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
(1)从职业的对象来说,教师职业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所具有的客观性和深刻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着的,可塑性很强的,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受教师影响不依双方主动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

教师表现什么样的道德面貌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影响常常是无形的、潜在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

从幼儿到成年人,教师的师德品质始终影响着学生,决定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所以,教师只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使学生在教师的培养和熏陶下,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千差万别,人人不同。

教师职业对象是人的成长,是体力和脑力的发展,是知识的获取,智慧的增长,品德的养成。

这个过程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才,如果不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懂得教育的规律,不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很难做到的。

社会职业中没有任何职业的对象能像教师职业的这种对象有如此的复杂性。

医生的对象也是人,但是它是人的疾病。

而人与人之间的生理解剖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2)从职业的内容和任务来讲,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

唐朝教育家韩愈说,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除使用教材和其它物质教具进行教育外,主要运用自己的知识、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精神教具进行教育。

尤其是教师的道德面貌,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而且,教师所用的教材和物质教具,也要转化为精神财富才能发挥教育作用,这种转化的过程和程度又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这正是“教育者崇高的道德品质就是教育的前提”的道理。

今天来说,就是要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教育的内容很丰富,任务很复杂。

不是只有知识就能教好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名教书匠。

教师需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养成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的专业能力。

(3)教师的工作方式也与其他社会职业不同。

教师主体与教育工具或手段之间的统一性,是教师职业不同于其它任何职业的根本特点。

他不是像其他职业那样要使用什么工具,而是要用教师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学生共同活动中去影响学生。

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

正是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示范性。

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能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能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的职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具有复杂脑力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是很复杂的,需要运用教师的知识和智慧。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它。

其次,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任何职业都要求创造性,但教师不同,更需要有创造性,并且还要有灵活性。

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去塑造他,也不可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

需要教师有教育的机敏性,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

第三,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教师具有权威性,学生往往把教师视为学习的
榜样。

因此,正如教师有如一面镜子,面对着无数的明亮眼睛,被学生所摹仿。

最后,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

教师教育的效果有些是立竿见影的,而大多不是立马起作用,需要长期的工作。

所以常常有人把教育譬如作“雨露”,所谓“雨露滋润禾苗壮”,就是形容教育的长期性和渗透性。

教育还有长效性。

有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会影响学生一辈子。

2. 怎样理解教师道德的人道内涵?
第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反映,是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巩固、发展服务的。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本质规定的,是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决定的。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体现一切相信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最高准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就以此为题发表了光辉著作。

后来,为人民服务又作为党的宗旨,被写进党的章程。

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他还指出: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

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给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也迫切要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全社会推广开来。

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不能推广到全体人民。

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

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的人们,为人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不论何种岗位,不论能力大小,不论职务高低,都能够而且应该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因此,为人民服务,是全民应该遵守奉行的普遍道德准则。

第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个人的利益。

这就是集体主义的本质内涵。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归根到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

集体主义要求我们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如果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

第三,以“五爱”为基本要求。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概括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道德,弘扬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德观和新价值观,是宪法提倡的全体中国公民都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五爱”首要的是爱祖国。

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有了爱国主义,就会自立自强;有了爱国主义,就会坚忍不拔;有了爱国主义,就会舍身忘我;有了爱国主义,就会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主题。

只要一个公民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就会产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就会产生吃苦耐劳的崇高品质,就会产生学习科学的强大动力,就会产生认同国家政治制度的归属感。

第四,以“三德”为着力点。

社会、职业、家庭是人们活动的三大空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道德的三大领域。

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和道德原则,只有通过“三德”建设,才能具体化、可操作化,才能成为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约束和激励人们的思想行为。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可以说,“三德”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载体,以“三德”为着力点,就是要提出社会各个领域的道德内容和特点,就是要深化能够适合不同社会领域的道德规范,就是要加大道德宣传教育力度,使人们普遍接受和严格遵守在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形成良好风气,推动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