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作者:旦增格桑曲古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财富。
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很多资源濒临灭绝。
这一点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来说当然是好事,可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自然资源的减少;动植物的灭绝;对环境的破坏……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
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加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西藏生态环境的现状
(1)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
(2)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地域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等多样性生态环境。
(3)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成为荒漠、裸地。
(4)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立方千米,近30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15%以上;西藏全区沙漠化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2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1%和36.1;2西藏的草原总面积12.44亿亩,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经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达1.7亿亩3。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保护生态环境对西藏建设的重要性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在和谐、共处、互利、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背景下,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景象。
西藏因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经济社会较我国内地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尽快摆脱落后面貌,迅速走向现代化,是西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良好的调节能力,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保护西藏蓝天碧水的必然选择;更是西藏人民与祖国人民同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三、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调整空间格局。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差异,统筹规划国土利用、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城镇化格局和发展方向。
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1、积极稳妥推进生态搬迁。
加快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着力抓好大江大河源头区、草原、湿地、天然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确保西藏环境持续优美。
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力
度,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继续推进矿山迹地生态恢复和地质灾害防治、小流域综合整治等工程。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强化对西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原生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2、科学制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严格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准入,加大整合力度,做大做强矿产业。
严格环境监管,加强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
按照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要求,科学有序开发水能资源。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
实行严格的耕地、草场保护制度。
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合理开发生物物种资源,加强外来物种管理。
3、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的特色生态体系。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加快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发展循环经济。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旅游开发的全过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严格环境准入,所有流域、区域开发和行业发展规划以及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环评制度,并把规划环评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项目环评受理和审批的前置条件。
全面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
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环境监管,强化水泥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
禁止建设重污染项目,依法关闭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
在优势矿产业、建材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食品业、民族手工业等重点领域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严
格上市企业环保核查。
加强重金属相关企业环境监管,确保达标排放。
严格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强化放射源、射线装置等辐射环境管理,建立健全辐射环境监测监督体系。
4、建立健全的生态文明政治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西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提供完整有效的政治制度保障,政府制定重大的方针、政策;实行重大决策;实施重点工程、建造大型楼房时首先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做到保护优先,保护与建设并重,实行边保护边建设的策略,有效地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对违规开采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惩,避免过度的环境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从而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时统一发布环境信息。
加强环境应急处置工作,制定环境应急预案,配备救援物资和装备,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加强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自治区、地市两级应急管理机构、应急监测和处置救援队伍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监察机构和队伍。
加快环境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环保队伍整体素质。
围绕构建生态安全屏障、资源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生态补偿、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等重点领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实用技术和对策建议
5、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按照《西藏自治区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部门联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网络,同时要不断扩大环境保护新闻宣传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进一步丰富环境文化产品,举办多层次环境保护宣传
活动,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从而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
逐步建立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队伍,与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西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势及要求相适应。
建立覆盖全区主要城镇、重点区域、重要江河湖泊的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和辐射连续自动监测网络。
建立健全涵盖各种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建设美丽西藏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积极推进数字环保建设,加强环境信息、统计、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和地市及县级环保部门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
房建设
针对不同的教育层次,都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所涉及的教科书中必须列出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习人员提供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生态文明知识,使每个人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特别是对处于幼儿园学习阶段和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生态环
境保护的知识,让他们从小了解生态保护的现状、破坏环境的危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建设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幸福与安康,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让每个公民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公民的自觉行动;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使每个公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与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分子抗争到底;让绿色生活
的习惯扎根在每个公民的习惯当中,使整个社会变成和谐、节约、绿色的新家园。
四、西藏生态保护已经取得的成果
2013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并实施,逐步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之后,西藏全面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据统计,2011-2014年,全区共完成造林绿化任务(含封山育林)392.45万亩,占规划目标数的100.63%,其中完成人工造林193.54万亩,封山育林198.91万亩。
西藏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12.37%增至目前的14.01%,10余年间森林面积增加了195万公顷,相当于1.95万平方公里;建成各类保护区4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居全国之首;森林覆盖率达11.91%,活林木总蓄积量居全国首位;各类湿地面积600多万公顷,居全国首位;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得到很好保护。
拉萨市环境空气优良率平均保持在99%以上。
推广电能、沼气、太阳能等替代能源使用,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率达到58.7%
五、保护生态环境对建设美丽西藏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
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关系到西藏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也关系到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发展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及子孙。
在未来的发展中,西藏各族人民在政府的正确引领下,只要共同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西藏的碧水蓝天将永在,西藏的美好明天将到来。