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人民调解是当今三大调解方式之一,人民调解制度以其自愿协商性、过程相对保密性、程序简易性和成本低廉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有效构筑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我所于4月下旬至6月初对辖区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乡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成效1、领导重视,层层抓落实。
乡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认识到位,领导有力,把人民调解工作纳入了党政目标管理体系。
乡司法所在区司法局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相关制度,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组织乡、村调解员学习人民调解法、调解业务知识、调解方法等,提高了人民调解员业务水平,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2、调解组织网络健全,严格按规范化要求运行。
今年上半年,乡重新调整充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1个,其中乡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全乡10个村有调委会10个,全乡人民调解员达到了99人。
在此基础上,建乡级标准化调解室1个,村级10个。
目前,人民调解网络在辖区范围内已全部形成。
同时乡司法所还制定了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人民调解工作原则,建立了与开展调解工作业务相配套的登记、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
使人民调解工作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得到保障。
3、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司法所每月都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同时组织辖区内的乡、村调解组织,乡各职能所、站、派出所、法庭等单位人员和乡、村法律顾问等,集中时间、集中人力、进村入户,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大排查、大调处,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做到“三访”、“四送”,即访查矛盾隐患、访查群众生产生活、访查稳定状况;送法律、送技术、送温暖、送政策。
并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实行定时定人包案或联合解决。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新形势下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是化解民间纠纷的有效手段,在社会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高速发展,基层社会矛盾有了新的变化,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按上级的指示精神抓好人民调解工作,这是目前基层调解员的工作重点问题。
为此,按照主题教育活动调研课题的要求,对全县人民调解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及工作的基本情况1、现全县共有178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其中村级154个,居委会9个,乡镇8个,另外7个行业调解委员会,共计有856名调解员。
2、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年初以来我县共排查矛盾纠纷119件,调解119件,调解成功118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9.16%。
目前我县有6个乡镇建立了医疗调解委员会,4个乡镇建立了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通过巩固提高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的建设力度加强了矛盾纠纷调解,减少了矛盾激化升级,我县医调委成立以来共受理医疗纠纷8起,调解成功8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我县医调委所调结的纠纷均实现了“零反悔”,调解协议履行率达100%,没有发生一起因医患纠纷引起的上访事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减少全县“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3、通过抓矛盾源头增强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实效性。
在村调委会推广“流动调解”工作方法,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及时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做到了“调解一案、普法一场、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4、通过“大走访”形式增强了排查矛盾的预见性。
各调委会就本辖区的矛盾纠纷或本行业、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集中力量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根据矛盾纠纷的不同类型、化解的难易、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认真制定相应的调处方案,及时进行调解,防止矛盾激化。
全面掌握了解社情民意,真正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
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120xx年,____区司法局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人民调解与交通事故赔偿处理协调联动、相互衔接、信息互通、共同化解矛盾的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
通过5年多的努力,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运作模式,促进了地区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充分彰显人民调解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减压器”、“社会关系润滑剂”的作用。
仅20xx年,____区道路交通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道路事故损害赔偿纠纷1321件,涉案金额共1422万元。
现将____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实施过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总结提炼,以期待对工作开展有所裨益。
一、____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实施过程1.结合实际,理清思路。
____区地处南京市城东,区内涉及宁镇公路、宁沪高速、宁杭高速、宁洛高速、长江二桥、绕城公路等多个交通要道,路况极其复杂,车流出入频繁,既是南京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带,也是重大交通事故的多发区。
20xx年,____全区实发事故高达一万两千余起,直接导致严重人身伤亡的事故一百余起,其中需要调解的案件达到四千多起。
长期以来,交管部门承担着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调解工作,由于实际警力少、事故数量多、问题复杂等原因,调解工作的实效一直不能很好的凸显。
为了帮助交管部门减压卸负,节约警力资源,同时,也进一步创新人民调解工作的新模式,拓宽大调解工作的新格局,____区司法局主动与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七大队研究磋商,多次召开了工作协调会,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反复推敲相关工作制度,集中优势资源,建立长效机制,联合开展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
2.健全网络,规范操作。
健全组织网络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区司法局在交警七大队派驻成立____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室(以下简称调解工作室)。
设主任一名,由区司法局副局长担任。
副主任由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七大队副队长担任。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10篇在当下社会,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1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特色的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方式。
如何创造性地开展诉讼调解,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和优势,以实现调解制度之公正、效率的终极目标,值得深思。
前不久,受省院委托,一行专程到各基层法院进行了调研,下面就调研结果主要发表一下看法:一、当前基层法院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与主要做法(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基层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以调解方式解决了大量的民事纠纷案件,为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几个基层法院的统计数字来看,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比例多在60%至70%左右。
有的是逐步下降;有的是稳步上升;还有的是先下降后又上升。
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调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不断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强化审限管理的同时,调解的力度被削弱;二是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使法官应接不暇,没有时间过多的调解,客观上造成调解不能;三是调解需要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而目前法院的司法权威和法官的社会公信力在下降;四是对司法政策的理解不够全面,认为最高人民法院重判决轻调解,或认为调解过多有损法院形象;五是其他社会力量的不当干预,影响了当事人自由处分权的行使。
(二)主要做法各地法院将调解贯穿于审判全过程和各个不同的诉讼阶段:1。
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时的送达调。
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双方争议不大的案件,收案后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即以打电话、就地审理等简便灵活的方法通知当事人到庭或到当事人住所,在双方当事人同意且被告自愿放弃答辩期的前提下进行调解。
2。
询问被告答辩时的答辩调。
即在被告向法院送达答辩状时,根据原告的起诉事实及被告的答辩意见,给被告做调解工作;如被告同意,便及时通知原告立即到庭进行调解。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解决各种纠纷矛盾不可或缺的一种途径。
为了了解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我对一些调解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基层人民调解是解决纠纷矛盾的特殊类型,采用群众性的方式,成为尽可能地解决基层矛盾的重要方法。
调解中心一般设在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工厂、企业等基层组织内部。
调解中心由中心主任、调解员、书记员等人员组成。
调解员在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和工矿企业等地担任相关工作。
二、调解程序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程序相对简单,基本上分为三个步骤:1、提出调解申请,要求向调解中心提交书面资料,如书面材料、证据材料等;2、通过调解员的介绍和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比较协议;3、双方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并将协议交由调解中心保管。
三、发挥优势基层人民调解在解决社会纠纷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大多数调解员有着深厚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调解经验。
他们能够通过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当事人解决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案。
其次,调解员更加熟悉本地的习惯、风俗和传统文化。
可以在调解中发挥更多的优势,更加客观、公正、公平地处理矛盾纠纷。
还有,基层人民调解对政府的财力物力的要求相对较低,而且能够有效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四、存在的问题尽管基层人民调解在解决社会纠纷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包括双方当事人不配合、调解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导致社会矛盾的解决显得更加困难。
结论通过本次的调研,我认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对于解决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调解员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的核心技巧,努力为当事人解决问题,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优势。
同时,应加强调解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对其的培养和管理。
否则,基层人民调解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调解中心应该进一步加强工作宣传和培训,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积极参与到调解中来。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为促进各类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进一步推进平安赤壁、法治赤壁、和谐赤壁建设,今年8月份我与人大法制委部分委员组成调研组,通过深入走访、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我市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作法和成效近年来,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学习“枫桥经验”,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初步构建起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新格局,较好发挥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作用,有力维护了全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从组织建设入手,完善人民调解网络。
注重强化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
按照“六统一”(统一名称、印章、牌匾、徽标、文书格式、调解员上岗证)、“四制”(调解纠纷登记制、纠纷调解调查制、纠纷调处制度、调解文书归档制度)的要求,进行了规范化建设。
一是成立了市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人民调解工作,下设市人民调解指导中心,协调、指导全市人民调解工作,负责市级层面人民调解工作。
二是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司法行政部门为指导管理,成立了三大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即市司法局联合市公安局成立了市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市卫计局成立了市医疗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市人民法院、市妇联、市民政局成立了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三是以司法所为依托,在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建立了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村民小组、网格为单位,建立了调解小组和信息员制度。
目前,我市共有人民调解组织198个,其中:市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市人民调解中心1个,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3个(市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市医疗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2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4个,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2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75个,调解员总数772人,其中专职调解员4人,兼职调解员768人。
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人民调解作为基层法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和谐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并贯彻实施了一系列以人民调解为核心的改革措施。
为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的调研,以了解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对策,在推动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的道路上前进。
一、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的现状我们的调查发现,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人员配备上,一些基层法律服务所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导致人民调解的效率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其次,在法律知识和调解技能方面,部分人民调解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无法胜任复杂纠纷的调解工作,从而导致调解失败或仅得到局部解决。
同时,一些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调解室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也不利于人民调解员的工作。
二、推动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的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培训。
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可以开设调解员培训班,为人民调解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实践经验,提高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2、加强调解室建设。
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可以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必要的调解硬件设施,如投影仪、视听设备等,以改善调解工作的条件,提高调解的效率和质量。
3、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应当引领全社会,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为调解工作创造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4、营造文明调解的氛围。
人民调解需要在文明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各级法制机构可以开展文明调解教育宣传工作,加强对当事人的引导和教育。
三、结语当前,人民调解工作在规范化建设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对策,提高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一、主要作法和成效近年来,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学习“枫桥经验”,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初步构建起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新格局,较好发挥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作用,有力维护了全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从组织建设入手,完善人民调解网络。
注重强化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
按照“六统一”(统一名称、印章、牌匾、徽标、文书格式、调解员上岗证)、“四制”(调解纠纷登记制、纠纷调解调查制、纠纷调处制度、调解文书归档制度)的要求,进行了规范化建设。
一是成立了市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人民调解工作,下设市人民调解指导中心,协调、指导全市人民调解工作,负责市级层面人民调解工作。
二是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司法行政部门为指导管理,成立了三大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即市司法局联合市公安局成立了市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市卫计局成立了市医疗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市人民法院、市妇联、市民政局成立了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三是以司法所为依托,在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建立了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村民小组、网格为单位,建立了调解小组和信息员制度。
目前,我市共有人民调解组织198个,其中:市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市人民调解中心1个,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3个(市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市医疗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2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4个,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2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75个,调解员总数772人,其中专职调解员4人,兼职调解员768人。
全市按53万人口计算,人均面对的服务对象680人。
现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中,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或初中以下532人约占69%,高中或中专200人约占26%,大专30人约占4%,本科及以上8人约占1%。
人民调解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人民调解是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调解方式,其作用日益凸显,正在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人民调解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人民调解的调研,可以进一步了解人民调解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为人民调解的长期发展提出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参与人民调解的调解员和被调解对象,以了解他们对人民调解的认知程度、对调解效果的评价以及对人民调解的期待和建议等。
实地走访主要是走访了一些人民调解机构和实际参与调解工作的场所,以了解调解过程的具体操作和环节。
专家访谈则是邀请了人民调解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管理者,就人民调解的机构设置、人员培训和业务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对人民调解的认知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参与人民调解的调解员对人民调解的认知程度普遍较高,大部分人对人民调解的起源、目的和程序等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
而被调解对象中,对人民调解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很多人对人民调解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司法诉讼视角上。
2. 对调解效果的评价调研结果显示,参与人民调解的调解员对自己的调解工作效果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调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社会纠纷,维护社会和谐。
而被调解对象则对调解效果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调解结果对自己不利,甚至有不少人对调解结果表示不满。
3. 对人民调解的期待与建议调研中发现,参与人民调解的调解员和被调解对象对人民调解的期待存在部分矛盾。
调解员普遍希望提高人民调解的地位和权威,同时增加调解员的待遇和保障。
而被调解对象则更关心调解结果的公平和公正,期盼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帮助。
4.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在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人民调解的程序不够规范,很多地方因为人力和经费不足,导致人民调解的程序不够完善,甚至出现一些违规操作。
人民调解现状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现状调研报告人民调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围绕人民调解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期为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一、人民调解的定义和基本情况人民调解是指依法通过协商或者调解,化解纠纷,达成互利互惠,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
根据我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人民调解是一种民间自愿调解方式。
近年来,国家对人民调解工作高度重视,扩大了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加强了工作力度,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如《人民调解法》。
当前,全国使用人民调解方式处理民事、行政等纠纷的案件比例不断攀升,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优势和不足1.优势1)人民调解的成本低,效率高。
人民调解主要靠自愿参与,所有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因此成本很低。
同时,人民调解不需要像诉讼那样拖延很久时间,有效地处理矛盾纠纷,避免影响社会稳定。
2)人民调解的公正性强。
人民调解员以身为当事人外人的中立立场,帮助双方达成公正、合理的协议,保障公民权利和重视其人格尊严。
3)人民调解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人民调解依靠双方共同协商处理,不仅解决了矛盾纠纷,还培养了参与者的法治意识,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2.不足1)缺乏专业性:由于人民调解员并非受过法学专业训练,他们对法律的了解不足,处理纠纷时可能依据经验和常识,而不是法律的硬性规定,容易引发事情的失败,无法达到与其它方式相同的处理结果。
2)工作重复:过多的人民调解员也可能导致工作重复和涣散。
大部分的人民调解员是义务参与,这就意味着不同事件的调解者会不同,因此会对工作流程会有影响。
3)管理机制不完善。
人民调解员的选拔不规范,考核和培训不严谨,较难保证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
比如一些人民调解抽调机制、惯例机制、统筹规划机制等在一些基层单位并没有建立起来,人民调解员的素质和数量缺乏保障。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1500字一、调研目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是我国法律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点,为进一步完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调解员和当事人,通过问卷了解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实地走访主要围绕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机制、人员配备、工作效率等方面展开,通过走访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现场了解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具体情况。
三、调研结果分析1、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机制我国法律服务机构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大多由当地的乡镇、街道和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承担。
本次调研发现,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机制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完备,有专门的调解员从事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调解员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调解效率较高;而另一些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则存在组织不够完善,调解员专业性较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施机制。
2、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配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调解员。
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选任不够严格,造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调解员经验不足、法律素质不强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因此,加强人员培训和选拔程序,提高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和素质是今后完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重点。
3、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工作效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效率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调研结果显示,在人员配备较为充足并且组织管理较为严格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案件的工作效率相对较高;而在人员配备不足,组织管理不够完善的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中,调解工作的效率也相应较低。
此外,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丰富调解工具和方法,提高调解案件的工作效率。
人民调解 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调研报告《人民调解》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人民调解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在纠纷解决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进一步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
二、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人民调解工作基本概况:了解人民调解机构的设置情况、人员队伍的组成和案件处理的具体流程。
2. 调解效果评估:在已经处理完毕的案件中,调研调解的效果和被调解人的满意度。
3. 调解机构建设:调研目前各地人民调解机构的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 调解工作法律保障:调研法律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调解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调研人民调解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和培训情况。
三、调研结果通过调研,发现人民调解工作在实际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解决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纠纷。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人民调解机构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地区的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和培训不够到位,导致了工作水平参差不齐。
同时,法律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保障和约束还有待加强。
四、建议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完善人民调解机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人员队伍的建设水平。
2. 增加对人民调解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3.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保障,提高其合法性和权威性。
五、结论人民调解工作在解决社会纠纷和矛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认为只有在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和法律保障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社会稳定和矛盾调解中的作用。
人民调解调查报告范文
人民调解调查报告范文一、调查背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纠纷,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我国推行了人民调解制度。
人民调解是指在社区、村居、企业、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由人民调解员或有关方面调解人员进行的公开、公正、及时解决纠纷、纠纷和矛盾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民调解的实施情况,我对某市某社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二、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某市某社区的居民,主要针对市民中存在的感情纠纷、邻里矛盾、房地产纠纷、消费纠纷、劳动纠纷等问题展开调查。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设计了包括社区人民调解服务满意度、社区人民调解员工作态度、纠纷解决效果等在内的问卷,随机发放给调查对象填写。
同时,还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深入了解调查对象在人民调解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体会。
四、调查结果分析1.社区人民调解服务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0%的受访者表示对社区人民调解服务比较满意,认为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态度比较好,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纠纷双方;同时,有65%的受访者表示通过人民调解解决了纠纷,让矛盾得到了妥善处理。
唯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有些受访者反映人民调解流程较为繁琐,需要进一步简化和规范。
2.社区人民调解员工作态度受访者对社区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态度普遍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人民调解员能够本着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调解,且能够保守秘密,不外泄纠纷当事人的个人信息。
同时,也有受访者指出,希望人民调解员在调解中要更多考虑当事人的感受和立场,提高调解效率。
3.纠纷解决效果据访谈得知,通过人民调解,近80%的纠纷得以解决,调解结果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和接受。
调解员的公正、中立性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调解结果得以执行,达到了调解的目的。
然而也有少数纠纷未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主要是由于纠纷的性质较为复杂,调解员技巧不够娴熟等原因导致。
五、调查总结在社会生活中,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编写单位:XX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调研组时间:XXXX年XX月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矛盾和纠纷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人民调解工作在我市得到了广泛开展。
为深入了解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对我市的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人民调解机构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
2. 评估人民调解工作的效果和成效,了解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作用。
3. 分析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等进行梳理和分析。
2. 实地调研:走访我市不同区域的人民调解机构,与调解员、被调解方、申请人等进行深入交流。
3. 问卷调查:针对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各方面情况,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四、调研结果1. 人民调解机构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良好。
目前,我市设立了XX个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辖XX个人民调解中心。
2. 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数据统计,去年全市共受理矛盾纠纷案件XX 件,成功调解XX件,调解成功率达到XX%。
3. 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包括人员配置不足、经费不足、调解力量不够充分等。
五、调研建议1. 继续加强人民调解机构的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调解员的专业素质和调解能力。
2. 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资金投入,保障其正常运转和有效开展。
3. 加强宣传,提高人民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4. 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并进行整改。
六、总结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我市得到了广泛开展。
本次调研对我市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全面了解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并采纳这些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2018-09-30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深度契合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理念,被誉为治国安民的东方经验”,在化解民间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而乡镇司法所作为我国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直接指导管理着乡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本辖区企事业单位调委会,是人民调解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重要力量。
为了加深对乡镇司法所的了解,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根据局领导统一安排部署,这几天先后走访了城郊司法所、桐寨铺镇司法所、桐河乡司法所、张店镇司法所,同三位所长及部分调解员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倾听他们对基层司法所在人民调解工作所发挥的作用的认识,并现场观摩了调解工作进行的流程,同时自己也做了相关的记录,后加以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一、被调研单位的基本情况根据实际走访,发现各个司法所都具备了基本的办公条件,人员业务知识丰富,能根据农村民间纠纷的实际特点,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效的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为当地的维)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乡镇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但与此同时,办公设施陈旧、经费不足,部分基层政府轻视司法行政工作、群众对司法所认识存在偏差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基层司法所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司法所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体制逐渐转变,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社会矛盾凸现,特别是许多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通过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地消解社会矛盾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xx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对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制度化的调处机制,及时处理纠纷,尽可能把各种矛盾和隐患化解在基层。
认真处理各种民间纠纷,做好各类调解工作。
”而司法所是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与背景调研目的:深入了解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为改善和提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
调研背景: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矛盾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亟需加强调研和改进工作。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向基层人民调解机构的工作人员、当事人以及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
同时,我们还利用了实地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了各地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整个调研过程历时一个月,共收集了来自30个城市的数据和资料。
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和归纳,以得出研究结果和结论。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了解到了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
首先,在人员配置方面,大部分基层人民调解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矛盾纠纷处理需求。
其次,在专业能力方面,一些基层人民调解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和技能,导致调解结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受到质疑。
2.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调研还发现了一些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首先,由于工作人员的不足和能力不足,一些矛盾纠纷无法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增加了社会矛盾的积累和扩大的风险。
其次,一些基层人民调解机构的工作环境条件较差,缺乏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信息化建设,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3. 改进和提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建议鉴于调研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和提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建议:•加强基层人民调解机构的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加强基层人民调解机构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在制定政策和解决矛盾纠纷时主动听取和吸纳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完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确保调解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关于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人民调解是指通过调节、调处、调解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平稳有序的一种社会公共服务。
为了深入了解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情况,本次调研以某地区为样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地区的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综合考察。
二、调研结果分析1. 调解机构设置该地区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辖区内设立了多家人民调解中心。
在调解机构内,设有多个调解组,每个组都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组成,他们经过培训,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够独立处理纠纷。
2. 调解工作流程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按照该地区的调解工作流程进行操作。
当一方或双方申请调解时,调解员会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纠纷的具体情况。
之后,调解员会发出调解书,邀请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共同参与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会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求达到双方均可接受的调解结果。
3. 调解案件特点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调解案件是因为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和民间借贷引起的。
这些案件较为复杂,需要调解员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解决纠纷的能力。
此外,我们也了解到就业、劳动关系、房产等问题也是一些常见的调解案件。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 调解效果评价根据对参与调解的当事人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当事人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他们认为通过调解,他们得到了公正、公平的对待,并且问题得到了解决,不再争执。
此外,当事人还表示调解员的调解技巧与沟通能力对调解结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调研结论通过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人民调解工作的建立和发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有效手段,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2. 调解机构的设置能够为人民调解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使调解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3. 调解员的能力和素质对于调解的结果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人民调解工作调查报告三篇
人民调解工作调查报告三篇篇一:人民调解工作调查报告人民调解工作直接面对群众,通过说服教育,有效地将各类矛盾及纠纷化解在基层,这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区法制化建设进程,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调解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力求找出目前制约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为此根据司法所及社区人民调解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
一、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1、概状XX司法所所辖三个社区的人民调解工作。
共有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三个,并下设24居民调解小组,6个市场调解小组,44名调解员,并在社区确定了4名首席调解员,已形成了调解委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三级调解网络,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新格局。
近年来,通过加强规范化建设,司法所和调解委员会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的标准,四个调解委员会均达到“五有”(有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调解档案,有调解记录薄,有统计台帐)、“四规范”(规范调解人员、规范工作制度、规范调解程序、规范调解文书)标准,并统一制定下发了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纠纷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每年司法所组织人员进行两次集中培训,对调处过程中应规范的调处登记、调处协议书等填写进行了讲解,明确了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总结了切实可行的调解方式。
2、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结合本辖区实际,有的放矢,主动介入公民之间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使矛盾纠纷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做到了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把纠纷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有效的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加强人民调解化解矛盾古堡纠纷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堡垒社会稳定是可持续性社会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多年来,人民调解制度以其自愿协商性、程序简易性和成本低廉性而深受人民亲睐群众的欢迎,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作出新的贡献,这些都亟待我们去深入和仔细探究。
最近,我们深入各县(市、区)及乡镇就全市加强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一、我市人民调解我区工作的现状和主要成效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坚持排查在前,防范在先,在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同,较好地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人民调解预防、减少和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债务纠纷纠纷。
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始终如一“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遵循“组织机构建设走在工作前、估计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在、调解在工作中走在激化前”的“四前工作法”,大力开展“调解矛盾纠纷,创建平安**”和“矛盾纠纷调解年”活动,及时有效地排查化解和减少了大量民间矛盾纠纷。
全市人民调解组织每年平均调解各种一万余件,成功率在98%以上。
据统计,20xx年一季度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53起,调处成功1833起,成功率达98.9%。
其中,防止民间纠纷引致群体械斗33起,涉及670人;避免群体上访22起,涉及224人;防止私人企业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8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特色的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方式。
如何创造性地开展诉讼调解,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和优势,以实现调解制度之公正、效率的终极目标,值得深思。
前不久,受省院委托,一行专程到各基层法院进行了调研,下面就调研结果主要发表一下看法:一、当前基层法院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与主要做法(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基层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以调解方式解决了大量的民事纠纷案件,为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几个基层法院的统计数字来看,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比例多在60%至70%左右。
有的是逐步下降;有的是稳步上升;还有的是先下降后又上升。
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调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不断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强化审限管理的同时,调解的力度被削弱;二是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使法官应接不暇,没有时间过多的调解,客观上造成调解不能;三是调解需要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而目前法院的司法权威和法官的社会公信力在下降;四是对司法政策的理解不够全面,认为最高人民法院重判决轻调解,或认为调解过多有损法院形象;五是其他社会力量的不当干预,影响了当事人自由处分权的行使。
(二)主要做法各地法院将调解贯穿于审判全过程和各个不同的诉讼阶段:1.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时的送达调。
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双方争议不大的案件,收案后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即以打电话、就地审理等简便灵活的方法通知当事人到庭或到当事人住所,在双方当事人同意且被告自愿放弃答辩期的前提下进行调解。
2.询问被告答辩时的答辩调。
即在被告向法院送达答辩状时,根据原告的起诉事实及被告的答辩意见,给被告做调解工作;如被告同意,便及时通知原告立即到庭进行调解。
3.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庭的即时调。
4.庭前准备阶段在交换证据时的听证调。
5.庭审阶段的庭审调。
6.发挥双方委托代理律师的作用,促使当事人庭外和解的庭外调。
7.定期宣判送达前,当事人行使请求调解权的庭后调。
基层法院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探索了一套调解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有益的调解经验。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2.强化调解工作的观念不能动摇;3.要坚持合情、合理、合法相结合的调解原则;4.要创造性的开展调解工作;5.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6.要努力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基层法院调解工作的体会对调解的功能,各地基层法院有着清楚的认识。
一是可以减少诉讼程序的对抗性,有利于在解决民事纠纷时维护双方当事人的长远利益和友好关系;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纠纷解决程序的效益,快速、简便、经济地解决纠纷,缓解当事人的讼累,降低诉讼成本,达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是有利于当事人充分行使处分权,发挥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作用,实现当事人主义的私法功能;四是调解协议以合意为基础,更易为当事人实际履行,可避免执行中的困难,实现调解与执行的有机统一;五是在实体法律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中的协商和妥协,以探索双赢的审理结果。
针对前一时期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逐步深化而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的调解否定与替代论,各地法院普遍持反对态度,认为调解不但已深深扎根于解决民事纠纷的诉讼制度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而且是在保证公正与效率前提下减少诉讼成本、使诉讼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因此,我国调解制度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逐步改进和完善,而决不是淡化、排斥和取消。
目前应以学习贯彻最高人民法院的文件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调解制度,建立独立的调解程序及规则,从程序上保障调解合法、有序进行。
调解能否适用与案件类型有着一定联系。
有具体给付内容的民事案件适合以调解方式结案,原因在于此类案件调解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促使双方能够对给付内容进行有效的协商,以便自愿、合法地达成协议。
若是没有具体的给付内容,如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破产案件等,则会因诉讼标的的特殊性而无法进行调解。
适用调解与审判资源有效利用的关系可从两方面审视。
一是对于审判机制整体运作而言,适用调解可以减少诉讼环节,加快结案时间,特别是无须经过上诉程序,能够节约诉讼成本和审判资源;二是在民事案件一审过程中,适用调解不一定能够直接起到提高审判效率的作用。
实践证明,结案总数与调解的比例普遍是成反比的,相对于判决而言,调解的有效适用对法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法官投入的精力也相对更多,而基层法院普遍案多人少,过分强调调解会使有限的审判资源难以有效利用。
三、当前基层法院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一)存在的问题1.法律规定调解必须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弊多利少。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应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查明事实、分清责任是判决的前提条件,而调解的含义本身就包括对某些界限不清的事实、责任含糊不究,互谅互让,以达到既解决纠纷又不伤和气的目的。
当事人选择调解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效率,如果所有案件都要求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前提下进行调解,调解的优势就会丧失,还不如判决更简便、快捷。
可见,一味要求查明事实、分清责任,既不尊重当事人的自主处分权,耗时、费力,又浪费法院的审判资源。
2.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过于简单,审判实践中难以操作。
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设专章规定了调解,但内容简单,过于原则,缺乏法官和当事人必须遵守的程序和规范。
这一方面造成法官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很大,何时调解、如何调解,均由法官决定,没有程序性的约束;另一方面,造成法官在实施过程中不敢大胆适用。
同时,对调解中自愿、合法的规定也过于原则,审判实践中认识不一。
3.调审合一影响司法公正。
民事诉讼法对调解的程序未作独立、专门的规定,实行的是调审合一的调解模式。
这种模式对降低诉讼成本、避免严格程序带来的对抗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但是,随着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它在审判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端日益突出,如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常常身兼调解者和审判者双重身份,势必造成法官在身份上的冲突,一旦调解不成,容易使当事人对法院的公正和判决的正义产生怀疑,有损司法权威。
4.调解中的职权主义色彩过重。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虽然起步较早,但传统审判方式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反映在调解上就是法官的职权主义特别突出。
首先,法官对运用调解方式还是判决方式结案,拥有较大的选择权,有些能调解结案的案件,法官却将调解走了过场;有些案件应当及时判决,法官却在开庭后反复调解,久调不决。
其次,调解中法官多是扮演主宰者角色,忽视当事人尤其是债权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益,甚至强迫或变相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
5.赋予当事人反悔权的规定有待完善。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调解书送达前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反悔,而无需任何理由。
因此,当事人在诉讼中达成的调解协议对当事人并无任何约束力。
这对调解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损害了法院的权威和遵守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导致了审判资源的浪费,助长了当事人在调解中随意言行、不负责任的倾向。
6.片面强调调解结案率的做法欠妥。
调解在民事审判活动中只是一种结案方式,虽然能够产生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
审判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公正和效率,不能为了完成调解结案的指标而久调不决,拖延时间;也不能违法调解,压制当事人,给当事人留下和稀泥的印象,让当事人心有不甘。
7.审限对调解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来讲,因法官在同一时间段内审理的案件数量太多,导致实际分配到每一个案件上的绝对时间是不到3个月的,并且有些案件在调解过程中需要进行冷处理,因法律及司法解释未明确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期限是否可以延长,导致有些本来可以采用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最后却采用了判决方式解决。
8.检察机关等部门的不当监督对调解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现行诉讼机制下,法官在调解中多是扮演主宰者角色,调解时法官难免要提出调解方案或就当事人的责任大小发表意见,且为了调解法官又不得不与当事人庭下接触。
在当事人达不成调解协议的情况下,有时检察机关等部门会以行为不当为由质询法官,并对案件审理过程进行监督,这必然会给法官造成心理压力,使法官不敢和不愿做调解工作。
9.送达已成为制约法院审判效率的重要原因。
送达是指法院依法定方式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递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签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在不断加大,而公民的法律协助意识又比较淡薄,使法院很难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递交给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签收,造成案件审理期间的延长和当事人诉讼成本的增加,特别是调解书是在送达后才能生效,不能及时送达将有损当事人的权益。
(二)建议1.确立当事人意思自治为主、国家干预为辅的调解制度。
首先,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主处分权。
在没有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情况下,当事人依法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自主处分的结果,法院应当认可。
其次,全面落实调解的自愿原则。
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是否调解的选择权在当事人,是否再次调解的选择权也在当事人,法院不得在事先未告知当事人进行调解的情况下通知其到庭进行调解,调解方案应当由当事人首先提出等。
再次,调解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
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建议最高法院尽快修改和通过有关调解的司法解释,对调解的适用范围、调解的程序和调解的方式等予以明确规定。
首先,规定调解的适用范围。
司法解释应当明确规定哪类案件可以适用调解前置程序,哪类案件由当事人决定是否进行调解,哪类案件不能进行调解等。
其次,规范调解的程序。
从送达受理或应诉案件通知书、举证通知书、证据交换、询问调解意愿、调解次数、调解时限、调解不成的后续程序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再次,规范调解的方式。
司法解释应当明确规定调解应当公开进行,即从调解开始到达成调解协议都必须是双方当事人或代理人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方为有效。
3.重新架构调解与判决的关系,有条件的法院可以实行调解前置、推行调审分离。
将调解放在庭前准备阶段,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诉讼阶段。
这一方面可以及时解决部分民事纠纷,减少进入审判程序案件的数量,化解法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当事人在庭前准备阶段较为宽松的氛围下,通过对自己各种权益的衡量,更易于接受调解这一和平解决纠纷的方式,这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推行调审分离,将法院内部的法官进行重新定位和分工,一部分法官专司调解,可以有效地防止法官以拖压调、以判压调等违反当事人自愿原则现象的发生,同时也可以避免现行诉讼机制下法官为了调解不得不与当事人庭下接触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