自然划分指标,界线有过渡地带,不明确,只有C选项的行政区是人为划分指标,有明确边界。
解析:农业生产受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是水田农业,北方地区为旱作农业,西北地区主要为绿洲农业,青藏地区是河谷农业。
答案:C
6.生产布局与自然资源不匹配的是( )
A.天津的石油化学工业与淡水资源
B.海南岛的橡胶种植与气候资源
C.江南的茶园与土壤资源
答案:12.D13.B14.A15.C
二、单项选择题Ⅱ
(20xx·江门学考模拟)读某区域示意图(下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有明确的边界
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D.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17.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三、双项选择题
26.(20x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
B.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解析:第24题,初期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比重小,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第25题,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不是走向衰退,而是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答案:24.C25.A
B.河流流量大,结冰期长
C.典型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土壤肥沃,以旱地为主
21.与其他三个区相比较,②区最具优势的新能源是( )
A.太阳能B.潮汐能
C.水能D.核能
解析:第19题,①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③区为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以森林为主,影响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水分,降水从东向西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森林—草原—荒漠,选择C。第20题,④区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A对;河流流量大,没有结冰期,B错;典型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C错;土壤为酸性土壤,原生土壤肥力不高,以水田为主,D错。第21题,②区位于青藏高寒地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与其他三个区相比较,②区最具优势的新能源是太阳能。
27.导致该地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B.农产品市场条件的变化
C.当地进行农业的结构调整
D.技术条件提高
28.在稳定的果基鱼塘系统中,果树对鱼塘的环境价值主要体现在( )
A.果树美观,吸引游客
B.冬季防寒,夏季减弱台风的袭击
C.防止基泥崩塌
D.塘泥使香蕉等果树生长茂盛
解析:第27题,市场因素会影响农业的类型和规模。第28题,果树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也可降低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
解析: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北方光照比南方少,因此北方居民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答案:B
下图为“我国自然地理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9~21题。
19.①区自然景观与③区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热量
C.水分D.光照
20.④区主要地理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