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和奖励都不如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成果早知道!)
怎么培养孩子内驱力
怎么培养孩子内驱力?1、无条件接纳的归属感。
父母需要放低姿态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事情。
发生的结果,而不是利用父母的权威来指责孩子。
比如孩子成绩不够理想,要看见孩子的情绪,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被父母接纳和包容的,不会因为分数而改变对孩子的爱。
2、小步放权逐步自主。
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自主决策的能力,避免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过多的管控。
然后再给孩子写作业时可以问孩子,“你是先做语文作业还是数学作业。
”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作业的先后顺序。
3、启发式提问。
父母要学会聆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打孩子,自己可以做什么,事后就会有更多的责任,更愿意去付出。
在交谈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表达情绪表达想法的举动。
同时加以对孩子的启发,让孩子深入思考后,再去做决定。
4、家长要及时反馈孩子,肯定孩子的成长。
家长要明白教育孩子是会有“滞后效应”的,就像今天栽下的果树不可能明天就能结果。
家长正面的及时反馈不仅是给孩子的,同样也是给自己的,只有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感觉到了日积月累的进步,把过程中的点滴放大,才会产生更多的动力去改变。
5、让孩子懂得要有责任感。
家长要认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就如同一潭死水,什么样的人生他都无法过得好。
有些父母因为疼爱孩子而不愿意孩子承担太多的责任,然而,没有责任感孩子就离开了线的风筝,没有目的地漂浮在空中,没有着力点。
6、家长要做榜样。
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家长要自己有能量和动力,这样才能唤醒和带领孩子去探寻自己生命的根源,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启动内在智慧,绽放生命光芒。
培养孩子内驱力的好处:好处一: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内驱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孩子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很难有内驱力,所以我们要为孩子提供适时、适当的的学习资源和拓展孩子学习的兴趣范围,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孩子在学习中就能体会和收获喜悦,从而激发内驱力。
好处二:内驱力增强毅力。
毅力是孩子实现目标和成功的重要特质。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这几种方法简单又管用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这几种方法简单又管用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是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自我激励能力的关键。
当孩子有内在的动力去学习和探索,他们更有可能取得长期的学习成果和个人成长。
下面是几种简单又管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培养兴趣激发孩子的内驱力的第一步是培养他们的兴趣。
了解孩子的爱好和潜在的兴趣领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物,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当孩子对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自发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目标设定帮助孩子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他们一起制定可行的计划和行动步骤。
目标的设定应该具体、可衡量和有挑战性,但同时也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兴趣。
通过设定目标,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学习的方向,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和持续努力。
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给予孩子在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权。
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例如选择学习的主题、阅读的书籍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和责任感,让他们感到自己对学习的掌控权,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提供积极的反馈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当孩子取得进步或完成任务时,及时表达认可和赞赏。
鼓励孩子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积极的反馈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供资源和工具,如图书馆、互联网等,让孩子学会自主获取和整理信息。
教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记忆法、思维导图等,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和解决问题。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专注于学习,减少干扰和诱惑。
提供适当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如书籍、文具等,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愉悦和充实的体验。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探索和思考。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
提供适当的挑战和学习机会,让孩子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奖励及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高明书教育学院教授)一、什么是奖励与惩罚的原理(一)什么是奖励与惩罚?奖励是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给予的一种报酬。
惩罚是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
施加讨厌的刺激,以减低或遏止、消除不良的行为。
(二)奖励与惩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1.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负强化原理:在某个确定的情景中,孩子做出了某种行为之后,使得引起他厌恶的刺激消失,那么,今后在同样情境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大。
这个“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撤去厌恶刺激,就等于获得了奖励。
消退的原理: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三)奖励与惩罚的形式1.奖励的形式①根据容分,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②根据方式分,奖励还可分为代偿式奖励和给予式奖励。
③根据奖励的实施者划分为学校组织给出和拥有某些权力的个人给予的奖励。
2.惩罚的形式①按容分,惩罚可分为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
②按方式分,惩罚还可分为代偿式惩罚和剥夺式惩罚。
③根据惩罚的实施者划分为学校组织给出和拥有某些权力的个人给予的惩罚。
④按照行为发生后给予的惩罚,可以分自然惩罚与人为惩罚自然惩罚不是外人给予的,而是儿童做出行为后自然的结果。
用儿童自身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正过失。
由于自然结果是令人不快的,儿童在做出类似行为的可能性自然就减少。
这可以看作是无意识的自然学习。
学生的理解力能够在自然后果与行为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通常就不需要再人为地设定奖惩,让自然后果直接起作用会更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可以用自然惩罚,例如:不良行为自然惩罚故意吃饭慢没吃饱就收拾了餐桌嘲弄同学同学不和他玩耍不洗脸被同学嘲弄脸上脏起床拖拖拉拉上学迟到被老师责问不完成作业被老师留校做作业故意打破玩具只能玩坏玩具攻击其他同学被同学冷落、排斥、孤立人为惩罚是指行为发生后,外人给予行为人一个不良的刺激或不良的结果。
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 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什么是学习内驱力?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内驱力是指学生学习的社会性需求。
这种需求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
这种需求一旦引起,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简言之,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动机。
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性,激发本能。
家长、老师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帮助孩子树立对学习正确的认识。
有的家长往往向孩子承诺考多少多少名就给买什么东西,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应该是自己的事情,而非家长、老师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自觉、主动学习是学习的基本要求。
廉价的爱是要什么给什么,真正的爱不是你帮他点火取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让他自己去打柴,给他火柴,让他自己去点燃生命的火焰。
2、对孩子提适当要求,多激励孩子。
许多家长老师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对孩子提过高要求。
如果家长对孩子提的要求,孩子根本达不到,只会产生相反效果。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让孩子多纵向比少横向比,制定蹦蹦脚能够到的目标,做最好的自己。
聪明的家长老师会把大目标化为小目标,只要孩子在某个方面有一点进步,就表扬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当然犯了错误也要有必要的惩罚,培养孩子做事负责的精神。
3、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要积极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要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下功夫,习惯养不好将来会“还债”的;不能平时不闻不问,最后只关心成绩,孩子考分高,就欢天喜地;孩子考不好,就又打又骂,要多关注过程少关注结果。
如何正确进行奖励和惩罚激励孩子学习
如何正确进行奖励和惩罚激励孩子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其受到的奖励和惩罚密切相关。
正确地进行奖励和惩罚,能够激励孩子积极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进行奖励和惩罚,以达到激励孩子学习的目的。
一、建立明确的目标和奖惩机制为了正确进行奖励和惩罚,首先需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孩子清楚自己应该追求什么。
目标可以是短期或长期的,可以是成绩目标或行为目标。
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家长需要与孩子协商制定奖惩机制。
这个机制应该公平公正,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努力会带来什么样的奖励,以及放任不学习会带来什么样的惩罚。
二、积极奖励鼓励孩子奖励应该是积极的,能够激励孩子进一步努力学习。
以下是一些积极奖励的方式:1. 表扬和肯定:及时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被重视和认可。
2. 物质奖励: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小礼物、购物券等。
这些奖励可以作为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让孩子感到付出的努力有回报。
3. 市场奖励:与孩子约定一些特殊活动或旅行,作为学习目标的奖励。
这些奖励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三、合理惩罚教育惩罚应该是合理的,能够教育孩子并使其认识到错误。
以下是一些合理惩罚的方式:1. 取消一部分娱乐时间:如果孩子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可以适当减少一部分娱乐时间,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 限制特殊活动:对于特殊的活动或出行,可以限制孩子的参与权利,让孩子明白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这些特殊待遇。
3. 修补错误: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可以要求其进行修补。
比如,如果孩子损坏了物品,可以要求其自己修理或赔偿,让孩子从中学到责任和尊重。
四、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在进行奖励和惩罚时,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如果孩子因为奖励或惩罚而产生过大的压力或负面情绪,家长应该及时与孩子沟通,并调整奖惩策略。
奖励和惩罚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工具,而不是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
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良好的家庭沟通是正确进行奖励和惩罚的关键。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对孩子要少表扬多鼓励,30句鼓励话语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快码住,这7个方法帮你搞定孩子内驱力!一、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想要让一个孩子有内驱力,首先得让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生活,我自己能做主,他们才会有意愿去把生活过好。
1.做决定的能力是需要练习的,在小事上有更多练习机会,在重要的问题上,他们的选择也会更成熟。
2.大人要抓大放小。
原则性的事情要管,但不能什么都管。
3.孩子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通过给选择的空间来支持自主感。
4.小孩有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他们需要的是充足的信息。
二、给孩子树立适宜的目标。
合适的目标,会让孩子更有努力的动力;达到目标后的愉悦感,会给孩子成就感、自信心,进一步促进他去努力、不断超越自己。
三、懂得留白。
如果家长把孩子的学习任务安排地太满,一个补习班接一个补习班,做完作业还要做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长时间下来,孩子身心都会很疲惫。
孩子想着“反正写完这个还有一堆等着我,总是不能玩,那就慢慢拖着”,于是养成了磨蹭、被动的坏习惯。
因此,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要给孩子留白的时间。
四、及时正向反馈。
培养内驱力,需要及时反馈当孩子做得好时,我们可以用表扬和赞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当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我们可以肯定她的付出,指出具体哪里可以改进,明确日后努力的方向。
当孩子感到迷茫无助时,我们也可以耐心地倾听,分担他的忧愁和压力。
无论如何,这种及时的反馈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价值被肯定,情绪被理解,而父母永远是他最坚实的港湾。
五、及时鼓励孩子。
耐心地于细微之处,鼓励和建立孩子们的成就感,刺激其自我提升的兴趣,从而自主学习。
孩子的自我意识其实相对简单,一点学习上的成就或进步就足已,关键还在于家长的鼓励于引导,是不是足够细心关注到了孩子的进步与改变,并将改变带来的积极意义传达给孩子。
更深层次的引导是,让孩子体会到攻克难题,钻研探索的乐趣,唤醒自我提升的内驱力。
比如一道数学题,循循善诱引导其自己思考,总结经验,再运用到类似题目。
九个方法唤醒孩子学习内驱力
九个方法唤醒孩子学习内驱力1、归功表扬法。
孩子遇到难题,不是替代完成,也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责备、抱怨,而是提醒、协助孩子完成。
最后要归功于孩子:“哇曝,这么难都被你搞定了!”要让孩子找到一种我就喜欢挑战难题的感觉,培养迎难而上的品质。
2、目标奖励法。
不要贪心设置高、大、上的目标,孩子完不成,一定有挫败感。
挫败感是内驱力的杀手。
和孩子一起设立本周、本月的小目标,完成后及时庆祝和奖励。
3、随机奖励法。
如果孩子每个成功都会不出意外的得到奖励,那不是内驱力。
而是孩子所有的内驱力都被看见,不一定有固定奖励,但往往会出其不意的给予欣赏和奖励,让他感到意外惊喜。
就像三伏天的运动会,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操场,背后偷偷摸出一个冰淇淋,让他超级惊喜而且感受到爱。
4、荣耀激励法。
孩子所有的努力都应该被看见、被重视。
他所有获得的成就都要表示:孩子的努力是我的荣誉。
经常把孩子的小小成就挂在嘴边:幸好生了这个孩子,总会给我带来荣誉和惊喜。
5、制造感觉法。
让孩子感觉我是学霸,不是学渣。
欣赏出天才,打击出废材。
不断制造学霸的感觉,让孩子自信满满。
6、营造关系法。
五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绩,可以说没有关系就没有成绩,好关系带来好成绩。
想尽办法搞好老师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科目关系、学校关系。
7、潜能引导法。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学霸,但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有自己的天赋、特长,发现孩子的天赋、潜能、兴趣、爱好,并不断培养,使孩子自信满满,天天向上。
8、榜样影响法。
父母不断努力学习,营造爱学习的家庭学习氛围,设置“家庭共读日”,让孩子看到父母学习的身影,使孩子受到鼓舞,更加努力的学习。
9、超常发挥法。
很多孩子平时成绩好,一到中、高考分数就变少。
记住要把平时练习当考试,把考试当平时练习。
家庭教育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家庭教育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1、多让孩子体验自主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家长,不应该给孩子过多干涉和保护。
适当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面临选择时,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主,只有孩子自己能做主的时候才可能获得自主感。
2、及时给孩子积极反馈当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总是能得到支持和积极反馈的时候干劲就会更足。
孩子同样如此,他们需要被爸爸妈妈或者老师“看见”,需要被肯定被鼓励。
3、小步放权逐步自主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自主决策的能力,避免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过多的管控。
然后再给孩子写作业时可以问孩子,“你是先做语文作业还是数学作业。
”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作业的先后顺序。
4、小目标产生成就感孩子之所以喜欢玩游戏,就是因为游戏是一种闯关的形式,而且每通过一关都会拿到相应的奖励,让孩子产生了美好的体验。
所以再让孩子学习时,也可以把目标推进成几个星的目标。
在完成小目标时,确认自己有能力完成,获得成就感。
5、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想和一个孩子建立好的关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表达他们的兴趣。
当你表现出对他们喜欢的东西也很感兴趣的时候,他们会热烈地回应你,并很快把你视为可以信任的朋友。
6、给孩子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比如孩子平常做作业需要一个小时,鼓励孩子50分钟完成比较符合实际,如果让半个小时完成,孩子就比较难达到。
所以制定目标要符合“最近发展区”,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7、走进自然,爱上运动每个孩子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当身心与大自然接触的时候,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回不一样。
这一点可以从很多人每到周末都往郊区跑很像。
书中提到,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它会孕育孩子奇妙的想象力。
孩子不是只有学习,他们还有生活,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大自然的照顾,所以接触大自然,是他们未来的创造力的基础。
正确认识奖励与惩罚讲解学习
正确认识奖励与惩罚讲解学习正确认识奖励与惩罚第九讲:奖励与惩罚的正确认识学生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调节、规范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两种基本手段。
它体现着老师对于学生思想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学生表现出的符合老师主流价值观念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就要对其进行奖励,从而有效的引导和促进学生后续行为的发生强度和频率,从这一点上讲,奖励是一种激发校园正能量的方式,强化学校正向价值观念的有效方式。
当学生的思想、行为语言等不符合学校的正向价值观念的时候,学校就会在教育行为中,采取惩罚的措施进行制止。
总的来看,老师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升、错误行为的修正、正确行为和思想的推广等都是通过奖励与惩罚两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方向,来调节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这一点上来讲,没有奖励和惩罚就没有直接和持久的动力。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奖励和惩罚也是如此。
对青少年来说,奖惩还可能对心理发展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形成关于个人的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的信念,进一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负责的行为模式。
但奖惩的实施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心理效应。
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奖励的负面心理效应奖励是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给予的一种报酬。
奖励的积极作用表现在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器重,由此产生信赖教师的情感,使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奖励还可以产生深远的心理影响,激发潜力,成为良好行为的导向,使学生继续追求新目标。
但不恰当的使用奖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效应,即消极的作用。
(一)过多的奖励使学生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心理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凡事必有奖励: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有奖,作业工整有奖,取得好成绩有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有奖……,教师的本意是用奖励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好的行为,但结果却使学生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在行为上越来越不自觉。
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提高孩子学习动力的方法
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提高孩子学习动力的方法孩子的学习动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兴趣。
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动力,家长和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孩子学习动力的方法,包括设定目标、奖励制度和激励话语等。
1. 设定明确的目标目标的设定是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第一步。
家长和教师可以与孩子共同设定学习目标,并确保目标具体、可行和有挑战性。
例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每周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或阅读任务,而教师可以设定期末考试目标分数。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孩子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2. 奖励制度奖励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家长和教师可以制定奖励制度,根据孩子的努力和成绩给予相应的奖励。
例如,家长可以设立一个星星图表,每次孩子完成作业或取得好成绩,就给予一个星星,一定数量的星星可以兑换成小礼物。
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学习达标奖励,如每周优秀学生评选或月度学习之星,给予他们特殊的奖励和表扬。
奖励制度可以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3. 提供激励话语除了物质奖励,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给予激励话语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
鼓励和赞美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当孩子完成一项困难的作业时,家长可以对他们说:“你真棒!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为你感到骄傲。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下激励的话语,如“你的思考很独特,继续保持!”通过积极的激励话语,孩子会更加自信和有动力地参与学习。
4. 培养兴趣和探索精神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培养探索精神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例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或科技展览,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当孩子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和充满好奇时,他们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并提高学习动力。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1.约束效应:孩子会更加遵守规则和限制,当他们知道他们有监督和目标。
2. 平行效应:孩子们会在他们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会更愿意学习。
3. 归因效应: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表现,通常被归因于他们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4. 自我效能感:孩子们的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当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好某件事情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加成功。
5. 环境效应:孩子们的行为和表现,通常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
6. 激励效应: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是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而变化的。
7. 面向目标的思维:孩子们会更倾向于思考和行动,以达成他们的目标和目标。
8. 自我掌控感: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是受到他们自己的控制和管理而变化的。
9. 社交效应: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交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
10. 冲突效应:孩子们会更加积极地解决冲突和问题,当他们有一个健康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时。
- 1 -。
浅谈如何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
浅谈如何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摘要:一个人的自驱力是来自于放松的大脑皮层。
当你天天大声的吼骂孩子,他的大脑皮层会停止生长,这时候他会分泌很多的皮质醇,也就是压力激素,压力激素会伤害海马体。
海马体负责记忆。
所以为什么你越骂孩子他会越来越记不住东西。
其实教孩子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如果你觉得累、觉得苦,那一定是方法错了。
石红梅教授在一次培训中说过,人不是生而知之,每一个行为都需要被引导。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个目标,在这个动力的驱使下她们能够自发学习。
过程中给他们树立好榜样,唤醒她们的认知,从而让他们自律,最终让孩子们感受跳一跳摘到桃的喜悦之情。
关键词:自发学习、好榜样、认知、自律一.培养孩子自发学习的能力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其实答案很唯一,那就是他们没有需求。
孩子的学习动力分为内部、外部两种种,内部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兴趣、爱好、求知欲。
除此以外的都是外部奖励。
从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以及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可以证明内在动力是能够最容易实现个人理想愿望的。
但当下的小学生你跟他谈兴趣,他只喜欢玩;你跟他谈梦想,他不知道什么是梦想。
如果我们暂时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我们不妨从以下3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兴趣:1.别轻易的指责孩子跟孩子讲道理、谈未来对他们来说太遥远,没有切身感受。
那我们不如来点实际的,能吃能喝能玩的。
比如今天放学前你能够流利完成当天的背诵,我就给你盖一颗星,10颗星你就可以换一个你想要的:“冰敦敦”。
这周如果你表现都很优秀,周末我就发你一张每周之星的奖状。
2、让他们体会成就感当孩子的这些好行为、习惯持续了21天后,作为长辈的我们让孩子将自己的表现说出来,我们在孩子说的过程中给予回应、鼓励。
让他们喜欢上这种感觉。
让他们体会自己只是努力了那么一点点,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奖励。
3、不谈理想,只谈成长。
理想对孩子来说太空洞,孩子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孩子每次的作业不拖拉了。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长。
都是他们的快乐。
提升内驱力的4种方式
提升内驱力的4种方式【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孩子想要成才,单靠家长的推动是不行的,必须要让孩子自己拥有奋发向上的动力,而这就涉及到了内驱力,下面便介绍提高内驱力的4种方式:1、赋予孩子所做的事情更多意义。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拥有更多意义时,我们就会做的更起劲,也即拥有更多的内驱力。
举个例子,和他人生死搏杀并非一件快乐的事,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愿意去做这种事情。
可如果和人生死搏斗的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那么就会有无数的多少男儿前赴后继地赶往战场,这也就是“意义"的力量。
孩子在这方面和成人一样,也会受到意义的影响而拥有更多的内驱力。
比如说,如果家长们只是告诉孩子学习对自己有用,对社会有用,是实现自己翻身的资本,那么孩子只会在这些空泛的概念面前无动于衷,谈不上什么自驱力。
可如果家长孩子孩子,学习可以让自己变强,变得像动画片里的大英雄那样厉害,孩子就可能会拥有更强的内驱力。
赋予孩子所做事情更多的意义,是找到孩子内在动力的好方法。
2、下放权力,给予孩子掌控感。
家长不要牢牢地把孩子掌控在自己的手心,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得孩子与自驱力越离越远。
适当地下放一些权力,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决策,会让孩子拥有更强的掌控感,并因此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完成事情而不要依赖父母,孩子自然就会拥有更强的内驱力。
3、减少外部驱动因素。
外部驱动因素如果被过多使用,那么孩子的自驱力就会越来越少。
什么是外部驱动因素呢?家长们常常许诺给孩子的奖励,便是外部驱动因素。
如今许多家长喜欢这么激励孩子:“你要是考得好,我就给你买什么什么! "这样的方式当然可以用,但不可用得过于频繁。
因为像这样的外部驱动因素过多的话,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做什么事就只是因为这个外部驱动因素,而不是因为事件本身。
这样就把孩子心中的目标给置换了,孩子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才去做事,而是为了获得奖励才去做事。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作者:曹畅来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24年第02期在案例中,从表面上看,教师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孩子共同商定了积分奖励的内容和规则,但实际上,教师也许并没有考虑孩子是否真正理解积分是什么以及获取积分的意义在哪里。
通过访谈我园的部分孩子,我发现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能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集积分换奖品的场景,其中集积分的方式五花八门,包括收集各种积分券、积分币、贴纸、印章等。
当被问及是否喜欢集积分换奖品这种奖励形式时,孩子几乎都表示很喜欢,理由是参加了活动就能获取积分,不用花钱就能获得礼物。
积分奖励制度在我们教师眼中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孩子的方式,我们的初衷是让孩子感受到良好的行为会得到正向的反馈,希望借此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是,孩子在谈及积分奖励制度时对于可获取的积分奖励与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只字未提,说明他们并未关注到这一点,这便背离了教师设置这种奖励的初衷。
当孩子不能将奖励与自己的行为习惯建立联系时,奖励便失去了意义。
可见,这种积分奖励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渐变味是必然的。
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项心理实验。
他把参与实验的人分为两组,让他们做同一套趣味试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答题不能获得任何奖励,两组人都完全凭兴趣答题;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在第一组加入了奖励机制,答对一题奖励一元,而对第二组依然没有任何奖励;在实验的第三阶段,他告诉大家,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可以选择休息,也可以选择继续答题,结果,在休息的这段时间里,第一组的大多数成员都停止了答题,而第二组的成员中却依然有很多人在继续答题。
运用这一研究结论来思考我们的教育,不难发现:真正激励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是内在动机,适度的奖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而过度的奖励会削弱内在动机。
案例中的这种积分奖励制度在短期内或许有效,但久而久之,当孩子良好行为的出现依赖于外在奖励的刺激时,孩子就会失去主动性,很难再发自内心地去做好一件事。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你可能会问,斯金纳是谁?他有什么理论?别急,我会一一告诉你的。
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斯金纳。
他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被誉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人的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做对了事情,我就给你一个奖励;当你做错了事情,我就给你一个惩罚。
这样一来,你就会更愿意去做正确的事情,而避免做错误的事情。
那么,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具体是怎么应用的呢?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常见了。
比如说,当我们小时候犯了错误,妈妈会批评我们,甚至会打我们一顿。
这就是一种惩罚。
而当我们表现得很好,妈妈会夸奖我们,给我们买好吃的玩具,这就是一种奖励。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去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幼教中,老师也会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来教育孩子。
比如说,当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会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当孩子没有完成任务,老师会给予适当的惩罚,如扣分、罚站等。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斯金纳强化理论并不是万能的。
有时候,过于严厉的惩罚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
因此,在使用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适度,既要给予奖励,也要给予惩罚,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斯金纳强化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比如说,当孩子能够自觉地按时完成作业时,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当孩子拖延作业时,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得更加自律。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我们在使用这一理论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喜欢!下次再见!。
学习心理学内在与外在奖励的作用
学习心理学内在与外在奖励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而奖励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
奖励可以分为内在奖励和外在奖励两种形式。
内在奖励是指个体从自身内部获得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而外在奖励则是指来自外部的奖励,如金钱、物质奖励或他人的认可等。
本文将探讨学习心理学中内在和外在奖励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内在奖励的作用内在奖励是指个体通过自我感受而获得的奖励。
在学习过程中,内在奖励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动力和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
内在奖励产生的感觉往往与个体的需要和价值观相契合,从而增加了学习的意义和满足感。
内在奖励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当个体对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产生内在兴趣时,他们会更加专注和投入学习。
内在奖励可以增加个体的专注力和持久性,使他们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并且可以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内在奖励还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内在奖励时,他们会产生自我驱动的动力,更愿意自主地探索和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内在奖励的体验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外在奖励的作用外在奖励是指来自外部的奖励,如金钱、物质奖励或他人的认可等。
外在奖励在学习中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当个体通过学习获得外在奖励时,他们会感到满足和满意,从而更有动力去继续学习。
外在奖励可以促使个体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以奖励为激励手段,可以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
外在奖励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目标,并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通过奖励来强化个体合理的学习行为,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外在奖励还可以增强个体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在学习中,外在奖励可以激发个体的竞争欲望,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外在奖励的存在可以带来名次、奖项等形式的评价和认可,从而激发个体追求卓越的动力。
三、内外在奖励的关系内在奖励与外在奖励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家庭教育中的合理奖惩与激励机制
家庭教育中的合理奖惩与激励机制在家庭教育中,合理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对于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适当的奖惩措施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激励机制则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从奖惩的原则、方式和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探讨家庭教育中合理奖惩与激励的重要性。
一、奖惩的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奖惩措施必须基于以下几个原则:公平公正、明确一致、及时适度。
首先,奖惩措施应当公平公正,不偏袒或偏袒任何一个孩子。
父母应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确保每个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同等对待。
其次,奖惩的标准和方式应当明确一致,孩子应清楚了解哪些行为是受到奖励的,哪些行为是受到惩罚的。
父母应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制定家规家纪,并向孩子明确告知。
最后,奖惩措施要及时适度,不过度或过于迟缓。
父母应当及时给予奖励或惩罚,使孩子能够迅速对其行为做出反思和调整。
二、奖励的方式正确的奖励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并激发积极性。
首先,口头表扬是最常见的奖励方式之一。
父母可以大声地赞扬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其次,物质奖励也是一种有效的奖励方式。
例如,给予孩子小礼物、零花钱或特殊待遇等,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成果带来的实际回报。
此外,时间奖励也是一种有效的奖励方式。
父母可以承诺和孩子一起进行喜欢的活动,例如看电影、逛街或者去公园玩耍等,以此激励孩子的积极行为。
三、惩罚的方式合理的惩罚方式可以使孩子明确自己的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
然而,惩罚方式应当遵循非暴力和尊重个体的原则。
首先,父母可以采用警告的方式来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当行为将会受到惩罚。
其次,剥夺特权也是一种惩罚方式。
例如,父母可以暂时剥夺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或其它特权的权利,使孩子意识到错误行为的后果。
此外,适当的体罚也可以用作一种惩罚方式,但是一定要注意力度和方式,避免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
四、激励机制的建立除了奖惩措施外,激励机制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提高孩子的内驱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内驱力?1、温柔平等地沟通。
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孩子的方法往往行不通,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孩子心服口不服,父母管一管,就学一会儿,父母不管就不学,学习好像是给父母学的。
父母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温柔平等地和孩子沟通,急不得,慢中生快,一开始别给孩子定太高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欲速则不达。
2、要培养孩子内在的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大,也可以小,但不能没有,没有目标的事情,人很容易迷茫,迷茫就容易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
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就需要帮孩子找到一个好目标,这个目标,是孩子可以看见的,是可以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
3、点燃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有目标不代表能读某一学科突然就感兴趣了。
想要孩子真的学习成绩能够提升,那么除了给孩子奋斗的目标之外,还要让孩子切实的感受到学习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并且这个兴趣的培养越早越容易成功。
4、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这一点就是主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事情有时候该放手就放手。
让孩子选择,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让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做好,也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自信心,内驱力自然不差。
5、多夸奖鼓励孩子。
这一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也许大部分家长都喜欢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老是拿自己的孩子给别人对比,无形之中其实也打消孩子的自信心。
这种方法不可取,我觉得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及时夸奖鼓励,下次孩子会做的更好。
这也是正向激励。
6、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石。
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安全感比较强,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吧都有良好的正面影响。
同时管教孩子孩子也会听的进去。
提高孩子的内驱力有哪些好处?1、亲子关系的亲密。
一般来说,拥有归属感的孩子们的父母,都是愿意去相信孩子,愿意去支持孩子的决定的父母们。
当父母们对孩子所做的决定的表态永远都是支持和认可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跟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近,亲子关系也就越来越亲密了。
【父母学堂】妈妈管理孩子,请丢掉你的驯兽思维
【父母学堂】妈妈管理孩子,请丢掉你的驯兽思维有的妈妈管理孩子,很喜欢采用驯兽思维,意思就是跟孩子约法三章,做到了给予奖励,做不到给予惩罚,其实这样子管理孩子的思维是完全不正确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家长喜欢和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孩子达到某个目标,就给予奖励,达不到,则施与惩罚。
这看上去一本正经,但其实颇具喜感,因为“约法”所规定孩子应做到的,譬如做作业、做家务、少玩游戏等,往往是他本应做到的,如果做到了,与约法并没有几毛钱关系;如果做不到,你就是奖一座金山,还是做不到。
“约法三章”在军队和组织里是铁血管理,在家庭,则多半带有玩笑性质,或者只是在约法时“打打鸡血”而已。
要知道,物质上的奖惩对孩子的激励作用其实很小。
记得儿子在小升初那年告诉我,一个同学的妈妈许诺说,那个同学如果毕业考试平均分过了90,就给他买一个游戏机。
结果他超过了90分,得到了游戏机。
儿子很羡慕,说自己平均分也90多了,可我什么都没给他买。
我说,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在班上受人尊敬,对学习也更有信心,还考上了好学校,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很好的一步,这些,如果拿一部游戏机和你换,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任何奖励都比不上自己从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用物质收买孩子,效果非常可疑。
物质激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激励机制,所提供的动力是非常有限的。
且不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也绝不是什么生活必须品,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物质奖励都可有可无,一旦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宁肯放弃。
所以,某些看起来生了效的物质激励,实际上只是巧合,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在动力。
譬如学习,物质刺激只能激起短暂的兴奋,学习却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在这项旷日持久的活动中,物质刺激的兴奋感会很快失效,学习也就很快回归常态,该怎样还是怎样。
学习成绩并非可以随意提高,再大的悬赏,没有能力的支撑,目标也无法达到。
在奖励面前,孩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达不到,也只有放弃。
放弃得多了,不仅斗志没有激起,反而产生挫败感,越发不自信,越发没有上进心。
奖励在教育心理学的好处
奖励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以下几个好处:
1. 增强学习动机: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更愿意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2. 提高学习效果:奖励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使其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良好习惯:奖励可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 促进社交互动:奖励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社交互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5. 增强自信心:奖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其更有信心面对学习挑战和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应该合理适度,不能过度依赖奖励来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否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得过于功利化和表面化。
同时,奖励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育手段,如批评、指导、反馈等,应该综合使用多种教育手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研究:惩罚和奖励都不如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惩罚往往并不能带来人们预期的教育效果,葡萄牙的一项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即使是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内驱力和外驱力也能给他们的成绩带来显著影响。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为了让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获幸福的能力。
而拥有内驱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时代的孩子成绩更好,也能帮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里的达人,更有可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什么是内驱力?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又如何避免扼杀孩子的内驱力呢?通过今天这篇文章你可以了解到内驱力的真正含义,并利用内外驱力的区别,解决孩子教育上的一些问题,比如,沉迷游戏怎么办?文中还有一些观点,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有启发,比如:惩罚和奖励,都是外驱力,它们有时候会摧毁孩子的内驱力;没有内驱力,碰到复杂的知识和问题,花多少时间和力气都没有意义;任何试图操作、控制孩子的手段,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孩子的自主感,从而直接减少孩子的内驱力。
一、惩罚不能带来预期的教育结果在以色列的一家幼儿园里,由于家长总是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于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制定了一套罚款机制:家长每迟到15分钟,就要交一份罚款,迟得越多罚得越多。
结果,家长的迟到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60%。
这个结果令幼儿园管理层大为震惊。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原来,家长以前其实是非常努力不想迟到的,他们有强大的内在动机——他们不想耽误幼儿园老师的时间。
尽管家长有时候工作所迫,确实忙得不可开交,但也尽自己最大可能来减少迟到。
现在有了罚款机制,原本那种内在的道德束缚,就被外在的动机完全取代。
家长认为,既然我可以交罚款来迟到,那就相当于我花钱给孩子报了一个延时班,所以我想迟到就可以迟到了,迟到多久都没关系,反正我出了钱。
从这个真实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惩罚往往并不能带来人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当然,随着教育学的主流观点的普及,很多家长已经知道惩罚的局限性了。
于是很多人会想,惩罚错误的行为既然不管用,那我们肯定应该奖励正确的行为了。
真是这样的吗?二、可预期的物质奖励会破坏孩子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喜爱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这是我十五年前,刚上初中时看到的文章,印象深刻,记忆至今。
有一个在胡同里独居的老人,每天傍晚吃完饭,喜欢坐在家门口安静地乘乘凉。
忽然有一天开始,一群小学男生放学后,每天都跑到他门口的空地上玩踢罐子。
乒里乓啷,又喊又叫,好不热闹。
几天过去了,老人对这种巨大的噪音感到难以忍耐,于是他客气地把孩子们叫过来,问他们能不能不要踢罐子了。
为首的孩子一口回绝了他:“我们最喜欢踢罐子了,你管不着!”孩子们不仅不走,还把罐子踢得更响了!老人万分苦恼,跑去找他的朋友倾诉。
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虽然将信将疑,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试。
于是,第二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叫过来,跟他们说:“我昨天不应该赶你们走。
这样吧,你们好好地踢罐子,给我表演你们最精彩的绝活儿,我给你们每人五块钱。
”孩子们一听,踢罐子还有钱拿,都高兴坏了,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踢罐子给老人表演,最后都拿到五块钱,开开心心走了。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了,又是一顿大汗淋漓地表演,最后老人给他们每人两块钱,他们觉得也不错,仍然心满意足地走了。
第四天,孩子们在筋疲力尽的表演过后,老人表现出很为难,说:“你们表演得不错,但是我实在没钱了,今天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孩子们一听,都气急败坏:“我们踢得这么辛苦,你才给这么一点钱,是打发叫花子吗!我们以后再也不来给你表演了!”老人的生活从此恢复了宁静。
太奇怪了,奖励居然也会破坏孩子的积极性!这个故事会不会是编的?为了证明“可预期的物质奖励”确实会破坏孩子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喜爱,来自斯坦福和密西根大学的两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画画实验”。
他们找来一群非常喜欢画画的孩子——在没有任何人干预的情况下,这些孩子自由活动时间最常选择去画画。
实验随机分了两组:有奖励组:让孩子们开始画画之前,先告诉他们,画画之后会得到一个漂亮的奖章。
当孩子们画完了,每人都得到了奖章。
没奖励组:让孩让孩子们直接开始画画。
之前不提奖励,之后也没有奖励,就是随便让孩子自发去画画。
实验完成后,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在孩子的幼儿园自由玩耍时间,实验者偷偷观察,并记录下孩子们选择画画的概率。
发现:有奖励组:8.6%的情况下选择画画。
没奖励组:16.7%的情况下选择画画。
我们看到,实质性的奖励确确实实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孩子的内驱力直接减半。
本来热爱画画的孩子,现在由于得到了奖励,反而不那么爱画画了!三、内驱力到底是什么呢?当我们拥有内驱力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感兴趣,真心喜欢,特别想做,做了就很开心很满足。
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是为了得到好处,为了追名逐利,即使不想做也咬牙坚持去做;或者有时候被逼无奈,不得不做,否则将面临严重的后果——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驱动力是外在的,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躲避惩罚,这些就是外驱力。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里设计了2个趣味题,快来试试——1、头悬梁锥刺股,是内驱力还是外驱力?A.内驱力B.外驱力2、股民炒股,是内驱力还是外驱力?A.内驱力B.外驱力接下来,揭晓答案:第一题:B.外驱力。
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就是说这个人本身是不想学习的。
但是他意识到了学习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功成名就,或者意识到了不学习的后果,比如穷困潦倒。
总之,他用更大的痛苦来威胁自己,逼迫自己去选择相对小一点的痛苦:学习。
第二题:职业股民往往是外驱力;业余股民往往是内驱力。
业余股民很多时候不仅赚不到钱,还会不断亏钱;但只要偶尔赚到一点,就像赌博赢钱一样刺激和快乐。
所以驱使业余股民不断去被割韭菜的不是外在的钱,而是内在的“我可以”的错觉。
职业股民就不同了,他们以炒股为生、对产出和回报有很高的要求、有短期和长期目标、每天承受着市场的压力。
一旦亏损,后果可能比普通人被裁员还严重,所以很难保持内驱力。
四、内驱力好在哪?为什么我们这么执着于内驱力呢?内驱力和外驱力相比,究竟有什么好处?很多家长非常看重孩子的分数,我们直接拿学习成绩来对比一下。
葡萄牙的一项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即使是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内驱力和外驱力也能给他们的成绩带来显著影响。
实验结论:小学一到四年级时,内驱力越强,成绩越好,二者高度相关。
一到三年级时,外驱力与成绩不相关,对成绩没有明显影响;然而到了四年级时,外驱力变成负相关,即体验到更多外驱力的孩子,成绩会更差。
这意味着,真正的学霸,即使在小学阶段,也不是靠家长督促(鸡血)出来的。
只有孩子真正喜欢学,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学,才有可能在学霸的路上持续前进。
家长的监督,家长的执念,不仅不会提升孩子的成绩,到了高年级还会给孩子帮倒忙。
可能有家长要质疑了,身边很多家长使劲推(鸡)孩子学习,然后孩子成绩非常好。
这是否跟上面的实验结果不相符呢?不是的。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孩子一般是内外兼修,内驱力和外驱力都很强大。
其中,内驱力主要帮助他学习,外驱力只能帮助他焦虑。
如果去掉外驱力,让他们自行安排学习计划,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可能会更好;如果长期施加外驱力,内驱力会逐渐磨损,成绩很可能会逐渐下降。
归根结底,无论家长怎么试图去控制孩子,打也好骂也罢,买礼物给零花钱,每天盯着孩子做作业……都没有用,甚至适得其反。
你可以逼迫一个人的身体,但是你逼迫不动他的脑子。
我们能把孩子按在书桌前,我们能陪孩子耗到深夜,但我们没办法逼着孩子的大脑去认真理解、去消化吸收、去整合处理那些抽象又复杂的概念。
没有内驱力,碰到复杂的知识和问题,花多少时间和力气都没有意义。
但是你以为,内驱力的优势仅仅在于学习成绩吗?与外驱力相比,内驱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和概念,拥有更强的创造力、更强的认知灵活性、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整体的幸福感提升。
也就是说,内驱力不仅让学生时代的孩子成绩更好,也能帮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里的达人,而且更有可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而提供物质的奖励,或者严密地指挥、监督孩子学习,用截止期限或者惩罚的威胁来震住孩子,或者不断给出负面的评价反馈——总之,任何试图操作、控制孩子的手段,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孩子的自主感,从而直接减少孩子的内驱力。
的确,这些控制孩子的手段,确实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让孩子将任务完成。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快速丧失对这个任务的兴趣。
一旦外力撤走,孩子很容易就会放弃任务,没有什么坚持下去的动力。
更糟糕的是,外驱力驱使下的学习,以不断重复、机械记忆为主,只能解决简单、直接的问题,比如用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
但是当他们面对真正的难题,实际生活中复杂的任务,需要整合资源和知识的时候,需要深度思考的时候,需要发挥创造力来完成的时候,没有内驱力的孩子会表现得非常糟糕。
我们既不能奖励,也不能惩罚;既不能控制孩子,也不能完全失控。
随堂思考:如何让孩子讨厌玩电脑/手机游戏?如果家长拿出督促孩子学习的方法,来督促孩子玩电脑游戏,孩子一定能很快戒掉电脑游戏。
首先,告诉孩子:人生就是游戏,连游戏这么简单都玩不好,人生肯定也混不好,长大肯定扫大街。
然后,制定一个超出孩子能力的游戏目标,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并且设立一个达成目标后的物质奖励。
孩子玩游戏时在旁边指手画脚,孩子操作失误的时候拍桌子瞪眼。
孩子不愿意玩游戏的时候,告诉孩子:你看那个谁谁谁家的孩子玩游戏玩得多好多好,你怎么就不行。
孩子终于达成游戏目标之后,马上给他物质奖励,用买好吃的、买玩具或者发零花钱来奖励孩子玩游戏的成果。
要不了多久,一旦大人不再监督(撤走外力),孩子绝对不会主动去碰这个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