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综述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论文 (3)

洋务运动论文 (3)

洋务运动论文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洋务运动的起因1.1 内外因素交织的背景洋务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种种内外压力。

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领土,中国社会陷入了危机之中。

同时,清廷内部也存在着腐败、闭关思想等诸多问题,无法应对外界的挑战。

这种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交织的背景,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1.2 对先进技术的渴求洋务运动的另一个重要起因是中国社会对先进技术的渴求。

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在工业、军事、交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社会意识到自身的科技落后,急切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提升国家自身的实力。

二、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2.1 兴办洋务机构为了推动洋务运动,清廷成立了许多洋务机构,如洪仁玕所办的湘军、曾国藩所办的淮军等。

这些机构带来了西方的军事技术、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变革。

2.2 兴办洋务企业洋务运动的另一重要发展方面是兴办洋务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生产和制造各种商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江南造船厂,它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企业之一。

2.3 推动教育改革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清廷还推动了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在清朝末年,许多新式学堂和学校兴起,为中国的现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1 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逐渐缩小了与西方的科技差距,提高了自身的工业生产水平。

这无疑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2 教育与知识普及洋务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机会。

这使得更多的人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并有机会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既是中国自强运动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国家现代化路程的探索和尝试。

洋务运动的兴起源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失去立足之地和尊严,被外国列强侵占和割地分赔,这引起了中国的危机和反思,因此开始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61年至1872年,即同治十年至隆庆二年。

第二阶段是1873年至1895年,即光绪至甲午战争前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一、经济层面洋务运动的经济层面是尽力跟上西方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系统,通过引进西方技术、管理制度和机器设备,提高中国本身的经济、军事和工业实力。

这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方面。

洋务运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工业项目是造船业。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大规模的造船。

1861年,太平天国军攻打上海城时,发现没有船只,只好用木板拼凑,结果惨败。

从此,许多有识之士提出提高造船技术的建议,于是中国开始着手发展船舶工业。

著名的造船厂有江南造船厂和天津水师提督署。

除了造军舰之外,江南造船厂还开始造商业船只,统治了近代大洋贸易之中的大部分利润。

此外,铁路、电报和矿业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域。

同治年间,在东方剪票大亨张之洞、同人林则徐的努力下,筹建了沪杭铁路和京张铁路,并修通了津浦铁路;在电报方面,同治年间,华商何叔衡在上海创办了电报公司,开辟了上海到南京的电线;在矿业方面,天津的张謇侯瑛等人,在太行山地区发现大量的铁矿和浅层的煤矿,开始大规模的开采和运用。

二、政治层面在1861年之后,尤其是隆庆年间,清廷逐渐看到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国家沦为半殖民地状态,丧失了主权和独立。

因此,清廷希望通过洋务运动提高国内的工业和经济实力,以增强国家的独立性和民族自豪感。

洋务运动中,政治上的变化表现在清廷为了发展经济和军事,制定了许多新政策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隆庆新政。

这项新政是由同意大利传教士杜威的《平定洋务和尚方草案》所启迪的。

与洋务运动有关的资料

与洋务运动有关的资料

与洋务运动有关的资料
《洋务运动概述》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从19世纪中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洋务运
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为应对列强侵略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和现代化措施。

这一运动以“洋务”为名,但实际上是在中国学习西方科技、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全面性的变革运动。

洋务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50年代中叶,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
来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内部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也加剧了国家的腐败和贫困。

为了挽救中国的危局,晚清政府开始推行洋务运动。

该运动包括兴办洋务学堂、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修建洋务舰队、推行洋务政策等系列改革措施。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技和文化,包括制造业、航海、铁路、交通运输等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使用西方发明的蒸汽机、轮船、火箭炮等设备,并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

洋务运动的影响,促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封建旧制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开始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因为晚清政府在推行洋务运动时仍受到内外交困的影响,导致改革措施的实施进度和成效都不尽如人意。

此外,洋务运动的改革过程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最终,洋务运动未能在晚清时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中国依然陷入了危机之中。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开端。

尽管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洋务运动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它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改革开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的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工业和军事力量。

这场运动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洋务运动致力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当时,西方国家在工业、军事、交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的传统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因此,他们积极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制造技术和工艺方法,推动中国的工业现代化。

例如,中国开始修建铁路、建立近代的造船厂和矿山,引进西方的冶金技术和纺织机械等。

这些努力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致力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中国晚清时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政治制度的落后成为国家治理的症结所在。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认识到,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才能推动国家的现代化。

因此,他们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宪政制度、法治观念和行政管理体制,试图在中国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

这些努力虽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但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还致力于发展工业和军事力量。

当时,中国的工业和军事力量相对较弱,无法与西方列强抗衡。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工业和军事力量,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独立。

因此,他们积极鼓励民间和国家投资工业,建立军工厂和兵工厂,发展现代化的海军和陆军。

这些努力为中国的工业和军事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威望。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主要来自统治阶级,他们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忽视了底层人民的需求。

其次,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组织,洋务运动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许多洋务工厂在建立之初就存在管理混乱、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此外,洋务运动还受到了国内保守势力的阻挠和西方列强的打压,这也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

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旨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升中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

以下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 引进外国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主要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包括引进西方文化、教育、军事、医学、工程和制造业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派遣留学生去海外学习,同时聘请外国专家来中国传授知识。

2. 建立现代化工业:为了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洋务运动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这包括修建新的造船厂、机器工厂、纺织厂、铁路和煤矿等基础设施,以促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工业项目是中国第一艘现代战舰“定远舰”的建造。

3. 改革军事体系:为了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洋务运动还推动了军事改革。

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引进西方军事制度和战略战术。

同时,建立了近代化的军事工业体系,制造了新式火炮、军舰和军械,以提升中国的军事实力。

4. 推动教育改革:洋务运动还重视教育改革,通过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来改革中国的教育系统。

这包括建立新的学校和大学,编纂新的教科书和教材,培养新的教师和学者。

5. 加强外交关系:为了支持洋务运动和吸引外国投资,中国积极发展外交关系。

派遣使节到西方国家,签订贸易和技术合作协议,吸引外国专家和资本进入中国。

此外,中国还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培养外交人才。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现代化的工业发展和军事改革,以及教育和外交方面的改革。

尽管洋务运动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内外部的阻力和限制,运动的效果有限,未能实现预期的现代化目标。

论述洋务运动

论述洋务运动

论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创办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 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3. 筹划海防:从19 世纪70 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 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 培养人才: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经过30 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

洋务运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洋务运动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战术,组建新式军队,进行军事训练和改革,以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同时,还进行了军事工业的兴办,建立了洋务派的兵工厂和船厂,开始自行生产军火和军舰,以减少对外国武器的依赖。

其次,洋务运动在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兴办了一批洋务工厂,开始进行工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和税收改革,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此外,洋务运动还在文化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国家留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科技实力。

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兴办了一批西式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以培养国家的人才队伍,提高国家的综合素质。

最后,洋务运动还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宪政改革和行政改革,以提高国家的政治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政治改革,加强国家的军事管理和指挥系统,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改革运动,它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以挽救国家危亡,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加强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

虽然这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终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命运。

但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它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洋务运动内容及评价

洋务运动内容及评价

洋务运动内容及评价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内容
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目标创办军事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和福建船政局。

2、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又以“求富”为目的,创办民办企业,著名的有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

3、在举办近代工业的同时,洋务派用新式枪炮,轮船装备军队,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

4、此外洋务派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介绍西方文化。

还创办了一批培养翻译,军事,工业人才的新式学堂,并派人店铺。

评价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是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综述

洋务运动综述

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洋务(夷务)”这个词,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至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弹不上什么洋务运动了。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随着太平天国、捻军、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由于这批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权的军政重臣,且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已看到了要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借助泰西的火枪大炮,因而默许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史称“同光新政”。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

1862年(同治元年)清廷下令都司以下军官一律开始学习西洋武操,各省防军开始更换新式武器,同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87年丁葆祯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

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火枪、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其决心之大、动作之快令中外为之震惊,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概括洋务运动

概括洋务运动

概括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背景和目的洋务运动发生在清朝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巨大危机时期。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

为了应对这些危机,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并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主要内容和措施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邮政、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成就和影响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它引进西方文化,促进思想开放,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影响了日后中国的发展。

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以及官僚政风的败坏等原因,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

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例如,慈禧太后挪用军费起建颐和园,并极力阻挠洋务运动的发展。

同时,改革进行的不彻底,主事者如李鸿章、曾国藩等人虽有学习西方文化,但仍受中国传统迷信思想的禁锢。

派别和代表人物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中央的恭亲王奕䜣和文祥,以及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汉族官员。

这些人物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洋务运动思想总结概括

洋务运动思想总结概括

洋务运动思想总结概括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场重大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实现国家富强、强盛,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统治。

洋务运动思想以西方为先进代表,包括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制度和研究西方文化的内容。

洋务运动思想既包括了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内容,也包括了引进西方制度。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的学者和官员们积极学习西方最新的科学技术,通过派遣留学生去欧美国家学习、引进洋务人员等方式,学习了西方的军事、工业、交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同时,洋务运动还致力于引进西方的制度,包括了工业制度、军队制度、教育制度等各种制度。

通过学习西方制度和经验,中国尝试着将其整合到国内,以实现国家富强、强盛。

洋务运动思想的核心是实现国家富强、强盛。

洋务运动的提出者们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割地,导致国家社会经济的落后。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他们主张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以获得与西方列强抗衡的力量。

这种思想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手段,为中国的强国道路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洋务运动思想的提出者还希望通过洋务运动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在他们看来,工业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只有依靠自主发展工业才能使中国在国际上立足。

因此,洋务运动思想强调了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并鼓励私人资本家和政府合作兴办工业企业,以加快中国的工业进程。

洋务运动思想的实践包括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国家学习,引进西方专家和技师,建设工厂、学校和研究机构,并且推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如推广西方的军事制度、改革官员选拔制度、推行洋务学堂教育等。

然而,洋务运动思想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洋务运动过于依赖西方技术,导致中国本土科技创新能力的衰退。

其次,洋务运动在实践中遇到了各种挑战和反对声音,尤其是来自保守势力的反对。

最后,洋务运动在某些方面存在过度依赖政府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读图回答
1、洋务企业 在分布上有 什么特点?
汉阳铁厂
安庆内军械所 湖北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2、洋务企 业分布在这 些地方,有 什么好处?
福州船政局
筹建海军
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
福建海军 返回
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 和民用工业 筹建海军 培养人才
作用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 的战斗力 培养了一批外交、军事和 科技人才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 运动 维新 变法 辛亥 革命 新文化 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 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 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 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洋务派:
清朝统治集团内一些主张利用西方先进 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 统治的开明官员。
一、洋务运动的概况
1、时间: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3、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1个中央代表 + 4个地方代表 5、口号: 自强、求富 6、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 筹建海军 这些措施分别起 到了怎样的作用 呢?
内 容
培养人才
天津机器局 开平煤矿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返回
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 创办企业 企业性质
军事 工业 民用 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 洋务运动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 前期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洋务运动 后期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 汉阳铁厂(张之洞) 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评述洋务运动

评述洋务运动

评述洋务运动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华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一方面帝国主义在外面不断施压,摄取政权,另一方面地方出现“太平天国”大规模叛乱运动。

此刻的清王朝统治阶级不得不积极寻找着能够巩固政权的出路。

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认识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优越性,于是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们在相同的共识下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朝气蓬勃的政治势力“洋务派”,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首要目标是“求强”,提高军事力量,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等等。

曾国藩在1861年12月创办了安庆军械所,在1863年安庆军械所还造出了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1865年把金陵制造局迁到上海。

李鸿章1864年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87年丁葆祯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短短几年间,中国的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后来,洋务派意识到了“求富”的重要性,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洋务运动还训练新式海军,加强海防建设。

19世纪60年代,京津沪,广州福建等地的海军已经开始更换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之后不久,洋务派筹划海防,以抗击日本在台湾地区的侵犯。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这一历史事件你是否还记得呢?快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它没有使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洋务运动内容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

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评述洋务运动

评述洋务运动

一: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不安。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首次提出学习外国技艺。

1862年李鸿章意识到中国对外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武器的落后。

随后,奕 意识到武器的重要性,决定派员前往外国学习。

二:兴办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主动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国防,并趁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三:内容1)兴办近代企业1.军用企业军用工业都是官办。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五个:①1865年,曾国潘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②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1器局③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

④1867年,崇厚在天津建立的天津机器局。

⑤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的湖北枪炮厂。

2.民用企业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多数为官督商办。

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织布局。

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为此中典型。

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

蕞尔小国的入侵警醒了部分清末官员,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之议随之兴起。

从19世纪70到90年代的二十年间,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

在当时,北洋舰队在国际上拥有赫赫威名,建立诸多功劳。

洋务运动研究综述

洋务运动研究综述

洋务运动若干历史问题研究综述目录一、洋务运动的起因和目的 (2)二、洋务派与洋务思想 (2)(一)洋务派的阶级属性 (2)(二)关于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3)(三)洋务派人物的研究 (5)三、关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性质及评价 (7)(一)近代军事工业的性质 (7)(二)近代军事工业的作用 (7)(三)近代民用企业的性质 (8)(四)近代民用企业的作用 (9)四、关于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10)(一)洋务运动的性质与总体评价 (10)(二)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13)五、洋务运动与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外交 (14)(一)洋务运动与经济 (14)(二)洋务运动与近代思想文化 (14)(三)洋务运动与教育 (16)(四)洋务运动与军事 (16)(五)洋务运动与近代外交 (17)(六)洋务运动与法律、社会心理学等其他领域 (18)六、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18)一、洋务运动的起因和目的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还是为了对付外国的侵略,抑或二者兼而有之,究竞哪一方面为主,史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以黄逸峰、姜铎为代表,他们认为,洋务运动起因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当太平天国革命成为清政府统治集团的心腹大患时,清朝统治集团为了挽救自己垂死的命运,不得不兴办洋务运动。

(黄逸峰、姜铎:《重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华民族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上升为主要地位的产物。

胡滨指出,洋务运动发韧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讲求“洋器”和“自强”的目的,除了“剿贼”之外,更主要是着眼于防X外来侵略。

从总体上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中外勾结”、“华洋会剿”的产物。

(胡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文史哲》1987年第5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具有对内对外的双重目的。

当着人民革命力量危害清朝统治时,就取洋人之技以镇压,洋务运动一开始就是如此。

论洋务运动

论洋务运动

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运动。

该运动始于1861年,结束于1895年,是清朝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有力尝试。

在19世纪初,西方列强依靠技术和武力优势向中国推进,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

无数国人开始反思这个国家的根源所在,认为落后是造成国家困境的最大原因。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必要的磨难,当权者开始兴起思想和行动方案,以改善中国的国难。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任天津大臣阁丞李鸿章为改革派领头人,开始实施洋务运动。

该运动的目标是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改良和引进模拟发展,提升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军事实力。

洋务运动的核心任务集中于四大方面的改良:制造、交通、军事和教育。

制造方面,洋务运动在近代化的向导下,全力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大力引进西方的机器及机械技术,建立工业制造基地,推动瓷器、铁器、玻璃工艺的发族宣扬及制造技术的提高。

交通方面,洋务运动着眼于修建华夏公路。

旨在通过铁路、水路、道路等交通工具,方便人民和开拓内外市场。

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推进了天津直通蔡河的运河修建计划,启动了长沙铁路的修建工程,建立起许多港口。

军事方面,洋务运动致力于在军事装备技术上赶上西方列强。

建立了坚固的炮台,引进了多样的火炮、舰船、铁甲舰等先进规格。

洋务派还积极倡议军队反映出当代战争的特色,并推进军队的现代化,为中国下一代军事技术储备起到了惊人的推动作用。

教育方面,洋务运动着眼于提高国民意识。

引进西方式的教育和化思想的理念,建立各级教育机构,希冀改善国人的教育质量和素养,完善国家文化体系。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政改运动。

这个运动的引导人希望通过西方潮流的带动,改变中国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状况。

虽然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少赫赫识识的问题。

最终,慈禧太后等势力因担忧西化运动威胁到自己的权位,导致洋务运动舆论转向并受制于政治斗争,进而被迫停止。

洋务运动总结

洋务运动总结

洋务运动总结洋务运动,指的是中国晚清时期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强化国防实力,主动引进外国技术和制度进行近代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

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遭遇了许多问题和挫折,但也存在着一些积极的成果。

首先,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落后的科学技术和经济体制,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要求。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和技术,包括机械、矿山、纺织等领域。

这些技术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多是中国精英阶层,他们渴望改革国家的旧制度和落后的文化。

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科学思想和现代学问,推动了社会的知识革命。

同时,洋务运动还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提升了农民和工人的生活水平。

然而,洋务运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洋务运动的推动者往往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并没有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支持。

尽管洋务运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普通百姓并没有直接从中受益,他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其次,洋务运动也受制于列强的干涉和威胁。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的条约和强权政策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使得洋务运动的推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此外,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暴露出中国社会内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

在洋务运动中,一些官员利用洋务运动的名义谋取私利,贪污腐败之风泛滥。

这进一步削弱了洋务运动的推进力度,并最终导致了该运动的失败。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为中国带来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然而,洋务运动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列强的干涉和腐败官僚主义等。

尽管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它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开辟了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总结

洋务运动总结

洋务运动总结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的改革运动,自19世纪中叶开始,持续到20世纪初。

这一运动的目标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洋务运动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但它仍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并邀请外国专家来中国传授先进知识。

这些留学生和专家的回国后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先进技术和学问,推动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还在中国开辟了新的工业部门和企业。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投资工业,并且设立了一系列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起初以仿制西方产品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进行自主创新,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还建立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事,为中国的国防能力提升提供了基础。

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国政府增加了对教育的投资,兴建了许多学校和研究机构。

这些机构吸引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和教育家,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虽然洋务运动在技术和知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西方技术的复杂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差异,实际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许多引进的技术很难适应中国的特殊情况,导致了很多企业的倒闭和失败。

其次,洋务运动侧重于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这导致了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和忽视,造成了文化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混乱。

同时,洋务运动也加剧了一些社会矛盾和不平等,导致了一些社会动荡。

再次,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

尽管洋务运动兴建了一些军事工事,但这些工事并没有有效地提升中国的国防能力。

在与外国列强的战争中,中国军队经常处于劣势,并且无法有效地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场重要运动,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但它仍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运动形式和内容来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

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和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进步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运动背景;内容举措;进步性目录一、洋务运动综述二、洋务运动国内背景分析三、洋务运动国外背景分析四、洋务运动具体举措和内容五、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进步性一、洋务运动的综述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

近代中国遭遇西学东渐后,封建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发生转变。

特别是西方列强侵入后,中国被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自救改革。

清政府及其当权者推行的洋务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目的是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实现“自强”和“求富”。

为此,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兴办民族军事技术重工业、民用工业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

特别是近代洋务学堂的创立和留学生的培养为近代科技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和人才保障。

在被迫开办“洋务”的过程中,中国开始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并促进近代化兴起。

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奠基时期,它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洋务运动的国内背景分析社会背景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并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感到无法抵挡。

因此朝廷中提议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和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

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1梅雪《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力——洋务派。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支持,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讨论会述评日期:[2009-06-03] 作者:涂文学来源:中华文史网字体:[大中小]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5月4日至11日在湖北宜昌举行。

会议以“洋务运动时期的区域社会环境”为主题,对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有价值的探讨。

一、对洋务运动时期区域社会环境的研究: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洋务运动作区域性研究并不始于本次讨论会。

多年以来,上海、武汉等地的一些学者就对本地区洋务运动史从区域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的角度予以切入,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探索。

但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以社会史的视角对洋务运动时期的区域社会环境作整合性研究,则确实以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为嚆矢。

确立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的研讨主题,体现了会议发起者推动洋务运动史研究走向深入的独运匠心。

在对洋务运动作总体、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洋务运动的区域发展,这种研究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来自洋务运动史本身:首先,如果我们不是将洋务运动仅仅看作单纯的政治活动或者经济活动,而是把它视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的话,亦即不仅将近代化看作一种经济过程,同时更主要的看作是一种社会过程,那么,它必然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更深刻、更内在的契合和冲突。

因此,我们从区域社会环境的角度楔入,就有可能对洋务运动与中国社会近代化关系问题获得整体性认识;其次,由于环境总是以一贯的、规则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类的群体行为,因此,洋务运动便在区域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地区模式”。

于是,对“模式”本身的勾勒,模式与模式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对隐处于模式背后的区域社会结构的研究就成为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最后,地区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带来洋务运动和中国早期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东到西,由南到北,有的地区已烟囱林立,沐浴欧风美雨;有的地区则江山依旧,依然是田园牧歌式中世纪风光。

这就留给我们关于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广阔的研究空间:区域社会环境如何制约人的行为造成了区域之间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人又是怎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社会环境的负作用而消除这种不平衡?这两方面因素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区域近代化过程中都可找到事实依据。

搞清楚这些问题,不仅有深刻的学术理论意义,其现实借鉴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这一研讨主题得到国内洋务运动史学界的广泛响应和认同。

在讨论会收到的80余篇论文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与此相关。

讨论会一开始即径就主题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关系进行大会交流。

又按长江流域、东北和华北、西北和西南、华南三个区域进行分组讨论。

会议在区域社会环境研究、区域与区域之间社会环境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洋务运动开展得较好,过去史学界研究得比较充分的地区如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福建等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上海,是洋务运动开展得较早、发展得比较充分的地区,也是史学界对之研究得较为深入的地区之一。

这次会议提交的几篇有关论文,在角度截取、论证方式、思想深度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水平。

黄逸平、李娟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与社会环境》(提纲),对上海机器织布局外部社会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作了考察。

在外部环境方面,考察了企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硬环境(地理、资源、新的生产力)和软环境(商人的投资需求、西方经营管理知识、封建政治与伦理、习俗的正负影响)。

企业内部环境则着重探讨了“官督商办”企业中官商两种不同经营作风的矛盾和冲突。

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对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建受社会环境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环境。

它开创了近代工业的风气……促使了我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

陈绛的《从1883年上海经济环境看洋务企业的发展》(摘要),对上海社会经济环境中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负面作出透视。

认为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给洋务企业打击是灾难性的,反映了上海的金融业已经受制于西方资本,包括生丝市场在内的国际贸易利金融市场已处于由国际资本支配的环境中。

陈绎还由此引申出对上海商人商业行为方式的探讨。

认为“金融风潮还反映了上海商人浓厚的投机习气,他们常常因作‘空盘’投机而倾家荡产。

徐润挪用招商局股本,郑观应挪用上海织布局股本作投机买办,是两个突出的例子”。

他同意美籍学者刘广京对此提出的问题:“是不是中国商人传统本来就有缺陷,使新生企业难于发达?中国商人传统如果有缺点,我们又怎样自社会、文化背景去解释这些缺点”?指出:“除了经济环境,从更广泛的背景作多方面的探讨,显然是十分有益的”。

董蔡时、卢伯炜提交的论文《洋务运动与上海资本家阶级》对洋务运动与上海新式资本家阶级(特指投资兴办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资本家)的关系作了集中探讨。

他们对国内史学界提出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迫使江浙一带的地主、官僚、商人大批逃往上海等城市,转化为新式企业的投资者”观点表示了不同意见。

他们在分析了太平天国时期上海地区投资环境后认为“当时的上海对中国人来讲还没有民族资本新式企业的投资环境。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对这种投资环境的出现,并不存在顺向促进式的直接联系。

它只是在客观上造成了大批贵金属货币财富畸形汇聚上海的状况。

这种状况不能等同于‘对民族资本新式企业的投资’,而只是造成了一种前提条件;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杠杆’”。

他们在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后指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洋务派采取了“官督商办”形式,为上海资本家阶级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起到了直接的催生、助产和一定程度的哺育作用。

而上海资本家阶级所表现出来的明显弱点和不足,同样与洋务运动种种制约密切相关。

他们还谈到了洋务运动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其他地区社会环境的改造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不过这种作用,是通过上海资本家阶级中介而发生的。

如在近代工矿企业中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用近代机器和采取近代经营管理方法,为瓦解传统经济结构、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这其中如以关心商品、股票金融行市、专注于资金的周转和挹注、重视买卖常规、熟习合同与公证等为特征的近代商业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等等。

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至少起到了“不自觉的历史工具”的作用。

而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则首先打破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金三角地区社会结构的旧格局,促使社会流动中的一部分官僚、地主、买办、旧式商人分化组合,形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第一代——上海资本家阶级,并引起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一系列变动。

对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地区洋务运动的研究也有所深化。

代鲁提交的论文对近代汉阳铁厂的“招商承办”作了系统的考察。

张笃勤提交的论文则对湖北地区洋务运动的特点进行大致勾勒。

他认为湖北洋务运动有六个特点:1.起步晚,速度快;2.企业规模大,新政范围广;3.技术装备先进,工业规划合理;4.企业投资大,经济效益差;5.军事建设,以德国为楷模;6.教育改革,引日本作龟鉴。

赵德馨、周秀鸾提出了一个“湖北模式”的概念并作了系统的阐述。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时期可以堪称地区近代化模式的只有一个湖北模式。

由于中国早期近代化事业,主要是由手握实权、可以动用固有资金的人创办的。

在当时独立地进行近代化活动的资本家等民间人士,人数既少,力量和影响力也很小。

地区近代化模式只能出自洋务派大官僚之手。

而湖北洋务运动个人色彩太浓,它无处不带有张之洞的痕迹。

在这个意义上,湖北模式也可称之为“张之洞模式”。

为什么第一个地区近代化模式出现于湖北,他们认为是多种历史条件在此地此时交汇的产物。

其一,湖北模式是中国早期近代化潮流从东到西。

由南到北,经过约半个世纪,两个扩展方向向湖北会合的产物;其二,“湖北模式”是清政府关于近代化决策的着眼点从单纯的海防转向兼及腹地,投资由沿海向中部地区倾斜的产物;其三,清廷内部抑制湘系与淮系地方势力膨胀的意向,对张之洞大力培植与支持,使张之洞在湖北掌权达十七八年之久,得以有时间和放开手脚在一个地区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展洋务活动。

同时,亦与张之洞个人的追求、气魄、学识、洋务思想与能力有直接关系。

历来有学者对广东洋务运动有两点说法,一是起步迟,二是长期没有形成气候,与广东所处的地位不相适应。

关于起步迟的问题,研讨会上,广东学者经过研究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方忠英引广东巡抚蒋益澧在1866年7月(同治五年六月)的奏折中“粤东为洋务滥觞之始”作为依据,认为广州洋务早在林则徐时就开始了,不仅在广东,在全国也是最先筹办的。

赵春晨提出,广东洋务运动的开展并不始于1873年的广州机器局,19世纪60年代前期广东同文馆的建立是广东洋务运动起步的重要标志。

在广州机器局成立前十年,广东还开展了以引进新式船炮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近代化活动。

这主要是因为广州地理位置特殊,得风气之先的缘故,同时与近在咫尺的香港影响有关。

广东洋务虽然起步早,但为何长期形成不了气候呢?赵春晨认为这是由于“历来治粤者习常蹈故、远虑蔑闻”、经费筹措艰难、毗邻港澳,外国政治、经济、文化势力都比较强大,“动为各国洋人所牵制”。

在诸多社会因素里,他强调,主持粤省政务的官僚是其中的关键,张之洞督粤后广东洋务面貌一新,离任之后,复又陷入沉闷局面就说明了这一点。

关于福建洋务运动的研究,郑剑顺对福州船政局的衰败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见解。

他认为船政局衰败是由众多社会环境因素集合造成的。

其一,船政经营始终束缚于军工垄断思想,缺乏近代商务观念的思想氛围;其二,船政局内部牵亲带故,浮冒搪塞,营私舞弊、官气十足的封建官场陋习;其三,近代社会教育体系的残缺不全导致企业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其四,船政局所在地——闽县社会文化素质水准差,缺乏适应于近代大机器生产的社会文化氛围等等。

郑剑顺指出,“上述种种现象,都是社会环境的反映,无一不影响船政建设。

船政局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缺乏生命力,逐渐走向衰败。

”虽然船政当局曾几次提出要“整顿”船政,但由于没有涉及对社会环境的改造,而不堪“措手”的社会现状同不堪“措手”的船政是相关联的,所以成效甚微。

由此他得出结论:“社会环境没有实现近代化的改造,近代企业要发展是不可能的。

”罗耀九也以同一个话题谈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可以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孤立地去分析一个洋务企业,但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评价这个企业的成败盛衰,必须与各种社会因素相联系。

因为社会劳动生产力不是单纯的自然力,它是社会联系中的一种社会能力,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由国外引进的生产技术,能否有机地构成社会生产力,决定于社会上各种约束新生产力的旧的机制能否转变为适应新生产力的新机制。

……洋务运动却缺乏这个转变,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最大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