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_林钧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期总第162期
征信
CREDIT REFERENCE No.12012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Serial NO.162
①大征信体系是指有10
个左右行业分支的大征信行业,包括人民银行负责运行的公共征信系统,以及配套的法律、标准和人才。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林钧跃(1958-),男,北京人,高级信用管理师,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兼职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若干征信机构顾问,曾在美国获理学硕士和文学(计量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中国市场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信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鉴定信用管理师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征信技术、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经济学。

【特稿】
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
林钧跃
(中国市场学会学术委员会,北京100054)
摘要:为保证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国采用独创的社会信用体系方式建立市场上的失信
惩戒机制,
并建立起大征信系统和政府信用监管系统。

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展开的,理论先行于实践,有效地指导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

介绍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阐明社会信用
体系框架设计和其运行理论形成的过程,
包括核心理念、指导思想、设计考虑、影响因素等,以及该理论的逐步完善过程,认为在技术层面上,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形成基于三项基础理论,即信息经济学、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和广义的征信技术。

同时,阐述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信用评级技术、企业征信技术和个人征信技术的渊源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情况,并在介绍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在上述理论和技术领域的长短优劣,力图理清社会
信用体系及其相关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点,
探讨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信用评级;企业征信;个人征信;企业信用管理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7X (2012)01-0001-12
一、社会信用体系的理论奠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
步入了“信用经济时代”。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信用的作用在信用经济时代的市场上尤其明显。

近几年来,
市场上的信用交易比例不断增大,信用工具投放呈指数倍增长,信用交易规模上升到万亿元量级。

与此同时,
信用投放带来的信用风险也急剧膨胀,经济失信问题严重到上升至政治高度,社会急欲重建诚信道德。

原有的适合于现金交易的市场规则和环境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建立起既能使信用交易规模扩大,
又能取得高信用交易成功率的市场软环境,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解决上述信用经济和诚信道德问题。


会信用体系理论就是针对这一经济阶段而形成的应用型理论,
它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国的企业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和政府守信制度的设计,解决信用信息对称性问题的基础设施设计和布局,以及提出失信惩戒机制的实施方法和运行原理。

社会信用体系理论是很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前例。

从发达国家相关市场实践的狭义角度看,社会信用体系更像是在建设“大征信体系①”
,只是中国将征信体系及其适合它运行的市场软环境一起建设,这样做能够提高建设征信体系的速度,
并能提高征信系统的运行效率。

社会信用体系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这在当时是很有前瞻性的。

199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确立了“建立国家信用管
·

理体系课题”①,这是中国最早研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问题的课题,正是在这个课题中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概念,描绘了它的设计框架和运行原理。

在课题研究报告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课题提出了中国建立大征信系统的新模式。

对社会信用体系的设计问题,
课题组考虑了如下因素:(1)传统征信系统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过于狭窄,应该从更多应用领域和解决更多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
应该考虑突破和创新。

(2)作为提供外部技术支持的征信系统,
中国的征信系统必须能够提供门类齐全的征信产品和服务,以充分满足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对信用风险防范、
控制和转移的全程信用管理需要。

(3)尽可能地提高中国征信系统的建设速度,在未来10年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4)征信系统的建设速度、
工作效率和运行效果不仅仅取决于系统建设本身所采用的技术,
还取决于征信系统的市场运行环境。

(5)尽可能借鉴外国建设和运行征信系统的经验教训,避免中国的征信系统建设走弯路。

课题组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一书中提出了一套新概念和新思想,明确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概念,初步描述了该体系应该发挥的作用,并粗略描绘了该体系的框架。

课题指出,在市场上建立“失信惩罚”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失信惩罚是由政府和信用管理行业共同承担的。

课题还提出了“信用管理行
业”②概念,站在企业信用管理功能发挥的角度给出
了定义大行业及其各分支的逻辑,深度阐述了企业信用管理与征信的外部技术支持关系。

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征信系统建设,提出了一整套高效建立征信系统的方法,即征信系统与其运行的市场软环境一起建设的思路。

课题提出了“征信市场”的划分概念,根据信用管理行业不同分支的产品和服务特点,划定了它们的目标市场———资本市场、商业市场和个人消费市场。

课题还就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行环境和保障系统问题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提出了征信相关法律(介绍了美国的17部相关法律)立法的思路以及征信的行业分类与行业组织建设、信用管理的大学教育、从业执照考试和发达国家征信体系建设的经验。

1999年的“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课题”历史性地提出了在中国市场上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概念,初步形成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理论。

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完善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
大征信行业和政府智囊机构作出了主要贡献。

近10年来出版了一些标志性著作,如2001年出版的
《诚信为本———建立社会信用制度与信用体系研讨会文集》③,这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在2001年8
月于兰州召开的研讨会的会议论文汇编,除了大篇幅地论述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之外,它还从信用管理行业、
征信相关法律、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等角度来阐述当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3年1月,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了《社会信用体系原理》
一书。

作者林钧跃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征信行业的信用观,
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具有征信系统及其运行环境一起建设的特点,更加详细描绘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框架结构。

《社会信用体系原理》
一书的另一个亮点是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失信惩戒机制”,明确描绘出“失信惩戒机制”中的“黑名单系统”
和“市场联防机制”两阶段建设问题。

该书还有一个亮点是提出了信用标准建设问题。

另外,作者对于大征信系统建设的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社会信用体系设计采用“同业征信模式”、“联合征信模式”和“金融联合征信模式”的利弊。

此后,陆续有若干论述社会信用体系的专著出版,既有理论完善方面的论述,也有对新问题的讨论。

2005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谭中明著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理论、模式、体制和机制》。

2006年8月,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李曙光的
《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政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是非常大的。

早在2002年3月,
国务院就成立了“国务院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小组”。

该专题工作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有十几个部委、局、办参加,后来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也参加了工作小组。

该专题工作小组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了下一届政府,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2002
·
2·①②
③当时课题组将
“社会信用体系”称作“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行业”也称“广义的征信行业”,或“大征信行业”。

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编写,
由中国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

年,专题工作小组开始起草了征信相关法规———《征信管理条例(草案)》,广泛征求了成员单位、专家学者和征信机构负责人的意见。

2003年3月中央政府换届,中央政府在当年4月便宣布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2003年,当时负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原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全国整规办”)开展了对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受命起草社会信用体系《纲要》,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

虽然该《纲要》最终未能出台,但是对中央政府相关部门的影响很大,在此后的政府政策制定和宣传活动中都能见到该《纲要》的影子。

在该《纲要》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它对征信行业和学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此同期,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也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的杜金富、张新泽、李跃等于2004年出版了“征信系列丛书”三册。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成立之后,举办了许多大型活动,在公共征信系统建设和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征信的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译著、内部资料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和中小企业司在社会信用体系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两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在企业信用制度和区域信用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为形成中国的区域或城市信用体系,在设计、规划、运行、施工理论和技术方面作出了贡献。

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形成,中央政府的智囊机构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2000年夏至2002年末的调研阶段,国务院研究室的有关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其中,陈文玲在对发达国家的征信体系进行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报告,她还对城市信用体系规划做了大量研究,为温州、南宁和杭州做了城市信用体系规划研究课题,先后于2005年和2006年出版了《跨越———温州从传统信用迈向现代信用》和《蓄势已发———现代信用支撑南宁腾飞》两部规划研究报告。

早在2000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开始与“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课题”组成员紧密接触,市场经济研究所的任兴洲、张军扩、邓郁松、赵怀勇等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社会信用体系研究工作。

2002年10月,他们撰写了系列“调查研究报告”,其中包括很有影响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比较》、《美国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与经验启示》、《美国对消费者征信服务的管理及其借鉴意义》和《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运作模式与特点》。

鉴于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巨型的社会系统工程,围绕失信惩戒机制这个“核心制度”和征信系统这个“核心工程”的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理论必然也有若干个“研究方向”或“分支”。

社会信用体系基础理论是一条主干,它的“分支”还包括征信技术、信用评级、信用管理、信用风险度量、征信法律、信用标准、信用监管、规划方法等。

城市和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小单元,社会信用体系理论向纵深发展可延伸到城市信用体系和行业诚信评价理论与方法。

社会信用体系的另一个领域是城市信用体系①研究。

早在1999年9月2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就在一份国务院的调查报告上批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应赶快建立,全国联网。

个人信誉公司,同意在上海试点。

”自此,作为试点城市的上海市开始设计和建设上海市的城市信用体系②。

此后,许多省市开始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并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展开了地方立法、地方规划、地方标准和信用信息联网平台建设等活动。

专家学者对城市信用体系理论的研究始于2002年。

2003年7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和温州市政府联合编纂了《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文集》,由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

研究城市信用体系的论著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通常给出城市信用体系的子系统设计、切入方法、规划技术、组织管理、法律和标准配套,以及运行方法等;另一类是论述城市信用经济的发展和诚信道德建立的。

在这个领域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例如,林钧跃和吴晶妹合著的《城市
·
3
·
①②城市信用体系,也称“地方信用体系”。

除了“城市信用体系”之外,还包括类似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区域信用体系”
和一省范围的信用体系。

上海市政府将该市的城市信用体系命名为“上海市诚信体系”。

信用体系设计》,该书在2007年5月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阮德信著的《区域信用制度研究》,该书在2008年11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另外,一些论文和文集提供了对城市或区域信用体系的研究,例如,
2009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信用经济与信用体系建设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主编为张强和黄卫东。

自2004年起,陈文玲、吴晶妹等专家开始做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研究,除了前文提及的由陈文玲领衔主编的两部规划研究之外,
在2005年,吴晶妹为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辽宁省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研究》
一书于2005年8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值得一提的还有陈新年所做的规划研究。

2009年,
陈新年牵头为国家开发银行做了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研究课题。

在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十二五’专题规划”过程中,她作为起草组专家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服务。

近两年来,随着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推进和信用经济理论研究的进展,
理论界开始关注对城市信用体系完善程度和运行状况的度量问题。

测度一个城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好坏需要有用于度量的技术工具。

2010年,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管理创新研究所研制出“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 )”,这个指数可以用于测度一个城市市场信用交易环境的优劣,也可以从宏观上检验城市信用体系的运行情况。

CEI 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社会信用体系理论和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它是多层次指标体系。

在进行综合评价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 )对各级指标进行加权,最后利用线性加权方法得到各城市一级指标。

2010年的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的覆盖范围为284个城市,除了10个信息不完整的城市之外,算出了34个大城市和240个地级城市的指数值。

燕山出版社于2010年11月出版了《2010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 蓝皮书》。

2007年,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为浙江省义乌市开发出
了一个“义乌市场信用指数(YMCI )”①,主要服务于
义乌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信用监管,该指数属于经济指数中“拉氏质量指数”类,于2008年1月开始按月
发布,它是以2007年9月为基期的定基指数。

这项研究的技术报告是《义乌市场信用指数发展报告》,它于2009年10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另一个指数工具是“信星计划”技术支持单位正在研发的
“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信息透明度指数”②,它度量了
各省信用信息的开放、
汇集和使用情况。

征信相关的法律研究始于“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课题”。

2000年4月,《世界经济》上刊载了林钧跃撰写的论文《美国信用管理相关法律体系》。

2005年,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开始组织编译《世界信用相关法律译丛(北美卷)》,由林钧跃、李大泓、朱兆敏、邓旭、王希庆等学者承担编译工作。

《世界信用相关法律译丛(北美卷)》是一部工具书,翻译了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21个征信和信用销售方面的法律,并给出一些立法解释和法庭判例,该书于2006年3月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

在征信相关法律研究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也做了大量工作,
周汉华主编了《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该《汇编》于2006年10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较大规模翻译出版外国征信相关法律法规的单位还有北京大学ACOM 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由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江夏健一教授提供原始文本,该中心的王俊红、李楠、董雪莹等学者负责翻译,于2008年11月出版了《日俄个人征信相关法规汇编》。

另外,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条法司和国际金融公司在海南省召开了“征信立法国际研讨会”
,多国征信法律专家在会上发言,对中国的征信立法工作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法律法规缺位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信用和征信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变得非常重要。

在国际上,
即使在发达国家,极少制定信用和征信类的标准。

2005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全国信用标准化技术工作组”。

在工作组进行信用标准化框架设计和规划之时,中国几乎没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只有美国有2个行业和企业编码类的标准和1个个人征信数据项标准勉强可以用作借鉴之用③。

·
4·①②
③联合课题组
:《义乌市场信用指数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信息透明度指数”由神洲商桥信星计划管理中心开发,还在研制之中。

所指的是SIC 编码、
DUNS 编码和Metro2,是跨国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使用的标准,但都是企业内部的标准,并未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

在全国信用标准化技术工作组成立之后,信用标准化工作推进很快。

自2008年6月30日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先后颁布了两批9项信用国家标准,它们如表1所示。

表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信用国家标准
项目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标准英文名称实施时间GB/T22116-2008企业信用等级表示方法Expression of enterprise's credit grade2008-11-01 GB/T22117-2008信用基本术语Credit-General vocabulary2008-11-01
GB/T22118-2008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处理和提供规范Rules for enterprises credit information collec-
ting,processing and providing
2008-11-01
GB/T22119-2008信用中介组织评价服务规范———信用评级
机构
Evaluation service specification for credit agen-
cy organization-Credit rating agency
2008-11-01
GB/T22120-2008企业信用数据项规范Data item specification for enterprise credit2008-11-01 GB/T23791-2009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通则Standard for grading enterprise quality credit2009-11-01 GB/T23792-2009信用标准化工作指南Guidelines for standardization of credit2009-11-01 GB/T23793-2009合格供应商信用评价规范Credit evaluation norms for qualified suppliers2009-11-01
GB/T23794-2009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及代码Classifying and coding of enterprise credit eval-
uation index system
2009-11-01
鉴于信用国家标准将陆续颁布实施,国家标准化研究院已经开始部署信用国标的宣传和贯彻工作。

目前,还另有近20余项信用国标正在起草,其中已有8项信用国标已经起草完毕。

已经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待批的信用国家标准包括《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及代码规范》、《基于电子商务活动的交易主体———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与等级表示规范》、《基于电子商务活动的交易主体———企业信用档案规范》等。

除了国家标准之外,中国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工作也进展很快。

截至2010年1月,大约有18个行业或地方标准颁布实施。

例如,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起草了两项征信相关的金融标准,分别是《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和《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

它们的颁布时间分别是2006年11月2日和2007年6月27日。

2007年初,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一个“信用评级标准技术委员会(ISO/PC235)”,其秘书处设在德国标准化学会(DIN)。

中国是从2007年第二次会议开始参加ISO/PC235的,并在北京主办了第四次会议。

中国在信用管理和征信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不论在速度和规模上都在世界上领先,逐步形成了一套中国的信用标准化理论和方法。

2010年9月,全国信用标准化技术工作组编纂了《国内外信用理论研究与标准化实践》一书,由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一部中英文对照的论文集,若干篇论文反映了中国信用标准化的观点和方法。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中,政府的信用监管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于企业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自2003年以来,政府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用监管系统建设工作,特别是有监管职能的政府部门,例如工商局和质检局等部门。

中国政府已经积累了多年对企业进行信用监管的经验,在信用监管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行等方面也都经验丰富。

但是,在信用监管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却几乎是空白。

2003年10月,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主编的《企业信用监管理论与实务》一书由中国工商出版社出版发行,它反映了中国政府宣布正式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之前的政府信用监管工作的一个侧面。

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经过12年的探索与研究,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但是,社会信用体系理论还有若干方面有待提高与完善,还存在有待填补的理论空白点。

在社会信用体系核心理论部分,鉴于市场联防机制的建设工作还没有启动,市场联防机制还停留在设计上,缺乏这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运行的经验,因此失信惩戒机制的运行理论远未完善。

另外,中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有待形成,这将是对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抽象和提高。

社会信用体系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但其运行理论还有待完善。

例如,征信法律研究还很落后;政府信用监管的理论(包括制度和伦理两方面)基本是空白;中国的大学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世界领先,可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一直处于空白状
·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