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九江市岷山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九江市岷山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②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③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着很强的渗透力。

为此,我们应该深入分析礼仪文化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行为规范的路径,借鉴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真正收到实效。

④礼仪文化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使礼仪意识变为礼仪行为,再使礼仪行为变为礼仪习惯,形成社会氛围。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⑤遵循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制定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

按照核心价值观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根据各行各业和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

通过完善市民礼仪规范、村民礼仪规范、学生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和商务礼仪规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庆典活动,形成一整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礼仪规范和仪式,做到有章可循。

⑥将礼仪文化教育纳入公民教育,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

礼仪素质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

通过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形成礼仪习惯;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公民礼仪,掌握做人规则;通过社会教育,学习职业礼仪,掌握从业规则。

通过各个环节的礼仪教育,使每个公民学习和掌握做人的规范和做事的守则。

⑦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

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礼仪文化发端于孔子,博大精深,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B. 中国礼仪文化是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目的在于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C. 中国礼仪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基本内涵是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D. 中国礼仪文化对应催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礼仪文化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但因为其内核合理,所以其价值观念可以超越时空。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排斥礼仪文化,它可以有条件地接受吸收礼仪文化。

C.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渗透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有启发意义。

D. 市民、村民、学生、家庭和商务礼仪规范,都不能罔顾核心价值观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形成社会氛围,从而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

B.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进行科学阐释,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C.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D.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参考答案:
1. C
2. A
3. A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中国礼仪文化发端于孔子”有误,从文中来看,应是经孔子整理而发扬光大。

B项,“中国礼仪文化是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有误,应是“道德规范”。

D项,不符合“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
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的意思。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曲解“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的意思。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不符合“使礼仪意识变为礼仪行为,再使礼仪行为变为礼仪习惯,形成社会氛围”的顺序。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魂归大海作波涛黄敏学
少年时代,聂耳也曾幻想过“约得几个同志,盖点茅屋,一天研究点学问,弄点音乐,不受外人支配,也不受政府的管辖”这样的生活,结果受到批评,“青年志望宜远大,不宜作隐逸之想”。

当然,作为一名有志青年,聂耳也向往着“以博爱互助的精神,为全人类谋幸福”,18岁时,他满怀激越地写下了一首述志诗:
渐放光明的东方/突起一轮通红的太阳/残暴怒吼的洪涛巨浪/一阵阵地涌上他的身旁/他知道这是他的穷途末路/只好挣开了他那柔弱的翅膀/预备着奔向他的自由之乡。

此时的聂耳已收起了幻想,选择了积极的人生道路。

为改变黑暗现实,聂耳意识到必须打倒旧社会,建设新社会,同时他也相信自己稍有一点艺术天才,所以要研究艺术。

可见聂耳之所以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开创新兴音乐道路,与其早年经历及对自身的认识密不可分。

1930年7月,聂耳到上海。

“经过十天的奔走,结果,只得到一些滑头的答词或是访人未晤”。

“他只有暂时在‘云丰申庄’干活,一度将时间虚掷在无聊的闲事上。

生活的剧变,让有着远大理想且刚刚步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聂耳倍感困惑与苦闷,他不时思考如何走向那光明的前途。

聂耳振作精神,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同时,他也潜心反思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阅读革命书刊激发了他文艺创作的欲望,“看了几篇革命文学的论文,指示给我现在艺术运动的主要任务是要大众化”,因此,“今后我的研究和创作文艺的方针改变了,不再作个人呻吟,而是向着新的艺术运动的路上跑去”。

1932年初,聂耳读到夏蔓蒂的名作《音乐短论》,夏蔓蒂主张音乐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不是难以把握、神秘、超一切的艺术”,而是“绝对现实的东西”。

这一论述强烈冲击着聂耳,他认为必须用这个指导音乐正确的出路,不然,自己有的思想居然和社会、时代相冲突,这是多么危险啊!此时的他,正在努力寻求新的艺术道路,与旧日之我作彻底了断。

转机出现在这年的4月,聂耳结识了“左联”常委、剧作家田汉,这使得聂耳的音乐创作思路逐渐清晰起,走向那光明的前途。

自此,聂耳的创作思路发生根本性变化,他将学院派的古典音乐和流行的黎派音乐作为其大众音乐理论的批判对象和革命音乐活动的突破口。

1932年8月,聂耳退出了明月社,到北平。

虽然他仅逗留了短短的三个月,但这三个月的经历却是他人生中一次重要转折。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左翼文化战士,参与左翼戏剧、音乐活动。

现实固然残酷,却激起了聂耳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为他此后的新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将更勇敢地去实践人生,在这里取得伟大的材料,创作伟大的作品。

1932年11月,聂耳重返上海,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开始其音乐生涯的全新阶段。

从此,聂耳专注于群众歌曲的创作,“为生活而创作”。

聂耳完成了处女作《开矿歌》,又为话剧《饥饿线》谱写插曲《饥寒交迫之歌》。

聂耳结识了报童小毛头,至今传唱不衰的《卖报歌》也在其笔下汩汩流出。

近代以,什么是中国的新兴音乐及其发展方向,始终困扰着每一个进步的音乐家。

聂耳以其多年的深思熟虑和毕生的创作经验,历史性地对这一难题予以解答,“音乐是代替大众在呐喊。

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

聂耳正是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兴音乐的创作中,代表大众呐喊,谱写救亡乐章。

百年岁月匆匆过,聂耳却如永生的海燕,穿梭于现实的黑暗与理想的光明之间,用昂扬的音乐激励我们走向复兴,创造辉煌!
(选自2013年第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少年时期的聂耳因没有志向而遭到批评,但他在18岁时收起了幻想,明确了人生目标,选择了
积极的人生道路,并写了一首述志诗。

B.早年的经历,对自己在艺术才能方面的自信,是聂耳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开创新兴音乐道路的
重要原因。

C.上海是聂耳的伤心之地,在这里,他曾四处受挫,几度绝望;上海又是聂耳成就辉煌之地,在
这里,他创作了许多歌曲。

D.退出明月社到了北平的聂耳,结识了左翼文化战士,参与了左翼戏剧和音乐活动,在这里取得
了伟大的材料和创作了伟大的作品。

E.文章以时间为序,侧重介绍了聂耳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艺术追求,阐述了其创作思想的形成过
程,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聂耳的赞美。

(2)聂耳的音乐创作思想是“代表大众呐喊”,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聂耳这一创作思想的形成过程。

(6分)
(3)请简析作者以“魂归大海作波涛”为文章题目的作用。

(6分)
(4)聂耳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阐述。

(8分)
参考答案:
(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 A项,“没有志向”错,只是志向不远大;C项,“几度绝望”错,从文中看,聂耳虽然曾“倍感困惑与苦闷”,但不时思考如何走向光明的前途,始终充满希望;D项,“创作了伟大的作品”错。


(2)①少年时代就向往“以博爱互助的精神,为全人类谋幸福”。

②1930年在上海期间,振作精神,阅读进步书刊,反思走过的人生道路,改变了创作方针。

③1932年初,受《音乐短论》的影响,“与旧日之我作彻底了断”,努力寻求新的艺术道路。

④1932年4月,结识了田汉,音乐创作思路逐渐清晰,创作思路发生根本性变化。

⑤1932 年8月,在北平结识了许多左翼文化战士,参与左翼戏剧、音乐活动,为新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⑥1932年11月,重返上海,开始音乐生涯的全新阶段,正式形成了“代表大众呐喊”的音乐创作思想。

(1个点1分,共6分)
(3)标题一语双关,运用象征的手法。

(2分)一方面高度概括了聂耳人生追求的历程,形象地写出了他胸怀大志,为追求人生目标矢志不渝的特点。

(2分)另一方面“魂归大海作波涛”又象征了聂耳的音乐历程,从最初的困惑到追求新的艺术运动,创作思路发生根本性改变,专注于群众歌曲的创作,为生活而创作。

(2分)(若考生答“总领全文”、“暗示主旨”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聂耳从少年时代起就向往着“以博爱互助的精神,为全人类谋幸福”,此后一直为这目标而努力,因而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

②不被一时的困难击倒。

聂耳屡陷困惑、迷茫之中,但他并不为之退却,最终战胜了困难。

③善于学习、吸收他人的理论。

夏蔓蒂的名作《音乐短论》对聂耳的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聂耳与田汉、左翼文化战士的交往,对其音乐创作有启示作用。

④生活是创作的泉。

聂耳能够创作出《卖报歌》等歌曲,和他对生活的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示:可谈目标的重要性。

可谈勇气对战胜困难的意义等。

(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阐释4分,谈启示2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

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

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

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

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

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7.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 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 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8.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段引领全文。

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 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 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
作的积极作用。

D. 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9.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B. 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D. 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参考答案:
7. C 8. D 9. A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B项,“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无中生有。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脉络结构的分析。

D项,④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要求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A项,“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B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D项,无中生有。

点睛: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山浙江归安人。

乾隆十六年进士。

二十年,知彰化县,下车谒庙①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对曰:“小窃尔。

”曰:“小窃何足系?”悉召于庭而纵之,各予十金,使治生。

曰:“吾与汝约,再犯无赦。

”亡何获一贼,讯之,则前所纵也。

山语役曰:“初法必行,当杖毙之。

”亡何复毙一贼,邑人惊骇,相戒曰:“是真健吏,毋犯法。

” 亡何又获贼,方喝杖,见其面有泪痕,山曰:“犯法者死,何哭为?”对曰:“小人自知必死,适与母诀,故悲尔。

”侦之,果有一妪之抱席哭者,将裹尸去。

山曰:“渠有孝心,尚可改。

”再予十金,且严饬曰:“汝持贩他方,求衣食,毋居此,为我捕捉也。

”其人叩头去。

山为政谨慎,听讼时,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

彰署固有私款,岁入数千金,山不受。

言曰:“正供而外,则属横征,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巡视道台德文视彰,故事供帐甚奢,山不可,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

俄而檄下,命册丈田。

山力争曰:“彰地初辟,半斥卤,与他邑异。

前时清丈,曾留余地,以舒贫苦。

今若再丈,将大病民,山不忍为也。

”而文催愈急,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

曰:“吾在此,断不使诸公贿上游也。

”遽令夺镪橐归。

文闻之,大怒,劾山私收采买。

报罢,山被逮,邑人数万争揭竿逐委员,势汹汹。

山挥手止,语且泣曰:“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

”百姓曰:“若然,则我等护公往鞫,有不测愿同死。

”甫登舟,而担馈糗粮者投舱几满。

系省月余,福建将军谂其冤,请赦。

召见,复原官,再迁滦州知州。

将之任,途赴里门,见非故庐,不敢入。

已而妻子出迎,曰:“嘻!此君前年罢官时,彰化士民送我家居此者也。

”出券视之,购价万金。

(庙:妈祖庙。

出自《台湾通史》)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法必行,当杖毙之杖:用木杖
B.故事供帐甚奢故事:旧例
C.今若再丈,将大病民病:使…生病
D.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衔:不满,怀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文催愈急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
B.将之任出券视之
C.若然,则我等护公往鞫,今若再丈,将大病民
D.毋居此,为我捕捉也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
11.下列句子全部体现朱山执政为民,廉洁正直的一组是()
①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②彰署固有私款,岁入数千金,山不受③正供而外,则属横征
④山不可,但馈米十石、羊四羫⑤俄而檄下,命册丈田⑥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
A. 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山任彰化县知县时,用杖打死小偷,县里人惊惧,互相告诫:朱山是一位真正雷厉风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