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矿

合集下载

采矿实习报告凤凰山煤矿

采矿实习报告凤凰山煤矿

--凤凰山实习报告凤凰山矿为晋城蓝焰煤业有限公司的下属煤矿,属国家二级大型企业。

该矿于1965年4月建矿,1970年10月建成投产。

经过四十余年的生产建设,矿山规模不断扩大。

1987年经原煤炭部批准,凤凰山矿开始进行新的技改扩建,决定将矿井规模由原设计能力150万t/a扩建为400万t/a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同时配套建设年产量400万t/a的洗煤厂。

改扩建工程于1990年完成,至2001年矿井实际生产能力已达到370万t/a,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无烟煤,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井田位置与范围凤凰山矿位于晋城市区北侧5km处,行政区区划属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管辖。

地理坐标为北纬35°33′21″-35°37′28″,东经112°49′11″-112°53′24″。

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2年10月14日为该矿发放的10000002600211号采矿许可证,井田范围由28个坐标点连线圈定(拐点坐标详见附表14)。

井田北以杨庄-北堆村连线为界,南和古书院矿相接,东与王台铺矿为邻,西至白马寺逆断层,井田东西宽约4.3km,南北长约7.5km,面积29.3485km2。

凤凰山矿采用斜井盘区式开拓方式,采煤方法为机械化综采。

主斜井装备1.4m强力胶带输送机,是运煤的主要通道,副斜井双钩提升(供生产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提升),南、北各建有进风井和回风井,作通风用。

根据煤层的赋存情况,矿井设计分二个水平开采,一水平开采3号煤层,二水平开采9号煤层。

第二节含煤地层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C3t)和下二叠统山西组(P1s)。

一、太原组(C3t):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石灰岩、煤层组成。

含煤11层,自上而下编号为5、6、7、8-1、8-2、9、10、11、12、13、15号,其中可采2层(9、15号)。

发育5~10层石灰岩,一般6~7层,由下而上分别称为K2、K3、K4、K4上、K5、K5下、K6。

凤凰山矿井田陷落柱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

凤凰山矿井田陷落柱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

LA G G ojn IN u・ u
( h ni i hn nhai ol nn ru o .Ld Sa x n egA trct C a ig GopC r t.,Jnhn 0 80 Jc e Mi p iceg 4 0 6,C i hn a)
凤 凰 山矿 井 田位 于 山 西陆 台 东南 部 ,太 行 山 背
维普资讯
第3卷 刊 0增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22 月 0 年8 0
凤 凰 山矿 井 田 陷 落柱 发 育 特 征 及 成 因机 理
梁 国 军
(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 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 ,山西 晋城 0 80 40 6)
摘 要 :简述 了凤 凰 山矿 井 田 陷落柱 的形 态特 征 及分 布 状 况 ,分 析 了它 的成 因机理 。提 出 了在 二 水 平煤 层 开 采 时对 陷落柱 构造 预 测 、处 理 的方 法和 建议 。 关键 词 : 陷落柱 ;地 质 构造 ;勘 探 中 图分 类号 :T 13 1 D 6 .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0 5 2 3 (0 2 S 02 2 3— 3 6 20 ) O一 19—0 2
第0 增 3卷 刊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22 月 0 年8 0
种情况 :一是外露较为明显 ,一般处于山顶地形 中
( 2 0 作 面 、三 盘 区 大 巷 陷 落柱 ) 如 33工 ,岩层 出 露
明显 ,为 黄 绿 色 上 石 盒 子 组 地 层 ,主 要 岩 性 为 砂
该 井 田形成 后 ,在古 老 的地 下 水 的侵 蚀作 用 和 水动 力作 用 下 ,加 上地 质 构造 的作 用 ,给 岩 溶 的发 育创 造 了 良好 的环 境条 件 。奥灰 岩 就在 水 的溶解 侵蚀 下 形成 了溶洞 ,随着 岩 溶 的扩 大 ,岩溶 上 覆 的地 层 因 受重 力 作用 而 塌 落 ,直 到形 成 自然平 衡 拱后 塌 落终 止 ,上 覆 岩层 得 到暂 时 稳定 。之 后在 地 下 水 的继续 溶蚀 、破坏 和搬运 下 ,岩溶 继 续 发育 和 扩 大 ,使上 覆地 层 再 次失 去平 衡 后再 次塌 落 ,此 种 作用 持 续进

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223 触带构 造 ..接
成宽 05~1 k . . m,东 宽 西 窄较 完 整 的变质 晕 圈 ,主 要 4
凤凰 山岩 体总 体从 北 东 向南西 方 向侵 入 ,向 围岩 为大 理岩 化及 少量 角岩 化 。 倾 斜 ,北 部 、东部 倾 角较 陡 ,南部 较缓 ,西及 西南 部 接触 交代 变 质作 用 :沿岩 体边 缘形 成 断续 不连 的 向岩体 内倾 ,形成多台阶超覆接触 ,产状变化复杂 , 矽 卡 岩周 边 ,主要为 块状 石榴 子 石矽 卡岩 、条 带状 石 岩体边 缘构 造变 形强 烈 ( 4 。 图 ) 榴子石矽卡岩。铜矿化与矽卡岩关系密切 ,构成典型
F g 1S r cu a k th o e T n l g a e i . t tr ls ec f h o gi r a u t n
l 花岗斑岩 ; 2 花 岗闪长岩; 3 花 岗闪长斑岩; 4 石 英二长闪长岩 ; 5 辉长辉绿岩; 6 石英 闪长岩: 一 - - - - - 7 二长花岗斑岩; 8 石英二长闪长斑 岩; 9 背斜轴; 1一 一 - - 0 向斜轴; 1- 基底断裂; 1一 I 2 断裂; 1一 留系: 3志 1一 4 三叠系 中、下统; 1一 5 侏罗系上统; 1一 6 白垩系; 1一 7 铜矿床; 1一 锌矿 床; 1 一 8铅 9 中新生代盆地边界
( ew s o io u ag t t et f at yn) oh Q o
r 三叠系上统月山组下段 T 三叠系上统东马鞍山组 Tn三叠系下统南陵湖组上 段 n三叠系下统南陵湖组下段 Th . 三叠系下统和龙 山组 y Z叠系下统殷坑 组 Pd 2二叠系上统大隆组 Pl 2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 二叠系下统孤峰组上段 P ’ - , g 二叠系下统孤峰组下段

广西凤凰山银矿床控矿构造分析

广西凤凰山银矿床控矿构造分析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广西凤凰山银矿床控矿构造分析秦其考摘要:凤凰山银矿床位于西大明山复式背斜东段,是我国特有的Ag-Mn建造类型矿床。

本文基于矿床地质概况、矿产分布等基本信息作为切入点,明确了凤凰山银矿床的构造控矿特征,同时针对控矿构造组合与演化进行了相应分析,基于断裂部位褶皱、差异化找矿走向以及交汇地段的矿体富集等角度对广西凤凰山银矿床未来的找矿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凤凰山;银矿床;控矿构造;结构分析广西凤凰山银矿床最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研究与开发,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地质条件的逐步演变,凤凰山银矿床的找矿工作进程却出现了一定的障碍,对于山体矿床内部结构构造与时空变化之间的关联特性未能进行较为细致地研究,影响了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从实际出发,针对时空因素以及矿床结构变化对矿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明确凤凰山银矿床的产生与特性,进而为后续找矿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建议,推动找矿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地质概况分析广西凤凰山银矿床矿区共分为寒武纪地层以及泥盆系地层两部分,其中寒武纪地层内部主要涵盖了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等,而泥盆系地层当中主要以细粒石英砂岩为主,由于该区域内部地质结构演化过程较为复杂,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因此形成了以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为核心的构造层。

经现场物探勘验工作过后能够发现,区域内部构造存在二次破碎的现象,岩浆岩出露情况较少,破碎地层之间存在相互穿插的现象,给构造分析与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矿床分布情况为明确地了解到凤凰山银矿床内部构造控矿特性,需要针对已探明的矿床分布情况进行梳理。

其中,凤凰山银矿床内部矿体分布规模以及发展形态与地质构造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特征,在同一断裂地层内部所形成的银矿体往往呈现出较为明确的相似性,同时大多呈平行状态进行发展,而在不同断裂地层内部所形成的银矿体在规模与形态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凤凰山银矿中厚破碎矿体采矿方案改进

凤凰山银矿中厚破碎矿体采矿方案改进
1 开采 技术条 件及 问题分 析
( ) 山地 质条 件差 。矿 山在实 际 采 矿生产 过 1矿
程 中, 因顶板 围岩破 碎不稳 定造 成 回采 工作 面太宽 , 在 回采 过程 中 , 采场 顶板 常发生垮 塌现 象 , 回采过 对
程 造成很 大 的困难 , 同时 也造 成 矿 石 大量 贫 化 和损
S b e e a i go h ra e n fmi i g e ta c lngt e r ft e o e v i a e n of r d wh n u l v lc v n ft e ar ng me to n n n r n e ao h un o r e n h sb e fe e e h t e se p y i ci e dum h c r b d s u d rt e i sa ii ft e s ro n i g r c s . T e h te l n ln d me i t ik o e o y wa n e h n tb lt o h u r u d n o k ma s y h
关键 词 破 碎 不稳 固矿 体 倾 斜 中厚 矿脉 分段 崩 落法
M i i g Sc m e I n n he mpr v d n e i o e i M d um ik nd Br ke Or bo y o n hua s n S l r M i Th c a o n e d fFe g n ha ive ne
Absr c Th x si g p o lm so e mi i g s h me i n h a g h n sle ie we e a ay i . ta t e e it r b e ft n n c e n Fe g u n s a i rm n r n l ss n h v

程斌-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合一村凤凰山矿区

程斌-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合一村凤凰山矿区
对矿区及外围的分布,岩性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偏误的态度10度5度的角度,对风化深度1 ~ -12.0米的上部。据实测剖面(图3),岩层出露厚度大于150m。
(2)第四系(Q)
第四系分布在未开采矿区东部平原区、山麓沟谷部位(图上未表示)和山体表部。
1、矿山开采应严格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开采方法实施,防止不规范开采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
2、石料经碱活性检测,岩相法观测结果为裂隙间存在微量碱活性矿物;快速碱—硅酸反应法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14天膨胀率0.136%,大于0.10%,可能潜在碱—硅酸反应危害,应引起业主重视,建议必要时作进一步试验。
4
9
小体重样

15
10
岩石抗压强度测试样

6
11
坚固性

1
12
硫酸盐及硫化物含量

1
13
压碎指标值

1
14
碱活性

1
15
照片

45
通过调查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区的地层,岩石,构造和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特征,发生的基本识别,矿体的形态,大小;大致查明了矿区残坡积层厚度、风化层的厚度与分布特征;通过考察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挖掘技巧前提。估算了建筑用石料(凝灰岩)矿资源储量及剥离量,开采石料建筑(凝灰岩)的矿石储量矿石控制的经济基础(122b):量22247900立方米(57177100吨);宕碴量1255200立方米(2761400吨)。剥离量305100立方米。剥采比0.07∶1。完成了委托任务。
2, stone by alkali activity detection, lithofacies method between observations of fracture trace alkali active mineral; Rapid alkali - silica reaction method after the test, specimens without cracks, the phenomenon such as SuLie, colloid spillover, 14 days inflation rate of 0.136%, more than 0.10%, could potentially alkali - silica reaction,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during the owner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test if necessary.

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矿床成因新认识 彭省临

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矿床成因新认识 彭省临

矿床地质2002年MINERAL DEPOSITS 第21卷增刊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矿床成因新认识∗New Conception on Ore Genesis of Fenghuangshan CopperDeposit in Tongling, Anhui彭省临邵拥军刘亮明(中南大学地洼学说成矿学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83)Peng Shenglin, Shao Yongjun, Liu Liangming(Institute of Diwa Theory and Metallogeny, CSU, Hunan, Changsha 410083, Hunan, China)摘要凤凰山铜矿是铜陵矿集区内的重要铜矿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典型的夕卡岩型矿床。

进一步研究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至少包括两期:早期的夕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晚期的斑岩型铜(金)成矿作用,属夕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金)矿床。

并重点从复式岩体的剖析和含矿斑岩——石英二长闪长斑岩的特征以及角砾岩、围岩蚀变等斑岩型矿床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矿床成因成矿斑岩找矿前景凤凰山铜矿铜陵地区是我国的产铜基地,素有“铜都”之称,凤凰山铜矿是铜陵矿集区内的重要铜矿床,长期以来,一直为地质矿产工作者关注。

由于矿山现有的矿体主要为接触带上或岩体中的夕卡岩型矿体,因此,夕卡岩型铜矿的观点一直统治着本区的找矿和研究。

过去由于将找矿方向和靶区主要集中在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上,结果找矿效果甚微,矿山几近闭坑。

1999年起,我们与凤凰山铜矿合作开展了“凤凰山矿区深部与边部找矿预测研究”,对凤凰山铜矿的成因有了新的认识。

综合研究成果和部分占孔和坑道的验证结果表明,该矿床的形成至少包含了两期成矿作用:早期的夕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晚期的斑岩型铜(金)成矿作用,矿床成因应属夕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金)矿床。

关于夕卡型的矿床的典型特征,前人已有详细研究和阐述(闻广等,1983;常印佛等,1991;唐永成,1998),本文不再赘述。

广西凤凰山银矿_我国特有的Ag_Mn建造类型矿床_董宝林

广西凤凰山银矿_我国特有的Ag_Mn建造类型矿床_董宝林

广西凤凰山银矿—我国特有的Ag-M n建造类型矿床广西凤凰山银矿,是我国特有的Ag-M n建造类型的大型独立银矿床。

这是“广西西大明山地区凤凰山银矿成矿条件及远景评价”研究课题中的最新研究结论。

该课题是由成都理工学院稀有贵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室承担,广西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队协作完成的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原直属管理局)下达的“八五”定向基金研究项目(编号:直科定93-11)。

自1993年6月至1995年12月,经历两年半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按时提交了研究报告。

最近已通过由地质矿产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该研究课题紧密围绕凤凰山银矿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矿化特征、富集因素、矿化规律、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等几个方面,广开思路,从实际出发,广泛运用当今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对矿区及其外围地质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为矿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矿区地质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局面。

1.重新厘定了寒武纪地层层序,首次用U-Pb等时线确定了寒武系底部小内冲组的年龄为580M a。

通过寒武系上部赋矿岩石黄洞口组的岩性特征和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首次认为该组岩石是一套深海浊流沉积夹热水沉积、具类复理石建造特征的暗色细碎屑岩,这就为凤凰山银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2.在实测矿区各类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显微、超显微构造、岩组分析、应变测量、有限元模拟计算等现代研究方法,首次厘定了自加里东早期至喜马拉雅早期构造断裂活动的时序,查明了矿区构造复合特征及其空间演变规律。

明确指出容矿构造为近EW向、倾向SW的高角度主干断裂及其有关的NW向及N E向次级断裂系统,控制了银矿体的产出位置、形态、规模、产状及富矿段的分布。

3.在矿床矿物研究中,发现了含银黄锡矿、银黄锡矿、灰硫锑铅矿、纤锌矿、白铁矿、镁锰方解石等矿物。

首次查明硫锰矿、方铅矿是银的主要载体矿物,并与菱锰矿,镁锰方解石相伴,为国内外银矿床中罕见的矿物共生组合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泥的沉降性能随煤种、采煤方法、运输方式、分选工艺、原煤中的 细粒含量以及矸石成分与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还受生产用水的水 质影响。
煤泥水中微细颗粒(特别是泥质细粒)的自然沉降速度缓慢,常滞留 在溢流水中,并在循环过程中不断积聚,造成循环水浓度不断升高, 影响选煤产品的指标,甚至整个生产过程。
目前,关于煤泥水处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沉淀浓缩设备的研制和 絮凝性药剂的开发与配合使用等方面。
末精煤灰分为Ag≤16.0%时,理论 精煤产率为59.04%,实际生产的 末精煤产率56.17%,数量效率 η=95.14%。
煤泥水系统
在设备能力一定的条件下,煤 泥水系统的调整主要依靠药剂 的选择以及对加药地点和加药
方式等的优化。
运行结果分析
凤矿选煤厂2009年9月平均每天洗选原煤超过10000吨,系统处于超负 荷运行状态。
5.3 煤泥沉降试验
155303工作面煤层柱状图
煤层煤样采集时,按 煤、夹矸、软煤和底 矸分别采取。
对夹矸、软煤和底板 矸石分别进行不同药 剂作用下的絮凝沉降 试验研究。
试验时,将样品加水 配成浓度为30g/L的煤 泥水。
药剂
絮凝剂
凝 聚 剂
试验药剂一览表
名称 聚丙烯酰胺 煤水分离剂 聚合氯化铝 聚合硫酸铁
产品和操作条件的调整与优化结果 ,指导实际生产;
设计了以灰分、硫分、发热量等 为目标的配煤程序,结果以最优 区间输出,为选煤厂的生产和管 理提供技术支持。
15#块煤可选性曲线
15#末煤可选性曲线
根据浮沉试验数据,15#煤呈现高矸特征,中间密度级物料含量很 低,跳汰分选时只要排出+2.0g/cm3密度级矸石,剩余物料的质量即可 满足灰分要求,成为精煤产品。
凤凰山矿
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
汇报提纲
1
项目背景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项目进展
4
主要研究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项目背景
随着煤炭的深度开采,凤凰山矿3#和9#煤层的储量大幅度 降低,现需开采高硫的15#煤层。
根据矿井煤层柱状图数据,15#煤层高度约为2.8米。煤炭 开采时,其顶、底板岩石将混入原煤,影响分选效果;在 其底板部分有一层泥岩,其进入洗选系统,将严重影响煤 泥水体系、甚至整个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
总精煤
≤16.0
≤1.8
设:15#煤的配入量为x,则9#煤为(100-x),根据硫分要求,
x≤80
即,与9#精煤进行配煤时,在要求的总精煤硫分下,15#精煤的最大 配入量为80%,对应两种煤的配煤比例为15# : 9#=4 :1。
5. 煤泥沉降试验研究
选煤厂的煤泥水中含有大量煤质和泥质颗粒,为减少环境污染并充分 利用水资源,回收煤泥产品,须对煤泥水进行有效处理。通常是将煤 泥水直接排入浓缩机或煤泥沉淀池,沉降后的底流用压滤机回收,溢 流则作为循环水使用。
入选原煤量超过1.2×104t/d后,煤泥水系统几乎不能正常运行。此时 ,二段浓缩机的入料浓度超过100g/L,由于煤泥量太大,压滤机的处 理能力严重不足,致使煤泥在浓缩机中积存,溢流水浓度不断升高。 9月15~19日,浓缩机二段溢流曾一度出现黑水。
太原理工大学与凤凰山矿选煤厂合作,系统研究15#煤的 煤质特性、可选性以及洗选加工工艺方法等,以期对选煤 厂实际生产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技术路线
工业验证
15#煤洗选加工工艺
基本性质 分析
硫分布 规律
可选性 研究
煤泥水 工艺
研究内容
15#煤的基本性质(工业、元素、形态硫分析); 15#煤中硫的分布规律(筛分、浮沉试验); 15#煤的可选性及跳汰分选效果评价; 15#煤中的矸石和选煤厂生产用水性质测试; 煤泥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工业运行试验研究; 结论与建议。
在药剂用量PAM 60 g/t+PAC 600g/t下,矿井水中煤泥颗粒的沉降效 果优于太原市自来水,这可能是由于矿井水硬度比较高的缘故。
2.不同药剂配方的作用效果对比
Mg2+有利于提高颗 粒沉降速度,而Al3+
有助于改善澄清水质 量
药剂
名称
用量
空白
0
50

100
水 200


300

400
500
MJ/kg 卡/克 St,d , %
15#煤 19.56 4678 18.38 4395 3.44
硫的分布规律
无机硫占全硫含量的72.38% ,主要以黄铁矿形式存在;
硫酸盐硫的含量很低; 有机硫的含量接近1%,占全
硫含量的27.33%。 跳汰分选方法只能脱除部分黄
铁矿硫,故分选后的精煤硫分 必然大于1%。
研究进展
08年6月18日 签订项目合同;7月 现场调研,试验准备; 样品采集(分3次进行)
08年8月 15#煤层煤样; 09年3月 15#生产煤样、选煤厂补充水和循环水样品; 09年4月 井下15#煤的软岩样品采集; 08年8月~09年4月 15#煤实验室研究; 09年5月 撰写并提交实验室研究报告; 09年6~10月 工业试验,撰写并提交项目研究报告。
密度级
g/cm3
15#

-1.5


1.5-1.6

1.6-1.8


1.8-1.9

1.9-2.0

+2.0
合计
校正后
产率/%
灰分%
23.94 13.70 3.32 1.54 1.51 55.99 100
6.07 11.18 24.99 38.57 51.59 77.46 48.56
浮物累计
产率/%
样品表面电性
表面电性质是颗粒的重要性质之一。颗粒表面ζ-电位的大小 、正负电性对其在煤泥水中的存在形式、聚集状态、运动特征以 及沉降特性等均有显著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悬浮液呈中性(pH≈7) 时 ,各样品的表面电位:
底 板:ζ-电位=-23.22mV 软 煤:ζ-电位=-13.54mV 夹 矸:ζ-电位=-24.47mV
2. 15#煤的可选性研究
经屯兰选煤厂、介休选煤厂等多 家单位的使用,日臻完善。
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可满足生 产大样、月综合以及产品平衡等 数据的整理计算需要;
具有良好绘图功能,可绘制平滑 规范的分配曲线和可选性曲线;
灵活的重选流程优化功能,实现 对跳汰、重介,粗精煤再选等过 程的优化计算;随时提供流程、
CaO 0.22 0.50
SO3 4.61 5.29
P2O5 0.03 0.02
烧失 16.71 18.73
XRD谱图显示:15#矸石样品中主要含有石英、高岭石、黄铁矿以及碳酸 钙等矿物质。其中,高岭石属粘土类矿物,遇水极易泥化,影响煤泥水的粒 度组成和粘度等指标,其含量高时将有可能恶化煤泥水系统的运行效果。
入选原煤量小于1×104t/d时,煤泥水系统工作正常,二段浓缩机入料 浓度小于70g/L,溢流为清水,底流浓度250~350g/L,对后续压滤环 节有利。
入选原煤量为1~1.2×104t/d时,二段浓缩机入料浓度升至80~90g/L, 通过药剂制度的调整仍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但此时压滤机处理能力 显现不足,为使煤泥及时从系统中排出,现场将压滤机工作循环时间 由1.5h缩至1h,工人劳动强度严重增加。
15#煤整体呈现特高灰、高硫和高矸特征。硫分中主要是以黄铁矿形 式存在的无机硫,但有机硫含量接近1%,洗选后的精煤需与其它低 硫精煤进行配煤。
各粒级原煤中,+2.0g/cm3密度级的含量均比较大,且灰分高,说明 矸石较纯,分选时将其除去即可使精煤灰分满足要求;可选性等级为 易选。
选煤厂生产用水的pH值和硬度等对煤泥沉降较为有利。 15#煤层的底板矸石中含有高岭石矿物成分,遇水容易泥化,其含量
凤凰山矿净化后的矿井水pH值为7.92,浓缩机溢流水的 pH值为7.75,均呈弱碱性,符合煤泥水沉降条件;
凤属mg凰硬/L山水,矿;属净浓极化缩硬矿机水井溢;水流总水硬总度硬度(以(C以aCCaOC3O计3)计为)3达351.0321
mg/L, mg/L
总体来讲,凤凰山矿选煤厂的水质对煤泥颗粒沉降有利。
增多时将恶化煤泥水系统运行效果,可采用絮凝剂与凝聚剂联合使用 。实验室最佳药剂组合及用量为:
聚丙烯酰胺 60g/t + 水镁石或聚合氯化铝 600 g/t。 工业生产条件与实验室试验条件有很大差别,药剂用量与添加方式等
还需通过工业试验具体确定。
7. 工业试验结果
跳汰分选
块精煤灰分≤13.5%时,理论 精煤产率为58.40%,实际生 产的块精煤产率为57.48%, 数量效率为98.42%;
当要求Aj≤13.5%时 块煤跳汰的实际精煤产率为42.69%,精煤灰分13.22%
,理论精煤产率47.69%,数量效率89.52%。 末煤跳汰的实际精煤产率53.84%,精煤灰分13.39%,
理论精煤产率59.68%,数量效率90.21%。
当要求Aj≤16.0%时 块煤跳汰的实际精煤产率45.00%,精煤灰分15.56%,理论精煤产
灰分%
23.94 37.64 40.96 42.5 44.01 100
6.07 7.93 9.31 10.37 11.79 48.56
密度级
校正后
浮物累计
15#
g/cm3
产率/%
灰分%
产率/%
灰分%


-1.5
38.95
5.44
38.95
5.44

1.5-1.6
8.52
14.34
47.47
7.04
率51.31%,数量效率87.70 %; 末煤跳汰的实际精煤产率56.57%,精煤灰分15.66%,理论精煤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