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质网内的泛素化机制
泛素化蛋白组学:解析蛋白质泛素化的重要作用与机制是什么?

泛素化蛋白组学:解析蛋白质泛素化的重要作用与机制是什么?蛋白质泛素化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修饰过程,通过在特定位置连接泛素蛋白(ubiquitin protein)的分子,调控了生物体内许多关键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近年来,通过对蛋白质泛素化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泛素化在细胞内的重要作用和作用机制,为药物开发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蛋白质泛素化的概念和特点蛋白质泛素化是指将小的蛋白质泛素共价地连接到其他蛋白质分子上的过程。
泛素(ubiquitin)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其结构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泛素连接到目标蛋白质上的过程,经历了泛素激活、泛素转移和靶蛋白接受三个主要步骤。
蛋白质泛素化具有多种特点。
首先,蛋白质泛素化是高度选择性的,不同蛋白质泛素化的位置和数量可以影响其功能。
其次,蛋白质泛素化是可逆的,通过去泛素化反应可以调控蛋白质的泛素化状态。
最后,蛋白质泛素化是动态调控的,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细胞信号通路和环境刺激。
2. 蛋白质泛素化的生理作用蛋白质泛素化在细胞的许多生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蛋白质泛素化调控了细胞周期的进程。
泛素连接在某些蛋白质上可以促使其降解,从而调控细胞周期关键因子的稳定性和活性。
其次,蛋白质泛素化参与了细胞信号通路的传导,影响了细胞的信号转导和调节。
另外,蛋白质泛素化还参与了DNA修复和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理过程。
3. 蛋白质泛素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蛋白质泛素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一些疾病与蛋白质泛素化的功能紊乱有关,例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
泛素化酶(ubiquitin ligases)的异常表达和功能突变会导致异常的蛋白质降解和累积,从而引发疾病的发生。
因此,蛋白质泛素化有望成为治疗疾病的潜在靶点。
4. 蛋白质泛素化的药物开发和治疗应用基于对蛋白质泛素化的重要作用与机制的深入理解,蛋白质泛素化已成为生物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
蛋白质生物合成和泛素化的分子机制和功能调控

蛋白质生物合成和泛素化的分子机制和功能调控蛋白质是生命体中的基本建筑块,也是许多生物过程的关键参与者。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泛素化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两个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
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两个过程的分子机制和功能调控。
一、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蛋白质生物合成是指利用遗传密码将mRNA编码信息翻译成氨基酸序列的过程。
这个过程由三个关键环节组成:转录、剪接、翻译。
其中,转录和剪接负责将DNA的信息转录成可翻译的mRNA,翻译则将mRNA编码信息转化为蛋白质。
转录是指将DNA信息转化为mRNA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RNA聚合酶在DNA模板上移动,并将DNA信息转录成RNA序列。
然而,RNA聚合酶不能直接与DNA结合,需要依靠转录因子的帮助才能完成这个过程。
转录因子可以结合DNA,吸引RNA 聚合酶与DNA结合,并为RNA聚合酶提供正确的引导序列以确保mRNA的正确转录。
剪接是指去除mRNA中非编码区的过程。
在转录的过程中,mRNA不仅包含编码区,还包含非编码区。
这些非编码区并不参与氨基酸的翻译,经常会干扰翻译的正确性。
因此,需要通过剪接将其去除。
剪接可以通过特定的RNA分子,即剪接体,实现。
剪接体扫描mRNA序列,识别非编码区并将其去除,然后将编码区的剩余序列连接在一起。
翻译是指将mRNA编码信息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核糖体会将mRNA上的三个碱基一组一组地翻译为氨基酸。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依赖tRNA来携带氨基酸。
特别的是,每个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因此需要有大量的不同的tRNA参与到此过程中来。
二、泛素化的分子机制和功能调控泛素化是指将泛素结合到蛋白质上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三步反应来实现:泛素激活、泛素转移、泛素连接。
在泛素激活的过程中,泛素先与ATP结合,然后由泛素激活酶将其与泛素蛋白连接。
在泛素转移的过程中,泛素会从泛素激活酶上转移到泛素连接酶上。
在泛素连接的过程中,泛素连接酶将泛素连接到蛋白质上。
(完整版)蛋白质泛素化研究进展—探索蛋白修饰的秘密

蛋白质泛素化研究进展——探索蛋白修饰的秘密泛素是一种含76个氨基酸的多肽,存在于除细菌外的许多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具有标记待降解蛋白质的功能。
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在蛋白酶体中被降解。
由泛素控制的蛋白质降解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不仅能够清除错误的蛋白质,还对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细胞生长、免疫功能等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Irwin Rose就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被授予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正是因为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在生物体中如此重要,因而对它的开创性研究也就具有了特殊意义。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实验室中,科学家不断发现和研究与这一降解过程相关的细胞新功能。
现在,研究人员已发现泛素具有多种非蛋白水解功能,包括参与囊泡转运通路、调控组蛋白修饰以及参与病毒的出芽过程等。
鉴于蛋白质降解异常与许多疾病,例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病变以及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基因的功能是通过蛋白质的表达实现的,因此,泛素在蛋白质降解中的作用机制如能被阐明将对解释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遗传信息的调控表达有重要意义。
《生命奥秘》本月专题将介绍泛素系统的来源、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以“泛素-蛋白酶”为靶位的抗癌疗法,希望能给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带来崭新的思路。
一、泛素样蛋白的来源及功能1. 泛素样蛋白及其相关蛋白结构域2. 泛素样蛋白连接后的结果3. 泛素样蛋白修饰途径的起源4. 前景展望二、泛素化途径与人体免疫系统调节1. 泛素修饰途径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2. 泛素蛋白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3. 泛素化修饰途径在获得性免疫机制中的作用4. 泛素修饰系统在自身免疫机制中的作用5. 研究展望三、针对泛素修饰系统的肿瘤治疗方案1. 泛素连接系统是致癌信号通路的重要治疗靶标2. 针对泛素连接酶的治疗方法3. E3连接酶与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4. 针对抗凋亡蛋白5. 去泛素化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6. 针对肿瘤细胞的蛋白酶体7. 非降解途径的泛素化修饰作用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8. 干扰泛素蛋白识别过程9. SUMO修饰过程与癌症的关系10. 未来还将面临的挑战四、扩展阅读一种新型抗癌药物——NEDD8活化酶抑制剂五、其它1. 内体ESCRT装置能分选泛素化修饰的膜蛋白2. 内质网的泛素化机制3. DNA修复过程中的泛素以及SUMO修饰机制下一期预告:生物信息学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癌症是一种由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泛素化修饰的功能与调控机制

泛素化修饰的功能与调控机制泛素化修饰,是指将泛素(ubiquitin)分子连接到特定蛋白质上的过程。
泛素化修饰对于蛋白质的功能、转运和降解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在细胞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泛素化修饰的功能、调控机制以及在疾病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泛素化修饰的重要性。
一、泛素化修饰的功能泛素化修饰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其主要功能包括:1.蛋白质降解:泛素化修饰可以标记特定蛋白质,促进其被降解。
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被送往蛋白质酶体(proteasome)进行降解。
蛋白质酶体是一种高度分化、大量存在于细胞质的细胞器,它可以选择性地降解泛素化修饰的蛋白质,从而控制它们的水平。
2.转运:泛素化修饰可以改变蛋白质的位置和功能状态。
例如,在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途径中,泛素化修饰可以使蛋白质从内质网逐步向高尔基体和高尔基体后体系运输。
3.信号转导:泛素化修饰可以通过调节受体选择性和受体信号质量影响各种信号通路。
在某些情况下,泛素化只是一种驱动细胞过程的信号传递机制。
4.蛋白质复合体的形成:泛素化修饰可以促进蛋白质复合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过程的执行。
在某些情况下,泛素化修饰可以作为蛋白质复合体形成的必要条件,例如蛋白质通过非共价交互方式结合时的情况。
二、泛素化修饰的调控机制泛素化修饰是由三步反应来完成的。
在第一步中,泛素激活酶将泛素特异性地连接到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上。
在第二步中,泛素转移酶将泛素从泛素特异性的乙酰辅酶A转移到泛素化修饰目标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上。
在第三步中,通过共价键连接,泛素化修饰的蛋白质会成为泛素化修饰目标的一部分。
泛素化修饰的调控机制包括同种异构体化、异构体选择性、Ub 链的连接和去泛素化修饰四个方面。
异构体化意味着一个泛素分子连接到一个特定的赖氨酸残基上。
同种异构体化是指多个泛素分子连接到一个特定的赖氨酸残基上。
异构体选择性是指泛素化修饰目标受到的不同泛素链的选择。
内质网应激在细胞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

内质网应激在细胞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内质网是一种细胞质内的复杂结构,包括内质网膜和内质网腔。
内质网负责蛋白质合成和折叠,聚糖合成和降解等生命活动,是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器官。
然而,当内质网功能发生异常时,会引起内质网应激,威胁细胞生存,严重时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内质网应激对细胞生命过程的影响和调节机制两个方面,对内质网应激进行阐述。
内质网应激对细胞生命过程的影响内质网应激是指由于内质网功能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
当内质网存在大量未折叠或折叠不完全的蛋白质时,内质网会通过识别这些蛋白质的不合格特征,而引起质量控制机制,将这些蛋白质定向向降解途径,如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S)或自噬途径。
但当蛋白质折叠不完整、结构紊乱或者是变异等情况时,内质网将无法发挥质量控制作用,使得不合格蛋白质积累在内质网中,从而触发内质网应激反应。
内质网应激反应主要包括三个信号分子,即内质网应激酶1(IRE1)、蛋白激酶RNA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激活转录因子6(ATF6)。
这三个信号分子被内质网特异性分子与Abelson相关(IKK)介导的磷酸化修饰后,分别在细胞核、内质网和胞质中集中响应,启动内质网应激反应的信号通路,调控特定的基因表达和基因组稳态,以对抗应激的影响。
当内质网应激酶IRE1激活,会激活下游分子X-box结合蛋白1(XBP1)切割酶,进而启动XBP1转录因子,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当内质网应激酶PERK激活时,会激活下游转录因子ATF4,从而启动氧化还原、蛋白质折叠和泛素化等特定途径;当内质网应激酶ATF6激活时,会激活下游二甲基酰化转录因子4(DDIT4),以帮助细胞增加内质网膜的表面积和质量,以承受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内质网应激对细胞生命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内质网应激可以引起细胞凋亡。
内质网应激引起蛋白质聚集和不稳定,会激活伴随凋亡相关蛋白(Bax、Bak)等,在随后引发细胞凋亡的过程中欠缺足够的成熟蛋白分子的第一步问题就在于引起内质网应激。
泛素化实验原理

泛素化实验原理泛素化(ubiquitination)是调控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机制,是一类酶促修饰作用,将泛素分子共价连接到靶蛋白上,从而影响其稳定性、酶促活性、亚细胞定位等方面,进而调节蛋白质降解、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等生命过程。
泛素化实验是研究泛素化机制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实验原理、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泛素化实验的实验过程。
泛素由泛素激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共同参与泛素化修饰过程。
泛素激酶(E1)能将ATP与泛素结合形成泛素腺苷酸联合体,该复合物再与泛素结合酶(E2)结合,形成泛素载体-泛素结合酶(E2)-泛素的中间体。
最后,泛素连接酶(E3)能够将泛素从泛素载体中转移到靶蛋白上,完成泛素化修饰过程。
被泛素修饰的蛋白质被标记为待降解分子,通过泛素-蛋白酶复合物的降解完成蛋白质降解过程。
二、实验流程1.细胞文化、转染在实验前,需要对检测细胞进行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密度调节、细胞刺激和药物及重组泛素的添加等预处理。
将细胞按照实验需要进行转染,确定转染方式(如化学转染、向导RNA介导的RNA干扰等),并选择相应的基因,包括重组泛素、E1、E2、E3、具有潜在泛素化位点的蛋白质等。
2.蛋白质提取、SDS-PAGE凝胶电泳经过药物刺激或基因转染后的细胞经离心、荧光显微镜等手段确定转染效果。
取样后进行蛋白质提取,通过蛋白浓度测定检测提取的蛋白质浓度,再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对不同样品进行处理,来分离出泛素化、未泛素化或部分泛素化的靶蛋白质。
3.免疫印迹对电泳分离后的蛋白质进行支持探针的免疫印迹,进行定量、质量鉴别,检测目标蛋白质是否受到泛素化修饰,并判断泛素结合蛋白(如E3、保护蛋白等)的表达与靶蛋白泛素化水平的关系。
三、实验注意事项1.当进行E2和E3筛选时,应选择最能够结合到靶蛋白的酶复合物。
2.细胞处理、药物添加的浓度要合理、时间合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泛素化和泛素蛋白酶体

泛素化和泛素蛋白酶体泛素化和泛素蛋白酶体是细胞内重要的降解通路,对于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内,泛素化是一种将泛素蛋白共价结合到靶蛋白上的修饰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细胞可以选择性地降解受损或过量的蛋白质。
而泛素蛋白酶体则是负责识别、解聚和降解泛素化的蛋白质复合物。
泛素是一个小的蛋白质,可以被连接到其他蛋白质上,形成泛素化的蛋白质。
这一过程涉及到泛素激活酶、泛素结合酶和泛素连接酶等多种酶的参与。
一旦蛋白质被泛素化,它将被送入泛素蛋白酶体进行降解。
泛素蛋白酶体是一种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机构,其中包含有能够识别、解聚和降解泛素化蛋白质的蛋白酶。
这一过程对于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至关重要。
泛素化和泛素蛋白酶体在细胞内起着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首先,它们可以帮助细胞清除受损或异常的蛋白质,保护细胞免受蛋白质聚集和毒性蛋白质的危害。
其次,它们还参与调节细胞周期、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等多种生命活动。
此外,泛素化还可以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稳定性、活性和亚细胞定位等。
泛素蛋白酶体的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泛素蛋白酶体的功能异常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在癌症中,泛素蛋白酶体的功能异常可以导致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脱离程序性死亡,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因此,研究泛素化和泛素蛋白酶体的功能机制,对于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泛素化和泛素蛋白酶体是细胞内重要的降解通路,对于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调节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泛素化和泛素蛋白酶体的功能机制,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希望未来能够加深对泛素化和泛素蛋白酶体的研究,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及其在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机制

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及其在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机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细胞生物学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细胞恶性转化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及其在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机制。
一、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内质网是一种膜状结构,包含内侧腔和外侧腔。
在这个结构中,外侧腔与细胞质相连,内侧腔与高尔基体相连。
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负责了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折叠、修饰和定位等一系列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将蛋白质从初生链转变成功能性蛋白质,并将其传递到其他细胞器达到其正常的作用。
此外,内质网还可以将已经完成了它们的生命周期的蛋白质进行分解和降解。
这一进程在细胞内至关重要,因为可以防止不必要的物质积累,从而维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程。
二、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在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的功能失调和突变都会导致许多严重的疾病。
细胞中若某些蛋白质的折叠产生错误,后续的生命周期,其可能是未完成的,也可能发生异变或者是紊乱,在细胞内持久地存在。
因此,在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中,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对蛋白质生命周期的控制能够更好地预防癌细胞的形成。
三、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在避免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机制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主要通过以下过程来感知和响应细胞的应激状况:1.开启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机制一旦内质网遭遇到环境压力,它会开启启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机制。
UPR基于内质网上的3个感应器– IRE1,PERK和ATF6。
这些蛋白质当检测到错误折叠蛋白时可活化,并快速响应其质量,避免不稳定的蛋白质积累,减少不稳定蛋白质对细胞和身体的损害。
2.折叠蛋白质的停滞当内质网遭到外界压力时,内质网的蛋白质折叠机器可以被停滞,这可以减少错误折叠蛋白质的生成,并加强细胞调整自身状态的能力。
细胞内质网与泛素蛋白水平的相互作用研究

细胞内质网与泛素蛋白水平的相互作用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细胞的内部机制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
研究细胞内质网与泛素蛋白水平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了细胞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细胞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质膜系统,其内腔被称为内质网腔(ER Lumen),主要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平滑内质网两个部分。
粗面内质网主要用于合成和修饰蛋白质,而平滑内质网则参与脂质代谢等多种生化反应。
泛素蛋白(Ubiquitin protein)是一种小的蛋白质,通过连接到目标蛋白上,发挥了调节蛋白合成、修饰、信号传导等多种生理功能。
细胞内质网和泛素蛋白在细胞内水平的相互作用,可以成为研究细胞发育和分化,细胞中信号转导等许多生物过程的重要突破口。
此外,这种相互作用还与众多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细胞内质网对泛素蛋白水平的影响从细胞发育的角度来看,内质网与泛素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表达。
例如,内质网通过调节泛素连接酶(E3 Ligases)的表达和活性,可以影响细胞蛋白的泛素化水平,以此调节蛋白合成和降解的平衡,从而影响细胞的发育和功能特化。
此外,泛素还可以参与ER膜和ER膜相关机构的膨胀和增生。
在细胞存活和代谢方面,内质网和泛素蛋白的相互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质网通过调节蛋白的折叠、翻译和定向运输等过程,保证了细胞中各个蛋白的正常运作。
而泛素蛋白则可以通过调控蛋白质合成和降解等途径,参与细胞体内经济排泄过程,促进细胞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泛素蛋白对细胞内质网的影响泛素蛋白也可以通过调控内质网的蛋白质合成和降解,影响细胞内质网的功能。
例如,内质网蛋白的折叠和结构修饰等重要步骤都是和泛素蛋白的调控密切相关的。
内质网蛋白可能被调控到两种不同的途径中:一是被泛素蛋白降解;二是被转运到别的部位再进行折叠,结构修饰等重要过程。
失衡的泛素蛋白稳定性和质量控制会导致内质网在应对细胞应激、维持心肌细胞等生理条件时,产生的一些不可逆的损伤。
泛素化原理 -回复

泛素化原理-回复引言泛素化原理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涉及到细胞内蛋白质降解、信号转导和细胞周期调控等多个生命活动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泛素化的概念、组成和功能,以及泛素连接酶、泛素四聚体、泛素化的调节和降解等内容。
一、泛素化的概念与组成泛素化是通过将泛素蛋白共价结合到其他蛋白质上,形成泛素-底物共价连接,以标记该蛋白质进行特定的后续生物学过程。
泛素(ubiquitin)是一种小型的蛋白质,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通过C端羧基和目标蛋白质的氨基基团之间的酯或胺共价结合形成共价连接。
泛素具有高度保守性,在真核生物中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小。
二、泛素连接酶(E1)、泛素转移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泛素化的过程涉及到三个主要组分:泛素连接酶(E1)、泛素转移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
首先,泛素连接酶(E1)通过与泛素结合并活化它,形成泛素-AMP酯化合物。
然后,泛素转移酶(E2)将活化的泛素从E1酶转移到泛素连接酶(E3)。
最后,泛素连接酶(E3)与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将泛素从E2转移到目标蛋白质上。
三、泛素四聚体的形成泛素在连接到目标蛋白质上形成共价连接后,可以通过与其他泛素形成多聚体,形成泛素四聚体。
这一过程通常由泛素连接酶(E4)介导,不过在真核生物中泛素连接酶(E4)的角色尚不明确。
泛素四聚体的形成可以进一步调控蛋白质降解、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周期等生物过程。
四、泛素化的调节和降解泛素化过程的调节非常重要,细胞内存在一系列泛素连接酶(E3)和去泛素酶(deubiquitinase,DUB),调控泛素化的动态平衡。
去泛素化是泛素化的反应过程,通过去除与目标蛋白质连接的泛素,从而结束目标蛋白质的特定功能。
这一过程由去泛素化酶(DUB)介导,并且与结合泛素的底物之间的特异性相对应。
去泛素化酶(DUB)可以通过剪切泛素与底物之间的酯或胺连接而发挥功能。
结论泛素化原理是细胞内重要的调控机制,通过将泛素蛋白共价连接到目标蛋白质上,标记它们进行特定的生物学过程。
泛素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泛素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其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各种生物分子的调节和交互作用。
在这些复杂的分子机器中,泛素系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和降解机制。
泛素系统广泛参与了许多细胞内生物过程,如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质质量控制、信号转导途径等,这些都是细胞正常生理过程的必需环节。
泛素系统的基本原理泛素是一种小的多功能蛋白质,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化学修饰反应与另外的蛋白质发生共价结合。
在泛素结合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些改变,如蛋白质位置的改变或者其生命周期的改变。
这种修饰方式称为泛素化,而这个过程一般被称为泛素化系统。
泛素化的基本过程是:泛素激活酶(E1)与泛素转移酶(E2)将泛素转化成一个高能的泛素代谢物;接下来,E2与泛素连接酶(E3)共同作用,将这个泛素通过内部移转,结合到要泛素化的蛋白上。
泛素化的蛋白被称为底物蛋白,此时它还可以很容易地被其他的泛素连接称为多碳链上的多泛素化蛋白。
这个过程完成后,底物蛋白就会被排放掉,或者进一步被泛素降解酶分解成小的肽段。
泛素化、降解和修饰的机制泛素化的蛋白多被送往直线溶解体降解,这个过程主要负责降解周期蛋白和短命的蛋白。
一个基础的泛素分解途径被招收到DNA损伤、代谢变化、分泌蛋白和包含错误或受损蛋白的细胞质、内质网等之中。
另外,还有一些途径是通过襄助分泌蛋白圈、通过独立钯催化造粒发信号等方式实现的。
同时,泛素化也可以使某些蛋白的维护更容易,比方展开换位、糖基化、畸变和染色体标识等。
泛素修饰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泛素修饰在信号转导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泛素修饰既可以激活某些信号通路,同时也能够关闭另一些通路。
由此可以看出,泛素修饰与信号传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一些情况下,泛素降解和泛素修饰是联系紧密的,比如说涉及到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这是通过Ubiquitin-Proteasome系统进行的,由此可知,泛素化修饰是肿瘤治疗领域的焦点之一。
总结泛素化修饰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细胞周期的调节,蛋白质质量控制,信号转导途径等有着巨大的作用。
细胞内分子通道的结构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细胞内分子通道的结构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细胞内分子通道是细胞内外物质传输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细胞内分子通道,生物体可以快速高效地传输蛋白质、细胞器、信号分子等物质,从而实现细胞的正常功能。
细胞内分子通道的结构特征及其调控机制一直是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细胞内分子通道的结构特征1. 细胞内分子通道的分类细胞内分子通道可分为核孔、内质网肝和酚红肉制备等多种类型。
其中,核孔是细胞内分子通道中最为重要的类型之一。
核孔由核孔复合物(nuclear pore complex,NPC)构成,其直径约为100纳米,由多种不同组分组成。
2. 核孔复合物的结构核孔复合物是核膜上存在的大型蛋白复合物,包含约30种不同的蛋白质组分。
其中,核孔复合物的主要组分包括核孔外环(nuclear pore outer ring,Nup358)、核孔内环(nuclear pore inner ring,Nup214)、中央通道蛋白(central channel protein,Nup62)、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POM121)等。
3. 核孔复合物的功能核孔复合物既能够将细胞质中的物质转运到细胞核内,也能够将细胞核内的物质转运到细胞质中。
这种双向转运的特性使得核孔复合物在细胞内物质的传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细胞内分子通道的调控机制1. 蛋白质通道的调控在细胞内分子通道中,蛋白质通道是细胞质向核内传输物质的主要途径。
因此,对蛋白质通道的调控也非常关键。
事实上,在细胞核内,需要传输的物质需要携带核定向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才能通过核孔复合物。
“NLS”通常由5-6个亮氨酸残基(Lys或Arg)组成,它们能够与核孔复合物内的核定向蛋白结合,从而实现物质的传输。
2. 核孔复合物的调控在细胞内分子通道中,核孔复合物对物质的转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核孔复合物的调控也是非常必要的。
细胞内膜运输的生化机制

细胞内膜运输的生化机制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其中许多生物分子和细胞组织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需要不断地在细胞内膜系统中进行运输和交换。
这种细胞内膜运输体系是由多种复杂且高度协调的生化机制实现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这些具体的生化机制。
1. 细胞内膜运输的类型细胞内膜运输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内质网(ER)和高尔基体(Golgi complex)。
ER 是一个具有平滑和粗糙的两种区域的长条状膜系统,位于胞浆中。
粗糙ER表面有许多的核糖体附着在上面,主要负责转录和翻译核酸。
与之相比,平滑ER则更加专门化,主要涉及脂质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等过程。
在其它方面,ER 参与胞外蛋白的转运和修饰等一系列的高度复杂的生化过程。
Golgi complex 位于ER附近,是一个扁平的微型结构,具有由一系列连续的、扁平的囊泡组成的层次结构。
Golgi complex 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刚合成好的蛋白质和荷尔蒙等生物分子使它们到达它们需要的目的地。
然而,对于怎样将这些生物分子准确地引导到目标地点的过程,Golgi complex 也需要与 ER 等其它细胞内膜系统之间相互合作才行。
2. 费用型运输细胞内膜运输的机制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费用型运输和脂质双层膜运输。
费用型运输是一种以ATP驱动为动力的运输方式。
在这种运输方式中,细胞会利用ATP将物质启动并带入细胞内质网或高尔基体。
这些化学能在负载完成后会再次释放,实现化学能的再循环。
这种机制在体内药物代谢、生物合成和泛素化等方面非常重要。
3. 脂质双层膜运输脂质双层膜运输是另一种常见的细胞内膜运输机制。
膜是由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在细胞内膜系统中扮演着一种承载和转换生物分子的工具。
细胞内膜系统中各种脂质和蛋白质成分及其组成率的调节关系,影响着细胞里面物质的储存、内运和外排等过程。
4. 细胞内膜运输的研究意义虽然尚存在许多未知的问题,但对于细胞内膜运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轰动性的进展。
蛋白质分选转运的基本类型

蛋白质分选转运的基本类型蛋白质分选转运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过程,确保蛋白质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和位置发挥其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蛋白质会通过特定的信号序列被识别并被运输到细胞的不同位置。
蛋白质分选转运的基本类型包括胞外分泌、内质网转运、线粒体转运和泛素化降解。
本文将逐步介绍这些基本类型。
首先,胞外分泌是蛋白质分选转运的一种基本类型。
在细胞合成蛋白质时,一些蛋白质会被转运到细胞膜上,并通过胞外分泌途径释放到细胞外。
胞外分泌蛋白质通常具有信号序列,这些序列可以被细胞的高尔基体识别并进行正确的转运。
一旦到达细胞膜,这些蛋白质会通过膜蛋白的介导而被释放到胞外环境中。
其次,内质网转运是蛋白质分选转运的另一种基本类型。
内质网是一个具有平滑和粗糙部分的细胞器,它在蛋白质合成和分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内质网转运中,蛋白质会被合成并传送到内质网的腔室中。
在腔室内,蛋白质会进行折叠、糖基化和修饰等过程。
然后,这些蛋白质会经过内质网的质量控制机制的筛选,检查是否出现异常结构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
如果通过筛选,蛋白质将进一步转运到细胞的其他位置。
第三,线粒体转运是蛋白质分选转运的另一个重要类型。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制造中心,需要多种蛋白质来保持其正常功能。
在线粒体转运过程中,蛋白质会具有线粒体定位信号,这些信号可以被线粒体的膜蛋白识别并将其导向正确的位置。
线粒体转运蛋白质可以穿越线粒体的外膜和内膜,并最终定位在线粒体的不同亚细胞区域。
最后,泛素化降解是蛋白质分选转运的最后一种基本类型。
泛素是一种小的蛋白质,可以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并通过一系列的酶反应形成泛素链。
这个泛素链会标记目标蛋白质,使其被泛素降解酶识别并降解。
泛素化降解在细胞内起着重要的质量控制作用,可以分解一些错误折叠、过期或异常蛋白质。
细胞自噬和泛素质量控制的调控机制研究

细胞自噬和泛素质量控制的调控机制研究细胞自噬和泛素质量控制是维持细胞内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机制。
细胞自噬是一种通过溶酶体降解细胞内垃圾物质的过程。
泛素质量控制则是通过泛素附加到不需要的蛋白上,交由蛋白酶降解的过程。
两种机制都与调节细胞生存和死亡密切相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和泛素质量控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调控。
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消化的过程,它通过将膜包裹的垃圾物质送至溶酶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进行降解。
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涉及一系列的基因、蛋白和信号通路。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mTOR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信号通路。
mTOR是一个相对进化保守的蛋白质,它是一个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蛋白酶复合物。
mTOR复合物主要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以及细胞生长和分裂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mTOR活跃时会抑制细胞自噬的进程,而当mTOR被抑制时,细胞自噬也会随之增强。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mTOR通路进行研究,发现mTOR与细胞自噬之间存在多个交叉点。
mTOR可以通过激活ATG1蛋白致使自噬的基础酶(ATG5和7)和ATG12-ATG5。
此外,研究还表明,自噬酵母菌ATG13激活ATG5来启动自噬进程,并且在自噬中扮演一个重要的作用。
泛素质量控制的调控机制泛素质量控制是另一种通过蛋白酶消化蛋白质的机制。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泛素附加到不需要的蛋白上,并将这些蛋白交由蛋白酶进行降解。
泛素是一种极其小巧的蛋白,它可以与蛋白质上的任意一个赖氨酸(Lys)残基结合。
泛素质量控制的调控机制有三个主要的步骤:泛素化、识别和降解。
泛素化是由泛素蛋白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完成的,它会将泛素和目标蛋白连接在一起。
识别是后续步骤中的关键,它通过将泛素化的蛋白送至蛋白酶进行降解。
降解是通过蛋白酶对泛素化的蛋白进行降解而完成的。
这是一个高度方向性和有序的过程,在过程中泛素和降解物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
内质网内的泛素化机制

内质网内的泛素化机制当蛋白质经过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的时候,会有一套“质控”系统暂时将那些新合成的蛋白质“扣留”下来,帮助它们成熟。
只有折叠正确的蛋白质才会被“释放”,而那些不能成熟的蛋白质则会被继续“关押”,但是这样会损害内质网的功能。
因此,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蛋白质质控系统会将这些“不合格产品”移交到胞质溶胶当中,在那里,被蛋白酶体降解掉。
随着在越来越多的病理过程当中发现了内质网质控系统功能缺陷的现象,我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细胞内这条作用机制的重要性。
在所有人类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当中,大约有20%的蛋白质被认为是分泌性蛋白质。
这些分泌性蛋白质在到达它们的最终的目的地之前都需要先经过内质网的处理,这些目的地广泛分布在细胞各处,例如细胞膜上,各种胞内或胞外的腔室(Exocytotic and endocytotic compartments),以及细胞外表面等等。
内质网不仅仅只是提供了一个―容器‖,它同时还提供了众多的分子伴侣,帮助蛋白质折叠、成熟。
不过虽然细胞提供了这些帮助,蛋白质在合成过程当中仍然非常容易出错。
大约有1/3的新生蛋白质会在翻译过程中或者在翻译后数分钟之内被降解掉。
这些蛋白质是因为在转录过程、翻译过程、成熟过程或折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错误,或者各个亚基之间的合成不平衡,从而不能形成正确的构象而被降解的。
即使是成熟的蛋白质也会因为各种诸如高能辐射、化学损伤、代谢产物等等环境因素而被损伤。
这些损伤蛋白会聚集在一起,也会出现功能障碍,这都会影响到内质网以及细胞内环境的稳态。
因此,进化机制赋予了内质网控制蛋白质质量的功能,这套质控系统可以在好几个层面对蛋白质进行监控,维持内质网的完好性。
在蛋白质刚刚合成时它们会通过一个特异性的N连接聚糖(N-linked glycan structure)结构被保护起来,可以免遭降解。
随后,那些可能发生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被内质网中甘露糖苷酶(mannosidase)生成的一种―聚糖密码(glycan code)‖所标记(图1)。
细胞内质网对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与机制分析

细胞内质网对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与机制分析细胞内质网(ER,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包括粗面ER和滑面ER两种形态。
它不仅参与膜蛋白质、糖蛋白质、激素、脂类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和修饰,还在钙离子、脂质代谢、蛋白质质量控制、细胞质膜修复、压力应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对细胞内质网对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与机制分析做出详细的探讨。
1. 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1.1 糖蛋白质的合成和修饰ER是糖蛋白质的主要合成和修饰场所。
最早发现的是 N-糖基化修饰,后来发现还有多种 O-或 N-的糖基化修饰,主要参与细胞内外信号传导、细胞识别和黏附等功能。
糖蛋白质的合成和修饰不仅需要 ER 膜上的特定糖基转移酶和糖基酰化酶,还需要 ER lumen内的众多辅助蛋白和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等供体。
一旦这些环节出现错误,就可能导致疾病,如大多数癌细胞、乳糖不耐症、漫长的粘液病等等。
1.2 蛋白质质量控制在ER内的蛋白质不仅要保证正确的原生态折叠,还要检测和迅速排出不正确的折叠后的蛋白质。
这一过程依靠EDF1(ER-associated degradation factor 1)这一类似于泛素连接酶的分子,将不正确折叠的蛋白质与泛素连接成类似于泛素化的结构,并放进泛素连接降解通路(UPS,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中,被泛素水解酶降解从而防止形成有害团簇。
此外,还发现 ER 有一种类似“蛋白合成的房间”――ERQC(ER quality control)区域,新分泌的蛋白质应首先进入这一区域进行检测和修饰,确定蛋白质结构准确后,再进入 ER lumen 等区域负责后续的生理功能活动。
1.3 钙离子内外流调控ER中的钙离子(Ca2+)不仅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和肌肉收缩等功能,还与 ER内部折叠能力、蛋白质分泌和运输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
ER 的钙离子内流一般由钙离子依赖的无门膜通道RyR(Ryanodine receptor)或IP3R(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介导,而钙离子外泄可由位于 ER 上的多种转运蛋白或钙离子释放通道负责。
泛素链的形成机理

泛素链的形成机理泛素链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修饰过程,它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泛素链的形成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主要包括泛素活化、泛素链接和去泛素化等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过程。
一、泛素活化泛素活化是泛素链形成的第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泛素被激活并转化为活化的泛素形式,即泛素腺苷酸。
这个过程由泛素活化酶(E1)催化。
首先,E1通过其酶活性位点上的腺苷酸转移酶活性,将ATP的腺苷酸部分转移到泛素的羧基端,从而生成泛素腺苷酸。
这个反应需要消耗能量,即1个ATP 分子被水解,生成1个AMP和1个磷酸基团。
二、泛素链接泛素链接是泛素链形成的第二步。
在这个过程中,活化的泛素(泛素腺苷酸)被转移到目标蛋白质上。
这个过程由泛素链接酶(E2)和靶蛋白共同完成。
首先,E2通过其酶活性位点上的携带基团,将泛素腺苷酸转移到靶蛋白上。
这个反应需要靶蛋白具有一个或多个半胱氨酸残基,因为泛素只能与半胱氨酸残基进行共价结合。
一旦泛素被成功地连接到靶蛋白上,这个靶蛋白就可以被标记为降解的目标。
三、去泛素化去泛素化是泛素链形成的最后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被标记为降解的目标蛋白质被去泛素化酶(DUB)去泛素化,从而取消降解标记。
这个过程对于保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所有的标记都被降解,那么细胞内就会发生蛋白质的过度降解,这可能会导致细胞死亡或其他严重的细胞毒性效应。
目前已经发现多种DUB酶,它们在去泛素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多聚泛素链的形成在多聚泛素链的形成过程中,单泛素链的末端可以再次与另一个泛素分子结合,形成一个更长的多聚泛素链。
多聚泛素链的形成是由特定的泛素连接酶催化的,这些连接酶能够识别已经存在的单泛素链并将其连接到新的泛素分子上。
多聚泛素链的形成可以增强蛋白质的降解信号,因为它可以提供一个平台,吸引更多的降解酶到达目标蛋白质并将其降解。
五、细胞质中的泛素化系统与蛋白酶体系统的偶联在细胞质中,去泛素化酶和蛋白酶体是两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偶联了泛素化系统和蛋白酶体系统。
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调控的肿瘤治疗方案

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调控的肿瘤治疗方案肿瘤是一种非常恶性的疾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是令人非常担忧的疾病。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开发出了许多肿瘤治疗的方案,包括化疗、放疗等多种方式,但是随着疾病的不断变异和肿瘤细胞对药物的适应性提高,传统治疗方式的效果越来越不显著,这时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调控的肿瘤治疗方案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是一种细胞内调节机制,作用于蛋白质的折叠和泛素化,故称“UPR”信号通路,参与了很多生命活动以及许多疾病的发生和转化。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UPR在肿瘤的发病和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使得人们寄希望于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调控的肿瘤治疗方案的研究。
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在肿瘤细胞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信号通路,即IRE1/XBP1、PERK/eIF2α和ATF6。
IRE1/XBP1信号通路主要参与折叠蛋白的成熟和转运过程,具有重要的质量控制作用;PERK/eIF2α信号通路主要参与蛋白质翻译过程的调节,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ATF6信号通路则可以调节蛋白的转运和泛素化,具有蛋白稳定的作用。
因此,调节UPR信号通路成为了肿瘤治疗中一个新兴的治疗方式,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当前,遏制UPR信号通路的药物主要分为两类:ATF6和PERK/eIF2α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和IRE1/XBP1信号通路的激活剂。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蛋白合成、干扰糖基化和干扰蛋白质的成熟过程等方式,破坏肿瘤细胞内部的平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轻肿瘤负荷的作用。
未来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调控的肿瘤治疗方案还需要继续加强对其机理的深入理解,同时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药物开发和筛选平台,推动更多的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
这也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总之,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调控的肿瘤治疗方案是一个新兴的治疗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蛋白质量控制的方式和机制

蛋白质量控制的方式和机制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班级:遗传4班姓名:李波学号:2015050509目录一、分子伴侣和折叠酶 (3)(一)水性域和分子伴侣 (3)(二)蛋白质的二硫键异构酶 (4)二、内质网的蛋白质质量控制 (4)(一)真核细胞的未折叠蛋白应答 (4)(二)内质网相关的蛋白质降解 (5)1、泛素化的分子机制 (5)2.蛋白酶体的分子机制 (5)3.非泛素依赖的蛋白质降解 (7)三、线粒体的蛋白质质量控制 (7)(一)线粒体蛋白氧化损伤的修复机制 (7)(二)线粒体基质的蛋白质质量控制 (7)四、蛋白质质量控制——自噬 (8)胞内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信息传递是一个非线性过程,如哺乳动物细胞内mRNA的丰度与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在多数情况下不相关。
这是由于遗传信息流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和翻译后水平调控。
这些调控机制对蛋白质的合成和功能化具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那么,有调控就意味着有选择,哺乳动物细胞具备清除异常蛋白的机制,即正确合成的蛋白质被利用,错误合成的蛋白质被降解,这也被称为蛋白质质量控制。
目前认为选择性降解异常蛋白的主要场所是内质网和线粒体。
蛋白质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它是细胞维持自稳状态的一种选择性分解代谢机制;②失效的蛋白质质量控制是很多疾病的分子病因。
这个复杂的调控网络中仍存在众多未解决的问题。
作为功能蛋白基础研究的焦点之一,蛋白质质量控制的机制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解释与多种人类健康相关的问题,从而成为药物开功能蛋白质研究发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一、分子伴侣和折叠酶内质网为蛋白质折叠提供必要的内环境、大量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和与蛋白质修饰相关的折叠酶。
分子伴侣是一类能够协助其他多肽进行正常折叠、组装、转运和降解的蛋白质,在真核细胞中,其主要成员是热激蛋白同系物。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Bip/GRP78(Hsp70家族成员)和GPR94(Hsp90家族成员),它们负责与多数转位至内质网腔体的新生蛋白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质网内的泛素化机制当蛋白质经过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的时候,会有一套―质控‖系统暂时将那些新合成的蛋白质―扣留‖下来,帮助它们成熟。
只有折叠正确的蛋白质才会被―释放‖,而那些不能成熟的蛋白质则会被继续―关押‖,但是这样会损害内质网的功能。
因此,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蛋白质质控系统会将这些―不合格产品‖移交到胞质溶胶当中,在那里,被蛋白酶体降解掉。
随着在越来越多的病理过程当中发现了内质网质控系统功能缺陷的现象,我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细胞内这条作用机制的重要性。
在所有人类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当中,大约有20%的蛋白质被认为是分泌性蛋白质。
这些分泌性蛋白质在到达它们的最终的目的地之前都需要先经过内质网的处理,这些目的地广泛分布在细胞各种,例如细胞膜上,各种胞内或胞外的腔室(Exocytotic and endocytotic compartments),以及细胞外表面等等。
内质网不仅仅只是提供了一个―容器‖,它同时还提供了众多的分子伴侣,帮助蛋白质折叠、成熟。
不过虽然细胞提供了这些帮助,蛋白质在合成过程当中仍然非常容易出错。
大约有1/3的新生蛋白质会在翻译过程中或者在翻译后数分钟之内被降解掉。
这些蛋白质是因为在转录过程、翻译过程、成熟过程或折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错误,或者各个亚基之间的合成不平衡,从而不能形成正确的构象而被降解的。
即使是成熟的蛋白质也会因为各种诸如高能辐射、化学损伤、代谢产物等等环境因素而被损伤。
这些损伤蛋白会聚集在一起,也会出现功能障碍,这都会影响到内质网以及细胞内环境的稳态。
因此,进化机制赋予了内质网控制蛋白质质量的功能,这套质控系统可以在好几个层面对蛋白质进行监控,维持内质网的完好性。
在蛋白质刚刚合成时它们会通过一个特异性的N连接聚糖(N-linked glycan structure)结构被保护起来,可以免遭降解。
随后,那些可能发生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被内质网中甘露糖苷酶(mannosidase)生成的一种―聚糖密码(glycan code)‖所标记(图1)。
然后,锚定在内质网膜上的泛素连接酶会破译该―密码‖,需要被降解的蛋白质被转运出内质网,经由泛素化途径被26S蛋白酶体降解掉,该过程也被称为内质网相关的降解途径(ER-associated degradation,ERAD)。
发生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并不是唯一一个进入ERAD系统的底物,ERAD 系统还可以调控甾醇合成途径,它可以在甾醇过多的情况下降解掉甾醇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以此来控制合成速度。
图1 蛋白质在内质网内的降解途径。
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内质网内被降解掉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步骤1),附着在内质网膜上的泛素连接酶与其他辅助因子一起识别出折叠错误的蛋白质。
然后在步骤2所示的错位阶段,蛋白质经由一目前尚不清楚的通道被转运进入胞质溶胶之中。
步骤3中,在内质网的胞质溶胶面,底物蛋白被E3泛素连接酶泛素化修饰。
最后在步骤4中,在AAA+ A TP酶和Cdc48蛋白的作用下,底物蛋白从膜上被去除掉,进入26S蛋白酶体,被降解处理。
科研人员们最开始借助生化技术和遗传筛选的方法发现了一批ERAD系统的组成单位。
不过现在,由于发现了细胞对发生折叠错误的糖蛋白进行降解的途径,大家的目光又都投向了ERAD系统的功能研究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内质网蛋白质控系统是如何能够选择、处理出错的蛋白质,但同时又不会降解掉新生蛋白的机制。
因为ERAD途径似乎是非常保守的一条途径,可见于从酵母细胞到哺乳动物细胞等种类众多的真核生物细胞,因此我们选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其中的机制,同时这也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又进一步扩展了研究范围(以往只对哺乳动物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
在图2中,我们给出了酵母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中ERAD系统的组成因子,以及这些因子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图 2 酵母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蛋白质降解机制。
分子伴侣和糖基水解酶47(glycosylhydrolase-47)家族蛋白Mns1 and Htm1能发现折叠错误的蛋白质,并使其与内质网膜结合连接酶Doa10、RMA1、HRD相结合。
当底物蛋白与内质网胞质溶胶面结合后就会被E3连接酶泛素化修饰。
所有的泛素连接酶复合体都含有一个重要的含有指环催化结构域的E3连接酶,一个E2结合酶以及其他一些辅助因子蛋白。
AAA+ ATP酶Cdc48蛋白能使泛素化修饰的底物蛋白从内质网膜上脱离下来。
配体蛋白(adaptor proteins)Rad23 and Dsk2能促使泛素化修饰的底物蛋白进入26S蛋白酶体被降解,同时,Png1蛋白能借助Rad23蛋白的作用使糖蛋白去糖基化。
图中酵母蛋白以紫色表示,哺乳动物蛋白以绿色表示。
1. 葡聚糖与蛋白质折叠内质网内蛋白质控系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将未正确折叠的蛋白质扣留在内质网中。
Hsp70伴侣蛋白以及葡聚糖依赖的分子伴侣蛋白(glycan-dependent chaperone)会与非天然蛋白结合,防止其转运至高尔基体,而且还可以与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s)蛋白一起帮助构象不正确的蛋白重新折叠,改变其构象。
传统的观点认为,蛋白运送装置只会在蛋白质正确折叠之后才根据其氨基酸序列中的―离开信号(exit signals)‖将其转运出内质网。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决定是否将蛋白质转运出内质网时存在一个比较宽泛的标准,是依据蛋白质的能量(级)状态和细胞的折叠环境而定的(图3和背景知识1)。
图3 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处理途径。
蛋白质经由Sec61蛋白被转运入内质网中之后(如图中步骤1所示),未折叠的蛋白质在分子伴侣的作用下可以被折叠成正确的构象F,如图中步骤2所示。
外向转运因子能选择这些折叠正确的蛋白质并将它们运送至高尔基体,如图中步骤3和4所示。
而滞留因子则会阻止未折叠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如图中步骤5所示。
分子伴侣会努力帮助任何折叠发生错误的蛋白质恢复成未被折叠的状态,使其能够重新进行正确的折叠,如图中步骤6所示。
在步骤7中,滞留因子会使折叠错误的蛋白质停留在内质网中,最终,这些异常蛋白质以及一部分处于折叠中间状态的蛋白质会经胞质溶胶途径被降解,如图中步骤8所示。
KU→F和KU→M表示反应的平衡常数。
背景知识1:关于蛋白质外向转运的灵活标准通常大家都会认为外向转运机制(export machinery)只会运输那些折叠正确、构象天然的蛋白质,而所有的异常蛋白质都会被降解掉。
这说明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会使用一种固定的,统一的,以野生型蛋白质的构象为标准的质量控制标准。
但是这种理论却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细胞能分泌突变型蛋白质。
在内质网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标准在进行蛋白质的质量控制工作。
为了弄清楚由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ransthyretin,TTR)引起的组织特异性的淀粉样变性疾病(tissue-specific amyloid diseases)的发病机制,Sekijima等人证明了TTR突变体蛋白的分泌情况与―折叠稳定性分值(folding stability score)‖有关。
这个分值集合了热力学稳定性情况(thermodynamic stability),即伸展的多肽链与折叠状态多肽链之间的Gibbs自由能差异(Gibbs free-energy difference);和动力学参数,比如TTR形成四聚体的速率等等。
相应的,不同组织蛋白分泌效率上的偏差也似乎是由于分子伴侣、外向转运机制以及为细胞外向转运机制制定各自标准的ERAD系统之间各自活性上的差异造成的。
比如,在某种细胞中,某一特定蛋白可能会被转运出去,但是在另一种组织细胞中却可能会被降解,这是因为分子伴侣的低活性降低了用于判断蛋白是否被外向转运的―折叠稳定性分值‖的阈值。
Wiseman等人在Sekijima试验的基础之上又开发出了一套关于蛋白质折叠外向转运的定量模型,即FoldEx模型,该模型将内质网中复杂的内环境网络系统简化成了几条基本的代谢通路,包括易位(translocation)、不需要分子伴侣的蛋白折叠途径和需要分子伴侣的蛋白折叠途径、蛋白外向转运途径以及ERAD途径,每一条途径都被看做一个独立的单元(图3)。
上述这每一条途径的作用都与酶的作用一样,可以通过Michaelis–Menten动力学常数表示出来。
Wiseman等人结合了几种不同的方程,用数学的方法描述了蛋白质以折叠平衡常数(folding equilibrium constant)为基础的外向转运效率,该效率与热力学稳定性情况有关。
这种理论研究的方法正确的解释了我们在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即在一个特定的细胞特异性环境当中,蛋白质折叠分子的绝对热力学稳定性决定了它们的外向转运效率。
FoldEx模型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非常稳定的蛋白质,比如CTFR等包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或者是多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体,如果折叠的过慢也会被降解掉,该模型告诉我们,蛋白质的外向转运效率取决于ERAD途径与外向转运途径之间的活性对比情况,也取决于蛋白质发生错误折叠的速度,这也就是说当蛋白质更容易发生错误折叠时,蛋白质的外向转运效率就会降低。
FoldEx模型重点强调了―可适应性标准(adaptable standard)‖的概念,是可适应性标准决定了某种细胞中每一种蛋白质的外向转运效率。
该标准是由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折叠时所处的局部微环境(比如分子伴侣及帮助蛋白质折叠的酶、代谢产物、外向转运装置和ERAD装置等情况)等因素所决定的,而且该标准还可以在细胞处于应激环境时进行调整,帮助细胞适应相应的环境。
各种不同的蛋白质都可以竞争这些细胞装置,结果导致某种蛋白的外向转运效率会取决于某一时刻表达的蛋白酶体的多少。
FoldEx模型是第一个将蛋白质折叠相关以及内质网折叠活性、ERAD和外向转运装置相关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结合起来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将会是我们未来试验研究中的好帮手。
大部分在内质网中合成的蛋白质多肽都会被N连接低聚糖(N-linked oligosaccharides)修饰。
低聚糖糖基转移酶(Oligosaccharyltransferase)能催化葡萄糖3-甘露糖9-N-乙酰葡糖胺酶2低聚糖(glucose3-mannose9-N-acetylglucosamine2 oligosaccharides)与进入内质网蛋白所含的Asn-X-Ser/Thr基序中的天冬酰胺(asparagine)之间共价连接(图4)。
这些N连接聚糖赋予了被修饰蛋白更多的亲水性,同时也能起到帮助蛋白质折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