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2015.06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2)

第二讲新黑格尔主义之鲍桑葵 (4)

第三讲意志主义之叔本华 (8)

第四讲意志主义之尼采(1) (12)

第五讲意志主义之尼采(2) (17)

第六讲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20)

第七讲精神分析学之弗洛伊德 (25)

第八讲实用主义之詹姆斯 (31)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35)

第十讲现象学之胡塞尔 (40)

第十一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一) (44)

第十二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二) (51)

第十三讲:存在哲学之萨特 (57)

第十四讲分析哲学之维特根斯坦 (62)

政治哲学之罗尔斯 (65)

第十六讲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 (70)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三、现代西方哲学

(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

1. 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和基本走向。实际上,西方哲学一直有两条线,分别由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开启。前者重概念和先天,后者重具体事物和经验。

2. 唯实论与唯名论:中世纪早期主要以柏拉图主义为其思想资源,后期则转向亚里士多德主义。基于共相与殊相关系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也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唯实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唯名论则与亚里士多德有不解之缘。

3.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延续了柏拉图路线,经验论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后裔。康德看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于是对二者加以综合,形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4.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19世纪晚期,穆勒基于德法两国和英国哲学家对康德的不同回应,首次在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之间做出区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被双方的哲学家所采纳和加强,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传统,从而构成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同的风格。“二十世纪的哲学史是刺猬与狐狸的历史,是那些努力想认识一件大事物的哲学家与那些只满足于认识许多小事物,甚或只是一件小事物的哲学家的历史。”(怀特)欧洲大陆是刺猬的国度,而英语世界则是狐狸的国度。

从地理上对两大阵营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维特根斯坦、弗雷格和卡尔纳普都是欧洲大陆的“儿子”,但却不是“大陆哲学家”。实用主义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哲学则在精神气质上更接近大陆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

1. 从“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到“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

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

古代哲学的重心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探究世界的存在及其状态,因而总体上处于“本体论阶段”。

近代哲学仍要面对和解决本体论问题,但哲学家们不是“独断”地直接讨论世界及其存在,而是把对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研究视为本体论研究的前提条件,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所谓“认识论转向”,即从“本体论阶段”进入“认识论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发现,传统哲学的很多问题和争论都和语言有关,因为一切认识或思想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不但不可能进行认识和思想,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范式转换”即“语言学转向”,语言问题上升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甚至全部哲学问题都被归结为语言问题。

“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不再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更多

地关注语言与思想、语言与存在本身的密切联系,关注我们在语言中的“存在”,关注思想在语言中的“生成”,关注语言的界限。

分析哲学家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误”或“问题”在于对语言的误用。理想语言派认为,日常语言是粗糙的和不精确的,其语法形式容易掩盖语言的逻辑形式。传统形而上学命题就是由于把日常语言的语法形式误认为逻辑形式引起的,所以,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种混淆或误用,用一种理想的人工语言代替日常语言。

日常语言派则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精确的和完善的,传统形而上学命题是对日常语言的误用造成的,所以,哲学的任务不是在日常语言之外发明一种理想的语言,而是要揭露形而上学对日常语言的窜改或误用,从而回归日常语言。

2.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文化舞台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后主义”(postism)的登场,“后现代主义”即是这一潮流中的执牛耳者。从哲学上说,“现代主义”始于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广义)哲学。“现代主义”制造了很多现代神话,包括主体、理性、真理、本质、整体、同一、进步、解放等等。

这些新神话非但没有真正给人带来解放和自由,反而构成了对人的进一步压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与“现代主义”的旨趣完全相反的运动即“后现代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眼中,理性、主体、主体性等概念全是虚构。自我不是自足的,更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我们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不是主奴关系,而是伙伴关系。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把差异从“同一性的逻辑”中解放出来。在他们看来,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异中之同”,而是在差异中理解差异。

与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相反,后现代主义钟情于多元的“小叙述”、“小故事”。这些主张与黑格尔以后西方哲学的总体特征相吻合,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代表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特征。

3. 从“认识主体”到“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的人”:

在神话世界观中,人不曾是一个理智主体,而是一个包含情感和意志的“整体的人”;世界或自然是一个和人具有类似结构的“你”。

随着哲学的产生,人逐渐从“整体的人”“提升”为理智的主体,宇宙也从一个充满了“个性”的“你”变成了和我们保持距离的“它”,变成了一个客体,变成了科学研究和思辨思想的对象。

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人首先不是进行认识的动物,而是“生存在世”的存在者。杜威:反省经验并不是我们最原初的经验;狄尔泰:人是一个集知、情、意为一体的整体,只有在这个整体的人性中,理智才能真实地存在。

4.从“意识哲学”到“无意识(本能)哲学”:

传统哲学一直是所谓“意识哲学”,在这种哲学中,本能是不占任何地位的,因为它在意识之外;人的身体也是哲学很少触及的,因为它只是由意识加以支配的“对象”。

弗洛伊德:人的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整个心理活动只有部分和某些个别的行为才是意识的,而且无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策源地和真正动力之所在。

柏格森:生命是流动的,是一种绵延。理智从本质上就不能把握这种绵延,因为理智的功能就是把运动转化为静止。只有源于本能的直觉才能获得关于生命的绝对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