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科培养要求汇编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综合素质评估
考察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团 队协作、沟通能力等方面,了 解学生在多个领域的能力和表 现。
培养过程评估
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 评估,包括导师指导、课程设 置、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等方 面,了解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 有效性。
推断性统计分析
掌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用于解释 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描述性统计分析
掌握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等统计指标的计算和 分析方法。
数据可视化
运用图表、图像等形式呈现数据分析结果,提高 研究报告的可读性。
建模与仿真技能
数学建模
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技 能,如微分方程、线性规划
等。
1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培养方案改进与优化
方案调整与完善
根据培养质量评估和学生满 优化培养环节和内容,提
高培养质量和满意度。
导师培训与指导
加强导师的培训和指导,提 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 力,确保学生得到高质量的
指导和培养。
学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和国际合作项目,提高学生 的学术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 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 国际视野。
95% 85% 75% 50% 45%
0
10 工商管理
20 战略管理
30 组织行为学
40 市场营销
5
会计与财务管理
学科方向
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安全 数据科学
信息组织与检索 电子商务
核心课程设置
02
01
03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根本宗旨,以培养科学和专门技术中德才兼备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为目的。
具体要求如下: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
品行端正,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广泛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前沿理论及最新发展动态, 具有良好的数量分析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正确的观点、理论、方法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实际管理问题特别是电力与能源工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能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及电力与能源工业、政府、企业、工程、信息或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和科研工作。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3、身心健康。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于2006年4月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
是国家电力公司和河北省的省部级重点学科,由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承担培养任务。
长期以来我校该学科利用管理科学理论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电力与能源工业急需的重大管理工程问题,在管理科学与应用、电力系统工程与应用、运筹与优化、信息管理与决策分析、工程项目管理、高等工程教育管理比较、能源与环境工程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能源与电力特色,先后获得了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5项其它国家级项目,获得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1项省部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深入掌握所选专业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2.具备研究工作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3.具备扎实的实验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4.具备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新的科学观点和理论;5.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二、课程设置1.学位课程:包括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学术研究方法课程等。
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旨在巩固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术研究方法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学术研究课程:包括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学术会议报告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科学写作能力。
3.科研实践课程:学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和科研实践,进行实验室工作和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三、导师制度每位学生在入学时将分配一名导师,导师需具备博士学位和一定的科研经验,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
导师与学生需定期进行研究进展的讨论和指导。
四、学位论文学生需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价值,能够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学术交流和合作学生需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等,与同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学校将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术资源供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六、培养方式1.学术研究导向的培养模式:学生需深入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工作,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培养科研和创新能力。
2.导师指导的培养模式:学生需与导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定期进行研究进展讨论,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七、学习周期通常情况下,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周期为3-4年。
学生需完成学位课程、学术研究课程和科研实践课程,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总之,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课程背景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如何在管理决策中应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法和技术,以提高管理效果、决策效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提升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水平,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开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课程。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博士研究生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提高其在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竞争力和应用能力。
课程计划表以下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的详细内容:第一学年科学研究方法基础课程•研究方法基础•科学思维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伦理与规范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系统工程导论•运筹学•优化方法与算法•随机过程与应用专业选修课程•管理工程•服务科学与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模拟方法与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第二学年学术研究与知识产权课程•学术写作与发表•知识产权与管理•智慧产业与企业管理•商业模式与创新专业选修课程•大数据分析与决策•建模与仿真•供应链管理•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实践课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系统集成实践•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研究•企业实习第三学年研究生论文选题及撰写•论文选题与研究方向确定•文献综述与课题研究设计•实验及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与修改课程收益本课程通过科学、系统、专业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将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他们可以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领域担任领导、专家、研究员、顾问等职业,或者进入大型公司、财团、金融机构等进行高级管理和顾问工作。
总体而言,博士研究生可以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1982-1983学年度第22次校长工作会议第一次通过)(2010-2011学年度第15次校务会议修订)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而制定的。
博士教育是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相结合。
各院系应依据此规定制订学科博士生培养要求,并做好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如下:1.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
2. 掌握所在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所在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 具有健康的体格。
二、培养类型及学习年限博士生根据不同的选拔方式,分为参加全校组织统一入学考试的普博生;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被直接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的直博生;本校在校优秀硕士生被推荐攻读博士学位的提前攻博生;有长期实际工作经验、研究成果突出的在职人员委托培养攻读学位的论文博士生。
普博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直博生和提前攻博生(含硕士生阶段)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
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
因研究工作需要延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可以向研究生院申请延期。
三、培养方式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使博士生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士生的培养工作由导师负责,并实行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一般不设副导师。
如论文工作特殊需要,经审批同意后,导师可以聘任一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其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副指导教师。
清华大学攻读公共管理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攻读公共管理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年6月23日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2010级开始执行)一、适用学科: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一级学科,管理学门类,学科代码:120400本方案适用于以下研究方向:1、公共政策2、政府管理3、国际经济政治与国际组织4、公民社会与治理5、区域发展与政策(含台港澳地区)6、发展规划二、培养目标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教育致力于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非盈利机构等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公共管理领域的高级人才。
三、知识结构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教育实行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课程知识结构主要包括:1、基础理论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和本学科特点,达到坚实宽广的要求,着重学习经济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理论。
2、研究领域根据本研究领域发展的特点,注重对本领域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交叉学科鼓励学生根据论文研究的需求,跨学科选择人文、社科、经济及理工科研究生课程。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三周内,按培养方案制订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审批后,交学院业务办备案。
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
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学院业务办备案。
2、资格考试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学科综合考试。
资格考试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初,考试内容覆盖学科基础课程,学院教学主管部门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参加考试的博士研究生。
资格考试不及格者可以重考一次,重考成绩记载与正常考试相同,但在成绩后记“重考”字样。
重考仍不及格者将不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处理办法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批准并报研究生院,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120100一、培养目标:1.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科学作风和学术道德;具有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广博的科学视野;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独立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工程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3.身心健康。
二、培养方向:1.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2.能源经济与管理3.区域与产业经济管理4.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5.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6.营销与战略管理7.供应链与物流管理8.财务分析与决策9.人力资源管理三、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8年。
四、学分要求:博士生的必修课程必须最低修满13学分,选修课程可根据博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和培养方向而定,学分多少不予限制。
五、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备注必修公共必修课GB00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 2 1留学生学《中国概况》GB00017 基础外语100 4 1B08002 专业外语 1 1-3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主要包括学位论文选题、开展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论文中期进展报告、论文(预)答辩等方面。
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写出开题报告与文献总结,拟定论文工作计划。
开题报告要先送交专家进行公开评审,然后举行开题报告论证会。
开题通过后,方可继续完成博士论文工作。
博士生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广度和工作量,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应少于2年,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论文应遵循学术规范,立论正确、推理严谨、说明透彻、数据可靠,在重要内容上应至少具有3个明显的创新点,论文正文一般不少于6万字。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满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制定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培养目标培养能够从事管理科学研究、解决管理问题和培养人才工作,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具备坚实宽广的管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系统分析、信息与知识管理等专门知识与方法。
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并能应用管理学范式解决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
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总学分要求为14,包括:学位课12学分,学术交流环节2学分。
硕博连读生课程包括硕士阶段课程和博士阶段课程两部分,总学分要求为37,硕士阶段课程学分要求为25,不再修学硕士学术交流及博士生第一外国语。
详见2012版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部分。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1. 学术素养与学术道德崇尚科学精神。
对管理问题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
具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很好地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管理理论和有效解决管理问题。
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实事求是,学风严谨,避免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尊重知识产权,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
2. 获取知识能力和学术鉴别能力掌握知识搜索、逻辑整理和内容分类的技能,具有全面、系统把握本学科研究前沿、热点和难点的能力,能够在理论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获取新理论和新方法。
对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学术鉴别能力。
3. 科学研究能力与学术创新能力具有在对重要管理现实问题和管理前沿发展态势辨析的基础上凝练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能跟踪国际前沿并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提出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有效解决问题,并不断进行持续创新。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全国共有133所开设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参与了2017-2018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同济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国防科技大学。
作为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
这一学科是我国管理学门类中唯一按一级学科招生的学科,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2个研究方向: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01信息系统方向;02运营管理方向此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考试内容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面试构成。
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按学科专业方向安排面试和笔试。
1、面试:面试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注重外语能力、基础理论,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等。
每位评委独立打分,平均分为最终面试成绩。
2、笔试:笔试时间2至3小时,相关科目如下。
学科方向综合考试专业科目学科方向综合考试专业科目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项目信息系统方向运营管理方向运筹学、数理统计、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运筹学、数理统计、运作管理综合考核时间、地点:2018年9月17日-18日(具体时间地点待通知)学科方向综合考核成绩计算办法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项目总成绩=面试*50% + 笔试*20%+老师综合评价*30%三、时间安排1.博士生申请在每年的8-9月和11月。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清华大学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清华大学一、培养目标清华大学工程博士培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具备系统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有能力在工程技术领域开展独立、创新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具备广泛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在工程技术和科研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担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科研人才及科研管理和高层次科研教学工作的工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1. 培养时间:3-5年2. 课程学习和考核:工程博士培养期间,学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学位课程学习和考核。
3. 科研训练: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并进行创新实践。
4. 学位论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5. 学位授予:经学校授予学位。
三、培养内容1. 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必须按照学校制定的学位课程计划,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考核。
2. 科研项目: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并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学术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研究能力。
4. 学术活动:参与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讨论等。
5. 科研成果发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并促进科研成果发表。
四、毕业要求1. 学位学分:完成学校规定学分要求。
2. 学位论文:撰写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3. 发表科研成果:至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或以上的科研成果。
4. 学业考核:通过学校规定的学位考核。
五、培养流程1. 入学考核:通过考试和面试等方式进行入学考核。
2. 学期安排:按照学校规定的学期安排和学位课程计划进行学习。
3. 导师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
4. 论文答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后,进行答辩,通过答辩后,学校授予工程博士学位。
六、师资力量清华大学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将动员学校和社会上的一切力量来支持博士培养工作,积极培养导师队伍,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保证博士培养的质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100授管理学博士学位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100 授管理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 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 本专业的博士生通过三年的系统培养,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高等学校有关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或富有思想、智慧,具有企业家精神,能够创业,从事高层次的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 决对策理论与方法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决策分析理论、多目标决策、多人选择理论、多人冲突协商对策理论、二层系统决策理论、进化博弈、网上拍卖等。
2. 运筹学及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并运用运筹学方法(如鲁棒优化方法、数据包络法等)研究实时运作管理――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体系、集成物流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成本和效应周期之间优化的平衡、实时决策等。
3. 运营与供应链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采用运筹学与管理科学、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系统工程、数值分析等理论与方法,研究运营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管理优化与决策问题,主要包括库存管理与控制、采购策略与供应合同、供应链系统协调、风险分析、信息分享与信息不对称决策、需求预测、物流与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商选择与评价、运营与营销交叉研究、电子商务与智能定价等。
4. 工程项目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大型工程项目的评价及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大型工业投资项目的筹划、立项、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决策的理论和方法;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项目规划、计划、指挥及协调管理;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与手段以及项目的投融资方式等。
5. 复杂科学管理本研究方向从理论方法上研究管理思想的演变、组织的发展与演变、复杂科学管理系统思维模式、复杂科学管理理论、复杂科学管理的方法与工具、人的心理和管理行为、复杂社会网络、复杂系统优化、复杂博弈、不确定性群决策、知识挖掘、复杂系统仿真等。
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2008年6月院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2008级开始执行)一、适用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管理学门类,学科代码:1201)(该一级学科不设二级学科)二、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引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能够从事管理部门的应用研究工作,以及企业的管理实践工作。
三、学习年限:2~3年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的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0(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8,自学课程学分另计)。
1、公共必修学分课程(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3学分,考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3学分(考试)秋●《资本论》选读()3学分(考试)秋●自然辩证法(文科类)()3学分(考试)春以上三门只选其一(2)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 2 学分(考试)秋春2、学科专业要求学分课程(25学分以上)(1)基础理论课(≥3学分,考试,本科已修课程不能选)●运筹学(A) ()4学分(考试)秋●高级应用数理统计()3学分(考试)春●应用随机过程()4学分(考试)秋●应用随机过程()3学分(考试)秋●组合数学()3学分(考试)秋●高级微观经济学()3学分(考试)秋(2)专业课(≥9学分,考试)●决策理论()3学分(考试)秋●高级信息系统(80513733)3学分(考试)秋●高等运作管理()3学分(考试)秋●IT与组织()3学分(考试)春●高级运筹学()3学分(考试)春●随机建模与优化(70510523) 3学分(考试)春●能源与资源管理学()3学分(考试)秋●决策与对策模型方法()4学分(考试)春(3)必修环节(2学分,考查)(1)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1学分(考查)(2) 学术活动(69990031) 1学分(考查)(4)选修课程(≥11学分,考试)●信息管理()2学分(考试)秋●企业资源规划(ERP)(80512362)2学分(考试)秋●IT与企业变革()3学分(考试)秋●供应链管理(80511192)2学分(考试)春●商务智能()2学分(考试)秋●网络时代的质量管理(80511382)2学分(考试)春●运作管理专题(80512102) 2学分(考试)春●能源环境经济学()2学分(考试)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中未选课程●全校各系(院、所)开设的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生课程3、补修课程(本专业直读生不用补修,其他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适当选择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记非学位课要求学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科研人才。
该专业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管理决策、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培养时间:攻读博士学位的时间为3-5年。
其中,3年为正常攻读期,5年为最长攻读期。
培养模式:本专业博士研究生采用学分制培养模式。
学制期间需要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同时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并在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培养过程中要进行中期评定和学位论文答辩,符合要求后方可获得博士学位。
培养课程:1.学术基础课程:包括管理科学基础、运营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原理、数据分析与决策模型等课程,旨在提供学科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2.学科前沿课程: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研究、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供应链优化与创新研究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学科前沿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可选择相关的研究领域课程进行学习。
例如,供应链风险管理、运筹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等课程。
科研实践:1.科研项目参与:学生在培养期间应参与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积累科研实践经验,并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2.学术论文发表: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并提交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提高学术交流和科研能力。
中期评定和学位论文答辩:1.中期评定: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科研项目和论文撰写后,需要进行中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学生学术道德、科研工作进展和学术水平等。
通过中期评定后,学生方可进入后续的学位论文答辩环节。
2.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后,需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学校相关教授组成,对学生的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论文质量进行评审。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学生方可获得博士学位。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满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制定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培养目标培养能够从事管理科学研究、解决管理问题和培养人才工作,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具备坚实宽广的管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系统分析、信息与知识管理等专门知识与方法。
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并能应用管理学范式解决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
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总学分要求为14,包括:学位课12学分,学术交流环节2学分。
硕博连读生课程包括硕士阶段课程和博士阶段课程两部分,总学分要求为37,硕士阶段课程学分要求为25,不再修学硕士学术交流及博士生第一外国语。
详见2012版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部分。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1. 学术素养与学术道德崇尚科学精神。
对管理问题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
具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很好地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管理理论和有效解决管理问题。
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实事求是,学风严谨,避免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尊重知识产权,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
2. 获取知识能力和学术鉴别能力掌握知识搜索、逻辑整理和内容分类的技能,具有全面、系统把握本学科研究前沿、热点和难点的能力,能够在理论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获取新理论和新方法。
对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学术鉴别能力。
3. 科学研究能力与学术创新能力具有在对重要管理现实问题和管理前沿发展态势辨析的基础上凝练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能跟踪国际前沿并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提出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有效解决问题,并不断进行持续创新。
工程博士培养制度汇编pdf

工程博士培养制度汇编pdf第一章总则1.1 目的和意义工程博士培养制度的建立旨在培养具有较高工程学术水平与较强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推动工程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本制度旨在为工程博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培养计划和管理规范,保障其高质量地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校所有开设工程博士研究生专业的学院和单位,对于硕博连读和在职博士研究生也适用。
1.3 培养目标本制度旨在培养具有以下素养和能力的工程博士研究生:(1)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学术背景,能够把握工程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2)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并开展研究工作,解决科学难题;(3)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意识,能够遵守学术规范和研究伦理;(4)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国际学术圈中展现我校的学术声誉。
1.4 培养原则本制度遵循以下培养原则:(1)以学位授予为中心,以科研为主线,以导师为主导;(2)坚持学术独立,培养独立自主的科学研究能力;(3)注重学术规范,倡导科研诚信,树立优良的学术风气;(4)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学术水平。
第二章培养计划2.1 培养目标和要求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系统学习、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全面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素质,最终完成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
2.2 学习和研究计划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应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的指导意见,制定系统的学术培养计划。
在研究生入学时,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在研究生导师会议上进行讨论和确认。
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按计划完成课程学习、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等环节,确保学业进展和研究任务的完成。
工程管理博士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博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工程管理博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广泛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意识、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工程管理实践能力,能在工程管理领域从事高级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 掌握工程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管理实践的能力,能够提出创新性研究课题并开展深入的研究;3. 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和科研道德素养,能够规范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道德规范;4. 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决策分析能力,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独立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5. 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三、培养方案1. 培养方式工程管理博士培养采取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学生入学后按照学位授予权和学科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论文撰写等环节。
同时,学生还需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增强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对工程管理的实际应用能力。
2. 课程设置工程管理博士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其中必修课包括工程管理基本理论、科研方法、前沿技术和学科前沿;选修课包括国际工程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创新管理等。
学生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学习。
3. 科研训练工程管理博士阶段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环节。
学生需要选定合适的科研课题,参与实验室研究和行业项目实践,提升科研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还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积极拓展学术视野,掌握国际工程管理研究动态。
4. 学位论文工程管理博士学位论文是学生在学校规定时间内,根据所选研究方向和课题,独立完成的学术研究成果。
学生需根据学术规范和学校要求,完成规范格式的学位论文,提交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或会议进行发表。
5. 实习实践工程管理博士培养方案也要求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管理项目,进行实践性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科培养要求汇编
(2007年版)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二○○七年十月
工业工程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门类)
一、适用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1201
此方案适用于工业工程方向,授工学学位
二、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下进行培养,在导师指导下选学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应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
重点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知识结构及学位必修学分的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工业工程是用质量分析方法解决系统(包括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工)的优化设计、运行和管理的一门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因此本学科的博士生要求具有宽广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数学基础
除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外,根据确定研究方向的不同,特别应掌握运筹学(包括确定性和非确定性)、随机过程、图论、数学建模和最优化方案等。
——工程基础
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应深入了解与掌握相关的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
——计算机技术
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系统开发知识,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模拟与仿真技术、信息系统设计等。
——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工业工程是工程科学、管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综合学科,必须了解与学习有关经济学、管理学的前沿理论。
●专业知识
工业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工程学科。
本专业包括了现代制造、产业自动化与信息化、人因工程、运筹学(规划与资讯)和工程管理等研究方向。
博士生不仅要拓宽专业基础所需的基础理论,而且要围绕研究方向,了解与学习学科前沿的文献与理论专著,特别注意跨学科的发展前沿。
交叉学科知识
本学科的博士生要求具有较宽和综合的知识,特别是相关交叉学科的前沿知识,为学位论文工作的创造性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学位必修学分要求
(1)普博生
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必须修完不少于22学分。
相应学分要求见附录。
(2)直博生
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必须修完不少于36个学分。
其中考试课程不少于30学分。
相应学分要求见附录。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和培养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指导下作好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院(系、所)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
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系、所)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博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
2、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一般不应少于30篇,其中精读不应少于15篇),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并尽早进行选题报告。
选题报告应包含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
选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
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选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不少于8000字)交系教学办公室备案。
3、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课程学习完成后,应进行资格考试。
考试按工业工程方向统一组织,考试委员会由3~5名本学科教授组成,主席由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担任。
考试内容涵盖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研前沿掌握情况和创新研究能力。
考试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
考试委员会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参加考试的博士生。
考试结果将决定是否对该生进行进一步培养。
4、社会实践(适用于所有普、直博生)
具体要求参见《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博士生应积极参加校、系和研究室的学术活动。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
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本学科范围内做一次学术报告;整个论文期间至少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博士生在学期间一般应听取30次以上的学术报告,其中2次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
每次应有不少于500字的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教学办公室记载成绩。
6、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
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系内组织考查小组(3-5人组成)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
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
博士生的论文中期检查可与学术报告统筹安排。
7、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在学期间至少在国际A类期刊上发表1篇文章、或国际B类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有关说明参见《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
8、最终学术报告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至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做一论文工作总结报告,具体要求见《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2、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学位论文工作时间按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执行,即从开题之日起不得少于两年。
附录:
一、普博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或得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22,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17,必修环节学分不少于5。
自学课程学分另计。
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90610042)2学分(考试)
●博士生英语(90640012)2学分(考试)
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3学分)
(1)技术理论课程(考试学分4)
●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4学分
(2)学科专业基础课(考试学分≥6)
●见直博生“学科专业课程”及“相关学科专业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3考试学分)
●可在本系或全校的研究生课程中,根据课题的需要选修。
3、必修环节(5学分)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69990021)1学分(考查)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2学分(考查)
●资格考试(99990061)1学分(考试)
●社会实践(69990041)1学分(考查)
4、补修课
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硕士或本科层次业务基础的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有关课程,补修课可记非学位课程学分。
二、直博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
直博生学位必修学分要求不少于36,要求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6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4学分)
●自然辩证法(60610012)2学分(考试)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90610042)2学分(考试)
(2)外语(2学分)
●博士生英语(90640012)2学分(考试)
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考试学分≥25学分)
A、基础理论课(考试学分4)
●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4学分
B、学科专业课程(考试学分≥16)
(1)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高级运筹学(70160014)4学分(考试)
●高级统计学(XXXXX)2学分(考试)
(2)专业必修课程(从下列课程中选修属于自己研究方向的1个系列课程和其他任意2门课程)
A.物流系列
●现代库存管理理论(80160192)2学分(考试)
●配送系统建模与分析(80160152)2学分(考试)
●交通工程与管理理论(80160182)2学分(考试)
B.制造系列
●生产调度原理与算法(80160062)2学分(考试)
●高等质量管理学(80160172)2学分(考试)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80160032)2学分(考试)
C.人因系列
●人机交互(80160132)2学分(考试)
●现代安全工程(80160052)2学分(考试)
●工作组织(80160022)2学分(考试)
C、任选课程(考试学分≥5)
●企业诊断与效率改善(80160093)3学分(考查)
●项目管理(80160082)2学分(考查)
●其它课程(在本系和校内的研究生课程中选修,由导师和系研究生工作负责教
师审定。
)
3、必修环节(5学分)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69990021)1学分(考查)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2学分(考查)
●资格考试(99990061)1学分(考试)
●社会实践(69990041)1学分(考查)
4、自学课程
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按个人培养计划,并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习时数计1—2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