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20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题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可知论认为世界史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史不能被人们认识或不能完全被认识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运动观(定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反对错误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4、意识观(起源、本质、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实践观(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与分化)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联系与发展的本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7、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贯通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8、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掌握度的意义、量变质变及其关系,方法论意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的数量界限。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4、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反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5、真理的二重性及方法论意义。

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社会存在三个部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5、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念、关系)。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式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联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6、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理论。(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