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5、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
6、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第周1课时年月日制定
题
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的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重点
难点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
教学回顾
作业批改小结
领导审阅意见
第周2课时年月日制定
题
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的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重点
难点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2、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探究法
一、课文分析: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公开 优课【一等奖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新闻(1)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以简洁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2)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
(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有时省略。
,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常用来说明形势、交代背景、烘托气氛等;主标题常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说明新闻的思想内容;副标题一般用于补充、注释和说明。
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的“六要素”常集中在这一部分。
,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教学过程2.教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文化长廊渡江第一船1949年4月20日夜,长江风平浪静,是人民解放军用木船横渡长江的理想时刻。
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一营三连指战员将隐蔽多日的木船拖出,准备渡江。
团长王景昆面对江面上黑压压的木船,下令:“船只整理好,听令开船!”谁料此命令在传达的过程中,发生了偏差,被误传为:“船只整理好,开船!”一营三连二排排长听令后,给全排的命令更简洁:“开船!”排长话音未落,早已憋足劲的三个班的小船便如离弦之箭直插江心,喊都喊不回来。
周围的其他战士也不甘落后,纷纷划起桨来。
七十九师师长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及有人提前开船的严峻现实决定全师所属部队立即开船。
最终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一营三连二排五班所乘之船第一个抵达长江南岸,成为“渡江第一船”。
阅读方法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考点解读: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常见题型,一般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方法点拨: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需要从新闻中提取重要信息。
新闻中的重要信息包括: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提取信息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可运用以下方法:方法一:看标题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战役——南渡长江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2. 分析与推断战役胜利的原因,培养思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明末时期中国政治、军事状况;2. 南渡长江战役的战况;3. 南渡长江战役的意义;4. 战役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引入一则历史事实或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南渡长江战役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好奇心。
2. 知识探究(3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角色,根据提供的资料和参考书籍,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自主查找有关南渡长江战役的背景、战役过程以及战役胜利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了解明末时期的政治、军事环境,探究为什么在这个特定时期会发生南渡长江战役。
3. 组内交流(2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讲述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和观点,并进行互动和辩论。
4.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南渡长江战役的意义和战役胜利的原因,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
5.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自己对南渡长江战役的理解和认识,并举例说明战役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合作态度和问题探究能力。
2. 书面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南渡长江战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以及是否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五、教学资源1. 提供关于南渡长江战役的参考书籍和资料;2. 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
六、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其他历史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2. 可以进行模拟战役演练,让学生角色扮演参与南渡长江战役的将领或士兵,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战役的理解。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第【1】篇〗1、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新课导入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模仿课文写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
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课文结构的把握与概括。
课文主题的提炼与感悟。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与事件。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课文写作教师给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写作。
学生完成写作,教师批改并给出建议。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四、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之处。
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看法,提出建议。
1.课文内容详解第一段:介绍长江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意义,为后文铺垫。
第二段:描述我军南渡长江的艰难历程,表现我军的英勇顽强。
第三段:讲述我军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民众欢庆的场面。
第四段:展望未来,表达对国家和平、繁荣的信心。
2.课文结构分析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介绍长江的历史地位,再描述我军南渡长江的过程,展望未来。
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理解。
3.课文主题提炼课文主题为歌颂我军英勇顽强,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课文难点讲解历史背景:讲解长江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我军南渡长江的意义。
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英雄形象,如我军战士的英勇顽强、民众的欢庆等。
5.写作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如模仿课文写一段关于英雄事迹的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与长江战役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长江战役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拓宽知识视野。
-选择课文中你认为最具感染力的段落,进行朗读练习,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进步。期待大家在下一次课堂上的精彩表现!
4.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到团结协作、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等品质在战胜困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2.写作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表达自己对英勇战士们的敬意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等,仿写一段话,体现该修辞手法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的结构和要素,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理解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视频资料,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初读课文1、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三)整体感知1、教师介绍新闻的基本知识,包括新闻的定义、要素、结构等。
2、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事件。
3、引导学生分析新闻的结构,提问:这则新闻包括了哪些部分?明确:标题、导语、主体。
(四)精读课文1、分析标题(1)提问:标题有什么作用?明确: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思考:“胜利南渡长江”这几个字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2、分析导语(1)请学生朗读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交代了渡江部队的人数、渡江的区域和战况。
(2)提问:导语在新闻中起到什么作用?总结:导语提纲挈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分析主体(1)学生默读主体部分,概括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详细地报道了我军渡江的经过和战果。
(2)组织学生讨论:主体部分是如何体现我军的英勇和敌军的溃败的?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语句进行分析,如“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感受我军的强大气势。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等奖创新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掌握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重点)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难点)教学方法:1.默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师: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大家知道报纸上报道最新时事的文章主要是什么体裁吗?生:新闻、消息、通讯。
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
(出示最新的报纸,结合时事向学生讲解有关新闻的知识。
)新课讲授(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明确文体1.作者档案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著有《毛泽东选集》。
2.背景链接这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但仍有大量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的名义,构筑长江防线,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路,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出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商定于20日前签字,但是,到了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署《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21日,毛泽东主席与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在彻底摧垮敌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清晰理解新闻的定义、分类、要素、结构和特点等基础概念,能准确阐述其内涵。
2. 熟练掌握分析新闻语言的技巧,精准辨别其准确性、简洁性和生动性,显著提升语言鉴赏水平。
3. 系统掌握消息的写作规范和技巧,能够独立创作出结构完整、语言规范的简单消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深入阅读、精细分析、多维比较和热烈讨论,全面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
2. 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切实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推动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
3. 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强化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深切感受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斗志,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筑牢精神根基。
2. 着力培养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的自觉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1. 启发式讲授- 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浅出地讲解新闻的核心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新闻的奥秘。
- 针对关键概念和难点,通过生动的举例和详细的解释,确保学生理解透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 互动式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特定的新闻话题展开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碰撞思维火花。
- 教师积极参与讨论,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3. 对比分析法- 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消息进行细致对比,剖析其异同之处。
- 帮助学生洞察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提升分析和评价新闻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
4. 情境模拟法- 创设逼真的新闻报道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记者或编辑,体验新闻创作的全过程。
- 增强学生对新闻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3、体会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新闻的要素和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
(2)品味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2、难点(1)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豪情。
(2)学习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渡江战役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出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知识讲解1、新闻的概念和特点(1)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2)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
2、新闻的要素新闻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3、新闻的结构(1)标题: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详细叙述新闻的事实。
(4)背景:对新闻事件产生的背景、环境等进行补充说明。
(5)结语:新闻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对新闻进行总结或展望。
(三)文本分析1、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二十一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胜利南渡长江。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分析新闻的结构(1)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2)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简洁地交代了渡江的人数和时间。
(3)主体:具体描述了渡江战斗的过程和成果,包括“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3.深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南渡长江的历史意义,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激发创作灵感。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精神品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效果不错。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经历。但在这一环节,我意识到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文章背景,明确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南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如:滩、岸、硝、烟等。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并背诵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我也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历史背景:教师需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精神品质: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新闻是一种传递事实信息的文体,它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新闻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是其重要特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新闻。这个案例展示了新闻如何在实际中传递重要信息,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新闻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在传递历史事件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句子鉴赏:如“波涛汹涌的长江,被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征服”,这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需要学生深入分析。
-理解新闻事件的历史意义:学生需要将新闻事件放置在历史背景中进行理解,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理解和记忆的难点。
-渡江战役的背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对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理解这一事件是如何体现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最后,今天的课堂总结环节,我尝试让同学们自己来总结所学内容,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总结不够全面,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因此,在未来的课堂中,我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其次,新闻语言特点的分析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新闻语言的魅力。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入更多实际案例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知识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的结构和要素,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时刻被记录下来。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一则重要的新闻报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去感受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毛泽东。
2、背景:1949 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
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 月 21 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三)新闻知识讲解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要素: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通常被称为“5W1H”。
3、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详细报道新闻的具体内容。
(4)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
(5)结语:对新闻进行总结或展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思考: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五)分析课文1、标题分析(1)提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什么特点?(2)明确: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新闻的核心内容,突出了“胜利”这一关键信息。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消息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第一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那第1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明确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自己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预习置疑: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一)新闻的概念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时事聚焦《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撰写简单的消息,【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与步骤】1、导入。
音频、视频播放。
2、整体感知。
(1)新闻常识1、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二)内容探究:1.请画出该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2、找出本文所包含的新闻的六个要素: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摧古拉朽: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2、这则消息中“不到”、“既已”、“正向”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动的词语,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3、“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已”和“大约”能否去掉?4、“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四、训练巩固1.常识填写。
⑴消息的主要结构有三: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⑵消息的主要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重点难点】1.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全集》等。
【文体知识】新闻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时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区一等奖】
2022年“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题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课时)单位:舒城县柏林中心学校授课:谢建武地点:八年级(2)班时间:1教材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选自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
探究”。
本单元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新闻类文体的阅读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对时政的关切,尤其是对新闻感兴趣或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学,奠定学生初步的新闻意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简短凝练的经典新闻作品,作者是毛泽东,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这部作品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结合文章,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把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
不但要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为消息拟标题,更重要的是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撰写各类消息。
2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形式等相关知识;2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3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特点;4学会阅读新闻,学会提取新闻信息,学会给新闻拟标题,尝试写作消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2通过合作探究,结合新闻要素,抓住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品味语言,体会消息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培养同学们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3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二是了解本则消息的六要素,五结构,三特点。
教学时,一二两点要循序渐进,前者是学习后者的基础和铺垫,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实践,二者互相印证。
完成这两个重点,难度不大,关键是教师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交流归纳时必须明确。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十校联赛”一等奖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阅读课文,体味新闻的特点、结构。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内容,体会新闻的准确性、及时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我们曾学习过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大家都已经学过中国历史,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此次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二、自主学习。
1.搜集有关新闻的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背景,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
这是“合理之处”。
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
(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
)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明确】“即已”。
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
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
突破:很难。
“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
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
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
这个更难辨析。
“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
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
“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感不足”。
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仿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编成练习,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习,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山地回忆》学案【教学目标】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知识。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归纳出人物性格和主题,感悟亲密无间的军民鱼水情。
揣摩人物心理,领悟潜台词,品味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人。
著名作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和中长篇小说《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
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富有诗意,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
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就是《白洋淀纪事》中的第一篇、第二篇。
2.积累字词:土靛.(diàn)阜.(fù)平蓝玉黍.(shǔ)水沤.(òu)袄襟.(jīn)刨.(páo)抓瘪.(biě)着嘴贩.(fàn)卖盈.(yíng)余破绽.(zhàn)3.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密码箱”,里边收藏的东西不是珍珠,却比珍珠还纯洁,不是金银,却比金银还珍贵,这些宝贝叫做“回忆”。
《山地回忆》中大作家孙犁,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朴实而又感人的“山地回忆”二、梳理文章脉络: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标画批注,理清情节,并填空。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开端,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是故事的发展,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是故事的高潮,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2.如果文章分成如下五部分,每部分都到什么地方?引子忆故事—→袜表鱼水情—→互助一家亲—→失袜深怀念—→送布心连心(→)(→)(→)(→)(→)3.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思考: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什么特点?用双横线划出这种写作顺序的标志性语句。
小说的叙述方式——倒叙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用的袜子,做袜子要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的值得怀念的人。
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凸现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三、分析形象:1.根据小说内同,说说自己对的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个女孩子“妞儿”有哪些性格特征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
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
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
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意思是不懂得婉转,没有世故)。
这样写,也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
文中还多次写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
她的笑是那样的开朗、无遮无挡,就像开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灿烂、自然。
二是质朴善良。
这可以从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等情节中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