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与快速运动反应性学习

合集下载

谷氨酸δ2受体的羧基末端突触后密度蛋白结构域调节突触可塑性和小脑运动学习功能

谷氨酸δ2受体的羧基末端突触后密度蛋白结构域调节突触可塑性和小脑运动学习功能

明 . l h m,9 3,9 1 ) 13 — 18 Ci e 17 1 (0 : 15 13 . nC

(08 1 0 20— — 收稿 0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o.31 修 回) o 8 -5 0
( 本文编辑 秦娟 )
国内 研究 外 快讯
谷氨酸 8 受体的羧基末端突触后密度蛋 白结构域调节 2 突触 可塑性 和小脑运动学 习功能
沿转移膜到达反应 区 ,然后加入试剂形成颜色 反 应, 可用 于某 些酶 的快速 检测 , 作简便 , 操 试剂 稳 定, 结果易于判别 。该项检测技术有利于儿童佝偻 病及钙缺乏诊断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1 】朱德 民. 碱性磷酸酶与代谢性骨病[ 】见 : 宪彝 主编. M. 朱 代谢性骨
[] Moi o Am nu hmo h enm n pop aea* e 9 r L eG. moim ty l a i o oh sht sanw n pl
s b taefrak l ea da i h s h ts eemi t n i eu u srt o lai n cdp o p aa ed tr nai ns rm n o
【 7 ]刘艳 云 , 张红霞 , 高淑珍. 骨源性 碱性磷酸酶检测 在儿童缺钙诊 断 中的应用[. J 检验医学与临床 , 0 ,()45 】 2 639 :3. 0 ‘
[] C lma M. h y tei o hmopta i np op aea 8 oe n C T esnh s fty lhhl nmo oh sh t, s e nwsbt t r laiep op aaeJ. l hm ca 16 ,3 e us ae o k l hsh ts[ Ci C e A t,9 6 1 r f a n ] u ( )4 1 4 3 6 :0 — 0 . 。

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山东省小学教师远程研修专题一讲座曾琦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曾琦老师。

今天参加座谈的还有来自济南市:纬二路小学周亮老师(数学)、经五路的盛青老师(音乐)、历下区教研室李玉华老师(品德与生活)、天桥区实验小学张春玲老师(英语)、大明湖小学郭骏老师(语文)。

今天我们在一起讨论的主题是关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关于学生的学习,我们有什么样的思考和认识呢?我想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学习的看法和观点。

很多时候我们对学习有这样的说法:(屏幕上)。

很多时候我们也听到这样的说法,比如“学习使人进步”。

对于这些说法,我们如何评价呢?说“学习使人进步”其实也会有不太全面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调整。

至于“学习需要齐头并进、要匀速前进”就涉及到对学生学习活动有误解和错误认识了。

现在就来分析下为什么这些观点可能是错误或者片面的。

一、对学习的误解1.学习就是脑力劳动首先来看一看:学习是脑力劳动。

(1)通常说“学习是需要动脑筋的”。

虽然学习是需要动脑筋的,但它并不仅仅只需要动脑筋就可以。

因为学习不只是单纯的脑力劳动,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

我们作为一个人跟机器人是不同的。

我们除了可以动脑筋,可以积极地思考问题之外,人还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对了,就是“情感”。

我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每个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时候,他不光是开动脑筋,他还有情感的投入。

学生为什么会厌倦学习?因为学生是有情感的。

学生对机械的训练会感到厌恶,感到厌恶之后,他很难进入到一个学习的状态。

所以说,作为一个学生,他绝对不是一个木偶人,也不是一个机器人,而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人。

他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开动脑筋,也会投入自己的情感。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老师,我们需要重视在教学当中,不仅是需要学生从行动上呼应我们,或者说希望学生跟上思维的步调,我们更需要关注他们在情感上是不是能够有共鸣,能够触动他们有思考。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小脑由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又分为三个叶:绒球叶、小结 叶和蚓叶。
02
小脑的主要神经元是浦肯野细胞,它们位于小脑皮层的表面,
并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复杂的连接网络。
小脑与脑干、脊髓和其他脑区之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连接,以
03
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整合。
小脑与运动控制和平衡的关系
01
小脑通过接收来自肌肉、关节和前庭器官的信号,来控制和 协调身体的运动。
程需要大脑的不同区域协同工作。
02 03
情感
虽然情感反应主要与边缘系统相关,但端脑也是情感调节的重要区域。 例如,杏仁核是处理情绪反应的关键区域之一,而前额叶则负责调节情 绪反应。
意识
端脑是意识的主要区域。意识是指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包 括感知、记忆、思考等过程。
THANKS.
下丘脑在视觉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影响我们的视觉感知和注意力。
听觉
间脑对听觉信息进行加工,帮助我们理解声音的来源和意义。
端脑
04
端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端脑是大脑半球中最重要的部分,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身体和环境的信息,并控制身体的运动 。
功能
端脑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意识等。
端脑的解剖结构
02
小脑对运动的控制涉及到对肌肉收缩的精确调节,以确保运 动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03
小脑还参与前庭系统的功能,调节身体姿势和平衡,以维持 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间脑
03
间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间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 大脑的中间区域,连接着脑干和端脑。
功能
间脑参与了多种重要的生理和行为过 程,包括体温调节、睡眠-觉醒周期、 情绪和动机等。

康复医学概论6-运动的神经控制和运动与能量代谢基础

康复医学概论6-运动的神经控制和运动与能量代谢基础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 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小脑和基底神经节都是同躯体运动协调 有关的脑的较高级部位 由大脑皮质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锥体外 系包括两大途径: 一是经小脑下行 一是经基底神经节下行 这两条途径最后都通过脑干某些核团而 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1.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控制调节中枢,其本 身不引发动作,但对动作起共济协调作用, 可以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姿势和平衡, 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小脑损伤常见的症状为随意运动出现障 碍,表现所谓共济失调性震颤症状
γ运动神经元 其纤维也行经前根和脊神经,其轴突止于 肌梭内肌,支配肌梭内的梭内肌纤维,参与 肌张力的维持 动态型神经元(γ1传出纤维) 支配肌梭内核袋肌纤维,其感受器对快牵 张较为敏感 静态型神经元(γ2传出纤维) 支配肌梭内核链肌纤维,其感受器对慢牵 张较为敏感
7、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是指一个α 运动神经元和它全 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梭外肌纤维,这些肌 纤维都有相同的生化和生理特征,完成相 同的功能活动,作为神经肌肉活动的基本 功能单位
3.锥体外系的功能
锥体外系的特点是不经过延髓锥体,作用不能 直接迅速抵达下运动神经元,不能引起肌肉的随 意收缩,只是影响运动的协调性、准确性 锥体外系主要参与调节肌肉紧张度,协调肌肉 的联合活动以维持身体的姿势,进行节律动作等 锥体外系是在锥体束的管理下活动的,并支持 锥体束的随意运动 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肌肉保持适宜的紧张度和协 调的情况下,锥体束才能完成肌肉的精细活动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 控制命令是经由锥体系和 锥体外系两条途径把信息 传递到脊髓,再由脊髓中 的运动神经元这一最后公 路引起肌肉运动的 在锥体系是直捷通路, 而锥体外系则沿途与基底 神经节、小脑、脑于进行 联系换元,同时,基底神 经节与丘脑之间,小脑与 丘脑、脑干之间也相互有 神经联系,而组成一个复 杂的控制整合系统

协调性功能的训练

协调性功能的训练

协调性功能的训练一、概述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二、协调功能障碍的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有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

1.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以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

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蹒跚。

(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复动作不良,完成快速交替动作有困难。

(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运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

2.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基底节神经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其一类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如帕金森综合征;另一类表现为上肢和头面部不自主和无目的动作,这些动作类似随意运动中的一个片断,但肌张力低下,如舞蹈病。

具体表现为:(1)静止性震颤:明显的特征是随着有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

(2)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

(3)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4)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5)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底的变化无法预测。

3.脊髓后柱(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传入大脑皮质,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具体表现为:(1)当闭上眼睛或房间太黑时,由于视觉反馈的减弱,增加了平衡的紊乱,可见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

大脑的奥秘答案2

大脑的奥秘答案2

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没有声音刺激时耳蜗会自发发生声波震动· B、如果检测不到自发耳声发射,有可能外毛细胞功能出现问题· C、在不打开大脑直接观察的情况下,不同的细胞类型,不同的通路位置的异常是无法检测到的· D、传出神经纤维的活动会刺激外毛细胞,接着会改变外毛细胞机械特性会产生自发的声音发射我的答案: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的体感皮层在中央沟前叶· B、身体器官对人的重要性越高和使用频率越多则在大脑皮层对应的面积就越大· C、体感皮层结构上部分对应的是人上部躯干的功能柱,皮层靠下方对应的是躯体下部分· D、小鼠的嘴唇牙齿对应在大脑皮层的面积是最大的的我的答案:B3对肌梭和肌腱器官特征比较错误的是()。

· A、肌梭位于梭外肌纤维之间,腱器官位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 B、肌梭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腱器官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C、肌梭感受长度变化,腱器官感受肌肉张力变化· D、当肌肉受到牵拉时,可以起肌梭兴奋,而不会引起腱器官兴奋我的答案:D4动作电位产生之后达到峰值,开始复极化直到恢复到静息电位,其中复极化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钠通道失活,电压门控钾通道大量开放· B、氯离子不断内流· C、时间的延长信号不断衰减· D、钠钾泵不断工作我的答案:C5关于游离神经末梢表述正确的是()。

· A、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是一种本体感受器· B、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多为感受伤害和温度,所以传入神经纤维神的传入速度是相对较快的· C、神经末梢感受器,能够感受一定疼痛,使人们能够自发规避一些伤害· D、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入纤维会直接传入到大脑皮层惊醒整合处理并反馈我的答案:B6不参与小脑的LTD活动的分子是()。

小脑与认知关系的研究进展

小脑与认知关系的研究进展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226 24 -180 2
早在 10 89年 , o n o就通过 动物 实验 发现 , Rl d a 小脑 损伤 后 主要表 现为运 动障碍 , 而不损伤其他功能 , 如感觉 和智 力。
力和完成速度 有关 。也有 研究 发现 , 运 动次 序学 习任 务 在 中, 左侧 小脑 半球 较右侧激 活明显 , 左手 的运动学 习激 活左 侧小脑半球 , 而右侧小脑半球 与手 的运动学 习无关 。右侧小
惧反应并变得 淡漠 , 提示小 脑可 能参 与恐惧 情 绪 的加 工过 程 。也有研究发现 , 小脑参与 冲动行为 的表 达 , 脑损 伤后 小
小脑皮质 中的颗粒细胞一浦 肯野 细胞 突触 的可塑 性被认 为
是运动学习的基础 。
3 小 脑 与 时 间 感 知
时间感知是客观现象顺序性和延续性的主观反应 , 是人 类能顺利预测 、 组织 和计划一 系列活动 的前提 , 是人 类认知
基底节 、 助 运动 区 和前 额 叶皮 质 等 脑 区可 能 尤 为重 要 。 辅 S ecr p ne 等 通过要求单侧小脑损伤的患者完 成连续和 非连 续 的动作 , 发现此类患者 的症状只 限于不连 续运动 , 他们 的 结论是小脑在确定特定的 、 分离 的运动时 间上起着必不 可少
不 同脑 区组成 的分布计 时网络 组成 , 如 , 例 在计时任 务 中小
脑激活的 同时伴随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 内沟 区以及尾状 核 顶
研究显示 , 在运动学习前后小脑活动有明显变化 。研究
者分别对参与运动学习任务 试验 的成 人和儿 童进行 P T及 E
f I MR 检查 , 结果 发现运动学习过程中小脑 明显 激活 , 且激 活 面积的减少与动作错误 的减少高度相关 , 激活变化的区域位

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9第九章情绪情感的生理心理学1.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心理学理论:①詹姆士-兰格理论、②卡侬的丘脑学说、③巴甫洛夫的皮层机能动力定型理论、④林斯莱的情绪激活学说、⑤林斯莱-麦克林的边缘系统理论: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⑥塞里的应激学说。

与这些理论形成的同时的著名的经典实验:假怒实验、怒叫实验、自我刺激实验等。

2.著名的经典实验:(1)假怒实验: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做“假怒”。

(2)我国生理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于1937年电刺激脑中枢,发现猫能发出呻吟的声音。

1952年他们又深入研究了猫中脑的怒叫中枢。

(3)情绪的重要中枢: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颞叶皮层等。

下丘脑——情绪表达的重要中枢。

新皮层和基外杏仁核——兴奋性调节为主,隔区和皮层内侧杏仁核——抑制性调节为主。

3.皮肤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

皮肤电阻或电导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

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

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

意义: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

4.小脑运动功能的传统认识和现代认识。

(1)长期以来,都认为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同躯体各部分的共济运动,保持适度肌张力与躯体的平衡状态。

因此,它的功能与锥体外系大同小异,甚至可以认为小脑是锥体外系组成部分。

近年研究发现,小脑是快速短潜伏期运动反应中枢,也是随意运动和习得性运动反应的最必须的基本中枢。

(2)小脑损伤的病人中,突出的症状是共济失调,表现为明显的意向性震颤。

生理心理学期中考试20180509

生理心理学期中考试20180509

生理心理学期中考试1、()是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CA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 B 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C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D 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2、位于中央凹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

DA 中央凹细胞B 边缘细胞C 杆体细胞D 锥体细胞3、人耳对()范围内声音的感受性和耐受性都比较高。

BA 100hz—1000hzB 1000hz—4000hzC 5000hz—10000hzD 10000hz—15000hz4、皮肤感觉实际上包括()。

DA 触觉、压觉、振动觉、运动觉、痛觉B 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和痛觉C 振动觉、运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D 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5、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较低、波幅较高的()。

DA α波B β波C θ波D δ波6、表情包括()。

BA 面部表情、动作表情和言语表情B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C 外部表情和内部表情D 音调表情、节奏表情和速度表情7、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认为()。

DA 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B 认知在情绪的发生中起着决定的作用C 情绪与动机有密切的联系D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8、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有()。

DA 激动和平静B 高兴与悲哀C 喜、怒、哀、乐D 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9、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

AA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五种B 感觉记忆、知觉记忆、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意义记忆五种C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D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种10、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叫()。

BA 运动知觉B 时间知觉C 似动知觉D 方位知觉11 ()是表述记忆 BA联想性记忆 B情景性记忆 C习惯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12、()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

BA.隔核 B。

屏状核 C。

齿状核 D。

球状核13、()是神经递质。

BA.核糖核酸 B。

胆碱类 C。

神经系统对机体运动的控制和调节

神经系统对机体运动的控制和调节
内分泌系统还能调节肌肉的能量代谢和物质合成,促进肌肉的生长和修复。
内分泌系统对机体的水分平衡、体温调节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等方面也 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06
神经系统对机体运动的控 制和调节的意义
在生理状态下的意义
维持平衡
神经系统通过协调肌肉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和 稳定。
协调动作
神经系统能够协调身体的各个部分,使复杂的动 作得以顺利完成。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突触前膜释放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下一级 神经元的电化学信号变化,实现信息 的传递。
神经递质与受体
01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 化学物质。
02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儿茶酚胺、氨基酸类递质 等。这些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后,通过突触间隙传递给突 触后膜上的受体,引发下一级神经元的电化学信号变化。
运动提供能量。
交感神经系统能够加速心率、增 加血压和呼吸频率,为机体提供 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以满足
运动时的需求。
交感神经系统还能收缩外周血管, 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促进肌肉
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交换。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1
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 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代谢水平,以维持机 体的稳态。
反射回路
感觉反馈
脊髓是低级反射中枢,能够快速响应 外界刺激,通过反射回路迅速调节躯 体运动。
脊髓还负责接收来自肌肉和皮肤的感 觉信号,将感觉反馈传递给大脑,有 助于机体对运动进行精确控制。
运动神经元
脊髓内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负责将 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肉,引发肌肉收缩, 实现躯体运动。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运动控制与运动再学习 ppt课件

运动控制与运动再学习  ppt课件
•调节运动功能的重要作用, 它与随意运动的稳定性、 肌紧张的控制、运动程序 和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 的处理有关; • 为一切运动提供必要 的“配合活动”
ppt课件
40
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调节
•大脑的反射与调控-平衡反射(见前表)
•大脑对下位中枢的调节
抑制区: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
易化区: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高水平(随意 运动控制) 大脑
脊髓 指令 效应器 运动控制器 输出
小脑 中等水平 基底节 脑干
低水平(反射 肌肉骨骼系统
运动控制)
控制结果的行 为表现
ppt课件
运动
32
神经-运动等级调控
高级中枢实现对反射的逐级控制
脊髓水平
(more、屈肌退缩反射)
延髓水平 (粗大运动) 中脑、桥脑水平
(姿势、调整反射)
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兴 奋性,易化或抑制由其它途径引起的活动, 特别是在快速随意控制肌肉的精细、协调运 动中起基本作用。 组成:它是由皮质运动区锥细胞发出的神经, 经内囊处汇聚成束下行,止于脑干神经核运 动神经元(皮质脑干束)和脊髓运动神经元 及中间神经元(皮质脊髓束),在锥体束下 行过程中一部分交叉至对侧。
ppt课件
16
反射模型
核心思想: 反射是运动的基本单位; 人体运动是各种反射的总和或整合的结果;
人体复杂运动:简单反射(腱反射)+复杂反射(Moro 反 射等)
运动反应的中枢控制依赖外周感觉输入(反射弧完整); 感觉输入能够控制运动的输出—神经促进技术理论基础 (破坏平衡诱发平衡运动反应)。
ppt课件
ppt课件
27
(3)优势现象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当某一中枢受 到较强刺激,其兴奋水平不断提高, 这个提高兴奋水平的中枢,称兴奋优 势灶,它能综合其他中枢扩散而来的 兴奋,提高其自身的兴奋水平,对其 临近中枢却发生抑制作用。

神经生物学第四篇运动系统

神经生物学第四篇运动系统
二、 感觉信息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运动的发起 运动的执行 慢速跟踪运动(slow pursuit) 闭合环路(closed loop) 射弹运动(ballistic movement) 开放环路(open loop)
运动单位的发放频率调制 增加单位时间内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数量。运动 神经元的发放频率愈高,运动单位产生的张力愈大。 运动单位的募集 增加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的数量。激活的运动单位 愈多,肌肉产生的张力愈大。 运动单位的募集 --- 大小原则(size principle)
γ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两端收缩成分收缩)→肌梭敏感性↑→传入冲动↑ → α神经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肌紧张↑
骨骼肌的结构特征
肌浆中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 肌浆中具有特殊的复杂的 肌管系统
功能
控制α运动N元 →发动肌肉运动 控制γN元→调整肌梭敏感性,配合运动 控制中间N元→改变拮抗肌运动N元运动,合适强度 锥体束主要对四肢远端肌肉作精细调节,特别是手指的活动
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
经典锥体外系:指皮层下尾核、苍白球、黑质、红核等下行控制低级N元的系统 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 旁锥体系(Parapyramidal system)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patterns of contraction)
二、 肌肉收缩张力的调节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单收缩(Single muscle twitch) 肌肉受到一次短促的有效刺激而产生 的一次收缩。 (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强直收缩 由多个有效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重叠 形式 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

小脑扁桃体的名词解释

小脑扁桃体的名词解释

小脑扁桃体的名词解释
小脑扁桃体是位于大脑后面的一个小型脑部结构,是大脑最重要的感觉和行为控制中枢之一。

扁桃体是大脑中最大的节中心之一,位于大脑脊肉下部,是大脑后部的三个节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延髓和小脑)。

它控制许多关键性感觉,行为和情绪反应,也维持大脑的内部平衡。

扁桃体被分成四个部分:枕外球、小脑、中央和边缘。

枕外淀粉样球是最外层,包含许多情绪调节神经元和感觉处理中枢。

一些研究表明,它们可能参与愤怒和恐惧反应,以及与记忆和学习相关的行为。

小脑位于枕外淀粉样球(PPA)内,小脑主要是负责控制体动的动作和运动。

它们在大脑中维持稳定的运动和平衡,控制机体活动的细微变化,并协助构建记忆,以便更好地完成日常任务。

中央扁桃体是位于中部的神经核团,是大脑中央控制体系的主要部分,它控制着言语,古学和记忆的过程。

研究表明,它有助于定位服务,激活行为模式,协调多个大脑功能,以及控制体动动作。

边缘扁桃体是位于枕外淀粉样球的外围,边缘扁桃体的作用是参与和调节行为,情绪和记忆完成,帮助大脑在不同环境中快速做出反应。

其中一项研究表明,边缘扁桃体可能与共情,利他主义和抑制反应作用有关。

- 1 -。

小脑前庭动眼反射学习模型研究

小脑前庭动眼反射学习模型研究
VOR增益=被观察者眼球运动速率与头部运动速率之比 (反应VOR自适应学习的强弱)
7
简单介绍VOR
VOR学习模式
VOR-increase: PC激发率降低,引起VN接收来自PC的抑制信号少,与来自前庭 传入纤维的兴奋性信号反相位,从而导致VN响应增加,VOR增益增加。 VOR-decrease:CF引发PC激发率增加,引起PC的抑制信号与兴奋性前庭传入同 相位,导致了更小的VN响应,VOR增益降低。
为突触自发的衰减值,
表示GR的唯一激活LTP,
经过PF纤维传递的GR信号和刺激PC细胞的CF纤维联合引起的LTD )
MF到VN的权重更新规则:
表示
(其中, 的双向可塑性,
表示MF单独引起的LTD,
表示MF活性和VN活性引起
是LTP和LTD转化的阙值,该阙值由后突触的活性来决定)
13
反馈调制突触可塑性学习规则
VOR学习期间,浦肯野细胞的响应变化与VOR增益变化呈负相关
8
VOR增益变化
×0:表示视觉刺激(图像运动)与前庭刺激(头部运动)方向相同且速度相等 ×2:表示视觉刺激(图像运动)与前庭刺激(头部运动)方向相反且速度相等 ×0.4:表示介于两者情况之间(图像不动,头部按原来的方向和速度运动)
神经元学习规则概括: 1.若前庭激发率变化与PC到前庭的激发率变化同向,那么VOR增益降低。 2.若前庭激发率变化与PC到前庭的激发率变化异向,那么VOR增益升高。
颗粒细胞和浦肯野细胞之间的连接关系
4
简单介绍模型程序
设置MF和CF的输入信号(并非直接输入,而是用正弦函数和随机数进行比较,从而触发神经元产 生电位的变化)
电位计算
5
简单介绍VOR

推荐课程《现代生物学之应用》 小脑的运动调节与运动学习功能

推荐课程《现代生物学之应用》 小脑的运动调节与运动学习功能
小脑神经回路的长期抑制~
东京大学Masao Ito 教授的有趣实验
制约过程
电刺激平行纤维 浦金氏细胞的反应
制约前 反应
制约过程:
制约后 反应
台湾大学 閺明源
古典制约:帕夫洛夫实验
条件刺激
非条件刺激
台湾大学 閺明源
制约前反应
古典制约:帕夫洛夫实验
进行制约
+
条件刺激的 反应的反应
制约后反应
制约前 反应
人类脑的中央纵切: 1. 大脑 2.视丘 3.下视丘 4.中脑 5.桥脑 6.小脑 7.延脑 5.脊髓
小脑的重要性:
神经系统在执行经反复练习所获得的技巧性动
作(如骑单车、弹琴)过程中,小脑负责协调
所有参与此动作所有肌肉的收缩,包括收缩的 时机与力道的正确性。因此小脑受损后将产生﹕ 1运动的协调性与精确度变差。 2.参与该动作的协同动作关节之间的不协调
平行纤维
初级运动皮质
运动程序规划
运动神经元/骨骼肌
台湾大学 閺明源
爬升纤维
回顾
运动指令
平行纤维
初级运动皮质
运动程序规划
运动神经元/骨骼肌
台湾大学 閺明源
爬升纤维
回顾
运动指令
平行纤维
初级运动皮质
运动程序规划
运动神经元/骨骼肌
台湾大学 閺明源
爬升纤维
回顾
运动指令
平行纤维
初级运动皮质
运动程序规划
运动神经元/骨骼肌
正常
感觉细胞
感觉细胞
习惯化
敏感化
感觉细胞
运动神经细胞
台湾大学 閺明源
运动神经细胞
Marr-Albus的运动学习理论的实验验证:

【运动】新Bobath理念

【运动】新Bobath理念
比较小和平稳的。
支撑面
• 支撑面在评估和治疗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 支撑面是患者接触到的面,不是提供支撑的面 • 支撑面维持伸肌张力来排列身体各个节段不同 的部分,与支撑的表面建立良好对线关系; • 支撑面是运动的参照点,也是运动开始的地方, 在训练和评估中,病人能否很好的离开支撑面 然后再回到支撑面,通过改变支撑面让我们的 活动变得更难或者更容易。
K\B关系发展
• Berta Bobath在写论文时得到Dr.Karel Bobath的神经生理 学理论的指导,后来结婚,2人一起对单一病例进行研究 积累
• 1950年Berta取得英国物理治疗师资格,1954年成为皇家 物理治疗师协会成员,1951初开设Bobath儿童康复中心 和6名治疗师
• 1971年在英国开办Bobath学习班,77年在美国办班 • 在Bobath夫妇1991年辞世后,国际Bobath指导者培训协
身体图示
• 身体图示可定义为自己的体位(姿势)模型 • 作为运动控制和姿势控制的对象的身体在脑内的表现 • 形成身体图示的本质是,提供四肢位置变化和活动信息的本体感觉 • 这个感觉信息在以初级运动区为中心的运动区域网络转换成运动指

左右半球的身体图示 功能的区别(左脑)
• 大脑左半球的额--顶叶网络具有结合身体图示和外界物体的功能, 与身体图示的扩充和工具的身体化有关
手足与身体的位置对向心性反馈的影响cpg的产生在上肢运动与下肢运动之间存在节律性cpg调控器它有规律性地调整着四肢运存在于上肢与下肢的cpgs对侧与同侧相对起来哪侧较强在人体上尚不确定最新的bobath的临床应用通过各种感觉输入使患者能关注于有效的功能性的运动再学习核心控制是姿势控制的要素之一建立治疗师和患者的手法联系让患者注意自己的活动感觉自己的活动有时需要视觉注视远端开链更多靠本体感受闭链控制需要多次重复的感觉输入利用滞空反应促进抑制交互支配促通自动的姿势控制了解患者开始活动前的准备状态姿势定势活动是抗重力的选择性的偏离中线多少是否以姿势控制为背景的目的性活动建立治疗师和患者的手法联系治疗师的手虽然和患者能将治疗师的想法和意向通过非语言的形式传给患者治疗师的手是促通的工具治疗师的姿势影响对手的操作控制手法操作的同时感知患者的感觉和反应治疗师身体和手接触患者给患者安全感能通过任务和环境的诱导来改变患者的活动从而不断变化身体图示运动感觉垂直轴参照物手法逐步撤退患者更多独立主动完成运动之前意识与感觉信息的作用觉醒意识

运动记忆的名词解释

运动记忆的名词解释

运动记忆的名词解释运动记忆是指在进行运动学习或运动技能训练时形成的长期记忆。

它涉及到大脑对于运动控制的感知和反应,以及运动技能在重复练习中的形成和巩固。

运动记忆与其他类型的记忆形式有所不同。

在运动记忆中,个体通过重复练习和反复的运动表演,逐渐形成动作模式的记忆并进行巩固。

这使得运动技能能够被执行得更加准确和顺畅,无需过多的认知控制。

运动记忆主要涉及到大脑中的运动相关区域。

其中包括了大脑皮层中的前额运动皮层和顶叶动作皮层,以及基底节和小脑等次级脑区。

这些脑区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突触之间的通信网络,协同工作来进行动作的规划、控制和执行。

首先,运动记忆的形成源于前额运动皮层的功能。

前额运动皮层是大脑皮层中负责动作规划和控制的重要区域。

在进行运动学习时,它通过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对运动过程进行感知和规划,促使运动技能的形成。

其次,顶叶动作皮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顶叶动作皮层主要负责对手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进行控制。

它与前额运动皮层之间的连接,使得运动信号能够得到更加准确和有效的传导,从而促进运动记忆的形成。

此外,基底节和小脑在运动记忆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基底节主要参与到动作的计划和非自发性动作的执行中。

它与运动皮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动作执行能够更加协调和流畅。

而小脑则负责对动作进行调节和协调,帮助保持动作平稳和精确。

运动记忆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次的练习和反复的运动表演。

通过不断地进行动作的重复,个体可以逐渐掌握正确的动作模式和技能要领。

在此过程中,大脑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存储,将运动技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记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在面对新的运动任务或变化的环境条件时,大脑可以通过动态的神经可塑性来调整和改变运动记忆。

这使得我们能够不断适应新的运动要求和环境变化。

总之,运动记忆是指在进行运动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长期记忆。

它涉及到大脑中多个运动相关区域的协同作用,包括前额运动皮层、顶叶动作皮层、基底节和小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脑与快速运动反应性学习
80年代以前,小脑在共济运动、平衡和姿势等运动功能中的调节作用,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然而,80年代细胞神经生理学研究,却证明小脑是简单运动条件反射和快速口条件反射形成中最基本和最必要的脑结构。

简言之,小脑在学习行为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最初由汤姆逊教授进行。

70年代末,为研究海马在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作用,他引用了家兔瞬眼条件反射的学习行为模式,采用金属微电极,记录清醒家兔在建立条件反射过程中的海马锥体细胞电活动。

结果发现,瞬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与海马锥体细胞的单位发放率之间存在着平行关系,同时也发现,锥体细胞发放率的变化与长时程增强效应现象之间也有一些相似的规律。

80年代初,汤姆逊在探索瞬眼条件反射的通路时,却意外地发现了许多证据,表明小脑皮层和中位核是建立这种学习行为的最必要的脑结构。

在条件刺激后出现学习行为反应的潜伏期约100毫秒,而小脑皮层和中位核单位发放的变化精确的潜伏期为60毫秒。

损毁大脑皮层海马等结构,并不影响已建成的瞬眼条件反射;但损毁小脑皮层或中位核,则完全不可能建立瞬眼条件反射,已训练好的反射也会消失。

因此,瞬眼条件反射建立的早期由海马参与,但高级中枢则是小脑。

这种高级中枢内的记忆痕迹对条件反射的传出性影响,是通过小脑上脚到对侧红核,再到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对条件刺激(CS)的传入通路,是由耳蜗核神经元通过桥核发出的苔状纤维投射到小脑;非条件刺激(US)是通过下橄榄核,沿小脑下脚一拌缘纤维达小脑皮层的浦肯野氏细胞。

在建成条件反射之前,非条件刺激(吹入眼的气流)通过US通路引起小脑浦肯野氏细胞的棘复合波发放。

建成条件反射后,CS单独就可以引起浦肯野氏细胞的这种发放。

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实验室大量重复经典的生物学阴性条件反射实验,均证明小脑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理解小脑在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作用,神经生物学家们研究了小脑的神经联系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结果发现,小脑细胞的突触后膜上存在许多受体蛋白分子,可以和单胺类递质、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和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递质发生受体结合反应,对神经信息加工是其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物质基础。

小脑神经网络关系比大脑皮层简单的多,只有3种传人纤维和1种传出纤维。

来自脊髓和桥核的苔状纤维,终止于小脑内的颗粒细胞。

此细胞发出大量平行纤维,其末梢以兴奋性
谷氨酸神经递质与小脑皮层中的浦氏细胞远端树突形成突触,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多为QA 型。

小脑的第二种传人纤维是来自下橄榄体等脑干结构中的袢缘纤维,其轴突直接终止于浦氏细胞的近端树突,也以兴奋性谷氨酸或门冬氨酸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多为QA 型或NMDA型。

第三种传入纤维来自脑干的蓝斑和缝际核中的单胺类神经元,其末梢终止于浦氏细胞体形成单胺能突触,突触后膜存在β-肾腺能受体。

小脑唯一的传出纤维来自浦氏细胞,其末梢含有大量的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终止于小脑深部核和脑干。

除此之外,小脑皮层还有3种中间神经元,他们接受颗粒细胞的平行纤维,也直接接受苔状纤维,都是以兴奋性氨基酸递质为中介的兴奋性影响,但传给浦氏细胞的却是抑制性影响,均以GA-BA为递质,突触后膜上有B型GABA受体。

中间神经也有反馈纤维达颗粒细胞形成GABA突触,其后膜上以A型GABA受体为主,这是一种配体门控受体,也是离子通道蛋白,所以作用快,直接调节颗粒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

由此可见,小脑皮层上唯一有传出功能的浦氏细胞,汇集了多种传入纤维和中间神经元的大量异源性突触,并在突触后膜上分布着多种受体蛋白分子。

人类小脑内一个浦氏细胞的胞体和树突上分布着大约20万个突触,这样多的突触发生异源性突触易化作用,是小脑完成短潜伏期反应的重要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