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凡《大明疑案》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小凡《大明疑案》笔记
第一集小明王之死
小明王被淹死,唯独他的船被淹,二是廖永忠舍近求远。结论有人谋害。
从朱元璋曾舍身救小明王来看,并非朱元璋指使。
朱元璋对廖永忠评价:作战勇敢,指使信任的儒生揣测我的意思,想谋更高的爵位,“窥朕意”。幕后指向杨宪。
第二集刘伯温死因之谜
刘伯温死时61岁,开始偶感风寒,十几天后恶化,3个多月后去世。很多猜测跟胡惟庸有关。
刘伯温的真正死因,可能是自己病死的,肝癌。性格与精神面貌是主因。一是刘伯温性格刚烈,典型表现在四次辞职上。二是心情压抑。
第三集空印大案之谜
地方政府官印盖在空账本上,地方政府要与户部核对账本,出错了直接改以免长途跋涉回地方盖章。朱元璋大怒,追查掌印官,结果十四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接近一半与此有关。朱元璋下令把掌印的一把手与监察官逮捕。这就是空印案。
生员郑世利站出来,哥哥郑世元为官清廉,曾被朱元璋赏识:“见金动心者,不可为吏;见善不扬者,不可为官”。朱元璋身边观天象的官员说有星变,朱元璋有些慌了,下诏让有识之士写信,郑世利就空印案上奏:1.空印账本无利可图。2.权宜之计。3.没有法律依据。朱元璋把郑世利发配充军,他在意的是官员欺君,挑战了他的权威,处死了几百人,其中有些好官,比如方克勤。
方克勤的故事
方克勤是山东济宁知府。朱元璋曾号召开垦荒地,三年免征税,地方官不守承诺,第二年就征税,百姓抱怨皇帝,还放弃了开垦的土地。方克勤上任后承诺三年不征税,而且把土地分为九等,按最低等征税。百姓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当年盛夏,济宁的守将强征民夫修筑城墙,正是农忙,方克勤劝说无果,上报上级免了百姓劳役,当年济宁农业大丰收,百姓感谢方克勤编了首歌谣赞颂:“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有一年,朱元璋命令徐达进攻元朝的大都,水路走运河,但当年运河干旱,大军只有驻扎在临清这个地方,等着运河水涨。大军的粮草对当地百姓带来压力,方克勤上下筹措粮草。领兵将军朱亮祖强征民夫五千疏浚运河河道。方克勤想到百姓正是农忙时节,劝说朱亮祖无果,无奈之下,来到大堤上仰望苍天,就对苍天呼唤:苍天呐,可怜可怜我的百姓吧,下点雨吧。苍天还真被感动了,不久就下起了大雨,大军顺利渡过了运河,百姓免了劳役之苦。这一下老百姓就把方克勤当做神灵一样。
叶伯巨的悲惨遭遇
叶伯巨也给朱元璋上书,见解更深刻,他尖锐指出了政治中的三大问题:一是分封天下。二是杀戮过重,他认为开国之君应该仁义治天下。三是求治过速。政治稳定、社会风气的好转要有耐心。朱元璋抓住第一条离间亲情,抓起来最后死在监狱中。
空印案说明管理制度的失效,但罪不至死,朱元璋法外施刑,典型的暴政。
第四集胡惟庸谋逆之谜
洪武十三年九月,胡惟庸禀告家中井里飘出酒香,视为祥瑞,朱元璋应邀去看,途中,太监云奇告变,发现胡惟庸家有武士,朱元璋后来以谋逆罪将胡惟庸以谋逆之罪处死。疑点有三,一是史料间矛盾,二是云奇为什么不早报告,三是城楼上无法看到武士。
实为皇权相权矛盾重重:
开国元勋李善长出任左丞相,徐达任右丞相,因徐达常年在外,所以经常李善长一人说了算,直接威胁到皇权,朱元璋就找刘伯温商量,认为刘伯温看好的人肯定是一流人才,需要严加提防。因为刘伯温知道的太多、太有才华,所以朱元璋对他也是非常提防。朱元璋提出三个人选,汪广洋,杨宪和胡惟庸,都被刘伯温否定了,刘伯温认为丞相人选只有李善长,更加坚定了朱元璋撤掉李善长的决心。
朱元璋以年老为由撤掉李善长,以汪广洋为左丞相,杨宪为右丞相。实际上是利用的是派系之争保证皇权的安全。可是两人都不是丞相之才,杨宪挑起众多官员矛盾被杀,提拔胡惟庸为右丞相,汪广洋成天贪杯没能起到制衡作用。胡惟庸开始不敢违背朱元璋,后来坐稳了,开始独断专行,官员升迁本来是皇帝的权力,敢自己做主,架空朱元璋。
朱元璋失望了,认为只有废除丞相制度才是根本。最好的办法是让文武百官都认识到丞相制度的弊端,到时废除就顺理成章。朱元璋有意纵容胡惟庸,胡惟庸更加放肆。胡惟庸儿子驾车狂奔栽下马死了,胡惟庸就把马夫杀了,朱元璋随口说杀人偿命。胡惟庸急了,找死党徐宁涂杰商量谋反,第二天上朝几人神色不对,就被发现拆穿了,朱元璋下令大臣轮流审问胡惟庸。审问结果上来后,三人一起处死,同时废除丞相制。胡惟庸是丞相制度的牺牲品。一年多年的丞相制被废除了,丞相的责任分到了六部,皇帝的中央集权到达顶峰。
第五集李善长灭门之谜
李善长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第一步是攻打滁州。
李还帮助朱元璋登基:
1355年,拥戴朱元璋为大元帅。
1361年,拥戴朱元璋为吴国公。
1364年,拥戴朱元璋继吴王位,被朱拒绝。
1366年,拥戴朱元璋当皇帝,带领群臣跪拜请求,朱“此事不可草率”,李善长会意,准备礼官,举办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李善长也被封韩国公。
此后,朱元璋开始不信任李善长了。同时李善长因为儿子与公主联姻,态度也不再谦卑。李善长被告发与胡惟庸勾结,二是纵容胡惟庸与北元勾结。朱元璋听到官员禀报天象填星犯灵台,意思是有大臣要遭灾了,认为天意,就把李家七十多口全杀了。
王国用替李善长鸣冤:1.没有谋反动机。2.不可能成功。3。与朱元璋没有任何矛盾。4.批评迷信观念。朱元璋并没有责罚王国用,说明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是被冤的。
朱标也对朱元璋说:杀人太多太伤和气。朱元璋扔了一根满是刺的棍让朱标捡,朱标为难,朱元璋说:我去干净了刺,你才好捡。这暴漏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动机。
胡惟庸案是朱元璋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兰玉案是朱元璋解决皇权与将权之间的矛盾,兔死狗烹,为太子扫清障碍,得罪燕王所以燕王挑唆。
郭桓案是明洪武年间国家财政不好,以粮食案牵连许多商人进去,解决国家经费问题。还有朱元璋本人不依据国法,而是任意庭杖官员,扩大案件涉及人员,用重刑乃至酷刑来惩治官员。
第六集郭桓案之谜
1385年洪武十八年三月,朱元璋接到郭桓贪腐的奏章。调查后,贪污的粮食有二千四百万石粮食,相当于明洪武初年一年的秋粮收入。涉案人数上万人。
一、郭桓案的六大疑点:
1.郭桓没有作案时间。案发前一年才任试尚书,前两年是山西的司法官。
2.任职时间短。任试尚书到案发十一个月,案发前三个月降为户部侍郎。一共担任八个月,不可能勾结那么多人贪污。
3.涉及的范围太广。把六个部门和十二个行省以及各州县都牵扯进去。
4.技术难度太大。互补专业性质强,管的类别复杂,管户口、土地、赋役、税粮、仓廪、会计指出等,都关系国家经济命脉。郭桓从地方司法官到户部尚书来管经济,是改行了,八个月适应工作还来不及。
5.涉案人员太多,一个经济犯罪怎么可能涉案上万人。
6.办案负责人被杀。吴庸牵头成立专案组,结果因办案使用严刑,牵连好多人,激起群众强烈不满,结果朱元璋只得下令杀了他。
二、郭桓案的三个结论:
一是郭桓在某种程度上被冤枉。有可能参与一些贪腐活动,但罪名全加在他头上,有栽赃陷害,也是官场倾轧的牺牲品。
二是将类似案件定为个案,此案也不应定为团伙作案。
三是案件处理扩大化。
郭桓案多是无辜,深层原因是大明洪武年间,财政情况不好,需要大量的经费,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