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君子曰”与叙述人的观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中的“君子曰”与叙述人的观点
叙事文都有自己的叙述人,作者要以什么样的眼光和情感将故事叙述出来,要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就离不开叙述人的身影。

最能体现叙述人的观点的就是叙述人的声音与视角。

标签:《左传》;君子曰;叙述人
一、叙述人的态度与叙述声音
所谓的叙述人的声音就是指叙述主体的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

也就是叙述者对所叙述的事情的基本观念和看法。

从中读者就能够触及作者的思想,窥见作者的灵魂,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

在《左传》中,可以体会到这两种叙述声音。

(一)隐性的,需要加以“侧耳倾听”的
主要表现为叙述人把自己的观点直接放在叙事中,也就是所谓的“喻论赞于叙事”——让读者阅读的文本本身说话。

比如在叙述一些弑君事件时,《桓公二年》记载: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

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

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

”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宋督弑了殇公,“君子”表达了一些看法“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

而后又接着叙述了一些事实“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这样的叙述其实就是在告诉读者,宋殇公被杀是不值得同情与惋惜的。

而后来宋督不但没有被众讨,反而作了新君的宰相,这又进一步地说明此叙事中所隐含的意义。

另外在叙述一些人物时,作者也会把他的褒贬直接放于叙事之中。

如:宣公二年云:“晋灵公不君”;襄公二十八年写“齐庆封好田而嗜酒”等。

这些评论都是叙述人自然发出的。

(二)显性的,大吕黄钟式的
最典型的就是《左传》中的“君子曰”、“君子谓”、“君子以为”、“君子是以”或“孔子曰”等。

叙述者直接通过“君子”或“圣人”之口把想要表达的思想直接告诉读者。

根据不完全统计,《左传》中的这些表达方式有110多处。

它直接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褒贬事件人物,让读者领悟叙事的宗旨。

比如第一个“君子曰”:
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作者直接用“君子曰”点出了考叔孝子行为对郑庄公影响,也是叙述者对“孝”的尊从与肯定,也在告诉读者“孝”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另外叙述人用“诗曰”来加以佐证“君子曰”的表达,形成“君子曰”与“诗曰”的完美结合,互为表里。

另外“君子谓”、“君子以为”、“君子是以”或“孔子曰”等都是叙述人声音的体现。

潘万木先生曾说:“‘君子曰’这种形式更为叙述者吐气扬声提供了一个‘喷火口’。

《左传》中的‘君子曰’无论在哪种意义上,皆可谓叙事学里‘干预(介入)叙述者’的典型,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作者的立场,褒贬事件人物,让人领悟《左传》的叙事宗旨并窥见作者的灵魂。

”〔1〕另外,在《左传》中有许多”释礼”的凡例,如《桓公十五年》:“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来求车,非礼也。

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虽然在这里读者能感觉到作者是对《春秋经》解释的意味更浓些,但叙述者对事的评论却是显而易见,一句“非礼也”也是叙述者声音的回响。

叙述人的声音表现出的“隐性”与“显性”并不是完全分割的,有时候读者也会在“显性”的声音中感觉到隐性的意味。

还以第一个“君子曰”为例,在此例中,处处体现考叔是多么的孝顺,从而才影响到郑庄公。

那么郑庄公本身呢?肯定是没有做到考叔那样,也就是不是很孝顺。

从这“显性”的“君子曰”中,在处处赞扬考叔的同时,也应该是处处对郑庄公的讽刺。

二、叙述人的切入点与叙述视角
叙述者在进行文本创作时,不可能把客观世界完完全全复制到文本之中,他需要有一个切入点,以某种眼光来透视、过滤社会生活,将他个人对客观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

那么这个切入点,过滤的眼光,就称之为叙事视角。

关于叙事视角,杨义先生认为“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

”叙事视角体现着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某种价值选择。

从某种程度讲与叙述声音有些共通之处。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

”〔2〕作为史学和文学的结合体,《左传》既写社会生活,以惩劝鉴戒,又要保存信史的职责,需要全面的洞悉世事的眼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又不能囿于一家之言,一管之窥,因而《左传》在总体上采用全知视角的客观叙述。

在总括的全知视角之下,也有许多局部的限知视角。

(一)全知视角
“所谓全知叙事是指叙事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体现在以下几点:
(1)是对任何人或事情的事无具细的了解。

比如《僖公四年》: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从筮。

”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

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必不可!”弗听,立之。

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太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

公田,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毒而献之。

公祭之地,地坟。

与犬,犬毙。

与小臣,小臣亦毙。

姬泣曰:“贼由太子。

”太子奔新城。

公杀其傅杜原款。

从晋献公如何娶骊姬,以及骊姬如何策划谋害太子申生的这段叙述,读者可以
体会到作者的无所不在。

作者不但知晓献公娶骊姬的卜筮卦辞,而且将别人不可能知晓的骊姬和中大夫怎么谋害太子的阴谋也了如指掌,这就会让读者感到叙述者就在这字里行间。

(2)对有些看来别人根本都不可能知晓的事或人的内心的解剖。

比如《宣公二年》: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

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的”叹言”就是他内心的独白,除了叙述者,可能任何人角落都不会知道。

(3)观察角度可以随意调动,根据叙事需要随时调整叙事角度,具有叙事的权威性,让读者相信其叙述的可信。

比如《僖公二十八年》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先从“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写起,然后转到写晋侯“作三军,谋元帅”,“教其民”,“大搜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终致“民听不惑,而后用之”。

后又转入楚“子玉使斗勃请战”,再到晋侯“具车七百乘”,拒战于莘北(即城濮),一战而“楚师败绩”。

于是“作王宫于践土”,“献楚俘于王”,受大辂、戎辂、彤弓之赐,从而奠定了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

叙述的整个战争过程随着战争的深入而调动着读者的视野,而每每又根据叙述事件的需要而加以新的诠释。

使得整个叙述过程既跌宕起伏、又寓意精深。

(二)限知角度
“所谓限知角度是指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说,叙述者或者是事件的主导参与者,或者是事件的旁观者和目击者。

《左传》总体上的全知并不排除局部的限知,限知角度主要表现在叙述者间或借故事中人物之口,人物之眼来观察事物,表现动态,推动情节进展。

这时叙述者的视野和故事中人物的视野是完全重合的。

如在叙述一些历史的来龙去脉时,叙述者往往不会自己说,而是借助叙述的人物之口讲出来。

《襄公二十二年》:夏,晋人征朝于郑。

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

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执事不礼于寡君,寡君惧。

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晋是以有戏之役。

楚人犹竞,而申礼于敝邑。

敝邑欲从执事而惧为大尤,曰:‘晋其谓我不共有礼?’是以不敢携贰于楚。

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又从寡君以观衅于楚,晋于是乎有萧鱼之役。

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楚亦不竞,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以受齐盟。

遂帅群臣随于执事,以会岁终。

贰于楚者子侯、石盂,归而讨之。

溴梁之明年,子老矣,公孙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

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

不朝之间,无岁不聘,无役不从。

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敝邑是惧,其敢忘君命?委诸执事,执事实重图之。


叙述者借用公孙侨的叙述介绍了晋郑两国交往的一段历史。

另外象借用叙述人物之口评价其他人物或者直接让叙述的人物之间对话谈论问题等等都是限知视角的应用。

限知视角的运用极大地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性,使得叙
述委婉曲折,趋于精致化,一些精彩的片段更是形成了影灯漏月的张力和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潘万木.《左传》叙事模式论序〔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8.
〔2〕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李姝怡〕
“Zuo Zhuan”in the“Gentleman Saying”and the Narrator’s Point of ViewLIU Chun-xue
(Editorial Department,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76,China)
Abstract:The narrative has its own narrator, the author should take what kind of vision and emotional account of the story out, to passto the reader 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narrator’ s shadow. Can best embody the narrator’ s point of view is thenarrator’ s voice and pers pective.
Key Words:“Zuo Zhuan”, gentleman saning, narrat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