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条件要求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素养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素养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素养标准引言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能力。

为了确保中小学教师具备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求,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素养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概述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素养标准。

标准一:基本硬件操作能力- 具备操作计算机及相关硬件设备的基本能力;- 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 能够正确连接和配置多媒体设备,并进行简单故障排除。

标准二:教学资源应用能力- 理解教学资源的分类和特点,并能根据教学需求进行选择、评估和使用;- 熟悉各类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方法;- 具备多媒体教具的运用能力,能利用教学素材进行教学设计。

标准三: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 具备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评估等方面;-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创新探究;- 具备信息安全与法律意识,能够正确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

标准四:教学管理与评估能力- 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管理,包括排课、考勤和学情跟踪等;- 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生评估与测验的能力;- 能够利用教学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思,优化教学过程。

标准五:教育研究与资源共享能力- 具备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育研究;- 能够参与在线教育社区和资源共享,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

结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素养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各级教育部门应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评估机制,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同时,教师个人也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素养,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求。

小学信息技术新学科要求(全)

小学信息技术新学科要求(全)

小学信息技术新学科要求(全)导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小学教育引入了新的信息技术学科。

本文档旨在总结小学信息技术新学科的要求。

学科目标-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包括基本操作、文件管理和应用程序使用。

- 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和评估能力,让他们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 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他们在网络上的负责任行为和合法使用。

-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信息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包括隐私、版权和网络欺凌等。

学科内容计算机基础- 学生应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 学生应学会使用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如鼠标、键盘和打印机。

- 学生应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界面。

文档处理- 学生应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进行文本编辑、格式设置和打印。

- 学生应了解通用文件格式(如.doc,.pdf和.txt),并能够进行文件的转换和共享。

数据处理- 学生应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输入、计算和图表制作。

- 学生应能够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统计。

多媒体制作- 学生应了解多媒体元素的概念,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

- 学生应学会使用多媒体编辑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进行幻灯片制作和演示。

信息搜索与评估- 学生应学会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

- 学生应学会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避免误导和不良信息的影响。

网络安全与伦理- 学生应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包括密码保护、账号安全和防病毒措施。

- 学生应知晓网络上的合法使用行为,避免侵犯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

- 学生应学会应对网络欺凌和不当内容的识别和报告。

结论小学信息技术新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信息素养。

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文档处理、数据处理、多媒体制作、信息搜索与评估以及网络安全与伦理等内容,学生将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做到负责任和合法的使用。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的通知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的通知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教育局•【公布日期】2016.05.23•【字号】成教办〔2016〕2号•【施行日期】2016.06.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教育信息化正文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的通知成教办〔2016〕2号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社会事业局,各区(市)县教育局,简阳市教科局,直属(直管)学校(单位):为全面、科学、系统地推动全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整体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加快建成成都“智慧教育”体系,市教育局制定了《成都市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现将《标准》印发给你们,请你们高度重视,组织本单位及下属学校(事业单位)认真学习,统筹、指导、支持成都市数字校园试点学校升级达标。

自评达到相应标准的成都市数字校园试点学校或其他学校可通过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复核、推荐(推荐时间及办法另行通知),报市教育局核准为成都市数字校园达标学校或成都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特此通知。

附件:成都市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成都市教育局2016年5月23日附件成都市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一、编制背景。

为推进成都市数字校园试点工作,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和未来学校新形态,促进、引领并指导全市中小学开展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整体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加快建成成都“智慧教育”体系,特制定《成都市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是成都市开展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普通中小学校。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可参照执行。

三、指标体系。

本标准结合成都实际,以教育技术装备应用为核心,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创新融合,基于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可操作性进行设计,分为基础支撑环境、数字化应用能力、数字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保障等四个维度(4个一级指标,52个二级指标)。

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

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
微课资源,应以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名优教师教学视音频(知识片段或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为主,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学习资源、练习测试、作业、拓展资料及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学案,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包含学习目标、知识构成、学习方法和技能训练等部分。
虚拟实验室,应构建虚拟实验环境以及问题驱动式学习环境,重点提供常规实验室完成困难甚至无法完成、成本过高、危险过大的演示与分组实验、探究实验等。虚拟实验室资源应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及当地现行教材的要求,探究智慧教学思路、过程与方法。
科研能力
学校主持或参加教学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占学校任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
学校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课题成果有激励机制,并落实到位。
应能够梳理总结出完整的智慧教育示范课。
应能够将智慧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梳理并推广应用。
应能够利用互动教研服务和教师培训服务,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
2
学生应用成效
应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所选教学模型为学生准备个性化学习的智慧教育支撑资源和环境。
合作学习能力
应能够向其他教师交流、传授智慧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并能够指导其他教师进行智慧教育教学设计。
应能够与其他教师合作互助,开展智慧教育实践和研究,并起到示范作用。
应能够影响、带动周围的教师进行智慧教育课堂教学。
优质示范课例应能够大规模的复制和推广到其他区域,有效解决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优质资源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群体间的优化配置,实现智慧教育的高位均衡。
能够构建自己的个人空间,在学校或家自觉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络学习,包括查询资料、搜集与下载资料、收发教师和同学的邮件、网络交流、在线测试、选修课程等。自觉访问校园网、班级空间、教师空间进行自主学习或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能根据需要对学习空间进行个性化设置(功能设置、页面布局与样式设置等)。

(最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常规25条)

(最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常规25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准备与设计第1条研读课标(指导纲要)、学习教材。

认真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阅读和浏览相应的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资料光盘、学科专题网站,紧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了解学科技术前沿,更新学科知识体系,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第2条研究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需求、已有学科知识基础,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第3条准确全面设计教学预案(1)教学设计应具备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等内容。

(2)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的思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4)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

(5)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

第4条科学编制教学计划。

要以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科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

第5条认真准备教学必须的软、硬件环境,整理开发教学相关资源。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的通知-川教函〔2017〕220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的通知-川教函〔2017〕220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的通知正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的通知川教函〔2017〕220号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各地认真实施《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有效破解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难题的重要手段,成为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抓手。

但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指导,一些地方和学校在“深度融合”和“应用驱动”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应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了教育信息化作用的发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依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适用于我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及普通高中学校。

各地要按照《指南》要求,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环境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深化应用和融合创新,使教育信息化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现将《指南》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告教育厅。

附件:《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四川省教育厅2017年5月4日——结束——。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以适应现代教学环境的需求。

下面是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技术基础知识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了解常用的办公软件和网络应用。

他们需要熟悉操作系统、文件管理和网络浏览器等基础工具,以便能够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开发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制作教案、教材和教具等教学材料。

他们应该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动画和视频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网络应用能力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网络应用能力,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研究。

他们需要能够搜索和评估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能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分享。

此外,他们还应了解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的基本知识,以保障学生和个人的安全。

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不断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培训和研究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他们还应该具备创新思维,能够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相结合,创造出更有针对性和创意的教学活动。

评估和反思能力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评估和反思能力,能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他们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果。

以上是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中小学教师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024全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全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全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2024全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发展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1)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2)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应用(3)多媒体的基本知识和应用2. 信息技术应用(1)word文档编辑与排版(2)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3)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4)frontpage网页设计与制作(5)电子邮件收发与管理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1)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2)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3)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5)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4. 信息技术素养(1)信息安全与道德规范(2)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3)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三、课程实施与评价1. 教学建议(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活泼、富有激情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实现跨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

2. 评价建议(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兴趣、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等。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小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发展,有效提高我省小学信息科技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及有关文件精神及《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内容,结合我省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要求。

一、计划与准备1.研读课程标准。

研读课程标准是准确把握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基础性工作。

要研究、学习《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深入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理解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掌握课程内容,加强学科发展史的学习,基于课程标准实施课程,坚守学业质量要求。

2.研究教材教法。

全面、系统地通读小学信息科技全套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本学期所执教的教材,领悟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间的内在逻辑,多维度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

在大概念统领下,可根据校情、学情,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计科学的教法,精心安排教学程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生在情境化、直观化、项目化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

注重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的统整,设计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

3.分析教学环境。

充分了解本校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环境,如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网络平台等,并定期维护设备。

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多维度、多样化的学情分析。

课前可采用谈话、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现有水平、心理发展程度、生活经验、班群特点等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中通过观察、对话、学习任务单等方式,实时掌握学生的认知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并与学情紧密结合进行教学评价;课后通过拓展应用等,进一步分析掌握学情。

4.制定阶段计划。

教学计划要聚焦问题、突出重点,可操作、可评估。

根据学校总体工作部署,结合科组的工作计划,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个人教学计划,计划包含对本学期的教材分析、教学总目标、教学内容重点、学段学情分析以及教学进度表等。

成都市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示范型)2011 (2)

成都市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示范型)2011 (2)

1:1 7
1:1 10
1:1 12
1:1 15
行政办公使用的计算机。实际 配备数量应满足办公管理的实 际需要。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系统 摄录编系统 校园闭路电视播控系统 校园广播系统 校园网
每个学生配备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一对一无线互动教学功能。
包括摄像机、数码相机、带非编卡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等。
有系统闭路电视综合布线,包括调制器、混合器、解调器、放大器、分配器、DVD、监视器等设备,3~6路节 目源(含有线电视) 有系统广播综合布线,包括功放、调音台、话筒、卡座、DVD、主控机等设备。 实现无线、有线全覆盖、具有网络安全及管理措施、有较为完善的信息存储、资源建设和实现信息化管理的 相关设备。接入互联网,宽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成 都 市 中 小 学 教 育 技 术 装 备 标 准[示范型]
成都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配备标准一览表 小学
装备标准 装备项目及功能要求 学生配机比(台:人) 教师配机比(台:人)
初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高中 备注
“学生配机比”是指学生使用 的计算机总数与学生总人数之 比 “教师配机比”是指:教师用 于教学、教研的计算机总数与 学校教师总人数之比
≥1:6 1:1
45 45 45~9 90~13 0 5 50
≥1:6 1:1
50~10 100~1 50~100 0 50 50
≥1:6 1:1
50~100 100~15 0 50
≥1:6 1:1
50~10 100~1 150~20 0 50 0
计算机网络教室配机(台) 班级多媒体教学系统配备比 (套:班) 管理用计算机
微格教室
校园电视台
有摄像机、三角架、非线性编辑设备、放像机、监视器、计算机、话筒、背景等设备设施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

第四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内容摘要: 1.重点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2.知道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3.知道信息技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努力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软件和接收我国卫星传送的教育节目的设备。

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

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积极支持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国家将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入。

”第一节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

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总结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有如下两点体会:其一,计算机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普及计算机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其二,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传授,也可以融合到其他的课程之中。

当前,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规划,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 川教函[2004]319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 川教函[2004]319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
川教函[2004]319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川教基[2001]15号)要求,结合我省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厅修订了《四川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教育基本配备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标准》是我省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费制”实施中信息技术教育收费的学校应达到的标准,各地应督促各中小学按《标准》进行配备,认真落实四川省高中及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切实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严格检查,未达到《标准》的学校不得收取信息技术教育费。

附件: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
二00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课时每台机器不超过2人上机。

增加班额须增加相应的信息技术装备。

2、“☆”表示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要求,分阶段实施。

3、“*”表示在有条件的学校实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为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全面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

为科学考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为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与考核提供依据,参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请参照执行。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基本要求: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形成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相关的自学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

具体内容:一、能使用各种常见的信息技术资源1.能成功地连接、安装和使用常见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麦克等)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2.能熟练使用常见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扫描仪、数码相机等); 3.熟悉Windows 等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方式; 4.能熟练地进行磁盘、目录、文件的管理,包括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等; 5.能够安装、启动应用软件(如从光盘或软盘上安装软件); 6.能在同一应用程序内和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的剪切、复制和粘贴; 7.能借助软件的“帮助”或用户手册来学习使用某种软件,解决软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8.能进行基本的故障检测,解决教室中常规性的软硬件问题。

二、能够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1.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及汉字录入方法; 2.能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 3.能熟练使用演示文稿软件; 4.能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

三、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能进行基本的网络应用操作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性知识; 2.能熟练地使用浏览器软件上网,检索、浏览、保存、下载信息; 3.能使用BBS 和网上聊天室; 4.能熟练地发送、接收、管理电子邮件; 5.能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和发布简单的网页。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1.硬件操作技能: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 盘、打印机、显示器等);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

2.软件使用技能: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1.硬件操作技能: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2.软件使用技能: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

【2024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

【2024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一)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前言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

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一) 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逐渐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成为了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旨在明确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基本要求,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这包括熟练操作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常用操作系统,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制作等基本操作。

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包括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资源的利用和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

其次,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利用互联网等工具获取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当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教材、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为教学提供支持。

此外,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仅仅是指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设计出符合信息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案。

教师应当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生动、有趣、富有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信息化评价能力。

教师应当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作业批改、利用教学管理系统进行学生成绩管理和分析等。

同时,教师还应当能够对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旨在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评价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教育的挑战,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能力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标准

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标准
川教函[2004]319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川教基[2001]15号)要求,结合我省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厅修订了《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多媒体教室3间,多媒体投影系统不少于6套
适合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相应系统软件
适合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应用软件及教学光盘
校园网管理中心面积不小于30㎡,品牌服务器不少于3台,完成综合布线,外部信息接口类型为光纤、DDN、ADSL、卫星宽带接收等,接入带宽应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
实施绿色上网工程
多媒体投影系统不少于3套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城市一般初中
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不少于50台),机房面积按照1.8㎡/座设置。
多媒体计算机不少于5套
多媒体投影系统不少于2套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农村一般初中
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不少于30台),机房面积按照1.8㎡/座设置。
多媒体计算机不少于4套
多媒体投影系统不少于1套
外部信息接口类型为光纤、DDN、ADSL、卫星宽带接收等,接入带宽应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
实施绿色上网工程
☆接入基础教育专网并共享基础教育资源
*接入教育城域网
实施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
*共享卫星教学资源
县(市、区)级示范性初中
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不少于50台),机房面积按照1.8㎡/座设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条件要求根据《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1-2005)》,为进一步规范成都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保证成都市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成都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条件要求》第一章组织领导和机构、人员设置第一条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各区(市)县教育局应由分管局长负责,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已成立“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的可更名),并落实有关机构、人员,对所属学校的软硬件配置、教学教研活动、信息技术应用的开展进行管理和指导。

第二条学校应有一名校级干部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经费落实,及时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教务处负责按照教学大纲安排课时,学校应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室、组)”或“信息技术教研室(组)”对信息技术及电教工作统一管理。

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要成立“校园网络管理中心”负责全校信息网络的管理。

第三条信息技术教师应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教师周工作量应按照校内主要学科教师的标准工作量计算方法计算;对超过标准工作量部分的工作也应予以认定。

第四条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具有与学校类别、规模相应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经培训后持证上岗。

小学、初中1人以上,高完中2人以上;已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至少应配备网络管理技术人员1人。

第二章信息技术装备及软件建设- 1 –第五条设备、设施的建设应有科学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要本着以满足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制定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充分落实,分步实施。

第六条按照《成都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配备执行标准》(成教[2002]31号)完成信息技术教育应有的装备。

网络教室的建设应遵照《成都市中小学网络教室建设实施规范》(成教信[2001]11号)进行。

第七条网络教室需具备外部接口,与教育城域网相连,城区及县城所在地的学校应采用宽带方式接入;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可采取ADSL或拨号上网方式接入。

暂时不具备外部接口的网络教室,应采用虚拟上网软件建立虚拟的上网环境,网页内容要定期更新。

第八条高完中、城镇初中、小学及有条件的农村初中、乡中心校应建立与学校相适应的校园网。

第九条软件建设按照成教[2002]32号《关于加快教育系统软件正版化进程的通知》,学校必须配备使用正版软件。

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必须配备以下软件:系统软件:Windows98、NT4.0(或以上版本);教学软件: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求的CAI,WORD、EXCEL、FRONTPAGE、POWERPOINT、IE等软件及其他学科课件制作软件;工具软件:杀毒(如瑞星、KILL、KV3000等)、备份(如Ghost)等。

第三章信息技术教学第十条学校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设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有合理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第十一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纳入教务管理,学校要制订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周课时安排和考试安排,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的常规管理和研究。

第十二条学校使用符合省、市教育部门相关规定要求的教材。

第十三条小学信息技术课宜从三或四年级开设,一般为68-136课时;初中一般为68-136课时;高中一般为70-148课时。

上机课时不得少于总开课时数的80%。

普通高中在进行信息技术课会考后,可根据需要继续安排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但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安排好任课教师,落实好相应的教材。

高中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应参加四川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合格率一般学校不得低于80%,示范校合格率在90%以上;初中和小学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及其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

第四章设施设备管理第十四条常规管理1、各信息技术功能室维护维修、清理报损、清洁卫生等管理工作,应有专人负责。

管理人员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对设备故障应及时请专业人员维修,并填写《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维修维护登记》,对造成的损失应明确责任,严格执行赔偿制度。

2、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应单独建立设备明细帐、维修维护明细帐、易耗品流水帐,做到定期整理、帐物相符。

设备调出或报损,需经学校领导审核同意,并报本地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每学期期末管理人员应对设备设施进行清理,并将注销清单上报审批。

3、建立完整的计算机设备档案,其中至少包括:各类设备的说明书与使用手册、计算机网络教室使用情况记录、学生上机实习记录、软件数据目录并进行跟踪记载。

软件数据、磁盘等,应存放在铁皮柜内,建立软件借还登记制度。

4、学生应严格遵守《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规则》、《学生上机实习规则》、《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安全用电制度》。

5、注意安全保卫工作,机房要有防盗措施和防火设施;6、计算机网络教室应符合《成都市中小学网络教室建设实施规范》和防雷措施。

7、保持计算机室清洁整齐干燥,定期对各种设备除尘,机房地面要平整,窗户密闭性好,并挂设窗帘,设置换气扇,所有计算机应配备防尘罩。

8、要充分发挥机房的效益,除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外,还应积极开展计算机兴趣活动、组织教师培训、其它学科教学、课外对学生和社会开放。

周平均开机时数,不得少于15学时。

第十一条网络管理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过滤有害信息,实施绿色上网工程。

2、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成教办[2002]33号《关于印发〈成都市教育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规范〉和〈成都市教育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细则〉的通知》,并有完善可靠的防止有害信息进入学校的软、硬件措施。

3、已建立应用管理局域网络的学校,要严格执行《校园网络中心管理制度》,安排熟悉网络知识的人员管理网络,确保网络可靠、安全的运行。

建立校园网的学校由网络管理中心负责全校网络的管理,以确保信息交流的畅通,并有专人填写《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维修维护登记》、《互联网开放日志》、《校园网中心机房维护日志》。

学校应制定《网络事故预案》,并对全校师生进行培训,将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人。

全校师生应了解《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知道在发生网络事故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

4、切实做好病毒防治工作。

管理人员、教师拷贝软件应确保来源可靠,严禁学生使用自带软件。

一旦发现计算机染毒,应立即隔离,请专业人员处理。

第五章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第十六条学校应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及电教设备,积极开展各学科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要注意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每学期应举行一至二次多媒体辅助教学观摩研究活动,以便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七条各校在进行辅助教学的同时要注意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展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活动。

第十八条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基本要求各学校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本着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分步实施。

学校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教育管理,采用的软件应符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要求。

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应用需要,分步配备管理系统,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微机排课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等。

已建立校园网的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功能,全面实现学校计算机辅助管理,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第六章加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力度第十九条信息技术教师和机房、网络、校园网管理人员必须参加全市统一的培训,达到上岗合格水平。

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加强进修学习,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需要,成为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技术骨干。

学校应根据本要求制定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标准,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务聘任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第二十条学校应定期开展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培训,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激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热情、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七章检查及管理第二十一条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条件合格验收办法由市教育局普一处、普二处、计财处、社管处、职教处、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根据本标准,对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条件合格验收检查。

未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条件合格检查的学校,必须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取得成都市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条件合格证的学校,在适当的时期将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学校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学校将取消《成都市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条件合格证》。

第二十二条信息技术教育费的使用管理取得成都市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条件合格证的中小学校,可按照相关文件内容收取相应的信息技术教育费。

信息技术教育费主要用于信息技术硬件、软件装备、网络接入、信息使用费、电费、设备维修、专业人员培训。

市教育局计财处负责对信息技术教育费使用的监管和审计。

各区(市)县教育局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加强管理,进行统一协调,务必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补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本要求自下达之日起执行。

参考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成都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细则》《成都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配备执行标准》《成都市教育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规范》《成都市中小学网络教室建设实施规范》《成都市教育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