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
1、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1.1国外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为近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出现了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的高层建筑。
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轻质高强材料研究成功,新设计理论取得成果,抗风和抗震结构体系得到发展新的施工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现代高层建筑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近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世纪末到20 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虽然高层建筑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受到设计理论和建筑材料的限制,结构材料用量比较多、自重大,且仅限于框架结构。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建筑结构理论日趋成熟,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简单实用、不受传统建筑形式束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高层建筑成为发展主流。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高层建筑呈现出超高的趋势,高层建筑的最高纪录经常在很短的时间被打破,同时,不少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超高层建筑在各地兴建,如吉隆坡双峰塔、迪拜哈利法塔等。
1.2 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高层建筑方面表现出了无穷的智慧。
早在6世纪,中国就开始修建多层塔,河南嵩岳寺塔,15层,高40m,建于公元523年;陕西西安大雁塔,建于公元652年,10层,高60m。
中国的古塔,是中国古代的高层建筑,在工程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我国大陆最高的塔是河北定县城开元寺塔,建成于1011年,高85.6m。
在山西境
内的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高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建成于1056年,塔高67.31m,这座仅使用砖石、木料、黄土等简单材料的高塔已经受住了近千年塞北风雪的袭击、七次强烈地震和两百多发炮弹的袭击,至今仍然安然无恙,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国现代高层建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尽管上海高层建筑发展起步比国际上先进国家较晚但是上海土地资源一直比较稀缺,发展高层的需求极为迫切,因此高层建筑的发展极为迅速。
1934年国际饭店建成,高82.5m,共24层,成
为亚洲第一高楼,表明上海高层建筑建造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亚洲先进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高层建筑逐步发
展起来,50年代我国开始自行设计建造高层建筑,如北京民族饭店(14层)、民航大楼(16层)等;1968年广州宾馆建成,高86.51m,共27层,成为我国第一高楼;1976年,广州白云宾馆建成,主楼33层,高115m,标志着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高层建筑高度突破100m,进入超高层建筑发展阶段。
2、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特点
根据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9—95)的规定,其高层建筑含义为:“本规范适用以下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高层建筑及其裙房,即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
高层建筑的起点高度或层数,各国规定不一,且多无严格的标准。
它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地震强度、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电梯的设置标准以及防火的特殊要求等很多因素有关。
如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为高层建筑;日本为31m或8层以上;英国大于或等于24.3m;在我国一般8层以上的楼房就要设置电梯对10层以上房屋就有提出特殊防火要求的防火规范。
从结构的受力形态的角度来看,8层以上房屋,地震或风力等水平荷载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起控制作用,因此,水平荷载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
高层建筑结构具有以下特点:水平荷载对结构影响大;楼盖结构整体性要求高;高层建筑结构中构建的多种变形影响大;结构受到动力荷载作用时,动力效应大;扭转效应大;必须重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倾覆问题;当建筑物高度很大时,结构内外和上下的温差过大而产生的温度内力和温度位移也是高层建筑结构的一种特点。
由于其高度的不斷增加,高层建筑更是成为了结构体系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催化剂,原有的框架、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超高层结构的需要,筒体结构体系、混合结构体系和巨型结构体系,包括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型钢混凝土和竖向结构体系等,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实际工程体系中,并表现出各自独特的优势。
3、浅析区域经济对高层建筑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发展,但直到1986年才超过万亿大关(1600亿美元),1900年以后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高峰,GDP的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这个高速发展的势头持续到了2007年,随后进入了平稳增速发展阶段。
从90年代至2010年,中国竣工了6座3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并且2010年至今,中国出现了11座300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而且目前在建的100座超高层建筑中中国就占了62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态势。
这些高层建筑往往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自治区,如香港、广东、江苏、上海、重庆、天津、武汉等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
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所以高层建筑的发展往往也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得缩影,其发展不仅与一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关也与其经济增长率有关,大约达到15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后,且经济增长保持稳定上升势头,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才会得以迅速发展。
4、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1)层数增多,高度增加。
由于城市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紧缺等原因,不断增加的高度仍是人们对高层建筑的第一位要求。
(2)建筑轻量化。
新材料不断得到开发,并逐渐广泛应用到工程中。
(3)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不断出现。
(4)高层结构形式多样化。
由于计算机的更加广泛的应用,分析和计算能力不断提高,新的复杂的结构形式会不断的应用到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
(5)建筑绿色化。
高层建筑将来的发展将更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6)高层建筑信息化。
21世纪的高层建筑将向高度信息化、高度自动化的信息化建筑发展它将改变单一功能,向用户提供多项功能服务。
5、结语
目前,中国发展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的条件较以往更加充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更加强烈,中国的经济发展必将更加稳定持续的向前发展,加之人口的众多、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与用地之间的矛盾,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长足发展是必然趋势。
同时,在保证高层建筑
具有足够的可靠度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节约材料、降低造价和保护环境,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也将不断更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玉银.超高层建筑的起源、发展与未来(一)[J].建筑施工,2006,28(11).
[2]毛志兵.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与研究[J]. 施工技术,2012,41(378)
[3]肖从真,王翠坤,王小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层建筑结构研究发展与展望[J].建筑科学,2013,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