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暴君隋炀帝爱植树 曾“赐”柳树国姓“杨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昏君隋炀帝杨广骄奢误国却为一棵树赐姓正名

历史趣谈:昏君隋炀帝杨广骄奢误国却为一棵树赐姓正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昏君隋炀帝杨广骄奢误国却为一棵树赐姓正名
导语:春天来啦,各位看官们肯定都携家人或朋友出外踏青,春光正好,景色宜人,百花盛开,杨柳依依等等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要叫杨柳,而
春天来啦,各位看官们肯定都携家人或朋友出外踏青,春光正好,景色宜人,百花盛开,杨柳依依……等等……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要叫杨柳,而不叫赵柳,胡柳,王柳呢?难道是因为经常和杨树种在一起的缘故?
不是这样的,说起杨柳,这要追溯到隋唐时期,还要牵扯出隋炀帝的一段公案,咳咳咳……各位看官,咱们进入主题!
提起隋朝,就不得不提隋炀帝,隋朝和秦朝相似,都是二世而亡。

杨广在位十四年,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建立天朝体系,开创大运河……,功绩可见。

只是劳民伤财,骄奢淫逸,连年战争,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尤其开通大运河一事,伤民太重,损伤国体,为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杨广的功过我们暂放一边,自有智人分辨。

单单说说大运河一事,大运河南起余杭,北至北京,全长1797公里,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受惠至今。

杨柳的称谓就因这大运河而生,烟花三月下扬州,大运河凿通以后,杨广便命人造了水殿龙舟,趁着阳春三月,风光正好。

挟百官带妃妾浩浩荡荡乘舟下扬州去了。

三月的扬州大运河,美不胜收。

两岸花开鸟啼,春风带暖,杨柳婀娜。

杨广在自己的龙舟上看着这三月里的大运河,柳树嫩绿,随风飘舞,不由看得痴了,这柳树,比萧美娘的身姿还要美啊!于是便跟身边的内侍说到:传朕旨意,运河两岸遍植柳树,并赐柳树国姓“杨”。

生活常识分享。

怎样学会放松心情

怎样学会放松心情

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

历代名人都很重视这一造福于民、惠荫子孙的事业,并躬亲实践,传为美谈。

楚霸王与桂树楚霸王自幼爱树。

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

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

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

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

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

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隋炀帝与杨柳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白居易与花木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

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

“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

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朱元璋与柿树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

【史海钩沉】揭秘杨姓:“杨”本意神木扶桑树,主要源于姬姓

【史海钩沉】揭秘杨姓:“杨”本意神木扶桑树,主要源于姬姓

【史海钩沉】揭秘杨姓:“杨”本意神木扶桑树,主要源于姬姓杨姓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一个姓氏,历代名人辈出。

秦汉魏晋时期有“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隋朝达到顶峰,杨姓建立帝国并成为国姓;唐朝的杨姓继续辉煌,一共有11个人当上宰相;宋朝杨家将,明朝的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等。

而且,在历代状元中,杨姓有22个,其中包括四川新都的杨慎(杨升庵)。

全国杨姓总人口大约有4270万,是中国第六大姓。

四川杨姓人口有380多万,也是四川第六大姓,但却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的释义:高大的神木扶桑树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海经》一书中,“海外东经”里有这么一句话:“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句话中,“十日”,是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化身为10个太阳;“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杨树、扶桑树;“日”就是太阳,传说中,太阳上住着金乌,有的说太阳被飞翔的金乌托着移动,金乌是太阳的代名词。

再来看“杨”字。

“杨”由“木”和“昜”组成,“木”特指神木,“昜”是形象表达“日升汤谷”的意思。

汤谷,也叫阳谷、旸谷,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今山东日照),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在汤谷,生长着高大的扶桑树。

汤谷临近大海,原始氏族不像现代人那样知道太阳的升落规律,以为太阳是从海里升起来的,所以就把汤谷视为太阳升起来的地方。

住在汤谷的原始氏族,通过观察太阳在扶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计算时间,称为扶桑纪历。

由此,这个氏族就被称为“杨”。

杨姓主要来源:姬姓“三封杨侯”杨姓的来源比较复杂,而且争议颇多。

在受姓始祖这个问题上,争论从宋朝开始到现在就没停止过。

当然,在学术问题上,各说各有理,很多问题在争论中会逐渐形成统一认识。

但在没形成统一认识前,我们还是暂时搁置争议,先把杨姓来源的传统说法介绍一下。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事例内容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情交往的历史见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做过许多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要栽花种树,这在他的诗中也有反映:“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唐代诗人柳宗元贬官柳州,但仍不忘种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宋代苏轼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读[jùn],意思是疏通。

)西湖,并在湖堤上种树,因而留下了“苏堤春晓”这一出名景观。

清末左宗棠率部新疆平叛,沿途大种柳树,被称作“左公柳”。

他的幕僚杨昌俊以诗歌颂:“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1/ 1。

古人很重视植树造林

古人很重视植树造林

古代治国理家,一直有重视植树。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在深山居住,拥有千棵樟树;在安邑,拥有千棵枣树;在燕秦地区,拥有千棵栗树;在蜀汉江陵,拥有千棵橘树;在淮北常山以南、济河之间,拥有千棵楸树;在陈夏地区,拥有千亩漆树;在齐鲁,拥有千亩桑麻;在渭川,拥有千亩竹,这样的人家,其富庶程度可比王侯之家。

历代王朝出于富国与防灾的考虑,对护林造林也多重视。

周代设有管理林政之官,并对砍伐山术作出规定:孟春之月、孟夏之月和季夏之月,禁止百姓砍伐山木,并派虞人之官入山巡查。

至季秋与仲冬时节,才能有限度地采伐,以保护森林资源。

秦始皇在全国修驰道时,在道两边每隔三丈植松树一棵,翼护道路,开大规模植种道树之先河。

东汉将作大匠(负责王朝土木营建等事的官员)的职责之一,就是掌管栽植栗漆梓桐之类树木于大道两侧。

植道树既可护路为荫,又能收其果实之利。

宋代因河患频繁与森林资源匮乏,更认识到林政的迫切性,多次诏令保护林木,同时奖励民众植树。

大禹不但是一位治水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护林专家。

据《逸周书》记载,大禹在治水期间,为保护林木,曾向全国发布一道《封山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在那个年代居然有这种胆识,确实令人钦佩!西周时,有位名将叫沙俊其,此人武艺高强,骁勇善战。

他每打一次胜仗,就令军士“人种一树,以庆武功”——以栽树来庆功,古今尚无先例。

后来,他连抓到了俘虏,也令他们去栽树,以至于他率领的军队形成了“庆功栽杨”的庆功习惯。

这种习惯,影响颇远,许多诸侯国都效仿了这种一举数得、别出心裁的庆典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杨广也热爱植树。

《开河记》中载,杨广在位其间,曾下令开凿通济渠,而后令臣民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绢一匹”。

同时,他还亲自挥锹栽植,并“恩赐”柳树为国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

在他的倡导之下,几年时间,运河两岸便绿柳成行,郁郁葱葱,河清堤固,生态良好。

元世祖忽必烈治国有方,在其治国方略中,○文/ 周 军古人很重视植树造林60G REEN TIANFU绿色天府|科普园地有一项治国之策颇为著名:民植路侧。

乘凉不忘栽树人作文五百字

乘凉不忘栽树人作文五百字

乘凉不忘栽树人作文五百字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道理谁都懂。

可炎炎烈日之下,当我们坐在树下尽享清凉的时候,是否还记得那些栽树人呢?谈到前人的栽树,莫过晚清的左宗棠。

左宗棠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率领湘兵收复新疆时,命令军士随身带着树苗,在西北大漠沿途栽柳26.4万株,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为纪念左宗棠,人们将柳树称为“左公柳”。

左宗棠的同乡杨昌浚,为此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福州又叫榕城,把榕树作为市树。

人们不会忘记北宋福州太守张伯玉,当年他已62岁,采用“编户植榕”的办法,提倡每户植榕几株。

他亲自在衙门前种了两株榕树,一时仿效成风。

多年后的福州街头,到处是一株株傲然挺立、亭亭如盖的大榕树,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老百姓心头有杆秤,那些古榕树,就是无言的丰碑!西周大将军沙俊其,一生驰骋疆场,要求全军将士在沙场“人种一树,以庆武功”,以至于柳树遍地,称之为“庆功树”“庆功林”。

三国时吴国名医董奉隐居庐山时,常为百姓治病,不收分文,却要求患者在他家栽植杏树。

几年下来,房前屋后10万余棵杏树连成一片。

春天杏花缤纷,董奉邀百姓共赏;夏天果实累累,采摘卖掉,买来谷米赈济百姓。

史上留下了“董仙杏林”的佳话。

唐朝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千里迢迢也不忘从长安带去柳苗,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被称之“公主柳”。

人们心目中,隋炀帝是一代暴君。

不过他奢侈游乐之时,无意中也做了些善事。

他下令开凿通济渠,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还亲自挥锹栽植。

几年时间,运河两岸便杨柳成行,遍地绿荫。

打开史页,又有多少文人雅士,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王维、柳宗元、苏轼、辛弃疾等,无不爱树如命,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呼吁大家植树。

他们美化环境,福荫后世,再佐之以那些咏树的不朽诗句,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透过历史的沧桑,看那些历尽千年风雨的轩辕柏、商银杏、周公桧以及许许多多的汉唐古松、古槐、古桑、古桂等,哪一株没有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汗水?哪一株没有沐浴着历史的雨露和阳光?再广而言之,哪一片森林,哪一带灌木丛,哪一棵杂木果树,不是前人给后代留下遮风避雨的绿荫?前人栽下了树,我们才得以享受清凉。

杨柳颠倒的故事

杨柳颠倒的故事

杨柳颠倒的故事
在荆楚大地的一些地区,通常把杨树称柳树,柳树称杨树。

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隋末,炀帝昏庸贪游,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就强令国人开挖运河,以便舟游。

河形成后,两岸光秃秃的,又强令两岸马上绿化成林。

当时哪有那么多的树苗?智慧的民工只有大量砍插最易成活的柳枝。

因为柳枝、柳杆砍断后,就是倒插,节节都能长根发叶。

因此,运河两岸马上柳荫成林。

炀帝见后大喜,美中不足的此林叫“柳林”,独夫心动,马上改令叫“杨林”。

树赐御姓,寓意杨家江山象柳树一样,生命极强,流传万代,因而杨柳换名颠倒了。

直至现在,江河两岸的防护林,还是叫“杨林”。

可是憨厚的农民,把自己池塘边的垂柳,仍旧叫垂柳,并没趋炎附势叫垂杨,野外杨树虽被改叫柳树,可是今天杨树上有一种叫“杨辣子”的害虫,并没因权势的压力,而改名叫“柳辣子”。

而且荆楚大地的文人照常讲述:“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仍旧保持着真相。

荒淫无道的隋炀帝,自己不施仁政,虽然逼人口头上颠倒了杨柳,但因暴政早已失去人心,因而导致十八路反王起义,很快推翻了隋炀的社稷。

往事转眼越一千,杨柳何时能倒颠。

独权横行虽一时,植物也蒙千载冤。

世风仍旧存恶习,虚假吹说是真的,善良被污是恶的,红朝凭权乱颠倒,可晓天象灭炀帝?。

柳树的文化底蕴和绿化价值

柳树的文化底蕴和绿化价值

柳树的文化底蕴和绿化价值柳树是我国乡土树种,也是传统绿化树种,喜光耐湿,适应性强,枝叶翠绿,姿态优美,受人喜爱,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我国柳树资源极为丰富,利用柳树绿化城乡的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柳树在园林绿化方面具有多种应用途径。

在我国南方,常把杨柳并称。

关于杨柳并称的来历,历史上有相关的典故。

公元605年,隋炀帝在通济渠上泛舟巡游,时值盛夏酷热难耐,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在渠岸种上垂柳,不仅可以遮阴,还能保护河堤。

隋炀帝闻听大喜,便令百姓在渠边种柳,他也亲手种了一棵,并御笔赐柳姓杨。

从此,柳树就有了皇帝的姓氏、杨柳的称号。

唐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从长安带去柳苗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用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我国历史上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据说源于《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也有人说是因为“柳”和“留”谐音,表示挽留惜别之意。

因柳树这一文化内涵,古代民间就形成了折柳送别、折柳寄远的风俗。

许多古诗对此有细述。

古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东去的人多到此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杨柳常作为柔美的象征。

古代人认为柳属于“阴类”,而满族更是明确地以柳叶来代表女人,把柳树作为始母神虔诚供奉。

在我国的语言文字里,柳多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如把女子的细腰称作“柳腰”、女子的秀眉称作“柳眉”等。

这在古典诗词里描述颇多,如中唐诗人韩屋“柳腰莲脸本忘情”、晚唐诗人白居易“芙蓉如面柳如眉”等。

在民间,柳树还有另外一种功用,那就是避邪。

作为避邪符号,民间形成了插柳、戴柳的习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这样记载:在正月初一这天,只要取杨柳枝插在门户上,百鬼就不会入家了。

清明节祭祀、出行,柳树因有避邪驱鬼功能更是主角。

因此,民间戴柳成风,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

柳树姿态优美、内涵深厚,在公园绿化造景中大有用武之地,许多柳树可作为园中布局的中心植物景观,展现其个体之美,也可与山石花卉进行组合搭配,构建配置之景。

隋炀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隋炀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隋炀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是李商隐讽刺隋炀帝的诗句。

隋炀帝杨广不仅荒淫无耻,而且残忍毒辣,是历史上罕见的暴君。

杨广是隋文帝次子。

杨广兄弟五人,除了杨俊以外,都先后被他谋害,他才当上了太子。

01、隋炀帝上位仁寿四年(604),杨坚卧病不久,太子杨广就迫不及待地给杨素写信,谋划继位。

隋文帝决定废掉太子杨广,密令兵部尚书柳述等起草诏书,召回废太子杨勇,准备让他继承皇位。

杨广的爪牙很多,这项决定很快泄露出去。

杨广立即伪造圣旨,逮捕了柳述和元岩,把自己的心腹派到宫里,宫门由他亲信宇文述等控制。

等一切布置妥当,杨广派张衡进宫,杀了他父亲杨坚和哥哥杨勇。

这年(604)七月,杨广登上皇帝宝座。

02、营建东都,畅游江南隋炀帝深恐江山不稳,即位的当年十一月,便决定迁都洛阳。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二月,命宰相杨素和将作大将宇文恺开始营建东都,每月役使民工200万人。

三月,隋炀帝又下令建筑显仁宫。

这个宫殿规模极其庞大,南接皇涧,北邻洛水,周围十余里。

五月,又筑西苑,周围200里。

隋炀帝为了利用运河游玩,他诏令江南各地大量造船。

在通济渠通航以后,炀帝出游江都(今江苏扬州市)。

这次出游,兵卫仪仗之盛可谓空前。

炀帝乘的龙舟,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

船分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

中间两层共160间,都是以金玉为饰,雕刻奇丽。

下层是宦官内侍所居。

隋炀帝的龙舟由1080个民夫用青丝大缘绳牵引而行,纤夫穿锦彩衣袍。

皇后的船叫做龙螭舟,每艘用纤夫900人。

妃嫔乘的是浮景舟,共9艘,每艘用纤夫200人。

贵人、美人乘的是漾彩舟,共36艘,每艘纤夫100人。

另有朱鸟舫、苍螭舫、白虎舫、玄武舫各24艘。

隋炀帝三次畅游江都,耗费无数财物。

03、劳民伤财隋文帝时,对威胁隋朝统治的西北少数民族,从实力出发,采取了一些办法,取得了各民族间的统一。

开皇十九年(599),隋朝对突厥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女安义公主嫁与都兰可汗之弟突利可汗,当时都兰可汗向隋朝求婚,反遭拒绝。

三年级作文:柳树作文300字_2

三年级作文:柳树作文300字_2

柳树
一头细长的枝条,上面长着嫩绿的小芽儿,再加上斜斜的、弯弯的树干,凑成了那样美丽可爱的柳树姑娘。

柳树还有一个名字——杨柳,为什么叫它杨柳呢?从前有一个皇帝——隋炀帝,名字叫杨广,他很喜欢种柳树。

隋炀帝想给柳树起个名字,他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就有了杨柳这个名字。

柳树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常常斜斜地长在河边,那茂密细长的柳条都要快垂到水面上了,就像一个小姑娘要在河边洗头发似的。

柳树的耐水性很好,即使一场水灾过后也和原来一样健康地生长着,它不会像小草小花那样被水浸泡后就枯萎了。

柳絮也很美丽,一团团的像小棉花一样,春风拂过,柳絮飘了过来,像下雪一样,但柳絮容易携带病菌,大家要小心。

柳树很容易种植,并且美化环境,我们要爱护它们。

柳树文化

柳树文化

柳树文化名称来源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据史料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传旨天下,“驿道栽柳树以荫行旅”,从此,所有大唐国土的驿道柳树成荫。

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有一棵“唐柳”,又叫公主柳,据传为公元7世纪中叶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的柳树苗,种植在大昭寺周围,以表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怀念。

晚清名将左宗棠出任西北时,倡导军民在潼关至新疆的驿道沿途植柳长达数千里,那里已古树参天,翠郁青葱,人称“左公柳”。

柳树的得名源自柳树的头木头作业法。

木材至今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简陋,伐取粗大树干非常困难,而用伐取两寸来粗的树枝则比划方便。

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两寸来粗的枝干。

在长期使用中,人们会发现,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使用。

在我国乡土树种中,柳树萌枝能力最突出。

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

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

这就柳树得名的所在。

“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

诗词名句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临川见新柳【唐】崔橹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唐】崔橹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青门柳【唐】白居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隋朝历史】揭秘:暴君隋炀帝爱植树 曾“赐”柳树国姓“杨

【隋朝历史】揭秘:暴君隋炀帝爱植树 曾“赐”柳树国姓“杨

【隋朝历史】揭秘:暴君隋炀帝爱植树曾“赐”柳树国姓“杨导读:每年春天都是植树的好季节。

翻阅典籍,在历史上有很多“与树结缘”的佳话:“杏林” 晋代葛洪《神仙传》中载,三国时期,福建侯官(今福州)有位名医叫董奉,此人医术精湛,乐善好施,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隐居庐山,常为附近百姓治病。

他行医有个“怪癖”,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须在他家栽植杏树,重病者栽5棵,小病者栽1棵。

几年下来,董家宅前院后出现了10万余棵杏树,成为一片杏林。

春天时,董奉就邀来百姓共赏缤纷杏花;夏天时,董奉把甜杏摘下来卖掉,买来谷米赈济穷苦百姓,在史籍中留下了“董仙杏林”的佳话。

后世遂以“杏林”代指医生。

“桑产” 三国时期的蜀国名相诸葛亮一生为国事操劳,且率先垂范,劝课农桑,曾和家人一起,栽种了很多桑树。

据《三国志》载,诸葛亮病危时,曾给后主刘禅写了一封遗书,其中有“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之句??一代名相,给家人留下800株桑树作为全部遗产,其廉洁之风万世可表。

诸葛亮也用这份特殊的遗产告诉后人:“依木自养,人神俱安!”“号宅” 晋代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其间,一边写下《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一边亲手在宅前栽了5棵柳树,竟日在树下吟诗翻读,别号“五柳先生”。

他以柳树自喻,既“拂水飘绵,易生轻盈”,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而受后人敬仰。

“赐姓” 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是尽人皆知的暴君,不过杨广也留下一些“善政”,植柳便是其中之一。

《开河记》中记载,杨广在位其间,曾下令开凿通济渠,而后令臣民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绢一匹”。

同时,他还亲自挥锹栽植,并“恩赐”柳树为国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柳树因此又称“杨柳”。

在他的倡导之下,几年时间运河两岸便绿柳成行,河清堤固,生态良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与植树有关的名人故事

与植树有关的名人故事

与植树有关的名人故事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他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件《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紧急发展农业,重视树艺”。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大规模在华北和华中植树的计划,规划了农业现代化的前景。

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演讲中强调:“预防水旱灾害的根本途径是在全国范围内营造森林,建设大型森林。

”此后,他在许多书籍和演讲中反复强调了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从此中国有了植树节。

后来因为清明节对于南方植树来说太晚了,为了纪念孙中山,国民政府把孙中山的忌日定为3月12日植树节,——3。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决定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以纪念一直倡导植树造林的老师孙中山。

除了孙中山先生之外,历代很多名人都与植树有关,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问世。

西周时期的“常胜将军”沙琦君,每次胜利后,都命令全军在战场上“赛跑树以示武艺”。

三国吴栋名医董枫医术高超,济贫济困,治病不收钱。

只有一个特殊情况:治好一个普通病人,种一棵杏树;治好一个危重病人,种五棵杏树。

久而久之,他家前后有十多万棵杏树,他本人也被称为“林东兴县”。

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枫就用粮食代替,扶贫。

这就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美谈《杏林物语》。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了西藏松赞干布。

她从长安带来柳树树苗,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表达她对柳树成荫的家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刘唐”或“刘公主”,现在它们已成为西藏和中国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冯玉祥,一个现代爱国明星,爱树如命。

他曾在部队下达过保护树木的军令:“马啃一棵树,杖责二十,树补十”。

他驻守北京,带领官兵广泛植树,被称为“植树将军”。

他驻守徐州时,带兵大量植树,写了一首护林诗,以示军民:“老冯驻守徐州,树木青葱;谁砍我的树,我就砍谁的头。

”楚霸王项羽与桂树:据说项羽从小就爱树。

柳树在古代为什么叫杨柳?是缘于隋炀帝赐姓吗?

柳树在古代为什么叫杨柳?是缘于隋炀帝赐姓吗?

柳树在古代为什么叫杨柳?是缘于隋炀帝赐姓吗?杨广对中国南北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凿大运河了,但不幸的是他暴君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大家对他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第一印象就是为了自己享受。

《开河记》上说通济渠开凿完成后,杨广乘船出游就从当地选拨美女,用这些讲着吴侬软语的女子牵引龙舟,或许是怕女子力道不足,每船还配有几十只羊夹杂在女子中间一起拉。

盛夏酷暑之中,娇娇女儿和畜生一起牵引龙舟,那年头也没有防晒霜,即便肤如凝脂一会也会晒成猪头,这太……影响朝廷颜面了,皇帝看见了多影响心情啊。

于是就有大隋科学院的一个院士(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靓化河堤,在河堤两岸栽种柳树。

一则树根可以护堤,二则拉船的美女有阴凉可乘,第三拉船的羊可以吃树叶,一举三得。

杨广大喜,下发《关于在汴渠两岸栽种柳树的紧急通知》,他亲自做出批示:栽柳树一棵,赏赐绢布一匹。

杨广还在照镜子的百忙之中来到河堤上种下一棵柳树,文武百官自然不敢怠慢,也都种下自己的柳树,然后百姓再来种。

很快河堤两岸一千三百里垂柳成荫,舟行水上,看两岸绿荫中美女嫩羊相伴而行,杨广忍不住虎躯一震,一种大隋崛起的豪情油然而起。

这一切都因为有了柳树,杨广从此爱上了柳树,作为一名自恋狂,他对柳树可谓是“爱你就像爱自己。

”他赐柳树姓杨,让柳树和自己成为本家。

从此以后所说杨柳不是杨树和柳树,而就是指柳树,就因为杨是柳树的姓氏。

柳树姓杨并没有给杨广带来什么好运,当初在种柳树的时候,就有民谣:“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

”大隋朝果然就栽了,皇帝从此改姓李了,柳树姓杨的荣耀也就如柳絮一样随风而去了,隋堤柳反倒因此背上了亡国之名,成了一种耻辱。

汴渠种柳的事情虽然是真的,但隋炀帝跟柳树套近乎的故事却明显出于附会,因为古人杨柳不分,杨柳是指柳树自古而然,例如《诗经·采薇》中那个盼望回到家乡的士兵就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依依的意思是低垂可爱,这只能是柳树。

《战国策》中惠子劝田需居安思危当心小人时,举例说:“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

植树的故事

植树的故事

在我国古代,留下了许许多多开展植树的轶闻趣事,值得人们记取和效行。

下面出国留学网整理了一些关于植树的历史故事,非常有趣,欢迎阅读。

沙俊其庆功栽杨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次打胜仗后,他都要下令将士们在获胜的战场上广种杨树,以示胜利。

后来就连抓到的俘虏也要他们种树,作为“同庆”活动。

随着他的不断胜利,这种“庆功栽杨”发展到栽柳、植槐,后来,许多诸侯国受其影响,把这种植树活动作为一种庆典延续下来。

董奉治病造杏林是三国时的名医,他规定,凡经他手治愈的病人,都必须种植杏树。

轻病者愈后栽杏一棵;重病者愈后栽杏五棵。

在他的一生中,就这样栽杏树几万棵。

至今,人们仍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佳话来赞美德高望重的医生。

文成公主思乡植树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文天祥寓志植树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在家乡植了五株柏树,其中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

他说“吾异日大用,必尽忠报国,此柏当年也。

”隋炀帝为柳赐姓【隋炀帝下扬州时曾诏谕民间在运河两岸栽柳,还赐柳树姓“杨”。

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柳树为“杨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白居易与花木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

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朱元璋与柿树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

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

古诗词中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这样认为,你就错了

古诗词中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这样认为,你就错了

古诗词中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这样认为,你就错了我们经常在古诗词中看到“杨柳”一词,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杨柳”的,这是因为古人把太多的内涵赋予了它。

但今天很多人却并一定知道“杨柳”到底是什么意思?会把它看作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其实“杨柳”并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那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诗词中的“杨柳”。

一、“杨柳”指的是什么?古诗词中的有许多所描写“杨柳”的,这可不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杨柳其实指的就是柳树,和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今天我们再说杨柳,大家可以理解为杨树和柳树,但是在古代,“杨柳”指的都是柳树,准确地说指的是垂柳。

读过《白杨礼赞》的人都知道,杨树长得高大挺拔,阔叶,它给人的印象是刚毅,就像戍边的战士一样。

这和柳树那种婀娜之态完全不同,所以说“杨柳”指的就是柳树。

我们从南朝民间才子费昶的《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诗中可以看到:“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

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

”这里说的“袅袅复依依”只能是垂柳,不会是杨树,所以,诗中的“杨柳”就是指柳树。

“杨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回想当年我出征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在我回来的路途中,却是大雪纷纷满天飞。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这样描写杨柳:“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这里“杨柳依依”,就十分生动描绘出了杨柳那种温顺婉约的绝美姿态。

二、“杨柳”一词的来历那么,柳树又为什么会被人们称为“杨柳”呢?这主要是和历史上的传说有关,柳树之所以会姓杨,是和隋炀帝有关。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旨开挖通运河,工程规模浩大。

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就乘龙舟南巡,为了取乐就让女子们为他拉纤,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这些女子们的体力下降很快,走不动了,所以行程很慢。

这时,有一个大臣叫虞世基,他就给隋炀帝建议在河堤两岸大量种栽柳树,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女子们乘一下凉,休息一会,这样拉纤就快了。

扬州诗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

扬州诗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

扬州诗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作者:卢旭李秀秀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3期摘要:诗词引用的大量植物意象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思想内容。

本文以历代扬州诗词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分两步做了研究。

第一,用统计的方法将扬州各个时代诗词分别与当时诗词总集中出现的植物频率作比较,横向对比探究扬州植物的地域特点,柳、琼花、芍药极具代表性。

第二,将扬州历代诗词按时代划分,结合历史、民族、文化背景,纵向探究具体植物在诗词中地位的升降及影响因素,其中经济、政治、文化及外交等对植物意向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扬州历代诗词植物意象在我国,关于“意”“象”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后意象一词被广泛地用于美学领域。

中西方对植物意象的理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虽然没有统一定论,但有以下共识:一是植物意象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二是植物意象是由人类创造并被认可的,具有社会属性;三是植物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相关文化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州界多水,水扬波”的扬州以水多著称,隋代开凿的纵贯南北的古运河与东流入海的长江连接,极大地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唐代更有“扬一益二”的知名度,从而奠定了扬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扬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繁多的植物。

同时,作为淮扬文化的发源地,一直以文化著称于世,正所谓“政有兴废,诗无绝响”。

《扬州历代诗词》收录了自西汉至民国初年上下两千年吟咏扬州的诗词,其中富有扬州特色的植物成为诗词写景抒情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差红菡萏,迤逦绿菰蒲”、“琼花芍药春次第,扬州风物总诗情”、“杏花开遍扬州雨,柳色浑铺瓜渚烟”……诗词中的菡萏、芍药、琼花、杏花、杨柳等植物意象不仅塑造了优美朦胧的意境,更因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而使得表情达意更含蓄典雅。

《扬州历代诗词》中收录的西汉至隋代共40首诗,其中涉及植物的共22首。

由于作品较少,描写到的植物具有较大偶然性,暂不做研究。

隋朝故事:隋炀帝与杨柳

隋朝故事:隋炀帝与杨柳

在扬州的树⽊中,唯柳树最出名,于是⼈们说杨柳是隋炀帝赐的姓。

其实植物中的杨柳并不是从隋炀帝开始的,原因是杨柳本属杨柳科,杨与柳同属并科。

为何将柳和杨与隋炀帝相联系,并有隋炀帝赐姓杨柳这⼀说呢。

这是因为当时隋炀帝确实⼤⼒提倡种柳,说隋炀帝开凿成运河,宫内⼤⾂请隋炀帝允许在堤坝上栽种柳树。

当时这⼀位⼤⾂陈述栽柳树好处:⼀是柳树长成,树根则四处伸展,可保护河堤;⼆是背纤的妇⼥可得树阴遮阳;三是⽜⽺可吃树的枝叶。

隋炀帝听后⼤喜,⼴向民间诏柳,规定凡进献柳树的都给予奖励。

⽼百姓积极性⽐较⾼,纷纷进献柳树。

隋炀帝亲⾃种⼀棵,群⾂⼀起种植。

隋炀帝御笔赐垂柳姓杨,称杨柳。

柳絮何以称杨花

柳絮何以称杨花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柳絮何以称杨花
导读:《梅雨潭》一文里有这样一段叙述:“那溅着的水花,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像是杨花了。

”这里的“杨花”,系指柳絮。

柳絮为什么称杨花呢?原来,柳树在古代是一种吉祥之物。

友人回归,主人往往要折一支柳枝相赠,以示挽留之意。

因为“柳”谐音“留”。

到了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号召民众在河岸植柳,每种活一棵者,奖细绢一匹。

于是百姓争植,岸柳成阴。

隋炀帝为了显示他的威风,就举行了他亲自植柳的仪式,并挥御笔书赠柳树姓杨。

于是以后柳树便被称为杨柳了。

自然,柳絮也就成了杨花。

《现代汉语词典》“杨柳”一词的第二个义项,便是“泛指柳树”。

柳絮俗称柳绒子,是由单性花集成的柔荑花序。

果实极轻,柄端钉一伞形羽状物,以便随风飘扬落在各地生根生长。

有的老师在讲到这篇课文时,把“杨花”说成杨树的花,其实不对。

杨树的花叫“白蜡狗”,褐色,样子像条蝼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暴君隋炀帝爱植树曾“赐”柳树国姓“杨
导读:每年春天都是植树的好季节。

翻阅典籍,在历史上有很多“与树结缘”的佳话:“杏林”晋代葛洪《神仙传》中载,三国时期,福建侯官(今福州)有位名医叫董奉,此人医术精湛,乐善好施,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隐居庐山,常为附近百姓治病。

他行医有个“怪癖”,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须在他家栽植杏树,重病者栽5棵,小病者栽1棵。

几年下来,董家宅前院后出现了10万余棵杏树,成为一片杏林。

春天时,董奉就邀来百姓共赏缤纷杏花;夏天时,董奉把甜杏摘下来卖掉,买来谷米赈济穷苦百姓,在史籍中留下了“董仙杏林”的佳话。

后世遂以“杏林”代指医生。

“桑产”三国时期的蜀国名相诸葛亮一生为国事操劳,且率先垂范,劝课农桑,曾和家人一起,栽种了很多桑树。

据《三国志》载,诸葛亮病危时,曾给后主刘禅写了一封遗书,其中有“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之句——一代名相,给家人留下800株桑树作为全部遗产,其廉洁之风万世可表。

诸葛亮也用这份特殊的遗产告诉后人:“依木自养,人神俱安!”
“号宅”晋代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其间,一边写下《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一边亲手在宅前栽了5棵柳树,竟日在树下吟诗翻读,别号“五柳先生”。

他以柳树自喻,既“拂水飘绵,易生轻盈”,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而受后人敬仰。

“赐姓”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是尽人皆知的暴君,不过杨广也留下一些“善政”,植柳便是其中之一。

《开河记》中记载,杨广在位其间,曾下令开凿通济渠,而后令臣民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绢一匹”。

同时,他还亲自挥锹栽植,并“恩赐”柳树为国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柳树因此又称“杨柳”。

在他的倡导之下,几年时间运河两岸便绿柳成行,河清堤固,生态良好。

“封侯”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给树“封侯”的皇帝。

《燕京时餐记》和明《嵩书》中记载,朱元璋少时家贫,经常挨饿。

一次,饥肠辘辘的朱元璋讨饭经过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柿子,于是就爬上树饱餐一顿。

当上皇帝后,他没有忘本,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家,要种柿、核、桃、枣等树,并亲封柿树为“凌霜侯”。

“柳官”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大力倡导绿化,亲手在柳州地区遍植柳树。

他写诗自叙曰:“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此外,他还总结出了绿化的许多方法和技巧,“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这些经验之谈,今天读来,依然有指导意义。

“布荫”在河西走廊,清末名将左宗棠曾留下“左公柳”的佳话。

史载,左宗棠赴任陕甘总督时,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

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

”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牍之余,携镐种柳。

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共植柳26万株,人称“左公柳”。

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宗棠严令督导下,竟然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清人杨昌溪赋诗赞之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