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社会生产力经济学综述 精品
人力资本理论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理论文献综述周新芳一、国外研究概况(一)西方人力资本的理论渊源威廉·佩弟“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论断,及布阿吉尔·贝尔关于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论述,是人力资源思想的早期代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上述思想推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点。
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主要是重视物质资本的时代,并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一种资本。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或劳动能力就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们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概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的另一种表述,但他并未将人力和劳动力作为资本来看待。
(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注重对人力资本进行系统研究。
特别是从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形成了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较突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Jac0b Mincer)。
他在1958年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文中首次建立了个人收入分析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
之后,在他的另一篇论文《在职培训:成本、收益与某些含义》中,根据对劳动者个人收益率差别的研究,估算出美国对在职培训的投资总量和在这种投资上获得的私人收益率。
但遗憾的是,明塞尔的研究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这一阶段,人力资本理论正逐步融入主流经济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
而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的计量分析则首推爱德华.丹尼森(EdwardDenison)。
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及评析西奥多.W.舒尔茨(T.w.Shultz)是从探索经济增长之谜而逐步踏上研究人力资本的道路的。
他认为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并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
从二战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国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快得多。
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撰写本文时,我们将探讨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的特征。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学科,而社会经济学则研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阶层分布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分别深入探讨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学特征。
在人口学特征部分,我们将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方面进行剖析。
人口数量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总数,而人口结构则是指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组成的比例。
人口迁移则关注人口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流动和迁移。
而在社会经济学特征部分,我们将探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阶层分布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而社会阶层分布则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层次结构中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教育水平则是指人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通过研究并了解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这对于规划未来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和归纳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的特征,并探讨它们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通过分析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其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制定相关策略。
总之,本文将全面探讨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的特征,通过分析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阶层分布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认识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主要内容分布方式。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呈现: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人口学特征2.1.1 人口数量2.1.2 人口结构2.1.3 人口迁移2.2 社会经济学特征2.2.1 经济发展水平2.2.2 社会阶层分布2.2.3 教育水平3. 结论3.1 总结人口学特征3.2 总结社会经济学特征3.3 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在引言部分后,文章细分为正文和结论两个部分。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摘要: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内容、性质,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观点,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中国环境经济学界经过多年的探索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提出环境资源论、环境价值论、环境生态论等五种理论,并对制订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所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人类离不开环境,他们的活动又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周围的环境。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损失在迅速增加,恢复和消除污染要付出极高的经济代价和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成为与人口、粮食、能源等问题并列的世界性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济学家们意识到传统经济理论已经难以解决环砍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于是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环境与经济问题,建立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经济学。
中国环境经济学起步相对较晚,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78年才诞生了第一篇题为《应当迅速开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的环境经济论文,同年制定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并开始组织人力研究。
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
在短短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分散研究到整个学科构造的研究,从理论到应用研究,都产生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环境经济学论著。
一、关于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研究1.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大体有四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保护中的经济问题,它是为治理环境,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而研究环境同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与破坏产生原因、控制途径及污染防治的经济评价等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经济社会发展综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不断发展,经济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综述,并且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的推动和科技进步的加速。
全球贸易的便利化和开放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机遇。
同时,科技的革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社会结构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过渡。
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大量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人口。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住房、就业、环境等。
同时,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普及,社会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也随之改变。
三、环境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以及垃圾排放导致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绿色环保产业的兴起和节能减排的推广,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四、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也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支撑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和福利。
同时,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差异,体现了不同国家社会制度的特点和需求。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五、经济不平等问题尽管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经济不平等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存在于个体和家庭层面,也存在于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
人口经济理论综述

人口经济理论综述经济学产生以后,经济学家大都重视人口经济问题的研究。
人口经济理论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具体地讲就是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之间的关系。
人口与经济密切相关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就多少人口最适合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却产生了很大分歧。
人口经济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特别是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以后,人们对人口经济问题更加热衷。
人口经济理论回瞻一古典经济学家的人口经济理论●威廉配第的人口经济思想配第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强调劳动力人口增长对社会财富的积极意义。
他提出“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的名言。
他认为,人口多则财富多。
而“人口少是真正的贫穷。
”因此他主张增加人口。
配第认为,一定速度的人口增长可以使人均社会管理费用的水平有所下降。
配第还认为,人口数量太少,在商品经济中就对货币数量的需求有重大影响。
●魁奈的人口经济思想魁奈认为,一国的人口是随着它的收入增长而增加的,因为收入能够吸引人并能留住人的富裕生活和利益,但是,只有对人的劳动的使用同国家的自然优越条件相适应,国家才能增加收入。
魁奈对“人口增长完全取决于财富增长,取决于劳动、人力和这些财富本身的使用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证,提出人口和财富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的思想。
如果人口和财富之间的比例遭到破坏,人口相对过多,那么人们的消费就会减少到最迫切的必须品,结果国家就会由繁荣变成贫穷。
●亚当斯密的人口经济思想斯密继承了配第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的观点,赞成人口增殖;同时也接受财富增长先于人口增长的观点。
他认为财富增长会提高劳动报酬,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人口增殖。
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手段是分工;二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这两种途径都和人口有密切关系。
人口增加,从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增加,进而国家财富增加。
他同时注意到人口和生活资料之间也有一定比例关系。
他主张消费采取节俭的态度,以便为经济发展积累资本。
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的综述

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综述摘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问题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
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的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之中。
鉴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如此重要,围绕此中心的研究也就变得尤其多。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问题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因而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展开的研究也就变得尤其多,今天我就来做一下关于这方面的综述。
先介绍什么是个人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个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涵义指每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地、自由地和和谐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具体来讲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人的智力和体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人的生命体存在和人从事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低级形式还是高级形式的活动都是对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二、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
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三、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必然要求社会关系高度丰富和发展。
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物质前提。
二是自由时间的增加。
马克思用大量论述表明,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与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给所有人增加自由时间,充分的自由时间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是社会关系的丰富,这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15600字

三一文库()〔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15600字〕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 Mical ol 和or Ivrs(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illiam R Joso (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
Adam imor(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al G. aur LL.M(rla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
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
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a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abi(Uivrsiy o ss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
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经济人类学文献综述

经济人类学文献综述作者:张铭轩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33期摘要:经济人类学秉承通过研究“他者”世界来反观自身社会的批判主义精神,对西方经济学做出整体反思,以求还原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通过关注个体的、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研究信仰、消费、生产活动等如何彼此连接成整体;通过交换、消费、工作、性别分工等个体视角研究经济生活,即在社会文化脉络里理解各种经济行为;从历史的视角探求文化的、实践的与经济生活如何相互塑造并发生改变。
这也说明了经济人类学不是单纯的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结合,而是有着独特关怀的学科,不斷带着独特的关怀出发,为经济学与人类学带回经验与参考资料。
在经济人类学的视野下,经济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与文化、政治、宗教、信仰等交织组成的生活。
关键词:库拉圈;夸富宴;实质主义;形式主义;道德性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33.052经济人类学顾名思义是从人类学的视角理解经济生活,与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经济学截然不同。
经济人类学通过关注个体的、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研究信仰、消费、生产活动等如何彼此连接成整体;通过交换、消费、工作、性别分工等个体视角研究经济生活,即在社会文化脉络里理解各种经济行为;从历史的视角探求文化的、实践的与经济生活如何相互塑造并发生改变。
通过系统的视角理解与思考这些转变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经济生活的改变,展现出独特的关怀。
1 马林诺斯基发现的Kula马林诺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不仅提出了田野工作的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志的方法原则,更是通过描述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人交换礼物形式——库拉,开启了经济人类学的话题,对经济学的假设提出质疑,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库拉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
新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新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理论》课程论文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年级:2014级学生:张镨心学号:2014201491课程:区域经济理论指导老师:骆玲2015年1月7日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一、理论产生背景1、现实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益紧密,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革新对经济增长作用很大,甚至是决定性的。
为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模型。
而分析工具和经济理论的进步,也为研究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和思路。
在此背景下,诞生了经济增长研究的新成果———新经济增长理论。
2、理论背景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历经兴衰,出现了三次大的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第二次高潮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产生和发展;第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产生和发展;三次高潮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次大高潮都共同关注经济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人困惑的问题:经济增长是否可以长期持续,如果可以,增长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虽然对经济增长的原因做出了重要的说明,但他们难以就人类漫长的经济增长史给出一致的、富有说服力的解释。
因而,他们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在上世纪60年代末衰落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Romer, P.)、卢卡斯(Lucas, R.)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撰写了一系列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掀起了一股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潮流。
二、相关理论分析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rmar, E.),根据凯恩斯收入决定论的思想,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分别推演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人们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这一经济增长模型的提出不但带来了动态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复归,而且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研究综述1. 引言1.1 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研究综述概述国内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力的提升成为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国内生产力概念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本文将对国内生产力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其内涵及在不同领域的运用情况。
本文还将对当前国内生产力概念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通过对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研究的综述,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学术界来说,本文的研究也将有助于扩大对国内生产力概念的认识和深化研究。
1.2 研究背景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研究的背景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国内生产力的提升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已成为各国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在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国内生产力的内涵、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通过对国内生产力概念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国家经济发展的脉搏,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对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研究进行全面、深入的综述,有助于加深对其内涵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为国家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系统梳理国内生产力概念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深入分析国内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探讨国内生产力概念的研究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这一研究,旨在为国内生产力概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促进国内生产力的持续提升和经济发展的加快推进。
同时,通过对国内生产力概念的概述和综合分析,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该概念的理论框架,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为提升国内生产力水平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国内人口经济学研究综述

年来我 国每年 以“ 人 口经 济学 ” 为 关键词 的研究 并不 多, 只有
2 0 1 0年 与 2 0 1 1 年 为峰值 2 0篇 , 近 十 年 总 共 只 有 1 2 3篇 ; 第 四, 近 十 年 来 我 国 每年 关 于“ 人 口经 济 ” 的研 究 占“ 人 口’ 研 究 比 例 较高 ,只有 2 0 0 5年 占 比 为 2 5 . 1 3 % ,其 余 年 份 每 年 不 低 于 3 2 % 。近 十 年 来 关 于 “ 人 口经 济 ” 研 究 的文 献 一 共 有 8 1 3篇 , 占 关 于“ 人 口” 研究的 3 9 . 8 7 %, 且2 0 1 4年 关 于“ 人 口经 济 ” 研 究 的 论文 篇 数 占关 于“ 人 口” 研究论文篇数的 6 0 . 2 9 %。 ( 表 1 ) ( 二) 研究热点方向。 根据 以上 对 人 口经 济 学 研 究 的初 步 统 计, 并对论 文深入研究发现 , 我 国近 十 年 来 人 口经 济 学 研 究 的 主 要 内容 包 括 : 人 口经 济 学 相 关 理 论 研 究 , 人 口与 经 济 发 展 关 系研 究 , 人 口与 资源 、 环境研究等方面。
文 献综述 , 总结我 国近十年人 1 2 经济学研 究的主要 内容, 包括 人1 2经济学相关理论研 究、 人1 2 与经济发展 关 系研 究、 人 口与 资源、 环境研 究等方 面。最后提 出关于近十年来我国人 口经济
学研 究 的主 要 成 就 与 问题 。 关键词 : 人 口经 济 学 ; 中国; 综 述 中 图分 类 号 : F O 文 献 标 识码 : A 收 录 日期 : 2 0 1 5 年 1 0月 1 0日 人 口经 济 学 ( p o p u l a t i o n e c o n o mi c s ) 主 要 是 考 察 人 口变 动 对 经 济 增 长 或 经 济 发 展 的影 响 , 同时研 究 人 口变 动 的 经 济 因 素 及 人 口现 象 和 经 济 现 象 的相 互 关 系 等 等 。 我 国关 于 人 口经 济 学 的 研 究起 步 较 晚 , 新 中 国 成 立 之 初 马寅 初提 出 了“ 新 人 口论 ” , 随 后 在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开放 的大 背 景 下 , 陆 续 也 有 关 于 人 口经 济 的 专著 问世, 如 张纯元等主编 的《 人 口经 济 学》( 1 9 8 3 ) 、 彭 松 建 编
新质生产力经济与社会知识点

新质生产力经济与社会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新质生产力经济与社会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新质生产力啊,就是一种有新的特质的生产能力呗。
它可不是那种传统的生产力了,往往跟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模式啥的挂钩,比如说人工智能用到生产里搞自动化,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表现。
②重要程度:在现在这个社会和经济里,就像火车头一样重要呢。
它是推动经济发展往更高层级走的动力,让我们的社会能快速进步。
没有它,我们可能就只能在原来的水平上打转,像老驴拉磨一样。
③前置知识:你得先懂一点基本的经济概念,像什么是资源、什么是市场需求这些。
还得知道点科技知识,比如说现在流行的新技术有啥,这有助于你理解新质生产力是怎么依托这些发展起来的。
④应用价值:就拿现在的电商来说吧。
它利用互联网这个新技术,把商品的销售从实体店拉到了网上,这就是新质生产力在商业领域的一种应用。
这个改变让购物更方便,也让很多小商家有了更多机会,创造了无数就业岗位,对社会经济增长贡献可大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经济学科里,新质生产力算是前沿又关键的内容。
它是经济发展这个大树上的新枝桠,和传统生产力研究、创新经济学这些都是连着的。
②关联知识:和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这些知识点关系可紧密了。
科技创新创造出比如新的材料、新的软件算法之类的,这些就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养料。
产业升级就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之一,比如传统纺织业通过智能化设备变成智能化纺织产业,这就是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分不开。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起来有难度是因为它涉及的范围广,技术新。
关键点在于理解新的技术和新理念是怎么融入到生产环节里去的。
就像我之前想研究绿色能源的新质生产力,光搞懂太阳能板发电原理就挺难的,这还不算后面生产链的新变革呢。
④考点分析:在有关经济发展和创新的考试里相当重要。
考查方式可能是案例分析,给个企业的变革情况,让你分析是不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或者让你论述新质生产力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之类的。
推荐-浅谈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精品

浅谈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摘要人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发展具有制约或者促进作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关键词社会生产力发展制约促进人、也即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没有人,就谈不上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人来实现的,准确来讲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人的发展决定的。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形态更替,奴隶社会对原始社会的替代是人类文明出现导致的结果;封建社会对奴隶社会的替代,资本主义社会替代封建社会,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人类改造世界不断进步的结果,具体的标志是劳动者创造和运用的劳动工具。
所以,人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方面,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方面。
那什么是社会生产力呢?要知道社会生产力,得先理解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也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在资本论中这样论述:“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豍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具体来说,可以形象地描绘为:“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活动。
”这反映了一定社会时期,劳动者的劳动水平,也即“生产力一般”水平。
社会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产力一般的有机结合,“社会生产力表现为一种总体生产力,是个人生产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劳动方式、协作、分工、管理等四个中介)而构成的一种集体力、社会力。
”豎也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生产力的社会结合过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于一定社会的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和技能结合水平,生产力一般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力一般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在生产力中,劳动者即人是起决定作用的。
可见,人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这一切是由人的实践来实现的。
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哲学研》19脬年、12.期)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王东孙承叔马克思从存在形态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把一般生产力区分为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也可以说,马克思是从微观和宏观这双重视角来考察生产力的,个人生产力是微观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则是从宏观总体角度考察的生产力。
这对范畴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看来有必要恢复其科学含义和应有地位。
个人生产力是《资本论》历史观中多次出现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指的是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生产力,包括个人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体力、智力和劳动技能的总和。
尽管整个看来,马克思把思想重心放在社会生产力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视个人生产力范畴。
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上,他提出了一些至今还有生命力的独特见解,特别突出的是下面谈到的三点。
(1)个人生产力是不同于社会生产力的特殊范畴,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二者甚至会处于尖锐对立的矛盾状态之中。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表现为对工人个人活动、自由和独立的有组织压制。
因而,“总体工人从而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
”(《马克思恩斯全集》第23卷,第400页)这种对立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社会主义的劳动过程从根本上拔除了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对立的社会基础。
但二者的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表现得相当突出。
在我们着重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个人生产力的相应发展,决不能企图采用压抑个人生产力的办法,来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2)个人生产力是一般生产力,是发展各种劳动生产力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生产力与工人个人生产力的对立。
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每个人“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马克思恩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8页)。
所谓个人的一般生产力,是指人具有一般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跨具有普遍发展的潜在力量,或者说是具有一般发展能力的萌芽,提供了形成各种特殊生产力的基础。
人社会生产力经济学综述

人社会生产力经济学综述
人社会生产力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学科,主要关
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提高效率,以及经济发展中人的因素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人社会生产力经济学起源于古代经济学家的思考和探索,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对劳动和资本的角色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代人社会生产力经济学主要包括劳
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等分支。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市场、工资和就业等问题。
通过对劳动力的数量、质量、组织和技能的研究,劳动经济学解释了劳动力市场上的经济现象,如失业率、
工资差距和劳动力流动性等。
人力资源经济学研究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它探讨了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之
间的关系,研究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激励机制,以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创新经济学研究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关注创新活动的动力和机制,
研究创新的来源、方式和波及范围,以及创新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的作用。
人社会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行为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和培训、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创新政策和技术进步等。
通过对人力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人社会生产力经济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
策建议。
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研究综述一、引言国内生产力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生产力的提升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对国内生产力概念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生产力概念的演变国内生产力的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最早由农业经济学家提出,用于描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国内生产力的概念逐渐扩展到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并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内生产力被定义为社会生产力,包括劳动力、技术、资本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总和,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国内生产力的研究也逐渐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演变转变,成为了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
三、国内生产力的研究现状1. 国内生产力的衡量指标国内生产力的衡量指标是国内生产力研究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国内生产力衡量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劳动生产率、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等。
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趋势,是国内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
2. 国内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国内生产力的提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技术因素、人力资源因素、资本投入和政策环境等。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国内生产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灵活度、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也对国内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国内生产力的研究方法国内生产力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生产力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和经验研究,以验证理论假设和检验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趋势;理论分析法则是通过建立国内生产力的基本理论模型和假设,进行推演和解释国内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
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研究综述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而生产力则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提高产业效率,提升劳动力素质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国内生产力概念的发展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了解国内生产力的内涵与变迁提供参考。
本文将介绍国内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和发展背景,然后对国内生产力研究的现状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概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国内生产力概念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对国内生产力概念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一、国内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和发展背景国内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经济系统中的各个生产单位(包括企业、农户、国有单位、私营单位等)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并进行有效组合,利用生产技术手段进行生产活动而形成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国内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
国内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起源于西方经济学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
国内生产力的提升对于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生产力研究的现状和主要研究内容近年来,国内生产力的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重要课题,涉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机构众多。
国内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内生产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国内生产力的提高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研究主要探讨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生产率的差异和改善方法。
这些研究贡献了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2. 国内生产力的提升与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深入进行,国内生产力的提升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社会生产力经济学综述[摘要]人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不是由先知先觉人士根据人性要求提出理想目标由大众去实现的过程。
人的解放是历史过程,不是思想过程。
人的发展是从低级经过一系列中间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的发展阶段,不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到复归的过程。
在具体实践方面,重点应放在深入研究经济的实际发展进程,研究现实的人的实际的历史进程,从中揭示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际历史条件和现实的发展过程。
用关于发展规律的知识武装现实活动着的人的头脑,了解人的发展趋势,自觉地为实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奋斗。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农民工。
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综合体,每个学科或学科分支所处的文化位置、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不同。
政治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重要部分,所以,以人为主体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不是什么新看法。
它的特点在于它是从揭示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方面来服务于人的发展的。
人的发展经济学则是以经济运动规律为基础揭示人的发展的规律性,揭示人的发展是怎样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理想状态,探寻达到理想状态的现实途径。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我觉得人们对人的发展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出发点。
一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其理论根据是人性论、人道主义,研究的着重点则是以人的本性为依据,批判现实中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种种表现,然后依据人的本性设计一种社会模式理想方案,实现途径则是通过宣传其美好情景动员人们为它而奋斗。
另一种观点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一旦从现实的人出发,立即就发现社会中的人都是有差别的,他们的利益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往往是互相对立的。
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用工人要求从资本的压迫剥削下解放出来,有尊严有地位;而资本家则要求尽量巩固这种阶级差别,以便独自垄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特权。
所以,恩格斯曾作自我批评说,他起初希望一下子解放全人类,后来发现要求从现有秩序下获得解放的只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根本并不要求从现有秩序下解放,而是要求维护现有秩序。
恩格斯说这是我自作多情了。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首先是无产阶级解放。
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时说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指空想社会主义所阐述的理想社会,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
①这首先是指为走向新的社会所必需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差别的缩小,也包括工人阶级本身的组织程度和管理能力。
不懂得这一点的人,不去深入研究、理解现实社会和揭示它的运动规律及变革的现实条件,而是想当然,总是企图用新社会的幻想图景和方案,来弥补运动所缺乏的历史条件,把宣传这些空想的图景和方案看作是真正的救世之道。
如果我们总是以先知者自居,把努力主要落在去设计人的发展和自由解放的方案,让人们去实现它,而不去认真深刻研究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条件,不研究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对个人解放的实际决定作用和找到实现这一点的社会力量。
那我们就容易犯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犯过的错误。
现实的发展将不会理睬你那些设计方案。
历史过程必将按照自己的运动规律前行。
这一过程看起来不怎么理想,甚至粗俗,还充斥着丑恶的东西,但却是走向人的解放的现实的步伐。
所以,我们讨论人的发展经济学新学科的建立,有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是首要的前提,以保证我们的努力能取得重大科学成果。
为此,我提出四个问题同大家讨论。
1人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还是由先知先觉人士根据人性要求,提出理想目标,由大众去实现的过程?2人的解放是历史过程,还是思想过程?3人的发展是从低级经过一系列中间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还是人的本质异化到复归的过程?4在具体实践方面,重点放在个人根据对抽象的人的本质的看法、否定现实、设计人全面发展的和谐美景,还是深入研究经济的实际发展进程,即研究实际的历史进程,从中揭示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际历史条件和现实的发展过程。
用关于发展规律的知识武装现实活动着的人的头脑、了解人的发展的趋势,自觉地为实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奋斗?下面,我主要谈两个问题。
一、人的解放和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不是人们根据社会公平正义、伦理道德的要求去实践的结果。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先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不是伦理道德或法学问题。
后者不能给我们指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从而也会轻易地被人所否定。
另外,也不能指明实现它的现实历史条件、物质条件和具体途径。
有人说,人的发展即人的本性的形成和发展。
这种说法没有正确地指明人的发展的实质,因为这里所说的人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说明它的内容是什么和是由什么决定的。
离开人的社会性就不可能有人的存在。
另外,把人的发展归结为抽象的人的本性的形成和发展,就导致另一种看法,即把人的发展过程表述为人的形成——异化——复归的过程,这就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论。
从抽象人性出发很容易陷入道德伦理的论证,诉之于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对推动社会历史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没有什么用处。
在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前,道德说教从未停止过,中外都不例外。
我国孔子的仁爱、世界大同思想讲了几千年,对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及自由解放,没有起多大作用,只是起到稳定当时的社会制度的作用,改变的只是帝王统治的方法。
黑格尔甚至说中国没有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
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②欧洲也有类似情况,从古罗马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黑格尔、费尔巴哈都不乏爱、人道主义的宣教。
他们的道德说教也没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爱也并未因此落到每个人身上。
在资本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时期,从一般的爱发展到举起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的旗帜,但是这些也只能限于口号、愿望,不管它怎么好听,而其结果却是一个更加严酷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不是自由、平等、博爱,而是社会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阶级,一个阶级压迫剥削另一个阶级,大多数人继续受苦受难。
20年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打出了人道的社会主义旗帜,但他实际上是只讲人道,而放弃了社会主义。
结果,不仅人道主义没有实现,而是广大人民群众重新陷入被少数垄断寡头压榨的处境。
整个经济发展大倒退,更谈不到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他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追求不仅是一文不值,而是成为一种罪恶。
这并不是说不要人道主义,不讲伦理道德,但是应看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都不乏伦理道德的诉求。
实践表明,只有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它才有影响力、号召力,才能起到动员群众的作用,才能结出果实。
这个果实并不是人道主义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客观历史规律决定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位学者说人道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心,这表明他是与历史唯物主义唱了反调。
生产力的发展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根本的物质基础,这首先是由于人们如果没有保证个人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的满足,就谈不到发展、自由和解放。
另外,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每个人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使自己具有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
最后,生产力和适应它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了人的发展和解放的不同阶段。
最初,单个人力量极端薄弱,只有结成一个或大或小的集体才能生存。
所以,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定义为人的依赖关系。
包括原始社会的家长制、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几种社会生产关系顺序发展也是人的解放过程的依次进展的阶段。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制度下,个人的解放首先为少数人所垄断,被剥削阶级只能是为少数剥削者的发展服务,被剥削者也适应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解放。
到了资本主义阶段,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劳动者从封建式的人身依赖关系下解放出来,获得了独立和自由,但还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因为这时还不可能具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需要有一个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过程。
根据这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需要一个使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的社会经济关系,这就是商品关系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这种物的依赖关系,也就是依赖货币来建立人们之间的联系,冲破了人的依赖关系的狭隘局限,使人们建立了全面的联系,从而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立了更优越的生产关系条件。
人的发展进到第二个阶段,即物的依赖阶段。
这时人与人的关系通过物与物的关系建立,人的命运由物的命运决定。
但是只有在这种关系下,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极大的发展,才能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从而才能创造出使得每一个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开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谈人的解放和自由,都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这里与所谓道德伦理无关,也不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所以,人的解放是经济问题,而不是人性、道德问题。
所以,可以看出,人的自由、解放不是主观意识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自由和民主的结果。
自由就在于根据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所以,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生产力,这才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从动物界解放出来。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有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可能获得解放。
最初当人从动物界刚刚分离出来的时候,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谈不到自由,只有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人本身也随之不断发展,个体的能力不断增大,从而日益不断地取得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
③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
④这就是说,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是历史活动的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而不是由人们为了某种理想刻意追求的结果。
恩格斯说唯有借助于这些新生产力,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
⑤马克思的《资本论》可说是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最全面的论述,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
马克思在揭露资产阶级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而拼命地从事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时指出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
⑥由此,马克思说,正是资本家这种狂热追逐剩余价值的无限欲望,去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他才受到尊敬。
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价值。
⑦这里表明他已经抛弃了从道德伦理方面去评价资本主义制度的非科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