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止血的应用新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止血的应用新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止血的应用新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止血的应用

潘辉扬州市妇幼保健院

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剖宫产术中因子宫收缩乏力而出血的患者22例经药物及按摩子宫效果不明显者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止血效果良好,无一例切除子宫,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5岁,孕周35-41.2周,平均38.4周;其中初产妇16例,经产妇6例;手术指征分别为:巨大儿,双胎,活跃期停滞,过期妊娠,胎盘早

剥,社会因素等.

1-2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l[1].

1-3方法与注意事项:

1-3-1方法:所有病例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乏力,经药物及

按摩子宫无明显效果,将子宫娩出腹腔,用Ⅰ号可吸收线从子宫切口距右侧端2-3cm、右下缘的下方3cm进针,缝针穿过宫腔至切口相应上缘的3cm处出针,可吸收线拉至

宫底距右宫角3-4cm处,在宫底浆膜层穿过,出针后在右后壁与前壁相同水平的部位进针至宫腔水平出针至左后壁;同法在子宫底左宫角浆膜层及子宫左侧切口的上下缘进出针,助手向下向内挤压宫体的同时,将缝线拉紧打结,后常规缝合子宫切口.

1-3-2注意事项:1、助手每一步要尽量顺着缝线走向拉紧缝线2、检查子宫腔腔以免宫腔被闭合恶露不能排出3、如果下段形成差,宫颈内口近子宫切缘,Blynch缝合从子宫切口上缘开始,但不跨过子宫切口,以免宫颈内口内口闭合使恶露不能排出4、术

中缝合进针不要太靠近宫颈边缘,以免损伤子宫动脉.

1-4 疗效评定标准: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结束后计时,进行疗效评定:有效:子宫逐渐收缩,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正常;无效:子宫不收缩,持续出血.

2、结果:22例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出血患者采用改良式Blynch缝合后均取得良好的止

血效果,无一例切除子宫.

3、讨论: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孕产妇死亡率的首位.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

2%-3%[2],而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占产后出血的90%[2].既往对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出血往往采用宫腔纱条填塞、结扎子宫动脉及髂内动脉及栓塞等方法止血,甚至行子宫切除术,上述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宫腔填塞纱条可以引起感染和造成隐匿出血而不易被发现;文献报道结扎及髂内动脉控制出血有效率为42%[3].自Blynch缝合术应用后,其成功例数达1300多例.Wohlmuth及同事报道成功率为91%(全世界报道累积成功率为98%)[4].这一技术由英国皇家学院的妇产科医生、产科顾问Christopher B-lynch 先生首次完成并描述出来,其止血原理是纵向机械压力压迫使子宫壁弓状血管被有效地挤压,血流明显减少,减缓,局部血栓形成而止血;同时子宫肌层缺血刺激子宫收缩进一步压迫血窦使血窦关闭而止血,尤其适用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改良式Blynch即将Blynch缝合术跨过子宫前后壁的缝线在子宫浆肌层缝合,以消除子宫缩复后线脱落损伤肠管的可能.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具有简洁、有效,易于操作的特点,我院22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应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后均取得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5-208.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3-803.

[3]Hansch E chitraraU Mcaipime.J.etal.pelv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for control of obstet

Gynecil 1999.18(6ptl):1454-1460.

[4]Wohlmuth C.Gumbs.J.Quebral.Lvie Blynch suture a case series of Fertil Womens Med 2005:50:164-173.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止血的应用新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止血的应用 潘辉扬州市妇幼保健院 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剖宫产术中因子宫收缩乏力而出血的患者22例经药物及按摩子宫效果不明显者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止血效果良好,无一例切除子宫,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5岁,孕周35-41.2周,平均38.4周;其中初产妇16例,经产妇6例;手术指征分别为:巨大儿,双胎,活跃期停滞,过期妊娠,胎盘早 剥,社会因素等. 1-2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l[1]. 1-3方法与注意事项: 1-3-1方法:所有病例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乏力,经药物及 按摩子宫无明显效果,将子宫娩出腹腔,用Ⅰ号可吸收线从子宫切口距右侧端2-3cm、右下缘的下方3cm进针,缝针穿过宫腔至切口相应上缘的3cm处出针,可吸收线拉至 宫底距右宫角3-4cm处,在宫底浆膜层穿过,出针后在右后壁与前壁相同水平的部位进针至宫腔水平出针至左后壁;同法在子宫底左宫角浆膜层及子宫左侧切口的上下缘进出针,助手向下向内挤压宫体的同时,将缝线拉紧打结,后常规缝合子宫切口. 1-3-2注意事项:1、助手每一步要尽量顺着缝线走向拉紧缝线2、检查子宫腔腔以免宫腔被闭合恶露不能排出3、如果下段形成差,宫颈内口近子宫切缘,Blynch缝合从子宫切口上缘开始,但不跨过子宫切口,以免宫颈内口内口闭合使恶露不能排出4、术 中缝合进针不要太靠近宫颈边缘,以免损伤子宫动脉. 1-4 疗效评定标准: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结束后计时,进行疗效评定:有效:子宫逐渐收缩,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正常;无效:子宫不收缩,持续出血. 2、结果:22例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出血患者采用改良式Blynch缝合后均取得良好的止 血效果,无一例切除子宫. 3、讨论: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孕产妇死亡率的首位.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 2%-3%[2],而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占产后出血的90%[2].既往对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出血往往采用宫腔纱条填塞、结扎子宫动脉及髂内动脉及栓塞等方法止血,甚至行子宫切除术,上述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宫腔填塞纱条可以引起感染和造成隐匿出血而不易被发现;文献报道结扎及髂内动脉控制出血有效率为42%[3].自Blynch缝合术应用后,其成功例数达1300多例.Wohlmuth及同事报道成功率为91%(全世界报道累积成功率为98%)[4].这一技术由英国皇家学院的妇产科医生、产科顾问Christopher B-lynch 先生首次完成并描述出来,其止血原理是纵向机械压力压迫使子宫壁弓状血管被有效地挤压,血流明显减少,减缓,局部血栓形成而止血;同时子宫肌层缺血刺激子宫收缩进一步压迫血窦使血窦关闭而止血,尤其适用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改良式Blynch即将Blynch缝合术跨过子宫前后壁的缝线在子宫浆肌层缝合,以消除子宫缩复后线脱落损伤肠管的可能.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具有简洁、有效,易于操作的特点,我院22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应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后均取得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5-208.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3-803. [3]Hansch E chitraraU Mcaipime.J.etal.pelv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for control of obstet

剖宫产的历史

剖宫产的历史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剖宫产的历史及现状 1剖宫产的历史 剖宫产原名剖腹产,是医学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外科手术。早在公元前70余年,罗马帝国即颁布了关于剖腹产的法令:规定凡孕产妇在妊娠后期死亡或行将死亡时,医 师必须将胎儿从母亲的腹中取出。这一法令维持了两千余年。但在当时,仅限于对已死亡或行将死亡的孕产妇实施,孕产妇死后,胎儿在子宫内仅仅只能存活5一20 分钟,因此即使将胎儿取出,也都是非死即残,存活率几乎等于零。到公元巧世纪, 开始对难产的孕妇施行剖腹产术,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由于当时手术技能尚 未成熟,既没有麻醉,又不懂得如何消毒,而医生在取出胎儿后也不知如何缝合子宫切口,而是任其自然收缩止血。所以几乎所有的产妇,在施行手术后的一周内,相继因出血或感染而身亡。随着医学技术特别是消毒技术、切口技术和缝合技术的发展,剖腹产术逐渐被医生们所采纳,并不断推广。 2国内外剖宫产的现状 据Richard报道,美国的剖宫产率在20世纪70年代初为5.5%,到1978年为15.2%,而到1988年升到25.0%,是当初的5倍,发展的速度也是极快的。但是从80年代起,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开始关注这种趋势,使剖宫产率逐步下降,到80年代中期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Francix在1944年对挪威、英国、瑞典、美国1980-1990 年剖宫产率的变化作了比较,见表1。南美国家,如巴西,在1986年全国的剖宫产率已达到36.4,一些地区超过了50%。 我国据1989年全国剖宫产学术研讨会资料报道,50年代剖宫产率仅为1%一2%,到1988年上升到22%。北京妇产医院1960年一1994年35年间资料分析,60年代剖 宫产率<5%,70年代末到80年代为20%,90年代上升到4O%。上海市1950年剖宫产

腹膜外剖宫产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

腹膜外剖宫产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外剖宫产术的手术配合和护理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我院最近实施的236例腹膜外剖宫产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及护理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腹膜外剖宫产术的子宫切口缝合容易、出血少、无肠管损伤的可能性等优点,但手术时间长,误伤膀胱输尿管几率稍多,手术难度较大,需要术中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讨论:做好腹膜外剖宫产病人术前术后的护理,术中医护人员密切配合能很大程度提高术成功率,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腹膜外剖宫产术;手术配合;护理 腹膜外剖宫产是妇产科主要运用于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与难产的手术。具有不进入腹腔,切口缝合容易,出血少,避免术后肠粘连,无肠管损伤,术后快速进食等优点。但因该手术需分离膀胱周围结缔组织,有可能损伤膀胧输尿管,发生膀胱侧窝炎,因此手术中的配合,术后的护理都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36例腹膜外剖宫产术,初产妇216例,经产妇20例,年龄22~35岁,其中头位难产4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热(轻、中、重)92例,双胞胎3例,臀位(足位)27例,胎膜早破38例,羊水过少20例,过期妊娠10例。 1.2手术配合以及护理方法 1.2.1巡回护士配合 1.2.1.1术前准备手术前,器械、中心吸引、抢救药品、敷料等都要做好准备,保证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1.2.1.2心理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心情会很复杂,存在对手术的恐惧,担心胎儿的安危及术中、术后的疼痛,身体康复等问题。护士应针对上述问题,以热情的服务态度给予心理疏导,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耐心解释,讲解手术过程,消除其顾虑,使病人放松情绪,配合手术顺利完成。 1.2.1.3建立静脉通路 因患者术前需禁食水,血容量不足会导致血压波动,故手术中会于左上肢用套管针进行桡静脉穿刺,使输液畅通,做好输血的准备,也是保证麻醉手术安全的前提。产科失血多凶险,发生此情况时必须保证迅速及时的输血。静脉穿刺应选择20G BD留置针,建立上肢静脉通路,连接延长管,方便术中给药。 1.2.1.4麻醉配合协助麻醉师将患者摆好侧卧弯腰的体位,这样穿刺针比较容易通过椎间隙。麻醉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麻醉完毕,协助麻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2-12-25T14:26:41.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段丽红薛冬梅 [导读] 产后出血是导致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 段丽红薛冬梅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 472500)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091-02 产后出血是导致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1]。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及医学的发展,剖宫产率在逐年上升,术中发生大出血的情况也随之增高。术中大出血已成为产科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往往病情危急,产妇常有生命危险,需分析原因,当机立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法。多年来根据我在剖宫产术中的经验,直视下观察子宫出血的真正原因,从而总结了我们对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处理体会,下面我们把2005年至2012年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35个病例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5年1月~2012年3月一共处理了35例,在剖宫产术中子宫出血在400ml以上的产妇,在35例病例中,年龄在19~41岁,初产妇15例,经产妇20例,其中子宫收缩乏力16例,前置胎盘9例,胎盘早剥7例,子宫下段裂伤3例。 1.2 出血原因 35例产妇除胎盘早剥7例外,其余16例最初出血都是子宫整体收缩乏力、胎盘剥离面出血,经宫体注射缩宫素、按摩子宫、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等处理后随着宫体的收缩血窦关闭,主要表现为子宫下段收缩乏力、下段胎盘剥离面出血、下段损伤出血。具体情况如下。 1.2.1 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是术中出血的首要原因,常由产妇过度紧张、产程延长或难产、产妇体力消耗、合并贫血和妊高症等全身性疾病所引起,如巨大儿,双胎或多胎,羊水过多等。处理方法有宫体注射缩宫素、按摩子宫、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必要时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如仍然有活动性出血则结扎子宫动脉或行子宫切除。在我们多年工作中发现经过宫体注射、静脉滴注宫缩素,子宫体按摩等方法促进子宫收缩后,宫体部的大部分血窦随着子宫的收缩而关闭,而最后出血的部位主要是子宫中下段。在本人所观察到的病例中有8例单纯是子宫下段收缩乏力,5例是下段胎膜剥离面出血,3例是在取胎头时反复摩擦致下段内膜的损伤广泛渗血。参考文献陈燕[2]研究中也表示应着重于宫颈及子宫下段的处理,如双手压迫法、宫腔纱条填塞法等。因此,剖宫产术中应熟练掌握胎头娩出技巧,以避免因胎头娩出困难导致的下段内膜损伤,胎儿娩出后立即宫体注射缩宫素10u,胎盘娩出后可向下段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及纱布局部压迫止血,必要时可使用可吸收肠线间断缝合下段剥离面出血点。 1.2.2 前置胎盘发生大出血的原因有①切开子宫时易损伤胎盘;②胎儿胎盘娩出后,易发生宫缩乏力,特别是子宫下段收缩乏力不能压迫胎盘剥离面血窦而止血;③羊水通过创面进入子宫血窦,造成凝血功能障碍性大出血。处理方法:子宫切口尽量避开胎盘。术前确定胎方位及胎盘附着位置选择合适的切口。胎儿娩出后立即宫体注射缩宫素及时娩出胎盘,无活动性出血时,尽快缝合子宫切口,恢复子宫肌层的完整性,有助于子宫收缩。对胎盘剥离面的活动性出血处可用纱布块压迫止血、采用“8”字缝合止血或应用明胶海绵加凝血酶覆盖剥离面术中有效维持循环血容量,术后继续给予宫缩剂。 1.2.3 胎盘早剥发生大出血的原因:剥离的胎盘绒毛中含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血液,可激活外缘性凝血系统,诱发DIC。处理方法:预防DIC的关键是一经确诊尽早终止妊娠。术中维持充足的血容量,取出胎儿及胎盘后,应及时给予宫缩剂并按摩子宫。如发现子宫表面有紫蓝色瘀斑,即子宫卒中,则宫壁内注射宫缩剂配以热盐水纱布包裹热敷子宫,再按摩子宫,如子宫色泽不佳收缩不良,属不能控制的出血,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如子宫色泽由深变浅,色红质硬,可保留子宫。 1.2.4 胎盘植入发生原因子宫黏膜缺陷或缺乏是胎盘植入的病理基础。剖宫产、刮宫史和子宫发育不良是胎盘植入的三大好发因素。因此所有的子宫内膜病变都容易发生胎盘植入。已剥离的胎盘间撕裂出血或出血发生在将胎盘从肌层剥离时,或植入部位的子宫收缩不良,导致出血。处理方法全部位植入胎盘迅速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如局部或部分植入则剥离胎盘,不能暴力抓取胎盘,而可以继续让其保留在原位,宫腔内有明显血窦开发应用“8”字缝合,并使用缩宫素或宫腔内纱布压迫。术后用药物辅助治疗如注射MTX,口服米非司酮,或日后B超随访监视下刮取处理。 1.2.5 子宫下段撕裂伤发生原因常为瘢痕子宫、经过试产子宫下段菲薄、术者手法不正确暴力撕开子宫切口或暴力娩出胎头,致子宫下段横切口向下延伸。也有向两侧延伸至阔韧带,甚至子宫血管,或向下延伸至膀胱底,宫颈或阴道穹窿,累及血管丛,造成严重后果。处理方法为卵圆钳夹切口,恢复解剖关系,缝合子宫肌层,关闭血窦,达到止血目的。病情严重,多种方法均不能止血者应行全子宫切除。 1.2.6 DIC发生原因①重度妊高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②术中血窦开放,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导致羊水栓塞,发生急性DIC,③术前合并贫血,血小板减少未及时纠正或术中出血时仅输库存血、晶体液而导致血小板和可溶性凝血因子缺乏。处理方法输新鲜全血,补充有效血容量。氧气吸入。如果系羊水栓塞引起的DIC,还需抗过敏,地塞米松40mg加GS静脉慢推。纠正肺动脉高压,首选罂粟碱30~90mg 静脉慢推及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一经诊断应及早应用肝素,高凝阶段应用效果好25~50mg加GS100ML静脉滴注,1h滴完。试管法凝血时间测定作为监测保持在20min左右。然后在肝素基础上输注新鲜血,不但补充血容量,也使肝素使用时更安全。肝素用后血液仍不凝,要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经以上处理后,对难以控制的产后出血,即使在休克状态下,也应边抢救边手术切除子宫。不能用宫缩剂。防止心力衰竭及肾功能衰竭,纠正酸中毒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35例病例中只有1例胎盘早剥,子宫卒中,经处理无效行次全子宫切除外,其余病例经及时处理取得成功。术后无继发大出血现象,住院期间体温无明显异常,住院5~7天出院,产后42天复诊,子宫收缩好,恶露在产后20天左右干净,没有发现盆腔感染病例。 3 讨论 在剖宫产术中,子宫出血的原因是直观的,所以处理出血的方法也是直接的并且是迅速的,在术中大多数病例可以通过徒手按摩子宫、直接压迫出血点、宫体注射宫缩素、口服米索前列醇片、迅速缝合切口等方式,取得很好的止血效果。因此在剖宫产术中我们遇到的35 例出血,均经过积极的处理,子宫体收缩良好,其余的3例出血的部位因在子宫下段前后壁,广泛渗血,出血量大;原因主要在于子宫下段肌组织菲薄收缩力较差,既不能使附着于此处的胎盘完全剥离,又不能有效收缩压迫血窦而止血,出血量多难以控制,缝合止血不理

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临床效果观察

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7-03-16T16:08:49.2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作者:缪灵仙[导读] 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能够改善手术指标,加快产妇术后切口的愈合速度,促进产妇早日康复出院,其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云南省宣威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655400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6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属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随机分成2组,30例/组。观察组采取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对照组实施传统剖宫产手术。将2组的手术用时、产妇的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产妇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切口愈合时间、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2组术式的手术用时对比差别不大(p>0.05),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产妇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更具优势(p<0.05)。结论: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较高。 关键词: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临床效果临床上在遇到产妇顺产风险高、难产以及产妇痛苦承受能力低时常采取剖宫产手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产妇的疼痛程度。本文为了观察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将60例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下是详细报告: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的60例产妇随机分成2组,30例产妇组成一组。排除子宫先兆破裂、子宫畸形妊娠、胎盘早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部位以及患有卵巢肌瘤的产妇。 对照组:年龄范围21—36(28.51±3.28)岁;孕周37—42(40.21±1.34)周。 观察组:年龄范围22—37(28.42±3.31)岁;孕周38—42(40.23±1.21)周。 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的基线资料差别不大,p值大于0.05。 1.2方法 其中一组实施传统剖宫产手术(对照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在产妇腹壁正中取13cm至15cm的纵向切口,将腹膜外脂肪进行钝性分离,以常规方式将胎儿娩出,缝合手术切口。 另一组采取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观察组)。麻醉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在距离耻骨联合上缘3cm处取长度10cm至12cm的手术切口,逐层分离皮下脂肪到膀胱前膜间的组织,将脐中韧带结扎后钝性分离腹横筋膜及膀胱前筋膜,分离方向为左侧,找出膀胱左侧窝的脂肪堆后将其缓慢的向左上方推移,彻底暴露腹膜反折边缘部位的膀胱侧三角,在三角区底部寻找宫颈前筋并剪开小口,往小口插入食指,依次扩大分离膀胱前筋膜、膀胱以及前腹膜反折组织,彻底暴露后腹膜反折部位,侧翻膀胱,上推腹膜,向右横行剖开宫颈前筋膜,将膀胱和宫颈前筋膜向左下方牵拉,暴露子宫下段,将子宫肌层以小切口切开,洗净羊水,逐步扩大切口,娩出胎儿及其他附属物后缝合子宫肌层,彻底冲洗干净膀胱侧窝内的积液和积血,观察剖离面是否有渗血现象出现,若有渗血现象则进行止血,若无渗血现象则间断缝合膀胱前筋膜,复位膀胱,进行手术缝合操作。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2组的手术用时、产妇的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的时间、产妇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手术切口愈合的时间,同时比较2组产妇的住院天数。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SPSS18.0版软件处理,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2组产妇的各项指标数据对比差别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2组的手术用时对比差别不大(p>0.05),观察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切口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产妇,p值小于0.05。 表1 对比2组产妇的手术相关指标(`x±s,n=30)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剖宫产手术的技术越来越高超,对产妇的损伤越来越小,由于剖宫产手术的选择情况会影响产妇的生产情况和新生儿的发育情况[1],因此在实际选择剖宫产手术时应尽量选择良好的剖宫产手术,最大程度上降低产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命质量。 传统的剖宫产手术是指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具有操作简单等优势,但术中需将产妇的皮下脂肪和皮肤逐层切开,容易导致伤口脂肪液化[2],影响术后恢复,对产妇造成的损伤较大,逐渐被各种改良的剖宫产手术所取代。 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是以传统腹膜外剖宫产术为基础,改良子宫下段暴露、膀胱分离等环节,属于新型的剖宫产术,该术式不但能够使产妇腹腔内脏器的受损率和腹腔感染率降低[3],还能使子宫下段在术中充分暴露,促进胎儿顺利分娩出来。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对产妇造成的损伤较小,能使产妇在术中的出血量降低,术中连续缝合子宫肌层可保证切口血运[4],不会使切口发生缺血坏死,影响术后恢复,该术式术中所取的切口和下腹皮肤张力线相同,全层等距缝合皮肤和皮下脂肪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同时还能促进伤口渗出物的引流,使肉芽组织增生减少。 本次研究将60例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后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案,结果显示,行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的观察组产妇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产妇,p值小于0.05,2组的手术用时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分析

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首次剖宫产不同术式对于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0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00例产妇进行临床手术疗效对比。将被选中的所有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产妇。对于观察组的50例再次剖宫产患者,采用腹部横切口新式剖宫产手术[1],而对于对照组的50例产妇,给予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的常规手术。与此同时,观察记录所有作为研究对象的产妇在手术期间的各项指标参数。结果:根据临床手术所得到的数据分析可知,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腹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显然,观察组的临床疗效相较于对照组的手术效果,更为显著。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首次腹部横切口新式剖宫产可以显著减少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腹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值得在临床手术中加以推广。 标签:术式;再次剖宫产;临床疗效;对比 为探究出针对再次剖宫产产妇的更有效的临床手术方式,我院随机选取10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手术期间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 月接收诊治的10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年龄介于21~43岁之间,平均年龄(27.3±2.6)岁,孕周在34~41周之间,两次剖腹产的时间间隔在3.7~6.2年不等。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0人,给予观察组产妇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手术,给予对照组产妇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统计学对比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两次剖宫产时间间隔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手术方法 对两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于观察组的产妇,使用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手术。按照传统方式对腹壁进行缝合,术后5、6天拆线;对于对照组的产妇,使用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进行手术。利用1号可吸收线对子宫肌层进行单层连续锁边缝合,而子宫、膀胱腹膜反折以及壁层腹膜进行常规缝合。胎儿娩出后给予产妇缩宫素20U进行宫体注射,以减少出血量。 1.3 统计学方法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护理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抢救的护理配合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来势凶猛,近年孕产妇死亡率有所下降,而产后出血仍是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密切的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情况危急,来势凶猛,短时间内发生大量出血使产妇很快陷入休克状态,对失血性休克,尽快和有效地补充液体,恢复血管内容量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体会到,抢救产科术中大出血护理配合的重要性。着重从控制止血与抢救休克两个方面进行配合。抢救过程中严密的组织管理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是抢救迅速、有效、有条不紊的保证,扎实的业务基础、过硬的护理技术是成功的基础。护士是一个整体的人,病人也是一个整体的人,我们从人的整体性出发,抢救管理以总→分→总的程序,将抢救护理配合分工到人,又全观病人整体性而汇总,使整体护理充分得到体现,抢救获得成功。 1抢救措施 缩宫素、米索前列醇、欣母沛、立止血、凝血酶等药物的使用,热盐水纱布按摩子宫,缝扎止血,官腔填塞纱条,子宫动脉结扎,子宫次全切除术等。同时迅速补充血容量,抢救休克,预防并发症。 2 护理配合 2.1 建立应急小组 手术室建立术中抢救护理配合应急小组,由护士长或护理骨干担任小组长,小组长管理好抢救物品、设备,备用状态,定点放置,定时核对,定量供应无菌物品,用后及时补充、维修,保证无过期。所有手术室护理人员加强应急、抢救配合的训练,加强各科抢救高危因素等业务学习,提高应急能力。 2.2 手术前充分准备 手术室护士术前1d常规访视,了解病情。孕妇人手术室后,仔细询问病史,查看病历,充分估计病情,对术中大出血高危因素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双胎,巨大儿,妊高征,多孕多产史,滞产),术前准备好热盐水,填塞纱条,产钳,与检验科联系备好充足的血源,备齐各种抢救药物、物品,麻醉前开通两路留置针静脉通道。 2.3 发现大出血即启动应急预案,密切配合 当术中胎儿娩出后,发现出血汹涌,巡回护士迅速评估,做出判断,立即汇报,即启动抢救应急预案,人员、抢救物品立即到位。现场人员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并及时汇总,做好整体护理。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2.3.1小组长的组织管理作用应急小组组长担任护理总指挥,争分夺秒,现场接听急救小组主诊医师口头医嘱(所有抢救医嘱由同一主诊医师统一下达),大声复述后即分派各路护理人员执行或亲自执行,执行后即刻反馈给主诊医师,且做好草稿记录,便于抢救后的整理。出血量较大时果断建立颈深静脉穿刺通道,便于快速输血、输液、各种血标本的采集。小组长随时评估病情,预测病情发展,并协助医生查找出血原因,从产妇整体角度出发评估护理问题,配备护理人员。合理分工,保证各项抢救措施准确、及时、有效。 2.3.2 巡回护士准确估计出血量巡回护士管理好台上物品、药品所需,参与采集各项检验标本,做好产妇心理护理,稳定产妇情绪。保持卧位舒适与呼吸道通畅,维持合适的体温。严密监测病情,警惕休克、DIC症状的出现,观察子宫收缩,尿量,与洗手护士共同准确估计出血量。称重量法估出纱布、纱条血量加吸引瓶血量,加阴道流血量及手术单浸血量即为出血总量,并做好切除子宫的准备。 2.3.3 静脉通道的科学管理静脉通道管理护士主要负责管好各路静脉通道,合理安排各种液体与药物的及时输入。产科出血不同于非孕人群,孕期血容量增多,一旦出血,往往来势凶猛,静脉通道管理护士保证各路通道通畅,迅速配合,在血源未到时及时按医嘱首先将血浆代用品快速输入,及时给予立止血、缩宫素等药物。输血时,可用加压输血袋加压输血,密切监测,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大量输血时,注意血源加温,纤维蛋白原充分溶解后输入。

首次剖宫产不同术式对再次剖宫的影响探讨

首次剖宫产不同术式对再次剖宫的影响探讨 目的:研究分析首次剖宫产不同术式对再次剖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确诊收治的15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产妇根据首次剖宫产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产妇首次剖宫产为传统式下腹纵切口式,观察组产妇首次剖宫产术式为新式剖宫产,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再次剖宫产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无粘连率(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腹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等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采用新式剖宫产术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标签:剖宫产;不同术式;再次剖宫 剖宫产术主要是解决难产、妊娠合并症、妊娠并发症产妇以及珍贵儿的有效手段,是产科领域中的重要手术[1]。1610年的外科医生顾斯和特劳特曼(Gusth 和Trautmann)第一次给产妇进行了活体剖宫产术,但产妇25天后死亡。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麻醉学、输液、输血、手术方式、水电平衡知识以及手术缝合材料和控制感染等措施的进步,剖宫产术已经成为解决难产等问题挽救产妇以及围生儿生命的重要手段[2]。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再次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首次剖宫产不同术式进行对比分析,效果显著。现将研究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a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确诊收治的15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产妇根据首次剖宫产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为(30.25±3.21)岁;观察组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为(31.25±3.25)岁,两组产妇均为再次剖宫产。两组产妇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3] 观察组产妇首次剖宫产采用新式剖宫产术的孕妇进行再次剖宫产,需先把皮肤旧瘢痕进行切除,再采用钝性分离皮下脂肪、腹直肌及腹膜,针对对切口部位粘连严重的产妇可以采取锐性分离,在皮肤旧瘢痕切除之后,再次剖宫产时子宫切口尽量选择在首次手术切口所留瘢痕上方,切口采取连续全层进行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全层缝合。对照组首次采取下腹纵切口式的孕产妇进行再次剖宫产时,先把皮肤旧瘢痕至筋膜层之间的组织进行切除,锐性分离腹直肌和腹膜,在把皮肤旧瘢痕切除后,在首次手术切口处所留瘢痕上方做子宫切开,切口采用连续全层缝合,采用常规方法缝合皮下脂肪和皮肤,比较两组产妇再次剖宫产情况并做对比分析。

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42例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42例临床分析 发症,属孕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及健康,严重的可在短时间大量出血,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又是产后出血中最常见的原因,随着近年剖宫产率逐渐增加,术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机率相对往年呈上升趋势,现就我院剖宫产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42个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中对子宫收缩乏力的处理措施。传统的方法是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间断缝扎肌肉层、宫腔填塞纱布、出血不能控制者最后切除子宫,这样既延误抢救的时机,又增加了出血量。而我院采取了背包式捆绑宫体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大出血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背包式捆绑宫体 剖宫产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是解决难产与产科并发症的主要手段,现在已成为相当成熟、易于推广普及的手术,是挽救母儿生命,处理难产的重要手段。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其病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这些原因可共存,互为因果或相互影响。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因素,而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的因素有:(1)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对分娩及手术恐惧,社会因素造成产妇精神紧张、体质虚弱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等。(2)产科因素:产程延长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导致子宫卒

中、妊娠高血压疾病、宫腔感染引起子宫水肿或渗血影响子宫收缩功能。(3)子宫因素:

①子宫肌纤维过分伸展(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胎儿)②子宫肌壁损伤(剖宫产史、肌瘤挖除术后、产次过多、急产等)③子宫病变(子宫肌瘤、子宫畸形、子宫肌纤维变化等)(4)药物因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收缩抑制剂。背包式捆绑宫体是抢救顽固性宫缩乏力性大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方法:我院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经统计从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剖宫产1058例,其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42例,从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均采用1号可吸收线间断缝扎子宫肌层或宫腔填塞纱布术后48小时从阴道取出,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1号可吸收线背包式捆绑宫体止血法,所有病例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均系剖宫产术中难以控制的子宫迟缓性出血,使用按摩子宫、宫缩剂仍不能凑效者。 1.2方法:用1号可吸收线于子宫切缘上方约1厘米处,从切口左侧进针,深达肌肉层,也可穿透粘膜层,达右侧出针,向上绕过宫体,在宫体后壁与前壁进针相对处从右侧进针达左侧出针,缓慢渐进性拉紧可吸收线,将子宫体固定于子宫收缩状态为度,打结,常规缝合子宫切口。详见图片。 2结果 采用间断缝扎肌肉层、宫腔填塞纱布(为对照组),采用背包式捆绑宫体法(为改良组),如表1示:

剖宫产术后出院指导

剖宫产术后出院指导 1、注意休息与睡眠,适当活动,食物多样化,保证营养丰富,多吃汤汁类食物,促进乳汁分泌。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鱼、肉、鸡蛋、牛奶、豆浆等)、富含纤维素(韭菜、芹菜、土豆)、维生素丰富(新鲜蔬菜、水果)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预防产褥感染。 2、产褥期禁房事,不盆浴,避免逆行感染。避孕2年,因子宫壁瘢痕,过早妊娠引起子宫破裂危险。 3、阴道流血持续时间长,腹部伤口愈合不好,应及时就诊 4、母乳喂养,按期进行新生儿筛查,一个月内开具出生证。 5、产后6周来门诊复查,了解产妇和婴儿情况。

正常分娩出院指导 1、仔细观察恶露的情况,如恶露量多(超过月经量)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2、产后子宫复旧会出现下腹痛。于3~4天自行好转,不需特殊处理。 3、保持会阴伤口清洁,预防感染,每次大小便后用温开水清洗会阴部。产后会阴测切口会出现疼痛,48~72h后可自行好转。 4、推荐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保持乳房清洁,做好早吸吮,勤吸吮,预防奶涨,坚持母乳喂养。

腹腔镜术后出院指导 1、术后4周门诊复查 2、注意营养摄入 3、遵医嘱按时服药 4、三个月禁盆浴,禁性生活 5、保持个人卫生,勤换内裤 6、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妇科一般出院指导 1、修养: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温度、湿度适宜,注意通风,使室内空气新鲜。 2、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激动的情绪,适当参加锻炼活动,增强自信心,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饮食:术后恢复期应选择含丰富维生素、蛋白质、高铁的饮食,如:瘦肉、鸡蛋、鱼类,注意粗、细粮的搭配。 4、卫生:腹部刀口保持清洁干燥,伤口拆线10~15天可沐浴(勿盆浴),不要搓伤口处,淋浴后可用毛巾将伤口处沾干,阴式手术的病人术后10天淋浴,注意保持外阴清洁。 5、伤口拆线后,发现伤口红肿、有硬结、疼痛或发热等症状,请及时到门诊就医。 6、全子宫切除术后7~14天内阴道有少量粉红色分泌物,此为阴道残端肠线融化所致,为正常现象,不需处理。如分泌物呈血性,如月经量,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7、性生活:阴式手术及全子宫切除术后3个月禁同房,附件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1个月禁同房,宫外孕HCG正常水平待一次正常月经干净后方可同房。 8、办理出院手续:请带好住院押金条,诊断证明,合作医疗证或医保证到出院处办理,诊断证明请到门诊一楼盖章。 9、复诊:术后四周后请到妇科门诊复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