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1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2苏教版必修2(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重点: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难点: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资料链接】1、解题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标题,揭示了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在京口北固亭,。
词是长短句,所以辛弃疾的《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1字)和长调(92字以上)三大类。
这首词104字,属于长调。
词按风格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含蓄蕴藉,具有柔婉之美,豪放词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
此词属于豪放词。
此外词按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阙,两阙的字数相等或是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
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
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首词是双调。
分为上、下两阙。
上阙从“千古江山--气吞万里如虎”,下阙从“元--最后”。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用典的好处,可使诗文情感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表达对古人的仰慕、否定等感情;或以古人与自己对比,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又使得文章富有文采。
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
苏教版必修2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4 .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6 .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三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水平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个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升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水平。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实行纠正。
可能存有的错误:(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二)课文研读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特点是什么。
(用典很多)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个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的随着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我们不断发现和认识本土的优秀文化作品,朱自清先生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载体,表达了文人士大夫之间友谊的相知之情,积淀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1、让学生了解此篇诗的背景与作者;2、通过此诗,体味作者对历史背景的把握;3、进一步广泛的学习到自己的文化。
二、课件设计与教案一、开篇引导(3分钟)教师首先引入此话题,让学生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和作者自身的一些情况,并抛出课程目标与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
二、人物解析(5分钟)介绍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
引入的是教师介绍,其目的是能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更好地理解。
三、历史背景(7分钟)对于整首诗朱自清的创作背景以及白居易此文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更准确地了解此文。
四、文本阅读(20分钟)(1)引导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朗读朱自清先生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口译后任意学生进行校验表演。
这个步骤有助于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简要的结构解读。
简单解析该诗的意义。
(3)抽象句式及问答句回答,通过问题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五、理解扩展(10分钟)通过有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以下的探讨与讨论。
1. 此文让人产生什么感觉,是什么实际感受?2. 如何人类价值观?这篇诗传达了哪些价值观?3.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4. “北固山下,清江水流,是我心爱,窈窕淑女”。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6、作业布置(2分钟)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进一步掌握,布置以下作业:1.整理出这首诗的主题、哲理。
2.仿写一首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受。
三、教学效果从本次课堂讲解的效果来看,同学们有了新的了解,对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认识。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2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要点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X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某某)。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某某。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X。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某某某某,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的:1、诵读全词,引导同学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3、感知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剧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检查背诵默写(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
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爱好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了解背景1、解题: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为了关心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请同学读一读: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
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
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
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见,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
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始终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预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
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描写了诗人在北固亭游览时,回忆自己年轻时在此与友人共赏花月、谈论诗文之情景,颇有离愁别绪之感。
本文将探究该文的主旨、格律、形象描写和意境。
一、主旨该诗主题突出了离别、离怀,展现了诗人对往事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贯穿了一种“人生几何”的哲思,深化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与此同时,诗人又透过思考,回忆了过去的经验和体验,以及生命中的种种变化,表达了他在人生中的体验和感受。
二、格律该诗全文共122字,共分为三十二句,每句五言。
在韵律上,该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技法,给人以“飘逸空灵”的感觉。
同时,该诗在语言上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如夹叙夹议、对景抒情等多种手法,使得整篇诗歌更具有深度和韵味。
三、形象描写在形象描写方面,该诗的描绘令人感到非常有感染力。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例如:“万里长江横渡,向天舞此舟。
眼看江上洲,便依然是去年秋。
”“肠断未忍扫,眼断不忍看。
”这些细腻而富有创意的描写,相信可以唤醒读者自己的感悟与共鸣。
四、意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意境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描绘跨越时空的情感交织,使得读者们产生了一种思考和感慨的感觉。
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表达了对时光的感叹和对生命的追问。
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灵独白,并希望读者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去深刻地理解和体悟人生。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诗歌,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首古典诗歌体验到诗人的思考和感受,感受到他对于人生的追问和对于未知未来的担忧总的来说,杜甫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_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东明县试验中学吴艳霞教学目标: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2、品尝典故,体悟爱国情怀教学过程及支配:课前互动(两分钟)老师寄语:我展现,我优秀,我动脑,我欢乐。
(同学齐读老师寄语,一遍不行,两遍,直至读出气概,读出自信来,目的在于营造课堂氛围,让同学敢于展现,乐观动脑,师生互动,制造和谐课堂。
)一、导入新课英雄孙仲谋,如虎刘寄奴,封山霍去病,弃疾皆仰慕。
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无奈空有一腔热忱,壮志难酬,一声叹息绵延千古。
今日我们共同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进这位悲剧英雄,体会他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豪情与愤懑。
二、明确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进入文本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2、品尝典故,体悟爱国情怀三、熟悉(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再来看一副对联,看看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写了他的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副对联。
出示幻灯片)“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引入,概括出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
师生共同完成。
目的是让同学带着对辛弃疾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熟悉去读本词。
)四、初读本词(初步了解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词,诵读本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感受词风。
出示幻灯片)1、同学自由朗读幻灯片补充字音:孙仲谋(zhòng)舞榭(xiè)巷陌(xiàngmò)金戈(gē)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cāng)可堪(kān)佛狸祠(bìlící)廉颇(pō)拓跋焘(bátāo)张浚(jùn)王玄谟(mó)2、指名一生朗读,一两生点评(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进行点评,点评的同学克服不足之处,再朗读一遍)3、同学齐读(此环节目的在于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初步感受词风,初步把握朗读技巧)五、细读本词(初步感受了本词的豪放词风,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解释再读本词,疏通文意,边读边画,解决一下两个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之一,文学作品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作品教学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的关键。
本文以苏教版高一必修二中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探讨文学作品教学的关键。
1. 文本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七绝,以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的实地感受和怀旧之情为主旨,既描绘了北固亭美景的壮丽与肃穆,又借着对昔日豪杰英气和流年逝水的回顾,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和乡思之情。
整首诗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总括表达了作者怀旧之情,借北固亭特别是泺水画卷之景来联想唐太宗时期同样的城阙楼阁,英豪无限的盛世,温情脉脉的家族,虽然此时已经逝去,但是那回忆仍然给了作者无限的力量。
下部分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北固亭湖泊之畔,沉醉于山水画卷,怀念过往的豪迈和家族的温情。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阅读文本字面含义和诗人背景,并领会文本的核心意义。
2.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该文本,提取文本中的信息。
2)能够描述或写出文本核心意义,并进行个人阐释。
3)能够根据文本素材作文,发表个人感受或展开相应议论。
2.3 情感目标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背景,感受到作者怀旧之情和乡思之情。
3. 教学过程3.1 梳理生活背景和历史背景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梳理其文学特色和时代背景并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熟悉诗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达情感和意境。
2)介绍文本背景,着重说明哪些地方是喻意,哪些是描绘。
3)介绍北固亭的历史与风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背景的掌握,有利于理解文本。
3.2 阅读与理解文本1)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注重感知整个文本的基本情况,包括诗歌类型、作者的文化背景、作品主题等均要经过引导互动,让学生全面掌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拟鉴赏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四.教学媒体投影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衬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剧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高一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必修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一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必修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https://img.taocdn.com/s3/m/846dfd98561252d381eb6e73.png)
《[高一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必修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摘要:(材课前天下发)3、检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对照释、材分组讨论)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故,)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设计指导思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历史回声专题这专题着眼学习前人历史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己见、人生感受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己正确见不被接受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具体学习程存着理上困难因这首词几乎全词用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教学这首词课前要学生做预习印发辛弃疾有关生平以及创作这首词背景使学生有体了程诵从由到再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课从感受作者激愤沉郁豪放词风诵具体研讨用用从而达到理词人含蓄而又深沉思想情感【教学目标】、通研习使学生理用含义和表达上作用;、进行诵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原热切愿望、壮志难酬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和昏聩无能愤概; 3、通苏辛豪放词风差异比较使学生进步了豪放词特【重难】、探讨用义;、指导诵诵体会词人情感感受豪放词风【课安排】课【教学程】、预习、复习、预习课对照课下释通全词做到初步理并以下词语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义上影响所谓流风余韵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是杂乱不齐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北顾回头向北望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思、辛弃疾有关生平以及创作这首词背景(材课前天下发)3、检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学生回答作者词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有什么作用?(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导入新课作了很渡)明确赤壁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登临赤壁赤壁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周瑜相比年近半东坡然会生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就学习继苏轼另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豪放词派代表苏轼作品引入学习另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三、作者与写作背景请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结合课下释①和印发下有关背景材回答)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词人算是英雄6年金国举南犯岁辛弃疾率群众000多人乡起义加入以耿京首农民抗金义军起义军几月里他表现出非凡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词和宣传北伐抗金收复原统全国主张但是以赵构首赵王朝偏安江南临安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生活对金屈辱和他们对起义军也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这怀古词是突出首宋宁宗嘉泰三年(03年)辛弃疾6岁退隐江西乡已有十多年被执掌权韩侂胄所起用当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乱韩要立场伐金功以巩固己地位是起用了辛弃疾作召北伐旗帜二年(0)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正处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见不能被韩侂胄伙采纳并给他降官处分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略恢复业出力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背景(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是有助学生理课蕴含蓄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思想抱)四、教师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设计让学生准确词语音初步感受豪壮感情基调)五、研习课探讨用义和作用()课件投影明确用所谓用就是引古事、古人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常见种写作手法统称用恰当地用可使诗情隽永含蓄深刻用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赅以当十(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掌握用作用)(二)全词用了哪几故?你认每故用是什么?(对照释、材分组讨论)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故(设计是使学生理用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思想情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词学习难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理掌握)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①说说这两人共?(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英雄人物而且他们业绩都京口起步)②出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③追忆两位就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抗击金人收复原爱国豪情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用二人又蕴含了什么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分析研讨用刘义隆①请学用己话概括说说这故②用用何?(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己正确抗金作战思想)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①四十三年望犹记烽火扬州路写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己抗金生活)②作者写佛狸祠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心情是沉重表达了己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恢复民俗就安异族统治忘记了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原愤懑)分析研讨用廉颇有人说段洋溢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理(参考词人以廉颇况既有渴他人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情又有没人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悲愤)5结辛弃疾不愧用高手用借古讽今用抒发己含蓄而深沉复杂情感表现出吐胸块垒英雄气概景、、情融体天衣无缝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住、虎、顾、路、鼓、否八朗韵脚要得响亮其又有稍长停顿诵必须保持豪壮基调出对古代英雄仰慕、慨叹情出年老但壮心不已豪情以及空有报国志却无报国门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乃全主旨所要出词人吐胸块垒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些诵要领并能诵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原热切愿望、壮志难酬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和昏聩无能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异(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两首词容异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异)相结构上地怀古;境上雄浑壮阔;主旨上以古喻今不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多少豪杰从景逐层托出人物下阕议论作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也有写景地方②议论涉及问题不苏轼词作纵横荡思宇宙人生终极义;辛弃疾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己战略见表现己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多层层折显得隐晦(设计是让学生通了苏辛豪放词风差异并使学生进步了豪放词特)八、板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仰慕英雄慨叹难觅孙权、刘裕报国抱讽刺朝廷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志廉颇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2)领悟诗人倡导忠诚、勇敢、正义的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3. 诗歌创作背景及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2. 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观念的理解;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5. 情感体验学生分组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问题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包括诗歌内容、意象分析、情感把握等方面。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3. 诗人情感的表达和诗歌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含义、意象分析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诗歌鉴赏文章,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歌意境;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表达;5. 案例分析:赏析优秀诗歌鉴赏文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收获;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诗歌鉴赏评价: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分析能力、审美情趣等;4.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分析本词的韵律、平仄、对仗等。
(3)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领悟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词的格律特点及运用。
(2)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3)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词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词的创作技巧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辛弃疾及本词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境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词,理解词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格律特点,分析韵律、平仄、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词中历史典故。
(2)解析词的创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敬仰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领悟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分析本词的韵律、平仄、对仗等格律特点。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词中的历史典故和创作技巧。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某某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
教版必修2
教学资源库课件登记表
作品名称学科语文
作品
大小
B
作者信息
姓名
····田景刚
手机
135********
电子
tianjinggang66163.
通信地址冠县武训高中邮编252500
课件设计思路
(包括:1、整体教学环节设计说明。
2、课件每页面的设计意图。
3、概括本课件的特点。
)
1、整体教学环节设计说明:本课件包括作者简介、思想经历、创作背景、题解、内容解说、词作结构、问题探究、艺术表现手法。
2、每页面的设计意图:每页面的内容紧扣每页的教学环节,画面的配置更能让内容直观,运用思维导图是课文结构清晰明朗,不同色彩的运用易激发学生兴趣。
作品安装
运行说明
2003版本。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 第11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 苏教版必修2

四、研习词作,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英雄气概。
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字应读的响亮,稍作停顿.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5、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学生诵读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1、(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觅”、“英雄”、 “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理解词作内容,感受词人的家国情怀,2、感受稼轩词用典之美。
结合词中典故,解读词作内容【教学重点】感受稼轩词用典之美。
结合词中典故,解读词作内容【教学难点】感受稼轩词用典之美。
结合词中典故,解读词作内容【教学课时】1.5课时【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疏通大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写作背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宰相韩侂胄起用,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作号召,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自己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重要基地。
辛弃疾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就把他调离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三、雄奇苍凉皆可豪放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
[基础提升]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
A.喧闹长春藤玉砌雕栏凝眸远眺
B.寂寥惊层颠一筹莫展百无聊赖
C.荡漾癞头僧托沓冗长惊骇万状
D.作揖管弦乐瞬息万变丘峦崩摧
答案 D
解析A.长—常。
B.颠—巅。
C.托—拖。
2.下列诗句与“雨昏青草湖边过”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
A.薄罗轻剪越溪纹 B.山家烟火春日晴
C.花落黄陵庙里啼 D.饮马长城窟更寒
答案 C
解析对仗也叫对偶,对是成对,偶是成双,对仗就是把两个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句子放在一起。
C项,“雨”与“花”相对;“昏”是使动用法,使(天空)昏暗,与“落”相对;“青草湖边”与“黄陵庙里”相对;“过”与“啼”相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诗歌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B.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灿烂的一颗明珠。
C.总之,古代诗歌的赏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只要多读、多背一些诗歌,掌握一些赏析方法,就基本上能够较为准确地赏析诗歌了。
D.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外化。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结构混乱,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李白的诗”而不是“李白”;B.语序不当,应该是“一颗灿烂的明珠”;D.不合逻辑,应该是“这些独
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唐代杜牧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代李白的诗句。
B.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湖海散人依次是指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施耐庵。
C.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
如:“李杜”即李白与杜甫,“韩柳”即韩愈与柳宗元,“苏辛”即苏辙与辛弃疾。
D.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他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但未曾入仕,又称为“孟山人”。
答案 D
解析A.“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李商隐的诗句。
B.“四明狂客”是贺知章,“六一居士”是欧阳修。
C.“苏辛”指苏轼与辛弃疾。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11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④行路难。
[注] 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④“剑歌”:指孟尝君的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浩大空洞,苍凉萧索。
这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B.“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他不顺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所致,自己似“浮云”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鹓鸾”栖枳棘,“燕雀”巢梧桐,各得其所,诗人用反衬的手法诉说黑暗的现实:
君子失意,小人得志。
E.结尾诗人唱着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辞官而去,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世道艰难。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C.“浮云”不是自比,而是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D.“鹓鸾”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燕雀鸠占鹊巢栖梧桐,并非各得其所。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概括。
(6分)
答: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④感叹世道艰难(或感慨自己失意)。
解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题中,诗句“荣华东流水”表现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表现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剑歌行路难”是感叹世道的艰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11分)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①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②。
[注] ①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
②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出了诗人置身暮色中的迟暮之感。
B.“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E.整首诗情从景生,景中融情,诗意显得清空灵动,无一点尘俗之气。
答案AC
解析A.“迟暮之感”错,句中无此意。
C.“壮阔美好”错,应是“幽僻冷寂”。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这首诗歌描写诗人夜泊武陵的感受。
(2分)诗中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武陵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
(2分)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
(2分)
解析分析心境要结合注释、诗歌中的关键字眼等。
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很明显流露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进而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宁静。
答题时首先要对诗歌表现情感的句子进行分析,进而总结诗人的情感。
[语言运用]
9.“点赞”是网络语言,意为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
请仿照语段中的画线句,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补写两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排比。
要求:符合作品特点(形象、语言、技巧和内容等),句式相近。
(4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
徜徉在中国古代诗歌的长廊中,我为塑造了哀怨与执着的湘水女神的《湘夫人》点赞,,。
让我们吟诵经典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答案(示例)我为体现空明意境词清语丽的《春江花月夜》点赞我为具有朴素平淡语言风格的《夜归鹿门歌》点赞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
作答本题,只要把握住了《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手法等,再结合例句特征,即可准确作答。
10.请结合李白其人及其诗歌,为李白写一则颁奖辞。
要求:语言有表现力,形象生动,不少于100字。
(4分)
答:
答案李白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
他飘逸,人生得意须尽欢;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美酒挥洒自己的豪情,用诗歌抒发自己的胸怀!李白,在气势恢弘的大唐景象中舞动着洒脱浪漫、傲岸挺拔的动人身影!
解析结合人物经历与作品写颁奖辞,先回想学过的李白的诗歌,然后分析李白的性格特征和人生追求等,最后拟写答案。
比如可写李白的狂放、旷达、飘逸等,也可写李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等,无论写什么,注意结合恰当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