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事故致因理论重要性
01
帮助企业和组织识别和评估潜在的事故风险,采取有
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02
提高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促进个体和组织在生产
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03
为制定安全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
事故致因理论通常将事故的发生归因于个体、组织、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强调这些因素之 间的相互作用。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历程
01 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因素,如人的 行为、决策、生理或心理状态等。
02 随着工业发展和事故统计数据的积累,人们开始 关注组织因素,如管理、培训、工作设计等对事 故发生的影响。
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引入其他学科的先进 理论和技术,如系统工程、风险管理、人类行为 学等,以推动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安全挑 战,分享经验和成果,以推动全球安全事业的进 步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设计安全培训和教育课程
根据员工安全素质需求,设计相应的安全培训和教 育课程,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应急 处置等内容。
实施安全培训和教育计划
按照设计的课程和计划,组织员工参加安全 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 能水平。
事故致因理论未来发展与挑
04
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型工业安全管理的需求
工业4.0对安全管理的影 响
随着工业4.0的推进,智能化、网络化、自 动化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工业安全管理带来挑 战,需要研究适应新生产模式的预防措施和 管理方法。
(整理)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 .Greenwood)和伍兹(H .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 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 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 .H.Heinrich) 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 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论
16
第三节
一、因果继承原则
事故因果论
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事故现象是后果,与其前因有必然的联系。 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的,因和果有继承性,前段的结 果往往是下一段的原因。一次原因是二次原因的结果,二 次原因又是三次原因的结果,如此类推。
17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23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 成伤亡事故后果——复合型 单纯的集中型或连锁型较少,事故的因果关系 多为复合型。
24
第三节
三、起因物和施害物
事故因果论
起因物——造成事故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 工物件、环境物等。
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
不安全状态导致起因物作用;施害物又是起因物促 成其造成事故后果的。
12
第二节
事故频发倾向论
1926年,纽鲍尔德(E.M.Newbold)研究大量工厂中事 故发生次数分布,证明事故发生次数服从发生概率极小, 且各个人发生事故概率不等的统计分布。 马勃(Marbe)跟踪调查了一个有3000人的工厂,结果发 现: 第一年里没有发生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几年里平均发生 0.30—0.60次事故; 第一年里发生过一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0.86— 1.17次事故; 第一年里出过两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论
能量意外释放论的出现是人们对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实 质认识方面的一大飞跃。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Gibson) 和哈登(Hadden)提出了一种新概念: 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 的能量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应该通过控制能量, 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 量释放。
安全系统工程:事故致因理论
研究目的
认识事故本质 指导事故调查与分析 提出事故预防措施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一、 概念 二、 发展历史 三、 研究目的
概念
这种阐明事故为么发生 、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 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称 为事故致因理论。
发展历史
早期事故致因理论(单因 素致因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 致因理论(人物合一致因 理论)
➱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多因素致因理论)
发展历史
✮早期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论
心理动力理论
发展历史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
发展历史
✮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复杂系统下的系统安全思想,是指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 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 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事故致因理论
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概述一、事故致因理论简介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利用它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出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为们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本质根源和指导事故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伴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事故产生的本质规律也在不断的呈现变化。
从20世纪初至今,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单因素理论)阶段,二战时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双因素理论)阶段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故致因理论(三因素理论)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事故的发生并不一定是随机的,有事故倾向性的工人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到了此双因素理论阶段,主要观点认为人与其工作环境密切相连,事故的发生是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到三因素理论阶段,事故致因理论逐渐完善,并且越来越来的研究者都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人、物和环境3者综合导致的结果,并且诞生出以瑟利提出的人类工程方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事故致因模型。
1、因果论事故具有随机性,构成“机”的多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有继承性,即前一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引发后一过程的原因。
例如某一事故的发生,最初是由于发生了事件N,,这是“因”;然后导致了事件NZ,这便是“果”。
N:包含着N,,它又作为“因”引发了下一过程及结果N3。
如此传递下去,导致了最后的“果”—该事故及其损失。
属于这种因果论的事故模型有线性多因素连锁性,非线性多因素连锁性,线性一非线性复合型,海因里希的多米诺(domino)骨牌理论等等。
其中,日本的北川彻三等人将此理论归纳到了日本的《安全工学便览》中。
2、轨迹交叉论一个生产系统系统一般是由人、机、物构成的,它们共处于一种环境中。
轨迹交叉的事故致因理论认为,该系统内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或逆流能量轨迹交叉)所造成的,有时环境也是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的)不安全状态及它们相遇的条件。
事故致因理论
(二) 事故因果连续论
1.海因理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2.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 3.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 4.北川彻三的事故因果连锁 5.事故统计分析因果连锁模型
1.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最早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 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 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 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 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5种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M) (2)人的缺点(P)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H) (4)事故(D) (5)伤害(A)
5、事故统计分析因果连锁模型
当前世界普遍采用的因果模型。着重于伤亡事故的 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 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管理失误。
(三)能量意外释放(转移)论
1)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的概念 2) 应用能量意外转移理论预防伤亡事故
1)能量意外转移理论的概念
人类利用能量做功以实现生产目的。利用能量 做功必须控制能量。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在各 种约束和限制下,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做 功。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发生了异 常或意外的释放,则称发生了事故。如果意外释放 的能量转移到人体,并且其量能超过了人体的承受 能力,则人体将受到伤害。吉布森和哈登指出:人 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 故则是一种能量的异常或意外的释放。
2)应用能量意外转移理论预防伤亡事故
应用能量意外转移理论的安全措施有: (1)用较安全的能源替代危险大的能源 (2)限制能量 (3)防止能量蓄积 (4)降低能量释放速度 (5)开辟能量异常释放的渠道 (6)设置屏障 (7)人与能量时空隔离 (8)设置警告信息 以上措施应综合使用,尽早使用。
管理 体系 目标 管理失误 领导者在下述方 面决策错误或没做 决策: 方针政策 目 标 规 范 责 任 职 级 考 核 权限授予 安技人员在 下述方面管理 失误或疏忽: 行 为 责 任 权限范围 规 则 指 导 主 动 性 积 极 性 业务活动 现场失误 事故 伤害或 损坏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A.怀特海德曾经 制用了一组骨牌,共13张,第一张最小。长 9.53mm,宽4.76mm,厚1.19mm,还不如小手指甲 大.以后每张体扩大1.5倍,这个数据是按照一张骨 牌倒下时能推倒一张1.5倍体积的骨牌而选定的. 最大的第13张长61mm,宽30.5mm,厚7.6mm,牌 面大小接近于扑克牌,厚度相当于扑克牌的20倍. 把这套骨牌按适当间距排好,轻轻推倒第一张,必 然会波及到第13张.第13张骨牌倒下时释放的能 量比第一张牌倒下时整整要扩大20多亿倍.因为 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能量是按指数形式增长的.若 推倒第一张骨牌要用0.024微焦,倒下的第13张 骨牌释放的能量达到51焦。可见多米诺骨牌效应 产生的能量的确令人瞠目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重点: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基本观点 难点: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多米诺骨牌体 系的理解 一、概述 1931年 美国的海因里希提出工业安全理论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1)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往往是处于一系 列因果连锁之末端的事故的结果,而事故常常起 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机械、物质(统称物的 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产生的 原因。 (3)由于不安全行为而受到伤害的人,几乎重 复了300次以上没有造成伤害的同样事故。换言 之,人员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数百次面临来自 物的方面的危险。
第一节 概述
3、管理的原因 管理的原因即管理的缺陷。
管理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得以存在的条件。
第一节 概述
4、环境的原因 不安全的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是事故的直 接原因,指: (1)自然环境的异常 (2)生产环境不良
无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环境的恶劣 状态都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已经初具规模,蒸汽 动力和电力驱动的机械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手工工具。这 些机械在设计时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操作的安全和方便, 几乎没有什么安全防护装置。工人没有受过培训,操作很 不熟练.加上长达ll一13h以上的工作日,伤亡事故频繁发 生。 根据美国一份被称为“匹兹伯格调查”的报告,1909年 美国全国的工业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一些工厂的百万工时 死亡率达到150一200人。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的 资料,在20世纪初的4年间,该公司的2200名职工中竟有 1600人在事故中受到过伤害。 工人理应承受所从事的工作中通常可能方式的一切危险。
防止企业中有事故频发倾向者是预防事故的基本措施: 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等,从众多的求职人员 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 才就业; 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则将其解雇。显然,由 优秀的人员组成的工厂是比较安全的。
4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是该时期的代表性理论。
据说世界上每20分钟就有一种新的化学物质问世,其中 每一种都可能具有危险性。科技的发展把作为现代物质文 明的各种工业产品送到各类人们的面前,这些产品中有些 会威胁人员安全,美国1972年涉及产品安全的投诉案件超 过50万起。工业部门要保证消费者利用其产品的安全,在 公众的强烈要求下,美国干1972年通过了消费品安全法, 日本等国也相继通过了相似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共同特征
图1 事故发生原因的层次顺序 18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直接原因 (一次原因)
事故原因
间接原因 (二次、三次等
基础原因)
直接原因通常又分为两类:物的原因和人的原因。物的 原因是设备、物料、环境等的不安全状态;人的原因指人 的不安全行为。
事故致因理论
04
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明确安全管理方针
制定明确的安全管理方针 ,确保员工和相关方的安 全和健康。
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 ,负责全面监控和管理公 司的安全工作。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 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遵 守安全规定,降低事故风 险。
安全培训与教育
安全教育培训不足
01
企业和组织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员工缺乏必要的安全意
识和技能,导致操作不规范、违章作业等问题。
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
针对安全问题的宣传教育不足,员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
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事故教训吸取不彻底
03
未能彻底吸取事故教训,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导致类似
事故再次发生。
概念
事故致因理论通常包括一系列导致事 故发生的因素,如人的错误、机械故 障、环境影响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 作用,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事故致因理论的重要性
01
02
03
预防事故
通过了解事故的原因,我 们可以采取措施来消除或 减少导致事故的因素,从 而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提高安全性
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帮助我 们识别和解决潜在的安全 隐患,提高生产过程的安 全性。
02
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 网等,创新和发展新的事故致因 理论和方法。
国际化发展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共同研究和推广先进的事故 致因理论和方法。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 理念和方法,提高我国的安全 管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规范,推 动我国在事故致因理论和方法 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教材知识点:事故致因理论
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教材知识点:事故致因理论三、事故致因理论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掌握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系统处于有效状态。
前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故进行研究,给出了很多事故致因理论,下面简要介绍几种。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把许多伤亡事故发生次数按照如下三种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1.泊松分布。
当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即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原因是由于工厂里的生产条件、机械设备以及一些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
2.偏倚分布(B1asedDistribution)。
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会造成胆怯或神经过敏,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符合这种统计分布的主要是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工人。
3.非均等分布(Distribution ofUnequalLiability)。
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即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相同。
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
进而的研究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
在此研究基础上,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Proneness)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Proneness)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因此,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而把企业中的所谓事故频发倾向者解雇。
第2章事故致因理论资料
17
第三节 能量转移论
能量转移的概念
能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没有能量就没有伤 害。 美国的哈登(Haddon)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 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转移,而事故则是一 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 能量按形式可分为:动能、势能、热能、电 能、化学能、原子能、辐射能(包括离子辐 射和非离子辐射)、声能和生物能。
2020/10/9
18
能量转移引起的第一类伤害:由于施加超过 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产生的。
能量转移引起的第二类伤害:由于影响局部 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伤害。
能量转移论的要点: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 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取决于:
• 人所接触的能量的大小 • 接触时间的长短和频率 • 力的集中程度
2020/10/9
19
能量转移论分析基本方法:
确认系统内的所有能量源;
确定可能遭受该能量伤害的人员及严 重程度;
明确控制该能量不正常或不期望转移 的方法。
运用能量转移论注意不要忽略外部能量 对系统的影响。
2020/10/9
20
能量转移论的优点:
把各类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归结为伤亡 事故的直接原因,从而决定了应对措 施。
2
事故:意外的变故或灾祸。
• 狭义安全方面定义的事故:突然发生的, 使系统或人的有目的行为受到阻碍,以致 暂时或永久停止的违背人们意愿的事件。
• 事故与危险关系定义的事故:一种动态过 程,它始于危险的激化,并以一系列事件 按一定逻辑顺序流经系统而造成的伤害或 损失。
危害:不良环境的统称。
风险:未来随机事件的可能的损失。
系统安全理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 全的事物,任何人类活动都潜伏着危险 因素。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因果连锁论、能量意外释放论)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形式的变化,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促使新的事故致因理论相继出现。
概括地讲,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3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偏倚分布(Biased Distribution)和非均等分布(Disuibution of Unequal Liabiliy)。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工人的年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有关。
明兹(A.Mintz)和布卢姆(M.L.B)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3.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自格林伍德的研究起,迄今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
实际上,事故遭遇倾向就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
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讲解: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讲解: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把许多伤亡事故发生次数按照如下三种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1.泊松分布。
当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即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原因是由于工厂里的生产条件、机械设备以及一些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
2.偏倚分布。
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会造成胆怯或神经过敏,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符合这种统计分布的主要是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工人。
3.非均等分布。
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即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相同。
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
进而的研究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
在此研究基础上,1939年,法默和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第一次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阐述导致伤亡事故各种原因因素间及与伤害间的关系,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1)伤害事故连锁构成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事故致因理论
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的5种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M)。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能使人具 有鲁莽、固执、粗心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这是 事故因果链上最基本的因素。 2、人的缺点(P)。人的缺点是由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 使物产生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这些缺点既包括各类不良性格,也包括缺乏安全生产 知识和技能等后天的不足。 3、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H)。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 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 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在起重机的吊荷下停留、不发信号就启动机器、工作时间打闹 或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等都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防护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 或照明不良等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D)。即由物体、物质或放射线等对人体发生作用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 去控制的事件。例如,坠落、物体打击等使人员受到伤害的事件是典型的事故。
5、伤害(A)。直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 态;间接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及与工作有关的因素。根本原因是管理的缺陷,即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是导致间接原因存在的原因,间接原因的存在又导致 直接原因存在,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五个因素 1 )管理缺陷 2) 个人及工作条件因素 3 )直接原因 4 )事故 5 )损失
能量转移理论
事故能量转移理论是美国的安全专家哈登(Haddon)于1966年提出的 一种事故控制论。其理论的立论依据是对事故的本质定义,即哈登 把事故的本质定义为:事故是能量的不正常转移。这样,研究事故 的控制的理论则从事故的能量作用类型出发,即研究机械能(动能、 势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声能、辐射能的转移规律;研究能 量转移作用的规律,即从能级的控制技术,研究能转移的时间和空 间规律;预防事故的本质是能量控制,可通过对系统能量的消除、 限值、疏导、屏蔽、隔离、转移、距离控制、时间控制、局部弱化、 局部强化、系统闭锁等技术措施来控制能量的不正常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失误论
1.变化—失误模型
系统里状态和要素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系统来说,是本质性的东西。研 究某个部分发生变化,对系统特别是高级子系统产生何种影响,对整个系 统又产生何种结果,这是系统安全分析的最基本任务之一。研究和分析事 故时,对系统内的“变化”和“失误”必须作为一种基本要素来考虑 .
第二节 人失误论
4、控制能量释放; 5、延缓能量释放;
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
7、在能源上设置屏障; 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 9、在人与物之间设置屏蔽; 10、提高防护标准; 11、改变工艺流程; 12、修复或急救
第四节 能量转移论
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
北京农药二厂废渣中毒 (1974年8月10日15时 中毒和窒息)
1 2 3 4 5 6 7
事故因果论 人失误论 扰动起源论 能量转移论 轨迹交叉论 人因素的系统理论 综合原因论
第一节 事故因果论
事故因果论类型
发生事故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因与果的关系类型分为 集中型、连锁型、复合型。 集中型: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 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 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要素发生,下一原因要素再造成更下 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连锁发生。
管理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第二节 人失误论
管理失误论模型解释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又会在 客观上造成人之所以有不安全行为的环境条件。 “隐患”来自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而且和管理上的缺陷或管理人失 误共同偶合才能形成;如果管理得当,及时控制,变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状 态,则不会形成隐患。 客观上一旦出现隐患,主观上又有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显现为伤亡事故 。
第二节 人失误论
变化—失误模型
几乎不必详加说明。设 “变化”为C,“失误” 为E,由图可见,因计划 变化而失误,或因领导 失误而造成的计划失误 ;或因监督变化导致失 误进而一误再误;工作 人员因变化而失误,再 变化再失误,终于造成 了事故。
第二节 人失误论
变化—失误模型
现以因管道焊接的缺 陷而引起燃气厂火灾 事故的分析为例来阐 明瓦斯管路事故的连 续过程,即变化和失 误的C-E连锁
第二节 人失误论
管理失误论概念
这一事故致因模型侧重研究管理上的责任,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 的主要原因。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是,造成“ 人失误”和“物故障”的这一直接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后者虽是 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而常又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
第二节 人失误论
第一节 事故因果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分析
解释: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促成了人为失误;人为失误又造成了不安全行 为或机械、物质危害;后者导致意外事件(包括无伤亡的未遂事故)和由 此产生的人员伤亡的事件。这五因素连锁反应构成了事故。 核心: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危 害,这就必须加强探测技术的控制技术的研究。
第三节 扰动起源论
扰动起源论基本概念
该理论认为“事件 ”是构成事故的因素。 任何事故当它处于萌芽 状态时就有某种非正常 的“扰动”,此扰动为 起源事件。 扰动起源论把事故看成 从相继事件过程中的扰 动开始,最后以伤害或 损坏而告终。这可称为 “P理论”。
第四节 能量转移论
能量转移论基本概念
生产系统中可以相互转变为各种能量形式的有:势能、动能、热能、 化学能、电能、原子能、辐射能、声能、生物能。 该理论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能量逆流于人体造 成伤害的分类方法有两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 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 息和冻伤。
第五节 轨迹交叉论
轨迹交叉论基本概念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或物质危害是人-机系统中构成能量逆流的两 系列,人流与物流(能量流)的轨迹交叉点--就是发生生产事故的 “时、空”。 •轨迹交叉理论的侧重点是说明人为失误难以控制,但可控制设备、 物流不发生故障。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上,即消除 了“起因物”,当然就不会出现“施害物”,“砍断”物流连锁事件 链,使人流与物流的轨迹不相交叉,事故即可避免。
在工人操作期间,各种“刺激”不断 出现,若工人响应的正确或恰当,事故
(accident)就不会发生。即如果没有
危险(danger),则不会发生有伴随 着伤害(injury)出现的事故;反之,
若出现了人失误的事件(event
error),就有发生事故的可能。
of
然而,若客观上存在着不安全因素或 危险,事故是否能造成伤害,这就取决 于各种机会因素(Chance Factors) ,即可能造成伤亡,也可能是没有伤亡 的事故
1.变化—失误模型
当某一生产过程或者操作失去控制时,显然会发生变化。变化包括预期有 计划的和意外的变化。大多数事故原因都与变化有关。所以说,变化会导 致事故发生,但变化也可用来创造一些安全条件。 变化可被用作一种判断事件因果的方法。因此,应该把“变化”当作一 种评价事故发生可能性的依据来加以研究。在改进生产过程和建设新厂矿 或新的工艺流程时,应把设计估计到的危险排除系统之外,有计划地减少 和避免因变化而导致发生事故隐患的可能性。
第四节 能量转移论
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
二、事故原因分析 l.除油池原为处理乐果、敌敌畏废水用的,自1974年5月硫化碱投产后又增加了 硫化碱废水,致使硫化碱废水遇乐果、敌敌畏生产中含有氯化氢及氯乙酸等产生硫 化氢。北京市防疫站于事故后5天,在废水池内距液面l米处测得,池内空气中硫化 氢含量超过最高允许浓度35倍,苯超过347.5倍,且该数字为5天后的样品,已低 于事故时的浓度。 2.污水处理站的副组长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关于罐内作业的有关规定,未办理许可 证,未进行分析,也未设监护人便擅自同意并进入废水池协助作业。 3.进池挖废渣的农民未经培训,不熟悉面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4.三名参加抢救的人员违反有关规定,未佩戴面具便进行抢救而导致中毒。 5.戴防硫化氢过滤器参加抢救的人员违反规定,在含硫化氢350毫克/立方米, 苯13900毫克/立方米的环境中,反佩戴可防氨、硫化氢的过滤式面具进池抢救 ,引起急性苯中毒。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严格执行进罐作业的规定。 2.教育广大职工了解本岗位所接触的物料的种类、性质及防护措施。各种防毒面 具应定点存放,专人保管,以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3
4
5
6
事故致因理论在《安全系统工程》里的地位及与其他内容的关联
安全系统工程 事故致因理论 系统
概率评价法
指数法
安全决策与事故控制
评分法
技术经济学法
决策树等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即事故模式对于人们认识事故 本质,指导事故调查、事故分析、事故预防及事故责任者的处 理有重要作用。它分为:
起因物—施害物事故模型-实例
3.在电焊熔接作业中,火花飞 散到另一喷漆作业的场所,引
起清漆汽油着火,可燃物烧伤
了工人。
4. 焊接作业中火花飞散到汽
油缸处,引燃汽油,蒸汽爆炸
,造成了铁片伤人
第一节 事故因果论
起因物—施害物事故模型-实例
将上述四例绘 成物系列综合
事故模型
第二节 人失误论
1.变化—失误模型
•轨迹交叉论的重要性及特点:系统观点
第五节 轨迹交叉论
轨迹交叉论模型及分析
人的事件链:A.生理、先天身心缺陷;B.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 ;C.后天的心理缺陷;D.视、听、嗅、味、触五感能量分配上的差异;E.行 为失误。人的行为自由度很大,生产劳动中受环境条件影响,加之自身生理 、心理缺陷都易于发生失误动作或行为失误。 物的事件链:a.设计上的缺陷;b.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c.维修保 养上的缺陷,降低了可靠性;d.使用上的缺陷;e.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 人的事件链随时间进程的运动轨迹按A→B→C→D→E的方向线顺序进行; 物质或机械的事件链随时间进程的运动轨迹按a→b→c→d→e的方向线进行 。
第五节 轨迹交叉论
实例
2004年8月27日下午,在深圳市大梅沙盐田坳隧道施工工地,该工程施工单位某公 司向某商行所租赁的拖式混凝土泵的随机操作维修工蒋某一人在泵旁,用手持式电动 砂轮机进行维修工作。该员工工作中穿拖鞋,时逢阴雨天,地面非常潮湿,因手持式 电动砂轮机漏电,导致触电倒下且未能脱离电源。13时30分左右,另一员工发现蒋 倒在地上不动,手还握着砂轮机,随即向公司领导和公安机关报案,后经法医鉴定是 意外电击死亡。
第四节 能量转移论
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伤害实例
能量类型
机械能
产生的原发性损伤
移位、撕裂、破裂和压榨,主要损及组织
举例与注释
热能
炎症、凝固、烧焦和焚化,伤及身体任何层 次 干扰神经--肌肉功能以及凝固、烧焦和焚化, 伤及身体任何层次
电能
电离辐射 细胞和亚细胞成分与功能的破坏 化学能 伤害一般要根据每一种或每一组的具体物质 而定
第二节 人失误论
1.变化—失误模型-实例
例如,试分析某化工成套设备的事故:
变化前—成套设备平安地运转了多年; 变化1—被一套更好的新设备所替换; 变化2—用过的旧设备已经部分解体; 变化3—新设备因故未能按预期目标进行生产; 变化4—社会或上级管理部门要求重新进行生产; 变化5—为生产而恢复旧设备; 变化6—急不可待地恢复必要的生产能力; 变化7—多数冗余安全机能均未发挥作用; 变化8—装置爆炸致使数人死亡。
第四节 能量转移论
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伤害实例
影响能量交换 类型 氧的作用
产生的损伤或障碍的种类
举 例 与 注 释
生理损害,组织或全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