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
经络与腧穴 主讲:戴明成
精选课件
第3章 经络与腧穴
❖ 学习目标
说出经络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和经络系统的组 成。
描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和流注次序。
知道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精选课件
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
❖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 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 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 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 小儿惊风等急症。
❖ 【操作】直刺 0.8~1.2寸,或点 刺出血。
精选课件
3.列缺
❖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 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 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图2-6)。
精选课件
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
❖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经脉可分 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皮肤、筋肉。
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别络是较大的和主 要的络脉,共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与督、任脉 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别 络”。
第3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 十二经脉
(一)名称与分布规律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三)表里关系 (四)流注次序
❖ 奇经八脉
精选课件
(一)十二经脉名称与分布规律
阴经
阳经
(属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
经行于外侧)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 经
手
厥阴心包 少阳三焦
经
经
上肢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 经
前缘 中线 后缘
精选课件
7.足三里
❖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 骨前嵴外1横指(中指)。
❖ 【主治】①胃痛,呕吐,呃 逆,腹胀,肠鸣,泄泻,痢 疾,便秘等胃肠病;②下肢 痿痹;③头晕,失眠,癫狂; ④乳痈,肠痈;⑤虚劳羸瘦, 为强壮保健要穴。
❖ 【操作】直刺1.0~2.0寸, 保健常用灸法。
精选课件
8.条口
❖ 【定位】犊鼻下8寸,胫骨 前嵴外1横指。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两乳头之间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髁上缘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高点 臀横纹至腘横纹 腘横纹至外踝高点
12 直寸 用于量头部的纵向距离 3 直寸 用于量头前部的横向距离 3 直寸 用于量头后部的横向距离 9 横寸 9 横寸
❖ 【定位】犊鼻下9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中 指)。
❖ 【主治】①小腹痛,腹泻、痢疾;②下肢痿 痹,乳痈。
❖ 【操作】直刺1.0~1.5寸。
精选课件
11.解溪
❖ 【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 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 【主治】①腹胀,便秘;②下肢痿痹,踝关 节疼痛;③头痛,眩晕,癫狂。
精选课件
(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
目内眦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足大趾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精选课件
二、奇经八脉
❖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精选课件
2.曲池
❖ 【定位】当肘横纹头外侧端与肱骨外 上髁连线中点。
❖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 等五官热性病;②腹痛、吐泻等肠胃 病;③上肢不遂等上肢病;④风疹、 瘾疹、湿疹等皮、外科病;⑤热病; ⑥高血压。
❖ 【操作】直刺1.0~1.5寸。
精选课件
3.肩髃
❖ 【定位】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 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举 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 四肢部交接。②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 相互衔接的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如此构成一个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精选课件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精选课件
(三)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的互相 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 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 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 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 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 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
(二) 奇穴
❖ 奇穴,指既有明确位置,又有一定的名称但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 腧穴。
(三)阿是穴
❖ 阿是穴,指既无固定部位,又无具体名称,而是在机体病患处以 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腧穴,即“以痛为腧” 。
精选课件
三、腧穴的作用
❖ (一)诊断作用 ❖ (二) 治疗作用 1. 近治作用 每一个腧穴都可以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
❖ 【操作】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精选课件
4.阴陵泉
❖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 凹陷处。
❖ 【操作】直刺0.5~1.0寸。
精选课件
12.内庭
❖ 【定位】在足背,第2、 3趾间缝纹端。
❖ 【主治】①齿痛,面痛, 口角歪斜,咽喉痛,鼻 衄;②胃痛,吐酸,腹 胀,泄泻,痢疾,便秘; ③足背肿痛;④热病。
❖ 【操作】向上斜刺 0.5~0.8寸。
精选课件
13.厉兑
❖ 【定位】第2趾外侧, 趾甲根角旁0.1寸。
精选课件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 2.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 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 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无论男女、老幼、 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标准在其自身测量。
精选课件
人体各部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头 面 部
躯 干 部
四 肢 部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 眉间至前发际 大椎穴至后发际 两额角之间 耳后两乳突之间
9
直寸 用于量胸部的纵向距离8Leabharlann 直寸 用于量上腹部的纵向距离
5
直寸 用于量下腹部的纵向距离
8
横寸 用于量胸腹部的横向距离
3
横寸 用于量背腰部的横向距离
9 直寸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12 直寸 同上 18 直寸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 13 直寸 用于足三阳经穴的骨度分寸 14 直寸 同上 16 直寸
精选课件
五、十四经脉常用腧穴
❖ (一)手太阴肺经
精选课件
1.中府
❖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 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 肋间隙处。
❖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 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 【操作】向外斜刺0.5~0.8 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 及肺脏,引起气胸。
精选课件
2.尺泽
❖ 【定位】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 腱桡侧凹陷处。
❖ 【主治】①面肿,鼻衄, 口角歪斜,齿痛,喉痹; ②热病;③多梦,癫狂。
❖ 【操作】浅刺0.1寸。
精选课件
(四)足太阴脾经
精选课件
1.隐白
❖ 【定位】在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②癫狂,多梦,
惊风;③腹胀,便血。 ❖ 【操作】浅刺0.1寸。
精选课件
2.公孙
精选课件
3.头 维
❖
❖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 4.5寸。
❖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流泪。 ❖ 【操作】横刺0.5~1.0寸。
精选课件
4.天枢
❖ 【定位】脐中旁开2寸。 ❖ 【主治】①腹痛,腹胀,泄泻,便秘,
痢疾等胃肠病;②月经不调,痛经等 妇科病。 ❖ 【操作】直刺1.0~1.5寸。
❖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 肺系病证;②上肢痹痛、手腕无力等 循行部位病证;③头痛、项强、齿痛、 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精选课件
4.少商
❖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 0.1寸。
❖ 【主治】①发热、鼻衄、咽喉肿痛等 肺系实热病证; ②昏迷、癫狂;③ 手指麻木。
❖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② 瘾疹。
❖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精选课件
4 .迎 香
❖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鼻渊,鼻衄,面肿,面痒,口歪 等局部病;②胆道蛔虫。
❖ 【操作】斜刺或横刺0.3~0.5寸。
精选课件
(三)足阳明胃经
精选课件
1.地仓
精选课件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 指所规定的分寸用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也称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比量法”。 临床常用的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有三种。
精选课件
手指同身寸比量法
中指同身寸示意图
拇指同身寸示意图
精选课件
横指同身寸示意图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 4.简便取穴法 即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如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处取列缺;两耳 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取百会等。
精选课件
5.归来
❖ 【定位】 当脐中下4寸,前 正中线旁开2寸。
❖ 【主治】①小腹痛,疝气; ②痛经,月经不调,闭经,
❖ 带下,阴挺等妇科病。 ❖ 【操作】直刺1.0~1.5寸。
精选课件
6.髀关
❖ 【定位】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平臀横纹。
❖ 【主治】下肢痿痹,股痛,屈伸不利。 ❖ 【操作】直刺1.0~2.0寸。
❖ 【定位】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 际处。
❖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胀,泄泻, 痢疾,肠鸣;②心痛,胸闷,逆气里急。
❖ 【操作】直刺0.5~1寸。
精选课件
3.三阴交
❖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 内侧缘后方。
❖ 【主治】①腹痛,肠鸣,腹胀,泄泻;②月 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滞产,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③下肢痿痹;④头痛,眩晕,失眠,健忘。
❖ 【主治】:①脘腹疼痛;② 下肢痿痹;③肩痛不举。
❖ 【操作】直刺1.0~1.5寸。
精选课件
9.丰隆
❖ 【定位】 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 外,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
❖ 【主治】①咳嗽、痰多,癫、狂、 痫证;②头痛,眩晕;③下肢痿 痹;④便秘、腹胀。
❖ 【操作】直刺1.0~1.5寸。
精选课件
10.下巨虚
精选课件
第4节 腧穴
❖ 一、腧穴的概念及命名 ❖ 腧穴是分布在经络循行线上脏腑经络之气输
注于体表的处所,是针灸疗法施术的特定部 位。
精选课件
二、 腧穴的分类
❖ 人体腧穴大体上归纳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一)经穴
❖ 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361 个,有明确的固定位置和专用名称。
和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2. 远治作用 主要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
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 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 3. 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时,对机体 的不同状态起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精选课件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解剖学的各 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也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精选课件
二、经络系统
精选课件
第2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机体平衡
精选课件
第2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4.预防疾病
精选课件
太阴脾经 阳阴胃经
前缘
足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下肢
中线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 经
后缘
精选课件
(二)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
❖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从胸走向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起于手指,从手走向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腹、胸,交于手三阴 经。
❖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精选课件
(二)手阳明大肠经
精选课件
1.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 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 【主治】①头痛、面肿、目 赤肿痛、鼻渊、鼻衄、齿痛、 咽喉肿痛、耳聋、口眼歪斜 等头面五官病;②热病无汗 或多汗,外感病发热、恶寒; ③腹痛,痢疾,便秘;④上 肢疼痛,痿痹;⑤闭经,滞 产等妇科病。 【操作】直刺0.5~1.0寸, 孕妇禁针。
❖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 直对瞳孔。
❖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等局部 病。
❖ 【操作】横刺,针尖向颊车刺 1.0~1.5寸。
精选课件
2.颊车
❖ 【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 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 点处。
❖ 【主治】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颊肿等局部病。
❖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 横刺0.5~1.0寸。
经络与腧穴 主讲:戴明成
精选课件
第3章 经络与腧穴
❖ 学习目标
说出经络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和经络系统的组 成。
描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和流注次序。
知道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精选课件
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
❖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 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 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 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 小儿惊风等急症。
❖ 【操作】直刺 0.8~1.2寸,或点 刺出血。
精选课件
3.列缺
❖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 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 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图2-6)。
精选课件
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
❖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经脉可分 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皮肤、筋肉。
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别络是较大的和主 要的络脉,共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与督、任脉 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别 络”。
第3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 十二经脉
(一)名称与分布规律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三)表里关系 (四)流注次序
❖ 奇经八脉
精选课件
(一)十二经脉名称与分布规律
阴经
阳经
(属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
经行于外侧)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 经
手
厥阴心包 少阳三焦
经
经
上肢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 经
前缘 中线 后缘
精选课件
7.足三里
❖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 骨前嵴外1横指(中指)。
❖ 【主治】①胃痛,呕吐,呃 逆,腹胀,肠鸣,泄泻,痢 疾,便秘等胃肠病;②下肢 痿痹;③头晕,失眠,癫狂; ④乳痈,肠痈;⑤虚劳羸瘦, 为强壮保健要穴。
❖ 【操作】直刺1.0~2.0寸, 保健常用灸法。
精选课件
8.条口
❖ 【定位】犊鼻下8寸,胫骨 前嵴外1横指。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两乳头之间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髁上缘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高点 臀横纹至腘横纹 腘横纹至外踝高点
12 直寸 用于量头部的纵向距离 3 直寸 用于量头前部的横向距离 3 直寸 用于量头后部的横向距离 9 横寸 9 横寸
❖ 【定位】犊鼻下9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中 指)。
❖ 【主治】①小腹痛,腹泻、痢疾;②下肢痿 痹,乳痈。
❖ 【操作】直刺1.0~1.5寸。
精选课件
11.解溪
❖ 【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 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 【主治】①腹胀,便秘;②下肢痿痹,踝关 节疼痛;③头痛,眩晕,癫狂。
精选课件
(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
目内眦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足大趾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精选课件
二、奇经八脉
❖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精选课件
2.曲池
❖ 【定位】当肘横纹头外侧端与肱骨外 上髁连线中点。
❖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 等五官热性病;②腹痛、吐泻等肠胃 病;③上肢不遂等上肢病;④风疹、 瘾疹、湿疹等皮、外科病;⑤热病; ⑥高血压。
❖ 【操作】直刺1.0~1.5寸。
精选课件
3.肩髃
❖ 【定位】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 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举 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 四肢部交接。②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 相互衔接的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如此构成一个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精选课件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精选课件
(三)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的互相 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 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 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 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 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 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
(二) 奇穴
❖ 奇穴,指既有明确位置,又有一定的名称但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 腧穴。
(三)阿是穴
❖ 阿是穴,指既无固定部位,又无具体名称,而是在机体病患处以 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腧穴,即“以痛为腧” 。
精选课件
三、腧穴的作用
❖ (一)诊断作用 ❖ (二) 治疗作用 1. 近治作用 每一个腧穴都可以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
❖ 【操作】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精选课件
4.阴陵泉
❖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 凹陷处。
❖ 【操作】直刺0.5~1.0寸。
精选课件
12.内庭
❖ 【定位】在足背,第2、 3趾间缝纹端。
❖ 【主治】①齿痛,面痛, 口角歪斜,咽喉痛,鼻 衄;②胃痛,吐酸,腹 胀,泄泻,痢疾,便秘; ③足背肿痛;④热病。
❖ 【操作】向上斜刺 0.5~0.8寸。
精选课件
13.厉兑
❖ 【定位】第2趾外侧, 趾甲根角旁0.1寸。
精选课件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 2.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 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 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无论男女、老幼、 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标准在其自身测量。
精选课件
人体各部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头 面 部
躯 干 部
四 肢 部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 眉间至前发际 大椎穴至后发际 两额角之间 耳后两乳突之间
9
直寸 用于量胸部的纵向距离8Leabharlann 直寸 用于量上腹部的纵向距离
5
直寸 用于量下腹部的纵向距离
8
横寸 用于量胸腹部的横向距离
3
横寸 用于量背腰部的横向距离
9 直寸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12 直寸 同上 18 直寸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 13 直寸 用于足三阳经穴的骨度分寸 14 直寸 同上 16 直寸
精选课件
五、十四经脉常用腧穴
❖ (一)手太阴肺经
精选课件
1.中府
❖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 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 肋间隙处。
❖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 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 【操作】向外斜刺0.5~0.8 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 及肺脏,引起气胸。
精选课件
2.尺泽
❖ 【定位】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 腱桡侧凹陷处。
❖ 【主治】①面肿,鼻衄, 口角歪斜,齿痛,喉痹; ②热病;③多梦,癫狂。
❖ 【操作】浅刺0.1寸。
精选课件
(四)足太阴脾经
精选课件
1.隐白
❖ 【定位】在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②癫狂,多梦,
惊风;③腹胀,便血。 ❖ 【操作】浅刺0.1寸。
精选课件
2.公孙
精选课件
3.头 维
❖
❖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 4.5寸。
❖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流泪。 ❖ 【操作】横刺0.5~1.0寸。
精选课件
4.天枢
❖ 【定位】脐中旁开2寸。 ❖ 【主治】①腹痛,腹胀,泄泻,便秘,
痢疾等胃肠病;②月经不调,痛经等 妇科病。 ❖ 【操作】直刺1.0~1.5寸。
❖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 肺系病证;②上肢痹痛、手腕无力等 循行部位病证;③头痛、项强、齿痛、 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精选课件
4.少商
❖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 0.1寸。
❖ 【主治】①发热、鼻衄、咽喉肿痛等 肺系实热病证; ②昏迷、癫狂;③ 手指麻木。
❖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② 瘾疹。
❖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精选课件
4 .迎 香
❖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鼻渊,鼻衄,面肿,面痒,口歪 等局部病;②胆道蛔虫。
❖ 【操作】斜刺或横刺0.3~0.5寸。
精选课件
(三)足阳明胃经
精选课件
1.地仓
精选课件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 指所规定的分寸用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也称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比量法”。 临床常用的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有三种。
精选课件
手指同身寸比量法
中指同身寸示意图
拇指同身寸示意图
精选课件
横指同身寸示意图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 4.简便取穴法 即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如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处取列缺;两耳 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取百会等。
精选课件
5.归来
❖ 【定位】 当脐中下4寸,前 正中线旁开2寸。
❖ 【主治】①小腹痛,疝气; ②痛经,月经不调,闭经,
❖ 带下,阴挺等妇科病。 ❖ 【操作】直刺1.0~1.5寸。
精选课件
6.髀关
❖ 【定位】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平臀横纹。
❖ 【主治】下肢痿痹,股痛,屈伸不利。 ❖ 【操作】直刺1.0~2.0寸。
❖ 【定位】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 际处。
❖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胀,泄泻, 痢疾,肠鸣;②心痛,胸闷,逆气里急。
❖ 【操作】直刺0.5~1寸。
精选课件
3.三阴交
❖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 内侧缘后方。
❖ 【主治】①腹痛,肠鸣,腹胀,泄泻;②月 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滞产,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③下肢痿痹;④头痛,眩晕,失眠,健忘。
❖ 【主治】:①脘腹疼痛;② 下肢痿痹;③肩痛不举。
❖ 【操作】直刺1.0~1.5寸。
精选课件
9.丰隆
❖ 【定位】 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 外,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
❖ 【主治】①咳嗽、痰多,癫、狂、 痫证;②头痛,眩晕;③下肢痿 痹;④便秘、腹胀。
❖ 【操作】直刺1.0~1.5寸。
精选课件
10.下巨虚
精选课件
第4节 腧穴
❖ 一、腧穴的概念及命名 ❖ 腧穴是分布在经络循行线上脏腑经络之气输
注于体表的处所,是针灸疗法施术的特定部 位。
精选课件
二、 腧穴的分类
❖ 人体腧穴大体上归纳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一)经穴
❖ 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361 个,有明确的固定位置和专用名称。
和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2. 远治作用 主要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
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 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 3. 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时,对机体 的不同状态起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精选课件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解剖学的各 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也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精选课件
二、经络系统
精选课件
第2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机体平衡
精选课件
第2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4.预防疾病
精选课件
太阴脾经 阳阴胃经
前缘
足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下肢
中线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 经
后缘
精选课件
(二)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
❖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从胸走向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起于手指,从手走向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腹、胸,交于手三阴 经。
❖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精选课件
(二)手阳明大肠经
精选课件
1.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 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 【主治】①头痛、面肿、目 赤肿痛、鼻渊、鼻衄、齿痛、 咽喉肿痛、耳聋、口眼歪斜 等头面五官病;②热病无汗 或多汗,外感病发热、恶寒; ③腹痛,痢疾,便秘;④上 肢疼痛,痿痹;⑤闭经,滞 产等妇科病。 【操作】直刺0.5~1.0寸, 孕妇禁针。
❖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 直对瞳孔。
❖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等局部 病。
❖ 【操作】横刺,针尖向颊车刺 1.0~1.5寸。
精选课件
2.颊车
❖ 【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 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 点处。
❖ 【主治】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颊肿等局部病。
❖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 横刺0.5~1.0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