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热处理之扩散

合集下载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一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一章

晶体:是内部原子(离子、分子)按某种特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规则重复排列的固体。

非晶体:内部原子无序排列的固体。

即不存在长程的周期排列晶体的特点各向异性; 晶体沿不同方向所测得的性能的不同。

如导电性,热导率,弹性模量等。

熔点; 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有固定的熔点,并发生体积的突变。

晶体结构:指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空间点阵:这些阵点有规律地周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三维空间阵列晶格:人为地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的空间格子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阵点或结点(lattice point):构成空间点阵的每一个点。

空间点阵有14种类型,称为布拉菲点阵,将14种空间点阵归属于7个晶系晶体中原子列的方向称为晶向通过空间点阵中的任意一组阵点的平面代表晶体中的原子平面,称为晶面晶面间距;相邻两个平行晶面间的距离相交和平行于某一晶向直线的所有晶面的组合称为晶带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的原子数原子半径;假设为原子间距的一半。

晶胞中的原子数;完全属于一个晶胞的原子的数目致密度;晶体结构中原子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

1.体心立方(bcc)具有体心立方的金属有:,α-Fe ,Cr,V,Nb,Mo,W 原子半径:(√3 / 4 ) a中心原子被8个最近邻原子包围,故配位数为8。

晶胞中原子数:1+8×1/8=2。

致密度:0.68。

2.面心立方(fcc)致密度:0.74, 晶胞中原子数=4. 配位数:CN=12,常见金属γ-Fe,Cu,Ni,Al,Ag 面心立方半径=(√2 / 4 ) a3.密排六方(hcp)致密度;APF=0.74,配位数CN=12,等轴比;c/a=1.633.原子半径a/2, 晶胞原子数:6个常见金属:Zn,Mg,Be,α-Ti,α-Co.Cd密排六方的配位数和致密度与面心立方结构相同,这说明两者晶胞中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紧密排列结构晶体中的原子堆垛方式计算的结果表明: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均属于最紧密的结构这个原子排列最紧密的面,对于密排六方而言是其底面,对于面心立方而言则为垂直于立方空间对角线的对角面密排六方密排面的堆垛方式是ABABABAB。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5.1 化学热处理基本原理化学热处理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一般常把它看成由渗剂中的反应。

渗剂中的扩散,渗剂与被渗金属表面的界面反应,被渗元素原子的扩散和扩散过程中相变等过程所构成。

如气体渗氮时,通人氨气与钢表面产生相界面反应2NH3=3H2十2[N]产生活性氮原子,渗入钢件表面进行渗氮。

渗金属时也可以类似反应表示。

扩散是相界面反应产生的原子渗入金属表面后向钢件内部的迁移过程。

化学热处理过程有时可以只有扩散过程.例如用热浸法渗金属时,就是把工件浸在熔融的金属中,直接吸附金属原子并向内部扩散。

二:化学热处理渗剂及其在化学热处理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机制化学热处理的渗剂一般由含有欲渗元素的物质组成,有时还须按一定比例加入一种催渗剂,以便从渗剂中分解出含有被渗元素的活性物质。

但不是所有含有被渗元素的物质均可作为渗剂,而作为渗剂的物质应该具有一定的活性。

所谓渗剂的活性就是在相界面反应中易于分解出被渗元素原子的能力。

例如普通气体渗氮就不能用N2作为渗氮剂,因为N2在普通渗氮温度不能分解出活性氮原子。

催化剂是促进含有被渗元素的物质分解或产生出活性原子的物质,它仅是一种中间介质,本身不产生被渗无素的活性原子.例如因体渗碳时,除了炭粒以外,还尚须加碳酸钡和碳酸钠,这碳酸钡和碳酸钠就是催渗剂,碳酸钡和碳酸钠在渗碳前后没有变化,仅在渗碳过程中把炭粒变成活性物质CO.化学热处理时分解出被渗元素的活性原子的化学反应有如下几类:1.分解反应普通气体渗碳及气体渗氮都属于这一类。

例如用甲烷渗碳CH4=2H2十[C]2.置换反应例如渗金属时,常按下列反应进行MeCIx+Fe—→FeCl3+Me 在钢表面沉积出金属。

3.还原反应例如渗金属时有时按下列反应进行MeCIx+H2—→FeCl3+Me不论何种反应,其分解出被渗元素的能力均可根据质量作用定律确定。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每一反应的平衡常数,在常压下,取决于温度。

而当温度一定时,平衡常数也一定,则主要取决于参加反应物质的浓度(液态反应)或分压(气态反应)。

1 金属中的扩散

1 金属中的扩散

1
2
G G2 Q G1
1 2
x
6
第2节 扩散定律和应用
2.1 菲克第一定律
1855年,德国人菲克(A. Fick)通过实验确立了 扩散物质量与其浓度梯度之间的宏观规律,即单 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物 质量与该物质在该面积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
2.1 菲克第一定律 第一定律的局限性: • 没有体现扩散的真正驱动力 — 化学位梯度
扩散第二方程的常用解: 1)高斯解(Guass solution, 薄膜解)
22 M x M exp( x ) C C exp( ) 4 Dt Dt 4 Dt Dt
C2>C1
适用的扩散问题: ● 扩散过程中扩散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其值为M;
● 扩散开始时扩散元素集中在表面,类似一薄层; ● 初始条件:t=0,C=0; ● 边界条件:x=∞,C=0
x 仅用浓度梯度去判定扩散方向有时是不正确的。
如:调幅分解、上坡扩散。 • 仅能解释稳态扩散问题,即扩散区内任一 点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2.2 菲克第二定律
如果浓度梯度随时间变化,扩散通量不是 常数,使用第一定律就不太方便; 这时需要利用第一定律的推论-菲克第二定律。
2.2 菲克第二定律
物质流入元体积内的量减去流出量必然等于积存在这个 物质流入元体积内的量减去流出量必然等于积存在这个 体积内的物质量。 体积内的物质量。 物质流入元体积的速率,减去流出的速率,应等于这个 物质流入元体积的速率,减去流出的速率,应等于这个 体积内物质的积存速率。 体积内物质的积存速率。 流入速率-流出速率=存积速率
J1At J 2 At CAx C C D t D t Cx x x x1 x2 C C D D x x 2 x x 1 C x t

金属学与热处理8.2扩散定律

金属学与热处理8.2扩散定律

14
扩散系数是决定扩散速度的重要参量。讨论影响
扩散系数因素的基础常基于下式
Q D D0 exp( ) RT
从数学关系上看,扩散系数主要决定于温度,显
于函数关系中,其他一些因素则隐含于D0和Q 中。这
些因素可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大类。
1 2 S m D0 d Z exp 6 k
2
9
(a)两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偶
假设:1)两根无限长A、B合 金棒,各截面浓度均匀, 浓度C2>C1 2)两合金棒对焊,扩
散方向为x方向
3)合金棒无限长,棒 的两端浓度不受扩散影响 4)扩散系数D是与浓度无关的常数 根据上述条件可写出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t=0时, x>0则C=C1,x<0, C=C2 边界条件:t≥0时, x=∞,C=C1, x=-∞, C=C2

(2)因固体原子每次跳动方向是随机的,所以在 没有任何扩散情况下扩散通量为零。
原子每次跳动方向是随机的。只有当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 原子在任一跳动方向上的跳动几率才是相等的。此时虽存 在原子的迁移(即扩散),但没有宏观扩散流。如果系统处 于非平衡状态,系统中必然存在热力学势的梯度(具体可 表示为浓度梯度、化学位梯度、应变能梯度等)。原子在 热力学势减少的方向上的跳动几率将大于在热力学势增大 方向上的跳动几率。于是就出现了宏观扩散流。
自扩散:原子经由自己元素的晶体点阵而迁移的扩散。 (如纯金属或固溶体的晶粒长大-无浓度变化。) 互扩散:原子通过进入对方元素晶体点阵而导致的扩散。 (有浓度变化)

根据扩散方向
下坡扩散:原子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进行的扩散。
上坡扩散:原子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进行的扩散。

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工艺

3、不完全退火: 亚共析钢在Ac1~Ac3之间或过共析钢在Ac1~
4、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的碳化物球化,获 得粒状珠光体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热处理工艺。



用途:主要应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高碳合金工具钢。 目的:降低硬度、均匀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为淬 火做准备。 工艺参数: 加热温度:Ac1+20~30℃;过高-过低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后的组织:铁素体和球状渗碳体的混 合物,叫做球状珠光体或粒状珠光体,用P粒表示; 加热时间:一般为2~4小时或按公式计算 冷却速度:炉冷或Ar1以下〒20℃长时间等温,600 ℃ Q 8 .5 以后出炉空冷。 4
二、钢的正火(正常化或常化)
1、定义:是指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约 30~50℃,保温,完全A化后,从炉中取出空冷以得 到珠光体类型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2、应用: ①改善切削加工性能:预备热处理 (含碳低于0.25%的---HB140-190)低碳钢 ②消除热加工缺陷,为淬火做组织准备:(中碳结构钢 铸、锻、轧件、焊接件的魏氏组织、粗大晶粒、带状 组织) ③消除过共析钢中的Fe3CⅡ,有利于球化退火的进行 (抑制二次碳化物的析出,获得伪共析体。) ④提高普通结构件的机械性能:作为最终热处理,代替 调质处理,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 中低碳钢和中低合金钢件
过共析钢的室温平衡组织为: P+Fe3CⅡ,不 仅硬度高,而且增大了钢的脆性,所以切削加 工困难,淬火时易变形、开裂;; 加热温度为Ac1以上20~30℃,在A中保留大 量的未溶渗碳体质点,并造成A的碳浓度分布 不均匀,在随后的缓冷过程中,或以原有的渗 碳体质点为核心,或在A富碳区产生新的核心, 均匀的形成颗粒状渗碳体; 球化退火前,若二次渗碳体网较厚,可先正火。

第一章金属热处理4

第一章金属热处理4

4. 温度的影响 温度从两个方面影响固态相变:热力学和动力学。 温度从两个方面影响固态相变:热力学和动力学。 5. 缺陷影响 新相极易在缺陷处非均匀形核。 新相极易在缺陷处非均匀形核。
1.5.2固态相变的形核 1.5.2固态相变的形核
均匀形核( 1. 均匀形核(固态相变中均匀形核的可能性 极小) 极小) 自由能变化: ∆G = −n∆Gv + αn 2 / 3γ + βnEa 自由能变化: 临界形核功: 临界形核功: 均匀形核率: 均匀形核率:
1.5.3晶核的长大 1.5.3晶核的长大
长大方式:扩散、 长大方式:扩散、切变 扩散型相变新相的长大过程: 扩散型相变新相的长大过程: 界面控制( ),扩散控制 扩散控制( 界面控制(新相生成时无成分变化),扩散控制(新相生 成时有成分变化)
晶核长大类型
• 成分不变协同型长大 成分不变协同型长大 • 成分不变非协同型长大 成分不变非协同型长大 • 成分改变协同型长大 成分改变协同型长大 • 成分改变非协同型长大 成分改变非协同型长大 前两类无需溶质原子扩散 无需溶质原子扩散, 前两类无需溶质原子扩散,长大速度仅与界面 点阵重构过程有关, 晶核长大速度很快。 点阵重构过程有关,故晶核长大速度很快。
原因:沿应变能最小的方向和界面能最低的界面发展。 原因:沿应变能最小的方向和界面能最低的界面发展。
2. 位向关系 共格和半共格界面时,两相间有一定的位向关系。 共格和半共格界面时,两相间有一定的位向关系。 位相关系和惯习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位相关系和惯习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惯习面是指的与新相主平面或主轴平行的旧相晶 惯习面是指的与新相主平面或主轴平行的旧相晶 位相关系指的是新相 旧相某些低指数晶面、 指的是新相、 面;位相关系指的是新相、旧相某些低指数晶面、 晶向的对应平行关系。 晶向的对应平行关系。

热传导方程和热扩散的原理及应用

热传导方程和热扩散的原理及应用

热传导方程和热扩散的原理及应用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的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过程。

理解热传导方程以及热扩散的原理是研究和应用热传导现象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热传导方程的背景和原理,以及热扩散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热传导方程是描述热量在物质中传播的数学方程,它是基于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观察得出的。

热传导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T/∂t = α∇²T其中,T是温度,t是时间,α是热扩散系数,∇²是拉普拉斯算符。

从热传导方程可以看出,温度的变化率与热扩散系数和温度梯度的平方成正比。

温度梯度是指单位长度内温度的变化量,而热扩散系数则衡量了物质传递热量的能力。

热扩散系数越大,物质越容易传递热量。

热传导方程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数值计算或解析求解来获得的。

对于简单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可以使用分析方法,如分离变量法或格林函数方法。

对于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数值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法,被广泛应用。

热扩散在许多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热扩散的实际应用:1. 电子器件散热:电子器件的散热问题是现代电子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热扩散理论提供了设计高效散热系统的基础。

通过优化散热材料和结构,电子器件的温度可以有效控制,从而提高性能和可靠性。

2. 热处理:热处理是通过控制物体的温度变化来改变其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工艺。

热扩散是热处理的基础,它决定了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分布和传递速度。

通过合理调整温度和时间,可以实现物体的硬化、退火、淬火等特定性能。

3. 地下水热回收:地下水热回收是一种利用地下水的热能来供暖或供冷的技术。

通过热扩散方程可以模拟地下水的温度分布和传递过程,帮助设计和优化地下水热回收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热电效应:热扩散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热电效应的产生。

这种效应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例如热电发电、热电制冷等。

热扩散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和优化热电器件的性能。

总之,热传导方程和热扩散的原理是研究和应用热传导现象的关键。

钢的化学热处理三个基本过程

钢的化学热处理三个基本过程

钢的化学热处理三个基本过程
钢的化学热处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分解、吸收和扩散。

分解是指渗剂中生成能渗入钢表面的活性原子的化学反应,通常包括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速度除取决于反应物的本性外,还与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有关。

一般增加浓度和升高温度,能增加反应速度。

添加催化剂可以使反应速度剧增。

吸收是指一切固体都能或多或少地把周围介质中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吸附到自己的表面上来。

粗糙的表面比平滑的表面吸附作用强,晶界比晶内吸附作用强。

扩散是指活性原子从工件表层向内部的扩散,这是化学热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扩散速度与温度和浓度梯度有关,通常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以上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必须同时进行,以保证化学热处理的顺利进行。

1/ 1。

半导体制造工艺之扩散原理概述

半导体制造工艺之扩散原理概述

半导体制造工艺之扩散原理概述引言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子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扩散过程是其中的核心步骤之一。

扩散是指将外部杂质或原子通过加热和蒸发的方式引入半导体晶体内部,从而改变其导电性能的过程。

本文将概述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扩散原理,包括扩散的定义、分类、扩散过程的主要步骤以及应用。

扩散的定义和分类扩散在半导体制造加工中是用于改变材料电学特性和形成器件结构的重要工艺。

它通过在半导体材料中掺杂外部杂质或原子,改变其禁带宽度、导电性能和晶格结构,从而实现对器件特性的控制。

根据掺杂的原子种类和结构变化,扩散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硼扩散(Boron diffusion):将硼原子引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可以增加材料的p型掺杂浓度。

2.磷扩散(Phosphorus diffusion):将磷原子引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可以增加材料的n型掺杂浓度。

3.氮扩散(Nitrogen diffusion):将氮原子引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可以改变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如降低材料的电阻率和增加材料的硬度。

4.氢扩散(Hydrogen diffusion):将氢原子引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可以提高材料的电阻率。

5.金属扩散(Metal diffusion):在半导体材料中引入金属原子,可以改变材料的特性,如增强导电性能或改变器件结构。

扩散过程的主要步骤扩散过程是一个涉及多个步骤的复杂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清洗在扩散之前,半导体晶体需要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污染物和杂质,保证扩散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清洗步骤可以使用化学清洗方法或物理清洗方法,如溶剂洗涤、超声波清洗等。

预处理预处理步骤是为了提高扩散效果和降低生产成本而进行的一系列处理。

包括表面氧化、蚀刻、离子注入等工艺,以提高扩散层的质量和一致性。

掺杂掺杂是扩散过程中的核心步骤,通过向半导体晶体中注入外部杂质,改变材料的导电性能。

掺杂过程中需要控制掺杂浓度和深度,以满足器件设计要求。

钢的热处理与组织

钢的热处理与组织

第一章钢的热处理组织与性能1 概述热处理之所以能使钢的性能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钢制工件在适当的介质中,经不同的加热与冷却过程,使刚的内部组织发生了变化,化学热处理还改变钢件表层的化学成分,使其表面和基体具有不同的组织,获得所需表里不一的性能。

1.1 钢加热时的组织转变在进行退火、正火和淬火等热处理时,一般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以获得奥氏体。

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对冷却转变过程,以及冷却时转变产物的组织、性能有显著影响。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以共析钢为例,加热至AC1以上,钢中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如图1—1)1)形核:在温度AC1以上珠光体不稳定。

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不均匀,原子排列不规则从浓度和机构上为奥氏体晶核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优先在界面上形成奥氏体晶核。

2)长大:奥氏体形核后的长大依靠铁素体继续转变为奥氏体和渗碳体的不断溶解。

前者比后者快,所以转变基本完成后仍有部分剩余奥氏体未溶解。

3)剩余渗碳体的溶解:随着时间延长,剩余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中。

4)奥氏体的均匀化:渗碳体溶解后,奥氏体中碳浓度不均匀,需要通过碳原子扩散获得均匀的奥氏体。

对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而言,温度刚超过AC1只能使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只有在AC1或Acm以上保温足够时间,才能使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完全溶入奥氏体中,获得单项奥氏体组织。

1.2 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冷至临界温度以下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它的分解是一个点阵重构和碳原子扩散再分配的过程。

过冷奥氏体转变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珠光体转变(扩散型),贝氏体转变(过渡型),马氏体转变(无扩散型)。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或TTT图)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形如拉丁字母中的“C”,故称为C-曲线,亦称TTT(Time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图,如图1-2所示。

共析钢C-曲线如图1-2所示,图中最上面的一根水平虚线为钢的临界点A1,下方的一根水平线Ms为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另一根水平线M f为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

金属学及其热处理知识点

金属学及其热处理知识点

⾦属学及其热处理知识点第⼀章⾦属与合⾦的晶体结构1、晶体:原⼦在三维空间中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2、晶体与⾮晶体的区别:①晶体中原⼦等质点是规则排列的,⾮晶体中质点是⽆规则堆积在⼀起的;②晶体具有明显、固定的熔点,伴有体积与性能的突变;③晶体有各向异性,⾮晶体则各向同性;(各向异性:不同⽅向上的性能有差异)。

3、空间点阵:⼏何点(原⼦)在空间排列的阵列。

晶格:⼏何点(原⼦)排列的空间格架。

4、晶胞:晶格中体积最⼩,对称性最⾼的平⾏六⾯体,是能代表原⼦排列形式特征的最⼩⼏何单元。

5、晶系与布拉菲点阵:7种晶系(⽴⽅、正⽅、斜⽅、菱⽅、六⽅、单斜、三斜),14种布拉菲点阵。

6、晶胞的结点数(原⼦数)计算:N=Ni+Nf/2+Nc/8。

(Ni,Nf,Nc为晶胞内,晶胞⾯上,晶胞⾓上的结点数)7、晶向:晶体点阵中,由阵点组成的任⼀直线,代表晶体空间内的⼀个⽅向,称为晶向。

晶向指数表⽰,最⼩正整数化[uvw]8、晶⾯:晶体点阵中,由阵点所组成的任⼀平⾯,代表晶体的原⼦平⾯,称为晶⾯。

晶⾯不能通过原点,⽤最⼩整数化(ukl)表⽰,ukl代表晶⾯在各轴的截距的倒数。

与那个轴平⾏,截距就为∞。

9、晶向族:晶体中原⼦密度相同(即原⼦列中两个原⼦间距相同)⽽空间位向不同的各组晶向。

⽤表⽰,例<100>的晶向族有:[100]、[010]、[001]、[ī00]、[0ī0]、[00ī]。

10、晶⾯族:晶体中原⼦排列分布相同⽽空间位向不同的各组等同晶⾯。

⽤{uvw}表⽰,例{100}的晶⾯族有:(100)、(010)、(001)、(ī00)、(0ī0)、(00ī)。

11、晶带:晶体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晶⾯形成的集合。

12、晶带⾯:在晶体结构和空间点阵中平⾏于某⼀轴向的所有晶⾯均属于同⼀个晶带,这些晶⾯叫做晶带⾯。

13、晶带轴:与晶带⾯的交线相互平⾏,通过坐标原点的那条平⾏直线成为晶带轴。

晶带轴的晶向指数即为该晶带的指数。

扩散

扩散

晶体中平衡位置上快速振动的原子,可借热激发获得能量,克服势垒而迁移到近邻位置,这样的原子迁移现象叫做原子扩散。

因为热能的定域涨落是随几的,所以由热激发引起的原子迁移也是随几漫步型的布朗运动。

扩散是固体中惟一的一种传质过程。

绝大多数高温固态反应,如固溶、沉淀、相变、再结晶,晶粒长大、蠕变、烧结、压焊等都是借固态扩散过程完成的。

完整晶体中的原子不能扩散,扩散过程必伴随着点缺陷(包括点阵空位、自填隙原子、填隙杂质原子)的输运。

空位和自填隙原子可由热激发产生,所以常称为热缺陷,它们也会在较低温度下辐照或范性变形时产生,并冻结在晶体之中(见晶体缺陷)。

扩散方程图1示晶体具有单位截面积时,扩散原子A沿扩散方向x的浓度分布。

在扩散区内和x轴正交的两个相邻原子面Ⅰ和Ⅱ上分别有n A1和n A2个A原子(单位面积上A原子的浓度)。

若A原子每次可以任意向+x或-x方向跳跃,跃迁距离沿x轴的分量为Δx,跃迁频率为Γ,则每秒自Ⅰ跳到Ⅱ的A原子数为,自Ⅱ跳到Ⅰ的A原子数为,净流过中间虚拟平面S的扩散通量为:式中CΑ为每单位体积中的A原子数;是浓度梯度;负号表示扩散流朝向浓度低处;是扩散系数。

上式表明:每秒流过与扩散流正交的单位截面的扩散物质的量,正比于垂直这个截面的浓度梯度,这是斐克(FicK)第一定律。

图2示出在具有单位截面的试样中A原子的浓度分布。

在体积元d x内,A原子的积聚速率为;而流过平面Ⅰ和Ⅱ的扩散通量之差则为。

按照质量守恒定律,两者应相等。

将用泰勒级数展开,取其领先两项得:(2)故(3)代入式(1)得:(4)上式是有浓度梯度存在时的扩散方程,也就是斐克第二定律,此时扩散伴随着宏观的质量输运。

D是浓度的函数,叫做化学扩散系数或互扩散系数,常用符号愗表示。

在没有浓度梯度存在的情况下, 如纯金属 A加热后,也可根据热激活的A原子的随几漫步,推导出扩散方程:(5)其中D AA是随几漫步(无浓度梯度)的扩散系数,叫做真扩散系数。

化学热处理中的扩散过程

化学热处理中的扩散过程

简介扩散过程是一种化学热处理,用于改变金属和合金的特性。

这个过程涉及到原子或分子从一个区域扩散到另一个区域,形成一种均匀的材料。

扩散过程可用于改善金属和合金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这篇文章将讨论不同类型的扩散过程,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在工业中使用。

扩散过程的类型有几种类型的扩散工艺可用于化学热处理。

最常见的类型是渗碳、氮化、硼化、碳氮化和铝化。

渗碳是一个过程,涉及将碳引入金属或合金的表面层,在含有富碳气体(如甲烷或丙烷)的气氛中加热。

碳扩散到金属或合金中,增加其硬度和耐磨性。

这种工艺通常用于钢制部件,如齿轮和轴承。

氮化是一个过程,涉及将氮气引入金属或合金的表面层,在含有富氮气体如氨或氮气的气氛中加热。

氮气扩散到金属或合金中,增加其强度和耐磨性。

这个过程通常用于钢制部件,如阀门和紧固件。

硼化是一个过程,涉及将硼引入金属或合金的表面层,在含有富硼气体(如三氟化硼或氧化硼气体)的气氛中加热。

硼扩散到金属或合金中,增加其硬度和耐磨性。

这种工艺通常用于钢制部件,如切削工具和模具。

碳氮共渗是一个过程,涉及将碳和氮引入金属或合金的表层,在含有富含碳的气体(如甲烷或丙烷)和富含氮的气体(如氨或氮气)的氛围中加热。

碳和氮扩散到金属或合金中,增加其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这个过程通常用于钢制部件,如齿轮和轴承。

渗铝是一个过程,涉及将铝引入金属或合金的表面层,在含有富铝气体(如氯化铝蒸汽或氧化铝蒸汽)的气氛中加热。

铝扩散到金属或合金中,增加其耐腐蚀性,同时也降低其导热性。

这一过程通常用于不锈钢部件,如炊具和排气系统。

优势和劣势扩散工艺比其他类型的化学热处理有几个优点,包括增加强度、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提高疲劳寿命、提高加工操作后的尺寸稳定性等,这取决于所采用的扩散工艺的类型。

它们还允许对材料性能进行精确控制,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调整温度、时间、压力等参数来适应特定的应用。

此外,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相比,扩散过程相对便宜。

热处理过程中的原子扩散运动及应用

热处理过程中的原子扩散运动及应用

技术与应用A PPLICATION155OCCUPATION2014 10图2因此,一定时间以后,晶体内部同类原子的分布逐步达到均匀化,这就是原子的扩散运动。

总的来说,扩散的速度是随温度而变化的,金属或合金在室温下基本上不会发生扩散,温度越高,原子获得超额的能量越多,活动能力越强,跳动几率越大,扩散速度也越快,这称为原子扩散运动的激活能。

二、钢在热处理时的作用机理工业生产中,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通过改变金属材料表面或内部的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工艺方法。

钢能进行热处理的根本原因是铁具有同素异构转变特性,其过程须借助原子的扩散运动来完成。

1.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纯铁在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钢能进行热处理的根本原因就是纯铁具有同素异构转变的特性,表达式为:γ—Fe 912℃ α—Fe(面心立方晶格) (体心立方晶格)工业生产中的钢由铁、碳两种元素组成,又称铁碳合金。

铁原子在室温下,以体心立方晶格的α—Fe 存在,其溶碳能力很弱,室温近似为零,从而使钢中的碳集中在一起以化合物(渗碳体Fe 3C )的形式存在。

钢的室温组织基本上是由α—Fe 构成的铁素体和含碳量较高的渗碳体两部分组成。

而铁原子在高温(912℃以上),则以面心立方晶格的γ—Fe 存在,其溶碳能力较强,727℃时溶碳量为0.77%,1148℃时溶碳量最高达2.11%,此时小颗粒的碳原摘 要:热处理是改善材料加工性能、强化金属的一种重要手段。

钢能进行热处理的根本原因是铁元素具有同素异构转变的特性,其过程须借助原子的扩散运动来完成。

各种热处理过程,特别是各种退火和化学热处理,都和扩散过程分不开。

关键词:热处理 扩散现象 原子运动 激活能热处理过程中的原子扩散运动及应用文/尹丽萍扩散现象是指在浓度差或其他推动力的作用下,由于分子、原子等的热运动所引起的物质在空间的迁移。

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入含有活性原子的特定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一种或几种元素(如C、N、Si、B、Al、Cr、W等)渗入工件表面,以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达到工件使用性能要求的热处理工艺。

其特点是既改变工件表面层的组织,又改变化学成分。

它可比表面淬火获得更高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并可提高工件表层的耐蚀性和高温抗氧化性。

各种化学热处理都是由以下三个基本过程组成的。

1)分解由介质中分解出渗入元素的活性原子。

2)吸收工件表面对活性原子进行吸收。

吸收的方式有两种,即活性原子由钢的表面进入铁的晶格形成溶体,或与钢中的某种元素形成化合物。

3)扩散已被工件表面吸收的原子,在一定温度下,由表面往里迁移,形成一定厚度的扩散层。

1、渗碳:渗层组织:淬火后为碳化物、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渗层厚度(mm),0.3~1.6,表面硬度,57~63HRC,作用与特点,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渗碳温度(930℃)较高,工件畸变较大;应用,常用于低碳钢、低碳合金钢、热作模具钢制作的齿轮、轴、活塞、销、链条。

渗碳件渗碳后,都要进行淬火、低温回火,回火温度一般为150~200℃。

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后,渗碳件表面为细小片状回火马氏体及少量渗碳体,硬度可达58~64HRC,耐磨性能很好。

心部组织决定于钢的淬透性。

普通低碳钢如15、20钢,心部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硬度为10~15HRC。

低碳合金钢如20CrMnTi心部组织为回火低碳马氏体、铁素体及托氏体,硬度为35~45HRC,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及一定的塑性。

2.液体氮化也称软氮化,低温氰化,或者氮碳共渗,在渗氮过程中,碳原子也参与,因而比一般的单一气体渗氮具有更高的渗速,在渗层表面硬度相当的情况下,氮化层的脆性也比气体氮化小,软氮化因此得名。

氮化主要是往炉中加入纯氨,在200℃以上氨分解为活性氮原子,在500~580℃时,活性氮原子往钢件表面渗氮和扩散,得到0.3~0.5mm厚的高硬度、耐腐蚀、抗疲劳的氮化层。

热传导中的热扩散

热传导中的热扩散

热传导中的热扩散热传导是指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过程,其中热扩散是热传导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机制。

热扩散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碰撞传递到相邻物质的过程,是固体或液体中的分子热运动引起的。

1. 热扩散的基本原理在固体或液体中,热量的传递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进行的。

当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温度高于另一部分时,分子会以更高的速度振动、旋转和碰撞,这样高温区域的分子就会向低温区域传递能量,从而导致温度的均匀分布,这就是热扩散。

2. 热扩散的数学描述热扩散的数学描述是通过热传导方程来完成的。

一维情况下,热传导方程可以写为:q = -kA(dT/dx)其中,q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热量流量,k是热导率,A是横截面积,dT/dx是温度梯度。

这个方程描述了热量流动的方向、强度和速率。

3. 热扩散的影响因素热传导中的热扩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的热导率、温度差、材料的形状和尺寸等。

热导率是材料本身的性质,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密度等有关。

温度差是指热量传递的驱动力,温度差越大,热扩散越明显。

此外,材料的形状和尺寸也会影响热扩散的效果。

热量在固体中的传递速度与材料的厚度和面积有关,厚度越小、面积越大,热量传递越快,热扩散效果越显著。

4. 热扩散的应用热扩散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热扩散在绝缘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建筑物的保温材料、电子设备的散热器等方面。

通过改变材料的热导率和减小热量传递的速度,可以实现保温和散热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物质的热处理和材料加工中,热扩散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过控制热扩散的速率和程度,可以实现金属的均匀加热或冷却,以达到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 热扩散的局限性虽然热扩散在许多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热扩散主要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对于气体来说,热传导主要是通过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进行的,与热扩散有所不同。

此外,热扩散也受到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75号钢热处理碳扩散

75号钢热处理碳扩散

75号钢热处理碳扩散钢铁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而钢铁的性能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热处理工艺来提升。

其中,碳扩散是一种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它能够显著改善钢铁的硬度和耐磨性。

碳扩散是指在高温下,通过将含有高碳浓度的材料与低碳浓度的钢铁接触,使高碳元素迁移到低碳钢的表面。

这样一来,表面的碳含量增加,钢铁的硬度和耐磨性也随之提高。

在75号钢的热处理过程中,碳扩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首先,将75号钢放入高温炉中进行加热,使其达到适宜的温度。

然后,将含有高碳浓度的材料与钢铁放置在一起,让它们接触一段时间。

通过热力学原理,高碳元素会自发地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从而使钢铁表面的碳含量增加。

通过碳扩散,75号钢的表面硬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是因为高碳含量的钢铁具有较高的硬度,而钢铁表面的碳含量增加后,整体硬度也会相应提高。

同时,碳扩散还能够提高钢铁的耐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摩擦和磨损,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然而,碳扩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处理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避免过度扩散导致材料变脆。

其次,碳扩散只能改善钢铁表面的性能,对内部结构的影响有限。

因此,在一些对内部结构要求较高的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热处理工艺来进一步提升钢铁的性能。

碳扩散是一种常用的热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钢铁的硬度和耐磨性。

通过合理控制温度和时间,可以使钢铁表面的碳含量增加,从而改善材料的性能。

然而,碳扩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通过对75号钢热处理碳扩散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提高钢铁的性能,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性应力梯度、电 位梯度、温度梯度的 作用下也可以发生上 坡扩散。 如右图是均匀的 单相固溶体Al-Cu合 金方棒加以弹性弯曲 后,在一定温度下加 热后的上坡扩散。 -- 应力梯度





(三)根据扩散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相进 行分类 1.原子扩散 在扩散过程中基体晶格始终不变,没有 新相产生,称为原子扩散。 2.反应扩散 扩散使固溶体的溶质组元浓度超过溶 解度极限而形成新相的过程,新相可以是 固溶体,也可以是各种化合物。 生成的新相可以参考相图分析。 如铁在1000℃加热时被氧化的组织。


扩散系数D是描述扩散速度的重要物 理量。可以看出,它相当于浓度梯度为1 时扩散流量。D值越大,则扩散越快。 第一定律仅适用于稳定态扩散,即 在扩散过程中合金各处的浓度及浓度梯 度都不随时间改变的情况,但这是很少 的。大部分属于非稳定态扩散,需要应 用菲克扩散第二定律。



二、菲克第二定律 所谓非稳定态扩散,是指在扩散过程中, 各处的浓度梯度不仅随距离变化,而且还随时 间变化。 描述非稳定态扩散中各截面的浓度梯度与 距离(X)和时间(t)两个独立变量间的关系, 就要建立偏微分方程。 采取的方法是:在扩散通道中取出相距dx的 两个垂直于X轴的平面,割取一微小体积进行质 量平衡运算,即该微小体积中的物质增加 率 c ,等于流入和流出这个小体积的流量差。
回 顾


金属的晶体结构 纯金属的结晶 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 铁碳合金 三元相图
第一章

扩散


扩散是物质中原子(或分子)的迁移现象, 是物质传输的一种方式。 气体和液体中有扩散现象,固态金属中也同 样地存在着扩散现象。 例如:金属与合金的熔炼及结晶,偏析的均 匀化,钢及合金的各种热处理和焊接,加热过程 中的氧化和脱碳,冷变形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等。 扩散的微观机理、宏观规律以及影响扩散的因 素等内容。

第二节

扩散定律
一、菲克第一定律 将两根不同溶质浓度的固溶体合金棒料对焊起 来,加热到高温,则溶质原子将从浓度较高的一端 向浓度较低的一端扩散,并沿长度方向形成一浓度 梯度,如图所示。

如在扩散中各处的浓度C只随距
离X变化,不随时间t变化,那么,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垂直截面的扩散 质量(扩散流量)J对于各处都相等, 即每一时刻从左边扩散来多少原子, 就向右边扩散走多少原子,没有盈 亏,所以浓度不随时间变化。将这 种扩散称为稳定态扩散。散过程都是在扩散驱动力作用下进 行的。 1.墨水向周围水中的扩散,锡向钢表 面层中的扩散,其扩散过程都是沿着浓度 降低的方向进行,使浓度趋于均匀化。 2. 杂质原子向晶界的偏聚,高几倍至 几十倍;又如共折转变和过饱和固溶体的分 解,扩散过程却是沿着浓度升高的方向进 行。可见,浓度梯度并不是导致扩散的本 质原因。


在置换固溶体中, 原子尺寸大,间隙又很 小,因此,处于平衡位 置的原子要跳入很小的 间隙位置,而且还要通 过两个原子之间更小的 间隙跳到另一个间隙位 置,这个过程非常困难。 两种间隙扩散模型。 一种是顶替式;另一种 是挤列式。
(二)换位扩散机理 在纯金属或置换固溶 体中,原子可以通过换 位进行扩散 ,如图8-8。 最早认为,直接换 位扩散机制。以后又提 出了环形换位模型。 显然这种环形旋转换 位的方式所引起的晶格 畸变要小得多,因此这 种扩散机理还是可能的。



从热力学来看,在等温等压条件下, 不管浓度梯度如何,组元原子总是从化学 位高的地方自发地转移到化学位低的地方, 只有当每种组元的化学位在系统中各点都 相等时,才达到动态平衡,宏观上再看不 到物质的转移。 扩散的驱动力不是浓度梯度,而是化 学位梯度。 化学位?




四、固态扩散的分类 (-)根据扩散过程中是否发生浓度变化分 类 1.自扩散 自扩散就是不伴有浓度变化的扩散,它与浓 度梯度无关。自扩散只发生在纯金属和均匀固溶 体中。 例如纯金属的晶粒长大是大吞并小。在晶界 移动时,原子由小晶粒向大晶粒迁移、并不伴有 浓度的变化,扩散的驱动力为表面能的降低。均 匀固溶休的晶粒长大也是,在扩散过程的前后, 无论是溶质,还是溶剂,均不发生浓度的变化。 原因是溶质和溶剂原子的扩散方向相同,浓度均 匀不变。

2.互(异)扩散 互扩散是伴有浓度变化的扩 散,它与异类原子的浓度差有关。 在扩散过程中,异类原子相对扩 散,互相渗透,所以又称为“异 扩散”或“化学扩散”。




(二)根据扩散方向是否与浓度梯度的方向 相同进行分类 1.下坡扩散 下坡扩散是沿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扩散, 使浓度趋于均匀化。如铸锭(件)均匀化退火、 渗碳、渗金属等都属于下坡扩散。 2.上坡扩散 上坡扩散是沿着浓度升高的方向进行扩散, 即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扩散,使浓度发生两 极分化。例加将含碳量相近的碳钢(0.441%C) 与 硅 钢 ( 0.487%C 、 3.8%) 对 焊 在 一 起 , 在 1050℃加热13day。焊接面两侧碳浓度变化情 况如图。



2. 扩散的本质 扩散时固态金属中原子的迁移是如何进 行的呢? 金属是晶体.而晶体中的原子按一定 的规律呈周期性的重复排列着,每个原子 都处于呈周期性规律变化着的结合能曲线 的势能谷中,在相邻的两原子之间都隔着 一个势垒Q。 因此。原子不会合并,也很难换位。 但是,进行着热振动,与温度有关。当 温度不变时,存在着能量起伏。



(二)时间要足够长 原子在晶体中跃迁0.3—0.5nm/次。要扩散 1mm的距离,必须跃迁亿万次才行,何况原子 跃迁的过程是随机的。并迈着“醉步”,只有 经过长的时间才能造成物质的宏观定向迁移。 如果采用快速冷却到低温下的方法,使扩 散过程“冻结”,高温下的状态保持下来。 例如在热加工完成时,迅速将金属材料冷 却到室温,抑制扩散过程,避免发生静态再结 晶,把动态回复或动态再结晶的组织保留下来, 以达到提高金属材料性能的目的。



所以,扩散不是原子的定向跃迁过 程,实际上,每个扩散原子都走着迂回 曲折的路。扩散原子的这种随机跃迁过 程,被称为原子的 -----醉步。

用下图描述扩散过程:




二、扩散机理 在扩散过程中,如果晶格的每个结点都被 原子占据着,那么,------如果没有供其跳动的适当位置,那么--可见:扩散不仅由原子的热运动所控制, 而且还要受具体的晶体结构所制约。 即对于不同晶体结构的金属材料来说,原 子的跳动方式可能不同,即扩散的机理可能随 晶体结构的不同而变化。 提出了几种扩散模型,现简介如下。





(三)扩散原子要固溶。 扩散原子在基体金属中必须有一定的固溶度, 形成固溶体,这样才能进行固态扩散。否则, 不能扩散。 例如在水中滴一滴墨水,扩散均匀.,可是 如若在水中滴一滴油,放置多久也不扩散均匀。 又如,由于铅不能固溶于铁,因此,钢可 以在铅浴中加热,获得光亮清洁的表面,而不 用担心铅层粘附钢材表面的危险。 相反,需要在钢板表面粘附一薄层铅,防 蚀作用时,必需在融熔铅中加入少量能固溶于 铁中的锡才行,铅锡合金中的锡扩散到铁中以 后就可形成粘接牢靠的镀层。

(一)间隙扩散 在间隙固溶体 中,一个溶质原 子从其所占据的 间隙位置跳到邻 近的另一个空着 的间隙位置上去 进行扩散。


在置换固溶体 中,溶质或溶剂原 子从原来所占据的 平衡位置跳到间隙 位置,然后再跳到 邻近的其它间隙位 置进行扩散。 两种方式扩散的机 理称为间隙扩散机 理。


在间隙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占据的间 隙位置很少,大部分是空的。提供给间隙 原子跳动。 如在奥氏体中,碳原子位于八面体间 隙中。晶胞中心和各棱边中心都是八面体 间隙的中心位置,每一个间隙位置的周围 均有12个相邻且等距离的间隙位置。当奥 氏体中的含碳量2.11%时,相当于在5个 晶胞中才有两个碳原子,因此----

三. 固态金属扩散的条件------四个条件 (-)温度要足够高 依靠原子热激活而进行。原子热振动,温度 越高,原子的热振动越激烈,被激活而迁移的几 率就越大。只要热力学温度不是零度,总有部分 原子被激活而迁移。温度低时,则原子被激活的 几率很低,甚至几率趋近于零,表现不出物质输 送的宏观效果,就好象扩散过程被“冻结”一样。 不同的物质,扩散 “冻结”的温度不相同。 例如 碳 原子 在 室温下的扩散过程极其微 弱 , 在 100℃以上时,较为显著。而铁原子必须在500 ℃ 以上时才能扩散。


金属结晶时液态金属原子向固态晶核的 迁移,再结晶时的晶粒长大,钢的脱碳和渗 碳,以及金属的焊接等。 扩散的实验:-------柯肯达尔效应 把Cu、Ni棒对焊,在焊接面上镶嵌上钨 丝作为界面标志。高温并保温,发生:漂移



原因: 经分析,界面的左侧(Cu)含有Ni 原子,而界面的右侧(Ni)也含有Cu原 子,但是左侧Ni的浓度大于右侧Cu的浓 度,表明: Ni向左侧扩散过来的原子数目大于 Cu向右侧扩散过来的原子数目。过剩的 Ni原子将使左侧的点阵膨胀,而右边原 子减少的地方将发生点阵收缩,其结果 必然导致界面向右漂移。 ----著名的柯肯达尔效应。


(三)空位扩散机理 空位扩散机理如图所示,原子借逐步向其邻近 的空位跳动而迁移,或者说,原子借空位的运动而 迁移。 空位使周围邻近原子偏离其平衡位置,势能升 高,从而使原子跳入空位所需跨越的势垒高度有所 降低。原子向空位的跳动就比较容易。温度高,空 位多,金属中原子的扩散越容易。




菲克(A.Fick)于1885年通过实验获得 了关于稳定态扩散的扩散第一定律,定律指 出: 在扩散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 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上的扩散流量J与 dC 浓度梯度 dx 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