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高原病和减压病

合集下载

高原病的防治措施与处理方法

高原病的防治措施与处理方法

护理操作规范与安全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转运过程中,各项护理 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防止感染。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定期检查转运设备,确保 其正常运行,避免出现故 障。
加强安全防护
对意识不清或烦躁不安的 患者,应使用约束带等保 护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家属沟通技巧及心理支持
与家属保持沟通
及时向家属通报患者病情和转运进展 ,解答家属疑问。
高原病的防治措施与处理方法
汇报人:XX 2024-02-01
目录
• 高原病概述 • 预防措施 • 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 • 转运途中注意事项及护理措施 • 康复期管理与教育指导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01
高原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高原病是指人体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
分类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在高原地区活动时,应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避免长防策略
使用红景天等中药
红景天等中药具有提高机体抗缺氧能 力的作用,可在进入高原前一段时间 开始使用。
携带急救药品
在进入高原前,应准备一些急救药品 ,如红景天、丹参等,以备不时之需 。
心理调适及生活习惯调整
3
完善应急预案
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及时 、有效的应对,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
健康教育普及率不足
01
部分人群对高原病的认知不足,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应加大健康教育的普及力度。
氧气供应设施不完善
02
部分地区的氧气供应设施不完善,影响了高原病的防治效果,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高原病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急 性高原病包括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慢性高原病则包括高原 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

高原病诊断与治疗PPT

高原病诊断与治疗PPT

PART FOUR
吸氧:通过吸氧来缓解高原反应 药物治疗:使用抗高原反应药物,如红景天、高原安等 休息: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药物选择:根据 高原病的类型和 严重程度选择合 适的药物
药物剂量:根据 患者的体重、年 龄、性别等因素 调整药物剂量
汇报人: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高原病是指在高海拔地区,由于低氧环境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和病理变化。 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 高原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 高原病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死亡。
高原缺氧:海拔高度增加,氧气浓度降低,导致人体缺氧 低气压:海拔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导致人体呼吸困难 寒冷:高原地区气温较低,人体容易受寒 紫外线辐射:高原地区紫外线辐射较强,对人体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 饮食和睡眠:高原地区饮食和睡眠习惯改变,可能导致人体适应不良
对疾病
心理支持:提 供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缓解 焦虑、抑郁等
情绪
社交活动:鼓 励患者参与社 交活动,增强 自信心和社交
能力
自我管理:指 导患者进行自 我管理,如饮 食、运动、睡 眠等,提高生
活质量
汇报人:
提高身体适应能力
适应症:严重高原病患者,如肺水 肿、脑水肿等
术后护理: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 通畅、监测生命体征等
手术方式:包括气管插管、胸腔穿 刺、腹腔穿刺等
风险:手术风险较高,需谨慎选择
PART FIVE
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多吃蔬菜 水果,少吃油腻 食物
器官,判断是否存在高原性心脏病、

安全考试 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题库 )第六部分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安全考试 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题库  )第六部分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 第六部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矽肺是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疾病,它是尘肺中进展 最快,最为严重,也最常见,影响面较广的一种职业病。( ) 粉尘对人体造成的危害除了造成尘肺病外,还有间质肺炎、过敏性肺泡炎、呼吸系统肿瘤等。( ) 在产生粉尘的车间作业不需要进行通风排尘,只要有个人防护措施即可。( ) 因生产事故可能发生化学性灼伤及经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的工作地点或车间,应设事故淋浴,并 应设置不断水的供水设备。( ) 预防红外线伤害主要是穿戴防护服和防护帽。严禁裸眼看强光。生产中应戴绿色玻璃防护镜,镜片 中需含有氧化亚铁或其他过滤红外线的有效成分。( ) 激光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皮肤,其次是眼睛。( ) 预防振动危害的措施主要是从工艺改革入手,个体防护以及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也很重要。( ) 根据《有毒作业分级》标准(GB12331一90),有毒作业分级依据三项指标即毒物危害程度级别、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 生产性常见毒物按其危害大小及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 四级。( ) 职业性接触毒物系指工人在生产中接触以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物和杂质等形式 存在,并在操作时可经呼吸道、皮肤或经口进入人体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规定,危害程度指化学物质在生产和使用下产生损害的可能性, 取决于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和接触量、防护设备的良好程度等。( ) 当机械通风系统采用部分循环空气时,送入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汽及粉尘的含量,不应超 过规定的接触限值的30%。( ) 空气中含有病原体、恶臭物质(例如毛类、破烂布分选、熬胶等)及有害物质浓度可能突然增高的 工作场所,可以采用循环空气作热风采暖和空气调节。( ) 经局部排气装置排出的有害物质必须通过净化设备处理后,才能排入大气,保证进入大气的有害物 质浓度不超过国家排放标准规定的限值。( )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厂房内的设备和管道必须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跑、冒 、滴、漏,杜绝无组织排放。( )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高温作业车间应设有工间休息室,休息室内气温不应高于室外气 温;设有空调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5~27℃。( ) 光气、二氧化氮、氨、氯、臭氧、氧化镉、溴甲烷、甲醛、丙烯醛等气体易引起肺水肿。( 生产性噪声对人的健康没有危害,因此,生产过程中不必防范噪声。( ) 生产性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毒物的浓度与接触时间。( )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者,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 引起的疾病。( ) 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包括厂房狭小、不良气象条件、劳动制度不合理、传染性因素。 ( ) 生产性粉尘根据其性质可分为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剧毒性粉尘三类。( ) 可能产生“矽肺”的因素主要是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 国家对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轻微 、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类。( ) 采取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是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有效方法。 ( ) 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职业病目录》中规定职业病种类有十大类共99种。( ) 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 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中列出的法定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有中暑、减压病 、高原病、航空病、手臂振动病、噪声聋。( ) “闪电型”死亡是由于接触了高浓度的硫酸而死亡。( ) )

高原病

高原病

1、神经系统 大脑皮质对缺氧的耐受性最低, 这是由于大脑代谢旺盛、耗氧量大。急性缺氧时, 最初发生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颅压升高, 可出现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有头痛、多言、失 眠、步态不稳。以后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快, 心输出量增加。后者是对缺氧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缺氧持续或加重时,脑细胞无氧代谢加强,ATP 生成减少,使脑细胞膜钠泵发生障碍。细胞钠和 水潴,发生脑水肿,出现嗜睡、昏迷、惊厥,甚 至呼吸中枢麻痹。
4、造血系统 进入高原后出现的红细胞增多 和血红蛋白增加,是对缺氧的适应性反应,急性缺 氧时,主要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 交感神经兴奋,储血器官释放红细胞,缺氧时糖无 氧酵解增强,乳酸增多,血pH下降,氧解离曲线 右移,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促使2,3-二磷酸甘油 酯(2,3-DPG)合成增加,降低Hb与氧的亲和力, 使氧易于释放给组织,低氧血症使红细胞生成素 (ESF)增多,ESF促进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并 增加红细胞数和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这样会 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但红细胞过度增生,如红细 胞压积大于60%时,血液粘稠度增高使血流缓慢, 可引起循环障碍。
现居住人口已达到千万数,是世界
上高原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
一,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是
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复杂的高原。 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天气气候的形成和
演变。研究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
候的影响机制及其演变规律,对提高 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具有重 要意义。
3、心血管系统 心率加快是进入高原后最早出现的改 变之,也是由于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的化学感受器所致。 心率加快可增加心输出量。急性缺氧时,体内血液进行重新 分布,心、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腹腔器官,特 别是肾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这种血液重新分布有利于保证 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具有代偿性意义。缺氧时冠状动脉扩 张这种代偿作用有一定限度,严重和持久的缺氧将造成心肌 损伤。长期移居高原者,肺动脉阻力持续增加,导致肺动脉 高压。肺动脉高压本来可改善低氧条件下肺的血液灌注,但 持续增高可使右心负担过重而发生肺原性心脏病。高原心脏 病属于肺原性心脏病。红细胞增多可增加血液粘度而加重心 脏负荷。缺氧可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多,垂体加压素和促肾上 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并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 统活性增强等使血压升高。有些人因长期缺氧而心肌受损, 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因长期受缺氧刺激而转变为功能低下, 以致出现收缩压降低,脉压变小。

12-12-高原病和减压病报告

12-12-高原病和减压病报告

王簃兰周志俊第一节高原病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

高原空气稀薄,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低。

海拔上升到8000m 高度时,大气压(33. 78 kPa)约为海平面(101. 33 kPa)的1/3,吸人气氧分压为7. 47 kPa。

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快速进驻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后,人体的呼吸、循环、血液、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在短时间内受缺氧及低压、寒冷、干燥、强紫外线等高原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综合征,称为高原病( high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或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严重者可出现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发病机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高原适应生理的重要环节,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又是各型高原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海拔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

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各种功能相应的改变,以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更为明显。

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道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为颈动脉窦),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

此过程即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

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5330m左右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

除海拔高度外,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能影响高原反应的发生速度和严重程度。

寒冷、饥饿(低血糖)、疲劳、精神因素、身体素质差或患上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代谢障碍、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易诱发高原病。

高原病与海拔高度、停留高原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明显关系。

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什么是高原病

什么是高原病

高原病(高原反应)知识简短摘要高原病(高原反应)是由于人体暴露在低氧环境下(通常在海拔超过2500米的高海拔地区)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本篇文档全面介绍了高原病的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并发症、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

文档适合医学生及普通患者阅读,并附有详细案例以便于理解。

文档结构1.高原病的概念及分类2.高原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3.常用术语解释4.高原病的病理全过程5.高原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6.高原病的类型及其概念7.高原病的并发症及其概念8.高原病的诊断方法及确诊标准9.高原病的鉴别诊断10.高原病的治疗及预防11.结语与总结1. 高原病的概念及分类高原病,又称高原反应,是指由于快速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环境下,人体各系统对缺氧的适应不充分,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高原病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高原脑水肿(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和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三类。

AMS是高原病最常见且最轻微的形式,而HACE和HAPE 则是更为严重的病情,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致命后果。

2. 高原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高原病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且与海拔高度、适应速度以及个体体质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多见于前额部,常为持续性或搏动性头痛。

•恶心、呕吐:与头痛并存,程度不一。

•乏力:感觉身体沉重,精力不足,表现为易疲劳。

•食欲减退:通常对食物失去兴趣。

•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

•呼吸困难:随着海拔升高,低氧导致呼吸急促、深度增加。

•意识障碍:在严重病例中,尤其是高原脑水肿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定向障碍,甚至昏迷。

案例:一名36岁的男性,首次登上海拔4000米的高原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头痛、恶心和失眠症状。

高原反应医学知识点归纳

高原反应医学知识点归纳

高原反应医学知识点归纳高原反应是指当人体暴露在高海拔地区时,由于缺氧和气候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高海拔地区通常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

对于未经适应的人们,高原反应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点对于那些计划前往高海拔地区的人士来说至关重要。

一、高原反应症状高原反应的症状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

轻型高原反应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乏力、胃口变差、失眠、气促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暴露在高海拔地区后6-12小时内出现,经过几天的适应期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重型高原反应症状是指肺水肿和脑水肿,这是高原反应的严重并发症,需要立即就医治疗。

二、高原反应的机制高原反应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主要因素被认为是导致高原反应的原因。

首先,缺氧是高原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较低,导致氧气压力也较低,所以人们在高原地区会缺氧。

其次,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寒冷、干燥和风大等因素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高原地区的紫外线辐射也比低海拔地区强,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

三、高原适应高原适应是指人体在长时间逗留在高海拔地区后,逐渐适应高原环境和缺氧状况的过程。

高原适应可以减轻和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

高原适应的机制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代谢调节系统的适应。

在心血管系统适应方面,人体通过增加血液的氧运输能力和调节血压来应对缺氧的挑战。

呼吸系统则适应于缺氧环境,增强肺功能和氧气的吸收。

代谢调节系统适应于高原环境,提高脑部和肌肉组织的供氧能力。

四、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对于计划前往高海拔地区的人们,预防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措施包括逐渐升高海拔、充足休息、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

此外,口服药物如乙酰唑胺(阿司匹林)和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如布地奈德)也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

对于已经发生高原反应的患者,及时就医治疗是必要的,以避免进一步恶化。

高原病的症状与预防方法分析

高原病的症状与预防方法分析

高原病的症状与预防方法分析一、高原病的症状分析高原病,也被称为“登山病”或“缺氧性高原反应”,是由于人体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呼吸困难引起的一系列身体不适和症状。

根据高程和个体差异的不同,高原病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以下将针对这些级别以及常见的高原病症状进行详细分析。

1. 轻度高原病轻度高原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一般发生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区。

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咳嗽、胸闷等轻微不适感觉。

此外,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以及失眠等情况。

2. 中度高原病中度高原病相对较严重,在海拔3000-4500米左右发生频率较高。

除了轻度高原病的一些常见症状外,中度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呼吸急促,并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

此外,他们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等。

3. 重度高原病重度高原病较为严重,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风险较高。

除了中度高原病的表现外,患者可能会出现更加剧烈的头晕、呼吸困难以及极度乏力等症状。

有时还可伴随肺水肿和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二、高原病的预防方法分析高原病是在氧气供应不足时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反应和适应过程,因此合理预防和减轻高原病对于身体适应高海拔环境至关重要。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且有效的预防措施。

1. 缓慢升高升高过程应该缓慢进行,特别是当达到3500米以上时。

这有助于身体逐渐适应稀薄空气,并减少发生高原病的风险。

每天升高不超过300-500米,并且安排充足的休息时间,便于身体适应。

2. 适当补充液体高原病常伴随着脱水症状,因此在高海拔地区需要多喝水来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但是要注意补充高盐分的食物或饮料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3. 避免过度劳累在升高到高海拔地区之前,要尽量确保身体健康,并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过度劳累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加患高原病的风险。

4. 注意饮食均衡在高海拔环境中,维持一个均衡营养摄入对预防高原病也非常重要。

务必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确保每餐饮食丰富多样。

中国法定职业病目前为10类115种

中国法定职业病目前为10类115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中规定的职业病目录为10类115种:(一)尘肺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碳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9、陶工尘肺10、铝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4、内照射放射病5、放射性皮肤疾病6、放射性肿瘤7、放射性骨损伤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9、放射性性腺疾病10、放射复合伤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三)职业中毒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铍病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铀中毒12、砷化氢中毒13、氯气中毒14、二氧化硫中毒15、光气中毒16、氨中毒17、偏二甲基肼中毒18、氮氧化合物中毒19、一氧化碳中毒20、二硫化碳中毒21、硫化氢中毒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23、工业性氟病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25、四乙基铅中毒26、有机锡中毒27、羰基镍中毒28、苯中毒29、甲苯中毒30、二甲苯中毒31、正己烷中毒32、汽油中毒33、一甲胺中毒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5、二氯乙烷中毒36、四氯化碳中毒37、氯乙烯中毒38、三氯乙烯中毒39、氯丙烯中毒40、氯丁二烯中毒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42、三硝基甲苯中毒43、甲醇中毒44、酚中毒45、五氯酚(钠)中毒46、甲醛中毒47、硫酸二甲酯中毒48、丙烯酰胺中毒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50、有机磷农药中毒5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52、杀虫脒中毒53、溴甲烷中毒5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55、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职业性中毒性肝病56、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中暑2、减压病3、高原病4、航空病5、手臂振动病(五)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1、炭疽2、森林脑炎3、布氏杆菌病(六)职业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2、光敏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化学性皮肤灼伤8、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七)职业性眼病1、化学性眼部灼伤2、电光性眼炎3、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八)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噪声聋2、铬鼻病3、牙酸蚀病(九)职业性肿瘤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氯甲醚所致肺癌5、砷所致肺癌、皮肤癌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7、焦炉工人肺癌8、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十)其他职业病1、金属烟热2、职业性哮喘3、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4、棉尘病5、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

高原病

高原病

高原病世代居住平原的人,由于生产建设的需要,移居或进入高原(3000m以上),对缺氧环境不能适应,出现神经、造血、心血管以及呼吸等系统病变,称为高原病。

高原病的发生有期特定的地区性,如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

当地质勘探人员、登山【临床诊断要点】一、在高原地区工作和发病史。

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部疾患,心血管病以及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鉴别。

三、典型的高原病临床表现:1.2.高山反应症状加重,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紫绀、烦躁两肺广泛性湿鸣,胸透可见肺中、下部絮状或点片状模糊阴影。

3.高原脑病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后,继而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恍忽、抑郁或烦躁,乃至昏迷。

(二)慢性高原病1.2.3.4.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超过7.0×1012/L,血红蛋白超过170克/升,红细胞压积达0.8,白细胞系统正常或略偏低。

骨髓象显示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患者返回平原,血象很快恢复正常。

5.以显着的肺动脉压增高和心脏改变为主的慢性高原病混合型。

四、高原病单独发生一种类型很少见,但只要符合上述一种,均可诊断为高原病。

【伤残等级与劳动能力丧失程度评定】1.2.丧失劳动能力。

3.平路步行100米就有气短,属于呼吸困难3级,应评定伤残四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4.如穿衣谈话等活动即出现气短时,属于呼吸困难4级,应评伤残二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回到平原地区可恢复正常,每隔2年应对回到平原地区的上述病人重新进行伤残鉴定,这类病人的伤残鉴定结果应注明有效期限。

减压病的症状

减压病的症状

减压病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减压病的症状*二、减压病的并发症*三、减压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 减压病吃什么好2. 减压病不能吃什么减压病减压病是由于高压环境作业后减压不当,体内原已溶解的气体超过了过饱和界限,在血管内外及组织中形成气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在减压后短时间内或减压过程中发病者为急性减压病。

主要发生于股骨、肱骨和胫骨,缓慢演变的缺血性骨或骨关节损害为减压性骨坏死。

减压病的并发症减压病常见并发症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眩晕和耳聋。

减压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减压病吃什么好深海鱼类,鱼油中的Omega-3脂肪酸,与抗忧郁成分有类似作用,可以调节神经传导,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

“血清素”是一种大脑神经传递物质,与情绪调节有关,如果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够或作用不良时,会有忧郁的现象发生,因此,血清素是制造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香蕉,香蕉是色胺酸(一种必须胺基酸,是天然安眠药)和维生素B6的良好来源,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

香蕉含的生物硷也可以调节情绪和提高信心。

葡萄柚,葡萄柚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在制造“多巴胺”时,维生素C是重要成分之一。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讯息;多巴胺会影响大脑的运作,传达开心的情绪,恋爱中男女的幸福感,与脑里产生大量多巴胺的作用有关。

全麦面包,碳水化合物有助於增加血清素,睡前2小时吃点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蜂蜜全麦吐司,有安眠药的助眠效果,但没有像药物产生依赖性的副作用,不会上瘾。

2、减压病不能吃什么咖啡因,存在于咖啡、茶、可可、可乐等当中。

当我们适度的食用时,咖啡因可以提升肌肉、神经系统和心脏的活动力,并增加自己的灵活机警度。

但如果大量饮用,将会促进释放肾上腺素,导致压力的等级增加。

酒精,适量饮酒是可以的。

尤其适量的红酒对心血管系统是有所帮助;不过如果是藉酒浇愁的话,则反而是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

抽烟,许多人都会藉由抽烟来调节情绪,就短期来看似乎真的可以释放压力,但长期而言对身体却是非常大的伤害。

10类132种职业病

10类132种职业病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4部门关于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组织对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进行了调整。

现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印发给你们,从即日起施行。

2002年4月18日原卫生部和原劳动保障部联合印发的《职业病目录》同时废止。

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2013年12月23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0类132种)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一)尘肺病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碳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9.陶工尘肺10.铝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过敏性肺炎2.棉尘病3.哮喘4.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5.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硬金属肺病二、职业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2.光接触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化学性皮肤灼伤8.白斑9.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三、职业性眼病1.化学性眼部灼伤2.电光性眼炎3.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噪声聋2.铬鼻病3.牙酸蚀病4.爆震聋五、职业性化学中毒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铍病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铀及其化合物中毒12.砷化氢中毒13.氯气中毒14.二氧化硫中毒15.光气中毒16.氨中毒17.偏二甲基肼中毒18.氮氧化合物中毒19.一氧化碳中毒20.二硫化碳中毒21.硫化氢中毒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23.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25.四乙基铅中毒26.有机锡中毒27.羰基镍中毒28.苯中毒29.甲苯中毒30.二甲苯中毒31.正己烷中毒32.汽油中毒33.一甲胺中毒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5.二氯乙烷中毒36.四氯化碳中毒37.氯乙烯中毒38.三氯乙烯中毒39.氯丙烯中毒40.氯丁二烯中毒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42.三硝基甲苯中毒43.甲醇中毒44.酚中毒45.五氯酚(钠)中毒46.甲醛中毒47.硫酸二甲酯中毒48.丙烯酰胺中毒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50.有机磷中毒51.氨基甲酸酯类中毒52.杀虫脒中毒53.溴甲烷中毒54.拟除虫菊酯类中毒55.铟及其化合物中毒56.溴丙烷中毒57.碘甲烷中毒58.氯乙酸中毒59.环氧乙烷中毒60.上述条目未提及的与职业有害因素接触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联系的其他化学中毒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中暑2.减压病3.高原病4.航空病5.手臂振动病6.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7.冻伤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4.内照射放射病5.放射性皮肤疾病6.放射性肿瘤(含矿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7.放射性骨损伤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9.放射性性腺疾病10.放射复合伤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八、职业性传染病1.炭疽2.森林脑炎3.布鲁氏菌病4.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5.莱姆病九、职业性肿瘤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5.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7.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8.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9.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10.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11.β-萘胺所致膀胱癌十、其他职业病1.金属烟热2.滑囊炎(限于井下工人)3.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附表1附表2。

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预防方法

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预防方法

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预防方法一、高原病的定义和分类高原病,又称高山反应,是由于人体在海拔较高地区暴露时,由于缺氧等影响,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

根据其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轻型高原病(AMS)、中型高原病(HAPE)和重型高原病(HACE)。

二、高原病的发生机制1. 氧合作用障碍在海拔较高地区,空气稀薄,氧压降低,导致肺泡吸入的氧气减少。

这会使得血液中氧分压下降,造成组织缺氧。

人体为了抵御缺氧的影响,经历一系列反应:心率加快、呼吸加深、红细胞计数增加等。

这些生理反应在初始阶段有助于适应,但如果继续暴露在缺氧环境中,则可能导致高原病的发生。

2. 血液粘稠度增加由于长时间处于海拔较高地区,在血液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下,促使多巴胺和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增加。

这导致了一系列后果,如水钠潴留、体液滞留和细胞外液容量增加等。

这种现象会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进而影响循环系统运作。

3. 炎症反应的触发在高原地区,由于气温低、湿度低以及光照强烈等因素,人体皮肤、眼睛和黏膜等暴露部位易受损伤。

这些损伤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并激活炎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在缺氧环境下,身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导致对于自由基和毒素的清除能力下降。

一旦发生炎症反应,就可能诱发高原病。

三、高原病的预防方法1. 缓慢适应身体对缺氧环境需要一定时间进行适应。

如果可以提前到达高海拔地区,最好花几天时间进行减速升高的登山,以便给身体充分适应的机会。

在登山过程中,要保持悠闲的步伐,避免过度疲劳。

尽量减少对肺部、心脏和循环系统的供氧压力,有利于身体逐渐适应缺氧环境。

2. 补充水分和营养登高活动会引起身体出汗增多,并导致体液流失。

因此,在海拔较高地区要注意补水,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另外,为了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作,还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并遵循合理饮食结构。

3. 保持良好的睡眠在高原地区休息时要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合理掌握睡眠时间和方式可恢复疲劳、提高个体对缺氧环境的耐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簃兰周志俊
第一节 高 原 病
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高原空气稀薄,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低。海拔上升到8000m高度时,大气压(33. 78 kPa)约为海平面(101. 33 kPa)的1/3,吸人气氧分压为7. 47 kPa。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快速进驻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后,人体的呼吸、循环、血液、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在短时间内受缺氧及低压、寒冷、干燥、强紫外线等高原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综合征,称为高原病( high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或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严重者可出现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3.药物预防可适当采用载氧适应,即在驻地出发前1天或当天,腰间皮下注氧600~1200ml效果肯定,这是急进高原人群或部队集团人群的首选应急措施。载氧加药物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更好。乙酰唑胺0. 25g口服,每日2~4次,上山前2天起服至登高原后3天。多种中药,如红景天、丹参、藏天露泡腾片、复方党参片、参芪花粉片、丹参滴丸、诺迪康胶囊等,可防止急性高原病发生,但缺乏严格的临床研究。
【发病机制】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高原适应生理的重要环节,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又是各型高原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海拔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各种功能相应的改变,以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更为明显。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道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为颈动脉窦),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此过程即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5330m左右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除海拔高度外,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能影响高原反应的发生速度和严重程度。寒冷、饥饿(低血糖)、疲劳、精神因素、身体素质差或患上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代谢障碍、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易诱发高原病。高原病与海拔高度、停留高原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明显关系。
4.初入高原时应多食碳水化合物类、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禁止饮酒。减少体力劳动,以后视适应程度逐步增加劳动量。注意保暖,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高山病症状者,睡眠时最好采取半卧位,以减少右心的静脉回流和肺毛细血管充血。
5.注意早期症状,及时就医阻止进展。初入高原者一旦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等,要立即就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尽早吸氧,严密观察,并高度警惕和防范高原肺水肿。
3.高原脑水肿 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病。发病率低,约为0.5%,较易引起死亡。见于快速进入4000m以上(少数人可在海拔3000m即可发生)高原者,发病急,多在夜间。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诊断为急性高原脑水肿:①剧烈头痛、呕吐,可伴有不同程度精神症状,如表情淡漠、精神抑郁或欣快多语、烦躁不安,或有步态蹒跚、共济失调;②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朦胧状态、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③眼底检查出现视盘水肿和(或)视网膜渗出、出血。尸检证明弥漫性脑水肿并伴有微量出血。
增加肺泡和动脉氧供是高原肺水肿的最佳治疗手段。吸氧或降低海拔高度可增加动脉氧分压、减少肺动脉压、亦有利于脑组织功能改善。因此降低海拔高度、补充氧气或两者并用几乎总是有效的。早期充分吸氧,氧流量约每分钟6~8L。有肺水肿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暖,有条件时使用高压氧。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严禁大量饮水。呋塞米 (速尿)20~40mg立刻静脉注射或40~80mg口服,每日2次,为期2-3日。利尿期间宜补钾并观察脱水情况。有烦躁不安和呼吸频率加快时,可用吗啡15mg静脉注射;也可采用0. 25g氨茶碱溶于5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注。静脉缓慢滴入氢化可的松可减少毛细血管渗出及解除支气管痉挛。如症状仍不缓解,可采用气管插管,持续性正压通气并充分给氧。有呼吸和心力衰竭时,应立即采用相应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海拔较低处。
5.高原低血压症 我国患病率为10%左右。临床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发病原因与长期低氧所致组胺含量增多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有关。久居和世居高原者的醛固酮分泌量显著减少,从而导致血压偏低。多数不需特殊治疗,对症状明显者可酌情对症处理。
职业性慢性高原病的特殊要求:
(1)诊断分级仅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心脏病两类;
2.高原心脏病 以小儿为多见,由于对缺氧的代偿能力较差,缺氧引起肺血管痉挛、硬化,使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因持续负荷过重而增大,导致右心衰竭。此外,血压增高及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也影响左心室,造成整个心脏肥大和全心衰竭。缺氧也可导致心肌细胞的水肿、灶性坏死和心肌纤维断裂等。临床症状小儿有发绀、气急、水肿、阵发性咳嗽、夜啼、精神萎靡等。成人有心悸、咳嗽、发绀、水肿、体力衰退等。X线检查时,小儿心脏常呈弥漫性或球形扩大,成人的肺动脉明显突出,肺动脉主干直径常大于1. 5cm。尸检见右心心肌变性,肌纤维广泛断裂,间质增生水肿,肺小动脉中层肌肉增厚,肺动脉干弹力纤维消失。转低地后,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高原心脏病的分级:①轻度:肺动脉平均压> 2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30mmHg,且胸部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有一项以上显示右心增大。②中度:肺动脉平均压>4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60mmHg,右心增大,活动后乏力、心悸、胸闷、气促,并有发绀、轻度肝大、下垂性水肿,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③重度:肺动脉平均压> 7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90mmHg,稍活动或静息时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明显发绀、肝大、下垂性水肿、少尿等。
治疗重点是纠正心力衰竭和防治感染。
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是一种代偿功能。久居高原,缺氧刺激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参与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海拔越高,居留时间越久,其红细胞也越多。红细胞增多,则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全血比黏度增高,致循环阻力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和组织缺氧,产生一系列症状。诊断标准:海拔2500m以上,男性Hb≥210g/L,女性Hb≥190g/L;海拔2500m以下,男性Hb≥180g/L,女性Hb≥160g/L。诊断分级按照症状、体征记分,以确定分级,具体参见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GBZ92-2008附录A。紧急治疗可以考虑静脉放血300~400ml,仅可使症状暂时缓解,以转低海拔地区治疗为宜。
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低氧引起神经激素释放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继之微血管床灌注过度,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加、毛细血管渗出,水肿随即发生。低氧诱导脑血管舒张或其血管舒张效应物如一氧化氮通过激活微血管系统产生头痛,头痛又引起其他症状如恶心、不适,这些就是所谓高原反应。另一种解释是轻度脑水肿引起了高原病的早期症状。两者孰因孰果尚不明确。证据表明,所有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均存在脑容量增加。急性高原病可能与介体对脑血管扩张的代偿或调节能力失代偿有关.缺氧可引起肺小静脉血管收缩,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又可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加上缺氧引起的淋巴循环障碍,最终促发肺水肿。血流动力学因素,如持续的血管舒张、脑自主调节受损、脑毛细血管压增高均可能促进水肿形成。低氧诱导的血脑屏障生化学改变可能也很重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诱导的一氧化氮合酶、缓激肽等可能在此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介导作用。
治疗应首先连续给氧(95%的氧和5%的二氧化碳),清醒后仍应间断给氧。应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等积极治疗以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以促进恢复。可酌情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盐酸山梗菜碱(洛贝林)、尼可刹米(可拉明)等。注意水、盐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必要的抗感染措施。必要时可采用气管插管,过度通气,使降低颅压。病情稳定后转至低地继续治疗。
4.高原高血压症初到高原血压升高,主要由于缺氧使小血管收缩、痉挛,循环外周阻力增高,心率加速,循环时间缩短之故。移居高原1年内为适应不稳定期,血压波动明显,而以升高者居多。肾素分泌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均可能对高血压形成有影响。临床表现与慢性高原反应相似,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很少引起心、肾损害。返回低地后,血压很快恢复正常。
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国内研制成功的轻便折叠加压舱已经投入应用其内部模拟高度可以降至海平面。起较好治疗作用。
(二)慢性高原病 通常发生在年龄20~50岁的男子。按临床表现又分为五种类型,但各类型间表现互有交叉,大多数病例是以肺动脉高压和心脏改变为主的混合型。
1.慢性高原反应有些患者虽在高原居住一定时间,但高原反应症状始终迁延存在,常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有时可有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应注意体质锻炼,提高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对症治疗用维生素B6、溴剂等。
【分类】
高原病多发生于初登山时,特别是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急性高原病(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另外,还有高原视网膜出血的报道。
第二节减压病
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DCS)旧称沉箱病( caisson disease)、潜水员病(diver disease)。是指人体在高气压环境下停留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气压降低幅度过大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此时人体组织和血液中原来溶解的氮气,游离为气相,形成气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损伤。飞行员自地面(常压)迅速飞向8000m的高空(低压)时,若座舱密闭不严,也能发生减压病,属于航空病中的航空减压病。饱和潜水现已应用于海洋开发和大深度救捞作业。这是指潜水员在高气压下长期暴露,体内各组织体液中溶解的惰性气体如氦气达到完全饱和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只要压力(深度)不变,无论暴露时间如何延长,其减压时间是相等的。饱和潜水过程中,机体长时间处于高气压应激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