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各个章节小结
仪器分析总结
仪器分析总结第一篇:仪器分析总结1.绪论要求:1.仪器分析概念及性质*2.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3.仪器分析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仪器分析概念:现代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及其在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析信号与物质的内在关系为基础,借助比较复杂或特殊的现代仪器,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的特点:1.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
2.选择性好。
3.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
4.用途广泛。
5.相对误差较大,价格昂贵。
仪器分析方法分类:光分析法、分离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质谱法、分析仪器联用技术。
光分析法:光分析法是利用待测组分的光学性质(发射、吸收、散射、折射、衍射、偏振)进行分析测定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光分析法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光谱法又分为原子吸收发射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法。
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组分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测定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法分为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等。
分离分析法:利用物质中各组分间的溶解能力、亲和能力、吸附和解吸能力、渗透能力、迁移速率等性能差异,先分离后分析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分离分析法分为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质谱法:质谱法是将待测物质置于离子源中电离形成带电离子,让离子加速并通过磁场或电场后,离子将按质荷比(m/z)大小分离,形成质谱图。
联用分析技术:联用分析技术已成为当前仪器分析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分离方法(如色谱法)和检测方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质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结合,汇集了各自的优点,可以更好地完成试样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气相色谱-质谱法-质谱法(GC-MS-MS)、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仪器分析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精密度、准确度、选择性、标准曲线、灵敏度、检出限。
精密度:旨在相同条件下用同一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仪器分析复习总结
仪器分析复习总结第八章电位分析法P198 电分析化学法原理:主要是应用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研究在化学电池内发生的特定现象,利用物质的组成及含量与该电池的电学量,如电导、电位、电流、电荷量等有一定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电位电极:如将一金属片浸入该金属离子的水溶液中,在金属和溶液界面间产生了扩散双电层,两相之间产生了一个电位差,称之为电极电位。
能斯特关系:利用电极电位值与其相应的离子活度遵守能斯特关系就可达到测定离子活度的目的。
P199 指示电极:在原电池中,借以反映离子活度的电极。
即电极电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并能指示待测离子活度。
参比电极:在原电池中,借以反映离子活度的电极。
即电极电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并能指示待测离子活度。
常见的参比电极有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汞=硫酸亚汞电极等。
P200 标准氢电极:是参比电极的一级标准,它的电位值规定在任何温度下都是0 V。
用标准氢电极与另一电极组成构成电池,测得的电池两极的电位差值即为另一电极的电极电位。
甘汞电极:金属汞和Hg2Cl2及KCl溶液组成的电极。
其半电池组成:Hg,Hg2Cl2|KCl。
P201 银-氯化银电极:银丝镀上一层AgCl,浸在一定浓度的KCl溶液构成的电极。
其半电池组成:Ag,AgCl|KCl。
标准甘汞电极(NCE): KCl溶液的浓度 1.0 mol/L饱和甘汞电极(SCE): KCl溶液的浓度饱和溶液3类指示电极:1)金属-金属离子电极(第一类电极):金属离子与金属直接交换电子 2)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第二类电极):甘汞电极3)惰性电极(零类电极):常用铂电极或石墨电极,协助电子转移。
P205 离子选择性电极(ISE):用于以电位法测定试液中某些特定离子活度的指示电极。
特征:1、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在膜表面发生离子交换或迁移2、电极电位满足能斯特方程P206 液接电位:在两种组成不同或浓度不同的溶液接触界面上,由于溶液中正负离子扩散通过界面的迁移率不相等,产生的接界电位差。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苯环或烯烃上的H被各种取代基取代,多产生红移。 5)pH值:红移或蓝移 6)溶剂效应:红移或蓝移
由n-*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增加,形成 H 键的能力增加, 发生蓝移;由-*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增加,激发态比基态
应时,可以试样作参比(不能加显色剂)。
第四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4.1 概述 4.2 基本原理 4.3 AES 仪器 4.4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关键词: 1)分析对象为大多数金属原子; 2)物质原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射产生特征谱线(线光谱); 3)谱线波长——定性分析;谱线强度——定量分析。
定义:AES是据每种原子或离子在热或电激发下,发射出特征的电磁 辐射而进行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标准曲线法; 标准加入法; 内标法。
第二章 光学分析方法导论
光学分析方法: 利用光电转换或其它电子器件测定“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之后的辐射 强度等光学特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E = hν = h c /λ 发射光谱
吸收光谱
线光谱: 由处于气相的单个原子发生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锐线,线宽大约
定义,概念,名词解释 方法原理、特点 仪器 定性、定量分析 误差来源及消除
仪器分析方法及分类
仪器分析
光分析法
原子 光谱
分子 光谱
电化学分析法
电 电库 伏 导 位仑 安
色谱分析法
气相 色谱
液相 色谱
热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 分析仪器联用技术
原 原原 子 子子 发 吸荧 射 收光
紫分 红 外子 外 可荧 见 光、
仪器分析小结
一、基础内容(一)绪论仪器分析——使用较特殊仪器,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分为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的特点。
物理分析法——根据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旋光度、光谱特征、相对密度等,不经化学反应直接进行定性、定量、结构和形态分析的方法。
物理化学分析法——根据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的某些物理性质,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电位分析法电化学——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电现象,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的学科.电化学分析——利用物质的电学及电化学性质来进行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也就是通过测量工作电池的电参数(电压、电流、电量、电阻、电容)的变化从而确定样品溶液的浓度、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或者直接称定电极上产物的重量,对样品溶液中待测组分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类方法。
电位分析法——将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插入被测溶液中组成原电池,通过测定电池电动势或指示电极电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分为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
电位滴定法(间接电位法)——用指示电极电位的突变来指示滴定反应终点的容量分析方法。
化学电池——由二个(相同的或不相同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组成的装置,分为原电池和电解池。
原电池——电极反应可以自发进行,化学能被转换为电能,化学体系的自由能降低。
电解池——电极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当有适当的外加电压时,电极反应才可以进行,电能被转换为化学能,化学体系的自由能增加。
电极电位——电极与溶液间的电位差。
标准电极电位——298K,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活度为1mol·L-1时测得的电池电动势(电位)。
(三)光学分析导论光学分析法——基于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或发生信号变化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包括三个过程:1.能源提供能量;2.能量与物质作用;3.产生被检测信号。
电磁辐射——一种以光速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量)子流。
现代仪器分析小结
现代仪器分析1.绪论(一)分析信息:分析化学的目标是通过测定与获取物质样品的某种特征,以确定其化学结构与组成。
这种分析所依据的样品特征在分析可惜中就是分析信息。
(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
(三)分析信号:仪器分析并不直接测定待测量,而是通过分析仪器,测定这些物理或物化特征,得到与样品待测量有关的电学,光学,热学等物理,物化参数,一这些物理量承载分析信息,分析中它们是分析信息的载体称为分析信来号。
(四)仪器分析的操作流程:九个操作步骤(书上2 、3页)重点(五)仪器分析信息传递的四个环节:分析信息的加载、转化、关联与解析。
(六)分析仪器的四大结构:1.分析信号发生器 2.信号检测器3.信号处理器4.显示器(七)分析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准确度、检出限、精密度。
(八)根据分析原理,仪器分析方法通常可以分为光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方法、色谱法、其它仪器分析方法四大类。
2.光谱分析导论1.作用光:为了得到被测物质的有关信息,需要产生某种能量,以作用于待测物,可称为作用能量,能量的形式若是光则为作用光。
2.分析光:被测物与用于分析的能量发生相互作用,产生负载了分析信息的光信息。
3.光谱分析通过测定待测物的某种光谱,分别由样品光谱中的波长特征和强度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4.光谱分析的分类(书上7页第二段)5.光的粒子性:光的波动参数和粒子参数见的关系由普朗克常数h联系起来的:若某种光的频率为v则光的每个光子的能量E为:E=hv=h*C*& =hc/λ式中:6.626*10^-27 erg.s=4.14*10^-15 eV.s因此,对于波长为λ的光,其每个光子的能量E由下式计算:E=1240/λ6.光谱分析中,负载分析信息的分析光光子的能量E负载了分子中两个能级的能量间距的特征信息:ΔE=E2-E1=hυ=hc/λ电子跃迁一般在1—20ev设ΔE=5ev 5=4.136*10-15*3*108/λλ=1.24*10-6m=1240nm7.光吸收定律;吸光度A= -lgT=ε*b*c比耳吸收定律所确定的微观信息与宏观量之间的关系,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书上22—23页)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是指利用分子在紫外可见谱区的吸收光谱,进行的定性、定量分析。
仪器分析总结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 基于电磁辐射与待测物质的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物质粒子总是处于特定的、不连续的能量状态(能级),即能量是量子化的;通常粒子处在能量最低的状态(基态);较高的能量状态(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当粒子的能量状态从一个能级变到另一个能级时(跃迁),将吸收或发射完全等于两个能级之差的能量 E=E1-E0,反之亦然;系统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吸收(形成吸收光谱)或发射(形成发射光谱)能量时,光谱仪器通常包括五个基本单元: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显示与数据处理依据光源性质不同,分为:连续光源:在较大范围提供连续波长的光源,氢灯、氘灯、钨丝灯、加热的固体等;锐线光源:提供特定波长的光源,金属蒸气灯(汞灯、钠蒸气灯)、空心阴极灯、激光等;激光光源:单色性好、方向性强,高亮度及相干性好;有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半导体激光第三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以下特点:(1)灵敏度高(2)精密度好(3)选择性好,方法简便(4)准确度高,分析速度快(5)应用广泛基态原子吸收其共振辐射,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而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影响谱线宽度的因素(1)自然宽度(2)多普勒(Doppler)变宽(3)洛伦兹(Lorentz)变(4)自吸与自蚀1. 积分吸收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积分称为积分吸收系数,简称为积分吸收,它表示吸收的全部能量。
从理论上可以得出,积分吸收与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原子数成正比。
锐线光源1955年,Walsh提出在原子吸收分析中使用发射线半宽度很窄的锐线光源,测量谱线的峰值吸收;锐线光源需要满足的条件:(1)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ν0一致。
(2)发射线的Δν1/2小于吸收线的Δν1/2。
1. 火焰原子化器2. 非火焰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器它是由喷雾器、雾化器和燃烧器三部分组成。
B.火焰类型富燃火焰化学计量火焰贫燃火焰燃烧速度是指由着火点向可燃烧混合气其它点传播的速度。
仪器分析各章知识点
各章知识要点第2章气相色谱分析1.色谱法的分类(按两相状态)2.何为GC法,GC定性定量的依据、定量方法及优缺点3.GC分离原理(包括GSC法和GLC法)4.气相色谱仪的构造5.色谱流出曲线及其作用、色谱术语及换算关系6.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的定义、二者的异同点及相关计算7.塔板理论的作用(包括H的n计算)8.速率理论方程的作用(包括U最佳、Hmin的计算)9.R的含义、作用10.检测器的性能指标、四种检测器的适用特点及英文缩写11.归一化法的使用条件、原理12.内标法及内标物具备的条件13.外标法的具体操作第4章电位分析法1.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法的定义。
2.电位分析法的测定依据。
3.电位测定法如何测定溶液的pH值(包括计算)。
4.指示电极、参比电极。
5.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及终点确定方法(重点掌握E/V曲线法和ΔE/ΔV—V 法及相关计算)。
6.电位滴定法的优点。
第5章伏安分析法1.极谱分析法及其特殊条件2.极谱图及作用、极谱图上的各参数的定义及意义和作用3.极谱分析定性定量的依据,半波电位的特性4.极谱分析中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5.迁移电流6、极谱分析的底液及其组成,各种物质的作用7、极谱分析定量方法及其相关计算8、单扫描极谱图的特征,单扫描极谱法定性、定量的依据(包括定性定量参数)第8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1.AAS及基本原理2.与其它光谱分析法相比,AAS的干扰少,具有相对高选择性。
为什么?3.何为共振线?在AAS中,是否一定以共振线为分析线?选择分析线的原则是什么?4.在AAS中,被测物质是何微粒形式?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部件有哪些?各部件的作用,常用何种光源?6.何为光电倍增管的疲劳现象?如何防止或消除?7.影响空心阴极灯发射特性的因素有哪些?关系如何?8.在火焰原子化中,影响火焰温度的因素、火焰温度与原子化效率的关系?9.AAS法定量的基础、定量方法及相关计算10.AAS法适宜于常量分析还是微量分析?11.AAS分析中,需控制哪些测定条件?12.AAS分析中,常见的干扰有哪些?13.何为化学干扰?有哪些具体形式?如何消除?14.何为释放剂、保护剂、消电离剂?15.何为原子分析中的灵敏度、特征浓度、检出限?它们与仪器的检测性能有何关系?16.干扰形式的判断a.在进行原子吸收分析,若在试样前处理时使用了硫酸或磷酸,从而导致其对测定元素的干扰,此干扰属于何种干扰形式?b.待测元素与试样中共存元素的分析线重叠,引起什么干扰?c.分析试液的粘度太大,使试液喷入火焰的速度不稳或降低,造成什么干扰?第9章紫外吸收光谱分析1.UV法的概念2.UV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在UV光谱分析中,物质处于何种微粒状态?3.按物质微粒形式,紫外光谱属何种光谱?若按产生机理,紫外光谱又称何种光谱?4.分子内价电子及其跃迁类型;哪些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区的波长范围?5.助色团、生色团、红移、蓝移6.K吸收带、R吸收带及它们的跃迁类型、强度。
仪器分析知识总结(改进版)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改进版)绪论分子光谱法:UV-VIS、IR、F原子光谱法:AAS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色谱分析法:GC、HPLC质谱分析法:MS、NRS第一章绪论⒈经典分析方法与仪器分析方法有何不同?经典分析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由某已知量求待测物量,一般用于常量分析,为化学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是利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又称为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仪器分析方法的基础,仪器分析方法离不开必要的化学分析步骤,二者相辅相成。
⒉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1、精密度(重现性):数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互一致性的程度,一般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RSD%),精密度表征测定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
2、灵敏度:仪器在稳定条件下对被测量物微小变化的响应,也即仪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
3、检出限(检出下限):在适当置信概率下仪器能检测出的被检测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4、线性范围:仪器的检测信号与被测物质浓度或质量成线性关系的范围。
5、选择性:对单组分分析仪器而言,指仪器区分待测组分与非待测组分的能力。
校准曲线包括工作曲线和标准曲线:工作曲线:配置4到6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加入与实际样品类似的基体中制成加标模拟样品采用和实际样品相同的分析方法测定(经过预处理的),以加标模拟样品的浓度为横坐标,响应信号为纵坐标绘制的标准曲线。
没有经过预处理的为标准曲线标准参考物质法:取与待测试样相似的一定量标准参考物质,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检测根据测量值与给定的标准参考量值计算相对误差,越小越准确。
加标回收法:没有标准参考物质的条件下,向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被测成分的纯物质或者已知量的标准物质,两份试样同时按照相同的分析步骤加标的一份所得结果减去未加标的一份,差值同标准物质的理论值只比即加标回收率。
(越接近100%越好)注意事项:加标物质不能过多,一般为测量物含量的0.5-2.0倍,加标后的总含量不应超过方法测定的总含量。
仪器分析与总结(2篇)
仪器分析与总结____-____学年第二学期仪器分析化学实验总结仪器分析法是测定物质化学组成、状态、结构的重要方法,也是监测物理、化学等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物理学、电子学的发展促进了分析仪器的发展,从而分析化学已经由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向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过渡,仪器分析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许多相关学科中,因此《仪器分析》已被列为化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一些非化学专业也逐渐将仪器分析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严格的实验相关知识与实验技能训练,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发展理论。
仪器分析实验中一些大型仪器的操作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信息量大、技术要求高,还需要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细致的分析与图谱解析来获取有用的信息。
通过本门实验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如何使用分析仪器正确地获取精密实验数据,进而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地处理得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掌握所用仪器的结构和各主要部件的基本功能,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实验技术、方法,增强学生独立操作该类仪器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学期按照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授课班级____级化学本科的实际基础,我们共开设了八个实验: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钙、镁的含量;气相色谱法进行混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____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分子荧光法测定奎宁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甲酸含量;单扫描极谱法测定自来水中的铅和铬;液相色谱法测定樟脑球中萘含量,综合热分析法对热分析过程的测定。
实验覆盖面广,仪器设备先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____地理解了各种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原理、该方法的技术特点及操作要领。
学会了一些常规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掌握运用仪器对实际物质进行分析分离的基本思路。
仪器分析是让学生以分析仪器为工具亲自动手去获得需要的信息,是在老师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独立进行科学实践的预演。
仪器分析总结
a
12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部件及作用 ***
吸
光源
单
收
色器
池
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定性分析 吸收光谱,λκ 定量分析、λmax下测定
依据朗伯比尔定律 A=κcL 标准曲线
定量分析: 会有关计算***
a
13
第 10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a
21
电化学分析总结
a
22
第 13章 电分析化学导论
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分类 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区别 区分金属基电极和离子选择性电极,它 们的主要区别 掌握能斯特方程,会有关计算* 区分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a
23
第 14章 电位分析法
掌握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基本构造和应用 掌握F电极和pH玻璃电极的应用和测定条件**
电子-振动-转动 能级跃迁
第一电子激发态
电子基态
转动能极跃迁 振动-转动能级 跃迁
a
E转﹤E振﹤ E电
4
高能级
电子光谱 低能级
原子发射
线光谱
低能级 分子发射(荧光)带光谱
原子吸收 线光谱 高能级
分子吸收 带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振动光谱 低能级 高能级 分子吸收 带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
a
5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a
25
色谱分析总结
a
26
第18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
一、掌握色谱的一些术语
有关术语 tM、tR、tR'、 VM、VR、VR' 、α2.1
共轭效应、刚性平面结构、环境溶剂及温度的 影响
掌握荧光光度法的应用——定量
仪器分析各个章节小结
仪器分析各个章节小结仪器分析是对于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的一门科学,已经成为当代化学、生物学、药学和地球科学等各类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分析技术。
在仪器分析课程中,涵盖了许多章节,如下。
第一章: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作用来分析物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是一种非常常用、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测定有机和无机物质,例如测量肝素、胆固醇、蛋白质、染料、金属离子等的浓度。
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有单波长法、多波长法和倒置分光光度法等。
单波长法测定速度快,但多波长法测定的结果更加准确。
第二章: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物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来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浓度,这种方法是一种分析化学的经典技术。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主要优势是其选择性、准确性和精确程度都比较高。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测定钠、钾、镁、铜、铅、锌等元素的含量。
第三章: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是利用物质对光的荧光特性来分析物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对于非常微小的样本也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用于检测基于荧光信号的分子诊断,荧光标记的细胞和生物分子等。
在荧光分析法的范畴中,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包括比色融合法、固相光谱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应用领域和优劣点。
第四章:分析色谱法分析色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中的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将样品通过色谱柱来分离各种成分,再用检测器来检测成分的浓度来进行分析。
分析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等。
它们的使用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和药物的分析、环境监测等方面。
第五章: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方法是利用电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电化学分析领域中,包括电位滴定法、极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等多种方法。
电化学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对物质进行非常精确的定量分析,对样品的形状和大小没有要求。
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分析化学、电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很多方面。
仪器分析实验总结(精选5篇)
仪器分析实验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仪器分析实验总结仪器分析实验总结1014061525 虞梦娜一、红外光谱仪实验报告 1.仪器结构仪器设备:SHIMADZU IRPresting-21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SHIMADZU IRPresting-21 仪器结构:傅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图固定平面镜、分光器和可调凹面镜组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核心部件-迈克尔干涉仪。
由光源发出的红外光经过固定平面镜反射镜后,由分光器分为两束:50%的光透射到可调凹面镜,另外50%的光反射到固定平面镜。
可调凹面镜移动至两束光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时,这两束光发生相长干涉,干涉图由红外检测器获得,经过计算机傅立叶变换处理后得到红外光谱图。
IRPresting-21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具300入射迈克尔逊密闭型干涉仪,单光束光学系统,空冷陶瓷光源,镀锗KBr基片分束器,温度可调的DLATGS检测器,波数范围7,800~350cm-1,S/N大于40000∶1(4cm-1,1分钟,2100cm-1附近,P—P),具有自诊断功能和状态监控器。
可收集中红外、近红外、远红外范围光谱。
常用红外光谱-红外光谱仪①棱镜和光栅光谱仪光栅光谱仪属于色散型光谱仪,它的单色器为棱镜或光栅,属单通道测量,即每次只测量一个窄波段的光谱元。
转动棱镜或光栅,逐点改变其方位后,可测得光源的光谱分布。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以多通道测量为特点的新型红外光谱仪,即在一次测量中,探测器就可同时测出光源中各个光谱元的信息。
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它是非色散型的,核心部分是一台双光束干涉仪,常用的是迈克耳孙干涉仪。
当动镜移动时,经过干涉仪的两束相干光间的光程差就改变,探测器所测得的光强也随之变化,从而得到干涉图。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主要优点是:①多通道测量使信噪比提高;②没有入射和出射狭缝限制,因而光通量高,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③以氦、氖激光波长为标准,波数值的精确度可达0.01厘米-1;④增加动镜移动距离就可使分辨本领提高;⑤工作波段可从可见区延伸到毫米区,使远红外光谱的测定得以实现。
仪器分析章节知识点总结
仪器分析章节知识点总结一、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分析是利用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仪器设备进行样品的检测和分析。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样品的前处理、仪器的分析原理和数据处理等。
1. 样品的前处理样品的前处理是仪器分析的第一步,它包括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前处理和标定等。
样品的采集包括样品的收集、保存、取样和保存等。
样品的预处理主要是对样品进行处理,使其适合于仪器分析。
前处理主要是对样品进行分离、富集和纯化等。
样品的标定主要是对仪器进行标定,使其保持准确的分析结果。
2. 仪器的分析原理仪器的分析原理是仪器分析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质谱、色谱、电化学分析等各种仪器的分析原理。
这些原理主要是根据样品的化学性质、光学性质、电化学性质等来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样品的基本信息。
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仪器分析的最后一步,它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等。
数据采集主要是对样品的分析数据进行采集,数据处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解释主要是对数据的结论进行解释。
二、常用仪器设备的原理和应用仪器分析包括各种仪器设备的应用,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仪、质谱仪、色谱仪、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
1. 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是一种用于检测金属元素含量的仪器设备,它主要是通过吸收光谱的方式来检测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等。
2. 质谱仪质谱仪是一种用于检测样品中有机物质含量的仪器设备,它主要是通过样品的质谱图谱来进行分析。
质谱仪主要包括质子共振质谱仪、气相质谱仪、液相质谱仪等。
3. 色谱仪色谱仪是一种用于检测样品中化合物含量的仪器设备,它主要是通过样品的色谱图谱来进行分析。
色谱仪主要包括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
4. 荧光光谱仪荧光光谱仪是一种用于检测样品中发光物质含量的仪器设备,它主要是通过样品的荧光光谱图谱来进行分析。
仪器分析总结
气态原子纯电子能级跃迁 线状光谱
原子光谱
气态或溶液中分子电子、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带状光谱 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
基态原子热能、电能、光能激发态原子发射特征谱线较低能态
原子吸收光谱
基态原子选择吸收一定频率的光较高能极
分子光谱
分子吸收光谱
分子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为转动光谱——所 需能量最小 0.05 ev,微波或远红外照射 分子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为振动光谱,又叫 红外吸收光谱——所需能量 0.05~1 ev,用红外 光照射。——振-转光谱。 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为电子光谱,又叫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所需能量 1~20 ev,用紫外、 可见光照射。——电-振-转光谱。
分子发光光谱
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按照产生光谱的方式不同)
光谱法
吸收光谱法
分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发射光谱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火焰光度分析法
重点掌握光谱分类及区别:
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 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
第 9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掌握紫外可 见吸收光谱 的基本原理
C.极性变化范围较宽的试样
D.沸点及结构相近的化合物
10. 电 位 法 测 定 溶 液 的 pH 值 时 , 最 常 用 的 参 比 电 极
是B。
A.银-氯化银电极 B.饱和甘汞电极
C.玻璃电极
D.氟离子选择性电极
二、填空题
1.反映分子中未成键电子激发到反键轨道的跃迁包 括 n→л* 、 n →σ* 两种可能。
5.气液色谱法的保留值实际上反映了 D 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
A.组分与载气
B.组分与载体及固定液
仪器分析各个章节小结
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 章节小结1.基本概念指示电极: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
参比电极:在一定条件下,电极电位基本恒定的电极。
膜电位:跨越整个玻璃膜的电位差。
不对称电位:在玻璃电极膜两侧溶液pH相等时,仍有1mV~3mV的电位差,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
是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构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以及外表面玷污、机械刻划、化学腐蚀等外部因素所致的。
酸差:当溶液pH<1时,pH测得值(即读数)大于真实值,这一正误差为酸差。
碱差:当溶液pH>9时,pH测得值(即读数)小于真实值,这一负误差为碱差,也叫钠差。
转换系数:指当溶液pH每改变一个单位时,引起玻璃电极电位的变化值。
离子选择电极:一般由电极膜(敏感膜)、电极管、内充溶液和内参比电极四个部分组成。
电位选择性系数: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电极对X和Y离子响应能力之比,亦即提供相同电位响应的X和Y离子的活度比。
可逆电对:电极反应是可逆的电对。
此外还有相界电位、液接电位、原电池、残余液接电位。
2.基本理论(1)pH玻璃电极:①基本构造:玻璃膜、内参比溶液(H+与Cl-浓度一定)、内参比电极(Ag-AgCl电极)、绝缘套;②膜电位产生原理及表示式:;③玻璃电极作为测溶液pH的理论依据。
(2)直接电位法测量溶液pH:①测量原理。
②两次测量法。
pHs要准,而且与pHx差值不大于3个pH单位,以消除液接电位。
(3)离子选择电极:①基本构造:电极膜、电极管、内参比溶液、内参比电极;②分类:原电极、敏化电极;③响应机理及电位选择性系数;④测量方法:两次测量法、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4)电位滴定法:以电位变化确定滴定终点(E-V曲线法、曲线法、曲线法)。
(5)永停滴定法:以电流变化确定滴定终点,三种电流变化曲线及终点确定。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 章节小结1.基本概念电磁辐射: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子流。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各章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各章第一章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仪器分析的定义仪器分析是利用仪器设备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和测量,以获取样品中特定组分的含量、性质和结构等信息的一种分析方法。
1.2 仪器分析的分类仪器分析按照分析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分析、化学分析和生物分析三大类,其中每类又分为多个不同的分支。
1.3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目标分析物的性质和特点,选用合适的分析仪器进行检测和分析。
常用的仪器分析原理包括光谱分析原理、色谱分析原理、质谱分析原理等。
第二章光谱分析2.1 光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光谱分析是利用样品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发射或者透射特性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样品中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2.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是利用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特性来测定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的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是利用吸收特性和比例计算出样品中目标元素的含量。
2.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UV-Vis)是利用样品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的方法,常用于测定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物的含量和结构。
2.4 荧光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是利用样品对激发光的发射特性进行分析的方法,荧光光谱常用于生物分析、环境分析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第三章色谱分析3.1 色谱分析的基本概念色谱分析是利用色谱仪器对样品中的组分进行分离、检测和定量测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分析、液相色谱分析和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等。
3.2 气相色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GC)是将样品分离为各个成分,再通过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方法,主要用于分析有机物、气体和挥发性物质。
3.3 液相色谱分析液相色谱分析(HPLC)是将样品分离为各个成分,再通过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方法,主要用于分析生物化学物、药物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等。
3.4 色谱联用技术色谱联用技术是将不同色谱方法和检测手段结合起来,以达到更高的分离能力和检测灵敏度,常见的色谱联用技术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章节小结1.基本概念指示电极: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
参比电极:在一定条件下,电极电位基本恒定的电极。
膜电位:跨越整个玻璃膜的电位差。
不对称电位:在玻璃电极膜两侧溶液pH相等时,仍有1mV~3mV的电位差,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
是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构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以及外表面玷污、机械刻划、化学腐蚀等外部因素所致的。
酸差:当溶液pH<1时,pH测得值(即读数)大于真实值,这一正误差为酸差。
碱差:当溶液pH>9时,pH测得值(即读数)小于真实值,这一负误差为碱差,也叫钠差。
转换系数:指当溶液pH每改变一个单位时,引起玻璃电极电位的变化值。
离子选择电极:一般由电极膜(敏感膜)、电极管、内充溶液和内参比电极四个部分组成。
电位选择性系数: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电极对X和Y离子响应能力之比,亦即提供相同电位响应的X和Y离子的活度比。
可逆电对:电极反应是可逆的电对。
此外还有相界电位、液接电位、原电池、残余液接电位。
2.基本理论(1)pH玻璃电极:-浓度一定)、内参比电极(Ag-AgCl电极)、绝缘套;①基本构造:玻璃膜、内参比溶液(H+与Cl②膜电位产生原理及表示式:;③玻璃电极作为测溶液pH的理论依据。
(2)直接电位法测量溶液pH:①测量原理。
②两次测量法。
pHs 要准,而且与pHx差值不大于3个pH单位,以消除液接电位。
(3)离子选择电极:①基本构造:电极膜、电极管、内参比溶液、内参比电极;②分类:原电极、敏化电极;③响应机理及电位选择性系数;④测量方法:两次测量法、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4)电位滴定法:以电位变化确定滴定终点(E-V曲线法、曲线法、曲线法)。
(5)永停滴定法:以电流变化确定滴定终点,三种电流变化曲线及终点确定。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章节小结1.基本概念电磁辐射: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子流。
磁辐射性质:波动性、粒子性电磁波谱:所有的电磁辐射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波长或频率不同。
若把电磁辐射按波长长短顺序排列起来,即为电磁波谱。
光谱和光谱法: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记录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或相应单位)的变化,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
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光谱法。
非光谱法:是指那些不以光的波长为特征讯号,仅通过测量电磁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变化的分析方法。
原子光谱法:测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
为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法:以测量分子转动能级、分子中原子的振动能级(包括分子转动能级)和分子电子能级(包括振-转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分子光谱为基础的定性、定量和物质结构分析方法。
为带状光谱。
吸收光谱法:物质吸收相应的辐射能而产生的光谱,其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所提供的辐射能量恰好满足该吸收物质两能 级间跃迁所需的能量。
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发射光谱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受到辐射能、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跃迁到激发态后, 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光谱。
利用物质的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发 射光谱法。
2.基本计算(1)电磁辐射的频率:ν=C/λ σ=1/λ=ν/C (2)电磁辐射的能量:E=hν=hC/λ=hC σ 3.光谱分析仪器组成:辐射源、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透光率(T ):透过样品的光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T=I t /I 0 吸光度(A ):透光率的负对数。
A=-lgT=lg(I 0 /I t )吸光系数(E ):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厚度时的吸光度。
根据浓度单位的不同,常有摩尔吸光系数 ε 和百分吸 光系数之分。
电子跃迁类型:(1)σ-σ * 跃迁:处于 σ 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 σ* 反键轨道。
饱和烃中电子跃迁均为此种类型,吸 收波长小于 150nm 。
(2)π-π 跃迁:处于 π 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 π 反键轨道上,所需的能量小于 σ-σ 跃迁所需 的能量。
孤立的 π-π 跃迁吸收波长一般在 200nm 左右,共轭的 π-π跃迁吸收波长 >200nm ,强度大。
(3)n-π 跃迁:含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其非键轨道中的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 π反键轨道跃迁,这种吸收一般 在近紫外区(200-400nm ),强度小。
(4)n-σ * 跃迁:含孤对电子的取代基,其杂原子中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 σ *反键轨道跃迁,吸收波长约在200nm 。
以上四种类型跃迁所需能量 σ-σ * > n-σ * ≥ π-π * > n-π * (5)电荷迁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 生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 π-π*或 n-π * 跃迁的基团,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助色团: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与生色团或饱和烃连接时,能使该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紫移或短移):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
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小。
强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大于 104 的吸收峰。
弱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小于 102 的吸收峰。
吸收带符号跃迁类型 波长(nm ) 吸收强度(εmax) 其他特征 R n→π* ~250-500 < 100 溶剂极性↑,λmax↓ K 共轭 π→π*~210-250> 104 共轭双键↑,λmax↑,强度↑ B芳芳香族 C=C 骨架振动及环内 π→π* ~230-270~200 蒸气状态出现精细结构 E苯环内 π→π 共轭~180(E1) ~~104 ~103助色团取代 λmax↑,生色团取代,与 K 带合并计算分光光度法:运用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在传统分光光度法基础上,通过量测试验设计与数据的变 换、解析和预测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方法。
* * * * * * * *2.基本原理 (1)Lambert-Beer 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非散射样品时,样品对光的吸收度与样品的浓度及厚度成正 比。
A=ECl(2)吸光度的加和原理:溶液中存在多种无相互作用的吸光物质时,体系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物种吸光度之和。
A 总 =A a +A b +A c+…… (3)计算分光光度法:①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和系数倍率法均利用使 ΔA 干扰 =0,ΔA 信号 =ΔA 被测原理消去干扰组分的 吸光度值。
②导数光谱法:利用导数光谱的输出信号更多、更明显(可显示出结构相似的不同化合物的微小差别)及易于辨认等 特点定性;利用导数光谱法能消除背景干扰及分离重叠谱带等优势定量。
③褶合光谱法: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即通过褶合变换,显示原始光谱在构成上的局部细节特征,对结构相似的物质 进行定性鉴别;同时减少了混合物中共存组分之间的数学相关性,因而可以测定共存组分的含量。
3.基本计算(1)Lambert-Beer 定律数学表达式:A=-lgT=ECl 或 T=10 =10(2)摩尔吸光系数与百分吸光系数的关系: (3)单组分定量: ① 吸光系数法:C =A/El② 对照法: ③ 校正曲线法(4)多组分定量(a + b 的混合物): ①解线性方程组:② 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③系数倍率法:ΔA=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 章节小结1.基本概念基频峰:当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由振动基态(V=0)跃迁至第一激发态(V=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 峰。
泛频峰:将倍频峰、合频峰及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伸缩振动:化学键两端的原子沿着键轴方向作规律性的伸缩运动。
弯曲振动:键角发生规律性变化的振动,又称为变形振动。
振动自由度:分子基本振动的数目。
简并:振动形式不同但振动频率相同而合并的现象称为简并。
红外活性振动:能引起偶极矩变化而吸收红外线的振动。
红外非活性振动:不能引起偶极矩变化,不吸收红外线的振动。
特征峰:凡是能用于鉴别基团存在的吸收峰。
相关峰:由一个基团产生的一组相互具有依存关系的吸收峰。
特征区:4000~1300cm 的区域称为特征区。
-A -ECl -1指纹区:1300~400cm 区域称为指纹区。
2.基本原理(1)振动自由度:非线型分子有3N-6个振动自由度;线型分子有3N-5个。
(2)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①E L=ΔV·hγ或γL=ΔV·γ;②Δμ≠0。
(3)基频峰的分布规律:①μ愈小,σ愈高。
②μ相同,K愈大,σ愈高。
③μ相同时,一般ν>β>γ。
(4)解析光谱的三大要素:第一是峰位,第二是峰强,第三是峰形。
(5)解析光谱的原则:遵循用一组相关峰确定一个基团。
(6)解析光谱的顺序:先特征区,再指纹区。
(7)掌握各类化合物的主要光谱特征。
3.基本计算①②γL=ΔV·γ③④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章节小结一、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保留时间t R:从进样到某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时间间隔。
死时间t 0: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即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t R':某组分由于溶解(或被吸附)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被吸附)的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
相对保留值r2,1:两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分配系数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保留因子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
分离度R: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分配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或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
吸附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或吸附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或选择性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
分子排阻色谱法: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或渗透系数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
涡流扩散:在填充色谱柱中,由于填料粒径大小不等,填充不均匀,使同一个组分的分子经过多个不同长度的途径流出色谱柱,使色谱峰展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