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课程讲义第七章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课程主要内容一、课程概述二、课程设计三、课程改革一、课程概述1. 课程的概念经典:学习的进程;广义: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任何一门学科为课程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2. 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课程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目的和方针的指导下,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主要围绕学段进行计划。
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年编制等方面。
3.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关于课程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按照教学科目编制;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
4. 教科书亦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学生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的主要资源和工具+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既反对把课程内容与教学局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内,也反对一味追求超越教科书,忽视教科书在开发与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过程中的基础与指导作用。
5. 课程理论的发展1885,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问题明确化;1902,杜威《儿童与课程》多种多样的学科把儿童生活的整体割裂和肢解了;1918,博比特《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提出了“活动分析法”;194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0C60s,结构主义课程理论20C70s,人本主义课程理论6. 课程领域的几个论争(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我的讲义(第七章课程)
陈述课程目标的原则: 目标应描述教学结果; 目标应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陈述目标的动词应具体、准确; 目标陈述应达到可测的程度。 撰写课程目标的要求: 目标的有效性; 目标的可行性; 目标的普遍性。
课程目标陈述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 2、目标的陈述应该多样化。一种是结果性目 标的方式;一种是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 式,即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 排学生表现的机会,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3、把握行为目标陈述的几个基本要素。行为 目标的表述,可以参照美国人马杰(Mager, R.F.)提出的ABCD法。 4、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二课程的构成课程的构成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课程中的学习方式课程中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课程设计的方法论课程设计的方法论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设计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教材的编制教材的编制三课程系统的运行三课程系统的运行课程实验课程实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管理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课程系统运行的协同性课程系统运行的协同性课程的层次性课程的层次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
人本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在课程实施中, 学生要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 和独立自主的个性。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创 设学习材料丰富、学习设备齐全、能刺激 学生主动探索的环境以及充满尊重、理解、 信任、温暖和愉快的气氛。 忽视了社会对学生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 性的必然制约的一面,这种制约又影响到 人的整体的发展
(五)学生社团活动课程 如育才文博园等 (六)生活经验课程 驾驶学习、生活自理、个人理财 自治自理 自学自创 自我体锻
数学物理方法讲义
《数学物理方法》(Methods of MathematicalPhysics)《数学物理方法》是物理类及光电子类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是在《高等数学》课程基础上的一门重要的应用数学类课程,为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提供所需的数学方法及工具。
课程内容:复变函数(18学时),付氏变换(20学时),数理方程(26学时)第一篇复变函数(38学时)绪论第一章复变函数基本知识4学时第二章复变函数微分4学时第三章复变函数积分4学时第四章幂级数4学时第五章留数定理及应用简介2学时第六章付里叶级数第七章付里叶变换第八章拉普拉斯变换第二篇数学物理方程(26学时)第九章数理方程的预备知识第十章偏微分方程常见形式第十一章偏微分方程的应用绪 论含 义使用数学的物理——(数学)物理 物理学中的数学——(应用)数学Mathematical Physics方 程1=x{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t a dtdx= ⎰=)(t a xdt常微分方程0222=⎪⎪⎭⎫ ⎝⎛+x dt x d ω ()C t A x +=ωcos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0222222=⎪⎪⎭⎫ ⎝⎛∂∂+∂∂+∂∂z y x ψψψ ()z y x ,,ψψ=12=x()ψψψψψz y x U zy x m h t h i ,,22222222+⎪⎪⎭⎫⎝⎛∂∂+∂∂+∂∂-=∂∂()t z y x ,,,ψψ=复 数1. 数的概念的扩充正整数(自然数) 1,2,…运算规则 +,-,×,÷,()2,- 121-=-负 数 0,-1,-2,…整 数 …,-2,-1,0,1,2,…÷ 5.021= 333.031=有理数(分数) 整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414.12=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实 数 有理数、无理数i =-1 虚 数y i复 数 实数、虚数、实数+虚数 yi x y x +,,2. 负数的运算符号12-=xi x ±=i 虚数单位,作为运算符号。
基础课程讲义—讲稿(马哲专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专业课)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 •
• •
•
第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 第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其内容、性质 由经济基础所决定,这就注定上层建筑的根本职能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 。 服务的方向。 服务的方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一方面千方百计地促进自 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 面,既同有害于自己的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作斗争,又同威胁自己 生存的新经济基础相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 服务的方式。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服务的方式。 服务的效果。 服务的效果。当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在同一方向上活动并能够满 足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就起促进作用;反之,如果上层建筑腐朽衰败,已不 能满足经济基础的要求,那么它的活动就会同经济基础发生尖锐矛盾,对经 济基础起某种破坏作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有限度的,是在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前提下的反作用, 它不能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等同,更不可能超过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从 根源上看,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经济基础赋予的;从发展的最后结局看,上 层建筑的反作用只有同经济基础发展的趋势相适合而不是相违背,才有积极 意义,如不适合,这种反作用就会延缓并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但不能决定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 • • •
•
5)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的 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现象。 即把阶级斗争理论转化为认识中的指导线索。 方法要求: 方法要求:全面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 形态,从而对整个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加以全面的、动态的把握。 阶级斗争有其固有的规律以及不同的性质、规模和方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才能正确估计阶级斗争的作用。首先,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社会的基 本矛盾,又是解决这—矛盾的主要形式。其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也是变化的,从根本上说,只有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阶级斗争才能起 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再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的斗争, 这个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 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这就是说,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不是永恒的。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善于运用阶级分析法,正确地把握阶级关系,才能制定正 确的路线、战略、策略。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 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德育原理,讲义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方法
第七章德育过程与方法第一节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一、德育过程的内涵及特点(一)德育过程的内涵一般而言,关于对德育过程内涵的理解,可以从“德”和“育”两个方面加以把握。
从“德”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这实际上指的是品德的形成过程。
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多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
如孔丘把学、思、习、行看作是道德修养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
从“育”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强调的是从学校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角度,来探讨德育工作者如何组织和安排德育活动。
本书主要是从“育”的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组织的计划性总体来说,社会环境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自发的、无序的;而学校德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是自觉、有序和可控的,因而学校德育相比于一般社会影响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其针对性、效率性更高。
(2)德育过程的引导具有正面性一般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的影响还存在一个明显弊端就在于其影响内容良莠不齐。
学校德育在价值选择上会考虑选择积极地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
(3)德育过程的实施具有复杂性德育过程不仅需要处理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多重关系,而且也需要处理个体与不同层面自我的复杂关系。
德育过程的复杂性还在于它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学生品德形成的复杂性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1、学生的品德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德育过程的实施要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等影响因素的作用。
2、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反复性,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3、不同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
(4)德育过程的引人具有多端性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中的任何一个心理要素开始。
①学生的品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其各个要素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它们之间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评价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功能与类型一、何谓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1需要评估;2课程诊断与修订;3课程比较与选择;4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5成效的判断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1.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2.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收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3.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4.目标本位评价: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
特点;标准清晰,任务重点集中,易于把握。
实施条件:必须要陈述一个表达清晰的目标。
5.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
特点:灵活性,多样性。
实施条件:对实际课程与教学结果的全面性考察,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标准。
6.效果评价: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以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被置之度外、这种评价也被称为"暗箱式评价"。
7.内在评价: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
8.内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9.外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以外的其他人来实施。
10.量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11.质的评价:是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七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七章教育目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或基本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构成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
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某一类学校或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一)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二)选择作用(三)激励作用(四)协调作用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符合政治经济的需要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为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
(二)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生产力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要求,因而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都大体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析与评价(一)个人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2.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3.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大一高数课件第七章
微分的概念
总结词
微分是导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也是描 述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变化率的重要概 念。
VS
详细描述
微分表示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增量与自变量 增量的比值当自变量增量趋于0时的极限 ,即函数在该点附近的变化率。微分与导 数的关系是微分等于导数与自变量增量的 乘积加上高阶无穷小量。微分具有线性性 质,即函数的微分满足线性运算规则。
洛必达法则
洛必达法则
如果函数f(x)与g(x)在某点x0的某个领域内 有定义,且f'(x0)=0或f'(x0)不存在,而 g'(x0)≠0,那么当x→x0时,lim (f(x)/g(x))=lim (f'(x0)/g'(x0))。
洛必达法则的应用条件
应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时,需要满足三个条 件:分子和分母的导数都存在且分母的导数 不为零;所求极限的表达式是“0/0”或“ 无穷大/无穷大”的形式;通过等价无穷小 替换或有理化分母等方法将所求极限的表达 式化为“0/0”的形式。
03
导数与微分
导数的定义
总结词
导数是描述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变化率的重要概念。
详细描述
导数定义为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表示函数在该点附近的变化率。通过求导,可以分析函数 在某一点附近的增减性、极值等性质。
导数的性质
总结词
导数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如可加性、可乘性、链式法则等 。
详细描述
导数具有可加性和可乘性,即对于两个函数的和或乘积求导 ,可以分别对每个函数求导后再进行相应的运算。链式法则 是指对复合函数的导数进行求导时,需要用到外层函数的导 数和内层函数的导数。
应用
微积分基本定理是计算定积分的 基石,通过它可以求出许多复杂 函数的定积分。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2021/6/4
1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
广义: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
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 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狭义: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书,课程
(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方法,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方法
2、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
价方法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
、创新型教师
2021/6/4
22
(四)新课程中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行为
1、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自我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021/6/4
6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 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 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 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局限性:可能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 不易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 能技能
2021/6/4
5
3.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也叫广域课 程或大范围课程
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 中心课程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ppt课件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课程可选择性的大小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 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 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个性差异而开 发的课程。选修制是由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坎 利奥特最先确立的。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实施 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 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味主要特征,不在 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 行,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 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
学生的学习结果:显性课程强调学生学术性知 识的掌握,隐性课程强调学生生活性知识的习 得; 计划性:显性课程要求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 学习,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往往是学生 无意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 学习环境:显性课程通过教学来实现,隐性课 程通过自然与社会环境来实现。
第七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英文是Curriculum,来源于 拉丁文racecourse,意思是“跑马道”。
对课程的界定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本书对学校课程的定义
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 进程和安排。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政治因素影响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 政治因素影响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 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 程目标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 市场经济的建立对课程产生影响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文化模式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文化变迁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文化多元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课程
•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探究不同课程类型之 间异同及内在联系, 是确立理想课程结构 的基本前提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的载体
•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 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内容的组织和不同取向
所谓课程组织,即是在一定
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
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进行组 •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合,妥善形成相应课程结构,
• 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 程组织
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
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 •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促进 •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 生成性目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 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
• 表现性目标:指学生在课程情境中的种种际遇——每一 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个性化的表现
课程目标确定的环节
确定教育 目的
教育目的或教育宗 旨是课程开发的终 极目的,它是特定 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确定教育 目标的基 本来源
课程目标及其三个来源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 念,它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 课程设计的教育追求中,指明 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或在学 习完成后,应该掌握的知识与 能力、理解的过程与方法以及 体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或表述方式
• 行为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 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 生的行为变化
课程创生和教学创新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层次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区分的五种课程层次
大一高数课件第七章 7-8-1
( A1 A2 ) x ( B1 B2 ) y (C1 C2 )z ( D1 D2 ) 0
由于系数 A1 A2 , B1 B2 , C1 C2 因此上述方程表示一个平面。 不全为零,
该平面经过直线 L , 且对于不同来自 值,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
L
A B C . m n p
Am Bn Cp 0.
( 2) L //
x 1 y z 1 例 6 设直线 L : ,平面 : x y 2 z 3, 2 1 2 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解 n {1,1, 2}, s {2,1, 2},
思考题解答
6 p 0 p 6, m 0, 2m 0 s 0, n 0,
故当 m 0, n 0, p 6时结论成立.
练 习 题
一、 填空题:
x3 z 1 1、 通过点 ( 4 ,1 , 3 ) 且平行于直线 y 2 5 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 5 x 3 y 3 z 9 0 2、 直线 与直线 3 x 2 y z 1 0 2 x 2 y z 23 0 的夹角的余弦为__________; 3 x 8 y z 18 0
^ ( s , n) 2
^ ( s , n) 2
sin cos cos . 2 2
sin | Am Bn Cp | A2 B 2 C 2 m 2 n 2 p 2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公式
六、求与已知直线 L1 : x 3 y 5 z 及 2 3 1 x 10 y 7 z L2: 都相交且和 L3: x 2 y 1 z 3 5 4 1 8 7 1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一)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 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 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二)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 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也被称为正式课程、官方课程、
(二)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 1.课程评价的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4)差距评价模式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5)CIPP评价模式 (3)外观评价模式 (6)自然探究模式
2.课程评价的功能 课程评价从根本上具有三大功能: (1) 促进发展 (2) 鉴定水平 (3) 选拔淘汰 通过课程评价,可在鉴定水平的基础上, 对符合某种程度和标准要求的评价对象进 行筛选,对不符合的评价对象进行淘汰。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1.独立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各执 一端,互不交叉。 • 2.包含关系 “课程与教学是包含关系”的这一观点 具体包括两种情况:(1)大课程小教学: 课程是教学的上位概念。(2)大教学小课 程:教学是课程的上位概念。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决定、相互制约的。
二、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三)文化因素
• 文化模式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 文化变迁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 文化多元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四)科技革新
• 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 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 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五)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大致有如下方面: •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 • 学生需要。一方面,学生发展有一些共同需 要,构成了个体经验的基本内容,也是课程改 革中相对稳定的因素。 • 课程改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高数大一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高数大一第七章知识点总结高等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是一门必修课程。
在大一的学习中,我们通常会学习到高数的第七章,本章主要讲解了一元函数的微分学知识。
下面,我将对这一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导数的定义与求法导数是函数微分学的重要概念,它刻画了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变化率。
在第七章中,我们学习了导数的定义与求导法则。
其中,导数的定义是极限的概念,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切线斜率。
而求导法则则是一组用于求导的基本规则,例如常数的导数为零、幂函数的导数公式等。
二、高阶导数与隐函数求导高阶导数是导函数的导数,它可以描述函数变化率的变化率。
第七章中,我们还学习了高阶导数的定义与求法,通过对导数的导数再次求导,可以得到函数的高阶导数。
此外,由于有些函数无法直接解出导函数,我们还学习了如何通过隐函数求导的方法来计算隐含在方程中的函数的导数。
三、最值与极值求解函数最值与极值是微分学中的重要问题。
在第七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导数来找到函数的最值与极值点。
为了找到函数的极值点,我们需要先求出导函数,然后通过导函数的根来找到极值点。
四、函数的图形与曲线的性质函数的图形与曲线的性质是研究函数行为的重要手段。
在第七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导数的符号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和极值点。
通过导数的正负性,我们可以判断函数在某一区间内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通过导数的变化率,我们可以知道函数的凹凸性和拐点的位置。
五、微分中值定理与泰勒公式微分中值定理与泰勒公式是微分学中重要的定理。
微分中值定理描述了函数在某些条件下的函数平均增量与导数的关系,它包括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和罗尔中值定理等。
泰勒公式则是一种用多项式逼近函数的方法,它通过多项式的展开来近似表示函数的值,有助于我们研究函数的性质与变化。
综上所述,高数第七章主要讲解了一元函数的微分学知识,包括导数的定义与求法、高阶导数与隐函数求导、最值与极值、函数的图形与曲线的性质,以及微分中值定理与泰勒公式等重要内容。
大学第七章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估、目标设定、行动计划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自我认知、自我评估、目标设定、行动计划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PPT、案例分析等。
2. 学生提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了解?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 教师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 教师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四、自我认知、自我评估、目标设定、行动计划等方面的能力培养1. 教师讲解自我认知、自我评估、目标设定、行动计划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方法。
2.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五、小组讨论与分享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每位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大学 第七章
大学第七章
大学第七章
大学·第七章
所谓荣其意者,毋贪生怕死也。
例如恶人臭味,例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寓居为疏于,无所不至,见到君子而后厌然,颇为其疏于,而着其仁义。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译文并使意念真挚的意思就是说道,不要自己蒙骗自己。
必须像是憎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必须像是钟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必须慎重。
品德低落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看见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饰自己所搞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看你自己,就像是能够看到你的心肺▼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这是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
2025数学大一轮复习讲义北师大版 第七章 §7 (2)
常用结论
1.三垂线定理 若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投影垂直,则它 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2.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 若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则它也和这条斜线在 这个平面内的投影垂直. 3.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
(2)已知 B1C1=2,B1C=2 3,求△BCC1 的周长.
如图,延长BC至点E,使BC=CE, 连接C1E,则B1C1綊CE,四边形B1CEC1为平行四边形, 则C1E綊B1C. 由(1)知B1C⊥平面ABC,∴C1E⊥平面ABC, ∵CE,BE⊂平面ABC, ∴C1E⊥CE,C1E⊥BE, ∵C1E=B1C=2 3,CE=BC=B1C1=2,BE=4,
(2)当P为AD1的中点时,求异面直线AA1与B1P 夹角的余弦值;
过点P作PE⊥A1D1,垂足为E,连接B1E,如图, 则PE∥AA1, ∴∠B1PE是异面直线AA1与B1P的夹角. 在Rt△AA1D1中, ∵∠AD1A1=60°, ∴∠A1AD1=30°, ∴A1B1=A1D1=12AD1=2,
思维升华
(1)判定面面垂直的方法 ①面面垂直的定义.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面面垂直性质的应用 ①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是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的依据,运用时 要注意“平面内的直线”.②若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 则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
跟踪训练2 (2023·邯郸模拟)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AB∥CD,AB⊥AD,CD=2AB,平面PAD⊥平面 ABCD,PA⊥AD,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求证: (1)PA⊥平面AB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故障树分析
第一节故障树
一、故障树概述
故障树分析是从特定的故障事件开始,利用故障树考察可能引起该事件的各种原因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属演绎法的范畴。
它是基于布尔逻辑(布尔代数)符号,演绎特定故障事件发生原因及其逻辑关系的逻辑树图。
1
3
4
1、布尔代数的主要运算法则
5
、故障树的布尔代数表达式
7
8
9
、故障树化简
10
五、故障树中的编制
顶事件
基本事件
中间事件
12
1、编制故障树需注意的问题1)、准确确定顶端事件
时间、地点、类型
装置爆炸氧化反应装置运转中反应失控
建筑
火灾
3.31东江大厦火灾
13
2)、正确规定故障分析的边界条件
硬件系统的边界条件
(涉及的设备及与之相关的设备、工艺) 分析的深度
初始条件(初始设备条件、初始运转条件) 不考虑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现有条件
其它前堤条件(合理假设)
14
3)、完成每个逻辑门
确定事故发生的总体机理
确定每个逻辑的类型
确定每个逻辑门的输入事件
确定每个逻辑门的输出事件
16
17
第二节故障树定性分析
一、故障树定性分析内容
找出导致顶事件的全部基本事件
求出基本事件的最小割集合和最小径集合 确定各基本事件对顶端事件发生的重要度
18
3、最小割集合求法
观察法
布尔代数运算法
计算机求解法
21
22
23
24
25
根据如下的布尔代数表达式画出故障树
三、基本事件重要度计算
1、基本事件重要度概念
基本事件重要度是指某一基本事件对顶事件发生的重要程度。
其定量指标通常用结构重要度、原因发生概率、概率重要度、临界重要度等表示。
2、基本事件重要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主要取决于基本事件在故障树中的具体位置。
可根据基本事件的故障树最小割集合(或最小径集合)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定量计算。
29
30
31
34
36
38
其基本任务是计算顶事件发生概率
件发生概率值,即可直接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
40
41
43
实例1:锅炉系统故障树的建立与分析
44
45
46
47
实例2:压力器故障树的建立与分析
48
实例3:用故障树分析煤矿瓦斯爆炸引起的引起的伤亡事故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