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20201016131843)
《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诗歌的形式、特点以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星星”的象征意义;3. 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了解不同的译本所呈现的风格和文化特色;4. 能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加深对诗歌的感性理解。
二、教学内容本课上,我们将学习《星星变奏曲》。
该诗由中国著名文化大师林语堂所著。
三、教学方法1. 朗读课文,集体讨论,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和重点强调。
2. 分组研读不同的译本,分析不同的翻译风格、文化背景以及意境传达效果。
3. 背诵诗歌,反复朗读,模仿大师朗读风范,体味音韵美感。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介绍林语堂,林语堂所写的《星星变奏曲》并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基础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诗歌的特点及结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
2. 学生通过听课及课后阅读进行理解,发挥自由阅读的特性,积累课前或课后的知识。
三、分组研读不同译本并分析(25分钟)1. 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不同的译本,同学们在小组内分析文化背景、翻译风格、意境传达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2. 小组跟全班学生分享他们对不同译本的分析结果。
四、背诵及朗读(30分钟)1. 教师给予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背诵,可以遵循分段背诵或整句背诵的方式,尽力体悟诗歌内涵。
2. 学生进行小组朗读,互相检查及提供反馈,孕育诗歌的感性理解,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诗歌,并在良好的氛围下感受音韵美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简要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五、作业1. 继续背诵《星星变奏曲》。
2. 了解自己的身边有哪些类似的诗歌,进行收集整理,区分它们的特点。
六、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宜于营造,教师在点赞学生时,语气宜平和、真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满满的奖励感。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3篇)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假如……”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挡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终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究竟是一份“遥远的劝慰”。
意象的选择或许是很细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气氛不断地扼杀共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决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
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盼望的光亮。
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情愿/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抖动”,诗是美妙的,是浪漫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躲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
但这样的审美往往非常遥远,太脱离现实,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予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
接着又由“谁不情愿”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爱”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严寒僵死状态、布满新奇蓬勃的活力。
明显,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漂亮浪漫的抱负,虽因现实之故,抱负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
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其次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旧憧憬光明、自由、美。
靠着这份坚决的信念,诗人便不再爱惜“在严寒中孤独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睬如星星抖动、白雪掩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憧憬无比美妙的抱负王国;只是太遥远的原因,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胧了。
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情愿”和“谁不喜爱”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行宣泄的`心情。
最终在英雄主义心情的支配下,布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鼓励。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星星变奏曲》。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表达效果。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了解抒情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强学生对诗歌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具体化和生动化。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星星变奏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夜晚的星空,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和诗歌的背景。
2. 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受。
3. 理解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其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阐述自己的理解。
4. 欣赏诗歌:教师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交流对诗歌的感受。
5. 探讨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7. 作业布置:背诵诗歌《星星变奏曲》。
写一篇关于《星星变奏曲》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星星变奏曲》与其他诗歌的异同,如《夜空中最亮的星》。
学生分析不同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讨论和总结。
2. 创作练习: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夜晚或星空为题材。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意境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晚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星空相关的诗歌,如《静夜思》、《水调歌头》等。
(3)简介诗人顾城及其作品《星星变奏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美。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珍惜。
6. 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星星变奏曲》;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学会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诗歌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解读;2.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2. 参考资料:关于《星星变奏曲》的解读、分析等相关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星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8. 作业:让学生背诵《星星变奏曲》,并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星星变奏曲》的情况以及他们对诗歌理解和感悟的文章的质量。
3.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3. 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能力是否有明显提升?八、拓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并分享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自己的感悟。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6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6篇小星星变奏曲教案小星星变奏曲教材分析篇一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
(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预习案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是新时期________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把你在文中遇见不熟悉的字或者词写在下面。
3.诗中出现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1)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这句诗?导学案一、导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
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齐背这首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
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二、整体感知: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13篇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13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星星变奏曲》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______凝望________安慰________柔软________疲倦________覆盖________2.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寄托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
3.在你的课外积累中,还有哪些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请写两句。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二、能力升级达标(一)阅读课内诗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脆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着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5.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请谈谈你的体验。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认真地体验这首诗,请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作点赏析。
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⑴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对于朦胧诗这一文学流派,同学们肯定都很陌生,老师找了一些关于朦胧诗的资料送给大家。
多媒体出示: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的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9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作者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这首诗在诗歌技艺、创作手法和诗歌主题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语言清丽流畅,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策略1、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促进学生的理解。
2、学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的制作,朗读材料的准备,学案的制作,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自主学习。
六、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新课(二)课堂讲授1、作者及朦胧诗介绍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星星变奏曲》的文学特色,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了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诗歌的形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诗歌的情感内涵、哲理意蕴的挖掘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帮助他们把握诗歌的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容易受到美好事物的感染。通过学习《星星变奏曲》,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在诗歌的熏陶中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创作一首以“星星”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你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拓展作业:
-观看一部与星空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结合《星星变奏曲》的学习,写一篇观后感,探讨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与向往。
-参与一次户外夜观星象活动,记录下你的观察和感受,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作业要求: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星星变奏曲》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诗歌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形式美和内涵美的鉴赏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讨论、表达、总结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星星变奏曲》。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自然、关注人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加强记忆。
2. 收集其他关于星星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3. 写一篇关于《星星变奏曲》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星空图片,让学生感受星空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10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10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
教学难点: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教学过程:一、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
2、学生上讲台“说”:① 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②什么是变奏曲?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
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
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
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 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时期。
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
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读中悟学(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理清结构:第一节(前4行):(后12行):第二节(前4行):(5至12行):(后4行):(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
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
3.诗歌朗诵: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注意语音、语调、情感的把握。
提交形式:录制一段朗诵视频,时间不超过5分钟。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星星变奏曲》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提交形式:小组报告,包括文字总结和课堂分享。
2.逐层递进,深入解读
从诗歌的字词、句子到整体篇章,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手法。重点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内涵。
3.互动交流,共同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诵中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语:“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这首诗歌的朗诵,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感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诗歌背景介绍
详细讲解诗人创作《星星变奏曲》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3.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借鉴作者的创作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事物。
3.体会诗歌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4.创意写作,实践运用
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创意写作任务,如仿写、改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5.情感教育,人生引导
《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导入新课:由杜牧《秋夕》诗导入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二、介绍朦胧诗:(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教师补充介绍舒婷)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三、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四、诵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五、品读诗句1、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景物)。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带有比喻性的句子),学生再读全诗,体会其意境: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3、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可以从手法,意境等来体会感知)。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4.仿句练习,进行想象练习,训练学生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第一教时一、导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
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齐背这首诗。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
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二、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自主学习1、借助资料,了解朦胧诗和作者。
2、自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识记。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3、熟读课文,把握节奏。
四、合作探究1、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营造的意境。
(明确--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寒冷、苦难的诗等。
)2、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五、小组成员互查自学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六、检测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⑴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⑵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⑶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第二教时一、导入新课二、学习目标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一学问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悟其象征意义二力量目标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尝诗句的丰富内涵。
三德育目标感受世代脉搏,体会生活的美妙,激发同学追求盼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观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预备】一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盼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美丽,引导同学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育同学对诗歌的感悟力量。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气氛激活同学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商量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同学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二教具预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静谧的深夜,郭沫若遥望星空,产生秀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诗人江河面对闪耀的星星,也不禁产生朦胧的向往。
”今日,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看看诗人江河面对满天的星星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究性的新诗潮。
2.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头》《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10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10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引入及讨论教学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太湖县刘皈初级中学余金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艾。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撷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 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番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1、积累有关描写星星的词语
(1)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楕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杜牧《秋夕》
红烛秋光冷花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学生初读《星星变奏曲》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凝望(ning)颤动(chan)荧火京(ying)安慰(wui)闪烁(shuo)朦胧(mcnglong)
疲倦(juan)寂寞(mo)盖(fu)冻僵(jiang)柔软(rou)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纟冬、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
冬8(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爰的祖国》等,198()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 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強训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冬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商中毕业。
198()年在《上海文学》发
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矚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郴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国。
期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童、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
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悄境意蕴。
思考:
⑴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悄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
即诗意、泰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
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
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
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舒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整首诗哉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
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酪。
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
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⑵冬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一,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內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幕天、鸟、臼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这种表现方式。
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带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
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
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训性色彩等手段。
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涪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強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歸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題与变奏的关系。
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町谓名副其实。
四,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3、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象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晩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
}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
“星星落满枝头”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歩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粮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总结: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晩;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朿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
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B、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C、“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
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成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国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
歩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寒冷、残酷温情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