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合集下载

结构设计师常用知识点

结构设计师常用知识点

结构设计师常用知识点结构设计师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们负责确定建筑物的结构框架和承重系统,并确保其安全、稳定和符合设计要求。

作为一名结构设计师,掌握一些常用的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结构设计师常用的一些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

一、力学基础知识1. 牛顿三定律:结构设计的基础是牛顿三定律,即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相互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受力和运动的原理,在结构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应力和应变:应力是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应变是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程度。

结构设计师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应力和应变,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结构材料的选择和设计。

二、结构力学1. 受力分析:结构设计师需要分析结构体受到的力和力的作用方式。

常见的受力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学分析、弹性力学分析和刚体力学分析。

2. 结构稳定性:结构设计师需要确保建筑物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保持稳定。

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弯曲稳定性、扭转稳定性和屈曲稳定性等。

三、结构材料1. 钢结构材料:钢是常用的结构材料之一,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可塑性。

结构设计师需要了解不同钢材的性能和使用限制,并合理选用适合的钢材。

2. 混凝土材料:混凝土是另一种常用的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

结构设计师需要了解混凝土的材料性质和施工工艺,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四、结构分析方法1. 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分析方法,通过将结构离散成有限个单元进行力学计算。

结构设计师需要熟悉有限元分析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准确评估建筑物的结构性能。

2. 结构风振分析:对于高层建筑和桥梁等结构来说,风振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结构设计师需要进行风振分析,以确定结构的风振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抑制。

五、建筑结构设计规范1. 国家建筑设计规范: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结构设计师需要遵守国家的建筑设计规范,如《建筑结构荷载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这些规范为结构设计提供了一些基本的限制和要求。

建筑抗震构造要求

建筑抗震构造要求

建筑抗震构造要求 随着⾃然灾害的不断增多,建筑抗震构造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要求有哪些呢?我们⼀起来看看! 1.抗震设防的基本⽬标 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的⽬标简单地说就是“⼩震不坏、中震可修、⼤震不倒”。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根据其使⽤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般柱。

(⼀)梁的抗震构造要求 梁的截⾯尺⼨ 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截⾯宽度不宜⼩于200mm;截⾯⾼宽⽐不宜⼤4;净跨与截⾯⾼度之⽐不宜⼩于4。

知识点三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多层砌体结构材料脆性⼤,抗拉、抗剪、抗弯能⼒低,抵抗地震的能⼒差。

在地震作⽤下,多层砌体房屋的破坏部位主要是墙⾝,楼盖本⾝的破坏较轻,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多层砖砌体房屋的构造柱构造要求 (1)构造柱最⼩截⾯可采⽤180mm×240mm(墙厚190mm时为180mm×190mm),纵向钢筋宜采⽤4~12,箍筋间距不宜⼤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6、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4φ14,箍筋间距不应⼤于200mm;房屋四⾓的构造柱应适当加⼤截⾯及配筋。

(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槎,沿墙⾼每隔500mm设2φ6⽔平钢筋和φ4分布短筋平⾯内点焊组成的拉结⽹⽚或φ4点焊钢筋⽹⽚,每边伸⼊墙内不宜⼩于1m。

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应沿墙体⽔平通长设置。

(3)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筋内侧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室外地⾯下500mm,或与埋深⼩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抗震结构的概念抗震结构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结构。

它是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损坏或倒塌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旨在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包括居住安全、人员疏散和建筑物完整性。

二、抗震设计的历史抗震设计起源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还很有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仅限于简单的经验法则和试验结果。

20世纪50年代,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抗震设计开始逐步系统化,随后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规范。

从此,抗震设计逐渐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抗震设计的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作用下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建筑物的倒塌或严重损坏;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3. 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居住安全性;4.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减震性能。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原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2.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抗震设计的成本;3. 可行性原则: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增强:通过增加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或者截面面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2. 增加结构抗震支撑:通过增加支撑设施或者增加支撑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 防震设施:通过设置减震设备或者减震结构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能量;4. 结构破坏控制:通过设置抗震结构连接、构件连接件或者增加柔性结构来控制结构的破坏。

六、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设计的受力分析:要求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静力和动力分析;2. 抗震设计的结构设计:要求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结构的构件和连接方式等;3. 抗震设计的参数选择:要求选择合适的参数,包括地震动参数、土壤参数和结构参数;4. 抗震设计的验算和验证:要求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验证,确保满足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控制要求。

抗震 知识点总结

抗震 知识点总结

抗震知识点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的地球现象,经常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威胁。

而建筑物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其抗震设计和抗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领域对于抗震知识的研究和运用也日益重要。

下面将从地震的基本原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技术三个方面,对抗震知识进行总结。

地震的基本原理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变动时,由于能量释放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一般由于地壳发生变动所引起。

地震的原理是由地震波造成的地面振动。

地震波是指地震中地壳中的能量传播。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产生地面振动和震动,导致建筑物产生变形和破坏。

地震波有三种类型:P波、S波和L波。

P波是一种压缩波,能够穿过液体和固体,速度快于其他波;S波是一种横波,能够穿过固体但不能穿过液体,速度比P波稍慢;L波是一种地震波,其振幅大,能力强,可以引起建筑物的毁坏。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为了减少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抗震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要考虑地震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施工,以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破坏,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四点:一是考虑地震引起的水平作用力,二是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三是采用地震减震和隔震技术,四是避免单一破坏。

抗震技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采用一些抗震技术和防护措施。

抗震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减震技术和地震隔震技术。

地震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的结构中设置减震装置,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减震装置一般为阻尼器、支座和隔震层等。

这些装置能够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引起的震动幅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地震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装置一般为隔震层和隔震橡胶垫等,能够降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在抗震知识方面,人们还需了解一些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资料(完美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资料(完美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武汉理工配套)考试的具体题型和形式可能会有变化,但知识点应该均在以下内容中。

复习不要死记硬背,而应侧重理解.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2。

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那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

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 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

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 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

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P4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5、了解基于性能的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

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

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

6、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基本烈度或其他地震动参数。

为反映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建筑抗震规范》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不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7、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2)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过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钢结构设计第九章知识点

钢结构设计第九章知识点

钢结构设计第九章知识点钢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的结构形式。

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设计师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点,以确保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钢结构设计第九章的知识点,包括抗震设计、轴力设计和屈曲设计。

一、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钢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固地抵抗地震的作用力。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地震力的设计参数:地震力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参数,需要根据地震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确定。

常用的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基准地震加速度、震级和设计地震烈度等。

2. 结构的抗震性能: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取决于结构的刚度、强度和耗能能力。

设计师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构件设计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包括选择适当的横向地震力传递路径、设置防屈曲支撑和使用合理的连接节点等。

3. 设计结构的抗震措施:为了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师可以采取一些抗震措施,如增加剪力墙、设置隔震装置和防屈曲构件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变形,提高其耐震能力。

二、轴力设计轴力是指在结构中沿轴线方向受到的拉力或压力。

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需要进行轴力设计,以确保结构在受到轴向力作用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1. 轴力的计算:在轴力设计中,需要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计算轴力大小。

常用的轴力计算方法包括静力法和动力法。

静力法适用于结构受力稳定的情况,动力法则适用于结构受到动荷载或地震力作用的情况。

2. 设计轴力的强度:设计师需要根据结构材料的强度特性和承载能力,确定轴力的设计强度。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轴力引起的拉屈曲失稳和压屈曲失稳的情况,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三、屈曲设计屈曲是指材料或构件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失稳和变形现象。

在钢结构设计中,需要进行屈曲设计,以确保结构在受到压力作用时能够保持稳定。

1. 屈曲长度的计算:屈曲长度是进行屈曲设计的重要参数,需要根据结构的材料特性和几何形状进行计算。

建筑构造设计知识点总结

建筑构造设计知识点总结

建筑构造设计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知识点1.建筑结构类型建筑结构可以分为框架结构、壳体结构、悬挑结构等。

框架结构采用柱、梁和楼板的组合,适用于多层建筑。

壳体结构以厚度较大的壳体作为主要承载结构,适用于大跨度建筑。

悬挑结构是指将结构的一部分悬挑出去,适用于需要营造轻盈感的建筑。

2.力学原理建筑结构设计需要遵循力学原理,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

静力学主要涉及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平衡问题,包括力的平衡和力的传递。

动力学则关注建筑物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响应,包括振动和承载能力等。

3.荷载与荷载组合荷载是指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力,包括永久荷载(如建筑物自重)、可变荷载(如人员、设备等)和特殊荷载(如地震、风荷载)。

荷载组合是指不同荷载的组合情况,通过计算得出对结构产生最不利影响的组合方式。

4.结构体系结构体系是指建筑物中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的组织形式。

常见的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桁架结构、悬挑结构等。

选择适合的结构体系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5.构造材料常见的构造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木材和砖石材料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施工特点,在结构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二、常见设计要点1.强度设计强度设计是指建筑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

通过计算结构的受力状态及应力分布,确定结构构件的尺寸和材料,以满足结构的强度要求。

2.刚度设计刚度设计是指建筑结构的变形和挠度控制。

通过控制结构的刚度,避免结构发生过大的变形和挠度,从而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和舒适性。

3.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通过采取抗震措施,如设置抗震支撑和减震器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防火设计防火设计是指建筑结构对火灾的抵抗能力。

通过选择防火材料和设置防火分隔等手段,尽量减少火灾对建筑物的损害。

5.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是指建筑结构的施工过程。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质量。

三、示例应用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和变形控制等。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引言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是指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为了增强建筑结构对地震的抵抗能力,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地震防灾工作至关重要。

目的和范围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目的是规范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确保建筑结构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该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抗震稳定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即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倾覆、垮塌等情况。

2.抗震延性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延性,即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发生可控的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减小震害。

3.抗震刚度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足够的刚度,以抵御地震引起的位移和变形。

4.抗震组合原则:对于大型建筑物,应采用多种抗震构件和连接方式,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5.抗震分区原则:根据地震气候区的不同,划分抗震设防烈度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

抗震设计参数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些重要的设计参数,包括:1.设计地震烈度:根据地震气候区的不同,确定建筑物所处的地震烈度等级,作为设计的依据。

2.基本地震加速度: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和地震动参数计算,确定建筑物所受的基本地震加速度。

3.结构体系类型: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4.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烈度和结构体系类型确定抗震设防烈度等级。

5.抗震设计水平: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确定抗震设计水平,包括常规抗震设计、准地震设计和抗震设防分析等。

抗震设计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设计措施,包括:1.构件设计:对于主体结构构件,需要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断面尺寸,保证其抗震性能。

建筑知识-抗震薄弱部位(楼层)是结构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建筑知识-抗震薄弱部位(楼层)是结构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抗震薄弱部位(楼层)是结构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摘要:抗震薄弱部位(楼层),顾名思义,是建筑结构中抗震承载力相对较弱的部位或楼层,在地震中可能首先受损。

首先是老生常谈。

只有熟悉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和路径,对规范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谈得上“按规范执行”。

工程概念.抗震薄弱部位(楼层),顾名思义,是建筑结构中抗震承载力相对较弱的部位或楼层,在地震中可能首先受损。

首先是老生常谈。

只有熟悉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和路径,对规范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谈得上“按规范执行”。

工程概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修订]3基本条文3.5结构体系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强筋)1应有清晰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方式。

2.应防止整个结构由于某些结构或部件的损坏而失去其抗震能力或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

3 .应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于可能存在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修订版] 3基本条文3.4建筑形式和构件的布置规律3.4.4当建筑形式及其构件排列不规则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平面不规则、竖向规则的建筑物,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满足以下要求:2平面规则、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

刚度较小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加系数。

薄弱层应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满足以下要求:1)当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从构件传递到水平传递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水平传递构件的强度、类型、受力情况和几何尺寸,乘以1.25 ~ 2.0的增大系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修订] 6 6.2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计算要点6 . 2 . 2、、、级框架的梁柱节点,除框架顶部和轴压比小于0.15的框支梁、框架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1级框架结构和9度1级框架不能满足上述公式的要求,但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机制3.5.2条款描述:抗震薄弱层(位置)的概念也是抗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1.结构在强震下没有强度安全储备,构件实际承载力的分析(而不是承载力设计值的分析)是判断薄弱层(位置)的依据;2.为了使楼板(或部分)的实际承载力与设计计算的弹性应力之比在整体上保持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板(或部分)的比例发生突变,塑性内力的重新分布将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3.要防止局部加强,忽略整个结构各部分刚度和强度的协调;比如抗震框架中,柱的左梁(非预埋端梁)底部配筋为25,右侧配筋为21。

【结构设计知识】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那个更抗震?

【结构设计知识】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那个更抗震?

我们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收编,大家能够下载学习!此行文字能够删除。

【精选构造设计知识】剪力墙构造、框架构造那个更抗震?什么是剪力墙?【答】剪力墙就是用钢筋混凝土做的实心墙。

由于主要蒙受的是剪力,因此叫剪力墙。

什么是剪力?【答】剪力定义: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两个距离很近(但不为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

比如用剪刀去剪一物体时,物体所受两剪刀口的作使劲就是剪力。

剪力墙构造与框架构造有什么差别?【答】对于剪力墙构造与框架构造之间的差别,请看下边的表示图:由前方两图能够看出,剪力墙构造比框架构造能蒙受更多的水平荷载。

为何建筑物要抵挡水平荷载呢?【答】由于风荷载和地震荷载都是水平荷载。

地震荷载是怎么回事?【答】地震来时,整个大地像一大碗果冻在晃动,而地面在水平方向上蛇形扭动。

所谓抗震,主要抗的是地面在水平方向上的蛇形扭动。

由于剪力墙比框架能蒙受更多的水平力,因此当地面蛇形扭动时,剪力墙比框架更不简单折断。

剪力墙中包括哪些构件?【答】剪力墙不是一个独立的构件。

它是由墙身、墙柱、墙梁共同构成。

我们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收编,大家能够下载学习!此行文字能够删除。

如何辨别剪力墙的暗柱?【答】暗柱一般和墙身相平,隐蔽在墙身中。

如何辨别剪力墙的端柱?【答】端柱一般都突出墙身。

暗梁和边框梁有什么差别?【答】暗梁不突出墙身,边框梁突出墙身。

如何辨别剪力墙的连梁?【答】连梁的梁顶面和梁底面都是剪力墙洞口。

注意,顶层连梁梁顶面是屋顶。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示,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世。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时半刻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究竟,此刻需要积淀下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远景。

第一讲--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第一讲--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2 结构抗震知识
2
结构抗震知识
23
2 结构抗震知识
(1) 唐山大地震 (2) 汶川地震 (3) 日本地震
知识点4:地震的相关概念、分类及地震 的破坏作用。
24

2 结构抗震知识
2.1 地震的基本概念
(1) 地震的成因及分类
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现象,其 作用结果是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 地震发生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 震中;震中附近地面运动最激烈,也是破坏最严重 的地区,称为震中区或极震区;地面上某处到震中 的距离称为震中距;地震时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 点连成的线称为等震线;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 源深度。(如下页图所示)
34
1.2 结构抗震知识
(2) 抗震设防目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以“三个水 准”来表达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第一水准:当遭受到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小震)影响时,建筑一般应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 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中震)影响 时,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和不需修理仍 能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大 震)影响时,建筑不致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 坏。
建筑结构骨架
知识点1:什么是建筑结构?什么是作用?什么 是荷载?作用与荷载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6
1 建筑力学与结构概述 这里所说的“作用”是指能使结构或构件产生效 应(内力、变形、裂缝等)的各种原因的总称。 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即习 惯上所说的荷载,是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 分布力系,如结构自重、家具及人群荷载、风荷 载等。间接作用是指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 形的原因,如地震、基础沉降、温度变化等。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1、本章适用于体育建筑、影剧院、博物馆、档案馆、商场、展览馆、会展中心、教育建筑、旅馆、办公建筑、科学实验建筑等公共建筑和住宅、宿舍、公寓等居住建筑。

2、公共建筑,应根据其人员密集程度、使用功能、规模、地震破坏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3、体育建筑中,使用要求为特级、甲级且规模分级为特大型、大型的体育场和体育馆,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

4、影剧院建筑中,大型的电影院、剧场、娱乐中心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

5、商业建筑中,大型的人流密集的多层商场,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

当商业建筑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分别判断,并按区段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6、博物馆和档案馆中,大型博物馆,存放国家一级文物的博物馆,特级、甲级档案馆,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

7、会展建筑中,大型展览馆、会展中心,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

8、教育建筑中,人数较多的幼儿园、小学的低层教学楼,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

这类房屋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可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
求采取抗震措施。

9、科学实验建筑中,研究、中试生产和存放剧毒的生物制品、天然和人工细菌、病毒(如鼠疫、霍乱、伤寒和新发高危险传染病等)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甲类。

10、高层建筑中,当结构单元内经常使用人数超过10000人时,抗震设防类别宜划为乙类。

11、住宅、宿舍和公寓的抗震设防类别可划为丙类。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砌体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抗震设计对于确保建筑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关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砌体结构的特点与分类砌体结构是由砖块或石块等材料组成的墙体结构,具有重量轻、施工方便等特点。

根据构造方式的不同,砌体结构可以分为砖砌体结构和石砌体结构两类。

其中,砖砌体结构又分为实心砌体和空心砌体,每种类型的砌体结构在抗震设计上存在一些共同的知识点。

二、荷载分析与砌体墙计算在进行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时,首先需要进行荷载分析,确定建筑所承受的重力荷载和水平地震荷载。

对于砌体结构,主要的水平地震荷载作用在砌体墙上,因此需要进行砌体墙的计算。

砌体墙的计算涉及到受力分析、截面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等内容。

受力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墙体的自重、垂直荷载和地震荷载等因素,确定墙体受力情况。

截面计算则是根据所受压力和弯矩等力学原理,计算出墙体的抗力。

稳定性分析则是判断墙体是否满足稳定要求,包括轴心受压稳定性和侧向扭转稳定性等方面。

通过对砌体墙的计算,可以预估其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性能。

三、砌体结构的加劲措施为了增强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加强其抗侧向变形能力。

在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中,加劲措施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常见的加劲措施包括设置混凝土柱、加设加劲墙和加铺钢筋混凝土梁等。

混凝土柱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加劲措施,可通过在砌体结构中设置柱子,提高其整体的刚度和稳定性。

加劲墙则是在砌体墙两侧加设钢筋混凝土墙,以提高整体的抗震性能。

加铺钢筋混凝土梁可以增加砌体墙的刚度和强度,从而提高其抗震性能。

四、砌体结构的连接和加固砌体结构中,墙体与梁、柱之间的连接一直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连接方式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刚性连接和弹性连接两种。

在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中,常见的加固措施包括加设钢筋和加粘纤维等。

加设钢筋可以增加砌体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其抗震性能。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地震可以划分为:诱发地震(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动的三要素: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地震危险性分析:指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未来一定时间内,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程度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

小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10%,大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2%。

基本烈度较多遇地震烈度约高1.55度,而较罕遇地震烈度约低1度。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3。

第二阶段设计:在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5〜2倍。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徐的重要性分: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建筑抗震设计英文名称: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二、课程代码及性质0805072 /专业必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学时)学分:2四、先修课程先修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钢结构,结构动力学等。

五、授课对象土木工程专业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抗震设计基本概念,使其具备进行一般结构抗震设计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讲授地震学的基础知识、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工程结构的抗震等三部分内容,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结构抗震设防的基本知识,理解地震作用及危害,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对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有全面的理解,能运用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等相关知识,进行一般结构的抗震设计与施工。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重点是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地震作用的计算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课程难点:难点是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及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进行讲授,通过丰富的图片及动画,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与抗震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结合课后习题使学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和解决工程抗震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PPT授课。

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地震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课程为载体,在讲授课程各知识点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对工程抗震问题,进行科学简化、建模、分析、扩展的研究型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工程抗震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绪论(教师课堂教学学时(8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8小时))教学内容:地震学与工程抗震学的基本概念。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知识点8个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知识点8个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50011-2010)》(2016版)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抗震规范的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 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 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 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 破坏。即通常所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 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竖向不规则之有软弱层及有薄弱层
竖向不规则之竖向构件不连续
特别不规则、严重不规则
● 除在抗震规范条文中给出的不规则定义外,规范条文说明中还说明了特别不规 则、严重不规则的情况。
● 特别不规则,指具有较明显的抗震薄弱部位,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者,一般具有 规范所列平面、竖向不规则类型的三种或三种以上。对于特别不规则的情况, 一般可以采取更为严格的计算要求、内力调整和抗震构造措施。
● 主要内容: 结构体系及主要材料 结构平面布置 选用材料(类型、强度) 荷载确定及内力分析 荷载效应组合及构件设计 必要构造措施
结构体系应该有利于抵抗水平力和竖向荷载
抗震规范3.5.2条,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 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平面不规则之扭转不规则
平面不规则之平面凹凸角
平面不规则之大开洞及错层
竖向不规则

建筑抗震设计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为了保障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采取一系列的设计措施和技术手段。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用途,可以制定相应的分类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规范设计工作。

首先,按照建筑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建筑抗震设计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类型。

框架结构是指由框架柱和梁构成的结构形式,剪力墙结构是指由剪力墙承担水平荷载的结构形式,框剪结构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组合形式,筒体结构是指由筒体墙承担水平荷载的结构形式。

对于不同的结构形式,其受力特点和抗震性能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

其次,按照建筑用途的不同,可以将建筑抗震设计分为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文化建筑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和破坏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标准。

例如,对于住宅建筑来说,其抗震设计重点是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而对于商业建筑和工业建筑来说,其抗震设计重点可能是保障建筑内设备和物资的安全。

此外,还可以根据地震烈度的不同,将建筑抗震设计分为多个等级,例如一般烈度区、中等烈度区、高烈度区等。

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地震烈度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标准,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用途和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标准。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和标准,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大二建筑结构知识点

大二建筑结构知识点

大二建筑结构知识点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所采用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材料以及其连接构件的方式。

在大二的建筑学学习中,建筑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大二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结构的分类、结构的荷载分析和结构连接方式等。

一、结构的分类建筑结构按照形式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框架结构、壳体结构、悬链结构、网壳结构、半挂壳结构、薄壁结构、轻型结构和复合结构等。

框架结构是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由柱、梁和承重墙组成;壳体结构则是以薄壁板为极限的权益结构形式,如圆顶、穹顶等。

二、结构荷载分析在结构设计中,荷载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结构荷载是指外界施加在建筑物上的力的作用,包括自重、活荷载和恒载等。

其中,自重是由建筑物本身的质量产生的重力作用,活荷载是指人员、设备和家具等在建筑物内部移动产生的荷载,恒载则是指固定设备、管线和材料等施加在建筑物上的持久荷载。

三、结构的连接方式建筑结构的连接方式分为钢材连接和混凝土连接两种。

钢材连接通常采用螺栓、焊接和高强度螺纹等方式,这些连接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特点。

而混凝土连接则是通过钢筋和混凝土的配合来实现,常见的连接方式有榫卯连接、榀状连接和埋置连接等。

四、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结构的稳定性是指建筑物在外界荷载作用下不发生失稳倾覆的能力。

稳定性分析是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涉及到结构的刚度、强度和抗侧扭能力等。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静力分析、弹性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等。

五、结构的抗震设计在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作用在其上的地震荷载。

抗震设计包括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等级和抗震构造设计等。

六、结构的施工工艺结构的施工工艺是指在建造建筑物的过程中,对结构进行组装、安装和连接的一系列工作。

施工工艺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需要考虑到施工的顺序、施工方法和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等。

综上所述,大二建筑结构的知识点包括结构的分类、结构的荷载分析、结构的连接方式、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结构的抗震设计和结构的施工工艺等。

抗震产品知识点总结

抗震产品知识点总结

抗震产品知识点总结随着地震频发,抗震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抗震产品,例如抗震支架、抗震设备、抗震组件等。

这些抗震产品可以在地震发生时保护建筑物和人员安全,是抗震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常见的抗震产品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抗震支架抗震支架主要用于支撑建筑物的结构,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抗震支架有橡胶支架、钢筋混凝土支架和钢制支架等。

1. 橡胶支架橡胶支架是一种常用的抗震支架,主要由橡胶材料和金属板组成。

橡胶支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减震效果,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橡胶支架可根据不同的建筑要求进行设计和安装,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结构。

2. 钢筋混凝土支架钢筋混凝土支架是一种常用的抗震支架,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材料构成。

钢筋混凝土支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可以有效抵抗地震力的作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钢筋混凝土支架在建筑结构中应用广泛,能够满足不同建筑的抗震需求。

3. 钢制支架钢制支架是一种常用的抗震支架,主要由钢材构成。

钢制支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钢制支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结构,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要求进行定制和使用。

二、抗震设备抗震设备主要用于监测、调节和控制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位移和应力,以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常见的抗震设备有地震监测仪、减震器、隔震器和防震支吊等。

1. 地震监测仪地震监测仪是用于监测地震活动和地震波传播情况的设备,可以及时获取地震信息和数据,为抗震工程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地震监测仪通过安装在建筑物或地基上,能够实时监测地震波的震级和震源位置,为建筑物和人员提供有效的预警和保护。

2. 减震器减震器是一种用于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设备,主要包括阻尼器、摆式阻尼器、液压缓冲器等。

减震器通过调节、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并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1. 结构动力学部分
a.结构自由度的判别
b.单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分析
c.阻尼对结构自由振动的影响
d.无阻尼单自由度强迫振动的分析(基本概念,动力系数、共振等)
e.无阻尼多自由度自由振动分析(一般为2或3自由度,方程的建立,自振频率、振型等概念)
f.振型分解法的概念
g.作业题必须复习
2. 地震工程部分
a.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基本术语,地震动的特征)
b.地震作用下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
c.地震反应谱和设计反应谱(地震系数、动力系数、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应用)
d.多自由度体系(简单的多层框架的动力特征分析)
e.结构抗震计算原则(设防分类、设防目标、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计算方法)
f.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的概念
g.重力荷载代表值
h.设计特征周期的确定方法(含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等)
i.各振型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原则
j.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k.竖向地震作用概念
l.作业题必须复习
3. 抗震设计部分
a.截面抗震验算
b.抗震变形验算(罕遇和多遇地震)
c.场地土液化判别
d.防震缝的设置
e.抗震结构的布置
f.多道抗震防线的概念
g.抗震等级的概念及判定
h.屈服机制
i.强剪弱弯的措施
j.强柱弱梁的措施
k.延性的概念
l.梁箍筋的设置
m.剪跨比和轴压比
n.体积配箍率
o.柱箍筋配置
p.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