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复习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2′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达成途径】1′
1.研读课本78-80页掌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结合所学知识和课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自主学习】15′
【巩固目标】27′
要点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种植玉米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生产管理不善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要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
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这说明勃列日涅夫时期( )
A.特别注重发展重工业 B.军事实力超过了美国
C.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特别巨大 D.苏联人热衷于武器研发
要点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了,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最终葬送了苏联。
2.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
【知识积累】苏联三次改革的比较: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
异:1、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随堂检测:(满分30分,时间10分钟)
一、选择题(总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B层】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3.下列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B.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C.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改革趋于停滞 D.根除了原有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4.不再宣传共产主义,而是宣布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积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5.【A层】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下列有关他推行的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内容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 B.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C.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了国内局势失控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二、非选择题(总1个小题,共10分)
6.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
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历史学家尤·瓦·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1)材料一、二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1.解析:④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答案: C
2.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
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答案: B
3.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根除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即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框架。
排除A、D。
B项明显错误。
答案: C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所以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框架,且20世纪70年代,苏与美军备竞赛耗费苏联大量国力,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答案: C
5.解析:D项不符合史实,戈尔巴乔夫经济方面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重大成果,其他三项符合实际。
答案: D
6.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历史上斯大林、赫鲁晓夫等历史人物及苏联历史的相关内容。
第(1)问,从时代背景、实践效果等方面回答。
第(2)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第(3)问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角度:时代背景、国情、实践效果。
时代背景:①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②20世纪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③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④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
国情:①苏联重工业落后;②国防力量薄弱;③粮食供应困难。
实践效果: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②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④苏联成为世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