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主板芯片发展史

合集下载

amd cpu的发展历程

amd cpu的发展历程

amd cpu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最初以制造电子器件的公司出现在市场上。

它主要专注于制造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与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英特尔建立了合作关系。

1975年,AMD首次发布了自己的微处理器AM9080,这是一款针对商业和工业计算机市场的16位处理器。

接下来的几年里,AMD继续推出了一系列16位和32位处理器,包括1979年发布的全球第二款许多人熟知的16位处理器AMD 2900系列。

然而,在1980年代初,AMD开始感受到英特尔的竞争压力,尤其是英特尔发布了第一款x86微处理器。

正是在这个时候,AMD决定进军x86处理器市场。

它与英特尔签订了一份协议,允许双方互相授权使用对方的技术。

1982年,AMD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x86微处理器,即AMD AM286。

这款处理器对于AMD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使其成为第一家在x86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挑战者,从此开始了一条与英特尔的持续竞争之路。

随后,AMD继续推出一系列x86微处理器产品,不断提升性能和功能。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推出的AMD Am386处理器,这是一款全球第一个具备32位寻址能力的x86微处理器,为个人电脑的性能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6年,AMD发布了其第一款奔流系列处理器K5,这是一款竞争英特尔奔腾处理器的产品。

尽管K5质量存在问题,但AMD后来发布的奔驰系列处理器大获成功,成为了AMD历史上最成功的系列产品之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AMD不断推出新的处理器系列,包括Athlon、Phenom和Ryzen等产品。

特别是2017年发布的Ryzen系列处理器,使AMD重新回到高性能处理器市场,并与英特尔展开激烈竞争。

总结起来,从制造电子器件到x86处理器市场,AMD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通过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在竞争中不断崛起,并为全球各类计算设备提供了高性能的解决方案。

AMDCPU发展史

AMDCPU发展史

AMDCPU发展史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是美国的一家半导体公司,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个人计算机微处理器制造商。

以下是AMD CPU的发展历史。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AMD主要从事RAM芯片的生产,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公司陷入困境。

为了重振AMD,Jerry SandersIII于1982年担任AMD的首席执行官,并将公司的重点转向微处理器的生产。

1991年,AMD推出了第一款32位微处理器--Am386、它兼容Intel的386微处理器,并在性能上与之相媲美。

Am386的成功使得AMD能够在处理器市场上站稳脚跟。

1996年,AMD推出了K5系列处理器,它是AMD首款使用自己研发的x86架构的处理器。

K5在性能上超过了Intel的Pentium处理器,并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然而,AMD在随后的几年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技术问题,K5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而Intel则推出了具有更高性能的Pentium Pro和Pentium II处理器。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AMD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合作,共同开发了AMD的下一代处理器。

1999年,AMD推出了Athlon处理器,它采用了全新的K7架构,并在性能上超过了Intel的Pentium III处理器。

Athlon的成功使得AMD成为了Intel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2000年代初,AMD推出了Athlon XP处理器和Opteron服务器处理器。

Athlon XP在消费者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Opteron则在服务器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2003年,AMD收购了台湾公司ATI Technologies,进一步加强了公司在图形处理器市场的竞争力,并为其后续处理器提供了更好的集成图形性能。

2024年,AMD推出了Phenom处理器,它是AMD首个采用四核设计的处理器。

然而,由于制造工艺问题和性能竞争的压力,Phenom在市场上的表现不如预期。

AMD发展史

AMD发展史

AMD发展史作者:莫利奖AMD是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集成电路供应商,专为个人/网络电脑及通信产品市场提供各种芯片,其中包括微处理器、快闪存储器、以及通信和网络元件等。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以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正式成立。

1969年11月fab 1产出第一个优良芯片--AMD9300,这是一款4位msi移位寄存器。

1970推出一个自行开发的产品-AMD2501。

1972年11月开始在新落成的902 thompson place 厂房中生产晶圆。

1974年位于森尼韦尔的915 deguigne建成。

1975年AMD通过AMD9102进入ram市场。

1975年AMD的产品线加入8080a标准处理器和am2900系列。

1986年AMD推出29300系列32位芯片。

1986年AMD推出业界第一款1m比特的eprom。

1991 年AMD 开始生产386 系列CPU ,打破了英特尔的垄断,当年产销量超过百万片。

1993 年AMD 和富士通公司合作生产内存;AMD 486 系列芯片问世。

1994 年AMD 在微处理器技术论坛年会上展示了K5 处理器。

1997 年推出K6 处理器。

2000 年AMD 先于英特尔,率先推出了当时运算速度最快的850 兆赫芯片。

2003 年2003 Opteron(皓龙)发布2003 年Athlon 64 发布2004 年90nm - 刀片服务器2005 年双内核推出1999年Athlon处理器的发布使得AMD彻底摆脱了跟在Intel后面走的阴影,AMD开始了完全独立自主设计研发处理器的道路,并且第一次在主频上超越Intel。

AMD 公司的主要CPU 系列型号有:K5K6K6-2DuronAthlon XPSempronAthlon 64Opteron 等等3、接口类型CPU 接口类型不同,在插孔数、体积、形状上都有变化,所以不能互相混用接插。

1) Socket 754Socket 754 是2003年9月AMD 64 位桌面平台最初发布时的CPU 接口,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低端的Athlon 64 和高端的Sempron,具有754 根CPU 针脚。

AMD处理器发展史

AMD处理器发展史

AMD处理器发展史近年DIY市场的发展虽然不能算迅猛,但是依然热闹非凡,尤其是In tel和AMD在新品推出速度方面,依然保持了很快的步伐,尤其以AMD最为积极。

AMD即将迎来全新的推土机和Lla no APU 产品线,藉此我们就对AMD勺历史进行一个简要回顾,相信它对于我们DIY用户了解AMD过去和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1969年5月1 日,Jerry Sanders和他的伙伴以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正式成立AMD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案。

AMD致力为技术用户一一从企业、政府机构到个人消费者一一提供基于标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AMD是一家专注于微处理器设计和生产的跨国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硅谷内森尼韦尔。

AMD 为电脑、通信及消费电子市场供应各种集成电路产品,其中包括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闪存、芯片组以及其他半导体技术。

目前AMD 设于美国加州桑尼维尔(Sunnyvale) 及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 的先进技术研发中心分别负责多个研发项目。

1981年,In tel刚刚被IBM选为个人计算机的处理器供货商。

针对PC设计,IBM希望至少有两家CPU供货商,因此迫使In tel授权出处理器技术,而AMD成为销售8086兼容品的第一批厂商之一°AMD 勺首款处理器于1982年开始销售,因为是技术授权设计而来的处理器,AMD8086与8088) 和Intel 型号一模一样。

AM286:授权制造但速度更快AMD的Am286是授权制造的Intel80286兼容品,虽然与Intel产品一模一样,但另外拥有一重大优势:时脉速度较高。

In tel的286最高只到12.5MHz AMD则曾销售过20MHZ版本。

由于286 比386更经济实惠(后者的创新技术在开头数年并未被采用),AMDS 20多年前已是超值之选。

AM386:主频更高的386处理器高达40MhzAMD于1991推出自家386处理器。

amd公司历史

amd公司历史

2001年:AMD发布首款工作站处理器Athlon MP;HyperTransport总线技术获Agilent、苹果、博通、思科、IBM、NVIDIA、Sun、德州仪器等半导体企业采纳。
2002年:AMD收购Alchemy Semiconductor,获得其低功耗嵌入式处理技术;Athlon XP处理器首次支持Cool'n'Quiet节能技术;Hector Ruiz取代创始人Jerry Sanders成为CEO。
在创办初期,AMD的主要业务是为其它公司重新设计产品,提高它们的速度和效率,并以"第二供应商"的方式向市场提供这些产品。AMD当时的口号是"更卓越的参数表现"。为了加强产品的销售优势,该公司提供了业内前所未有的品质保证--所有产品均按照严格的MIL-STD-883标准进行生产及测试,有关保证适用于所有客户,并且不会加收任何费用。
1985年:AMD进入财富五百强;ATI设计了自己的第一款图形控制器和第一款图形卡产品。
1986年:Intel取消了与AMD之间的授权协议,并拒绝透露i386处理器的技术细节,双方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法律大战。
1987年:AMD收购Monolithic Memories,开战可编程逻辑业务。
1970年:AMD发布第一款自主产品“Am2501”逻辑计数器。
1972年:AMD公开上市。
1975年:AMD进入RAM芯片产业,通过对Intel 8080微处理器的逆向工程设计了一款位片处理器。
1979年:AMD进入纽约证交所,并在德州奥斯汀成立新的生产工厂。
1982年:AMD获得Intel授权,成为其8086、8088芯片的第二供应商,客户是IBM;根据Intel的设计和微代码制造了80286处理器的克隆体“Am286”。

主板发展史(没图)

主板发展史(没图)

主板发展史-- 主板发展综述--电脑扫盲班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会从386开始追溯主板的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历史,追溯的重点在2000年以前,至于最近的主板芯片组,我们将会在下一节的主流主板芯片组中详细介绍: 386/486微机系统使用的控制芯片组早期的386微机中采用的控制芯片组是82C30系列。

82C30芯片组采用了六片结构,再加上一片外设控制芯片构成完整的386微机控制系统。

82C30芯片组单片芯片的集成度小,功能差,是C&T 公司的早期产品,但是它的某些基本功能至今仍然在使用。

目前使用的大规模集成的芯片组,常常是把多个芯片的功能集成在一、两片芯片中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

除了82C30系列外,典型的386控制芯片组还有OPTI公司的WB386PC/A T芯片组。

486微机采用的控制芯片组在功能上与386控制芯片组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由于486处理器把协处理器集成到CPU内部(即FPU),控制芯片组的局部性能有小的调整而已。

常见的486控制芯片组如:FRX46C401、FRX46C402;HT321、HT342;M1489、M1487;82C406、82C496等。

486控制芯片组大多为两片结构,即由系统控制器和数据缓冲控制器组成586时代以后,随着控制芯片技术的发展,主板逐渐显露出我们现在主板的雏形,这时候,包括Intel和威盛等主要芯片厂家也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下面我们按照不同的芯片组厂商回顾2000年以前的各种经典主板芯片组:Intel篇:Intel 430FX PCIset 430FX芯片组是Intel公司继430LX和430NX芯片组后推出的第三套基于Pentium的芯片组,也称为Triton。

它在体系结构上作了很多改进,使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新的技术在其后继芯片组430HX、VX、TX、GX 等芯片组中都得到继承和发挥,因而430FX芯片组在Intel的430系列PCIsets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Intel和AMD发展历程及移动处理器发展史

Intel和AMD发展历程及移动处理器发展史

1979年――英特尔推出8088微处理器(8060的低价版本),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

――英特尔发布2920信号处理器,这是首款能对模拟型号进行实时数字处理的微处理器。

1980年――英特尔发布8087数字协处理器。

――英特尔发布历史上销售成绩最佳的8051和8751微控制器。

1981年――IBM选择了8088作为IBM PC的微处理器,从此开创了PC时代。

――英特尔发布32位的iAPX 432微处理器。

1982年――英特尔推出80286的微处理器,内含13.4万个晶体管,PC产业真正开始腾飞。

――英特尔发布首款网络控制器82586,从主处理器剥离出网络功能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英特尔的首款16位微控制器8096进入市场。

1983年――英特尔发布CHMOS技术,在推动芯片性能增长的同时减少了能耗。

――英特尔开始用6英寸硅晶片生产线生产芯片。

1984年――IBM发布采用Intel 286处理器的PC-AT,采用开放的系统,奠定了X86系统结构在PC市场的统治地位。

――英特尔发布世界上首款CHMOS动态随机存储器,容量为256K。

1985年――英特尔推出32位的386处理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

――英特尔推出iPSC/1,进入超级计算机业务。

1986年――英特尔发布容量1M的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27010、27011和27210。

1987年――公司推出第二代iPSC/2超级计算机,它基于大量的英特尔386处理器和80387数字协处理器。

1988年――公司发布ETOX(EPROM Tunnel Oxide)技术,进入闪存领域。

1989年――英特尔推出首款商用处理器i860,内含超过100万个晶体管。

――英特尔推出80486微处理器,内含120万个晶体管。

1990年――英特尔发布首款NetPort打印服务器。

1991年――英特尔在一个月之内发布了包括EtherExpress配适卡在内23款网络产品。

主板芯片组型号

主板芯片组型号

主板芯片组型号
主板芯片组型号简单理解是指电脑主板上的芯片组型号,它是连接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和其他外部设备的主要芯片。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主板芯片组型号。

1. Intel P35芯片组:Intel P35芯片组是Intel于2007年推出的一种主板芯片组。

它支持Intel Core 2 Duo和Quad处理器,具有较高的性能和稳定性,适用于一般办公和娱乐用途。

2. Intel Z370芯片组:Intel Z370芯片组是Intel于2017年推出的一种主板芯片组。

它支持Intel第8代Core处理器,具有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多的扩展接口,适用于高性能游戏和多媒体应用。

3. AMD X570芯片组:AMD X570芯片组是AMD于2019年推出的一种主板芯片组。

它支持AMD Ryzen第3代处理器,具有PCIe
4.0技术和更高的存储带宽,适用于要求高性能和多任务处理的用户。

4. Intel B460芯片组:Intel B460芯片组是Intel于2020年推出的一种主板芯片组。

它支持Intel第10代Core处理器,适用于日常办公和基本娱乐需求。

5. AMD B450芯片组:AMD B450芯片组是AMD于2018年推出的一种主板芯片组。

它支持AMD Ryzen处理器,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和扩展性,适用于中端游戏和多媒体应用。

这些只是主板芯片组中的几种常见型号,每种型号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在选择主板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来选择适合的芯片组型号。

同时,还需要考虑与其他硬件设备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AMD发展史

AMD发展史
o K6-2(1998年)系列微处理器曾经是AMD的拳头产品,现在我们称之为经典。为了打败竞争对手Intel,AMD K6-2系列微处理器在K6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改进,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入了对"3DNow!"指令的支持。"3DNow!"指令是对X86体系的重大突破,此项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大大加强了计算机的3D处理能力,带给我们真正优秀的3D表现。当你使用专门"3DNow!"优化的软件时就能发现,K6-2的潜力是多么的巨大。而且大多数K6-2并没有锁频,加上0.25微米制造工艺带给我们的低发热量,能很轻松的超频使用。也就是从K6-2开始,超频不再是Intel的专有名词。同时,.K62也继承了AMD一贯的传统,同频型号比Intel产品价格要低25%左右,市场销量惊人。K6-2系列上市之初使用的是"K6 3D"这个名字("3D"即"3DNow!"),待到正式上市才正名为"K6-2"。正因为如此,大多数K6 3D为ES(少量正式版,毕竟没有量产:)。K6 3D曾经有一款非标准的250MHz产品,但是在正式的K6-2系列中并没有出现。K6-2的最低频率为200MHz,最高达到550MHz。
oAMD于2001年10月推出了K8架构。尽管K8和K7采用了一样数目的浮点调度程序窗口(scheduling window ),但是整数单元从K7的18个扩充到了24个,此外,AMD将K7中的分支预测单元做了改进。global history counter buffer(用于记录CPU在某段时间内对数据的访问,称之为全历史计数缓冲器)比起Athlon来足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4倍,并在分支测错前流水线中可以容纳更多指令数,AMD在整数调度程序上的改进让K8的管线深度比Athlon多出2级。增加两级线管深度的目的在于提升K8的核心频率。在K8中,AMD增加了后备式转换缓冲,这是为了应对Opteron在服务器应用中的超大内存需求。

AMD CPU 简介

AMD  CPU  简介

谢 谢
Socket 754
• Socket 754是2003年9月AMD64位桌面平台最初发布时的 标准插槽,具有754个CPU针脚插孔,支持200MHz外频 和800MHz的HyperTransport总线频率,但不支持双通道 内存技术。目前采用此种插槽的有面向桌面平台的 Sempron(闪龙)的低端型号和Athlon(速龙)的高端型号,以 及面向移动平台的Mobile Sempron、Mobile Athlon 64以 及Turion 64 • 随着AMD从2006年开始全面转向支持DDR2内存,今后桌 面平台的Socket 754插槽逐渐被具有940根CPU针脚插孔、 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的Socket AM2插槽所取代从而使 AMD的桌面处理器接口走向统一,而与此同时移动平台的 Socket 754插槽也逐渐被具有638根CPU针脚插孔、支持 双通道DDR2内存的Socket S1插槽所取代,在2007年底
品的市场定位和性能与Intel同名产品基本相同。
8086(1978年)、8088(1979年)、80186(1982年)、
桌面系列 Socket A
• Socket 462
• Socket A接口,也叫Socket 462,是目前 AMD公司Athlon XP和Duron处理器的插座 接口。Socket A接口具有462插空,可以支 持133MHz外频。如同Socket 370一样,降 低了制造成本,简化了结构设计。在这个 接口上,AMD公司推出了多款CPU,从最 开始的雷鸟、毒龙,到后来的Athlon XP、 新毒龙、部分采用SocketA接口的闪龙。其 产品跨度极大,是AMD公司赶超Intel公司 的重要阵地。现在AMD公司已经不再出产 Socket A接口的CPU,这个类型的接口已 经被淘汰

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历程

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历程

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历程1. 早期主板芯片组的出现主板芯片组是指安装在计算机主板上的一组芯片,用于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设备。

早期的主板芯片组功能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北桥和南桥两个部分。

北桥负责处理高速数据传输,如处理器、内存和显卡之间的通信,而南桥则负责处理低速数据传输,如硬盘、USB接口和音频接口等。

2. 集成显卡的主板芯片组随着技术的发展,主板芯片组逐渐融合了更多的功能。

其中一个重要的进步是集成显卡的主板芯片组的出现。

这种芯片组集成了显卡功能,使得用户可以直接使用主板上的视频输出接口,而无需额外安装独立的显卡。

这种集成显卡的主板芯片组在低端计算机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用户节省了成本。

3. 集成声卡和网卡的主板芯片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用户对声音和网络功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主板芯片组开始集成声卡和网卡功能。

集成声卡使得用户可以直接使用主板上的音频接口,而无需额外安装独立的声卡。

集成网卡则使得用户可以直接连接网络,无需额外购买独立的网卡。

这种集成声卡和网卡的主板芯片组提高了计算机的多媒体和网络性能,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4. 集成SATA和USB接口的主板芯片组随着存储设备和外部设备的发展,用户对高速数据传输接口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主板芯片组开始集成SATA和USB接口。

SATA接口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稳定的连接,使得用户可以连接更多的硬盘和光驱。

USB 接口则提供了更方便的外部设备连接方式,如键盘、鼠标、打印机等。

这种集成SATA和USB接口的主板芯片组提高了计算机的存储和外部设备的扩展能力。

5. 集成无线网卡和蓝牙的主板芯片组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主板芯片组开始集成无线网卡和蓝牙功能。

集成无线网卡使得用户可以无线连接网络,无需通过有线方式连接路由器。

集成蓝牙功能则方便了用户与其他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如手机、音箱等。

这种集成无线网卡和蓝牙的主板芯片组提高了计算机的无线通信能力,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

AMD发展历史

AMD发展历史
1989-94 - 展开变革
为了寻找新的竞争手段,AMD提出了"影响范围"的概念。对于改革AMD而言,这些范围指的是兼容IBM计算机的微处理器、网络和通信芯片、可编程逻辑设备和高性能内存。此外,该公司的持久生命力还来自于它在亚微米处理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的成功。这种技术将可以满足该公司在下一个世纪的生产需求。
1986年9月--Tony Holbrook被任命为公司总裁。
1987--AMD与Sony公司共同设立了一家CMOS技术公司。
1987年4月--AMD向Intel公司提起法律诉讼。
1987年4月--AMD和 Monolithic Memories公司达成并购协议。
1988年10月--SDC开始动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MD以公司有史以来最佳的年度销售业绩迎来了它的第十五周年。在AMD庆祝完周年纪念之后的几个月里,员工们收到了创纪录的利润分红支票,并与来自洛杉矶的Chicago乐队和来自得克萨斯州的Joe King Carrasco 、Crowns等乐队一同欢庆圣诞节。
但是在1986年,变革大潮开始席卷整个行业。日本半导体厂商逐渐在内存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个市场一直是AMD业务的主要支柱。同时,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冲击了整个计算机市场,限制了人们对于各种芯片的需求。AMD和半导体行业的其他公司都致力于在日益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竞争手段。
1985--AMD首次进入财富500强。
1985--位于奥斯丁的Fabs 14 和15投入使用。
1985--AMD启动自由芯片计划。
1986--AMD推出29300系列32位芯片。
1986--AMD推出业界第一款1M比特的EPROM。

AMD发展史

AMD发展史

四、经受考验(1984-1989)
重大事件1:1986年10月--由于长时间的经济衰退, AMD宣布了10多年来的首次裁员计划。
重大事件2:1987年4月--AMD向Intel公司 提起法律诉讼。
5、1997--AMD推出AMD-K6处理器。 6、1998--AMD在微处理器论坛上发 布AMD速龙处理器(以前的代号为K7)。 7、1998--AMD和Motorola宣布就开发铜 互连技术的开发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 8、1999--AMD庆祝创立30周年。 9、1999--AMD推出AMD速龙处理器, 它是业界第一款支持Microsoft Windows 计算的第七代处理器。
五、展开变革(1989-1994)
1、1989年5月--AMD设立高层领导办公室, 其中包括公司的三位高层主管。 2、1990年9月--SDC开始使用硅技术。 3、1991年3月--AMD推出AM386微处理器系列, 成功打破了Intel对市场的垄断。 4、1993年4月--AMD和富士建立99 )
1、1995--富士-AMD半导体有限公司(FASL) 的联合生产基地开始动工。 2、1995--Fab 25建成。 3、1996—AMD首席技术官(CTO)Fred Weber 收购NexGen。 4、1996--AMD在德累斯顿动工修建Fab 30。
七、继续辉煌(2000--- )
二、定义未来(1974-1979)
1、1974--位于森尼韦尔的915 DeGuigne建成。 2、1975--AMD通过AM9102进入RAM市场。 3、1975--Jerry Sanders提出:“以人为本, 产品和利润将会随之而来。" 4、1976--AMD和Intel签署专利相互授权协议。
5、 1977--西门子和AMD创建Advanced Micro Computers (AMC) 公司。 6、1978--AMD在马尼拉设立一个组装生产基地。 7、1979--奥斯丁生产基地投入使用。 8、1979--AMD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

AMD处理器发展史

AMD处理器发展史

AMD系列处理器发展史AMD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CPU、GPU、APU、主板芯片组、电视卡芯片等)、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案,AMD 致力为技术用户——从企业、政府机构到个人消费者——提供基于标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AMD是目前业内唯一一个可以提供高性能CPU、高性能独立显卡GPU、主板芯片组三大组件的半导体公司,为了明确其优势,AMD提出3A平台的新标志,在笔记本领域有“AMD VISION”标志的就表示该电脑采用3A构建方案。

一、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在以前的286时代,Intel还只是一个小公司,它负责给IBM提供IBM PC中的微处理器。

为了能保证微处理器供货充足, IBM强迫英特尔将微处理器技术无偿授权给另一家公司。

最后Intel选择了AMD作为微处理器技术无偿提供对象,为了制约AMD,英特尔又将微处理器技术无偿授权给了Cyrix。

1981年,AMD 287 FPU使用Intel80287 核心,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性能与Intel80287 基本相同。

也是迄今为止AMD 公司唯一生产过的FPU产品,十分稀有。

AMD 386(1991年)微处理器,核心代号P9,有DX 和SX 之分,分别与Intel80386SX 和DX 相兼容的微处理器。

AMD 386DX与Intel 386DX同为32位处理器,性能与其也相差无己,同为当时的主流产品之一。

不同的是AMD 386SX是一个完全的16位处理器,而Intel 386SX是一种准32位处理器。

AMD 486DX(1993年)微处理器,核心代号P4,AMD 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代486产品。

而后陆续推出了其他486级别的产品,常见的型号有:486DX2(核心代号P24)、486DX4(核心代号P24C)、486SX2(核心代号P23)等。

其它衍生型号还有486DE、486DXL2等,比较少见。

AMD 486的最高频率为120MHz(DX4-120),这是第一次在频率上超越了强大的竞争对手Intel 。

两大CPU厂商Intel与AMD的发展和介绍

两大CPU厂商Intel与AMD的发展和介绍

四:品牌延伸策略
本来这两家都不放在眼里的ARM在智能手机逐渐普遍后异军突起,如今的骁龙,三星,德州仪器,海思等等,在智能手机和平板占据了绝对的市场,然而Intel与AMD都向这方面进军了,Intel的atom,凭借着更好的工艺生产出的处理器相当有竞争力,而AMD在这个领域准备推出最好的移动GPU,然后降低自己一向大功耗的劣势,造出更好的移动处理器。
一:品牌介绍 பைடு நூலகம்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当今最大的两大CPU厂商,AMD与Intel,Intel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44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AMD公司创立于1969年,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CPU、GPU、APU、主板芯片组、电视卡芯片等)、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
综合考虑当购买电脑时,一般而言,虽然同频的AMD与Intel,AMD 游戏性能好些,价钱便宜些,对应的主板也相对便宜些。但如果不更多的考虑钱的因素的话,还是买Intel好。AMD对于热量上的控制,还是不如Intel 的好,夏天的话,更是明显。任何CPU,发热量过高均会导致其性能下降。Intel在办公、设计、做图、多媒体、浮点运算方面是强项,视频、音频,Intel也比AMD要快一些。
五:品牌创新策略
如今,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AMD是每年都推出自己的新的一代处理器,就像最近推出的HD8000系列,虽然它们的架构没变。但是却升级了CPU主频,同时降低了功耗,而Intel也变得一年一代处理器了,即将要推出新的架构的第4代Haswell(Core i系列)处理器,从根本上降低功耗以及处理器面积,然后Intel还放了很多的心思在超极本上,这点就和AMD不一样。不管是优化,还是根本上改变架构,终究的结果都是处理器越来越好,通过这两大品牌处理器的竞争使得处理器进步得越来越快。

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历程

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历程

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历程随着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而主板芯片组作为计算机硬件的核心组成部份之一,其发展历程也是引人注目的。

本文将从早期的单芯片组开始,逐步探讨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单芯片组时代早期的计算机主板芯片组由单个芯片组成,主要功能是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

这种单芯片组的设计简单,但功能有限。

它只能支持有限的外部设备接口,如硬盘、光驱等。

此外,单芯片组的性能也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

因此,单芯片组的时代很快被新一代的多芯片组所取代。

二、多芯片组时代的到来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和功能的增强,多芯片组时代应运而生。

多芯片组由多个芯片组成,每一个芯片负责不同的功能模块。

例如,北桥芯片负责处理器与内存、显卡之间的数据传输,南桥芯片负责处理器与硬盘、USB接口等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这种分工合作的设计使得主板芯片组的性能和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能够满足更多的计算需求。

三、集成度的提高随着技术的进步,主板芯片组的集成度也在不断提高。

过去需要多个芯片才干完成的功能,现在只需要一个芯片就能实现。

例如,现代的主板芯片组已经集成为了音频、网卡、USB接口等功能,大大简化了主板的设计和创造过程。

这种高度集成的设计不仅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还减少了硬件的体积和功耗。

四、创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主板芯片组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英特尔的快速存储技术(Rapid Storage Technology)可以提高硬盘和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提升计算机的性能。

此外,AMD的超频技术(Overdrive)可以提高处理器的运行频率,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的性能。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主板芯片组具备了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更丰富的功能。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将继续朝着更高的性能和更强的功能方向发展。

首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计算机对于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的要求将进一步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Intel和AMD是处理器两大巨头,同时两大厂商在主板芯片组领域两分天下,在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优势。

Intel做为历史悠久的企业很早之前就已经推出主板芯片组配合自家的CPU。

而AMD方面则是后来居上,在收购ATI之前主要致力于CPU市场,对于主板芯片组市场并没有过多的投入,针对桌面市场的主板芯片组只有寥寥几款,在收购ATI后突飞猛进并在主板芯片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纵观AMD芯片组这些年的发展可以看出AMD在收购ATI之前对芯片组市场并不热情,在K7时代曾经推出过AMD 750芯片组,不过对市场的指导意义多于销售的实质意义。

随后又推出支持DDR内存的AMD 760芯片组,此款芯片组的发布也使DDR内存开始普及。

可惜AMD在推出AMD 760芯片组后就宣布退出桌面芯片组市场,主要研发团队留在服务器主板市场。

AMD早期退出桌面芯片组市场将精力用在CPU开发上,而市场上VIA和NVIDIA也为AMD提供不少的出色的芯片组,几乎霸占A系全部主板市场。

AMD早期的750与760架构在K7时代当时AMD并没有针对民用市场推出芯片组,市场上支持AMD的芯片组厂商有VIA、SiS 和NVIDIA三家。

VIA在NVIDIA进入芯片组市场之前占有非常大的市场,大部分使用AMD处理器的主板都是采用VIA的芯片组,直至NVIDIA进入主板芯片组市场,VIA的份额逐渐被NVIDIA蚕食。

AMD 成功收购ATI后,将ATI的芯片组业务发扬光大,ATI芯片组更名为AMD芯片组,在K10处理器发布后推出了AMD 7系列芯片组,配合AMD力推的3A平台概念,对NVIDIA与VIA主板业务不断压缩,最终使得AMD自有芯片组迅速占领市场。

7系列芯片组堪称AMD斩VIA诛NV的一把屠龙刀!当年的一份AMD芯片组名单起源:2006年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影响了ATI芯片组的发展方向,也左右了AMD未来的市场趋势;AMD 以总价格54亿美元收购ATI公司。

其中AMD支付了42亿美元的现金外加5700万股AMD的普通股票,这样AMD就完成了对ATi全部普通股票的收购。

两位CEO:Dave Orton(ATi,左)和Hector Ruiz(AMD,右)微笑握手ATI芯片组有了AMD处理器平台支持后,整体竞争力得到大大加强,另一方面,ATI芯片组的研发有了更多的支持,为后来AMD芯片组在DIY市场展现强大的竞争力做了很好的铺垫。

AMD主板芯片组历史并不长,自身真正生产过的也只有AMD 750和760两款产品,而现在AMD的芯片组产品可以看成是ATI芯片组的一个延续,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AMD的芯片组历史,大家可以从中体会AMD走向成功的旅途。

第2页:AMD芯片组开山之作:RS690AMD 690G芯片组(代号RS690)是由ATI设计的AMD平台整合型芯片组。

它是AMD收购ATI后所推出的第一个芯片组,内建Radeon X1250显示核心,该显示核心基于Radeon X700设计,但只有四条像素流水线。

影像方面,它支持AVIVO优化视频播放,它是业界首款同时支持HDCP和HDMI影像输出的芯片组。

除此之外,它更取得Vista Premium认证。

690G芯片组整合的显示核心频率为400MHz,不支持Direct X9.0c及Shader Model 3.0,而只支持Direct X9.0及Shader Model 2.0。

纵使技术较旧,但凭借四条像素流水线,成为当时图形性能最强的集成芯片组。

AMD 690三大主将AMD桌面级市场有三元大将,分别为690G:整合了Radeon X1250显示核心,并支持HDMI显示输出和AVIVO;690V:只整合Radeon X1200显示核心,不支持HDMI显示输出和AVIVO;690:没有整合任何显示核心。

AMD首开记录:690G690G芯片组成为AMD与ATI整合后的第一次发力,这款产品也确实成为第一个获得空前成功的AMD芯片组,直至现在可能还有不少用户的老主机在使用,影响深远。

AMD 690G在当时是一款非常强悍的集成芯片组,在同类产品中几乎没有任何敌手,加上巨大的中低端用户群体,这款芯片组一经推出就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

第3页:7系列芯片组助AMD独霸一方!AMD 7系列芯片组在2007年11月19日发布,同时推出的还有AMD Phenom处理器和Radeon HD 3000系列显卡。

三款新的产品被AMD合称为蜘蛛(Spider)平台,也就是广大玩家熟悉的第一代3A平台。

这个平台包括基于K10架构的Phenom处理器、AMD 7系列主板芯片组产品以及Radeon HD 3800系列显卡。

与英特尔的“迅驰”平台所不同的是,AMD“蜘蛛”平台面向桌面市场,其目的是要带给游戏发烧友一体化的高性能平台解决方案,配合AMD推出的超频软件,蜘蛛平台的整体性能表现出色,作为AMD收购ATI以后一个里程碑式的平台方案,“蜘蛛”平台打开了AMD 3A平台历史的新篇章。

在此系列芯片组推出之前,AMD将芯片组命名为高阶的RD790、中阶的RD780/RX780/RS780和入门的RS740。

这个命名方式与显卡核心代号相近。

直到最后一刻,AMD才将RD790命名为790FX,RD780命名为790X,RX780命名为770,而两款整合式芯片组,RS780和RS740就分别命名为780G和740G。

7系列独立芯片组:7系列三款独立芯片组独立芯片组规格790FX是本系列最高端型号,独立芯片组。

支持AM2+脚位的处理器,并用HyperTransport 3.0连接。

连接方面,新支持PCI-E 2.0,它总共可以提供42条PCI-E 2.0通道,即是可以建立四或三路CrossFire。

使用四路CrossFire时,显卡的速度只是PCI-E 8x。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芯片组支持PCI-E 2.0,当使用支持PCI-E 2.0的显卡时,PCI-E 2.0 8x速度与PCI-E 16x的速度是相同的。

而在使用传统的双路时可以达到全速PCI-E 16x。

790X这是本系列中端的型号,独立芯片组。

不支持四路CrossFire,只支持双路。

在使用双路CrossFire的时候,PCI-E的速度亦只有8x。

由于同样支持PCI-E 2.0,CrossFire效能与上一代的580X相似。

770这是本系列中低阶的型号,亦是一款独立芯片组。

它不支持任何CrossFire模式,只支持一条PCI-E 2.0 16x。

有主板厂商自行提供PCI-E x16+x4的CrossFire模式,但效能会减低。

7系列集成芯片组:同时代几大集成芯片组比较AMD 780G是本系列中端型号同时作为690G芯片组的后续产品,于2008年1月正式发表。

图形性能方面根据使用的独立显示核心等级进行CrossFire,性能可提高5%到40%。

显示内存方面,除了可分享系统内存,亦重新支持SidePort技术。

厂商可在主板上加上额外的显存,其容量由16-128MB 不等。

AMD 785G则是在780G的基础上做了部分升级。

技术与780G一样,内建显示核心由HD3200升级至HD4200,DirectX版本由 10升级到10.1,内建UVD引擎升级到UVD2。

南桥方面改用SB710。

AMD 790GX是780G的升级版本,整合Radeon HD 3300显示核心。

新增两条PCI-E 2.0 x8,支持CrossFire X。

南桥方面改用SB750,新增对RAID 5的支持,亦加强了超频的幅度。

AMD也针对入门级市场发布了整合芯片组AMD 760G,可以把它看作是AMD 780G的精简版,其市场目标主要是Intel的G41,还有NVIDIA的GeForce 8100。

中低端集成芯片组百花齐放AMD 740G是RS690(690G)的进化版本,主要是在芯片组针脚位上兼容于RS780芯片组,令主板厂商不用重新设计,便可共用RS780(780G)的主板PCB。

AMD 760G整合ATI Radeon HD 3100图形芯片,频率为350MHz,比AMD 780G要低,和AMD 780V 相同,它是支持DirectX 10的,这也是AMD推出760G的主要原因。

AMD 760G不支持HDMI和DP输出,还不支持高清播放硬解码,AMD 760G主要针对OEM市场。

AMD 780V功能与780G相似,但不支持UVD、混合式CrossFire和SidePort。

760G功能与780G 相似,但不支持UVD和HDMI输出。

我们来看看整个7系列芯片组都包含哪些成员:790FX、790X、790GX、780G、785G、780V、770、760G以及740G,其中790GX、780G、785G、780V、760G和740G都是集成GPU的,其他为非集成芯片组。

就连南桥也有四个版本——SB600、SB700、SB710和SB750,可以看出7系列芯片组结构比较混乱。

3A平台:AMD收购ATI后AMD芯片组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在AMD的3A平台策略以及NVIDIA的主板芯片组市场萎缩的情况下AMD芯片组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现在AMD芯片组搭配上AMD的CPU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AMD在发布700系列芯片组之后,并由此系列芯片组延伸的主板产品遍布高中低端,并且在主流的中低端获得了无数消费者的青睐,相信AMD芯片组未来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第4页:新一代集成王者:8系列集成芯片组现在AMD新一代整合芯片组“AMD 890GX”,自带的图形核心“Radeon HD 4290”绝对称得上是当今最强劲的集成显卡。

AMD 890GX集成主板也已经上市很久,并且市场表现非常好。

890GX芯片继续采用55nm工艺制造,由台积电代工,规格上和785G其实差不多,支持HT 3.0 5.2GT/s总线,可工作于一条x16全速模式或两条x8的半速模式,因而支持双卡交火,另外还可提供六条PCI-E 2.0 x1插槽。

AMD 890GX架构图AMD 890GX主要规格890GX芯片组整合的图形核心Radeon HD 4290也仍然基于RV620,支持DX10.1,拥有40个流处理器、8个纹理寻址单元、4个纹理过滤单元、4个ROP单元,默认频率提高到700MHz,并支持64/128-bit显存界面(目前新主板一般都搭载128MB DDR3-1333显存),输出接口全面支持VGA、DVI、HDMI、DisplayPort。

Radeon HD 4290还内建了UVD 2.0图像处理引擎和AVIVO HD高清技术,支持H.264、VC-1、MEPG-2编码格式的百分之百全程硬件视频解码和5.1声道音频输出,并对视频播放质量做出了多项改进,加入了DVD标清插值高清输出、动态光暗对比调整、硬件画中画、加速视频转码等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