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课时2
高二语文《过秦论》第2课时
相 反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层层对比
写作技巧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分 篇幅来叙事呢?
本文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 与之比较照应,运用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 予以衬托、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 结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劝戒 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时, 这也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 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
139
武王(前330~前307)
兴 2段—充国力:五王的故事(90年)
(发展)
昭襄王(前306~前251) 孝文王(前250,仅三天)
年 )
庄襄王(前250~前247)
3段—统天下:秦始皇的故事 (统一) (37年)
前246(登基) (25年) 前221(统一) 前210(死亡) (12年)
守
亡
4段—义军起:陈涉的故事 (灭亡)
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不施仁义
陈涉 < 九国 < 秦国 < 秦朝
(最弱)
层层对比揭秦过
(最强)
“一夫作难”
“七庙隳”
当堂检测 读文章第一第二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 ③北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过秦论》2课时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 (wèng yǒu)绳枢(shū)之子,氓(méng) 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 尼、墨翟(dí )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 蹑(niè)足行(háng)伍之间,而倔起阡陌 ( qiān mò )之中,率疲弊之卒,将(jiàng) 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 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yǐng)从。山东豪俊遂 并起而亡秦族矣。
高,强
比
条件好的失败,条件差的成功 量长短 比大小 比量
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策略 比得上 先前 崤山以东
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相提并论
【译文】被征发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 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谋士。但是, 成功与失败大不相同,功业也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 使让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 量彼此的权势力量,那简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了。
【译文】: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烧毁了各学派的 书籍。以使百姓变得愚昧;毁坏著名的城邑,杀害英雄豪杰;收 缴天下的兵器,把它们集中在咸阳,去掉刀锋和箭头,用来铸成 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从此以后,凭着华 山当做城墙。借着黄河当做护城河,上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 着不可测量的深渊,把它们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下级官吏
连词,然后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废除 毁坏 以之为 上凭 治世之道 兵器 用来削弱 下临 把它们作为 烧毁
使….愚昧
销毁 依仗
百姓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 过秦论 教案(第二课时)
3.10 过秦论(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检查讲评作业:(略)研习新课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
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
《过秦论》名师教学课件(第2课时)
《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 秦过只是末句 “仁义不施”之语, 便断尽此篇文字。
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在此基础
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金
圣 叹
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少
讲却大明。
3.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秦国和秦王朝的对比:秦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 纵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 向 对 策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仁义的表现,逐渐强大是必然的结 比 果。秦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仁义灭亡也是
贾谊的“仁义”除了包含孟子的 “以民为本”思想以外,还包含顺应时 代发展趋势。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民不 聊生,秦统一天下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 流。当秦王朝建立之后,严刑峻法,暴 政天下,这便背离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课堂小结
本文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 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在 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 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 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过秦 论》一文明是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过秦论》
目
04 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录 05 拓展延伸,对比学习
教学目标
学习说理方法:铺排陈述,利用六国与秦国的对比、 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分析秦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 进而提出观点。学习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学 写人物短评或驳论文。
教学目标
注意阅读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写读 书笔记和读后感。研习史论作品,把握作者观点 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的态度和方法;学习史论作品中的革故鼎新、与 时俱进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第二课时)名师精编教案
课题:过秦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二):能力目标: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贾谊政治主张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教学难点】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则【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第3——5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2、分析秦国灭亡原因,掌握作者的论证手法,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3、背诵课文第3——5段。
二、课前预习检测案: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A.崤.xáo函膏腴.yú墨翟.dí良将劲弩.nǔB.逡.qūn巡鞭笞.tà系.xì颈瓮牖.yǒu绳枢C.藩.fān篱囊括.kuò黔.qián首度长絜.xié大D.氓.ménɡ隶蹑.niè足锋镝.dí锄耰棘矜.qín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合从缔交()②倔起阡陌之中()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3、下列名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 外连衡而斗.诸侯B. 约从离.衡C. 赢粮而景.从D. 序.八州而朝.同列4、解释下列句中的“度”的用法。
(1)内立法度()(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5)宁信度,无自信也()(6)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7)卒起不意,尽失其度()(8)一年一度秋风劲()(9)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10)理有未安,妄以臆度()(11)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5、解释下列句中“利”的用法。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5)天时不如地利()(6)商人重利轻别离()(7)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三、课上合作探究案:(一)第三段内容解读。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课内动脑
一、合作讨论 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我的见解: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 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 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 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2)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 ) (3)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 ) (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名词作状语,内,在国内,外,在国外 )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 (6)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向南 ) (7)尊贤而重.士(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动词,制造、制作 秦 王吾寥有不、余能田力举忌而全、吴 制.廉之其颇地弊、, 动赵十词奢万,之之制伦众服,制.受其 兵制.于 动人词 ,动统词率,、压指制挥、控 制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名词,规模
秦从无径亡道.矢亡.遗,镞归之璧费于,赵而 动天词下,诸逃侯跑已、困逃矣脱 动 词,丢失、失去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动词,丢失
夜 小不学闭而户大,遗.路,不吾拾未见遗.其 名明词也, 丢动失词的,东忽西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动词,给予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活用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名词作状语,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
2.课文为什么要写九国合纵缔交,会盟谋弱秦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 染的作用是什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0过秦论第二课时
钟
3
练评结合环节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1、引导学生归纳
2、补充明确
1、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展示。
3、书上记录
通过自主归纳,可帮助学生记忆。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
8分钟
4
课堂
总结提升环节
1、本节课知识
2、高考中的考题
1、展示补充讲解
2、巡视学生积累情况。
1、自主总结
2、补充记录。
理由:高考考查学生运用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进而领悟文章中心意旨的能力。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课前
三分钟
课前演讲
(贾谊相关)
组织
指导
演讲
点评
记录积累
1、强化考纲规定的“表达观点和情感”部分
2、积累作文素材
3、锻炼表达能力。
3分钟
1
承接导入环节
翻译文章内容
灵活运用教材,将知识迁移到考试中。
5分钟
5
目标
检测
环节
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填空
1、巡视学生做答。
2、公布答案。
3、展示优等生考试本。
4、评价学生作答结果。
1、小考本上作答。
2、同桌互批。
3、订正答案。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情况
6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作者写下这篇文章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在书上圈画作答。(课代表检查)
1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2补充相关知识
1、抽小组展示
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第二课时)此篇“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为高桥区2014年双高课评比参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
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检查背诵。
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学生回答: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11.1过秦论(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年高二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中册(共32张)
势异也。
(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 守的形势截然不同啊。
第五段
译文: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这样的地势,崤山和 函谷关这样的险固,还是像从前那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 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农具和木 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被征发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的 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 谋士。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 这是为什么呢?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
解析:“并讲究细节的准确”错误,本文没有讲究细节的准确,重点是对历史的评价。
当堂检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_良__将_劲__弩__守_要__害_之__处_,_信__臣_精__卒_陈__利__兵_而__谁_何__”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 的情景。 (2)贾谊《过秦论》中,“_天__下__云_集__响_应_,__赢_粮__而__景_从_”两句表现陈涉起 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 (3)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 警策”。贾谊《过秦论》中,“__仁_义__不__施_而__攻_守__之__势_异__也__”也是点明秦亡原 因的警策语。
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第三段
译文:等到秦始皇即位后,他奋力发展前面六代君主遗留下来的 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各诸侯国(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 了东周和西周,相继灭掉了诸侯各国,登上最尊贵的皇帝宝座来 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向 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首领低着 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秦的下级官吏。(秦始 皇)于是又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人七百 多里;匈奴人不敢再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过秦论(第二课时课件)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一)巩固提高
始皇: 余威震于殊俗
秦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
王
人、
朝 陈涉:
迁徙之徒
的
才能——不及中人
灭
兵力——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亡
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结果: 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阐 述
国力,天下非小弱
秦 秦 地利,崤函自若也
王
朝
地位非尊,武器非銛
迅 陈涉 兵力非抗,战术非及
【译文】:这样一来,合纵解散,盟约失效,六国争着割地去贿赂 秦国.秦国有多余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来制服他们,追逐逃走 的败兵,使百万败兵尸横遍地,流的血能让盾牌浮起;秦国进而凭 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请 求降服,弱国前来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执 政的时间很短,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过秦论
贾谊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复习导入
全文写作思路:
(叙事) 1秦创业(雄心勃勃)
(议论)
2、3秦日盛(所向披靡)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
顺承连词,这样
争着
贿赂
因其弊而制之, 制服。
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
通“敝”, 困乏、疲惫
逃亡、溃败 使…漂浮 凭借有利的形势 的军队
请求屈服
盾牌
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划分 延续
占有
指向秦称臣 短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
也。
形作动,变小变弱
像以前一样
高中语文简 《过秦论》第二课时优秀课件
2、找出段中通假字。
孝公既没〔“ 殁〞:死〕 约从离衡〔“纵〞;“横〞〕
3、 找出文段中的同义词: 取、举、割、收 ——— 攻取; 之徒、之属、之伦 ——— 这一类。人
4、按要求找出段中词性活用Fra bibliotek词语〔1〕名词作状语: 南取汉中 ,西举…..:向南 、向西…
流血漂橹 :使……飘浮 〔2〕动词使动用法: 约从离衡:使……离散。 〔3〕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溃败的军队 〔4〕形容词作名词: 因利乘便: 有利条件 〔5〕形容词作使动: ①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得弱小
〕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巩固的防御工程 〕
3、找出段中通假字。
威振四海〔“震〞:震动〕
概括第四段主要内容
始皇: 余威震于殊俗
秦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王
迁徙之徒
朝 陈涉: 才能——不及中人
的
兵力——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灭
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亡 结果: 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第四段重点文言知识
1、找出段中古今异义词语。
〔1 〕山东豪俊〔 崤山以东 〕 〔2〕赢粮而景从〔 担负 〕
2、找出段中的词类活用。
〔1〕瓮牖绳枢之子 〔 用破瓮做、 用草绳系 〕 名作状 天下云集响应 〔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名作状 赢粮而景从 〔担负、挑着 〕〔 像影子一样 〕名作状 形作动
3、找出段中通假字。
概括第三段主要内容
秦
前期:
奋,振,吞,履,执,威振四海。
王 〔攻天下〕 南取百越、北筑长城,却匈奴,
朝 的 后期:
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极 〔守天下〕 弱人民、守要害 盛
第十课--过秦论课件(第二课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 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②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
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 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 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 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 ”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 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 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 :“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本文是一篇史论,论秦王朝之过,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用 于叙史,上起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下至秦王朝灭亡。对 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认为叙史和议论有什么关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在论证过程中,先陈述史实,通过对照比较,然后归纳议 论,前后关合照应,直到文章末尾,才总结点明中心论 点。这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论证方式。文章开头两段按 照历史发展顺序,概述自秦孝公任用商鞅以来,秦王朝 迅速强大的过程。第一段从地理形势到内政外交上的重 大决策,直接写秦一方。第二段通过六国反衬写秦国。 第三段写秦始皇武功之盛,达到极点,同时内政之暴也 达到极点,覆灭的危机已隐寓其中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再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之位和九国之君比, 尊卑悬殊;陈涉的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陈涉 之众和九国之军比,众寡极异;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 ,智愚径庭;陈涉和山东之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不可同年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 激起读者急切追寻原因,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 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揭示题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皇: 余威震于殊俗 出身氓隶之人
完 喽 !
灭亡
才能不及中人
陈涉:
兵力数百疲弊 武器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秦
国力,天下非小弱 地利,崤函自若也
地位非尊,武器非铦 成败异变
陈涉
析因
秦国 秦朝
兵力非抗,战术非及
致万乘势,百又余年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功业相反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6.在横线上填空: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 语 孝公 。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 “以”后省略了宾语 之 。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 作难”指 陈涉起义 ;“身死”后面 省略了 介 词 ;“为天下笑者, 何也?”是 设问 修辞句。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
种田的人
不同的风俗,此 指边远地区
转折连词, 瓮、绳,名作动.用破瓮 做窗户, 用草绳系户枢 可是 平常的人
插足,置身于
被征发的人
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
南北为阡,东西为陌。指田野
而崛起阡陌之中,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
地位 尊贵 介词,比 复合连词,另 提一事,至于 形作动, 变小变弱 像以前一样
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锄头棍子 锋利
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 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 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 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 贵;农具和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4.说明下列红色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名作状 使动用法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名作动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使动用法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5.下面句中红色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夸张 )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夸张 )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夸张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借代 )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借代 )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
相提并论 排列 座次 朝,动词使动, 使…朝见 凭借 六国 诸侯 形容小 招致 有一百多年
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万辆 兵车
那简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了。然而秦国 凭借狭小的地盘,发展到拥有万辆兵车 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使本来跟自己 地位相同的各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 百多年了;
教师预设问题
• 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分 篇幅来叙事呢?(先叙后议) • 2、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现在哪? • 3、秦的过失给我们什么启示?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 分篇幅来叙事呢?
本文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 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运用了先扬后抑、 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予以衬托、对比,得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说明秦朝 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劝戒后来的 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 时,这也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张 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 术效果。
秦始皇死后,他遗留下来的威风仍然震慑着边 远的地区。虽然这样,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 作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穷人子弟,是农村被 雇佣的种田人,又做了被征发戍边的士兵;才 能比不上普通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 贤德,又不像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 于守边的队伍当中,突然奋起在田野之间,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
翻译
要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 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 样啊。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 宋、卫、中山九国的君王尊贵;农具木棍一类的东西, 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不比九 国的军队强,深远的谋划,行军作战的策略,也不如 从前的那些谋士。但是成功和失败却有不同,功绩事 业也恰恰相反。试拿崤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 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但是秦国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 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已经有了一百多年了;然后 把天下作为家,把崤山函谷关作为内宫;然而一个人 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 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 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 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 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 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 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 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 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 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 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 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 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 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
匹敌,强 比
条件好的失败,条件差的成功 量长短 比大小 比量
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策略 比得上 先前 崤山以东
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被征发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 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 先前九国的谋士。可是,成功与失败大不 相同,功业也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 使让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 短、比比大小,比量彼此的权势力量,
万乘
良将、信臣精卒 武器状况 “斩木为兵” “劲弩”“利兵”
地理条件
据亿丈之城
秦的过失给我们的启示:
明确:人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习题训练
练习
1.指出有通假字的一组( A.据崤函之固 B.崛起阡陌之中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合从缔交
D)
2.指出与例句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例:因利乘便( B )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 收——宰割、分裂 发展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 败——请服,入朝 第二段,写合纵形成及瓦解,更写秦孝 公以后到秦始皇以前,秦国乘胜追击, 进一步扩展势力的情况。
前期:奋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却匈奴 极盛 后期:焚百家,杀豪杰,弱人民,严控制 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大下,阐明 秦的强盛达到极点,秦的骄横暴虐也达 到极点。
A.蒙故业,因遗策 B.因河为池
C.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3.判断正误 (1)《过秦论》的作者是东汉贾谊。过, 这里是动词。 (2)“外连衡而斗诸侯”,译为“对外取 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其 中“外”与“斗”都是名词活用做状 语。 (3)《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全文最后 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句中的 “为”表被动,“然后以六合为家”句 中的“为”是“变为”、“当作”的 意思。
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 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对比
地
出
陈涉
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皇
“至尊”
位 “瓮牖绳枢之
子,迁徙之徒” 身 “行伍之间” 王侯之家 “数百” “疲弊之卒” “阡陌之中”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理清文章脉络
崛起(1) 兴 一、兴亡过程 (1-5) 发展(2,3)
极盛(4)
《过秦论》
内容结构
亡(5)
二、分析原因(6)
①秦创业(雄心勃勃) ②秦日盛(所向披靡)
1.理清全文思路: (叙事) (议论)
⑤秦教训 (不施仁政)
③秦统一(势如破竹) ④秦灭亡(一败涂地)
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 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等的优势。
疲劳困乏 与“率”同义,转过来 率领
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兵器 举起
名作状,像…
名作状 背负
通“影”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一并
起义
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 掉转头来进攻秦王朝;砍削树木作武器,举起竹 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浮云一样汇集合拢,像 回声那样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子一样跟 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行动起来, 使秦王朝迅速覆灭了。
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 的地方。可是,阵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 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 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 才能比不上平常失,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 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 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 带领几百人,因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 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 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 如影随形那样紧紧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 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 介词,把 使毁灭
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介词,被 (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 势截然不同啊。
然后才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把崤山、 函谷关作为宫墙;而陈涉一人发难就使 秦朝灭亡,连秦王本人都死在人家手里, 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 为不施行仁义,攻取天下与守天下的形 势截然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