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儒家节欲观是一种提倡适度、克制欲望的传统思想,其现代意

义在于帮助人们理解自我节制、追求精神内在满足的重要性,并促

进社会公德心的形成。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消费主义文化使人们往往陷入欲望

的泥沼,追求物质享受,忽视心灵的满足。儒家的节欲观提出了

“恶欲必自悔,福祸在自身”的观点,告诫人们欲望不加控制只会

带来后悔和痛苦,同时也强调“知足心常乐”的精神,引导人们追

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知足、适度”

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心理健康,避免沉溺欲望的危害。

其次,儒家节欲观与现代的环保、节能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节欲并非简单地否定欲望,而是提倡适度、节制,对资源的节约利

用也具有借鉴意义。现代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

儒家的节欲观可以教育人们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浪费,促进可持续

发展。

最后,儒家节欲观与社会公德心的塑造密切相关。现代社会的

道德空洞化与丧失信任使社会缺乏公德心,个人主义盛行,忽视了

社会责任。儒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推崇

“仁者爱人”的伦理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这种公

德心可以转化为个人的责任感,激发个体在社会中肩负起更多的责

任和义务。

综上所述,儒家节欲观对现代社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启示,而非简单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跨时代价值从来不在于怀旧和陈

腐,而在于如何能够将古代人的智慧和现代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意义和影响。在当今社会,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在于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内在的满足,并通过这种理念培养更多具有责任感和公共意识的人。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义利观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主张把义和利相嵌合起来,以义为先,以利为辅,实现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思想为“义在先,利在后”,这反表明儒家的

价值观以道德为重,重视道德价值的高于金钱上的价值,即利益。在现今社会中,儒家义

利观的现实意义仍然不容忽视。

首先,儒家义利观对于社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之间

的利益成为一个无法忽略的因素,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价值,个人与群体之间往往会

出现冲突。因此,儒家义利观强调义胜于利,通过追求道德和人性化的价值实现合理的利

益分配,使人们在道德与利益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这具有指导意义,意味着要推广道德

价值观念,以达到社会和谐、公正、公平的状态。

其次,儒家义利观强调“立身以立义,兴家以兴利”,表明了道德的重要性对于个人

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必须遵守道德,才能使自己成为能够承担更多责任的“一流

公民”,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兴家以兴利”则表明,如果我们坚持运用道德价值来

进行经济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利益,在经历财务承担和合理分配方面也将会获得无穷益

处。

最后,儒家义利观在加强政府和市民互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儒家强调“民本”思想,即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政府负责为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考虑。这不仅有利于政府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也有助于强化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促进政治稳定。

综上,儒家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虽然历经多年,仍然具有现实

意义。它指引着我们在道德尊严与利益最大化之间寻求平衡,推广并体现道德伦理对于个

先秦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先秦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从表面上 看 ,造成 人类 生存 危机 的原 因
是 : 人 类 过 度 的 向 自然 索 取 ,进 行 破 坏 性 、
掠夺 性地开发 , 以及 大量有 害的生产 、生活 废弃 物的污染 。然而从 根本上 说,造成 人类
生 存 环 境 危 机 的 根 本 原 因 是 由 于 人 们 对 自 己
为此 ,发 掘先秦 儒 家,孔 子 、孟 子 、荀子三
位思想 家所提 出的 “ 节欲 ”理论 ,把欲 望放 搞 纵欲 主义 ,这 对于欲 望横 流 的 当今之世 就 有 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 准确的位 置 ,既 不搞 禁欲 主义 ,也不 欲 , 而 在 推 欲 ” ( 《 语 ・ 渊 》 ) 总 而 言 论 颜
地 增 长 ,这 就 是 社 会 等 级 制 度 、道 德 规 范 、 礼节 仪式 等产生 的原 因。苟子还 条分缕析地 分 析 道 : “ 知 夫 出 死 要 节 之 所 以养 生 也 ? 孰
尝 以欲 字来讲 : “ 夫仁 者, 己欲 立而 立人 ,
己欲 达 而 达 人 。 能 近 取 譬 ,可 谓 仁 之 方 也 ” (《 语 ・ 也 》) “ 论 雍 己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人 ,是 恕 ; 己 之 所 欲 推 之 于 人 , 便 是 仁 。仁 不 在 无
受 乎 天 也 。 ” “凡 语 治 而 待 去 欲 者 , 无 以道 ( ) 而 困于有 欲也 。凡语治而 待寡欲者 , 导 欲 无 以节欲 而困于 多欲者也 。心之所 可中理 , 则 欲虽 多 ,奚伤 于 治? …心 之所 可 失理 , …

重庆高考满分作文

重庆高考满分作文

重庆高考满分作文

重庆高考满分作文4篇

重庆高考满分作文1

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节欲观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为儒家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变更,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家经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学思想的莫过于《论语》,其中出现“仁”的章节多达五十九处,而每次孔子对“仁”的解释又不尽相同。孔子强调士人要积极出仕,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强调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德治。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同时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伦理思想为统治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伦理体系,孔子的仁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但孔子“德”的含义是什么呢?在孔子的观念中,“闻道”难,“知德”不易。《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既然说“知德者鲜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范畴当作一个高、难、深的学问看待的。“德”字在《尚书》中频繁出现,至春秋时代使用仍相当普遍。但孔子认为,真正“知德者”很少,这就说明,孔子之所谓“德”与当时该字的普遍使用义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义,当从“德”字的造字意义和使用含义的.变迁谈起。

日子在不经意间流过,人生就在希望与失望之中完成了蜕变。人到中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一个“悟”字,浓缩了人生的万语千言。“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苦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对于道德伦理的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个人发展

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儒家思想的

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对于道德伦理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儒家强调“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应该以仁爱的精神对待他人,追求道德的

境界。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伦理的危机十分严重,人们普遍存在道德底线

模糊、道德意识淡薄的问题。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相互尊重,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提供了方向。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只能

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而道德则能够影响人们的内心,使其真正拥有“内

在的道德观”来约束自己。借助儒家思想,我们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推动社会各界的道德建设,提升社会道德风尚,减少道德问题的发生,进

一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儒家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儒家的核心价值

观之一是“和”,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中,社会

矛盾和冲突普遍存在,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儒家的思想可为缓

解社会矛盾提供借鉴。首先,儒家注重礼仪制度,强调尊卑有序,使社会

成员在相互关系中养成恰当的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其次,

儒家主张“君子和而不同”,提倡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社

会形成多元、包容的格局。从而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中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

的发展。

第三,儒家思想对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儒家思想认为人的发

展应该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通过自身的修身来影响和改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

4儒学+欲望

4儒学+欲望

论儒家对欲望的态度

郝亚强

摘要:欲望,就是主要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个人认为,欲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停留在物质阶段,即我们肉体对于吃喝玩乐的渴望;另一个便是精神阶段的,这种欲望的表达形式就是自由的思想。按照中国传统观点(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是要讲究制欲的。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尊重老师尊重长辈,在长辈面前不要随便说话,不要顶嘴,长辈、领导的观点就算是错的也不要当面点出,要等到事后委婉地提出来,或者心里知道错就行了不要提出来,这其实就是儒家‘德’‘礼’思想对我们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便是很多人所奉行的‘忍’的哲学。那我们所压抑克制的又是什么呢?思想!我们自己的观点想法!所以本文将针对儒家思想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欲望的不同看法进行系统的剖析,以便我们从理论角度分析我们的日常行为思想,更好地认清自己,理解自己,从而为更深一步的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儒学,欲望,节欲

‘人虽然也是动物,但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差别,即人有道德心,而动物没有’,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古代的中国人把人的动物本能看做是恶的,需要去掉,也就是禁欲。禁欲越彻底,人就离动物性越远,道德境界就越高。因此道德就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或者说,人就是为道德而活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便是最好的说明。据此,中国人把人性分为善和恶两个方面,诸子百家就人活着是为了惩恶还是扬善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如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人活着就是为了不断去掉私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强大的法制;儒家提出人性本善,因此人活着就是要不断修身,反之邪恶进入我们的灵魂,把成圣贤当做人生最高目标。

论儒家修养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儒家修养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儒家修养观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曹利

来源:《学理论·上》2009年第12期

摘要:本文论述了儒家修养思想的主要内涵以及儒家修养观在当今社会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儒家;修养思想;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0—0068—02

儒学是一种经世治国之学,儒家学者以追求成圣王为最高目标。圣人不仅具有完善的道德且能将其推及出去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即是儒学“内圣外王”的最高宗旨。如何实现这一终极追求呢?儒家学者认为其主要途径就是修身养性,因此,儒学历来重视修养。修养观乃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今天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再像儒家那样片面地重德治、轻法治,不再像儒家那样片面强调“修身为本”,而且是身、家、国、天下的含义也有了根本的变化,但是,对于儒家道德修养论中所强调的个人道德修养在提高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以及在改善社会道德风气状况方面的作用的观点,都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借鉴的。

一、儒家修养思想的内容

孔子是最早提出修养思想的人,他在阐述其学说时常用“修德”、“克己”、“正身”、“修己”等概念,其中“修己”最与修养概念相接近。“修己”就是修养自己,即是按照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孔子认为只有人人都做到修己节欲,整个社会才安居乐业。毫无疑问,孔子的修养思想,特别是“修己”的思想,对后来修养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开其先河”的作用。在修养思想及其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孟子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承上启下,既继承了孔子的修已、正身、克已等思想,又将这些思想加以发扬光大,提出了新的思想和概念,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修身”和“养性”的思想,“修身”加“养性”,就是后来出现的修养概念的本意。[1]荀子也是对中国古代的修养思想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大思想家,在他的言论集《荀子》一书中,有许多章节都提到了“修身”,特别是《荀子》一书专有《修身》一章,系统阐发了儒家对修养美德的看法。

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等。

现实意义就是促进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使一个民族成为有素质、有礼仪、有教养的文明之国。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礼仪没有那些制约人的道德规则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要混乱了,即使是严厉的法律制度也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儒家思想这种无形的道德行为规范植根在人们的心中,可以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及政治价值。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知行合一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都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关于节欲的书

古代关于节欲的书

古代关于节欲的书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古代关于节欲的书籍概述

2.古代节欲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古代节欲书籍的内容及特点

4.古代节欲书籍的影响与价值

5.结论

正文

一、古代关于节欲的书籍概述

古代关于节欲的书籍,主要指以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为基础,倡导人们在欲望面前保持理智和克制的一系列著作。这些书籍旨在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道德上的完善,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二、古代节欲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节欲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人们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人们应当顺应自然,减少欲望,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谐。这些思想观念为古代节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历史的演变,节欲观念在各个朝代都有所发展和变化。例如,宋明理学家将“格物致知”作为节欲的方法,强调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克制欲望;清朝时期,道教的节欲观念受到重视,强调修炼心性,以达到无欲无求的境地。

三、古代节欲书籍的内容及特点

古代节欲书籍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实践指导。这些书籍的特点如下:

1.以儒家、道家等哲学体系为基础,强调道德修养和心性锻炼。

2.倡导节欲、寡欲,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为美德。

3.结合实际生活,提供具体的节欲方法,如冥想、修炼等。

4.采用故事、寓言等形式,以生动形象的手法传达节欲观念。

四、古代节欲书籍的影响与价值

古代节欲书籍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还对政治、教育、医学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年轻一代如何看待儒家思想(当代年轻人如何重新审视儒家思想 探索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年轻一代如何看待儒家思想(当代年轻人如何重新审视儒家思想 探索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年轻一代如何看待儒家思想:探索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然而,在当代社会,传统价值观和现代化的冲突使得年轻一代开始重新审视儒家思想,并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倡导人们以仁爱、孝敬和诚信的原则行事。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多元化的价值观,年轻一代可能会认为儒家思想对他们的生活和发展缺乏实际意义。

首先,年轻人通常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儒家思想重视社会和谐,倡导个体应为整体社会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然而,年轻人在现代社会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权利的同时,也更关注自身的自由和个体价值。他们认为,个体的价值和幸福感与社会的繁荣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他们认为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知识创新,而不仅仅是传统社会中的传承和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思想似乎过于侧重传统,无法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年轻人也开始重新审视儒家思想,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其意义和价值。

首先,儒家思想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儒家追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强调修养和人格培养。这种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年轻人在面临忙碌的生活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渴望拥有内心的坚守和情感的照料。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种寻找个人内心平衡和稳定的道路,使得年轻人能够更加自觉地面对自己和社会。

儒家文化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

影响

对于儒家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导读:

儒家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主导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经济生活也不例外。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中国经济主体的被动性

国民经济主体应该说是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类自身存活状况,主要靠人本身。然而,儒家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命”成了人之外而又主宰人的主体。人的经济活动被认为是不屑一顾,不知天命。孔子说,富裕如果是可以追求的,那么为人赶车他也不在乎;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我行我素,任其自然吧。言外之意,富贵在天,并非人为。

这种儒家的经济主体命运观必然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的停滞。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国民经济中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埋没了。一种奇怪的社会经济现象随处可见。

经济主体天命观的产生,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有关。中国封建经济是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在这种经济社会里,即便赋役和地租剥削率不变,人们的经济状况由于天时地利的变化也会波动很大。岁美则穰,生活相对宽松;岁凶则恶,生活极端拮据。“靠天吃饭”这种想法就自然形成。此其一。其二,中国封建政治是一种高度发达的专制政治,在这种政治体制下

贫富带有明显的偶然性。一个人勤勤恳恳地从事耕作或工商业,很难成为富翁,相反多种机遇(如政治提拔、商业垄断、科举道路、裙带关系等等)却能让人腰缠万贯、权倾一时。而机遇并不具有规律性,人们觉得好象有一种客观存在的玄妙而虚幻的力量在左右这一切,这就是天命。

“存天理,灭人欲”

---中国经济动力的绝弃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

戴震被誉为“儒学复兴”的先驱,他倡导“大同理想”,提出理想

境界是“至诚、至明、至洁、至真”的,“理欲”则是戴震哲学的

核心。他认为,理欲即“理想的愿望”,是一个可以驱动人们前行并拓展人类文明的动力。

戴震的理欲观对于今天的社会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与探索过程中。下面,我将通过阐述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并举例说明戴震的理欲观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戴震理欲观的内涵

戴震将“理想”与“欲望”结合,将理念和行动紧密关联起来,提

出了“理欲”的概念,强调理念和行动的内在统一和互动。他认为,“理欲”是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人类进步功能的理念

行动,既体现了人的自我本体,又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换句话说,“理欲”是一种目标导向的、具有动力性的理念行动,是一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动机。

二、戴震理欲观的意义

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文明始终在不断地演化和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理念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正是戴震理欲观的意义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说明:

1、理念与行动的动态互动

戴震将“理想”与“欲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二者之间的内

在互动关系。在他看来,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来支持和驱动,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则需要理想的引领和指导。因此,构建一种理念与行动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理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理念与行动的相互激发

在戴震的理欲观中,理念和行动的相互关系不仅是一种互动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激发力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欲望,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的支持和推进,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则需要理想的引领和指导。因此,理念与行动之间的相互激发可以加速理想的实现,促进行动的顺利推进。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悠久历史中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其精神蕴藏着深厚而广泛的

文化内涵,所蕴藏的道德价值、哲学精神、艺术理念以及历史和文化积淀,其现实意义不

言而喻。

首先,儒家思想注重“兼爱”、全面发展,强调“以智取胜”,倡导道德尊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精神核心,强调从家庭出发,从立法入手,建立良好的

社会秩序。以道德建设促进仁智分享,互助精神得以传承,具有不可思议的社会意义。

其次,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包括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宗

教等方面。它把“礼”、“义”、“智”、“忠”い当做社会的基本要求,把“慈”、“悲”、“廉”、“义”当作整个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仁者

爱人”。如果把儒家思想的精神注入生活实践中,就可以促进感情的交流,弘扬人与人之

间的友爱,构建一个和睦的社会。

再次,儒家思想尊仁爱德,“兼爱众生”,注重以“智”代替武力,以“和”代替“斗”来解决纷争纠纷。这些理念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调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

关系,减轻社会矛盾。从而建立和谐社会。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文化传承,注重把读书、写字当做孩子廉耻之道,倡导“学而时

习之”,弘扬和传播优秀的文化遗产,加强“明礼刑义”的教育,帮助广大学子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念和事业道德,最终塑造一个优良的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维系家庭爱与团结,弘扬兼爱

众生的仁爱情怀,促进融洽和谐的社会,推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系,加强优良的文化传

统的正确教育,从而建设和谐的社会,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根本需求。

儒家鼻祖孔孟之道的节欲论

儒家鼻祖孔孟之道的节欲论

儒家鼻祖孔孟之道的节欲论

儒家鼻祖孔孟之道的节欲论

在春秋战国时期,节欲论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后世推崇孔孟之道,通过打着孔孟之道招牌的旧礼教来实行残酷的性禁锢与性压迫,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对包括性欲在内的人们的欲求还是抱着一种比较客观、合理的态度。

儒家首先肯定了人存在欲望的合理性,但是对欲望要有节制,同时追求与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要适当、要合理。例如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性欲,儒家也是肯定的,这方面的名言就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是肯定了追求功名就可获得享受,包括金屋藏娇。可是,孔子又强调人们应该像追求美色一样地去追求美德,所以他叹道:“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又认为,由于饮食与男女之事是人的两种大欲,必须加以节制。人所最应畏惧的,一是枕间之上,男女性交不加节制;二是在宴席之上,面对佳肴美味而不加节制;二者对人的戕害都是不知不觉的,人们忽略了这个问题实在不应该。

儒家创始人的节欲思想,在荀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理论。荀子名况,赵国人,他所处的时代是在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末期,商鞅变法以后,他的思想也反映出当时一些新兴者的要求。

他指出,人有欲念,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阐明了性、情、欲三者的关系。他又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向生之者也”,也是这个意思。

儒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儒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儒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儒学思想源于中国,是一种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体系。这种思

想流传至今已经有近2500年的历史,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和变革。当今社会,儒学思想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

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有现实意义。本文将探讨儒学思想对现代

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一、启迪人类价值观念

儒学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在儒家眼中,一个人不仅要有自我内在的修养,还要有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

这种思想强调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团结。这种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背景、信仰和文化

都不同。为了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理

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培养自己内心的善良和道德修养。儒学思

想告诉我们,在社会中要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必须注重自我

完善和对他人的关心,才能真正拥有一颗和谐统一的心。

二、弘扬社会公德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注重道德伦常的重要了学说。

儒学思想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利益,还涉及到

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儒家对社会公德心的重视是无可替代的。

在现代社会中,自私、利益至上、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层出不穷。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需要弘扬儒学思想中的道

德精神,增强社会公德心。如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

的利益、宣传文明礼仪等等。这些都是儒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

义和价值的具体体现。

三、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儒学思想不仅注重精神修养,还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儒家

思想中,一个人需要经由自己的思考和发展,实现自我完善。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当今世界,一切有识之士无不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劣而忧心如焚。

生态平衡的肆意破坏,引起了全球的气候反常;生活环境的横遭污染,带来了致命的怪病恶疾。

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地威胁着现在世界人类的生存,而且将遗害于子孙后代,大大缩短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历史。

这绝不是故作危言耸听,而是摆在当今人类面前的无情现实。

从现象上看,造成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原因是:人类过度地向自然索取,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以及大量有害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污染。

因此把对自然的破坏性、掠夺性开发,改变为计划性、保护性开发,加强对有害生产、生活废弃物的积极治理,是可能取得改善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一定效果的。

但是,这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追根究蒂,造成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放纵和追求。

所有不顾一切后果地疯狂掘取自然资源,并且肆意加以挥霍浪费,都是人们无限度放纵欲望追求的结果。

所以,人类如果不能从节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入手,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潜伏着的、未来的造成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源,

1 / 16

同时也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

因此,我认为,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应当是人类认真自我检讨,并切实施行欲求自我节制的时代。

人们需要设计各种科学合理、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重新调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子孙万代创造一个优美良好的生存环境。

而为此,重温一下中国传统儒家的节欲观,则将大有益于人们对自我节制欲求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欲,是人类生活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儒家在欲的问题上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认为欲不应当无限度地放纵,而要受到一定社会规范的制约。

孔子说,他七十岁以后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又不违离规范的境界[1] 。

孔子这里所说的欲的含义是很宽泛的,包括各种生理要求和社会行为。

这种个人欲求既能得到自由发挥,同时又能不违离社会规范,显然是对欲有所节制的结果。

孔子到七十以后才能做到,这说明它是通过长期自觉地节制欲而培养出来的一种精神境界。

这也是以后历代儒学家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

孟子也认为,人们的欲求是受到道德规范制约的,而且应当按一定的道德标准去取舍。

---------------------------------------------------------------最新资料推荐------------------------------------------------------ 如他说,求生是我的欲望,求义也是我的欲望,当二者不能兼得的时候,我将牺牲生命而去求得义[2]。

所以,他遵循这样一条原则:

即不去做那些我不当做的事,不去追求那些我不当追求的东西[3]。

孟子还认为,太多的物质欲望甚至会有碍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因而提倡寡欲。

他说,修养心性的方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他的为人如果欲望不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很多;他的为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保存,也只是很少一点点[4]。

荀况(约公元前 298-238 年)提出了一套较为详密的节欲理论。

例如,他在分析礼(指社会各种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的起源时,曾这样说:

人生下来就有各种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没有追求。

人们欲望的追求如果没有一定规定和限度,那就不可能不发生争斗。

争斗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混乱会使社会陷于困境。

古代的圣王,为防止社会陷于混乱,因而制定各种等级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以规定人们的社会地位,调节人们的欲望,

3 / 16

满足人们的要求。

从而使人们的欲求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自然物资也不至于为人们的欲求所用尽。

总之,使自然物资和人的欲求相互制约,保持协调地增长,这就是社会等级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产生的原因[5]。

荀况的分析是相当深刻的,他在此既指出了欲是人类生理本能的一种要求,更说明了它是构成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部分。

同时,又强调了社会各种制度、道德规范等在调节人们的欲望,协调自然物资和人们欲求之间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这就是说,人的欲求应得到满足,但也不能任其自流,而要由社会来加以限制和调节。

由此也告诉我们,今天世界各国的人民和政府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各种制度、道德规范等的作用,既使人们的合理欲求得到应有的物资满足,同时又积极地保护好自然资源,使其不至于为人们的欲求所破坏。

荀况不同意寡欲、去欲的主张[6]。

他认为,欲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受之于自然的本性。

那种认为只有去除人们的欲求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的理论,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办法来正确引导人们的欲求,而被人们的有所欲求困扰住了。

那种认为只有减少人们的欲求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的理论,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办法来合理节制人们的欲求,而被人们的过多欲

---------------------------------------------------------------最新资料推荐------------------------------------------------------ 求困扰住了。

其实,如果人们所追求的欲望是合理的,即使多些,对于国家社会的治理又有什么影响呢?相反,如果人们所追求的欲望是不合理的,即使再少,也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混乱。

于是,他指出,人的欲望虽然不可能完全满足,但可使它近于满足;人的欲望虽然不可以完全去掉,但可加以节制[7]。

同时,荀况又指出,欲虽然受之于自然本性,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人的内心多方面考虑的制约。

这样,现实中的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本性的欲了。

这用现代用语来说,现实中的欲是要受到社会发展情况的多方面制约的,而不可能任意发挥的。

他举例说:

人对于生的欲望是最迫切的,而对于死的厌恶是最强烈的。

但是,有人竟放弃生的希望而去死,这并不是不愿意生而愿意死,只是由于考虑到某种情况下是不可以偷生的,而应当去死。

因此,对于欲,不是简单地去除和减少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按照一个正确的原则来处理欲望。

人们如果能掌握这个原则,那末在可能的情况下,欲望将得到最大的满足,而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欲望将得到有效的节制[8]。

以上,荀况在充分肯定欲的存在的合理性前提下,针对

5 /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