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自我贵自律从心所欲不逾矩_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解释(2009-07-04 13:15:47)转载▼标签:分类:哲理孔子随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杂谈孔子<论语> 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从十五岁开始确立一个志向——我一定要好好的学做人,做一个君子。
(做一个同志们都认可,自己又不吃亏的这么一个好人。
)二: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
乃至为人处事的理念,都已基本确立。
(但还不是很稳定、很牢固。
)三:四十不惑到了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这些思想理念已经坚定不移,牢固扎根了。
不再受外界的“迷”而“惑”了。
四: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左右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易经。
从中探寻宇宙生命的本原。
并以天地之道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孔子学易,应该说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当然,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做人有多难!年纪一把了,看了这么多的书,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
才既谦虚也很恳实的说“可以不犯大的错误了”。
五:六十耳顺做人做到六十岁了,修到什么境界了呢?耳顺。
这个很难啊。
人家说我几句不是,甚至令我难堪的话,我耳顺了。
我能做到不嗔、不烦。
这可是真修养啊。
耳顺不是当没听到,当成耳边风了,那是逃避。
而是一种非常虚怀的,非常坦然的面对、纳受。
人性中,嗔习可说是最不易除。
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
”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了,在我看来,孔子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意味着孔子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对方是什么个性的,也不论对方是什么地位的。
都能很融洽的相处。
心中有一个恒定的尺度不变,但在交往相处中不拘泥于形式,没有一个固定套路,没有一个死板形式。
此即“外圆内方”、“和而不同”是也。
可以想象,在与一般老百姓交流中他会显得颇有乡土味,说着市井话,或拉拉家常,或谈论着世俗风情而没有距离感。
从心所欲焉不逾矩
从心所欲焉不逾矩孔老夫子有一段人生总结的名言,其中说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到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盖因孔老夫子是圣人我辈乃凡人的缘故吧,每每读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时,我便心生疑窦:从心所欲,焉能不逾矩?人是有欲望的,只是受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普世价值观等限制,欲望得以抑制,一旦到了“从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时候,许许多多的问题会接踵而来,甚至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那些有权有钱有名的人,越发不得了。
妲己是苏氏的女儿、殷纣王的妃子,嬖幸于纣王。
她墨云秀发,杏脸桃腮,眉如春山浅黛,眼若秋波宛转,胜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
纣王自进妲己之后,“从心所欲”,朝朝宴乐,夜夜欢娱,荒理朝政。
有一天,纣王与妲己在鹿台上欢宴,六宫妃嫔三千,聚集在鹿台下,纣王命令她们脱去裙衫,赤身裸体地唱歌跳舞,恣意欢谑。
纣王与妲己在台上纵酒大笑。
后纣王为周幽王所败,与他的“从心所欲”不无关系。
而周幽王呢,也步了殷纣王的后尘。
为博褒姒一笑,他“从心所欲”,点燃了只有发现敌情时才能点燃的烽火,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诸侯们都不相信了,就像“狼来了”故事一样。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这类“从心所欲”的事儿在中国历史上举不胜举。
楚平王给儿子太子建说了一门亲事,但这个女子美若天仙,楚平王经不住费无忌的怂恿,于是“从心所欲”,自己占了。
从此在内心留下了内疚和阴影,以致不得不在后来处处弥缝,陷入无休止的被动之中,最终杀亲子屠良臣,闹得不可收拾。
奈何人究竟难以抵御私欲。
如果当时楚平王能受到一定的约束,即使想那么干也做不到,又何至于有后来的一系列恶果呢?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居然“从心所欲”,强抢了儿子的妃子杨氏。
从此,唐玄宗不理早朝,整日沉湎于男欢女爱之中,忘记了国家的社稷,唐朝的国力也因此走向了衰颓。
这也许是圣上“从心所欲”得到的应有报应。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赏析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赏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我评价一生学习和修养的结语,也是他对于人生境界和思想修养的至高赞誉。
这句话不仅展示了孔子的自我认知,也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赏析:一、人生境界的升华“七十而从心所欲”,表达了孔子一生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他以不逾矩为前提,强调了自我实现并非毫无约束的自由行为,而是有规矩、有原则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外在的自由,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自由。
它意味着一个人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面对世界的复杂性,能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去应对,按照自己的内心去行动,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这是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也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不逾矩”是孔子对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的描述。
在孔子的观念中,“矩”即是道德规范、伦理纲常,是社会和谐、人类进步的基本法则。
“不逾矩”就是遵守这些法则,按照社会规范去行事,不做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孔子强调必须遵循“不逾矩”的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
三、中庸思想的实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主张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中正、平和的态度,不要偏激或极端。
在孔子看来,“从心所欲”即是真性情,是自然之心的流露;而“不逾矩”则是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的体现。
只有将二者合二为一,既表达真我,又遵守规矩,才是中庸思想的实践。
四、教育理念的体现这句话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体现。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倡教育要“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发展。
同时,他也强调学生要有自律精神,自我约束,不做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自我实现和社会规范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培养出既有独立思考能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五、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他应该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事,但是他的行为不会超出规矩的范围。
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为政》。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其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人生境界:当一个人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和历练后,他应该能够做到内心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干扰;同时,他也能够遵守社会规范,不做出越轨的行为。
这种境界需要一个人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厚的修养才能达到。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成熟、稳重、内敛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追求。
完善自我贵自律从心所欲不逾矩
完善自我贵自律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律是指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遵守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坚守道德底线,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自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执行力和抗挫折能力。
然而,要完善自我贵自律,我们需要从内心出发,做到心中有规矩,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首先,完善自我贵自律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实现的是什么,并且明白这些目标对于自己的意义。
这样一来,当我们面临困难和诱惑时,就会更容易抵制外界的诱惑,因为我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例如,如果我们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就需要坚守规矩、积极主动地工作,而不是陷入懒散和拖延的状态。
其次,完善自我贵自律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我们保持自律,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和有序。
例如,每天早上定时起床、定时锻炼身体、定时读书学习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可以强化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更容易远离一些不良的诱惑。
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小步长开始,逐渐增加难度,让自己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另外,完善自我贵自律还需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于善恶、美丑、真伪等事物的认知和判断。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抵御诱惑,保持自律。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逐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例如,我们可以读一些有关道德伦理的书籍,与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进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价值观水平。
此外,为了完善自我贵自律,我们还需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是人际交往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方面。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平气和地应对挫折和困难,就很难保持自律。
所以,我们需要学会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转移注意力、锻炼自己的情绪适应能力,从而让自己能够更好地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最后,完善自我贵自律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
我们需要时常回顾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检验是否符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如果发现自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我们应该及时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完善自我贵自律从心所欲不-word范文文档
完善自我贵自律从心所欲不完善自我贵自律从心所欲不逾矩——整纪纠风专项教育学习心得回首历史,公安事业成败的关键在队伍,尤其是广大公安民警的素质;着眼未来,民警素质的提高是建设强大公安队伍的根本。
而自律和他律,则是提高警察素质的有效途径。
警察本身自觉地按照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去指导自己、约束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就是自律。
自律是相对他律而言的。
他律即文件律、制度律、法规律、他人律,要通过教育、管理、制度、监督去实现。
无疑,整纪纠风专项教育与“三项教育”一样,是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他律措施之一;但是,是以能达到自律为目的的。
整纪纠风,完善自我,贵在自律。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道德规范借以存在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道德规范对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在减弱,新的道德规范又一时难以完全建立起来,包括警察在内,人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也在下降。
在这种情况之下,架起他律的“高压线”十分重要。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他律是我们遵守一切法律、纪律制度的外因,自律则是其内因。
毛泽东同志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他律的规定要通过自律的行动来起作用,他律的效果要通过自律的实践来检验。
因此,作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的人民警察,不但要加强他律约束,更应该加强自律意识的培养。
整纪纠风专项教育如果只局限在纯他律的层面,而没有注意在更为根本的自律层面上下功夫,那么充其量无非是“隔靴搔痒”,至多“治标”而不可能“治本”。
警察提高素质、完善自我,贵在自律;有了自律的自觉性,又有一定的自律能力,那么就可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这样,整纪纠风才能真正使“纪规”、使“风正”,才能达到通过此类的专项教育而促进警察整体素质更快提高的实际成效,人民群众才会对这支队伍更加满意和爱戴。
明白了“贵在自律”的道理后,我们每一位警察要将培养自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作为自己在整纪纠风专项教育中的首要之责。
不逾矩的上一句是什么
不逾矩的上一句是什么
不逾矩”上一句是:“七十而从心所欲”,这是出自于先秦佚名所著的《论语十二章》。
孔子在概括自己一生学习、做人的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学习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他一生孜孜以求、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的结果。
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要知“矩”、学“矩”。
孔子所说之“矩”,乃是周朝的礼制,孔子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学习和实践它。
其次要树立远大目标,通过长期的反复磨练,使自己明辨是非,积累经验,最终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
两者之间看上去是一对矛盾,要“从心所欲”往往会“逾矩”,而“不逾矩”往往又难以做到“从心所欲”。
但是,这一对矛盾却在孔子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虽然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但也能从中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吴齐南先生文章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体会
吴齐南先生文章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体会年逾七旬,常揣度孔子之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注释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实在是人生的圆满境界了!但,事实上,古稀之年的我等却未能尽然——谁个敢打包票自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呢?或许,这只是孔子的自述,谈的只是他自己?但,圣人之言,总该有普遍的意义吧?那么,我等能否,又该如何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呢?读梁漱溟先生《重新认识孔子学说》一文,方觉茅塞顿开——只需悟透六个字,便可追寻圣人的足迹,达致人生的圆满!下面,就让我们听听梁老的论述吧:“孔子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根据比较可靠的古籍《论语》,来看孔子毕生致力用心所在的学问是什么,拿其中许多条来参考勘对,比较研究。
我们发现最显著的一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己说明他自己的话。
我们要想明白孔子,这一条很有关系,很可帮助我们知道他。
但这些话的内容是什么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什么学呢?话很浑括,很难明白。
“三十而立”,立字怎样讲呢?很不好讲,“四十而不惑”,不惑的究竟是什么?对什么不惑?不惑两字仿佛会讲,大概就是不糊涂吧!但其内容究是什么,则非吾人所可得知。
“五十而知天命”。
什么是天命?什么是知天命?亦不好乱猜。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一种什么境界?更不可知。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字面说似乎好讲,可是事实上更不好懂,因这是他学问造诣的顶点,是从志学,耳顺等等而来,对于那些我们尚且不懂,如何能懂得他七十岁时的进境呢?所以我们不愿随便去讲古人的话,不愿往深奥高明里去探求。
我们只注意这些话是孔子自己诉说他自己学问的进境与次第,至其内容如何,我们不愿乱猜。
在前人亦许就要讲了,什么是不惑,什么是知天命,什么是耳顺,什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前人都可有一个解释给你。
而我们则暂且留着不讲,先从粗浅处来看。
这些话所讲的大概不是物理学、化学,乃至政治学、教育学吧?甚至亦不是哲学吧?哲学不像是这样。
《论语.为政第二》之4,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第二》之4,从心所欲,不逾矩看原文: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翻一下原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立圣人之志;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在本章,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来自百度)3、我们结合阳明心学来理解:⑴“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这里是“学”,是学孝悌,学仁义,学存天理、去人欲,而不能理解成学习普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⑵“三十而立”:解释一,就是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解释二,立命。
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
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尝有,而本始建立之谓。
孔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也。
知道了“天命”,把回归“天命”设为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⑶“四十而不惑”,这里指对“天命”的存在已经没有了疑惑,但还没有真正理解和知道“天命”是啥东西。
⑷“五十而知天命”,这时才真正知道了“天命”。
⑸“六十而耳顺”,在回归“天命”的途中,克服了大部分的“我执”,一点点在实现“无我”,所以做到了“耳顺”,做到了少被环境所扰。
⑹“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原文及解释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原文及解释名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摘自:《论语·为政篇》解释: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从心所欲不逾矩”,字面意思很简单,“从心所欲”就是想干什么干什么,“不逾矩”就是合规矩。
两个看上去截然相反的概念放在一起,很多聪明人可能就“明白”了,说:“啊,这就是辩证统一”。
屁,这不是辩证统一,“从心所欲”和“不逾矩”,辩死了也统一不到一起,除非去偷换概念,而那样做就是诡辩了。
这是个悖论,确切的说它是个悖点,人生追求的悖点,是境界,在思辨不及之处,只有去体验才行。
说到“从心所欲”,我们可能会想,那要是想让太阳打西边出来怎么办?难道孔子七十岁,可以让地球倒着转?当然不能了,关键在于,孔子不会去想让地球倒着转的,他没有这种奇怪的想法,乃至没有任何无聊想法,这是我们无法想象,或能想象,也无法做到的事情,除非我们能自我提升到接近孔子的层面。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个境界描述,与之相近的,比如“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相若的,再比如“和光同尘”,这样讲的人不多,但也是和“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相若。
“无上正等正觉”是表述内部形象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表述外观的,“和光同尘”表述整体景致,没有“无上正等正觉”,也做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形不成“和光同尘”,所以这些表述是一致的,角度不同,说明当初的出发点也不一样,但它可以共容、乃至共融、乃至共荣,这就是儒释道三教共存的根本原因。
“三生万物”,听起来更厉害,“上帝”就是在这么个形象上建立的,但实际上这种表述离“和光同尘”还有距离,叫“未知其返”,包括“万能”啊,“全能”啊,都是片面强调创造性这一面,骗骗老太太啊小姑娘的,未尽其义,所以容不进来,更谈不上融和荣了。
正因为未尽其义,才产生了拼命传教,想用他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包括我们未尽其义时,也是拼命想让西方认可我们,心态是一样的。
但这种偏斜心态的教育并不适合我们,因为像这种邪教,别说和别教相处了,同根同源的宗教也打到不可开交,这就说明他们连他们自己都容不下,心存偏邪,孤阳亢进,有敌灭敌,无敌灭己,所以还需要持续改造,改造到中正庸常的状态,才能适合我们,才能容融而荣,才能为世界带来安宁祥和,才能为我们自己,带来持续繁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文学常识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 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 是敬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经》《易经》 《春秋》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字词
论语 (lún)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传不习乎 (chuán)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亦:也。 自:从。 而:但是。
习:实习(温习) 。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 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 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日:每天。 谋:办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忍受。 不改其乐:一种贫贱不能移的学习精神。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 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身:自己。 为:替,给。
忠:尽心尽力。 交:交往。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 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 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有”通“又” 。 立:立于礼,做事合乎于礼,能站住 脚。 不惑:不受迷惑,学问已经很渊博了,不会受迷惑。 天命:天道流行的精理。 从:随。 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 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 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 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 度之处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1.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哎呀,这说的不就是到了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又不会超出规矩嘛!就像老顽童爷爷,他都那么大岁数了,想干啥就干啥,可也不会去干那些过分的事儿呀!2. 你想想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能自由地驾驶船只在大海上航行,但绝对不会偏离航线一样嘛!隔壁的李爷爷不就是这样嘛,他每天乐呵呵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又不会打扰别人。
3. 哇塞,“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嘛!就好像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但也知道哪里是安全的区域。
我爷爷到了这个岁数,他想下棋就下棋,想散步就散步,多自在呀!4. 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就是那种超级厉害的武林高手嘛,想怎么出招就怎么出招,但又不会乱了江湖规矩。
我认识的张爷爷就是这样啊,他想唱京剧就唱,可好听了,又不会吵到别人。
5. 你们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像那随风飘舞的风筝呀,自由自在,但线还在手里拽着呢!我家对门的奶奶,每天想跳舞就跳舞,还带着大家一起跳,多有意思,也没见她违反啥规定呀!6.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嘛!就跟那聪明的猴子一样,在树林里上蹿下跳的,可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我外公就是这样,他喜欢摆弄他的那些花花草草,开心得很呢!7. 哎呀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就跟在自己家一样嘛,想干啥就干啥,但也不会去破坏家里的东西呀!我邻居的王爷爷,每天都去公园遛弯,多自在呀,也没惹啥麻烦。
8. 你们想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像不像那自由自在的云朵呀,飘来飘去,但始终在天空的怀抱里。
我爷爷的老朋友,都七十多了,想旅游就去旅游,多潇洒呀,也没超出什么范围。
9. 哈哈,“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就是那调皮的小猫嘛,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也知道不能乱抓东西。
我认识的一位爷爷,他喜欢书法,整天沉浸在里面,也没做什么不合适的事呀!10. 那“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就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嘛!就像那稳稳行驶的汽车,司机想加速就加速,想减速就减速,但不会违规呀!我爷爷他们那帮老伙计,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多开心呀,也都很有分寸呢!我觉得“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真的是一种很棒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向往呀!。
蔡衍颛先生讲《论语》摘录-所欲而不逾矩
蔡衍颛先生讲《论语》摘录-所欲而不逾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耳顺,相反就是逆耳,说忠言逆耳,人家说话你听不进去。
耳顺,那就说明人家不管说什么话,不管是说的好听,还是说的不好听,他都能够认真听┄┄如果以道家来说嘛,就差不多真的明白大道之理之后,是深入到合道的境界,“以身托天下”(出自《道德经》)这个境界,什么话我都可以听,犹如天地一样,天空中狂风暴雨也可以,白昼黑夜也没事,那大地呢?你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大地都是如如不动。
所以,达到耳顺的人,就说明他已经是无我相了,什么意见都能认真听,是非对错,他都能够心平气和地去面对,这就是耳顺。
很多人就是喜欢听好听的话,赞美的话,人家一说到缺点,他就很不耐烦,很生气,那就是逆耳。
所以你们要检验你们耳顺不耳顺,很容易的。
那么你说,这个耳顺真的能够成就吗?如果以我自己来说,我确实也差不多能够耳顺,虽然我是五十,这个可能是我从小在逆境里边长大的缘故,从小你不顺也得顺嘛,所以我这属于歪打正着,我不属于圣人这方面的境界,不是,我这个耳顺是属于歪打正着。
所以我的耳顺是我从小就是逆境长大,不是说我超越了孔子的六十耳顺,我五十就耳顺,不是,这个就太托大了,没有的,我是歪打正着。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这个可以说是令人神往的境界,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容易啊,但是不逾矩就难了,譬如泼妇骂街,我想去那里骂几句就骂几句,想在十字街头骂也好,丁字街头骂也好,都可以啊,但是你最关键你要不逾矩,你不要骂错人,站在路上也不要阻碍交通,等下交警将你赶走,是不是?你要不逾矩才行,从心所欲容易,但是从心所欲又不逾矩,那才难。
事实上,从心所欲,说到底,具体怎么做?其实从心所欲,我们说的具体一点,就是在任何场合,你能够把控一个平衡点,能进能退,能显能隐。
其实严格来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应该是孔子以前跟老子见面之后,以龙来形容老子,龙会飞,会潜水,会大,会小,会兴风,会化雨,什么都会,其实从心所欲就说你在任何场合,你真的能够把握这个平衡点,把握的非常好,是这个意思。
人唯有自律,才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高明境界
人唯有自律,才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高明境界
真正的自律,是你要主动脱离舒适区,勇敢地去挑战自己、约束自己、规范自己。
自律使人自由。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没有自我约束的自由,会让人生走向反面。
自律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克制人的劣根性最有效的办法。
不能自律的人,迟早是要失败的。
很多人成功过,但是昙花一现,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缺乏自律,忘记了自律。
人,首先要对自己的心做得了主,才谈得上高贵。
因为,他由此而摆脱了受低级本能裹挟的动物性。
人的本性难移,要做自己心的主人,只能靠自律。
自律,要有底气
人要敢于接受他律,行得端,走得正。
古人说,“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正足以率人”,只有从严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原则和规矩,扎扎实实履行好每一件事,才能养成自律的习惯。
在修炼自律力的路上,你我,都是修行者。
而自律,从来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感动,它应该是对生活饱有的热爱和因着这份热爱,滋生出的源源不断的行动力。
它让你,拥有更多的技能,可以享受不同领域的美妙。
人唯自律,才能终有一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高明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典型例子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典型例子
孔子老人家在晚年的时候,评论自己的一生,说在自己七十岁之后,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从心所欲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的人生境界,但并不是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想干嘛就干嘛,无法无天。
孔子的从心所欲是有要求的,这个要求就是不逾矩,矩的意思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孔子老人家一生最推崇的就是周朝礼制,礼之用和为贵,儒家也倡导人修身要克己复礼。
儒家反对人放纵自己的欲望,试想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放纵自己的欲望不遵守社会规矩,那这个社会就会乱了套。
一个美好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状态,就比如排队这件事,大家都是很着急的,并不能因为你觉得自己着急,就要去插队。
但是很多老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年轻人都应该让着自己,但年轻人也有非常急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自我贵自律从心所欲不逾矩_七十从心
所欲而不逾矩
完善自我贵自律从心所欲不逾矩
——整纪纠风专项教育学习心得
回首历史,公安事业成败的关键在队伍,尤其是广大公安民警的素质;
着眼未来,民警素质的提高是建设强大公安队伍的根本。
而自律和他律,则是提高警察素质的有效途径。
警察本身自觉地按照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去指导自己、约束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就是自律。
自律是相对他律而言的。
他律即文件律、制度律、法规律、他人律,要通过教育、管理、制度、监督去实现。
无疑,整纪纠风专项教育与“三项教育”一样,是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他律措施之一;
但是,是以能达到自律为目的的。
整纪纠风,完善自我,贵在自律。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道德规范借以存在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道德规范对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在减弱,新的道德规范又一时难以完全建立起来,包括警察在内,人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也在下降。
在这种情况之下,架起他律的“高压线”十分重要。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他律是我们遵守一切法律、纪律制度的外因,
自律则是其内因。
毛泽东同志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他律的规定要通过自律的行动来起作用,他律的效果要通过自律的实践来检验。
因此,作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的人民警察,不但要加强他律约束,更应该加强自律意识的培养。
整纪纠风专项教育如果只局限在纯他律的层面,而没有注意在更为根本的自律层面上下功夫,那么充其量无非是“隔靴搔痒”,至多“治标”而不可能“治本”。
警察提高素质、完善自我,贵在自律;
有了自律的自觉性,又有一定的自律能力,那么就可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这样,整纪纠风才能真正使“纪规”、使“风正”,才能达到通过此类的专项教育而促进警察整体素质更快提高的实际成效,人民群众才会对这支队伍更加满意和爱戴。
明白了“贵在自律”的道理后,我们每一位警察要将培养自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作为自己在整纪纠风专项教育中的首要之责。
目前,从人民群众对警察的评价及公安机关出现的问题看,我们警察的整体素质尚不尽人意,警察“六涉”示范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警察主观上不愿意或不能够自律。
正像鲁迅先生所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种观念的树立,一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充分认识到警察的自我完善是时代的需要,是警察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盲目性转变为自觉性,才能变消极为主动,才能产生高度的自律意识。
警察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权力而容易陷入违法的泥潭,所
以需要有更为坚强的意志力才能约束自己不至于违法。
因此,全体我们警察要牢固树立执法者必须先守法的观念,以及人民警察是劳动人民普通一员、是人民公仆的思想,应比一般公民更自觉、更严格地遵受法律。
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法治的进步。
而严格遵受纪律,是严格守法、依法办事的的必要条件,是人民警察杜绝发生示范行为的重要保证。
无疑,严格的纪律也是建立在警察自觉遵受的基础上的。
在我们每一位警察在整纪纠风专项教育中,要努力把纪律、法律逐渐转变为高度的自律,把外在的形式上的约束转变为内在的精神的追求。
要通过努力强化自己的宗旨观念,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切实加强自律,确保整纪纠风专项教育取得实效。
只要我们每一位警察不断自我总结、自我完善,把优秀的道德品质化为自觉的行动,努力做到贾春旺部长所要求的:“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廉洁自律,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自律意识和能力的人,使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我们就能实现“用3年左右时间使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队伍建设目标。
(撰稿:陶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