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辅导
农业科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农业科学中的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中的气象要素和气象过程,以及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首先,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气温、光照、降水等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温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
农业气象学通过对气温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种植时间和品种选择建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冰雹等常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农业气象学通过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测,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例如,通过对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分析,可以合理调整灌溉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此外,农业气象学还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调控和优化。
如何利用气象因素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是农业气象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例如,通过合理调控温度和光照条件,可以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产量和品质。
同时,农业气象学还研究了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通过合理利用气象因素,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从而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气象因素的研究和应用,农业生产的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例如,通过合理利用气象因素,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此外,农业气象学还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种植和管理决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然而,农业气象学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气象因素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给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困难。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使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农业气象学授课教案
农业气象学授课教案开课专业:应用气象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学时:48(其中:讲课学时38 ,实验实习学时10)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农业气象学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应用气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从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入手,主要介绍农业气象要素(光、热、水、气)对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气象条件调控技术以及农业气象模式建立的基本方法,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课程特点及实际情况,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实习,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讲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介绍农业与气象的关系、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总体安排。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1.1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1.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1.3土壤-植物-大气系统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2.1农业气象学的定义2.2农业气象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知识3、农业气象学的诞生与发展3.1我国农业气象工作的建立与发展3.2国外农业气象学的主要进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首先介绍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讲述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研究对象,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安排,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第2讲第二章第1节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一、教学目的:介绍了光的生物学意义、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以及光合作用的能量平衡与转换。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1光在生物体生命中的作用1.2植物单叶的光学特性1.3植物群叶的光学特性1.4植物叶片的能量平衡1.5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本讲首先介绍光在生物体生命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最后讨论了植物在光合作用下能量平衡与能量转换等问题。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农作物气候学、农田环境气象学、农业灾害气象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复习资料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1.气温观测:气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气温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不同气温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2.降水观测:降水对于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农业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强度和类型等参数,为作物的生长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日照观测:日照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日照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日照时数、光照强度等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4.风速观测:风速对于灌溉、植被生长和病虫害传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风速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风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5.湿度观测:湿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湿度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湿度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管理要点。
二、农作物气候学1.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农业气象学需要研究作物的温度、降水、光照和湿度等条件要求,为种植合理作物和合理管理提供依据。
2.作物的生态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特性,包括生长季节、耐旱耐涝性、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等方面。
农业气象学需要了解作物的生态特性,为作物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作物的生产力模型:通过对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农业气象学可以建立作物生产力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
这对于作物的种植决策、灌溉调度和病虫害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和气象知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从事或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农业气象学。
二、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对于不同农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同的。
2.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蒸腾加剧,水分丧失过多;低温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温室等手段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以提高生产效益。
四、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2. 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限,光合产物减少,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作物喜阴,有的作物喜光,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作物特性进行合理的光照管理。
五、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降水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2. 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生长有利,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合理调控灌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措施。
六、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2. 强风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阻,蒸腾加剧,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3. 防风措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搭建遮风网、种植防护林等手段可以有效减轻风害对作物的影响。
七、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包括温度、光照、降水和风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气象数据和知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候与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节约生产成本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了很多知识点,下面来总结一下。
一、气象基础知识气象基础知识是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包括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规律,气象要素及其测量等。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了解天气形势、评估天气灾害风险和制定农业生产方案都有重要作用。
二、农业气候学农业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对于农田生产的影响,并探究农业生产适应策略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候学需要了解气候类型与特点,掌握不同类型气候下作物生长的特点,研究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对于制定区域内合适的作物种植方案、减少灾害风险以及提高作物收成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农业气象灾害学农业气象灾害学是研究各种气象灾害(如冻害、旱灾、水灾、风灾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防灾减灾措施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象灾害学需要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成因,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测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制定防灾减灾方案的方法与策略等。
对于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四、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基于气象信息提供决策支持的服务。
学习农业气象服务需要了解不同农业生产环节中气象信息的需求和应用,掌握气象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气象服务产品和工具的开发和使用等。
对于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涉及了气象基础知识、农业气候学、农业气象灾害学和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灾害风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象学--甄文超-1第一讲-绪论
描述一地气候状况的气象要素的统计量,如平均值、 极端值、变率等。
气候学
研究气候的形成、变化和规律的科学。
联系天:天气气与是气在候大气的候联的系背与景下区形别成的,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 气候是多年天气的综合
区别: 时间 天气 瞬时或短时 气候 长期
特点 瞬息万变 相对稳定
二 气象与农业
1 农业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2 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影响 3 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 4 农业气象灾害
2. 大气的垂直结构
.下垫面:指位于大气层底部,在地-气系统热量和 水分交换过程中能与大气层发生相互影响的地球 表面(陆面、水面、冰面、森林冠面和草面等)。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底部明显,上界模糊。以 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密度作大气上界的标准, 大气层顶约距地面2000-3000Km高度处。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运动状 况及电离状态等物理特征,将大气分为五个层: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它能强烈吸收红外 线的能量,具有增温效应,因此又叫温室气体。
水汽: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又是生物所必须的物质 之一;水汽能强烈吸收红外线的能量,对地球和大气有 增温和保温作用;水是在大气成分中唯一能在大气的常 温常压下进行相态变化的物质,云、雨、霜、雪、雷电 等都是水相态变化的结果。因此又叫天气变化的主角。
主要内容 四 地球大气
一 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含义
大气-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1 气象和气象要素
气象:就是由地球大气复杂运动所形成的各 种物理现象和各种物理过程,如风、云、雨、 雪、雾、霜和雷电、增温和降温过程、降水过 程等。
气象学:研究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各种物 理过程的形成、发展和演替规律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讲义
农艺师职称考试辅导讲义农业气象学第一节黑龙江灾害性天气与预防一、霜冻与冷害(一)霜冻1.霜冻的概念霜冻是指日平均气温高于0℃的温暖时期,地面和作物体表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使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是由于低温造成的作物生理现象。
一般霜冻出现在春末和秋初作物生长季节的夜晚和凌晨。
形成霜冻的原因:一是发生大寒潮时,冷空气席卷的地区会剧烈降温,这叫平流霜冻;第二种是辐射霜冻。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由于地表或作物强烈地向外辐射散热冷却时,霜冻随之而生;第三种叫平流辐射霜冻,它要在既有冷空气,又有地表散热作用时才发生。
霜与霜冻是两个不同概念。
霜是近地面水汽凝结现象,出现霜时植物可能受冻也可能不受冻,而霜冻是气温陡降,引起植物遭受伤害的现象。
气象上常以秋季最低气温降至0℃时作为霜冻指标,它必须与作物的是否受伤害相联系, 这是与霜的重要区别,群众常以“白霜”、“黑霜”加以区别。
2.霜冻的危害霜冻发生时,由于温度过低,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这些冰不断地从邻近细胞中夺取水分从而导致原生质胶体物质的凝固,细胞死亡。
最有害的是霜冻后植物受到阳光直接辐射,温度迅速升高,蒸发加强,受冻细胞来不及从根系吸水导致受凉部位枯萎、死亡。
作物受害程度因其品种、种类、器官的不同而异。
繁殖器官(花和蕾)最不抗低温,大多数情况下轻微或短时间的低温(0~2℃)即可使之受害。
扁桃、杏桃的开花期在-3℃低温即可产生危害。
早春谷类和豆类能忍受短时间的-8~-10℃的霜冻。
大豆、苘麻能耐-3~-5℃的霜冻。
3.霜冻的防御防御霜冻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培育和选育抗霜冻能力强的品种;选择适当的播种期;根据小气候特征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和品种。
此外还可采用灌水法、熏烟法、人工烟雾法及覆盖法等物理方法来进行防御。
由于霜冻发生在农作物生长期内,并且霜冻发生时间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就限制了各地区热量资源的充分利用。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霜冻危害,提高生产效益的潜力是巨大的。
农学\植保\园艺《农业气象学》教案
农学\植保\园艺《农业气象学》教案教案名称:农业气象学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熟悉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掌握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土壤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1.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农业气象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3.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4.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的气象决策。
5.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6.农业气象学在土壤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案例介绍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性。
2.概念讲解:介绍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3.农业气象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讲解常用的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如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等的测量。
4.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介绍气象要素对农作物发育的影响,如温度对种子萌发、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
5.小结和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1.复习: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复习。
2.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的气象决策:介绍如何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的决策,如选择适合的播种期、施肥期等。
3.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介绍气象要素对病虫害的影响,如温湿度对病菌和虫害的传播、云量对病虫害的发生等。
4.农业气象学在土壤管理中的应用:介绍气象要素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如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
5.小结和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1.复习: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复习。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3.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农业气象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水稻种植、果树栽培等。
4.总结:总结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
5.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农业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论文。
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作业表现:检查和评价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和内容。
农业气象学解析解析
绪论1、气象: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发生的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统称大气现象,简称气象。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特征来描述,这些特征量,成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等。
3、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4、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条件):一定的照度和光照时间,一定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植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常被称为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或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
5、农业气象学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定律):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性环境因子对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限制因子最适阈限临界阈限6、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平行观测原则。
是区别于单纯农业研究和气象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思考:1、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2、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什么?3、农业气象学常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地理播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数理模拟法、田间试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地球大气1、氮气78%氧气21%氩气干洁大气二氧化碳臭氧大气的组成稀有气体水汽杂质2、对流层特点:(1)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对天气分析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2)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下降0.65℃γ为气温直减率,即气温铅直梯度。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γ=0时,表示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逆温层)。
逆温是环境中很重要的大气现象,许多严重的污染事件都与之有关。
逆温现象出现时,气层稳定性强。
导致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累积并产生污染事故3、对流层分层(0~16km)(1)下层:0~2km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气温、空气湿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水汽丰富,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农业气象学讲解
一、绪论●气象: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
●气象学: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总结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天气做预测预报的科学。
二、大气1、干洁大气定义:指的是去除水分及固液态杂质的大气常定成分。
组成成分: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气、其它微量等。
2、干洁大气在环境中的作用(1)氮气:a、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大气中的氮元素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大气放电过程及生物固氮。
b、大气中性质比较稳定的气体,稀释氧浓度,稳定大气的组成及结构,保护生物体的生存。
(2)氧气:a、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b、氧气主要起氧化作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
(3)臭氧:吸收中短波紫外线;杀菌消毒;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
(4)二氧化碳:a、温室效应。
b、光合原材料3、大气中的水分来源:地表潮湿物体的蒸发蒸腾,并随气流向周围扩散。
分布:高温潮湿地区含量高,低温干燥地区含量低;地表含量高,高空含量低。
在大气中的作用:a、水汽是大气中常温常压下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成分;b、水汽是大气中能量传递的重要载体;c、具有强烈的温室效应。
4、大气中的杂质组成:灰尘、烟粒、盐粒、花粉、孢子、微生物、悬浮的液滴、冰晶等。
来源:自然源与人工源。
在环境中的作用:a、吸收、阻挡太阳辐射;b、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参与水汽凝结,为其凝结核;d、对生物生长发育有较大危害;5、大气的污染定义:污染:某些物质的增加使得环境中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称造成了环境污染,这些造成污染的物质称污染物。
种类:含C类、含N类、含S类、含Cl类、粉尘、各类有机物、重金属颗粒等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a、对农业的影响:SO2、HF、NOx、Cl2、HCl等;b、酸雨与酸雾;c、温室效应:CO2、CH4、NOx等。
6、大气的分层厚度:a、物理上界: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的最高高度,约1200Km。
农业气象学原理-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农业气象学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农业气象学是农业与气象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研究气候、天气、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以及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技术与方法。
农业气象学通过研究气候变化、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因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联,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系统阐述。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描述本文的组织架构和逻辑顺序。
通常包括对各个章节的简要介绍和内容概括,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
在这一部分,可以提到本文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关联性和相互呼应关系,以及各部分内容的主旨和重点。
同时也可以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读者所期望获取的知识和信息。
写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农业气象学的原理,系统地介绍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对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农业气象学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加深读者对农业气象学的认识,促进农业生产和气象领域的交叉融合,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正文2.1 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利用气象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气候、天气对农作物、畜牧、林业等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通过气象预测、气象信息服务等手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农业气象学包括对气候、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畜牧业、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以及通过气象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合理的气象服务,包括天气预报、气候资源评估、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等。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涉及气象要素、气象变量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疾病虫害、水资源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气象因素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决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象学培训资料PPT课件(20张)
4. 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手段的研究 a. 研究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 响和相应的减灾对策与措施
b. 研究不同气象条件下最合理有效地调控农业设施等 的小气候条件的方法和措施
5. 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a. 作物产量形成的农业气象基础 b. 气候生产潜力理论
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及光温水生产潜力 c.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水分运动和高效利用途径 d. 边界层物质传输与能量转化过程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CERES模型
四、气象及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历史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土圭仪测日影定节气, 开始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西汉年初(公元前2世纪):二十四节气已能确定。 开始记载大旱、严寒、冰雹等特殊天气、气候现象
公元前,便可利用羽毛、木炭等的吸湿特性来进行空气湿度的测定。 在西方,则到了15世纪才用类似的方法来测定空气湿度。
2.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
a. 农业气象灾害的情报、预报和警报 b. 动植物病虫害的有关预报 c. 产量与品质预报 d. 雨情、墒情和农情等情报
3. 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气候,气候资源非常丰富。 所谓气候资源为光能、热能、水分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些资源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 通过分析和说明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的特点, 为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作物和品种的合理布局 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物蒸腾、光合和呼吸作用有关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 e. 全球气候变化模式及适应对策等
e. 全球气候变化模式及适应对策等 GCM(全球大气循环模型,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通过大气循环过程(以大气运动与热力学结构为基础)的模拟, 预测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 初始值:太阳辐射和海面温度
农业气象学指导大纲
《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72学时)参考教材:《气象学基础》(气象出版社,李爱贞)《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周淑贞)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气象学一直是人们研究并逐渐学会利用的一门科学,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迫切要求预知未来天气的变化,并在长期观测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些经验被用简短的韵语来表达,以便于记忆和运用,这就是天气谚语。
我国天气谚语是极丰富的,除一部分封建迷信的内容外,大多是历代劳动人民看天经验的结晶。
唐代黄子发的“相雨书”,元末明初出现的娄元礼编的《田家五行》和明末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占候》都是总结群众预报天气经验的著作。
解放后我国气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共建立了各级气象台站1378 个,到1957 年底全国各级气象台站已达1635 个,比解放初期增加近22 倍。
40 余年来兴建的天气和气候站网已遍布全国。
我国的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进入了高度发展的时期。
在基础理论方面,如大气环流和动力气象的研究,在天气学方面如中国天气、高原气象等研究,在卫星气象方面,如甚高分辨云图接受器的研制、卫星气象学和探测原理等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已开展了云雾物理、人工降水和人工消雹等工作,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气候学方面以竺可桢的物候学和关于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最负盛誉。
其它如在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理气候、动力气候、应用气候、城市气候、气候的数值模拟和气候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气象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实践,掌握气象观测、气候统计分析和气候调查的方法,来记述所观测到的气候现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他们的特性。
探讨它们的正确解释和研究它们的发展规律,特别要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律性,了解和解释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弄清气候资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气候分类和气候区划,研究气候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
应用已发现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不利影响,防御或减少气候灾害,为有关的生产建设服务。
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
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一、实验教学内容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天气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的学科,是农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气象学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气象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实验内容,比如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不同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
还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比如使用气象仪器和多媒体设备进行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1. 经典实验法经典实验法是指通过重复经典的实验来验证理论和发展科学知识。
在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气象学知识,并将实际情况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可以选择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去收集气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深入了解气象数据的应用和分析方法。
仿真实验法是指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提高操作能力。
在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气象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不同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实地实验法是指将实验内容搬到实地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实验,观察不同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比如降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等。
通过实地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创新实验法是指通过设计新的实验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内容,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新的气象实验项目,或者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实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1. 农业气象学概念农业气象学是介于农业科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农业气象学的目标是理解和预测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内容详细阐述(1)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研究不同气象因子(如温度、降水、光照、风等)对作物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 分析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的作用机制。
(2)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气象条件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肥力等土壤环境的影响。
- 探讨气象条件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3)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规律及防御措施- 研究干旱、洪涝、霜冻、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
- 提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4)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如光、热、水等。
- 评价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潜力。
(5)农业气象预报与服务- 研究和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预报技术。
- 提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二、农业气象模式发展举例1. 经典农业气象模式(1)瓦德-皮尔逊模型- 介绍模型的原理和主要参数。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模拟中的应用。
(2)蒙德-弗洛斯特模型- 阐述模型的构建方法和适用范围。
- 讨论模型在作物产量预测中的作用。
2. 现代农业气象模式(1)作物生长模型- 介绍CERES、APSIM等模型的原理和结构。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发育模拟中的应用实例。
(2)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模型- 介绍干旱、洪涝等灾害评估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 讨论模型在灾害预警和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三、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 描述田间试验和观测的基本方法。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农业气象学是一门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涉及到气候资源的利用、农业气候区划、作物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农业灾害的预防与减轻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农业气象学复习题的内容:一、基础概念1.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是什么?2. 描述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哪些方面?4. 什么是农业气候区划?其目的是什么?二、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5. 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6. 如何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7. 描述气候对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
8. 气候条件如何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三、农业气候区划9. 农业气候区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0. 描述农业气候区划的一般步骤。
11. 农业气候区划对农业生产有何指导意义?四、作物生长与气象条件12. 作物生长需要哪些气象条件?13. 描述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4. 降水量如何影响作物生长?15. 光照对作物生长有何作用?五、农业灾害与气象16. 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哪些?17. 描述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8. 什么是洪涝灾害?它如何影响农业生产?19. 如何通过气象预报预防农业气象灾害?六、农业气象服务20. 农业气象服务的目的是什么?21. 描述农业气象服务的内容。
22. 如何利用农业气象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七、案例分析23.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说明气象条件对特定农作物的影响。
24. 讨论气象条件对农业灾害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
八、综合应用25. 如何将农业气象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26. 描述农业气象学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通过这些复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些内容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辅导一、填空题(每空1分)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和等。
土壤、气候、地形地势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关系3、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直接或间接的依靠来自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太阳辐射4、光是从、和三个方面来影响植物的。
光长、光强、光质5、短日性植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一定临界值时开花的植物。
短于6、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为、和。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7、农田中的透光率随深度。
递减8、植物群体对日光的吸收率明显单叶。
高于9、温度是从、和三个方面来影响生物的。
温度强度、温度累积、温度变化10、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温度、温度和温度。
下限、最适、上限11、界限温度是标示着某些重要或开始终止的温度。
物候现象、农事活动12、温周期现象是作物对节律性变化规律的适应。
温度13、水分是作物光合作用合成的原料。
有机物质14、“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循环的动力,是植物的。
蒸腾作用15、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称为。
土壤相对湿度16、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总是从的地方流向的地方;其流量与成正比,而与成反比。
水势高、水势低、水势差、水流阻力17、是植物失水的主要方式。
蒸腾18、晴朗无风的天气下,农田CO2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白天为型,即随高度递增;夜间为型,即随高度递减。
光合、呼吸19、和是导致农田群体CO2通量随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二、判断题(每题2分)1、光照长度是指一地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日照时数。
错2、曙暮光和马路灯光即对光周期有效。
对3、临界光照长度是每日12小时光照。
错4、短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会导致生育期延长。
错5、长日性作物的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一般提早成熟。
对6、在同样的光照强度下,阴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晴天。
对7、研究表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发育速度没有影响。
错8、光合有效辐射的光谱区要比生理辐射的光谱区宽。
错9、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
对10、一般而言,与呼吸作用相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高。
错11、根据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北种南引(或高山引向平原)比南种北移(或平原引向高山)容易成功。
对12、从温度条件对植物引种的影响考虑,常绿植物引种比落叶植物容易成功。
错13、大陆性气候较强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
对14、一般地,昼夜温差大,作物产量高。
对15、凋萎湿度通常可作为农田灌溉的下限指标。
错16、蒸腾强度随空气湿度的增加而减弱。
对17、气温升高可增加叶片的蒸腾强度,过高又会抑制蒸腾作用的进行。
对18、蒸腾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动力之一。
对19、对某一地区的某一作物而言,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是重合的。
错20、在晴朗无风的天气下,植物群体是CO2的汇,而大气是CO2的源。
对三、单选题(每题1分)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合成的物质(生物学产量)占其干重的 d 。
a、30~35%b、50~55%c、70~75%d、90~95%2、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a 。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3、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b 。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4、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c 。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5、开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植物称为 d 。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6、临界光长是指引起植物 b 的光照长度界限。
a、拔节b、开花c、灌浆d、结实7、投射于叶面的太阳辐射,可分为 a 三部分。
a、反射、吸收和透射b、反射、吸收和散射c、反射、吸收和漏射d、反射、漏射和散射8、农田中透光率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日变化,以 b 最大。
a、上午b、中午c、下午d、早晚9、当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 b 。
a、减弱b、增强c、不确定10、当光强处于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 b 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
a、小于b、等于c、大于d、不确定11、光合有效辐射的波段大体与 b 的范围一致。
a、紫外线b、可见光c、红外线d、无线电波12、光合有效辐射量约占太阳总辐射量的 b 。
a、30%b、50%c、70%d、90%13、下列哪个波段的紫外线有人称之为灭生性辐射。
aa、<290nmb、290~315nmc、315~365nmd、365~400nm14、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 c 。
a、生存温度、生长温度和发育温度b、生存温度、受害温度和致死温度c、下限温度、最适温度和上限温度15、春季10℃至秋季10℃是 b 的生长期。
a、喜凉作物b、喜温作物c、喜热作物16、春季20℃至秋季20℃是 c 的生长期。
a、喜凉作物b、喜温作物c、喜热作物17、一般地,积温为某一时段内逐日 c 之和。
a、最高气温b、最低气温c、平均气温d、极端气温18、作物开始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 a ,实际上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
a、下限温度b、最适温度c、上限温度19、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作物品种受到温度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ca、出苗速度b、生长速度c、发育速度d、灌浆速度20、一般地,气温日较差大,则作物果实的含糖量和蛋白质含量都 b 。
a、比较低b、比较高c、不确定21、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看, c 在农业生产上是对植物最有效的土壤水分。
a、吸湿水b、薄膜水c、毛管水d、重力水22、通常把 a 作为植物可利用水量的下限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3、 b 一般可视为水分对植物有效性的一个转折点,可作为农田灌水的下限。
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4、当灌水量超出 c 时,只能加深土壤的湿润程度,而不能增加土层中含水量。
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5、 c 是土壤中对植物有效水分的上限和计算灌水定额的依据。
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6、一般地,土壤相对湿度在 b 时属轻旱。
a、<40%b、40~65%c、65~100%d、>100%27、作物一生中的需水量是随着其生育进程变化的,大致符合的规律。
aa、“少—多—少”b、“少—少—多”c、“多—多—少”d、“多—少—多”28、水分临界期是农作物各不同生育期中对水分 c 的时期。
a、敏感b、比较敏感c、最敏感29、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一般在 c 。
a、幼苗期b、拔节期c、抽穗开花期d、灌浆期30、对某一地区的某一作物而言,水分临界期和水分关键期是c 。
a、重合的b、分开的c、都有可能31、雨热同季,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a 。
a、有利b、不利c、不确定32、由于雨量过大或过于集中,或农田排水不畅,造成农田积水,使旱田作物受害的农业气象灾害称为 b 。
a、洪水b、涝害c、湿害33、大气中的CO2是植物进行 a 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料。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34、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达到约 b μL/L。
a、285b、355c、555d、76535、在CO2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 c 呼吸作用释放的CO。
2a、高于b、低于c、等于d、不确定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答: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实质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
2、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答: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进线,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3、生理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答:生理辐射: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植物生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使得光合作用进行的光谱区辐射,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
4、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答:作物开始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实际上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又称为生物学零度。
把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活动温度。
作物在某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作物在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5、田间持水量答:田间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包括全部的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是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自然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土壤水分的最大数量指标。
6、作物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答:农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对水分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在水分临界期或对水分也相当敏感的另一个时期,正好遇上当地降水条件经常不足,这一时期即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关键期。
7、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答:在辐射能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大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
作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补偿点。
8、农业气象模式答:农业气象模式是表征农业气象系统各种复杂过程特征及变化规律的文字或数学表达式,是农业气象系统的高度抽象和简化。
农业气象模拟就是把农业气象系统中各种问题模型化。
五、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积温学说的三个基本论点。
答: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温学说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基本论点:(1)、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且假定发育速度―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2)、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完成的发育期,还存在有上限温度问题。
实际上,从生物生育存在三基点温度角度出发,也应当有上限温度。
(3)、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
2、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以将植物分为哪几类?分别是如何定义的?答: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实质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
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将植物分为长日性植物、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
分类的具体依据是: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性植物;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中日性植物;开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植物称为中间型植物,又称光期钝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