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七年级上册数学新课程标准.doc

合集下载

最新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word版

最新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word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学段目标 (6)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7)第三学段(7~9年级) (7)一、数与代数 (7)二、图形与几何 (10)三、统计与概率 (14)四、综合与实践 (1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6)一、教学建议 (16)二、评价建议 (21)三、教材编写建议 (25)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0)附录 (32)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2)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3)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篇1: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探究的过程,学习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2、能力目标:通过推导两个有理数相乘法则的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二、教学重点:经历由几组算式推导有理数乘法的法则的过程教学难点:如何观察给定的乘法算式,从哪几个角度概况算式的规律。

三、课前准备:1、复习小学的乘法法则2、出几道小学里已经做过的两数相乘的题目,并计算。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问题:根据课前准备,小学我们计算的两个数相乘都是正数乘正数或者正数乘零,现在我们知道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三类,根据这种分类,你能说出两个有理数相乘会出现哪几种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类型)预设:学生可能会把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当作一种情况,教师可引导为两种。

(二)观察归纳,学习法则(设计说明:法则的得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类探究(说明:3组探究重点是探究1)探究1(师生共同活动)问题1、观察下面熟识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3=93×2=63×1=33×0=0预设: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提示学生观察两个因数有什么变化规律,积有什么变化规律。

这样会得到规律:左边因数都是3,右边因数依次减1,而积依次减3。

问题2、根据这个规律,你能填写下面的结论吗?3×(-1)=3×(-2)=3×(-3)=问题3这组数据的规律,对其他组类似规律的数据也成立吗?自己根据这个规律构造一组数试一试。

问题4、以上两组数相乘属于正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你能类比加法法则,从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再来观察他们存在什么规律吗?归纳可得:(板书)正数乘正数,结果为正,绝对值相乘;正数乘负数,结果为负,绝对值相乘。

初中数学新课程培训资料

初中数学新课程培训资料
(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 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客观性知识) 、 数学活动经验(主观性知识)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
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 现实社会,去 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 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用数学的眼光去 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
浙江版教材:在作业题中设A组、B组和C组题; 每章还设计2-3个探究活动;每册书设计3-4个设计 题,一个课题学习。 人教版教材:在习题中设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拓广探索;每章还设计了阅读与思考、实验与探究、 观察与猜想、数学活动等;每册书有课题学习,信
息技术应用等。
北师大版教材:每章的复习题设A组、B组和C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 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 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 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
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
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
工具,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
生懂得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解决实际 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 号感。
●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
学的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
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课程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空间观念”:例如,一个人用小立方块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篇: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就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切实化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主动去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

一、计算题的教学生活化计算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整个小学阶段都贯穿有计算题的教学。

但是,由于计算题的计算方法单调、内容枯燥无味等原因,使学生见而生“厌”,久而久之还会对数学失去兴趣。

为此,教学时必须把计算与生活无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计算题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趣、算得开心,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出示了一道尝试题:“143-98”,通过自学课本,学生会正确计算“14398=143-100+2”,但对于减去100后为什么要加上2,一时难以理解。

这种情况在我意料之中。

因此,我就设计了模拟生活中购物的情境:把教台当成了柜台,上面摆有篮球、足球、羽毛球拍等体育用品,再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一个顾客带了143元钱来到柜台边准备购物,里面是一张百元大钞和四十三元零钞。

只见顾客挑了一个标价98元的篮球,他掏出那张百元大钞,递给售货员,这时他还剩下43元,即应把143-100=43(元),只见售货员接过钱后,找回2元,这时顾客的手里有45元,即43+2=45(元),也就是说多减去的2元应该再加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6.1扇形统计图连云港市新浦中学韩爱东教学目标(一)识技能目标:1、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作出决策(二)过程方法目标: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体会扇形统计图所反映出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三)情感态度目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获取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意义;2. 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统计的一些知识,已经能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会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因此本节课应着重于认识扇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得信息。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元旦节即将到来,班级打算搞一次活动,大家有什么建议?(学生纷纷发言)〔生〕联欢晚会。

〔生〕登山、郊游、聚餐……〔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但是我们只能搞一项活动。

那么到底选哪一个好呢?(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

)。

〔生〕首先在班级作一次统计,然后少数服从多数。

(说的通俗易懂)〔师〕这位同学的方法很好,他想到了用数据来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解决。

[问题探究] (展示课件)请回答:(1)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什么?(2)希望举行那种活动形式的人最多?(3)如果你是我们班的班主任,你会选择那种活动?(4)这个图的各个百分比是怎么得到的吗?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5)如果小明想知道希望开联欢晚会的同学人数是多少?你能告诉他吗?(6)如果可以把两种活动结合到一起,则选用那两种活动可以满足一半以上的同学的愿望?〔生〕(1)分别代表想参加某种活动的人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数(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回答即可)(2)希望举行联欢晚会的人最多。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正式用)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正式用)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2012—2013学年度教师:蔡弘哈密市第五中学第一章《有理数》单元备课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1、本章的主要内容: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2)、有理数的分类:(3)、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概念(4)、数轴:(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的哪些方法(6)、有理数的乘方:掌握(1)a n(其中n是正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其中a、n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当a、n满足什么条件时,a n的值大于0?(7)、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运算法则及运算律(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④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零。

(用符号表述:)(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③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积为正;④几个有理数相乘,若其中有一个为零,积就为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2020年整理).pptx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2020年整理).pptx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 “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 行 为动词解释见附录 1)。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 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 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 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3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 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 描述图形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本标准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 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 年 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 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 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
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 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 习 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 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标修订简介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标修订简介
•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是课程改革实验 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坚持加强社会的宣传和动员,争取社会对课程 改革的支持与参与,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 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朱慕菊:正确处理五对关系
• 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的关系
(不对立,后者起飞的平台与基础的一致性)
(3)去掉“程式化”三个字(不好理解),保留 “机械的”(训练),原意不变。
6.P21,1(6)
修改:将“质数”改为“素数”,使数学名 词表达规范化。
• 7.P21,2(4) 修改:把“互逆”改为“相互”,因为 “互逆”的提法不科学。
9.P31,第三学段引言部分第二段
修改为:…注重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估计和求解;验证 解的合理性。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 联系,加强数与形的联系。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 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之间的关系 • 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关系
(从培养公民的视角上看待这个问题。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标准修订选说
(材料摘自《修订说明》)
修改建议:… 修改结果:… 修改理由:…
充分听取来自实践工作者的意见
第一部分 前言
作部分文字的修改
1.P.1 第一段
修改:前言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 作为科学的数学的描述;第二部分是对是对 数学课程性质的描述。其中第一部分在保持 “过程”提法的同时,丰富了对数学的描述。 第二部分是新增加的部分。
• 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理 解和指导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 的前提;
• 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 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结合起来是课程改革 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几个方面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几个方面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几个方面?具体内容有哪些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2)突破学科中心(3)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 4)加强评价改革的指导(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指导思想:以《202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不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方法研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身数学教学水平;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班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55人。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

七年级学生还固守六年级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4章内容。

分别是“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几何图形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并配合有理数的运算学习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基本知识,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这部分的内容不仅是为下一部分内容“整式的加减”的学习作好一个铺垫,而且是整个初中(7~9年级)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中关于“数”的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可以说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七上数学新课标电子版

七上数学新课标电子版

七上数学新课标电子版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七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
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活动包括
但不限于:
1. 数与式: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以及
它们的混合运算。

同时,探索代数表达式的简化和求值。

2. 方程与不等式: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学习如何解方
程和不等式,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几何图形:研究平面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等,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关系。

4. 图形的变换:探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反射等变换,以及这些变换
如何影响图形的形状和位置。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学习如何收集数据,使用图表(如条形图、折
线图、饼图)来表示数据,以及如何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6. 概率初步: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和模拟来理解随机事件
的可能性。

7. 数学思维与逻辑推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
数学推理能力。

8. 数学应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金融、科学、
工程等领域,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新课标也注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来辅助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1.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一元一次方程;丰富的图形世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生活中的数据、可能性。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通过数系的拓展形成“有理数”的概念。

由于负数的引入,自然地将有理数的“运算”及“运算律”提升为关注和学习的对象。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重要特征,方程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是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为后面无理数的发现及实数系统的建立埋下伏笔。

初中阶段的几何知识学习以平面几何为主。

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从对三维空间实物的观察开始,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背景经验,在实物、几何体、直观图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表示与转换中提高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水平,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积累数学经验,感受到学习平面图形的必要性和简单图形的基础性,体会基本图形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学习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现实生活可以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

在《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突出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突出合情推理的作用。

《生活中的数据》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重要作用,理解数据的处理及其所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

在《可能性》一章中,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试验体会随机现象中隐含着规律性,初步形成随机观念。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不难体会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形成有理数概念的合理性。

数轴的建立给出了有理数的一种直观解释和表示形式,可以作为工具配合现实情境加深对有理数运算意义的理解。

绝对值概念将有理数与非负数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便于对正负数运算的规则作出清晰的表述,它的几何意义是有理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有理数的运算,特别是乘、除法的规定,不属于因果性的解释,而是希望“正数的性质负数也有,……这是在因袭数性”(付种孙),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

教材中作了细致的处理,反映了认识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运算的训练还采用了游戏的方式(24点),并注意在后继学习中不断巩固与强化。

(2)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中,学习几何对象不是从几何学的逻辑起点开始,而是顺应数学历史的进程,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从现实世界实物的考察开始,舍弃次要因素,分解出简单几何体或基本图形,在分解与整合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和空间观念。

不是提前学习立体几何,而是通过活动学习“数学化”。

在第四章中,自然地陆续引入几何概念,通过操作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基本性质,并采用符号语言进行表示。

教材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再现由直观动作思维到直观表象思维的过程,为进一步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的发展作好必要的准备。

(3)统计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观念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也不是说教能解决的,需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需要收集数据,需要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

因此,整个教材中统计有关内容的设计,都力图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如教科书提出“为了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你们对学好数学有信心吗”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驱动,带领学生从事统计活动,在活动获取相应的知识与方法,发展其能力。

概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随机观念有多个层次,因此,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此,本册仅仅定位于让学生感受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的普遍性,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感受到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至于具体如何刻画,则放到七年级下册研究。

此外,对于随机性大小,也仅关注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而不希望从理论上分析。

不希望学生说,“这种情况有3种可能,那种情况只有2种可能,因此,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大一些”,这样的描述,实际上已经基于“每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是完全一样的”,这已经是理论计算,也许你所举的案例中这样分析并不错,但如果学习概率之处,学生都是如此感受的,可能容易将这种(等可能)情况泛化,为后继学习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二、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1)关于有理数的运算,强调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对运算律的认识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

由于繁难的数字运算可以利用计算工具进行,运算技能的培养主要放在对运算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上。

鼓励算法多样化,因为不同的算法可能来自不同的理解或思维习惯,通过交流资源共享。

代数是表示、交流和问题解决的工具,符号是其核心。

通过《字母表示数》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代替具体的数字使问题得到一般性的解决。

进一步领会便于形式运算(如合并同类项)和对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对于方程的认识产生直接的影响。

(2)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中,表面看出似乎没有太多具体的知识点。

事实上,一个空间图形可以通过其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用平面去切截和三种视图来实现三维与二维图形相互转换。

通过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对象简单化、直观化,同时还要启发与提示进行理性思考。

如用平面截一个立方体,截面能够是一个七边形吗?在做中“想”,包括理性的分析和推理——为什么能够、或不能够。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提高视觉思维能力及水平是本章主要的学习目标。

2.教学中要有准确的定位,提高学习的实效性(1)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中,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方程的概念。

“方程”无疑是数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通过学习领会方程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学习“用方程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有些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求解,需要对所列算式的意义能做出清楚的解释,往往需要较多的智力投入。

方程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求解的程序,还需要达到通过建立方程达到求解未知量的目的,其中的关键步骤是把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数)与已知量平等看待,寻求它们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等量关系并表示出来。

方程的学习为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机会。

(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是《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章的教学目标。

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改善不良的数学印象。

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活动中的数学内涵,把兴趣引向数学主题上来。

活动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如在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遇到很多数学问题。

通常,数学问题或数学思考可以由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发出来,情境可以为数学理解提供经验支持,但应及时切入主题,避免长时间“打外围战”。

我们应当首先抓准每节课的基本定位,如从不同方向看,主要目的是学习三种视图,学会空间图形与平面投影之间的相互表示,在此基础之上,再应当学生思考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

借助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对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应注意避免教学活动成为技术的展示课。

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总体分析及第一章教学建议一、教材与《标准》的关系《标准》的实验教材,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而成。

在实践的层面检验《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价值和有效性。

标准的变化极大——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

唯一由数学课程标准组主持编写的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数学学习目标——教材的学习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发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习内容与素材的选取以最有利于该学段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

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都能够获得自身发展所必要的数学、都能够在数学上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的)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有更多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读一读”栏目提供了包括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

教材中的习题分为二类:“习题”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帮助他们熟悉与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属于基本要求;“试一试”则仅仅面向有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以进一步理解和研究有关知识与方法,属于高要求,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去完成它们。

数学学习内容——教材将选择富有数学内涵的、有现实意义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水池放水、鸡兔同笼与羊狼共圈,报刊资料,真实性的习惯);体现现实性——以学生自身和周围环境中的现象、以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

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整体性——关注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即突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实质性关联,体现数学的整体性。

展示使用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去表达与思考同一研究对象、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良好的数学观;层次性——教材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如符号感、函数思想、统计意识、推理和证明意识、空间观念等。

为此,在每一册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学习领域中,学生们都将有机会感受、应用与领悟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归纳的方法——代数式的开始)数学学习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